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一、基本情况
安远乡位于宁化县北部46公里处,地处闽赣两省四县八乡的结合部。他东邻建宁县均口镇,南接宁化县河龙、水茜乡,北连建宁客坊、黄埠、伊家乡,西面与江西石城县高田镇和广昌县塘坊乡毗邻。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耕地面积5.3万亩。现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909人。2003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1390万元,工业产值480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96.68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万元,引进县外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位列全县乡镇第三。
安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肉猪、仔猪。特产有辣椒、银杏、红菇、魔芋、稻萍鱼等,曾有“鱼米之乡”“宁化粮仓”的美誉。安远是个文明古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墟市,宋称黄土岗,明设巡检司,故有安远司之称,民国时为安远镇。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二纵队曾进驻安远并经硝坊、营上、吴家,向塘坊,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广昌。1933年,澎湃县苏维埃政府从湖村巫坊村迁驻安远里坑,方志敏的胞弟方志纯曾任澎湃县委书记。1934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由建宁都上迁驻安远。安远现为我市重点革命老区乡镇。
二、小城镇建设和边贸发展历史和现状
由于安远地理位置特殊,安远的集市贸易远近闻名。明代时集市规模和交易量在汀州府辖区为最。周边县乡远至江西抚州等地人民生活所需的食盐、大米、食糖、布匹等均在安远集散、中转。据传,当时食盐交易量墟日高峰时多达2万担。为保护商贾利益、维护治安,官府历来都屯兵于此。现乡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旧曾是安远司衙和国民党时期乡公所所在地。抗日战争暴发后,内地货源日趋紧缺,南昌与赣东南县商贾纷纷云集此地,安远成为闽、赣、浙、粤四省十多个县的货物集散地,边界贸易空前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安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边贸优势进一步发挥,1998年,安远被我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边贸重点乡镇。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实施“农业115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兴工”战略,狠抓工作落实。本届乡党委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强乡,科技兴乡,边贸重乡和财政富乡”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经济113工程(即“夯实一个农业基础,打好一张边贸牌,做好田间、畜牧养殖和山上开发三篇文章”),壮大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2003年底集镇个体工商户达到 271户,私营企业5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注册资金1863万元,年交易额达到3636万元,其中销往江西及周边县乡的建材、家电及生产生活物质达2500万元。
在边界贸易的推动下,安远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集镇承载功能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在水、电、街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完成了集镇建设规划,改造旧房5万平米,新建农民住宅8万平米,开发商铺 500余间。打通了规划的“四纵三横”街道并完成了其中“两纵两横”街道的水泥硬化。铺设排水沟3公里。完成了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工程。安装了街道路灯。修建了2处公厕。实现了程控电话进村入户,开通了小灵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动讯号基本覆盖;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新建起3.5万千伏的变电站,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后,对生产要素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集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达800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1%,预计到2005年,集镇人口可达1万人。
二是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商品集散流通功能进一步加强。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农副产品需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为了方便购销,搞活经济,我们先后兴建了农产品、肉猪、活牛等3个专业市场。有效促进了安远特色农业的发展,全乡烟叶、食用菌、肉兔、肉牛产业化步伐加快。目前,我乡持有农村经纪人证书的有8人,以潘进水为首粮食营销大户有12家,年销售粮食500吨以上;以曾祥华岩前养兔场为龙头的养兔户达98户,年出栏销售肉兔近万头;以张承良为首的蔬菜营销队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软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强了人文环境建设。我们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乡兴我荣,乡衰我耻”教育,倡导树立“发展安远我帮忙,安远发展我致富”的新观念新思想活动,群众素质得到提高,安远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开始树立。二是加强了政策环境建设。人大、纪检部门经常开展行风评议活动,促进了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经商业主、投资客商对安远的赞誉度有所提高。三是加强了服务环境建设,不断改善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条件,先后投资新建了中学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小学教学办公楼共3座,同时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教学成果显著。2003年完成了有线电视县乡联网,成立了老年活动活动中心。在医疗卫生方面,现有的安远中心卫生院是全县两所中心卫生院之一,基本能保证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四是加强了治安环境建设。公安机关、集镇治安巡逻队、村级联防队联动配合,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速度,城建规划不完善,工业短腿等问题仍然束缚着安远经济的大发展,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三、发挥边贸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完善集镇规划。
加紧对安远城镇建设重新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设计,在原有的“安远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基础上,“四纵三横”的街道主体规划不变,新规划出工业区、仔猪综合交易市场、停车场、垃圾填埋场、公共汽车停靠站、安远标志性建筑、小商品交易市场。要对安远城镇建设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城镇性质和主导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安远的发展潜力、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镇性质、结构布局、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以及中心镇主导作用等方面通盘考虑,遵循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分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进行系统规划,为安远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安远的后续发展留足空间。
2、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
一是要狠抓乡村公路建设,疏通进出口,畅通人流物流。交通是制约安远边贸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发展边贸经济,公路建设必须先行,必须牢牢抓住近三年国家大力支持乡村道路建设的良好时机,建设好乡村公路。2004年,要在8月底全面竣工省际“安塘”公路(安远至江西广昌塘坊乡)四级水泥路改建和后溪至灵丰山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安远至增坑四级公路。2007年前,争取到开通“安高”省际断头公路(安远至江西石城高田镇),全面完成乡村道路硬化。这些公路建设完成后,将进一步疏通安远的进出口,从根本上缓解边贸物质运输困难,促进边贸往来。
二是要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三年内在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卫等方面要有较大改观。2004年内要完成停车场、公共汽车停靠站的选址和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新建成10万头仔猪综合交易市场和一个垃圾填埋场并投入使用。规划启动安远夜景工程,引导工商户制作美观大方的灯箱广告、醒目的商店招牌;全面完成街道路灯改造,实现集镇美化、亮化。2005年,设计建成安远标志性建筑,同时规划建设小商品交易市场,到2006年形成农产品、仔猪、活牛、小商品交易等四大专业市场体系。
3、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做大集镇规模。
一是大力推进招商兴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集镇转移。首先,要扶强做大现有的工业企业,对去年引进的三鑫、国丰两家竹木加工企业要重点扶持,促进其产品上档次规模。其次,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引进劳动力密集型轻纺、制鞋、制衣等企业,提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去年我们引进的三鑫木业、国丰竹木工艺制品和今年引进的针织服装厂,已转移消化农村劳动力340名。
二是激活民间和乡外资本投入,兴办三产、私营企业。重点发展餐饮、农副产品中介营销、小商品批发和商贸等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商品流通。鼓励干部带头创办、领办经济实体,鼓励干部资金下海。目前已有4名干部办理了留薪留职手续在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在今年市县大抓肉牛产业政策引导下,乡干部职工已筹集30万元创办20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将进一步带动我乡活牛市场交易。
三是不断优化软环境,提高安远吸引力。一方面加强效能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加强干部工作效能督查和行风评议工作,规范政务、站务、所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方便办事群众。严肃查处吃、拿、卡、要和中梗阻现象,为安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垄断经营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公安、工商、城管、税务等部门联合行动,不定期开展打击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垄断市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让外地客商敢到安远,能创成业,可赚到钱,切实塑造一个诚信的安远。
4、强化集镇管理,树立边贸集镇新形象。组建一支专门的集镇管理队伍,对违章搭盖、占道经营、集市卫生进行根本治理,彻底扭转脏、乱、差现象,让集市交易公平、有序,集镇面貌清洁、整齐。今年拟通过人大例会制定通过符合安远实际的集镇管理办法,做到按章规范管理。
5、发展特色农业,为农产品交易注入新活力。
一是稳定传统特色农业。要在稳定和扩大安远辣椒种植、稻萍鲤鱼养殖规模上下功夫,改进鲤鱼干加工工艺,在辣椒干、鲤鱼干、豆腐皮的包装、宣传推介和营销上加大工作力度,让传统特色农产品成规模、上档次,促进传统农产品转化为新商品。今年我们将以县“农业招商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契机,立足安远实际和优势,抓好魔芋、南瓜、姬松茸等项目的可研、包装和招商工作,加强与高等院校、开发商的联系,制作和发布安远招商网页,让外界了解安远,把安远推向客商,引进资金、开发项目。目前,魔芋开发项目已经和省农林大学、福州素天下食品有限公司取得联系,达成了开发初步意向。
二是突出发展优势农业。下大力气做好安远经济“113”工程中的“三篇开发文章”。田间开发以烟叶生产为主,突出抓好以姬松茸为主栽品种的食用菌业和订单农业。畜牧业以肉牛、肉兔养殖为重点,抓50头以上的大户和200头以上的育肥场建设,加快肉牛、肉兔养殖专业村建设,用3年时间,把肉牛、肉兔产业化工作推上新水平。山上开发重点抓药材种植,木本药材与草本药材相结合,中、短、长相结合,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为农民增收开拓新渠道。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全乡形成烟叶为主,畜牧养殖为重点,食用菌、药材种植为补充的田间、家里、山上并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三、两点建议。
一是恳请上级支持把安远乡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边贸重点乡镇。
二是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补助力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公益性强,单凭乡镇财力远远不够,压力非常大。目前,我乡正计划建设小商品交易市场,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在立项、补助资金上给予倾斜。
第二篇: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一、基本情况
安远乡位于宁化县北部46公里处,地处闽赣两省四县八乡的结合部。他东邻建宁县均口镇,南接宁化县河龙、水茜乡,北连建宁客坊、黄埠、伊家乡,西面与江西石城县高田镇和广昌县塘坊乡毗邻。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耕地面积5.3万亩。现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909人。2003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1390万元,工业产值480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96.68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万元,引进县外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位列全县乡镇第三。安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肉猪、仔猪。特产有辣椒、银杏、红菇、魔芋、稻萍鱼等,曾有“鱼米之乡”“宁化粮仓”的美誉。安远是个文明古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墟市,宋称黄土岗,明设巡检司,故有安远司之称,民国时为安远镇。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二纵队曾进驻安远并经硝坊、营上、吴家,向塘坊,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广昌。1933年,澎湃县苏维埃政府从湖村巫坊村迁驻安远里坑,方志敏的胞弟方志纯曾任澎湃县委书记。1934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由建宁都上迁驻安远。安远现为我市重点革命老区乡镇。
二、小城镇建设和边贸发展历史和现状
由于安远地理位置特殊,安远的集市贸易远近闻名。明代时集市规模和交易量在汀州府辖区为最。周边县乡远至江西抚州等地人民生活所需的食盐、大米、食糖、布匹等均在安远集散、中转。据传,当时食盐交易量墟日高峰时多达2万担。为保护商贾利益、维护治安,官府历来都屯兵于此。现乡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旧曾是安远司衙和国民党时期乡公所所在地。抗日战争暴发后,内地货源日趋紧缺,南昌与赣东南县商贾纷纷云集此地,安远成为闽、赣、浙、粤四省十多个县的货物集散地,边界贸易空前繁荣。改革开放以来,安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边贸优势进一步发挥,1998年,安远被我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边贸重点乡镇。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实施“农业115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兴工”战略,狠抓工作落实。本届乡党委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强乡,科技兴乡,边贸重乡和财政富乡”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经济113工程(即“夯实一个农业基础,打好一张边贸牌,做好田间、畜牧养殖和山上开发三篇文章”),壮大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2003年底集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71户,私营企业5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注册资金1863万元,年交易额达到3636万元,其中销往江西及周边县乡的建材、家电及生产生活物质达2500万元。在边界贸易的推动下,安远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集镇承载功能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在水、电、街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完成了集镇建设规划,改造旧房5万平米,新建农民住宅8万平米,开发商铺500余间。打通了规划的“四纵三横”街道并完成了其中“两纵两横”街道的水泥硬化。铺设排水沟3公里。完成了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工程。安装了街道路灯。修建了2处公厕。实现了程控电话进村入户,开通了小灵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动讯号基本覆盖;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新建起3.5万千伏的变电站,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后,对生产要素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集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达800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1%,预计到2005年,集镇人口可达1万人。二是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商品集散流通功能进一步加强。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农副产品需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为了方便购销,搞活经济,我们先后兴建了农产品、肉猪、活牛等3个专业市场。有效促进了安远特色农业的发展,全乡烟叶、食用菌、肉兔、肉牛产业化步伐加快。目前,我乡持有农村经纪人证书的有8人,以潘进水为首粮食营销大户有12家,年销售粮食500吨以上;以曾祥华岩前养兔场为龙头的养兔户达98户,年出栏销售肉兔近万头;以张承良为首的蔬菜营销队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软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强了人文环境建设。我们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乡兴我荣,乡衰我耻”教育,倡导树立“发展安远我帮忙,安远发展我致富”的新观念新思想活动,群众素质得到提
第三篇:打造边贸重镇 重振名墟古集
打造边贸重镇 重振名墟古集
——茶陵县界首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界首,古称“萧家铺”,又名“西乡”,地处株洲市茶陵县的西部边境,距县城24公里,与郴州市安仁县接壤,是株洲市的西南门户。全镇辖18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8万,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8000余人。
界首文化底蕴深厚,有新石器时期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和周商三处文化遗址;区位优势明显,界月公路将106国道和S320省道在界首境内全线贯通,是通往粤、赣、闽三省的交通要道,素有“西南固塞”之称;商贸流通活跃,赶集时间可称茶陵之最,长途运输业发展红火,有长途车站一座。
一、小城镇建设总体情况
界首曾是“湖南省八大名墟古集”之一,有着悠久的边贸历史和厚重的商贸传统,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仍是茶、安、永、耒、莲两省五县客商云集的中心墟场,城镇建设在全市首屈一指。然而,时过境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界首的城镇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镇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在经过充分调研后,我们最终将界首定位于“名墟古集、边贸重镇”,确立了“扩规模、提品位、聚人气、创商机”的城镇发展思路,力争通过几年的苦干、巧干、大干,再创界首城镇辉煌。
(一)着眼长远,规划先行,准确把握小城镇发展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没有高质量的城镇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城镇建设。界首镇投资30万元,聘请了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对界首城镇进行整体规划,涵蓄了人居、经济、工业、农业、环境等各方面,做到建设有蓝图、施工有方向。重点打造三个专业市场,即工业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木材加工家具市场,逐步形成以文化路、商业街一纵一横的商贸服务区,以哑子塘入口和三角坪两处城市环岛、2座标志性雕塑的格局。
(二)扩容提质,强化载体,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规模 界首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千方百计膨胀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
1、加快土地开发
积极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加大土地储备,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模式,大胆使用、善于使用以地生财的战略。
一是哑子塘宗地开发大获成功。哑子塘地处茶安边界,是S320进入界首的咽喉之地,矛盾错综复杂,在征地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正面协商20余次,最终以160万征得土地2268平方米,同时我们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并负责灌溉、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出让过程中,严格依法依规,实行公开拍卖,最终以610万的高价,刷新了我县城镇土地出让价记录。
二是粮站资产顺利挂牌。界首粮站位于城镇中心区域,建筑面积占地4200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管理,已变得破败不堪,严重影响了城镇面貌,也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县粮食局将该粮站划拨给界首政府,通过运作,该粮站资产已顺利挂牌。
三是文化路扩展初见成效。为使城镇发展向境内延伸,今年我们启动了文化路拓展项目,通过农户土地入股、政府搞好配套设施、农民收益保底等方式,已完成了对界市六组24亩土地的征地协议,其中6亩用于街面拓展,18亩用于开发商铺。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电力、亮化、绿地等各方面统筹考虑。投资280万元在我镇庙前村新建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有效的解决了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导致的环境问题;完善了城镇排污设施,兴修了哑子塘排污管道;实行了街道亮化工程,检修了所有街面路灯,并新添路灯65盏;在动物防疫站背后平整了一块土地,用作农用车停车场,有效整治了农用车乱停乱靠现象。
(三)强化经济,产业带动,全面激活小城镇建设活力 一个城市若没有自己的产业,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界首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特点,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确立了在“农”字上面做文章,将产业与边贸联姻,把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为界首经济支柱的战略。
不断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做到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以开放的思路拓展农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成效显著,来势喜人。已初步形成了食用菌、烤烟、油茶三大特色农业产业,优质稻种植、牲猪养殖两大基础农业。目前全镇共种植优质稻2.3万亩,烤烟2400余亩,发展食用菌800余亩,规模养殖小区3个,扶持存出栏1000头以上养殖大户5个,年出栏牲猪6.6万头。
(四)突出管理,提升档次,不断优化小城镇建设环境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行规范管理。我镇先后出台了《城镇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细则》、《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建筑施工材料、渣土管理办法》等多项城管方面的规章制度。
从派出所、交警队、工商所、城管队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综合执法队,加强了对市场的日常管理,督促经营户在指定区域经营,规范了市场秩序;禁止各种车辆在主街道违规停靠,维护了正常的交通秩序;重新规划了市场和摊位设置;设立了卫生责任区,组织专门的环卫队伍,负责卫生清扫、保洁工作,营造了一个清洁优美的宜居环境,树立了城镇形象。
二、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
界首镇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创造了一些经验。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规范,搞好规划就必须根据城镇的实际,科学定位发展的方向。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功能分区,确定好总体目标,分逐步实施,还要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具体建设要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实施。
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界首镇提出城市基础设施20年不落后,30年无遗憾的要求,不搞短期行为,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量留足预备量,抓好建设和完善。
三是坚持高效益经营。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需要大量资金。界首镇坚持多元化投入,多渠道聚资,多形式运作。坚持两眼向外招商引资建城,坚持两腿向上争取资金发展,坚持两手向民聚拢民力参与。先后实施了农民土地入股、政府运作,村助土地、民建房屋等有效措施。通过经营城镇,吸引了外资,聚集了民资,争取到国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界首镇在小城镇建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发展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镇政府财政首要任务是保证工资发放和重点项目建设支出,对小城镇投入缺口较大,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二是当前市场数目较少,发育程度较低,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足;三是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不强;四是城镇管理和环境建设还需加强,文化氛围不浓,缺乏文化推动力;五是农民购买力有限,城市中刺激消费的手段,例如住房按揭难以在乡镇推广,阻碍了小城镇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7月21日
第四篇:友谊县委书记王郁打造文化重镇 旅游名区 经济强县
友谊县委书记王郁打造文化重镇 旅游名区 经济强县
友谊县位于三江平原腹地,隶属于双鸭山市,幅员面积1,872平方公里,人口13万,耕地面积160万亩。2007年以来,友谊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结合实际确定了“打造五个平台”工作思路,通过狠抓落实,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工业增加值两年翻一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两年翻两番。先后荣获了全国“平安县”、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县、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省“最具活力县”、“无毒县”、经济发展法制环境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打造项目建设平台,实现了高效发展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龙头”。2007年以来,共新上招商引资项目57项,累计到位资金6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23项。先后成功引进了国家电网集团、韩国希杰集团2家世界500强企业,北大荒集团、广西洋埔南华集团、九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3家国内500强企业。其中,九鼎酵母、南华糖业生产规模分别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和第三位。同时建成了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6家。在项目建设的拉动下,友谊地区经济呈现出持续跨越增长势头。
二、打造县场共建平台,实现了统筹发展
结合县、场分设的特殊体制,采取了机制联建、资源共享、项目联上、环境共创等有效措施,开创了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合作引进了总投资4.1亿元的30万吨稻谷综合加工,总投资1.9亿元的北大荒牛业屠宰加工等大项目21个,实现到位资金18亿元。县、场共同投资2.63亿元,完成了37条267.8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在双鸭山市率先实现通乡公路全覆盖。拆除泥草房2,118户,总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省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5个。
三、打造文化产业平台,实现了协调发展
依托“五地文化”资源优势,实施了文化旅游名县战略。累计新上文化旅游项目12项,共完成投资6.12亿元。重点建设了“一村”即:总投资5.5亿元,一期工程5,000万元的中国知青第一村;“二馆”,即: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生态文体中心和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友谊博物馆;“三园”,即:总投资10亿元的农机博览园,总投资5,000万元的挹娄文化风情园和总投资1,200万元的美兰庄农业生态观光园。此外,县场共建了满族风情园、华瑞园、水韵居等观光小区。加强了友谊历史文化研究及宣传,友谊特色文化分别在央视多个栏目得到重点宣传。
四、打造优良民生平台,实现了和谐发展
推进了“蓝天碧水”工程。实施了总投资6,8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3,000万元的万吨水处理厂,总投资2,300万元的垃圾处理厂,和总投资1,500万元的挹娄大街等一批城镇基础建设工程,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施了总投资4,500万元新高中和总投资3,600万元的新医院建设工程,优化了全县教育和医疗环境。投资1.93亿元,完成了6处,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新型农村住宅小区建设,改善了2,796户居民的住房条件。社会矛盾得到较好处理,友谊县连续多年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信访工作连续四年获得市级目标考核优胜单位。
五、打造工作保障平台,实现了更好更快发展
推进了干部公选制和事业编制人员逢进必考制,使一批优秀干部和人才脱颖而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实行了县级领导包项目制度,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机构,工作进展情况月督查、月通报,有力促进了全县重点工作落实。深化了重点工作效能监察,组织纪检、人事、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对全部重点工程进行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全程监察,在保证推进的同时,杜绝了工程建设中的不廉洁行为。对到企业进行勒、拿、卡、要等行为,坚持做到从严查处,涉及中省直单位的,实行向其上级部门报告制度,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2011年,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继续推进五个平台建设,加快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一是围绕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引进科技型、环保型、财源型大项目。全年实施的项目总投资额力争突破35亿元,重点完成或新建总投资15亿元的歌美飒风力发电、总投资10亿元的东北大自然粮食化工,以及天然气、甜玉米加工和木糖醇生产、五谷香粮色拉油等项目。二是围绕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全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县为基础,着力实施文化旅游名县战略。完成中国知青第一村、挹娄文化风情园和特色街路项目建设。加强旅游线路开发,全力打造以凤林古城和挹娄文化风情园为主的满源文化风景区;以博物馆、生态文体中心、中国知青第一村为主的城镇观光风景区;以农机博览园、美兰庄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主的现代农业展示风景区。三是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通过推广现代种植技术、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90万吨。支持农场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公路、泥草房改造、新型农村住宅小区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再建成1―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四是围绕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加快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为群众办成十件实事,重点完成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新医院建设工程等续建项目。开工建设特色街路,道路绿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第五篇:打造特钢基地建设工业重镇
打造特钢基地建设工业重镇
——渝水区良山镇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纪实
近年来,良山镇党委政府以“对接新钢、服务新钢、融入新钢”为切入点,紧紧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新钢山上片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充分利用新钢公司“做大主业,分离辅业”的良好时机,不断激活民资民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全镇民营工业企业已达90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2家,已形成了矿产品开发、炼钢、钢管、带钢、耐材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2005年,良山镇工业销售收入9.17亿元,财政总收入3710万元;2006年,工业销售收入15.5亿元,财政总收入5348万元;2007年工业销售收入34.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7亿元。
良山镇工业经济能够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关键在于省、市、区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于一批积极进取、敢于超越的民营企业家的努力。镇党委、政府在营造发展环境、改善服务质量上扎实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该镇充分利用新钢公司山上片大量可供对接的资产,通过高位嫁接、外引内联等措施,全面加快与新钢公司山上片相关产业项目的对接。随着新良特钢、新良钢管、盛鼎金属、普田特钢、威奥锻造、本通特钢等一大批对接项目在区域内顺利实施,为良山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蓄足了后劲。预计到2010年,全镇可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50亿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工业重镇和经济强镇,良山也将成为全国知名的特钢精品基地。
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多年前,当江西钢厂落户境内时,良山人还只是作为土地民工,进厂赚份务农外的收入。但当他们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时,一批批昔日的“泥腿子”纷纷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企业。良山人不 1
论学历高低,不论资金多少,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何种身份,人人敢于创业,个个争当创业者。良山人充分利用新钢公司山上片在其境内的基础优势,大力培植了钢管、带钢、钢丝、耐材、矽钢、铁矿产品项目产业群,在全镇现有的90余家工业企业中,九成以上是当地人兴办的。按常理说,一般的农民企业家总是会受到发展思路的限制,也最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停滞不前,而良山众多的企业家在实现了最初的“淘金梦”后,他们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继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求把企业做大做强。良山钢管从1999年投入500多万元进行第一次技改后,已经进行了四期技术改造,其投资额一次比一次增多:2002年为2000万元;2004年为6000万元;2005年的技改投入达到1.2亿。而山龙带钢第三期工程投入也达到了3000万元,久隆带钢2000万元„„
为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们进行再生产、再投入,镇党委、政府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分析产品行情、解决实际问题。2005年11月,良山钢管公司第四期技改工程——Ø219mm热轧无缝钢管生产线需征地200亩,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难。为此,镇政府派出了20多名干部分两组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将地征用下来,为钢管公司的发展解决了土地“瓶颈”问题。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大胆鼓励镇、村干部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放手投资工业项目。并大力支持民营资本运用收购、控股、参股、租赁、兼并等手段参与集体企业改制;积极引导民间闲散资金入股办企业,投资上项目;鼓励民间人士以资金形式直接入股工业企业或者创办领办工业项目。干部的示范带动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激活了全镇民间资本“一池春水”,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接新钢稳步推进。良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引导现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之外,以新钢公司“壮大主业、分离辅业”为契机,积极策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对接新钢、服务新钢、融入新钢”战略,把发展工业经济的重点放在新钢公司山上片闲置资产及相关项目对接上,全力以赴做好“对接新钢”这篇文章,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大力促进良山全面对接新钢,渝水区委、区政府研究成立了良山工业基地管委会,统筹协调服务良山工业经济发展,并在资金、人才和领导力量上予以了极大的支持。省政府在2007年《江西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实施意见》中,要求良山工业基地在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并将其定位为全省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5大板块之一。2007年8月16日,省政府在新余举行新钢公司山上片资产移交仪式,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构建良山特钢精品基地,使之形成200万吨炼钢生产能力,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四大板块之一。
依托新钢公司山上片的优势,该镇紧紧围绕特钢产业,做好项目包装,突出盘活资产、建设产业加工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展开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接。2006年9月,成功挂牌组建了新良钢管公司和新良特殊钢公司,两家公司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一批相关大项目已陆续落户良山,焕发无限活力。利用新钢公司山上片原料场场地,成功引进了新余市盛鼎金属制品公司投资3亿多元兴建100万吨金属制品项目一期工程,项目达产达标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利用新钢公司原铸造厂、三机修厂厂房设备,成功引进了浙江绍兴普田厨卫设备有限公司和浙江达成凯悦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特种钢及成套模具钢项目,项目达产后年产模具钢2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威奥锻造、本通特钢、60万吨焦化等项目也将陆续落户良山,这些项目的建成,为良山快速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后劲。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做好服务抓项目,优化环境促发展。为满足工业中长期发展、城镇扩张需要,良山镇于2007年聘请北京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按县城架构做好产业规划和集镇规划。全镇正充分利用潜在的发展优势,加快与新钢公司山上片的项目对接,实现经济的迅速崛起。在科学合理做好工业基地分区规划的基础上,该镇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良山工业大道,整个大道于2008年7月18日通车,彻底改变良山多年街道合一交通拥堵的现状。为加快基地企业原料及产品的快速流通,减少生产经营成本,已开工建设一条连接武吉高速公路的二级公路;为满足企业用电需求,保证用电实现同网同价,良山工业基地为入驻企业设立专线、专柜,共建设9回专用线,长度约7.1公里。委托赣西供电公司编制了良山地区用电整体规划,赣西公司正在组织人员对良山变电站进行扩变,将原来1.6万KVA变压器扩成4万KVA,2008年8月15日前可完工,同时已上报省电力公司,拟在良山建设1座11万伏变电站;做好基地货场规划,在新钢山上运输部扩建一个新货场,引进资金、人才建设钢铁物流中心。同时,将开工建设山凤新村、休闲广场、良山派出所,全面改造老集镇,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镇对民营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并把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视为富民兴镇的根本。镇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倾听企业家的心声,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并且要求干部多为企业服务,做到多帮忙,不添乱。镇党委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对企业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尤其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向企业倾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树立全民创业、创业富民的发展理念,鼓励干部带头创业,良山镇党委、政府积极借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出台《关于鼓励镇村干部投资经济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学习浙江经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宽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镇、村干部的创业热情,在全镇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流的投资环境,优质的全程服务,使良山成为一方投资的热土,越来越多投资者看重良山、看好良山、落户良山。(渝水区良山镇黄兵华供稿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