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设廉洁城市的决定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廉洁城市的决定
(2011年7月1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保障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推进廉洁城市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建设廉洁城市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重要意义。三十年来,深圳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深圳落实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将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是经济快速发展,越要重视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面向未来,建设廉洁城市,是深圳履行中央赋予的排头兵使命、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社会建设、提升“深圳速度”、创造“深圳质量”、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保障。
(二)总体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为重点,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法治建设、社会领域反腐倡廉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社会道德建设、廉洁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建设廉洁城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重在建设。
建设廉洁城市要实现:法制健全完备,制度体系完善,全面依法施政,司法公正权威,体现公平正义;政府廉洁高效,决策科学民主,权力运行透明,服务优质便捷,干部清正廉洁;市场规范有序,资源优化配置,行业廉洁从业,企业诚信经营,监管机制健全;社会文明和谐,市民诚实守法,道德品行高尚,崇尚廉洁文化,社会安定有序。经过不懈努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腐败现象得到全面遏制,廉洁程度显著提升,成为与深圳经济特区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廉洁城市。
二、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强化廉政教育基础作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制、纪律和勤政廉政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剖析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抵御风险的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对重要领域、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廉政教育。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活动。健全上级党政负责人与下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政谈心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定期讲廉政党课制度。
(四)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勤政、廉政、优政。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合理界定事权,下移管理重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实行网上审批,简化审批环节,强化审批责任,提高审批效率。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加大竞争性公开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探索领导干部任期制、聘任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能勤绩廉综合选拔考核评价制度。加大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坚决惩治买官卖官行为,凡收受下属贿赂、礼金以及向上级行贿、送礼金的,一律依纪依法从严处理。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廉洁激励机制。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推进政府部门预算、决算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制度。完善职务消费制度。健全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制度。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创新政府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强化业主负责制,完善招投标制度,着力解决围标串标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完善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确保政府采购优质廉洁高效。坚持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开招拍挂制度,加强对变更土地用途、调整容积率、征地拆迁补偿、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的监督和管理。
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建立预防腐败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制度廉洁性评估办法,加强制度制定的前置评估、执行中的评估。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增强制度执行力,对违反和不执行制度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用权行为。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完善我市党政正职监督制度。制定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和廉洁从政情况述职和评议制度,建立健全市直各部门、各区党政主要领导向市委、市政府述职述廉制度。推行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开展党内询问和质询制度。完善诫勉谈话制度,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经常打招呼提醒。加强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其实施办法、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利益回避制度制定防止公职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办法。
加强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确保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长效机制,保证政令畅通。严肃查处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案件。
完善纪检监察监督体制,按照“不合署、要合力”的原则,整合纪检监察力量,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探索实行市、区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相结合,增强监督合力。
(六)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坚持有错必纠、有案必查,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坚决查处违反政治纪律、阻碍改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案件,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案件,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案件,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以及顶风违纪的各类典型案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行贿者的惩处力度。加强案件协查工作,依法依纪查处市外涉案人员在深投资、置业等转移资产行为。
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针对案件暴露的问题,完善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措施。正确把握政策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纪律、行政和组织处理、经济处罚等方式,使办案工作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
三、加强反腐倡廉法治建设
(七)加强反腐倡廉立法。借鉴国(境)外有效防治腐败的做法和经验,制定我市防治腐败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防治腐败法规体系。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健全社会各界参与立法的机制,完善立法论证、委托起草、集中起草和立法后评估制度,提高立法质量。
(八)大力构建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完善和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实行政府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服务及信息公开、行政监督、行政救济、行政责任等方面的法定化。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评估机制,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九)促进司法廉洁公正。推行法院标准化办案制度,规范司法自由裁量权。制定法官判案负责制和法官判案评价制度。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刑事立案、侦查活动、审判活动、刑罚执行与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落实司法公开制度,完善司法审判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公民依法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
(十)提升市民法律素质。完善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普法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增强市民自觉抵制违法行为的意识,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各类普法基地建设,推动新闻媒体开展公益性普法活动,提高法制宣传的渗透力。
四、加强社会领域反腐倡廉建设
(十一)建立防治腐败工作机制。加强社会领域党组织建设,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制度,指导、督促社会领域健全自律机制,促进廉洁、诚信、规范从业。严厉打击在审计、评估、清算过程存在的弄虚作假、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非行政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十二)积极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制定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制度,构建法制健全、规范有序、分类指导、监督有力的管理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委托工作事项的监管。强化社会领域各主体对其成员的廉洁教育和监督管理职能,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监管机制。发挥社区的监督作用。
(十三)充分依靠社会各界支持。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廉政监督员的作用。倾听社会各界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廉政社情调研及提案、议案快速办理、协同治理机制。高度重视媒体和舆论监督,支持媒体揭露问题。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加强政风监测工作。发挥社会预防腐败机构作用,支持专家学者、咨询机构参与重大决策部署和法规制度的评估、论证。
(十四)保障群众参与渠道畅通。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完善举报快速处理和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处理网络等媒体反映的国家公职人员的问题。建立网络问政工作机制和平台,畅通网络举报和受理渠道,完善群众参与反腐败的保护和激励制度。健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集中走访和党代表、党员干部挂点社区等制度。
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十五)确保机关公信。提高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施政、公正司法的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决纠正违法与不当的施政行为。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行政补偿、行政救济和司法赔偿等制度。健全司法纠错机制和司法救济制度。建立对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失信行为的惩处机制。
(十六)促进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党组织的作用,制定和完善行业行为规则。制定公开透明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规范,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消除企业在市场经营和竞争中的不合法、不诚信行为。健全诚信信息披露制度和诚信奖罚机制。
(十七)倡导诚实守法。开展诚实守法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观念。把诚信建设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完善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促进的运行
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法律、舆论等作用,使崇尚廉洁、诚实守法成为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
(十八)健全诚信体系。统筹协调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快诚信立法。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信工作,建立统一的诚信信息共享平台。规范中介和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健全对信用等级的评价机制,定期公布企业信用评级。完善不诚信的“黑名单”制度。(十九)治理商业贿赂。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坚决打击以行贿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加大对行贿行为的刑事处罚、经济处罚力度。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建立和完善商业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并将有关行为作为市场准入和退出的依据。
六、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二十)规范从政品行。制定从政行为规范,引导公职人员忠实履行岗位职责,严守工作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对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加大纪律和组织处理力度。(二十一)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廉洁从业、诚信经营。鼓励企业建立廉洁从业道德委员会。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加强行业道德建设。(二十二)遵守社会公德。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制定市民道德行为守则和城市文明公约,倡导市民自觉维护公共利益,遵守社会秩序。完善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行为的奖励制度。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导向作用。依法依规惩戒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七、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二十三)弘扬新时代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展示对廉洁社会的基本认识和追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倡导崇尚廉洁的文化,着力培养公仆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使秩序、廉洁、诚信成为全社会崇尚的价值取向。广泛宣传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为民服务的典型。
(二十四)拓展廉洁文化领域。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融入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机制。整合廉洁文化资源,加强廉洁文化阵地建设,夯实廉洁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积极开展廉洁机关、廉洁单位、廉洁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使廉洁文化向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全覆盖。创建廉洁文化活动示范点,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
(二十五)创新廉洁文化产品。增强精品意识,建设廉洁文化精品工程。重点规划、扶持一批体现廉洁主题的创作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廉洁文化作品。推动廉洁文化产品的传播,精心办好反腐倡廉媒体栏目。做好廉洁文化推广工作。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创新,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传播廉洁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八、抓好廉洁城市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廉洁城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廉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纪委。制定推进廉洁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抓好落实。
(二十七)落实职责任务。各区、各部门是建设廉洁城市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决定》的要求和责任分工,结合实际,把廉洁城市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强化责任,扎实推进。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廉洁城市建设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纪检监察机关要建立督查督办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二十八)营造良好氛围。制定宣传计划,强化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建设廉洁城市的决策部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廉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宣传建设廉洁城市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建设廉洁城市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城管局建设廉洁城市总结
贯彻落实建设廉洁城市的总结
今年以来,市城管局按照成都市委,市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积极履行党风廉
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各项职能,全局党风廉政建设稳步发展。
一、高度重视,示范带动,坚持廉政教育榜样化
一是局领导班子成员言传身教、公正廉洁,坚持做好带头廉洁自律,认真执行各项廉政规定。二是带头学习,切实增强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积极学习《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忏悔实录》等教育读本。三是带头督查,严格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领导班子不仅负责对各部门每月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且对各部门的加分、扣分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使我局工作形成“月月有目标任务、月月有工作进度、月月有考核督查”的考核模式。四是团结协作,坚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发挥了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和作用,在全局形成了一种敬业、公平、廉洁、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坚持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防腐倡廉工作,落实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我局建立健全有效防治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权利行使的监督和制约,不断深化源头治腐工作,扎实推进城管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完善了工作考核,责任追究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廉职承诺和述职述廉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在全局上下形成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实现廉政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三、惩防并举,构建体系,推动廉政建设
(一)加强学习教育
通过召开局党组会议,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局属各单位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讨论了“八项规定”、十八大精神和我局根据实际情况收集的案例材料,充分运用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了建设廉洁城市的决策部署,广泛宣传建设廉洁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局**名党员干部都撰写了学习心得,学习先进、解剖自己,以身边的榜样教育、鼓励全体工作人员。我局还开通了网上微博,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群众积极互动。
(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在通过发放廉政格言小册子、收集廉政格言、组织观看廉政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意识。我局还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读本和警示教育片。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塑造高尚人格,坚定信念,坚守自己廉洁的独立意识,不随波逐流,不受腐败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认真对待来信来电来访
我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举报工作,实事求是地做好调查核实工作。今年以来,全局共接听投诉举报电话约**件,办结率达100%;共受理数字城管案件**件,结案率达98.56%;认真处理群众来访、网上信访问题。接待群众来访案件13件,办理信访局转办案件25件,结案率100%,群众息诉息访率100%;做到了事事有落实,件件给回复,耐心做好了群众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的突出化、扩大化。
(四)不断深化“四方联动”,着力破解城市中难处理问题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局转变执法观念,不断发动社区、市民、商家,主动参与整个城市的共治共管,努力将“四方联动”打造成市城市管理的亮点品牌。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台账;二是合理规划设置临时摊区;三是积极同商家联系并签订了规范经营承诺书;四是密切联系社区,以牡丹北路、外南街等街道为试点,打造城市管理示范街;五是在“大城市、细管理“的理念指导下,创新性的在行政中心广场设置了20个温馨提示牌、4座犬厕,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虽然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一是个别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干部有问题处分就是,缺少预防意识。二是对执法队伍教育管理还需进一步增强。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四风”,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发展。
第三篇:城管局建设廉洁城市总结
城管局建设廉洁城市总结
城管局建设廉洁城市总结
贯彻落实建设廉洁城市的总结
今年以来,市城管局按照成都市委,市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积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各项职能,全局党风廉政建设稳步发展。
一、高度重视,示范带动,坚持廉政教育榜样化 一是局领导班子成员言传身教、公正廉洁,坚持做好带头廉洁自律,认真执行各项廉政规定。二是带头学习,切实增强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积极学习《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忏悔实录》等教育读本。三是带头督查,严格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领导班子不仅负责对各部门每月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且对各部门的加分、扣分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使我局工作形成“月月有目标任务、月月有工作进度、月月有考核督查”的考核模式。四是团结协作,坚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发挥了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和作用,在全局形成了一种敬业、公平、廉洁、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坚持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防腐倡廉工作,落实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我局建立健全有效防治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权利行使的监督和制约,不断深化源头治腐工作,扎实推进城管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完善了工作考核,责任追究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廉职承诺和述职述廉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在全局上下形成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实现廉政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三、惩防并举,构建体系,推动廉政建设
(一)加强学习教育
通过召开局党组会议,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局属各单位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讨论了“八项规定”、十八大精神和我局根据实际情况收集的案例材料,充分运用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了建设廉洁城市的决策部署,广泛宣传建设廉洁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局**名党员干部都撰写了学习心得,学习先进、解剖自己,以身边的榜样教育、鼓励全体工作人员。我局还开通了网上微博,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群众积极互动。
(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在通过发放廉政格言小册子、收集廉政格言、组织观看廉政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意识。我局还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读本和警示教育片。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塑造高尚人格,坚定信念,坚守自己廉洁的独立意识,不随波逐流,不受腐败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认真对待来信来电来访
我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举报工作,实事求是地做好调查核实工作。今年以来,全局共接听投诉举报电话约**件,办结率达100%;共受理数字城管案件**件,结案率达98.56%;认真处理群众来访、网上信访问题。接待群众来访案件13件,办理信访局转办案件25件,结案率100%,群众息诉息访率100%;做到了事事有落实,件件给回复,耐心做好了群众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的突出化、扩大化。
(四)不断深化“四方联动”,着力破解城市中难处理问题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局转变执法观念,不断发动社区、市民、商家,主动参与整个城市的共治共管,努力将“四方联动”打造成市城市管理的亮点品牌。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台账;二是合理规划设置临时摊区;三是积极同商家联系并签订了规范经营承诺书;四是密切联系社区,以牡丹北路、外南街等街道为试点,打造城市管理示范街;五是在“大城市、细管理“的理念指导下,创新性的在行政中心广场设置了20个温馨提示牌、4座犬厕,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虽然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一是个别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干部有问题处分就是,缺少预防意识。二是对执法队伍教育管理还需进一步增强。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四风”,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发展。
第四篇: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
市委„2009‟37号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
(2009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届委员会
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现就建设低碳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国际秩序造成深层 次冲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采取了建设生态市、健康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构筑“3+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等综合保护工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以“免费单车”为特色的“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探索垃圾清洁直运的“杭州模式”,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率先在国内明确提出打造低碳城市,表明了杭州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杭州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姿态,指明了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正处于全面提升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建设低碳城市,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杭州经济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高杭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城市的环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举措,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好。
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杭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生产力,探索一条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社会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的低碳发展道路,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确保杭州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具体目标是:
——产业结构低碳化。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打造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全面推广。
——建筑低碳化。全面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打造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建筑。
——品质大公交体系健全。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等交通“零距离换乘”,地铁总长度达278公里,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30标台,节能与新能源公共汽(电)车比例达到25%以上,“免费单车”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八城区,规模达17.5万辆,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市人民过上更环保、更绿色但更有质量、更有品位的品质生活。
——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全市森林蓄积量达5000万立方米,森林年固碳能力达900万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0%,杭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
——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全面实施。低碳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低碳社区”普及,打造一批“碳中和”社区;“绿色办公”、“绿色饭店”创建率达90%以上。
4、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低碳城市,既要反对资源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要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建设低碳环境,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中生产生活;倡导低碳生活,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真正做到“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成效让人民检验”。
——坚持创新理念、注重细节。建设低碳城市是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要坚持以理念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从细节着手,引导人们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摒弃各种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堵住日常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中存在的能耗漏洞,使低碳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资源整合、四力合一。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整合 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订、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加强监管、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设计低碳商业模式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社会协同力“四力合一”。
——坚持科学谋划、重点突破。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既要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统一部署,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寻求突破,使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建设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系统综合、有序推进。
——坚持搞好结合、整体联动。要把建设低碳城市与抓好“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工作、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等创建载体有机结合,与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重大工程有机结合,与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
二、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
5、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围绕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 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杭州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6、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和浙江省实施“六个一百加一个基地”计划的机遇,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培育力度,以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汽轮机、水电设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合理调整煤、电、油、气使用比重,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电源结构中的煤电比重,提高气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7、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环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高碳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切实抓好工程治理、结构减排、监督减排,推进工业企业脱硫除尘改造,严格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推进煤炭高效清洁 利用。发展壮大嵌入式软件,提高装备、流程和产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以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水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材料、环境检测监控等六大领域的技术与设备为重点,实现杭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8、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减碳。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逐步减少、最终取消餐饮住宿行业的一次性用品。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推行家电节能标识制度,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
9、发挥农林业在培育碳汇中的作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层,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采用生态有机农业管理,积极开发和应用“碳基肥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市型农业,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在城市田园中的作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改造林分结构,拓展林业碳汇功能,增加绿色财富。
10、发展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网商培育”、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三年行动计划,发展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等互联网经济以及物联网经济,建设“智慧城市”,以商业模式创新和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 进低碳化,把杭州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电子商务之都”和“互联网经济大市”,使杭州成为低碳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头羊”。
11、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坚持能搬则搬、能快则快,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加快标准厂房和孵化器建设,带动企业技改投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工艺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工业企业的“脱胎换骨”,搬出一个新规模、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环境,搬出一个企业发展的“新天地”、低碳生产的“新天地”。
1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对年综合用能3000吨标煤以上(或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或变压器增容500千伏安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770工程”、工业循环经济“2632”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推进节约用材,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耗水平。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循环,发展循环经济。
13、推动低碳创业。坚持“和谐创业”城市发展模式,鼓励大学生、中小企业以文化创业、科技创业、网络创业等多种形式,开展低碳创业,让知识、科技、艺术等文化创意 元素更多地融入创业中,注入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行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创业层次。
14、开发低碳科技。深化与名校大所的合作,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建立低碳实验室和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基地,办好杭州—新加坡低碳科技园,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15、开展低碳设计。倡导低碳设计,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出台“低碳产品”认定办法,推动企业进行ISO14064和ISO14065温室气体计算与验证。举办低碳设计大赛,培养设计师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意识”,以低碳设计带动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发展。
16、倡导能源合同管理。加强节能市场开发,引进能源合同管理这一创新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培育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项目融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培训、运行维护、节能监测等一条龙综合性服务,推动节能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17、发展静脉产业。以开展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为契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立社区回收站(亭),规范流动收购人员,建立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企业,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实现低碳循环。
三、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
18、打造节能精品建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四高”方针,从优化建筑设计入手,关注建筑整体、长期的使用效率,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推广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多用复合材料和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提高新建住宅、写字楼的精装修比例,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打造“百年建筑”。
19、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坚持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并举,加快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和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杭州“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和构筑物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加大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地铁、东站枢纽、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能源学院等重大工程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2009—2013年,全市实施阳光屋顶50万平方米(即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累计装 机容量70兆瓦。
20、实施城市“屋顶绿化”计划。出台推行立体绿化政策意见和技术标准,推动立体绿化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新方法、新品种,继续做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文章,凡有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应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21、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等城市有机更新工程,以建筑外围护结构为重点,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发展。
22、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根据建筑节能状况,对全市各类建筑进行节能“绿色评级”并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从2012年起,所有新建住宅和房地产市场上销售、出租或建造中的商品房必须事先领取节能等级证书。
23、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性条例,推广“可持续建筑标准”,建立健全房屋健康档案,实行设计环节标准化、施工环节规范化和验收环节闭合化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规范节能建筑设计标准和图集、施工技术规程、验收规范、运行管理规则,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四、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
24、倡导低碳出行方式。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组织系列绿色出行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推动无车日活动常态化,缓解交通“两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民健身。
25、打造“五位一体”公交零换乘城市。落实“公交优先”,完善低碳交通规划,坚持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推进八城区与五县(市)公交一体化,加快打造杭州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五位一体”的“8+5”品质大公交体系,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5种公交方式“零换乘”的城市,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打造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统。
26、大力发展“免费单车”服务系统。按照就近布点、通租通还、建立配送系统和彰显城市美学的要求和“扩面、提质、平衡”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加快建设自行车专用道特别是市区河道慢行交通系统,进一步创新模式,做好广告资源利用文章,破解“还车难、布点难、保修难、营运难、处置难”问题,使“免费单车”真正发挥大公交体系的纽带作用,成为杭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最大亮点和特色。
27、严格执行机动车低排放标准。机动车严格执行国Ⅲ标准,新购或外地转入的机动车辆必须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方可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加强机动车管理,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节能型汽车,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交通工具。
28、推进交通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加强人车路之间的监控、信息联系和调度能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使人、车、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增加交通运输中的科技含量,建设高效的交通物流体系,减少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空车运输,降低碳排放,营造“清洁、静谧、健康、高效、有序”的交通环境。
五、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
29、计算碳足迹。在相关网站设置碳足迹计算器,提供低碳生活指南,让个人和组织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评估未来的减排状况设定基线。引导个人和组织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鼓励“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引导企业进行碳排放计算器的研发设计和生产销售,使之成为杭州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一大亮点。
30、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生活简单、简约化,积极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少用空调,多吹风扇;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尽可能回收废弃物,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少使用塑料袋;洗澡使用淋浴方式,使用节水型淋浴头;自然晾晒衣服,尽量不用烘干功能;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用手帕替代餐巾纸;使用再生纸;多到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多爬楼梯;乘坐飞机旅行时尽量少携带行李;使用节能灯泡替代钨丝灯泡;把电视机屏幕调成中等亮度;尽量食用本地应季蔬果;多用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在不使用时及时关掉;在购物时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尽可能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组织会议;多植树,多种花草;多利用井水、河水灌溉绿化或洗涤,尽量节约自来水,提倡水循环;倡导“减碳饮食”、“低碳着装”。组织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建设“低碳家庭”,加强低碳文化的传播普及,引导市民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改变“面子消费”、“奢侈消费”、“便利消费”等浪费能源、增加污染、高碳排放的不良消费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养成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消除碳依赖。
31、建设健康城市。以杭州作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为契机,围绕健康城市建设“七个人人享有”目标,开展“健康生活进百万家庭活动”和“健康生活进千村万户活动”,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普及健康生活理念,传播健康生活知识,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六、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
32、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以杭州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深化城市绿化、山区绿化,加强平原绿化、村庄绿化,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人成为杭州的护绿使者,实现从注重绿化率向注重林木覆盖率的提升、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注重生态效果为主的提升、从注重绿化用地面积向注重绿化空间的提升、从注重建成区绿化向注重城乡统筹绿化的提升,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最佳人居环境,培育城市“碳中和”能力,造福于城市、造福于百姓。
33、打造“五水共导”城市。依托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海、有溪(湿地)的自然禀赋,保护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以及萧山湘湖、余杭南湖、淳安千岛湖、临安青山湖等水资源,深入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加大疏浚、截污、引水、生物治理力度,打造“五水共导”的“生活品 质之城”,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固碳功能。
34、建设六条生态带。树立城市发展“留白”理念,建设、保护好西部、西北部、北部、西南部、南部、东部六条生态带,不突破生态极限,不随意调整生态带保护用地,严格控制生态带建筑密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强对生态带内违法建筑查处和污染源治理的力度,防止主城、副城、组团建设向生态带蔓延,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带“积极保护”模式,保护好城市的碳汇生命线。
35、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以杭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工厂、绿色村庄,明显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和地表水质量,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格局。
七、变革城市管理,打造低碳社会
36、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引入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围绕“大疏大密”指导方针,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块布局,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建设新城和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打造职住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城市结构,减少市民出行半径,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商务成本,减少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带 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形成低碳化城市发展新格局。
37、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围绕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科技馆的目标,突出“低碳与生活”主题,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准确把握、正确处理低碳与环境、低碳与经济、低碳与生活、低碳与社会、低碳与科技、低碳与城市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筑和展示设计方案,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打造低碳科技普及中心、“绿建筑”展示中心、低碳学术交流中心和低碳信息资料中心,把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
38、打造“低碳社区”。借鉴国际低碳社区、“碳中和”社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低碳生活模式,研究制定低碳社区的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推广低碳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
39、推行“绿色办公”计划。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减排减碳方面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快对政府、商务办公大楼进行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控制空调使用,选用节能电脑和办公设备,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无纸化办公或尽量采用纸张双面打印,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40、推行“绿色学校”节能计划。面向学生推行“绿色学校”节能计划,开展低碳主题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开展百场科普讲座进校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科普“五个一”套餐配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宣讲低碳知识,组织低碳科技图版展览,引导学生了解低碳知识,提高学生节能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
41、打造“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坚持直运为主、中转为辅,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分散为主、集中为辅,总结推广桶车直运模式的经验做法,突出垃圾车的彻底更新、中转站的彻底改造两大重点,抓好现有垃圾焚烧厂改扩建和新建垃圾焚烧厂选址,通过“桶车直运”、“车车直运”等办法,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推动垃圾集疏运模式、中转模式、末端处理模式的历史性调整和转变,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实现垃圾处理环节的低碳化。
八、建设低碳城市的保障措施
42、加强领导。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建设低碳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市委、市政府建立市建设低碳城市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组织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市和区、县(市)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绩考核制度,把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确保组织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43、编制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制定和完善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专项行动计划,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完善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加快编制《杭州低碳城市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制定低碳产业、低碳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形成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体系。
44、创新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保障。以杭州被列为浙江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消费、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和碳交易改革试点,建立碳交易中心,建立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45、完善政策。政策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有力杠杆。制定建设低碳城市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坚持向上争一块、政府投一块、市场融一块、银行贷一块,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特别是国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招商引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扩大担保、创投、工业债权、产业投资等基金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供给,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
46、推动试点。试点是发挥典型引路的最佳载体。在全市选择基础较好的社区、企业、场馆、园区等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打响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建筑”、“低碳园区”、“低碳新城”、“低碳城市综合体”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累我市建设低碳城市经验。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和各类国家级低碳试点项目,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对新获批的由国务院或国家部委授予的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按每个试点和基地总额100万 元、50万元的标准,对主要牵头单位和区、县(市)进行奖励,奖励资金在相关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
47、开展研究。加强对低碳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先导工程。着眼世界低碳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开展低碳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深入分析碳交易、碳金融、碳基金、碳关税等给杭州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超前谋划杭州的应对措施,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加强植物吸碳功能比选研究,优化绿化植物配比方案,最大限度发挥绿化的减碳效益。建立市湿地研究中心,加强湿地保护利用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外低碳研究机构的联系,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杭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举办低碳城市相关论坛和研讨会,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48、加强合作。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捷径。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确立的“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三大减排机制,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术。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领军企业、高端人才、科研机构来杭发展低碳产业,探索与国内外相关城市、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
49、培育人才。建立一支从事低碳研究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对于建设低碳城市至关重要。落实“四个尊重”,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抓好培养、选拔、使用、引进、监督、服务六个环节,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争取从海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低碳专家团队,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准的低碳人才队伍。
50、加大宣传。各级宣传、教育、科协等部门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加强对建设低碳城市的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生活品质之城首先应该是低碳城市,品质生活首先应该是低碳生活”的理念,大力宣传“低碳城市建设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理念,大力宣传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加强低碳知识培训普及,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倡导低碳消费和行为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切实做好本决定的贯彻落实工作。
第五篇:杭州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
杭州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现就建设低碳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国际秩序造成深层次冲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采取了建设生态市、健康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构筑“3+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等综合保护工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以“免费单车”为特色的“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探索垃圾清洁直运的“杭州模式”,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率先在国内明确提出打造低碳城市,表明了杭州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杭州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姿态,指明了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正处于全面提升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建设低碳城市,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杭州经济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高杭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城市的环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举措,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好。
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杭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探索一条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社会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的低碳发展道路,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确保杭州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低碳城市,既要反对资源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要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建设低碳环境,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中生产生活;倡导低碳生活,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真正做到“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成效让人民检验”。
——坚持创新理念、注重细节。建设低碳城市是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要坚持以理念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从细节着手,引导人们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摒弃各种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堵住日常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中存在的能耗漏洞,使低碳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资源整合、四力合一。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订、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加强监管、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设计低碳商业模式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社会协同力“四力合一”。
——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既要着眼长远、整体谋划、统一部署,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寻求突破,使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建设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系统综合、有序推进。
——坚持搞好结合、整体联动。要把建设低碳城市与抓好“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工作、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等创建载体有机结合,与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重大工程有机结合,与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
二、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
4、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围绕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杭州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5、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和浙江省实施“六个一百加一个基地”计划的机遇,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培育力度,以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汽轮机、水电设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合理调整煤、电、油、气使用比重,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电源结构中的煤电比重,提高气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6、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环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高碳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切实抓好工程治理、结构减排、监督减排,推进工业企业脱硫除尘改造,严格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以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水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材料、环境检测监控等六大领域的技术与设备为重点,实现杭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7、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减碳。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逐步减少、最终取消餐饮住宿行业的一次性用品。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推行家电节能标识制度,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
8、发挥农林业在培育碳汇中的作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层,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采用生态有机农业管理,积极开发和应用“碳基肥料”,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市型农业,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在城市田园中的作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改造林分结构,拓展林业碳汇功能,增加绿色财富。
9、发展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网商培育”、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三年行动计划,发展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等互联网经济以及物联网经济,建设“智慧城市”,以商业模式创新和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低碳化,把杭州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电子商务之都”和“互联网经济大市”,使杭州成为低碳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头羊”。
10、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坚持能搬则搬、能快则快,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加快标准厂房和孵化器建设,带动企业技改投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工艺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工业企业的“脱胎换骨”,搬出一个新规模、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环境,搬出一个企业发展的“新天地”、低碳生产的“新天地”。
1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对年综合用能3000吨标煤以上(或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或变压器增容500千伏安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770工程”、工业循环经济“2632”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推进节约用材,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耗水平。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循环,发展循环经济。
12、推动低碳创业。坚持“和谐创业”城市发展模式,鼓励大学生、中小企业以文化创业、科技创业、网络创业等多种形式,开展低碳创业,让知识、科技、艺术等文化创意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创业中,注入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行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创业层次。
13、开发低碳科技。深化与名校大所的合作,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建立低碳实验室和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基地,办好杭州—新加坡低碳科技园,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14、开展低碳设计。倡导低碳设计,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出台“低碳产品”认定办法,推动企业进行ISO14064和ISO14065温室气体计算与验证。举办低碳设计大赛,培养设计师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意识”,以低碳设计带动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发展。
15、倡导能源合同管理。加强节能市场开发,引进能源合同管理这一创新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培育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项目融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培训、运行维护、节能监测等一条龙综合性服务,推动节能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16、发展静脉产业。以开展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为契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立社区回收站(亭),规范流动收购人员,建立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企业,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实现低碳循环。
三、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
17、打造节能精品建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四高”方针,从优化建筑设计入手,关注建筑整体、长期的使用效率,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低碳排放,推广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多用复合材料和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提高新建住宅、写字楼的精装修比例,建立健全房屋健康档案,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打造“百年建筑”。
18、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坚持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并举,加快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杭州“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和构筑物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加大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地铁、东站枢纽、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能源学院等重大工程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2009—2013年,全市实施阳光屋顶50万平方米(即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累计装机容量70兆瓦。
19、实施城市“屋顶绿化”计划。出台推行立体绿化政策意见和技术标准,推动立体绿化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新方法、新品种,继续做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文章,凡有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应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20、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等城市有机更新工程,以建筑外围护结构为重点,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发展。
21、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根据建筑节能状况,对全市各类建筑进行节能“绿色评级”并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从2012年起,所有新建住宅和房地产市场上销售、出租或建造中的商品房必须事先领取节能等级证书。
22、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性条例,推广“可持续建筑标准”,实行设计环节标准化、施工环节规范化和验收环节闭合化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规范节能建筑设计标准和图集、施工技术规程、验收规范、运行管理规则,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四、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
23、倡导低碳出行方式。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组织系列绿色出行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推动无车日活动常态化,缓解交通“两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民健身。
24、打造“五位一体”公交零换乘城市。落实“公交优先”,完善低碳交通规划,坚持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推进八城区与五县(市)公交一体化,加快打造杭州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五位一体”的“8+5”品质大公交体系,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5种公交方式“零换乘”的城市,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打造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统。
25、大力发展“免费单车”服务系统。按照就近布点、通租通还、建立配送系统和彰显城市美学的要求和“扩面、提质、平衡”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加快建设自行车专用道特别是市区河道慢行交通系统,进一步创新模式,做好广告资源利用文章,破解“还车难、布点难、保修难、营运难、处置难”问题,使“免费单车”真正发挥大公交体系的纽带作用,成为杭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最大亮点和特色。
26、严格执行机动车低排放标准。机动车严格执行国Ⅲ标准,新购或外地转入的机动车辆必须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方可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加强机动车管理,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节能型汽车,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交通工具。
27、推进交通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加强人车路之间的监控、信息联系和调度能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使人、车、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增加交通运输中的科技含量,建设高效的交通物流体系,减少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空车运输,降低碳排放,营造“清洁、静谧、健康、高效、有序”的交通环境。
五、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
28、计算碳足迹。引入碳足迹理念,在相关网站设置碳排放计算器,让个人和组织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评估未来的减排状况设定基线,呼吁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引导个人和组织“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引导企业进行碳排放计算器的研发设计和生产销售,使之成为杭州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一大亮点。
29、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生活简单、简约化,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少用空调,多吹风扇;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尽可能回收废弃物,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少使用塑料袋;洗澡使用淋浴方式,使用节水型淋浴头;自然晾晒衣服,尽量不用烘干功能;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用手帕替代餐巾纸;使用再生纸;多到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多爬楼梯;乘坐飞机旅行时尽量少携带行李;使用节能灯泡替代钨丝灯泡;把电视机屏幕调成中等亮度;尽量食用本地应季蔬果;多用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在不使用时,及时关掉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在购物时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尽可能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组织会议;多植树,多种花草;多利用井水、河水灌溉绿化或洗涤,尽量节约自来水,提倡水循环。加强低碳文化的传播普及,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提倡“减碳饮食”、“低碳着装”,引导市民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戒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陋习,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养成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消除碳依赖。
30、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推行“绿色居家准则”,组织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介绍在家庭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引导人们在使用家用电器、家庭照明、用水用气、住宅装修、垃圾分类、旧物利用、饮食方式、交通出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好节能减排减碳。
31、建设健康城市。以杭州作为全国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城市为契机,围绕健康城市建设“七个人人享有”目标,开展“健康生活进百万家庭活动”和“健康生活进千村万户活动”,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普及健康生活理念,传播健康生活知识,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六、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
32、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以杭州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深化城市绿化、山区绿化,加强平原绿化、村庄绿化,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人成为杭州的护绿使者,实现从注重绿化率向注重林木覆盖率的提升、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注重生态效果为主的提升、从注重绿化用地面积向注重绿化空间的提升、从注重建成区绿化向注重城乡统筹绿化的提升,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最佳人居环境,培育城市“碳中和”能力,造福于城市、造福于百姓。
33、打造“五水共导”城市。依托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海、有溪(湿地)的自然禀赋,保护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以及萧山湘湖、余杭南湖、淳安千岛湖、临安青山湖等水资源,深入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加大疏浚、截污、引水、生物治理力度,打造“五水共导”的“生活品质之城”,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固碳功能。
34、建设六条生态带。树立城市发展“留白”理念,建设、保护好西部、西北部、北部、西南部、南部、东部六条生态带,不突破生态极限,不随意调整生态带保护用地,严格控制生态带建筑密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强对生态带内违法建筑查处和污染源治理的力度,防止主城、副城、组团建设向生态带蔓延,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带“积极保护”模式,保护好城市的碳汇生命线。
35、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以杭州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为契机,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工厂、绿色村庄,明显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和地表水质量,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格局。
七、变革城市管理,打造低碳社会
36、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引入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围绕“大疏大密”指导方针,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块布局,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建设新城和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打造职住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城市结构,减少市民出行半径,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商务成本,减少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形成低碳化城市发展新格局。
37、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围绕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科技馆的目标,突出“低碳与生活”主题,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准确把握、正确处理低碳与环境、低碳与经济、低碳与生活、低碳与社会、低碳与科技、低碳与城市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筑和展示设计方案,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打造低碳科技普及中心、“绿建筑”展示中心、低碳学术交流中心和低碳信息资料中心,把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
38、打造“低碳社区”。借鉴国际低碳社区、“碳中和”社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低碳生活模式,建设“低碳家庭”,研究制定低碳社区的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推广低碳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
39、推行“绿色办公”计划。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减排减碳方面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快对政府、商务办公大楼进行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控制空调使用,选用节能电脑和办公设备,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无纸化办公或尽量采用纸张双面打印,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
40、推行“绿色学校”节能计划。面向学生推行“绿色学校”节能计划,开展低碳主题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开展百场科普讲座进校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科普“五个一”套餐配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宣讲低碳知识,组织低碳科技图版展览,引导学生了解低碳知识,提高学生节能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
41、打造“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坚持直运为主、中转为辅,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分散为主、集中为辅,总结推广桶车直运模式的经验做法,突出垃圾车的彻底更新、中转站的彻底改造两大重点,抓好现有垃圾焚烧厂改扩建和新建垃圾焚烧厂选址,通过“桶车直运”、“车车直运”等办法,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推动垃圾集疏运模式、中转模式、末端处理模式的历史性调整和转变,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垃圾清洁直运”模式,实现垃圾处理环节的低碳化。
八、建设低碳城市的保障措施
42、加强领导。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建设低碳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市委、市政府建立市建设低碳城市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组织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市和区县(市)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绩考核制度,把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确保组织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43、编制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制定和完善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专项行动计划,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完善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快编制《杭州低碳城市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制定低碳产业、低碳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形成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体系。
44、创新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保障。以杭州被列为浙江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消费、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和碳交易改革试点,建立碳交易中心,建立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45、完善政策。政策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有力杠杆。制定建设低碳城市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坚持向上争一块、政府投一块、市场融一块、银行贷一块,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特别是国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招商引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扩大担保、创投、工业债权、产业投资等基金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供给,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
46、推动试点。试点是发挥典型引路的最佳载体。在全市选择基础较好的社区、企业、场馆、园区等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打响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建筑”、“低碳园区”、“低碳新城”、“低碳城市综合体”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累我市建设低碳城市经验。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和各类国家级低碳试点项目,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对新获批的由国务院或国家部委授予的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按每个试点和基地总额100万元、50万元的标准,对主要牵头单位和区、县(市)进行奖励,奖励资金在相关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
47、开展研究。加强对低碳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先导工程。着眼世界低碳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开展低碳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深入分析碳交易、碳金融、碳基金、碳关税等给杭州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超前谋划杭州的应对措施,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加强植物吸碳功能比选研究,优化绿化植物配比方案,最大限度发挥绿化的减碳效益。建立市湿地研究中心,加强湿地保护利用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外低碳研究机构的联系,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杭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举办低碳城市相关论坛和研讨会,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48、加强合作。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捷径。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确立的“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三大减排机制,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术。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领军企业、高端人才、科研机构来杭发展低碳产业,探索与国内外相关城市、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
49、培育人才。建立一支从事低碳研究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对于建设低碳城市至关重要。落实“四个尊重”,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抓好培养、选拔、使用、引进、监督、服务六个环节,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争取从海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低碳专家团队,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准的低碳人才队伍。
50、加大宣传。各级宣传、教育、科协等部门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加强对建设低碳城市的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生活品质之城首先应该是低碳城市,品质生活首先应该是低碳生活”的理念,大力宣传“低碳城市建设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理念,大力宣传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加强低碳知识培训普及,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倡导低碳消费和行为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切实做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附件:
名词解释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社会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主要关注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量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经济产出。
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通过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低碳生活是指通过转变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低碳交通是指在交通系统中实现低碳化目标,包括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交通能源的低碳化等方面。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建筑目前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从内涵上讲,“低碳建筑”与目前推行的“绿色建筑”是基本一致的,但“低碳建筑”更加突出建筑应该具有的特性,有利于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低碳循环是指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低碳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资源再生和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碳交易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
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标示一个人或团体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比如世界银行碳基金、欧洲企业碳基金。
碳中和又称碳补偿,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