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
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对于宗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泛起了争论的火花。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体系主要由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构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将不断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涵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故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全党同志必须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他说:“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将会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宗教长期存在的根源又有新的变化。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民族宗教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人们愈来愈感受到它的影响以至支配力量。现在,不仅经营工商业有市场竞争风险,连农民种地也有市场竞争风险。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风险还会加大。这种风险在人们还不能充分认识和控制它的时候,就会表现为一种盲目的、不可捉摸的、神秘的力量,造成一些人幸运发财,一些人倒霉变穷。于是,人们就会把这种力量加以神化,作为神灵来崇拜,祈求它保佑自己幸运发财。这就是一种宗教观念。列宁说:“‘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的捉摸不定的力量的恐惧”。列宁说的“资本的捉摸不定的力量”,就是市场竞争的盲目力量。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区别的,但同样有市场竞争的风险和盲目力量。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也是我国宗教存在的一种深刻的根源。我们看到,有些宗教过去入教的多是穷困和文化低的人,尤其是农村妇女,现在却有愈来愈多生活比较富裕和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入教,反映了宗教根源的变化。有了神,就有人用神作为商品,借以敛钱和发财。一些地方巫婆神汉大为行时。许多地方大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到处修庙、建神像、建大佛,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民族、宗教问题日益突出,西方国家企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加紧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这也不能不对我国宗教产生影响,成为我国宗教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根源。宗教问题具有特殊复杂性
宗教问题是信仰问题,又是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具有特殊复杂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宗教问题,首先是公民的信仰问题。每个公民都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从这个意
义说,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我们决不可片面理解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私事的原则,忽视或者否认宗教又是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具有特殊复杂性。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宗教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交错,具有特殊复杂性。”“宗教常常与现实的国际斗争和冲突相交织,是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这样,所以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我们要从党和国家新时期工作的全局,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充分认识宗教问题和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公民信不信仰宗教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教和不信教、信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正是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于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国际斗争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信仰自由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论断,是我国宗教发展的正确方向。”
江泽民同志指出:“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我国各宗教自身的改革和进步,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两个基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能不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发生变革,这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宗教在历史上曾经适应过不同的社会制度。如佛教传到中国来后,适应了中国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但过去宗教对不同社会的适应是从一种私有制社会到另一种私有制社会的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则是从私有制社会到公有制社会的根本变革。这是一次空前未有的巨大变革和进步。同时,这种空前未有的变革和进步,又有空前未有的政治社会基础。这是因为在过去剥削制度下存在阶级对立,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不一致的,宗教改革不可能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如马丁·路德就无情镇压了宗教改革引发的农民起义),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反之,如不适应就违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受到人民的反对。那是没有出路的。
我国宗教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三自”革新运动和宗教制度改革运动,又经过爱国宗教人士多年的努力,已经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宗教是在上千年私有制
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极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宗教还存在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方面,这不相适应的方面不能不起着消极作用。这就需要党和国家领导和支持广大宗教界人士继续努力,沿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向不断前进,继续发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克服消极因素,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
巩固和发展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团结、教育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是带领信教群众爱国守法,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干力量;更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立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化神学体系的依靠力量和带头力量。所以,要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大力巩固和发展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和朱基同志讲话的精神,大力支持爱国宗教组织和宗教团体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建设,高度重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帮助宗教团体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支持宗教团体培养爱国进步的中青年教职人员。要按照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与宗教界人士建立密切的关系,经常听取宗教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凡涉及宗教方面的问题,要同他们充分协商。
马克思的宗教观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对社会现实、对宗教问题深思熟虑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致力于解放全人类、为人类的解放而奉献毕生精力的思想和意志在宗教问题上的反映,也是马克思杰出的智慧和高超的社会洞察力的重要体现。虽然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全面和具体,但它无论是对当时社会还是对现实社会,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消防安全是宗教场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防安全是宗教场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教群众生活中的大事,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灭火救援实战演练,使我们受益菲浅,它不仅让我们得到了一次生动的消防安全教育,同时也增强了广大信教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了我区宗教场所消防工作的层次。通过这次活动,也让广大信教群众体会到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就宗教场所而言,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是促进宗教场所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是保障广大信教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各大宗教场所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今天的消防演习,旨在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切实增强信教群众的安全意识,提高信教群众自防自救互救等消防能力;号召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形成我区消防安全工作群防群治的局面,为我区宗教界创建和谐寺观教堂,营造良好的消防环境。
多年来,我们学校的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因此,我校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契机,从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抓起,员工朋友们,今年公司“119消防宣传活动日”确定的主题是“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和谐xx”。我希望大家通过参加和观看今天的消防技能比赛实际演练,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消防
安全,从行动上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在我们的旺季生产过程中时刻不忘消防安全。为真正做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全面消除火灾隐患,我们就要在公司安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制造(安技)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管理下,充分全面落实公司制定的以”防范于未然“为目的的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整改制度,确保我们员工朋友们通过辛勤工作所创造出的丰硕成果不被火灾所吞噬,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同时也为公司全面创建和谐莞康的目标保驾护航。
消防演练讲话(3):
同志们:
;在一年一度的“119消防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今天,省政府机关举行消防演练,既是加强机关消防安全保卫的需要,更是要以此带动和促进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刚才,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蒋巨峰等省领导参加了消防演练、率先示范灭火,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了演练,消防总队的负责同志通报了消防形势,讲解了消防知识,消防特勤队进行了灭火抢险演习。在这次消防演练活动中,同志们以精湛的技能、顽强的作风和严整的警容,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消防队伍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在今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面前,消防官兵想党委、政府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积极为灾区群众送水抗灾,为灾区群众作出很大的贡献。省委、省政府为省公安消防总队荣记集体一等功。实践证明,我省消防部队是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队伍,是一支过得硬的队伍。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演练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受中伟省长委托讲几点意见。
;
一、高度重视
;消防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防火灭火知识和技能是广大干部群众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消防工作和消防演练。学忠书记也曾带头参加了省委机关消防灭火演练并每年都要深入基层慰问消防部队,省委、省政府还多次研究部署消防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消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公安消防部队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战斗力和正规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灭火抢险救援社会联动体系和机制逐步健全,各类火灾和其他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XX年,全省共发生人员密集场所火灾414起,非火灾化学事故387起,无一人死亡,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
;3月27日,xx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xx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xx、xx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做好消防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构建“和谐四川”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消防工作真正抓紧抓实抓好,有效地预防群死群伤等恶性火灾事故发生,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保广大干部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篇: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为地位。如果说,不懂得基督教就很难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要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懂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所包甚广,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夏、商、周时期的天帝崇拜、祖先崇拜;从长期以来存在于民间的尊天、祭祖、拜鬼神,到汉魏以后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凡此均属中国古代宗教。
一提起宗教,不少人很容易把它与求神拜佛、烧香叩头等联系起来。其实,烧香礼拜、祭祀祈祷作为一种行事仪轨,固然是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除了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之外,宗教还有其更深刻的内在蕴涵。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之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中的佛、菩萨等。宗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是对立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呢?
在人类之初,由于智力水平极度低下.最早的原始人尚不能把自己与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人渐渐能够把“人”作为一个“类”同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进而逐渐产生了“人类”的意识。当原始人能够把“人类”同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并逐渐萌生自我意识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抽象出一个与“人类”相对立的“神”,并祈求它的赐福与保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费尔巴哈这里所说的“意识”,不是指那种某些动物乃至植物也有的自我感知或感性的识别能力,而是指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用费尔巴哈的话说,是“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意识,这种意识严格地说是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宗教在其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就连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至于宗教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是无处不在、难以尽说了。
以古代中国哲学为例,它所探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宗教“天神”观念的继续和发展。不言而喻,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一无所知,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中“天神”观念之内涵及源流迂变毫不了解,那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蕴涵和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来以儒家学说为主流,而儒家学说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伦理哲学,其最核心的思想是“孝”。“孝”既包括对还活着的父母的赡养、孝敬,又包括对已故先人乃至祖宗的孝敬和祭祀。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缺乏起码的了解,那就很难较深入地去理解和把握以“孝”为基石的儒家伦理哲学。
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治中国古代文学史者首先要碰到的一部著作就是《诗经》。《诗经》中的“天”随处可见,既有赞颂上天的,更有怨天、骂天的。此中之“天”代表什么,有何意蕴,为什么要骂天,凡此等等,《诗经》的读者、研究者们至少应略知一二,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不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一些长期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学者,更懂得了解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性。因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不懂得中国古代的宗教活动及其有关仪式,对于许多原始舞蹈、洞穴壁画等,就很难搞清楚它的真实意蕴和创作动机。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有必要梗概地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宗教。
中国远古宗教
与世界上许多地区和民族一样,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其中尤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耋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日神崇拜的记载,如《山海经》中关于一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淮南子》中关于“尧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契俞”(《淮南子·本经训》)、《楚辞》中关于“十日代出”等记载,大多与日神崇拜有关。所不同的是,有些则把太阳当做与本部族有血缘关系的善神、保护神来崇拜,有些则把太阳作为恶神、敌对者之神来对待。这种日神崇拜直至夏、商、周三代还很盛行。据有些学者考证,上古时代的一些神圣名号如伏羲、太皓、太吴、帝俊、重华(舜)等,都是古代太阳神的尊号。在记述古代祭祀及其他仪式的《礼记》中,日神曾被尊为“百神之王”,其中之《特效牲》日:“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后人在解释这段话时说:“天之神,日为尊。”“天之诸神,莫大于日,祭诸神之时,日居群神之首,故云日为尊。”可见,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曾经具有“群神之首”的地位。
日神崇拜所以会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十分盛行,这与太阳对人类生活有着直接和强大的影响有关。太阳每天东出西没,光芒万丈,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但它也非一味赐福于人,三伏酷暑的烈日常常使人炽热难熬,长年久旱,如火的骄阳更晒得大地生烟。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原始人,既需要太阳的恩赐,又对其变化感到神秘莫测和无可奈何,渐渐地把它作为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匍匐于它的脚下,对它顶礼膜拜。这样,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太阳,就成为人类最先的崇拜对象。
除了日神崇拜外,中国古代也盛行月神崇拜,而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月神则成为该民族或部族崇拜的主要神灵。例如,鄂伦春族先民主要靠狩猎为生,而大多数的野兽都是昼伏夜出,这种生产、生活习惯渐渐导致了鄂伦春族把月亮作为陪伴他们的主要神灵——“别亚”。每逢正月十日和二十五日,族人都要向月亮叩拜。如果一连几天打不到野兽,饥饿的猎人就要举行仪式,朝月亮叩拜,祈求护佑。如果发生月食。他们则非常恐惧,认为大祸即将来临,大家竞相敲响一切能够敲响的东西,老人们则不停地叩头祈祷。
古人对于自然神的崇拜,除了日神、月神之外,还有星神、云神崇拜,风神、雨神崇拜,山神、地神崇拜,河神、树神崇拜。总之,几乎所有主要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曾经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被当做一种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而受到崇拜。这里以历史上有名的天子封禅祭天地和河伯娶妇的传说为例,看看中国古人对山河之神的崇拜。
清代毕沅在其《山海经新校正序》中说:“禹与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祠。”其实,祭拜山川之神并非始于夏代,在夏之前早就有祭名山大』川的活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崇拜及祭祀山神常常成为各代最高统治者的一项重大的宗教活动,殷代卜辞中就有许多关于山神崇拜和祭祀山神的记录,许多天子、国君登基之后都要举行封禅天地的盛大仪式,其中最常受封受祭者,当推泰山,其次则是中岳嵩山。《史记·封禅书》引述管仲的话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可见古代封禅祭山之盛。
对于河神的崇拜,人们很容易想到“河伯娶妇”的传说,说的是魏文侯时,西门豹用巧计惩罚那些以替河神娶亲为名敲诈民财的巫祝和乡绅。虽然传说本身对河神取否定的态度,但从中却可以看到河神在当地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这种把河神人格化并对它进行崇拜、祭祀的现象,早在战国之前就已存在。殷墟卜辞中就有不少关于以人、牲祭祀河神的记载:可见,河神崇拜在我国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的崇拜,到了夏、商、周三代后,逐渐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中国古代宗教中至上神的出现与世俗社会帝王的产生是相对应的。由于世俗社会中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及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因此天国中也随之出现了凌驾了众神之上的“天帝”、“上帝”。这种现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
在中国历史上,与自然崇拜并存的另一种古代宗教是鬼魂崇拜。鬼魂崇拜的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现象,错误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死亡而消失的精神实体——灵魂,由于这种灵魂不会死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超人的能力,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危害,又希望能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之,不死的鬼魂就成为远古人普遍的崇拜对象。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们又总认为自己的亲人的鬼魂或自己部落首领的鬼魂最能保护自己。慢慢地,对一般鬼魂的崇拜又逐渐转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由之渐渐演化出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到了后来,祭祖成为古代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宗教活动。
中国古代的宗教形式还有很多,诸如图腾崇拜、占卦卜筮等,但若大而言之,最有代表性的,当推以上所说的自然崇拜和鬼魂崇拜,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由于三代之前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故远古宗教与古代文化的相互关系,大多只能从社会民俗等方面去考察,至于三代及三代以后的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则在中国古代哲拿、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印痕。
第四篇:档案事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事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存史求真、服务中心的历史使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推动档案工作不断适应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新要求,适应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使档案工作在开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更好地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一、抓住重点,力求突破,推动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实现档案工作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紧紧抓住档案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狠抓落实,力求突破,努力推动全市档案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一)要着力抓好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基础设施是开展档案工作的重要平台,是保管档案、利用档案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馆舍狭小,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要求的情况还十分突出。特别是今年部分部门和单位办公场所调整后,一些单位的档案保管条件更加窘迫,档案的安全保管存在严重隐患。对此,各部门、各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予以解决。在档案馆舍建设方面,目前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正在做前期准备,希望市档案局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配合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各区县也要高度重视档案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形式,尽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共性、文化性、富有现代气息的档案馆舍,并及时增添和更新先进的档案仪器设施,更好地满足档案安全保管与公共服务的需要。
(二)要着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是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物质基础。搞好档案资源建设,既是档案局、档案馆的重要职责,也是各部门、各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方面,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对档案资源建设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国家、省档案局的要求,尽早启动档案馆接收范围的调整工作,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型载体档案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全部纳入接收、征集范围,及时收集进馆。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单位都要重视抓好各自的档案资源建设。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要求,确保各类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准确,为今后查考利用奠定良好基础。完整、及时地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应尽义务,在目前库容饱和、实体档案难以进馆的情况下,要按照市两办的通知要求,及时向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保证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同时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两办通知要求,及时向同级档案馆报送政府公开信息,方便群众利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支持档案部门开展的档案资源建设活动,为他们直接参加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档案收集工作创造条件。
(三)要着力强化档案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档案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好务。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认真做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企业的档案工作,加强重点项目、重大建设工程的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的齐全准确,努力为“保增长、调结构”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是要为政务公开服好务。要积极适应政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需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建设,切实完善政府公开信息的报送、利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帮助群众了解掌握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架起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三是要为改善民生服好务。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工作优势,采用现代化手段,对保存在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涉民档案实体或档案信息进行科学整合,努力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档案服务。四是要为文化发展服好务。要深入挖掘档案馆(室)藏资源,通过举办展览以及编辑史料、拍摄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先进文化,大力弘扬时代精神。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收集和拍摄有关资料和声像档案,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积累丰厚资源。
二、加强领导,努力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切实加强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结合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把档案事业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整体布局,纳入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规划,纳入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考核。要切实解决好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问题,各级领导要做到常议、常抓、真管、真抓,积极听取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的情况汇报,尽可能的对档案事业给予财力、物力和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帮助档案部门解决好各种实际困难。要大力支持档案部门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支持档案部门依法规范和指导各类档案事务,推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二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档案信息化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链接的战略之举。要努力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工程,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地方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把公开、高效、全面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与加快政务公开、推动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要着力加强各级数字档案馆和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扩大档案信息的利用范围,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丰富档案信息的利用手段。
三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努力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开展业务培训等方法,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档案工作者,为他们的成长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要重视加强对档案干部的教育培养,把档案干部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使用好、选拔好。广大档案工作者要以解放军档案馆刘义权同志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档案工作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要牢记肩负的重要使命,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全市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努力为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档案事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事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存史求真、服务中心的历史使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推动档案工作不断适应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新要求,适应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使档案工作在开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更好地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一、抓住重点,力求突破,推动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实现档案工作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紧紧抓住档案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狠抓落实,力求突破,努力推动全市档案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一)要着力抓好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基础设施是开展档案工作的重要平台,是保管档案、利用档案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馆舍狭小,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要求的情况还十分突出。特别是今年部分部门和单位办公场所调整后,一些单位的档案保管条件更加窘迫,档案的安全保管存在严重隐患。对此,各部门、各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予以解决。在档案馆舍建设方面,目前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正在做前期准备,希望市档案局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配合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各区县也要高度重视档案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形式,尽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共性、文化性、富有现代气息的档案馆舍,并及时增添和更新先进的档案仪器设施,更好地满足档案安全保管与公共服务的需要。
(二)要着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是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物质基础。搞好档案资源建设,既是档案局、档案馆的重要职责,也是各部门、各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方面,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对档案资源建设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国家、省档案局的要求,尽早启动档案馆接收范围的调整工作,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型载体档案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全部纳入接收、征集范围,及时收集进馆。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单位都要重视抓好各自的档案资源建设。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要求,确保各类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准确,为今后查考利用奠定良好基础。完整、及时地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应尽义务,在目前库容饱和、实体档案难以进馆的情况下,要按照市两办的通知要求,及时向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保证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同时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两办通知要求,及时向同级档案馆报送政府公开信息,方便群众利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支持档案部门开展的档案资源建设活动,为他们直接参加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档案收集工作创造条件。
(三)要着力强化档案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档案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好务。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认真做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企业的档案工作,加强重点项目、重大建设工程的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的齐全准确,努力为“保增长、调结构”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是要为政务公开服好务。要积极适应政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需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建设,切实完善政府公开信息的报送、利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帮助群众了解掌握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架起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三是要为改善民生服好务。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工作优势,采用现代化手段,对保存在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涉民档案实体或档案信息进行科学整合,努
力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档案服务。四是要为文化发展服好务。要深入挖掘档案馆(室)藏资源,通过举办展览以及编辑史料、拍摄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先进文化,大力弘扬时代精神。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收集和拍摄有关资料和声像档案,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积累丰厚资源。
二、加强领导,努力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切实加强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结合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把档案事业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整体布局,纳入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规划,纳入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考核。要切实解决好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问题,各级领导要做到常议、常抓、真管、真抓,积极听取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的情况汇报,尽可能的对档案事业给予财力、物力和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帮助档案部门解决好各种实际困难。要大力支持档案部门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支持档案部门依法规范和指导各类档案事务,推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二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档案信息化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链接的战略之举。要努力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工程,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地方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把公开、高效、全面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与加快政务公开、推动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要着力加强各级数字档案馆和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扩大档案信息的利用范围,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丰富档案信息的利用手段。
三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努力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开展业务培训等方法,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档案工作者,为他们的成长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要重视加强对档案干部的教育培养,把档案干部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使用好、选拔好。广大档案工作者要以解放军档案馆刘义权同志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档案工作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要牢记肩负的重要使命,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全市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努力为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