第一篇:实习权益
有关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大学生实习期间应该享有的权益
(一)实习单位与见习人员签订实习合同或协议;
(二)实习单位应为见习人员提供安全健康的见习环境;
(三)实习单位为见习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四)实习单位发放实习期间合理的报酬;
(五)实习单位为实习学生进行相应培训和安全教育;
(六)实习过程中意外伤害的处理由于没有形成劳动关系,因此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意外伤害,按规定不能定性为工伤,只属于普通的民事纠纷。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且与用人单位协商不成时,实习生可依据《民事诉讼法》向法院起诉,或请求按民事伤害赔偿的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索赔。
二.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
问题:
(1)大学生实习期间遇到意外伤害无法很好处理和要求相应赔偿;
(2)实习期间的大学生付出与回报比例悬殊,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难以解决;
(3)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没有相应的劳动保障协议,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4)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随意“盘剥”,无故辞退实习生或延长试用期现象长期存在。
原因:
(1)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使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2)缺乏社会责任感,使用人单位不择手段降低成本;
(3)急切的求职心理,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就业自主选择权;
(4)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没有明确的关于大学生实习的法律法规,使得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无法可依;
(5)自我维权意识和保护能力弱,使得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
(6)高校管理的疏漏。大学生到单位实习是一种培训性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所以,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起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问题。而如今,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往往疏于对此方面的管理与监督,以致实习生在实习中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
三.政府、学校和实习单位在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中承担的责任
政府、学校和实习单位三方在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工作中应共同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是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实习权益的监督者;学校是大学生的监护人;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直接执行者。三者必须共同努力,携手并进才能保证大学生权益受到保护。
(一)政府在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护意识;
(2)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规定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保障协议;
(3)加强大学生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二)学校在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
(1)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
(2)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制定实习计划;
(3)联系并合理安排实习单位;
(4)安排责任心强,有一定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
(5)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6)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及时协调处理有关问题;
(7)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
(8)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实习协议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实习单位在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
(1)做好实习学生在单位内的管理工作;
(2)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
(3)根据实习要求,选派有经验的实习指导人员;
(4)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
(5)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实习情况;
(6)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实习协议约定的其他事项。
(四)当实习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等涉及权益的问题时,应如何处理:
根据目前规定,实习过程中意外伤害的处理由于没有形成劳动关系,因此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意外伤害,按规定不能定性为工伤,只属于普通的民事纠纷。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且与用人单位协商不成时,实习生可依据《民事诉讼法》向法院起诉,或请求按民事伤害赔偿的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索赔。
四.当实习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等涉及权益的问题时,应如何处理。
此外,大学生实习时还应该注意:慎重选择实习单位,事先了解该单位的经
营合法性和行业信誉;在实习之前,最好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拒绝实习单位收取抵押金或扣留身份证件的无理要求等等。
(1)实习学生应该和实习单位订立劳动协议,应把工资报酬、工伤赔偿等重要权益予以明晰。
(2)如果不能签订书面合同,口头协议的应有第三人作证或有其他相关证据证明,并要注意留存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务关系的凭据,如工资条、工作服、报销单据等。
(3)当实习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等涉及权益的问题时,应首先向有关部门报案,并保留一切可能用得到的证据。
(4)在司法实践中,实习生损害赔偿往往按照一般民事侵权赔偿处理。适用《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实习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等涉及权益的问题时,应当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对受害的实习生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首先,实习单位应对实习学生的人身损害承担侵权民事责任。如果实习单位没有尽到安全教育、危险警示或安全保护等方面的义务,致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人身损害,则实习单位具有过失,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应对受害学生承担过错侵权责任;如果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或雇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人身损害,则实习单位亦应承担赔偿责任(也有学者主张,实习大学生虽然不是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但可以比照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所规定的雇主责任,即“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学校应对实习学生的人身损害承担过错侵权责任。由于学生实习是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的一项具体内容,是学生在校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期间的身份仍然是在校学生,因而学校应对实习学生承担一定的管理和保护的义务,如果学校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则学校对学生的人身损害存在一定的过错,应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学生对实践教学,特别是对各类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1.在校学生对实践教学,特别是对各类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1)、提高实践课时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将更多的理论教学变成实践教学,则使学生学起来直观、易懂、有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可以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减少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课时,增加专业实践课时。
(2)、丰富实践教学项目,提高实践效果
学校应根据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项目,在时间上做到既有随堂实践又有阶段性实践;在内容上既要以专业科目为主,也要兼顾其他相关行业。实践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多样化相适应,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情形而忽视了此专业在世界上的发展格局。
(3)、完善实践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使实践效果落到实处,无论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习,都要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这样做相对完善的,是较为公平的。更要加强实践学习的出勤检查,出勤是对学生参加劳动态度的考核,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我们也可以增加答辩环节,这是对学生实践过程真实性的考核,避免只采用结果确定成绩可能带来的抄袭现象,同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特别是对各类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1).建议增强教学实践基地的职前培训环节,不要把毕业生当成“农民工”、“临时工”来看待,对于优秀的同学要提高待遇条件。
(2).建议把实践教学的时间与同学们找工作、考公务员选调生的时间错开,可以适当提前到四年级上半学期及以前。
第二篇:大学生带薪实习及其权益保障
大学生带薪实习及其权益保障
一、大学生带薪实习的法律性质
所谓实习,就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
[1]以实习人员是否与实习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为标准,可将实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实习人员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在单位进行一定的专业训练,目的在于增强从事这些专业工作的熟练度,如律师、医师等等;另一种则不以实习人员与实习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为前提,而是其出于学习的需要在实习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行为。本文所要研究的大学生实习就是后一种情况,即不以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为前提条件。实践中大学生实习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不同实习方式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性质也不同。所谓带薪实习,即在校大学生在正常教学之外进行实习并能够获得一定报酬。关于带薪实习的法律性质,学者们存在着较大分歧。对带薪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有的认为是属于“劳动关系”;[2]有的认为是属于“教育管理关系”。[3]笔者认为,带薪实习与单纯的教学实习、兼职劳动和就业见习既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根本上的区别;带薪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教育管理关系和事实劳动关系的双重性。
1﹒带薪实习与教学实习。首先,两者共同点在于实习的大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都具有教育管理关系性质。教学实习是作为学校正常教学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实习活动。在教学实习活动中,实习学生仍属在校学生,学生实习的过程同样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属于学校正常教学的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学校的关系属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属于一种教育管理关系;在实习过程中为实习单位提供一定的劳动,是进行实际学习的一种必需手段,具有无偿性质。在带薪实习活动中,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也同样具有教育管理关系的性质。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单位无论是经由学校安排还是通过学生自己寻找获得的,实习单位都应当与实习生所在学校而不应是与学生本人签订实习协议。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民事意义上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之间签订实习协议将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转移到实习单位,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管理关系的性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实习单位也应当履行实习管理的义务。不难看出,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也同样存在一种教育管理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实习生所在学校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以实习协议为依托的教育管理关系。其次,带薪实习与教学实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有偿的,而后者是无偿的。带薪实习具有获取报酬的目的。当然,也有不少大学生纯粹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这与带薪实习在目的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与纯粹兼职打工不同,带薪实习大学生虽然能够获得一定报酬,但其学习性质与教学实习是相同的,实习目的仍然在于获得知识和实践经验。
2﹒带薪实习与兼职劳动。首先,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实习大学生与用人(实习)单位的关系之间都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首先,带薪实习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不是标准的劳动法律关系。根据我国《劳动法》与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当签订劳动合同,才能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管理和被管理、支配和被支配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一经建立,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就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人身依附性。大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带薪实习,无论是学生还是接收实习生的单位都没有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意图。在实习期间,实习生所有档案、户籍关系仍在学校,虽然要服从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但是对实习单位并不具有依附性;实习单位发给实习生一定数额的“薪水”,但这种费用只是一种补偿性的报酬,不是基于劳动关系上的工资;对于
用人单位来说,实习生与单位的正式员工有着本质的区别,实习生不可能在实习单位获得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待遇,不仅如此,有的实习单位往往还要向实习生或实习生所在学校收取一定的实习费用。因此,大学生在带薪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在这一点上,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也有类似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其次,带薪实习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属于事实劳动关系。对于事实劳动关系,有的学者称其为“非标准的劳动关系”,就是因为双方并没有订立劳动合同,没有建立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目前对此种“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应当说是十分欠缺的,是否应当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理论上也存在争议。从效力上来看,虽然事实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否定其效力。如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无论是否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符合《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事实劳动关系的性质。就带薪实习来说,实习学生通过签订实习协议,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获得了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受到用人单位一定程度的劳动保护,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用工关系。如果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凡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都可称为劳动者,带薪实习大学生也应当看作是劳动者。由带薪实习所产生的劳动纠纷可以纳入《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
3﹒带薪实习与就业见习。我国政府从2006年起新推行了有计划地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的制度,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规定了毕业生见习期限,见习期间毕业生可享受保险和基本生活补助,被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在该单位的见习期可作为工龄计算等。可见,就业见习不同于包括带薪实习在内的在校大学生实习,参加见习的毕业生与高校的关系已经脱离,与见习单位的关系不再具有教育管理关系的性质,而只具有事实劳动关系的性质。有学者担心就业见习制可能加剧大学生就业的“廉价化”。[4]笔者主张,应当适当扩大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范围,将类似于就业见习和带薪实习的“非标准的劳动关系”及时纳入到劳动法保护的范围,这对于突出保障作为弱势劳动者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二、侵犯带薪实习权益的行为类型及原因
无论何种实习形式,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都拥有其合法权益,包括获得人身安全和卫生保护权、休息权、获得报酬权、享受社会保险权等。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实习权益受侵犯的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据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大学生打工状况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受到侵害时选择各种途径维权的仅占13.9%,忍气吞声者占86.1%.[5]由此可见,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实习侵权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法律关系性质的复杂性和缺乏相应制度规范,大学生带薪实习处于管理的“真空”。一旦出现意外伤害、酬薪等纠纷问题,实习学生
就无法得到相应赔偿。有不少用人单位将带薪实习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实习期真正变成“盘剥期”,国内备受关注的“洋快餐时薪”事件就是典型例证。
从实践中看,侵犯带薪实习大学生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涉及实习关系的各方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实习单位的侵权行为。包括:假装招工骗取应聘学生押金,利用所谓培训费、保证金等名目诈骗钱财;克扣、拖欠、拒付实习报酬或不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报酬;拒签书面实习协议或劳动保障协议书;无故辞退实习生或延长实习期;故意延长工作时间;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指派实习大学生从事推销等杂务而不给予其足够的技能训练;不提供其足够的工作安全和职业卫生条件;对从事餐饮、娱乐、家教行业的女大学生实施性侵犯;对实习大学生进行人格歧视;蒙骗大学生参加非法传销活动等。2﹒中介机构及个人实施的非法职业活动,包括诈骗、拐卖人口(儿童)、非法经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黑中介”往往提供虚假广告和变相骗取大学生中介费或押金,或与用人单位勾结共同实施诈骗劳动者财物行为等。3﹒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失职渎职行为,包括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实践中实习侵权案件中往往涉及腐败犯罪分子,成为非法用工单位或雇主的“保护伞”,社会危害和后果影响也更为严重。4﹒学校的侵权行为,即消极或不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导致实习学生权益受损;以实习名义强制学生从事无偿或廉价的劳动等。
以上实习侵权行为之所以形式多样,并且危害趋重,其主要原因是法律制度缺失。从现阶段来看,国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带薪实习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相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1996年10月1日劳动部试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在校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该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但2004年1月1日新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在实习生伤亡事故认定及处理上显然有”回避之嫌“,将此项规定完全删除,而且没有作出类似规定,仅在该条例第六十一条作出如下规定:”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根据此规定,带薪实习的大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建立的关系不具有劳动关系的特征,不属劳动关系,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或劳务纠纷就不能按照《劳动法》和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而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纠纷处理。由于没有专门性法律法规保障,实习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中始终处于劣势,其合法权益也很容易受到侵犯。
三、大学生带薪实习权益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大学生实习活动的有效实施,有效保障带薪实习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从立法和司法上综合考虑学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及政府等行为主体的各自诉求,逐步完善并规范大学生实习制度,形成各方主体权利义务协调统一的大学生实习制度与实习权益法律保障机制,从而促进实现我国教育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和谐。
1﹒构建大学生带薪实习权益的司法保护和救济机制。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惩治和预防大学生实习侵权行为应当确立何种价值目标或基本理念,是必须首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带薪实习活动中,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多数又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子女,其合法的劳动权益更需要法律关注和保护,这关系到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笔者主张,应当以保障大学生带薪实习的合法权益为重心,尤其要注重对贫困实习大学生予以适当利益倾斜。然而,如果一味强调保护实习学生劳动利益而忽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法律的调整就会矫枉过正,重心保护也就失去了平等、公平的正义基础。因此,必须同时关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适度平衡,在保护实习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用人单位的利益保护,从而促进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基于此种观念,笔者主张:一是完善实习侵权违法犯罪的刑事处罚机制。加大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将一些严重实习侵权行为犯罪化:虐待用工罪、欺诈招工罪、恶意拖欠克扣工资罪、隐瞒重大事故隐患罪、职业病扩散罪等。二是形成实习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衔接机制。实施实习侵权违法犯罪的行为人除了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之外,往往还应当承担民事或行政赔偿责任。因此,应当注重教育法、劳动法和刑法方面不同层次、效力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适用和衔接,以达到惩治和预防实习侵权违法犯罪的良好效果。三是建立实习侵权司法协调救济机制。尽快制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通过刑事和解程序使实习双方自愿达成和解,侵权一方给予受侵权一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及时恢复被害方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预防实习侵权违法犯罪的发生。
2﹒完善相关大学生实习的教育行政和劳动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曾于1964年8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劳动实习试行条例》的通知,很明显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笔者建议: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大学生实习条例,通过专门立法来规范带薪实习活动,规定带薪实习学生的最低报酬标准、工伤赔偿、社会保险、教育培训的权利等各项权利。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带薪实习生的规范性政策文件,但没有上升为法律法规,效力层次须进一步提高。如果出于权宜之计考虑,如果近阶段时期不能出台统一性的大学生实习立法,可考虑在司法中适当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将带薪实习纳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依据《劳动法》相关规定规范大学生带薪实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问题。
3﹒健全政府、高校、实习单位管理和服务制度规范。(1)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或内部规章规范带薪见习制度,明确规定学校、学生与企业必须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方主体的权益义务;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兼职市场管理制度,健全中介市场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带薪实习中介服务等,为大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完善高校管理和服务体系。高校要成立专门实习管理机构,建立校内实习人才市场、跟踪管理与评估考核制度;设立职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发展指导,提供心理辅导及相关的政策咨询;建立实习维权服务中心,开展劳动维权法制教育;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等。(3)规范用人单位义务。用人单位应强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期向社会发布实习岗位信息,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规章,规定企业必须与带薪实习大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自身义务;建立实习岗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大学生实习岗前培训制度、泄密责任追查制度等。
第三篇: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研究
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研究 摘要:就业难背景下的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问题日益严重,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企业市场运作规则,努力构建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网络体系,是当前保证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及其关注大学生的实习环节,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尤其是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实习工作经验,作为优先录选的重要条件。为此,各高等学校积极为大学生实习拓展渠道,许多公司、企业等单位成为部分高校的定点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实习活动日益彰显出其特殊的育人功效。就大学生的实习方式而言,一方面,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开展这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为了积累经验,增加就业的砝码,学生个人也在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总之,不论是学校组织的统一实习还是学生自主实习,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问题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这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利益,而且也是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实习时期的天之骄子却处于管理的“真空”阶段。他们一旦出现工伤、酬薪等权益方面的纠纷问题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程序,加上不签实习权益保障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学校、学生、实习单位都处于尴尬境遇。所以,积极探索与构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大学生实习现状令人担忧
据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大学生打工状况的调查显示:将近40%的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即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各种途径维权的也仅占13.9%,而选择忍气吞声者占86.1%。由此可见,如果政府不能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体系,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权益受损问题将呈现上升趋势。其表现如下:
1、实习期变成“盘剥期”,无故辞退实习生或延长试用期现象长期存在顺利通过实习期是当前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挑战,部分用人单位以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利用实习生求职急切的心理,在试用期上做文章。以试用为由延长试用期,并在试用期内不与实习大学生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不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并在试用期结束时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无端将实习生辞退,或者故意延长试用期,致使实习生自己辞职,然后重新招募新的实习员工,置社会的道德伦理全然不顾,把大学生的试用期当成剥削期,从中获利,这已成为一些用人单位的惯用伎俩,这些单位,不断地从人才市场招聘新的实习生,不断有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扮演“奴役”的角色,这些单位只用实习生,实习期结束就辞退大学生。在这种不断的招收—辞退——再招新中实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小化,少数用人单位这种短视的心理取向,致使大学生的实习期成了部分用人单位榨取人力资源的无偿“剥削期”。
2、实习期间尚未享有相关基本待遇,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难以解决
理所当然,大学生的劳动付出就应该得到相关的有效补偿。但当前由于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作为市场主体的雇佣方,许多行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比例悬殊,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实
习期间,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费用。我们承认,用人单位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遇,但问题的本身与界定的尺度应该是大学生劳动投入与企业回报之间的利益大小问题。如今,部分企业管理者以金钱为导向:------------------爱心缺失,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使部分用人单位以提供就业机会和试用考察为由,把实习生当成廉价了劳动力,部分只是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些分文不给,这些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用人单位的不正确价值取向有直接联系。国家教育部与团中央的有关通知中,曾要求企业的实习生应该享受基本工资和工作时间的保护,但事实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习生在职场目前所处的劣势,并不享受要求享受这些基本保障的主动权。
3、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不签订劳动保障协议书,发生工伤、医疗等事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人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保障协议,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跟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同时,部分高校管理者尚未意识到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相关配套的学校管理措施和文件法规尚未健全,这些致使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一旦出现工伤、医疗等事故时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依,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根据有关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依法享有保险、待遇等基本权利,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应该为其缴纳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但这些目前根本无法落实。例如,发生在河南省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李淑在实习期间发生的汞中毒事件,最终无奈的将实习单位告上法庭,等等。一件件鲜活的事例,说明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实习期间的大学生,一旦出现大学生权益受损的事件,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不能做工伤保险赔偿,司法系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保障难以受理,劳动部门因为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而无法界定,学校认为工伤、医疗等事故应该由保险公司赔偿。诚然,大学生的实习合法权益没有从制度上得到有效保障。
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原因探究
1、劳动力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卖放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的扩张致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劳动力过剩人数将达到1400万,其中大学生毕业生为413万,比去年净增75万,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而此变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态势,这就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吹毛求疵的客观原因,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部分大学生首先必须取得实习的这场演习战的参与权。
2、企业管理者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降低成本
市场经济使企业有了用人自主权,竞争体制的引入使得企业置身于市场竞争的大浪中,于是,效益便成为企业的目标。追求企业成本最低化,实现创利最大化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有的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仅仅把实习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甚至故意以种种理由克扣实习生工资或者抵押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实习生为企业创利创惠。还有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看准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找工作心切的心理,许以颇具诱惑力的承诺,引学生入套,而在收取高额中介费后,却又以种种理由不履行当初的承诺。这种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却以丢失企业诚信,损害企业社会形象的做法目前正成为部分短视企业获利的“最佳决策”。
3、大学生求职心理压力过大,求职心切,抢抓实习演习战参与权
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已呈年轻化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在情理之中。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面对就业和步入社会,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深感焦虑。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和急躁,为了找到工作,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有的女大学生竟然以“舍身”为代价换取工作,这种急切的求职心理成为部分实习生被用人单位利用的直接原因。
4、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现阶段,国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大学生的实习问题属于法律管理的“真空地带”,同时,国家的有关规定中对校外兼职和实习环节的约束太少,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大学生实习生活中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可依,只有少数实习生与用人单位采取双方约定的原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学生被中介和用人单位欺骗的案例,就是他们利用法律的漏洞,在与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时,不与大学生签定劳动协议,拒绝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国家和高校应该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有效保护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5、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习期间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受到侵害后,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问卷显示:仅仅有不到30%的兼职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另外,有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权益受到侵害后选择诉之于法律,但因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连诉讼费都拿不出。实际上,尽管法律上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他们却依旧是个孩子,远离了父母,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这是制约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却无法有效维护的重要瓶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一般不能通过劳动监察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制度,学生权利的救济程序缺失,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有权利必有救济”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的教育立法却很少有关于学生权利救济程序的规定,因此,尽快出台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保障法规是一项事关重要的紧迫任务。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使之尽快完善,使实习期间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法可依,使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把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纳入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或者出台更为明确的为实习期间大学生服务的法律条文,切实降低大学生因实习期间权益受损而维权的成本,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2、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规定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保障协议
签订实习保障协议是避免出现纠纷无人问津而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根本途径。由于目前就业市场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学生本人并不具备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实习权益保障协议的主动权,据相关调查,用人单位也没有与实习生签订保障协议的主动意识。因此,高校管理者而言应该有针对的制定一些实习规范性文件,并尽可能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另外,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它的制定宗旨,充分发挥制度本身的内在功能;同时,政府应
该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定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加强大学生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政府和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号召全社会积极关注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把保障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内化成社会全体的共同理念,积极宣传实习法律教育,唤醒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各高校可以通过宣传橱窗、印刷宣传册,开展实习权益保障讲座、开设相关实习自我安全等课程,多方面、全方位的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实习主体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有意地去培养大学生看世界的透彻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自己,要有意地锻炼自己,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教育,增强学生在实习期间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让实习生尽可能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则,明晰《劳动法》等相关的法律条文的规定。
4、成立各级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维护服务中心
目前,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大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部分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纳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纷纷组织成立了大学生合法权益保障与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这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浙江大学就成立了学生会权益服务中心,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维护学生权益的学生组织,借鉴这种做法,我们认为,应该号召在学校、社会专门成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权益服务中心,使大学生不管在何时、何地,因何种原因,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都能很快找到维护中心,有效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现在,我们也应该有效利用网络宣传的作用,开设“权益在线”等有关大学生权益维护的网站,宣传有关权益保护的知识,呼吁全社会重视大学生的权益问题。
实习前期,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对参加实习工作的负责同志和实习生开设短期培训班,使日常的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是预防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典型的个案说理,让实习生了解实习状况,如果可能,还可以邀请遭遇实习合法权益受损的大学生现身说法,让大学生在真实的案例情景中明晰事理,提升自我防范意识。通过个别典型案例,以事实说话,以事实说法,教育实习生学会自我保护,这是避免掉入陷阱的有效途径。通过开设培训班,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单位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了解该单位在市场中的品牌地位与形象,以及相关的人事制度,对企业所提供的实习机会,自己一定要区分清楚自己获得的时实习还是试用,一定要尽可能把口头协议形成文字内容,使之有据可依,这样合法权益受损时才能有据可依,实践表明,开设短期实习权益保护培训,是避免实习生步入陷阱的有效方法。
6、构建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系统工程
积极构建大学生权益保障系统工程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这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借助网络、媒体、报刊等多种辅助手段,需要发挥各级维权组织的积极作用,需要把大学生就业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能否落实提高到影响我国和谐社会进程的高度上认识。建议学校和社会积极构建相关的服务机制,开设服务部门,突出人性化服务理念,全面提高大学生权益保障部门服务的能力,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权益保障机制。各高等学校应该深入了解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的现状与实况,真正发挥权益服务的作用,建立并尊重学生权益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受损问题尽快予以解决。同时,积极构建维权网络系统工程,通过开展“自我管理,我有我言”权益保障系列座谈会等一系列方式,积极为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搭建平台。
第四篇:权益联席会材料之一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2010学年第一次校院权益工作联席会会议材料之一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权益部2010学年
工作要点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权益部是积极维护学生权益,稳定校园环境,普及权益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综合性维权组织。我们的工作理念是:您的权益无处不在,我们的服务如影随形。
2010学年,我们根据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的工作部署,各级学生会权益部门要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权益保护的工作思路,完善学生会覆盖各学院(系),面向全校学生的权益工作体系,切实保障我校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断优化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环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创我校学生会权益工作新局面,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新力量。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现将这一学期我们的工作方向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抓好以权益部门组织管理为重点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权益部门的服务能力
(一)思想、制度、组织、形象建设
各级权益部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学生会覆盖各学院(系),面向全校学生的权益工作体系,切实保障我校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各级权益部门要以《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权益部章程》为指导,严格依照《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权益部章程》和有关程序规定,全面做好学生维权普权工作。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使各级权益部门统一思想,落实维权工作;立足岗位,发挥职能,提高维权水平;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使权益工作获得广泛性、实效性。
各级权益部门要以新学年考评工作为契机,将考评工作与组织建设相结合,规范化操作,切实抓好组织建设。以《“山东英才学院学
—1— 山东英才学院校院学生会学生权益工作联席会材料之一
生维权先锋岗”考评条例》为依据,以各基层权益部为考评对象,加强《条例》中考评项目建设,争先创优,树立榜样。
二、进一步提高维权服务质量,加强日常工作的开展 我们要坚持“您的权益无处不在,我们的服务如影随形”的工作理念,以热忱的服务态度接待每一位投诉者,并始终谨记:时间就是效率,尽量保证每一个投诉都能在15个工作日内解决并给投诉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一)建立并完善学生会权益部和覆盖各学院(系)的权益工作体系
1.各级权益部门在校学生会权益中心和本学院学生会共同领导下开展工作。南昌大学学生会权益中心负责全校学生权益工作的开展和对各基层学生会权益工作的监督。
2.各基层权益部在完成校学生会权益中心布置的工作同时,也可开展具有本学院特色的维权、普权活动。院(系)学生会权益部的大型会议及活动,应有校学生会权益中心联络员或相关负责人参加。
(二)认真贯彻落实校学生权益工作联席会的会议内容 1.校学生会权益中心将在每月底的校学生权益工作联席会议上通报学生会权益部门本月的工作情况以及学生权益预警情况,同时提出下个月工作要求,明确下个月工作重点。各学院权益部门须积极配合权益中心的工作安排,将权益工作覆盖至整个学校,以实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
2.各院(系)学生会权益部门于每月校学生权益工作联席会上提交一份相关权益问题提案。此提案内容以切实反映本学院同学提出的侵权事件为核心内容,并针对侵权事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解决方案,权益中心就各提案统一整合提交相关职能部门。
—2—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2010学年第一次校院权益工作联席会会议材料之一
3.切实做好加强各学院(系)权益部门与校权益中心联系的工作,保证院学生权益工作开展信息的通畅性和及时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将联系青山湖校区、前湖南区和各学院学生会权益部门,协助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办公室根据投诉的不同性质对投诉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归档,使得每一个案件都归档,以备后需之用,我们将坚持严格保密制度,始终把同学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实现由事后补救真正转变为主动深入,事前防范
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调研活动,深入同学,倾听呼声,了解意愿,掌握同学较为普遍的利益诉求。权益中心及各级基层权益部门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题讲座、权益论坛以及其它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普权活动,帮助广大同学增强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自身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基层权益部门具体工作要求:
1.有针对性开展学生权益调研活动,深入班级,与各班生活委员积极合作,了解采集学生权益信息并做相关好普权工作。
2.组织开展维权知识讲座,各学院学生会可邀请本学院的相关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开展维权知识讲座,并于大一新生入学初,组织各班级生活委员进行入学权益知识培训,增强大一新生的防范、维权意识。
3.整合本学院的资源,建立和畅通同学诉求表达渠道,在学院设置投诉信箱,在学院学生会网站或其他学院宣传阵地开辟维权绿色通道专栏,设置投诉电话等。针对同学集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做好处理和上报工作。
—3— 山东英才学院校院学生会学生权益工作联席会材料之一
4.基层学生会权益部设立“南昌大学学生维权先锋岗”,开展创建“南昌大学学生维权先锋岗”的相关工作。
5.各级学生会权益部门每学期要举行一到两次的公益活动宣传,例如前湖校园环境污染、白色垃圾、预防甲流小常识等。
四、积极开展“南昌大学学生维权先锋岗”考评工作
“南昌大学学生维权先锋岗”是维护我校同学权益的有效载体,开展创建“南昌大学学生维权先锋岗”活动,有利于保护同学身心健康,保障同学合法权益,促进同学全面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我们将依照《“南昌大学学生维权先锋岗”考核细则》,采取自评,考核小组审评,学期工作总结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促进全校学生权益工作的有序开展,维护全校学生的权益,切实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
五、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宣扬传统文化,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每一个华人的责任与义务,而作为一个稳定校园环境,普及权益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综合性维权组织,举行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化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新学期已经开始,南昌大学学生会的各项工作也将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学长学姐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有力协助下,各级学生会权益部门要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奋斗在为同学的切身利益服务的第一线,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协助活动部门开展工作,力求能够更好地服务各部门,服务广大同学。
随着学期的不断深入,权益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个人相信权益中心会有成绩,有起伏,有成功,有挫折。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们的 —4—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2010学年第一次校院权益工作联席会会议材料之一
重点就是从我们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协商机制,为以后的权益成员留下一份可以参考的资料。但无论如何,权益中心始终会发扬进步的革新精神,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把爱国热情融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像“五〃四”青年那样,为了自己心目中的高尚事业不懈畚斗!
南昌大学学生会权益中心二○○九年十月
—5—
第五篇:权益联席会材料之二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2010学年第一次校院权益工作联席会会议材料之二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学生权益工作会议制
度
为加强学校学生权益工作的建设,协调校学生会权益中心与各院(系)学生会权益部的工作及联系,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学生权益工作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
第一章 会议形式
院学生会权益部及各院(系)学生会权益部门定期召开学生权益工作会议。
与会人员:院学生会权益部成员及分管主席,各学院(系)权益部门负责人,我校其他部分同学。
第二章 会议要求
会议每月月底召开一次。
会议应以团结、务实、高效为原则。
会议召开,主持单位(院学生会权益部)必须填写会议召开登记表,报主席团会议通过,并落实会议场地及会议时间,方可召集会议。
会议主持单位成员须提前三十分钟到场,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及接待工作。
会议主持者必须充分准备,明确会议的目的和内容,拟好会议提纲、决议草案等相关材料。主持者应按时召开会议,正确引导会议方向。与会人员应做好汇报总结、发言要点、工作计划等。
—1—
山东英才学院校院学生会学生权益工作联席会材料之二
第八条 各学院(系)学生会权益部门在每次会议中应提交下半月的《投诉处理表》,并应提交一份本学院学生所关心问题的调查提案,在提案中就提出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九条 院学生会权益部应向各学院(系)学生会权益部通报前半月的投诉处理情况。
第十条 会议过程中,院学生会权益部及院(系)学生会权益部双方应就本月的权益工作信息进行汇总及分析,同时对下一月的权益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第十一条 会议过程中,各出席人员应集中精神,认真参与,积极讨论。会后必须认真执行会议布置的各项决议和任务,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所有成员必须无条件执行会议形成的决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保留。
第三章 会议纪律
第十二条 会议应准时召开,所有与会人员应准时到达,会议开始时由相关考核人员负责签到,签到结果将作为年末评优考核参考数据。凡与会者有事不能出席,必须提前向会议负责人提交请假条;如确实事出突然,不能会前请假,会后必须向会议负责人补假条并说明缺席原因,由会议负责人作好记录并交由校学生会权益中心备案。由于迟到或未出席会议而出现对会议内容不清楚的情况应在会后及时向相关负责人询问,明确自己在会议中所确定的工作。
—2—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2010学年第一次校院权益工作联席会会议材料之二
第十三条 与会人员务必对其通讯工具进行消音或关机处理,不得在会议进行期间,频繁进出会场,影响会议的正常进行。
第十四条 会议须有固定的会议记录本及详尽的会议记录,由院学生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会秘书处进行文字记录。会议记录本由院学生会秘书处保管。会上各出席人员应作好会议记录,以便了解整个会议的内容和要求。
会议务求精简高效,严肃认真,若无特殊情况,不得任意拖延会议时间。
第四章 其 他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学生权益工作会议应形成校院学生会之间良好的信息循环机制。
会议的表现状况可以作为期末评优的重要依据。本制度解释权属于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权益部。本制度经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主席团会议讨论通过,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会权益部
二○一○年三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