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五篇)

时间:2019-05-12 05: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

第一篇: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

摘 要: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部分,认清企业安全管理发展脉络,找准企业安全管理发展方向,对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追溯了我国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3个阶段,并以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例,结合该企业事故规律对其安全管理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进一步印证了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状况。

关键词:钢铁企业 安全管理 工伤事故

人类进行有效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而安全管理最初是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在实践中产生的,又随着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929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发表了安全管理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工业事故预防》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在其后的时间里,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管理科学中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出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介绍到中国。国内的安全管理人员开始利用危险源辨识、安全目标管理、企业安全评价等新的安全管理方法,积极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管理模式,形成了“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宏观安全管理体制。特别是以鞍山钢铁公司的“0123安全管理模式”为代表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在安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迅速进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提出,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安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又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方法,使安全管理工作走向了标准化和现代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并提出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企业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阶段

1.1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3个阶段

企业安全管理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1)初期阶段的强制管理阶段。主要采取的是事后管理,即完全被动地面对事故,无奈地承受事故造成的损失。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后,管理者采取了强制管理的方式,即事故后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或采取一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控制系统或设备的状态,避免事故的再发生,这时已经有了事故预防的概念。这一阶段的安全管理又可称为传统安全管理。(2)科学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企业对事故管理的重心明显由事后管理向事故的预知预控等事前管理转移。企业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原理等科学理论,有重点、有对策、较全面、较积极地完成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完善,有适合本企业的较为成熟的安全管理模式。此时的安全管理阶段又称为现代安全管理阶段,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诞生则成为现代化安全管理的重要标志。(3)全面安全管理阶段。在原有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上,在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上有了新的突破,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积极探索安全文化建设对促进企业本质安全化的重要作用,达到有制度促规范,由文化促管理的效果。企业逐渐向着全员自觉进行安全管理的文化管理阶段发展。

1.2典型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发展阶段分析

选取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对其安全管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该公司1958年建厂,是以钢铁冶金为主的国家大型企业,具有年产200万t钢的能力。石钢安全管理工作经历了由传统的强制性的单一制度管理,到运用安全科学原理的科学管理,到现代的安全管理模式、管理体系管理等等,并有着由安全文化促进自觉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反映出了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发展的历程。

1.2.1传统安全管理阶段(1958-1987年)

1958-1977年。这个时期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厂内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制度时立时停,安全工作很不稳定。在安全意识上存在将“职工在安全失去保障的条件下,坚持长期劳动生产是难能可贵的”作为安全业绩的错误认识,没有将安全工作作为生产活动的第一保障来抓。在安全管理对象和角度上,还是针对事故和事故后的处理为主。安全管理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强制安全管理,即通过制定、完善各项条例制度。利用行政手段来约束“人”,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且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虽然在《鞍钢宪法》诞生后,倡导工人和技术人员加入管理队伍,但由于基础的薄弱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安全文化活动部分基本为空白。这一时期公司的安全管理是相对较为消极的。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1977年石钢事故总数达722起。

1977-1987年。这一时期公司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安全管理工作也重新正常开展起来。随着企业规模、产量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安全管理单位已不能满足全厂运行要求,故安全部门采取了增设和分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的同时,开始对工人、班组长、特种岗位、特殊工人及领导进行安全培训,并将其列入议事日程;运用激励原理对安全工作进行竞赛和评比;总结以往工伤事故经验,进行相关安全宣传教育;全厂进行安全隐患检查并排除或改进。从领导到职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一定提升,对事故的预防思想逐渐加强。随着工艺的改进和安全管理的加强,这一时期,石钢各类事故数为487起,1986-1988年连续保持设备重大事故为零,比上一阶段有很大进步。但这一时期的安全管理还是传统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摸索上的安全管理,在科学理论的运用上仍存在明显不足。

1.2.2现代安全管理阶段

1988-2001年。这一时期开始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知识,实行设备点检制,做到排除设备隐患。开始推广使用“安全检查表”,建立起自上而下的4级安全管理网络,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等等;在以往的基础上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原理等科学理论,有重点、有对策、较全面、较积极地完成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活动规模已形成,1988-1993年连续6年杜绝工亡事故,工伤事故也明显减少。随着1991年我国首次确立“全国安全生产周”活动,安全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这一时期,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在管理思路上已经开始由原来的运用经验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向运用科学理论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转化,在企业内形成了“年年有主题、季季重安全”的安全氛围。

特别是1995年,在总结安全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理念模式网络”的安全管理总体思路,即以“三不伤害”为理念,以“1236工程”(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解决2个认识,即:牢固树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我要安全”的观点和“严是爱,松是害”的观点;克服3种倾向,即:克服安全工作与我无关被动应付倾向,侥幸麻痹撞大运倾向和畏难急躁倾向;做好6项工作。)为模式,以“4大责任体系”(全面安全自主管理体系,专业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检查与考核体系)为网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抓”(抓领导,抓教育,抓重点,抓落实)工作。2002年开始,该公司又积极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全面安全管理,在原有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上,进一步将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先后通过了ISO14000、OHSMS、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系统认证。

2006年起,公司全力倡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总结提炼本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安全素质。目前,公司正向着文化管理的方向不断探索和尝试,努力追求有制度促规范,由文化促管理的效果。

2我国钢铁企业事故规律的研究

2.1企业生产规模与事故规律

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98-2005年全国钢铁产品产量及冶金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全国大钢协会提供的千人负伤率,分析我国钢铁生产规模与事故的关系。

在冶金工业品价格以及生铁、粗钢、钢材等钢铁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千人负伤率持续下降。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的指引下,钢铁企业在保障安全条件的同时,仍能保持蓬勃发展态势。重安全,并不会大幅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相反还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下降趋势比产量上升趋势缓和得多,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钢铁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投入力度明显低于企业生产的投入。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还需进一步加强。

2.2典型钢铁企业事故规律

石钢历年工伤千人负伤率看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即该企业千人负伤率明显降低,且相对稳定,特别是1996年以后,达历史最低点。石钢2002年建立OSHSM以来,企业伤亡事故状况进一步减少。对比此前4年(1998-2001年)和后4年(2002-2005年)的事故数,分别是48件和23件,减少了一半多,伤亡人数也大幅下降。

从不同事故类别来看,1976-2005年,石钢各类事故数都呈明显减少趋势,特别是物体打击、灼烫及其他伤害下降比例较大。1976-1995年,事故发生最多的是物体打击、灼烫和其他伤害;1995年后,各类事故数明显差异减少,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车辆伤害以及灼烫类事故数基本持平。

3结论

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由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20世纪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也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彭蔓玲;湖南农业经济预警研究[J];系统工程;

第二篇:我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分析

我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分析 民以食为天。“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餐饮业营业额增长 200 多倍,餐饮消费成为 拉动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认为,在我国改 革开放 30 年中,餐饮业是起步最早、开拓发展最快,收效最明显、市场化程度 最高的行业之一。

从 1978 年到 2008 年,我国餐饮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历程走 过了具有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 30 年,在行业规模、企业水平和社会地位 影响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20.53%” 据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改革开放前夕的 1978 年,全国饮食业的 经营网点不足 12 万个,员工 104.4 万,零售额 54.8 亿元。当时,餐饮行业通过 贯彻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指导方针,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呈现出改革 开放以来的新面貌。占据市场主体的国营和供销系统的餐饮企业,推行以多种形 式的经营承包制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提成工资和浮动定价逐步 推行,人员培训力度不断加强。这一时期,中国烹饪也开始走出国门,呈现出多 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在 30 年的发展进程中,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自 1991 年以来,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增幅都保 持在两位数以上。2006 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突破 1 万亿元大关,达到 10345.5 亿元、同比增长 16.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2 个百分点。谈及我国餐饮业 30 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烹饪协会有关人士分析说,四大因素 推动我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进程: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餐饮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行业协会的发展为餐饮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外资和国际品牌的进入有力 促进了餐饮业的进步;四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消费观念转变为餐饮业发展 提供了市场需求。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餐饮社会 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国餐饮产业再创佳绩,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国民经 济各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 12352 亿元,同比 增长 19.4%,比 2006 年同期增幅高出 3 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比重为 1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6 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 15.6%。30 年经历 4 个发展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餐饮业 30 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 起步阶段、数量型扩张阶段、规模连锁发展阶段和品牌提升战略阶段。”中国烹 饪协会有关

人士分析说。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我国餐饮业在政策上率先 放开,政策的开放引导和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使餐饮行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和发展。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受到冲击,社会网点迅速增加,市场不断繁荣,“吃 饭难”的局面得到较大缓解。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一批个体私营的中小型网点,以价格优势、经营优势、灵活的服务方式和方便实惠的定位赢得了市场认可,受 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正是在这个历史条件下,经万里、王震、习仲勋、陈丕显等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倡导,原商业部部长刘毅精心策划,中国烹饪协会于 1987 年正式宣告成立,一些地方餐饮行业协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数量型扩张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初,社会需求逐步提高,社会投资餐饮业资 本大幅增加,餐饮经营网点和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国际品牌也纷纷进入,外资和 合资企业涌现,行业蓬勃发展。同时,餐饮业发展积极调整经营方向,面向家庭 大众消费,满足市场需求能力提高,使餐饮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规模连锁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的 步伐明显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品牌企业跨地区经营,并抢占了当地餐饮业 的制高点,市场业态更加丰富,菜品创新和融合的趋势增强,各地代表性连锁餐 饮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化、连锁化成为这一阶段显著特点。品牌提升战略阶段。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餐饮业发展更加成熟,增长势头 不减,整体水平提升,特别是一批知名的餐饮企业在外延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 内涵文化建设,培育提升企业品牌,积极推进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综 合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始输出品牌与经营管理,品牌创新和连锁经营 力度增强,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经历 30 年的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中国餐饮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投资主体多元 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我国餐饮业 的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发展前景更加看好。30 年发展呈现 6 大特征 “我国餐饮业改革开放 30 年发展呈现 6 大主要特征:一是快速持续发展,规模 不断扩大。”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分析指出,我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 30 年发展过 程中,年营业额实现了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的历史跨越,与改革开放前夕相 比,餐饮业年营业额规模增加一万亿元以上,经营网点增加了 400 多万个,从 业人员增加了近2 千万。第二个特征是“社会投入持续增加,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餐饮业作为开放较 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社会对餐饮

饮业的投入不断增强,个体、私营、三资 企业比例继续增加,网点持续增多;一批老字号企业得到积极的保护和发展,凭 借着较好的信誉、技术和文化优势在各地发挥着品牌示范的作用。目前我国餐饮 业网点中,国有经济比重越来越少,以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 济的比例已占到 95%以上,已成为行业的主体。

第三个特征是“大众化消费成为市场主体,个性化和细分化趋势增强”。随着餐 饮需求不断增强,我国餐饮业的经营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经营重心面向家庭、个人和工薪阶层消费为主,满足了日益提高的大众化市场需求,开拓和延伸了企 业经营领域空间;市场不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个性化、选择性和理性化消费特 点日趋明显;各地的外卖、快餐、送餐、小吃、家常菜和半成品加工、超市食品 的市场越来越大,以家庭私人消费为主的节假日市场更趋红火,健康美食和绿色 餐饮已成为重要趋向,市场消费向价格、品位、氛围、服务和品牌文化等综合型方向转变,人们追求健康营养和环境服 务的个性消费成为新时尚。第四个特征是“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行业地位得到明显加强”。近年 来,餐饮业的快速发 展,对拉动消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作用不断提 高,餐饮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与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食品加工 业和安排就业、弘扬地方饮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餐饮业成为拉 动地方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 海外餐饮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各大品牌应有尽有,丰富了我国餐饮市场。第五个特征是“行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我国餐饮业 品牌竞争和质量型经营的局面已经形成,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科技手段运用 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受到重视,集中配 餐配送应用广泛,教育培训水平和人员素质提高,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加强,营 销举措普遍推行,品牌文化含量日趋提升等,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由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发展步伐加 快。第六个特征是“海外中餐业快速发展,影响范围深入广泛”。据美国餐馆协会 的报告,美国共有中餐馆 2.8 万家左右,年营业额近300 亿美元,约占美国餐饮 业网点与营业额的 3.4%和 8.5%。欧洲国家的居民也对充满神秘感的中餐投入 了很大的热情,纷纷以品尝中餐为荣,进一步推动了中餐业的迅猛发展。


第三篇: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养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然面临着家庭规模减小、照料资源匮乏等种种挑战;社会养老作为养老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悄然抬头,并正在逐渐发展。

老年公寓作为具有开放性和产业化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近年来开始受到部分人士的关注,在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老年公寓作为社会养老的一个主要部分,已经逐渐发展,并初具规模,为我国老年养护设施及其生活社区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在现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发展仍然面对着种种问题,如政策的不完善,资金的匮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等。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公寓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三种主要类型,针对它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老年公寓的概念

老年公寓是指向那些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提供便利和服务的一种设施,是一种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受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老年住宅。它不同于需要提供机体膳食服务的养老院,也不同于需要医护照料的护理院,而是面向有一定经济负担能力的,为普通老人提供住宅服务的一种养老机构,是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整个住宅单元,单元内有卧室、起居室、浴室、厕所、厨房等,公寓内有各种服务、文化娱乐、医疗设施与专门的服务人员。

老年公寓现已盛行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都有一定规模大中小相结合的新型老年公寓。它们一般是由面积不大,但功能比较齐全的独立单元居室所组成,内有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使老年人能在居室内独立生活。公寓内设有食堂、洗衣房、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向老人提供居住设施、娱乐设施、医护设施等,但在具体的服务标准上,或有参差。

二、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主要发展类型

按照投资和经营主体划分,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致有:“政府办老年公寓”、“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和“社会办老年公寓”这三种类型,他们在服务设施、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等方面各有异同,发展状况也各有差别。

1、“政府办老年公寓“

这类老年公寓由政府投资兴建,并作为经营主体对公寓实施经营管理。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在养老福利设施上,主要是针对“五保户”、“困难户”等对象所建立起来的“敬老院”、“养老院”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在养老福利设施方面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开始鼓励“社会福利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建老年福利设施,但在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和主要经营者的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也在逐渐增多。

山东威海市环翠区老年公寓就是由市民政局和区民政局合资,投入5000万元所建成的,建成后将是山东省最大的老年公寓。又如河南郑州,由政府投资兴办了“河南省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期工程投资3800万元,占地101亩,建筑面积12700平方米。作为河南省的一个示范性和综合性的老年公寓,它面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离退休且能生活自理的干部。

这种类型的老年公寓由于是政府投资兴办,采取全额事业拨款,管理、护理、服务的人员多,周围的环境好,设施内老人学习、健身、娱乐的各种场所、设备齐全,而且管理规范,对外声誉好,入住率一般保持在90%以上,在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能够较好的执行。但由于管理人员多,成本高,在运营方面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2、“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

这种类型老年公寓的主要特点就是由政府来划拨土地,由政府来投资兴建老年公寓的基础设施,但在经营管理上则采用聘用制,招聘社会人员来进行经营管理。

一些地区的经验表明,由政府部门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员进行经营的,这样硬件起点高,护理人员稳定,服务质量有保障,并且分高、中、低档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供不应求,因为解决了前期的投入,运营的负担比较小,加之经营灵活,因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烟台市老年公寓和福建省厦门市金尚老年公寓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公寓,它是由民政局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员进行管理和经营的,这些老年公寓的共同特点是设施齐全,漂亮美观舒适,因为有编制而使服务人员有保证,服务质量也较好,相应的收费也较高,能入住的大多是离退休干部,也有一些是子女经济条件好,愿意资助老人入住的。

但是这类设施也存在很多困难。如医疗问题,老年公寓的定点医院和医保的定点问题有矛盾,产生人为的制约,医养结合才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考虑类似一卡通的医保方式,来更好的解决这个矛盾。

3、“社会力量办老年公寓”

由于“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鼓励,近几年,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有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我国老年福利设施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这些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有些是通过改造以往的废旧设施,盘活不良资产改建而成,如济南市的康乐老年公寓。它成立于1997年9月,是通过改造原来已经停产的皮鞋厂的车间和行政办公楼改建而成,经过几年的奋斗,如今已趋于成熟,现有床位100张,已基本注满;有些是由企业投资兴建,如青岛的夕阳红老年公寓,就是由青岛夕阳红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还有一些个人或集体兴建的老年公寓,如郑州市爱馨老年康乐苑就是由个人筹集资金建立的。而像威海的戚家夼老年公寓,则是这个村子集体兴办的老年公寓,它们以村里的龙头企业文笔峰集团为资金来源,每年给老年公寓投入资金20-30万元,作为本村老年人的一种福利,70岁以上可以入住,个人只须交纳费用的1/3,即 520元/月。

像这样由企业、集体或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建的老年公寓在大部分地区都有实例,并且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正在逐渐增加,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兴办模式,即“温州模式”、“广州模式”和“上海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举办,政府拨款,政府派干部管理的旧模式。

“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引导主体化、举办单位多元化、资金筹集多样化、城乡联动一体化”。(1)政府引导主体化,政府主要发挥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2)举办主体多元化,由国家单一包办,逐步向国家、集体、社团、民间、个体、港澳台同胞一起兴办的方向发展。(3)资金筹集多样化,由政府单一拨款,向政府拨款、企业赠款、社会捐款、销售福利彩票等多渠道集资方向转变。(4)城乡联动一体化,倡导农村敬老院和老人公寓联办,建立小城镇社会福利中心,建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探索“载体启动、社区联动、居家欢度”的“三环一链”的社会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海模式”。上海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家托老,政府买单”,把政府的优惠由暗补提升为明补,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办养老机构事业的发展。2004年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补贴暂行办法》:在上海浦东新区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将得到资金补贴,其补贴主要用于开办经费和运营经费;开办经费根据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规模给予补贴,最高限额为20万元,运营经费根据床位数内所收养的老人数给予补贴,每收养一位户籍在浦东新区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这种方法将政府的优惠货币化,缓解了养老机构的部分资金短缺,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热情,促使了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温州模式”和“上海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浪潮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政府不再一手包办,而是向宏观指导、统筹安排、积极扶持的角色转变,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是养老设施民办公助的良好典范。

而在“广州模式”中,则突出表现了经营者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的种种举措。“广州模式”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投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养老机构的发展凸显生机,如广州寿星大厦。广州寿星大厦是由广州尊老康乐协会与广州友好医院合办,集托养、住宿、旅游、度假、疗养、娱乐、饮食、保健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宾馆式民办老年公寓。它在投资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利用滚动发展的方式,不断扩大再生产,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形成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们采取入住老年人一次性购买公寓使用权的办法,购置费从15000元-30000元不等,由于费用较低,大多数老人能够接受,而且寿星大厦可以较快的回收资金,进一步扩大投资,这种采取滚动式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民办养老设施资金短缺,入住率低,经营亏损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以上三种模式,虽然发展的形式不同,前进的道路各异,但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社会办养老设施发展的根本基础,而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投资模式则是社会办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力量办的老年公寓来说,他们还临着诸多困难:如贷款有限,资金来源不足;政府给予的支持有限,优惠政策难以切实执行;各种社会力量办的老年公寓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发展参差不齐,在市场环境中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等,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三、目前我国老年公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尤其是社会力量兴办的多种投资、经营模式的老年

公寓,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且亟需得到更好的解决。

一、体制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观念制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近几年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较快,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

也比较宽松,但体制观念上的制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老年公寓的进一步发展,如有些部门对发展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民办的老年公寓,在工作规划与指导上并没有完善的计划,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局。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老年公寓等老年人养护与服务设施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作方式需要有一个组合、协调、发展完善的过程。这类设施属于社会福利性或公益性事业,需要社会统一的法制化管理和规范。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未能建立起全方位、成形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因而使各级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性,工作归属关系不明确,工作角色模糊、缺乏整合效应。例如一些民办老年公寓在注册登记的时候就常常会觉得找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太难,如标准太高、手续繁琐、注册资金太多等。

二、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健全

(一)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

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本上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应

运而生,相关的政策也是随着它们的发展而逐步制定的,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并且在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等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民办的老年公寓,他们由于缺乏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扶持,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例如医疗保障、贷款抵押、权益保障、税收等方面更优惠和完善的政策。

(二)已有政策不能切实落实

政策的制定在于实施,对我国目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有些优惠政策涉及到建设土地、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但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有些经营者甚至不知道有什么优惠政策,政策的宣传与实施存在很多漏洞。

(三)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尽管老年公寓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老年公寓、有关老年公寓的设施、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居住环境等的相关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严格来讲,老年公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些自理状况较好,可以独立居住在公寓所提供的住宅里,并享受公寓内的一些娱乐、医疗和服务设施的老年人。但在目前已有的老年公寓来看,一些类似于养老院、护理院的老年机构也叫做老年公寓,他们接收的老人有很大一部份是需要人护理、照料的老人。此外,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关老年福利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如《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行业标准,但在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各项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仍然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老年公寓的发展参差不齐,对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也无法进行监督。象香港安老院(即我们的老年公寓)条例有600多条,把护理员的资格,住所及周边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居住,老年用品的规格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四)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身体状况,他们在公寓内居住时,所发生的身体损伤或者医疗问题,往往使老人及其家属和公寓的管理及服务人员之间产生纠纷、发生矛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老人入住公寓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晰的规定,产生纠纷后没有可靠、有效的法律依据。这无论对老年人个人来讲,还是对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来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确定双方的责、权、利,是保障老人和养老设施双方利益的基本要求。

三、老年公寓的整体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严格来讲,从目前我国养老设施的发展来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在老年公寓发展的三种主要类型中,资金的问题是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然不高,消费观念还很保守,拥有花钱买服务这种想法的老年人还不是主流人群。政府在发展老年公寓上的投入比较有限,许多老年公寓,尤其是小型的老年公寓都处在收支勉强平衡的局面,而民办的老年公寓在贷款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阻力。资金的不足限制了老年公寓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二)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

政府办的老年公寓往往设施比较齐全,居住环境、服务质量相对比较有保证,但由于要求入住的老人比较多,往往是供不应求。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一些合办的、或者社会力量所办的老年公寓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老年公寓往往规模大小不等,有些规模大一点的老年公寓设施比较齐全,但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的老年公寓来说,他们的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在满足老人生活、娱乐、休闲、健身、学习、医疗等方面的条件还不齐全,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

(三)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老年公寓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大多数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整体知识水平比较低。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很多民办老年公寓的护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学历不高。在专业人员配套上,大多数老年公寓没有配备或没有意识到要配备具有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也难上更高的档次。

四、促进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年公寓作为我国目前养老服务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发展。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推进,社会化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方式的一个主要方向。在目前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养老的大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制订完善的政策、法律,执行他指导、规划、服务的职能,为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应该注意长期与近期相结合;不仅要有面对所有养老设施的法律、政策,更要分清不同养老设施的特点,做到既有全面性又要有针对性。

(一)进一步强化老龄观念,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国家对老龄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为保障老年人的权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法律、政策。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政府部门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工作规划时,甚至没有老龄工作的观念,这也是阻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各级部门的老龄观念,加强他们对老龄工作的指导,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制订、宏观管理智能。政府要从过去直接包办,转变为进行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制订政策、法律咨询、促进交流、辅导培训、典型推广、指导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判断市场需求的趋势,从宏观上对各种养老设施的发展进行规划、调控和指导,避免盲目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执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民办老年福利设施,政府要根据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给予资金和政策,尤其是政策上的优惠,使社会养老机构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积极改建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护理院、公寓和托老所。各部门和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要逐步向社会开放,计划部门要加大对老年服务设施的投入,市和区、县都要尽快建设示范性老年服务设施。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级计划、建设、开发、规划、土地、房管、市政、财政、税务、物价、房改、金融等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的扶持。

(二)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理顺入住老人与老年公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为了确保入住老人和公寓双方的权益,一定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做到有事有法可依,使老人住的安心,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也能依据法律确认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一有事故发生,就只能产生纠纷,而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可以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在老人入住之前就与院方签订有关的协议;也可以由入住老人和院方各按一定比例为老人购买保险,在事故发生之后将损失降低最低。一定要理顺入住老人与老年公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确保双方的责任和利益。

(三)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完善行业标准

目前老年公寓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各自发展的状况,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机构的

规范和行业标准,但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的组织一些发展较好的老年公寓的经营者,成立老年公寓的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调控和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发展好的带动发展不好的,让协会的力量进一步规范和协调老年公寓的发展,逐步改变我国目前老年公寓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完善老年公寓的行业标准,如居住环境、娱乐设施、服务质量等,使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有章可循,做到良性循环。

(四)拓宽经济支持渠道,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化

资金的制约是各地老年公寓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要解决

老年公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各项资金优惠政策,如贷款、税收、水电费等的切实执行;另一方面,也要拓宽经济支持渠道,老年公寓的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化。如可以以入住老人原住房的租金代替公寓的入住费、或者在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机构中设立职工终生医疗保险和照料保险,保险金可依法使用于被政府认定的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中。

(五)提高老年公寓工作、服务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老年公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专业化的培训,特别是对服务人员的养老服务管理、护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方面,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老年公寓工作、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规范老年公寓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权益,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稳定服务人员队伍,从根本上做好服务老人的工作,促进我国养老设施向管理、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第四篇: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时间:2008-07-23 14:46

陶立群

王莉莉

麻凤利

【摘要】在社会化养老的趋势下,老年公寓作为具有开放性和产业化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在我国正在逐渐发展。按照投资和经营的主体,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三种主要类型:“政府办老年公寓”、“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社会力量办老年公寓”,并就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老年公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养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然面临着家庭规模减小、照料资源匮乏等种种挑战;社会养老作为养老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悄然抬头,并正在逐渐发展。

老年公寓作为具有开放性和产业化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近年来开始受到部分人士的关注,在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老年公寓作为社会养老的一个主要部分,已经逐渐发展,并初具规模,为我国老年养护设施及其生活社区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在现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发展仍然面对着种种问题,如政策的不完善,资金的匮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等。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公寓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三种主要类型,针对它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老年公寓的概念

老年公寓是指向那些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提供便利和服务的一种设施,是一种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受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老年住宅。它不同于需要提供机体膳食服务的养老院,也不同于需要医护照料的护理院,而是面向有一定经济负担能力的,为普通老人提供住宅服务的一种养老机构,是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整个住宅单元,单元内有卧室、起居室、浴室、厕所、厨房等,公寓内有各种服务、文化娱乐、医疗设施与专门的服务人员。

老年公寓现已盛行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都有一定规模大中小相结合的新型老年公寓。它们一般是由面积不大,但功能比较齐全的独立单元居室所组成,内有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使老年人能在居室内独立生活。公寓内设有食堂、洗衣房、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向老人提供居住设施、娱乐设施、医护设施等,但在具体的服务标准上,或有参差。

二、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主要发展类型

按照投资和经营主体划分,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致有:“政府办老年公寓”、“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和“社会办老年公寓”这三种类型,他们在服务设施、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等方面各有异同,发展状况也各有差别。

1、“政府办老年公寓”

这类老年公寓由政府投资兴建,并作为经营主体对公寓实施经营管理。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在养老福利设施上,主要是针对“五保户”、“困难户”等对象所建立起来的“敬老院”、“养老院”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在养老福利设施方面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开始鼓励“社会福利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建老年福利设施,但在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和主要经营者的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也在逐渐增多。山东威海市环翠区老年公寓就是由市民政局和区民政局合资,投入5000万元所建成的,建成后将是山东省最大的老年公寓。又如河南郑州,由政府投资兴办了“河南省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期工程投资3800万元,占地101亩,建筑面积12700平方米。作为河南省的一个示范性和综合性的老年公寓,它面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离退休且能生活自理的干部。

这种类型的老年公寓由于是政府投资兴办,采取全额事业拨款,管理、护理、服务的人员多,周围的环境好,设施内老人学习、健身、娱乐的各种场所、设备齐全,而且管理规范,对外声誉好,入住率一般保持在90%以上,在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能够较好的执行。但由于管理人员多,成本高,在运营方面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2、“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

这种类型老年公寓的主要特点就是由政府来划拨土地,由政府来投资兴建老年公寓的基础设施,但在经营管理上则采用聘用制,招聘社会人员来进行经营管理。

一些地区的经验表明,由政府部门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员进行经营的,这样硬件起点高,护理人员稳定,服务质量有保障,并且分高、中、低档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供不应求,因为解决了前期的投入,运营的负担比较小,加之经营灵活,因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烟台市老年公寓和福建省厦门市金尚老年公寓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公寓,它是由民政局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员进行管理和经营的,这些老年公寓的共同特点是设施齐全,漂亮美观舒适,因为有编制而使服务人员有保证,服务质量也较好,相应的收费也较高,能入住的大多是离退休干部,也有一些是子女经济条件好,愿意资助老人入住的。

但是这类设施也存在很多困难。如医疗问题,老年公寓的定点医院和医保的定点问题有矛盾,产生人为的制约,医养结合才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考虑类似一卡通的医保方式,来更好的解决这个矛盾。

3、“社会力量办老年公寓”

由于“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鼓励,近几年,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有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我国老年福利设施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这些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有些是通过改造以往的废旧设施,盘活不良资产改建而成,如济南市的康乐老年公寓。它成立于1997年9月,是通过改造原来已经停产的皮鞋厂的车间和行政办公楼改建而成,经过几年的奋斗,如今已趋于成熟,现有床位100张,已基本住满;有些是由企业投资兴建,如青岛的夕阳红老年公寓,就是由青岛夕阳红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还有一些个人或集体兴建的老年公寓,如郑州市爱馨老年康乐苑就是由个人筹集资金建立的。而像威海的戚家夼老年公寓,则是这个村子集体兴办的老年公寓,它们以村里的龙头企业文笔峰集团为资金来源,每年给老年公寓投入资金20-30万元,作为本村老年人的一种福利,70岁以上可以入住,个人只须交纳费用的1/3,即 520元/月。

像这样由企业、集体或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建的老年公寓在大部分地区都有实例,并且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正在逐渐增加,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兴办模式,即“温州模式”、“广州模式”和“上海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举办,政府拨款,政府派干部管理的旧模式。

“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引导主体化、举办单位多元化、资金筹集多样化、城乡联动一体化”。(1)政府引导主体化,政府主要发挥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2)举办主体多元化,由国家单一包办,逐步向国家、集体、社团、民间、个体、港澳台同胞一起兴办的方向发展。(3)资金筹集多样化,由政府单一拨款,向政府拨款、企业赠款、社会捐款、销售福利彩票等多渠道集资方向转变。(4)城乡联动一体化,倡导农村敬老院和老人公寓联办,建立小城镇社会福利中心,建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探索“载体启动、社区联动、居家欢度”的“三环一链”的社会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海模式”。上海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家托老,政府买单”,把政府的优惠由暗补提升为明补,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办养老机构事业的发展。2004年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补贴暂行办法》:在上海浦东新区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将得到资金补贴,其补贴主要用于开办经费和运营经费;开办经费根据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规模给予补贴,最高限额为20万元,运营经费根据床位数内所收养的老人数给予补贴,每收养一位户籍在浦东新区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这种方法将政府的优惠货币化,缓解了养老机构的部分资金短缺,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热情,促使了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温州模式”和“上海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浪潮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政府不再一手包办,而是向宏观指导、统筹安排、积极扶持的角色转变,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是养老设施民办公助的良好典范。

而在“广州模式”中,则突出表现了经营者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的种种举措。“广州模式”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投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养老机构的发展凸显生机,如广州寿星大厦。广州寿星大厦是由广州尊老康乐协会与广州友好医院合办,集托养、住宿、旅游、度假、疗养、娱乐、饮食、保健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宾馆式民办老年公寓。它在投资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利用滚动发展的方式,不断扩大再生产,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形成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们采取入住老年人一次性购买公寓使用权的办法,购置费从15000元-30000元不等,由于费用较低,大多数老人能够接受,而且寿星大厦可以较快的回收资金,进一步扩大投资,这种采取滚动式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民办养老设施资金短缺,入住率低,经营亏损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以上三种模式,虽然发展的形式不同,前进的道路各异,但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社会办养老设施发展的根本基础,而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投资模式则是社会办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力量办的老年公寓来说,他们还临着诸多困难:如贷款有限,资金来源不足;政府给予的支持有限,优惠政策难以切实执行;各种社会力量办的老年公寓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发展参差不齐,在市场环境中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等,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三、目前我国老年公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尤其是社会力量兴办的多种投资、经营模式的老年 公寓,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且亟需得到更好的解决。

(一)体制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1.体制观念制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近几年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较快,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 也比较宽松,但体制观念上的制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老年公寓的进一步发展,如有些部门对发展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民办的老年公寓,在工作规划与指导上并没有完善的计划,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局。2.管理体制不健全

老年公寓等老年人养护与服务设施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作方式需要有一个组合、协调、发展完善的过程。这类设施属于社会福利性或公益性事业,需要社会统一的法制化管理和规范。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未能建立起全方位、成形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因而使各级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性,工作归属关系不明确,工作角色模糊、缺乏整合效应。例如一些民办老年公寓在注册登记的时候就常常会觉得找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太难,如标准太高、手续繁琐、注册资金太多等。

(二)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健全

1.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

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本上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应 运而生,相关的政策也是随着它们的发展而逐步制定的,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并且在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等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民办的老年公寓,他们由于缺乏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扶持,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例如医疗保障、贷款抵押、权益保障、税收等方面更优惠和完善的政策。2.已有政策不能切实落实

政策的制定在于实施,对我国目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有些优惠政策涉及到建设土地、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但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有些经营者甚至不知道有什么优惠政策,政策的宣传与实施存在很多漏洞。

3.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尽管老年公寓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老年公寓、有关老年公寓的设施、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居住环境等的相关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严格来讲,老年公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些自理状况较好,可以独立居住在公寓所提供的住宅里,并享受公寓内的一些娱乐、医疗和服务设施的老年人。但在目前已有的老年公寓来看,一些类似于养老院、护理院的老年机构也叫做老年公寓,他们接收的老人有很大一部份是需要人护理、照料的老人。此外,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关老年福利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如《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行业标准,但在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各项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仍然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老年公寓的发展参差不齐,对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也无法进行监督。象香港安老院(即我们的老年公寓)条例有600多条,把护理员的资格,住所及周边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居住,老年用品的规格等都有详细的规定。4.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身体状况,他们在公寓内居住时,所发生的身体损伤或者医疗问题,往往使老人及其家属和公寓的管理及服务人员之间产生纠纷、发生矛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老人入住公寓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晰的规定,产生纠纷后没有可靠、有效的法律依据。这无论对老年人个人来讲,还是对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来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确定双方的责、权、利,是保障老人和养老设施双方利益的基本要求。

(三)老年公寓的整体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1.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严格来讲,从目前我国养老设施的发展来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在老年公寓发展的三种主要类型中,资金的问题是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然不高,消费观念还很保守,拥有花钱买服务这种想法的老年人还不是主流人群。政府在发展老年公寓上的投入比较有限,许多老年公寓,尤其是小型的老年公寓都处在收支勉强平衡的局面,而民办的老年公寓在贷款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阻力。资金的不足限制了老年公寓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2.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

政府办的老年公寓往往设施比较齐全,居住环境、服务质量相对比较有保证,但由于要求入住的老人比较多,往往是供不应求。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一些合办的、或者社会力量所办的老年公寓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老年公寓往往规模大小不等,有些规模大一点的老年公寓设施比较齐全,但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的老年公寓来说,他们的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在满足老人生活、娱乐、休闲、健身、学习、医疗等方面的条件还不齐全,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3.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老年公寓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大多数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整体知识水平比较低。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很多民办老年公寓的护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学历不高。在专业人员配套上,大多数老年公寓没有配备或没有意识到要配备具有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也难上更高的档次。

(四)促进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年公寓作为我国目前养老服务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发展。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推进,社会化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方式的一个主要方向。在目前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养老的大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制订完善的政策、法律,执行指导、规划、服务的职能,为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应该注意长期与近期相结合;不仅要有面对所有养老设施的法律、政策,更要分清不同养老设施的特点,做到既有全面性又要有针对性。1.进一步强化老龄观念,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国家对老龄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为保障老年人的权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法律、政策。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政府部门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工作规划时,甚至没有老龄工作的观念,这也是阻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各级部门的老龄观念,加强他们对老龄工作的指导,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制订、宏观管理职能。政府要从过去直接包办,转变为进行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制订政策、法律咨询、促进交流、辅导培训、典型推广、指导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判断市场需求的趋势,从宏观上对各种养老设施的发展进行规划、调控和指导,避免盲目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执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民办老年福利设施,政府要根据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给予资金和政策,尤其是政策上的优惠,使社会养老机构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积极改建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护理院、公寓和托老所。各部门和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要逐步向社会开放,计划部门要加大对老年服务设施的投入,市和区、县都要尽快建设示范性老年服务设施。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级计划、建设、开发、规划、土地、房管、市政、财政、税务、物价、房改、金融等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的扶持。2.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理顺入住老人与老年公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为了确保入住老人和公寓双方的权益,一定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做到有事有法可依,使老人住的安心,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也能依据法律确认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一有事故发生,就只能产生纠纷,而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可以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在老人入住之前就与院方签订有关的协议;也可以由入住老人和院方各按一定比例为老人购买保险,在事故发生之后将损失降低最低。一定要理顺入住老人与老年公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确保双方的责任和利益。3.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完善行业标准

目前老年公寓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各自发展的状况,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机构的 规范和行业标准,但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发展较好的老年公寓的经营者,成立老年公寓的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调控和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发展好的带动发展不好的,让协会的力量进一步规范和协调老年公寓的发展,逐步改变我国目前老年公寓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完善老年公寓的行业标准,如居住环境、娱乐设施、服务质量等,使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有章可循,做到良性循环。

4.拓宽经济支持渠道,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化

资金的制约是各地老年公寓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要解决 老年公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各项资金优惠政策,如贷款、税收、水电费等的切实执行;另一方面,也要拓宽经济支持渠道,老年公寓的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化。如可以以入住老人原住房的租金代替公寓的入住费、或者在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机构中设立职工终生医疗保险和照料保险,保险金可依法使用于被政府认定的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中。5.提高老年公寓工作、服务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老年公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专业化的培训,特别是对服务人员的养老服务管理、护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方面,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老年公寓工作、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规范老年公寓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权益,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稳定服务人员队伍,从根本上做好服务老人的工作,促进我国养老设施向管理、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民,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研究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人口研究》,2001年2期;28~40。2. 应

斌,中国老年产业发展障碍与出路,《产业观察》,2003,第20期。

3. 陆杰华: 关于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设想与前景的思考,程勇 主编《21世纪的朝 阳产业――老龄产业第二届全国老龄产业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年。4. 陶立群,翟德华:我国民办养老设施发展状况的研究 《老龄问题研究――第三届全国 老龄产业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专刊)》 2004年第7期。5. 《上海老龄事业社会化、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课题组,《老龄问题研究――第三届全国老龄产业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专刊)》 2004年第7期。

6. 冯长荣:对发展老龄产业的思考,程勇 主编《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老龄产业第二 届全国老龄产业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年。7. 杨会英,“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变革与创新”《中日妇女就业与社会福利制度比较研究 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4年。

8. 王树新,广阔的老龄产业商机与开发策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老龄问题研 究》《全国老龄产业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第7期。9. 刘庚长、刘均民,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与导向,华龄出版社,《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老龄产业》。

10.萧振禹

陶立群,可持续发展的老年市场及老龄产业。《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年3月。

(作者单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第五篇: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陈丹 付海燕 出版发行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普及,我国出版业网站建设也迅猛发展,从靳开川在《国内出版社网站建设研究》中记载的1999年的大约78家,到《2009年出版业网站发展创新报告》中的451个,十年间增长了近6倍。这十年,出版网站不仅是数量的增长,网站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贴近用户,并出现多个创新点。但是我们也看到,盈利模式不明确、更新速度慢、互动差等问题,也是出版社网站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出版业网站的发展现状,本课题组在2009年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中针对参会的80余家网站做了问卷发放,收回有效问卷68份。通过分析汇总的相关数据,我们从4个方面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一、网站基本情况

1.七成以上网站建站时间超过5年,出版业网站已进入成熟期

在68个调查对象中,1990年以前建站的只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等3家,占5.17%。1990-2000年,建站的出版单位为16家,占27.59%。有网络意识的出版单位即在这一阶段起步。另外,这一阶段除了出版社建网站外,还出现了人民网等门户网站、万方数据和龙源期刊网等内容平台网站,以及中国动漫网这样的新媒体网站。出版业网站进入发展期。2000-2005年,建站的出版单位有25家,占43.1%。这一阶段上网的出版单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经历了“非典”之后,大家充分意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这其中,出版社建站仍占大多数;而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值得注意,这一阶段建站的电子商务网站有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孔夫子旧书网、福建新华发行集团。这个时期是出版业网站的快速增长期,约有75%以上的出版单位都已建站。2005-2009年,建站的出版单位为14家,占24.14%。这一阶段出版单位建站数量的增速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出版单位在网上圈地的现象减少了,而建站质量却大大提高。出版业网站已进入成熟期。

2.超过八成的出版业网站定位为专业类或综合门户类网站

随着进军网络的出版单位越来越多,网站类型也从单一的传统出版单位上网发展为现在的综合门户、专业网站、电子商务、社区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功能比较完善。如图1所示,出版业网站主要定位在专业网站,其次是综合门户类网站,而定位为其他类型网站所占的比重不足15%。可见出版业网站更关注网站宣传展示和专业信息发布的功能。

3.网站已逐渐独立于传统部门并与其形成合作互补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参见图2),有43%的出版单位将网站作为独立部门;另外将网站作为信息技术部门或数字出版和新媒体部门的约占四成。可见,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已将网站作为进军数字出版的桥头堡,并在机构设置上给予其较为独立的发展空间。

在网站与传统部门关系的调研项中,我们发现75%以上的网站表示与传统单位形成了合作互补关系,而与传统出版单位仍保持主从关系的网站只有16%,另有6%和3%系其他关系和空白。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网站正逐步演变为一个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共存的独立机构。

二、出版单位网站从业人员调查分析

1.网站人数普遍较少

就网站从业人员人数来看,5人以下的占37%,5~10人的占20%,10~20人的占13%,20~50人的占17%,50人以上的占12%。

另外,网站人数占出版单位从业总人数的比例也较低,64%的单位参与网站运营的人数只占到其从业总人数的不到10%。

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网站从业人员数量普遍偏低,占从业总人数比例也不大,表明出版单位对网站的人力投入还不够,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2.计算机类、编辑出版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员成为出版业网站首选

就网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调查数据看(参见图3),计算机、中文、编辑出版和艺术设计是目前出版业网站从业人员的主要专业。其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受欢迎。

交叉分析发现,相对而言,综合门户网站对计算机、编辑出版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而专业网站则对计算机、编辑出版和中文人才要求较高。

3.学历水平、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成为网站对从业人员资质的主要要求

调查显示,网站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中,37%的网站主要看重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都在大专、本科、硕士以上;23%的网站要求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接下来的才是对知识技能水平(21%)、工作经验(19%)的要求。在学历方面,有5家出版单位要求硕士学历,19家单位要求本科学历,可以说本科学历是网站从业的基本要求。除学历以外,单位比较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而工作经验排在最后一位。相比较而言(参见表1),综合门户类网站更看重从业者的学历,而专业网站则更注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另外,在被调查网站中,有37%的网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可见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认证已逐渐被网站,特别是出版业网站所认可。

表1 各类型网站对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的分布

资质要求

网站定位 学历 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 综合能力

综合门户 23 12 11 1

3专业网站 26 18 15 17

社区网站 0 1 0

1电子商务 5 3 2

44.目标考核是网站对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最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参见图4),目标考核是出版单位网站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最主要方式,其次是工作量考核。

另外,在网站对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员工帮带占32%,其次是定期培训,占29%,其三是自我发展,占24%,而鼓励员工外出深造占10%,其他方式的占5%。相比而言,综合门户网站基本采用定期培训和老员工帮带并重的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培养,而专业网站则以老员工帮带为主、定期培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培养。

5.六成网站从业人员工资在2500~5000元之间

调查数据显示(参见图5),六成左右的网站人员工资集中在2500~5000元之间,属于所在城市网站从业人员工资的中低档水平;另外,我们也看到,有近三成的从业者工资在2500元以下,可见出版业网站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同类新媒体企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站需要大量知识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经营意识强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因此出版单位在要求从业人员学历的同时,重视其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是理所应当的。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承担从构思策划、采访、网络发布等多个环节的制作及页面展现的任务,因此网站编辑需具备相关专业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并对互联网有良好感觉和深刻理解。而调查中,还是有超过六成的出版单位对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不做要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也并未经过出版专业知识培训。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深造的单位占少数,任其自我发展的也占到1/4左右,可以看出正规的专业培训明显不够。另外,一个网站的规划、建设和维护以及运营是一个系统工作,由几个人来承担明显不够。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出版单位对网站的人力投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另外,网站从业人员工资偏低等问题也造成了网站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网站发展。

三、网站内容调查

1.网站栏目及功能日趋多样

调查发现(参见图6),多数网站重视资源下载、在线阅读、网上互动、电子商务等基本功能,对于手机移动增值服务也有7%的网站将其作为特色栏目。可以看出,21%的网站重视网上互动,比如电子书网站番薯网,读者在每本书的页面都可以自写评论,并参加小调查,还可以发起话题,让更多读者参与进来。这为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提供了

在线互动的交流平台,能够吸引更多读者,并使信息有所反馈。

2.纸质内容数字化和网络原创成为网站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网站获得信息内容的渠道中可以看出(参见图7),传统出版物内容数字化占82.9%,说明多数传统出版单位意识到,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出版优质资源是网络信息知识资源的巨大宝库。

另外,数据显示,在网站信息源中,网络原创也占到56%,说明出版业网站逐渐注重原创内容,突出自己网站的特色。

3.文本和图片仍是网站主要信息类型

从网站信息类型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参见图8),文本和图片仍是目前出版业网站主要的信息类型,占到总信息量的75%以上,是目前网络出版的主要表现形式。另外,数据显示,网站信息中视频和音频相对较少,其中视频信息占14%,而音频信息只占8%,这可能受制于目前的网络带宽及传输技术。可见,在多媒体信息的采用上,出版业网站还有待提高。目前,一些做的较好的网站均将网络视听出版功能作为其网络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易文网提供听书服务,把相关的图书用两种方式做成有声书,一种是请播音员或大学播音系的学生对作品进行录播;一种是用一些技术软件把文字信息转成音频信息。一些出版单位还通过网上多媒体的展现形式,销售纸质和电子图书。

4.超过七成网站能做到每日更新

从更新速度来看,做到每日更新的网站占到72%,每周更新的网站占18%,随机更新的占9%,只有1%较少更新。总体上仍有近三成的网站更新不及时,这必然会降低访问者的兴趣,无形中使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更不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因此网上内容必须每天及时更新,这是保持高访问量的前提。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网站对资源下载、在线阅读、网上互动、电子商务、手机移动增值服务等基本功能都有涉及;传统出版物内容数字化是网站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网站对原创内容较为重视。虽然很多网站在特色、功能、传播方式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应看到,网站信息的主要类型还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还较少;另外,有些网站的内容更新频率不尽如人意,这带来了访问者的流失。

四、网站经济情况

1.超过半数的网站主要靠主管部门拨款,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从网站资金来源调查项来看,55%的网站资金来源于拨款,自己创收的是35%,其他来源的占10%。这说明网站资金来源单一。交叉分析发现,综合门户网站资金来源主要靠主管部门拨款,专业网站自己创收的比例在大幅增加,电子商务类网站的资金则主要靠自己创收。

调查还显示(参见图9),57%的网站不盈利。相比而言,近一半的专业网站盈利,而综合门户网站的盈利情况则不容乐观。交叉分析发现,资金来源与盈利情况有密切关系,以主管部门拨款为资金来源的网站盈利状况较差,而以自己创收为资金来源的网站盈利情况较好,仅有较少数网站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从各网站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来看,以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等为资质要求的网站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参见表2)。

表2 对从业人员不同资质要求网站的盈利情况分布

盈利情况

资质要求 盈利 不盈利

学历 21 33

知识技能水平15 16

工作经验 12 16

综合能力 16 20

再有,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程度也会影响到网站的盈利。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经常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的网站处于盈利状态,而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程度弱的网站,其盈利情况就差。因此出版单位网站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应该考虑与传统媒体加强合作。

2.网上销售成为出版业网站的主要盈利手段

从问卷调查中盈利项目来看,占最多的是网上销售,为39%;其次是广告收入,占17%;再次是手机出版物订阅,占14%。另外,线上活动(9%)和其他方式(21%),比如会员制也是网站盈利的项目。

3.网站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都较少

调查显示,出版业网站制作成本大多较低,其中10万元以下的占30%,10万~50万元的占50%,50万元以上的占20%。

同样,在网站维护成本上,大多数网站维持在较低成本线上,其中2万~20万元的占64%,超过100万元的只有14%左右,而按人员工资成本做维护成本的占了22%。

总体来看,网站的投入资金非常有限,这是制约网站建设的瓶颈之一。而大部分网站依靠目前的盈利也并不能满足网站的运营,丰富与多样的赢利模式还有待形成。

图书试用网图书营销新媒体精彩推荐

下载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沉寂多年之后,中国足球产业终于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分析1、 对旅游业收入相对指标的回归分析 19931994 19951996 19971998 国内生产总值34634 46759 58478 67885 74772 79553 旅游业总值11341655 2098248......

    我国保险业近三年发展状况分析

    保险学第二章作业 解释指标: 保险密度:(保险书p47)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其计算公式: 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人口总量 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

    我国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分析:加强能源管理 实现系统节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钢铁行业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逐步开展能源管理优化工作,并着手能源中心筹建。1981年,鞍钢率......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状况范文大全

    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立网站或......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1、我国畜牧发展面临的状况在我国,畜牧业是农业中不行或缺的一相当一部分。从农业结构调整和总结效果与利益来看,畜牧业是一个承工启农的“中......

    我国体育品牌的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体育品牌的发展状况分析 ----以361度品牌与美国耐克品牌作对比 公共管理学院09行政管理4班梁高晖200930830416摘要:近年来,随着奥运会和亚运会相继落户中国内地,国产体育品......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分析据中国项目可行性研究网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渔业发展成就辉煌,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我国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而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