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012

时间:2019-05-13 08:0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01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012》。

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01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营销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由于迎合了商业银行注重研究市场、研究客户、开拓业务空间、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以满足客户需要等客观要求,己经被各国银行普遍接受,市场营销策略也不断创新。如何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商业银行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引进营销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日益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改革相对落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加快,同时一批新兴的股份制银行也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尤其是中资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骤然加剧,对我国银行业营销策略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历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实践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营销只有很短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空白阶段(1979年以前)-“产品主导”模式

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银行市场处于完全垄断,卖方市场决定了我国银行几乎不存在营销运作,一切经营行为均以国家和政策需要为中心。银行资源按计划配置,银行不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也不用适应客户的需要去开发产品;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以银行为主,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多于银行对客户的依赖。此外,所有银行提供的产品、服务和价格基本一样,各大专业银行有各自的经营对象范围,相互之间互不侵犯,缺乏竞争,银行业完全处于卖方市场地位,当时银行的环境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根本不需要营销理念。

2、萌芽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销售主导”模式

进入80年代后,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使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不运用市场营销去参与竞争。银行业开始转向“销售主导”模式。国内银行业经历了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并开始向市场化、企业化方向的转变,银行的指令性贷款及政府干预逐步减少,各银行开始在市场上自主经营,效益自负。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当时“过热”的经济形势刺激,各银行盲目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以种种违规操作展开不正当竞争,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增加,加重了银行经营负担,增大了经营风险。

3、初步发展及金融创新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客户主导”模式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客户主导”模式逐步形成。随着新兴商业银行的出现与发展,银行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顾客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出现了

多样化,单一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已很难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样性需求。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不丧失市场竞争能力,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一时期,国内银行开始由被动式营销向主动式转变,并开始尝试引入各种营销技术及策略。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现状特点

现如今,进入“客户主导”模式的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不断创新,营销突出如下一些特点:

1、营销活动从无到有,从少到活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营销基本属于空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一批股份制银行的相继成立,国内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既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也有经营的压力,因而逐步出现了营销意识的萌芽,开始了拉存款等自觉或不自觉的营销活动。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银行间的竞争逐步加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大举登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日渐活跃,并愈演愈烈。各商业银行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和提升营销理念,推进建设,重塑公众形象,营销层次迅速提升,国内银行业开始迈入了营销时代。

2、营销渠道从单一趋向多样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内银行业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电子银行迅速发展,由作为物理网点的补充,成为与物理网点齐驱并进的重要营销渠道,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渠道从单一趋向多样。

3、营销手段从初级趋向高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越来越注重银行服务的成本和效益,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营销手段也随之从注重与客户建立私人感情向注重为客户提供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一系列解决方案的转变。同时,对公业务营销主机也出现了从单一机构营销到整体联动营销的趋势,如各行纷纷加大了“总对总”营销的力度,在证券,保险以及航空等领域,实行全行联动营销。与此同时,营销宣传手段也由简单推销,大众传播发展到整合营销传播,将传统手段和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介手段加以整合,频频发动全方位的宣传攻势。

4、营销内容从简单趋向综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趋势的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内容向多样化、全方位发展。从以对公业务营销为主到对公、对私、同业业务营销并举。

从以负债业务营销为主到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全方位营销。

5、营销方式由粗放趋向细分

我国商业银行初期的营销属于典型的大众营销。随着竞争的加剧,有些商业银行开始根据市场细分的理论,对客户进行初步细分,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活动正在向深度发展。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主要集中在对高端客户和对特点客户群推出适应不同客户的服务产品。

三、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领域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们开展营销的时间不长,使得仍处于稚嫩营销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在营销行为中存在许多问题,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1、营销行为缺乏统一规划和总体策划。表现为:

①营销活动的展开往往是各分支机构各自为政,自主策划、宣传,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

②总体营销活动缺乏协调性。如在营销组合方面,产品、价格、分销、促销、有形展示等没有配合使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的主要是促销手段,在产品的深度开发、价格策略的运用方面涉足很少,还没有形成整体营销机制.此外,在产品销售中也表现出单兵作战的思路,在连动销售方面的经验还很欠缺。

2、营销行为片面化。主要表现为:

①在产品营销中强调核心产品,忽视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而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和同质性特征决定了银行产品取得差异优势的关键在于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即产品给顾客带来的更多服务与额外利益。国有商业银行产品营销的这种片面性对吸引和保持顾客十分不利。

②在企业形象经营中,偏执于硬件外包装,而对企业文化等软件重视不够。国有商业银行在形象经营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将形象经营作为化妆品的做法.如在银行门面上大搞装修,忽视了企业精神、员工素质、价值观念、经济指标等一系列银行形象因素的培育,使银行形象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形象识别。③片面追求“拉关系”,忽视真正意义的关系营销。自97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竞争领域日趋激烈。一些银行在竞争中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甚至违法违规的“拉关系”的做法,从根本上看,这种片面地追求“拉关系”,并不能真正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只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滋长腐败之风,损害社会利益。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归根到底还是我国银行业在营销策略上的不成熟。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我国商业营销水平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已被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提上重要日程。总结下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展。

1、科学的进行市场定位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首先要有科学的定位。商业银行的定位应通过市场细分,发挥各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产品—竞争策略的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

2、强化商业银行的产品策略

商业银行经营的是特殊商品,提供的是货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具有无形性、同质性,很容易被复制,几乎没有专利。银行在根据目标市场选定和开发产品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在金融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使用不同的策略外,还应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上下足功夫,以促进金融产品的营销。这就需要在产品策略上体现个性化、人性化、增值性、便利性、综合性等特点和趋势;在产品创新上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网络社会的发展,适应行业经营的趋势,在金融产品创新中与保险业、证券业融为一体,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还要注意产品组合的创新,满足客户关于保值、增值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建立科学灵活的营销定价机制,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

定价在客户营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而灵活的定价策略可以说是成功营销的一半。目前我国现行法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以及汇率都是由国家统一管制规定的,银行必须遵照执行,无权自行制订,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如何制订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切实加入到市场化进程中去,变被动为主动,科学地制定有利自身发展地营销价格。

4、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确保分销渠道适度、有序、高效发展

分销渠道是商业银行吸引老客户、增加新客户的重要途径。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应健全完备的分销网络,保证金融产品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费用、最少的环节传达到客户。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分销渠道战略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整顿传统分销渠道:即撤销不合理的直接分销网点,同时改进现有各网点的效率及服务质量。二是发展新型分销渠道,即利用现代的网络科技积极发展电子银行,充分利用ATM, MIS, POS等各种间接分销渠道。在进

行分销渠道的具体设置时,要从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和服务客户等因素出发,将目标市场情况和金融产品的特点、客户需求及银行自身获利状况等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选出最佳方案,从而达到分销目的。

5、恰当地运用促销组合策略,使金融产品深入人心

促销是指销售者为了诱导客户购买其产品所进行的说服沟通活动,是实现营销目标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属性,采取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促销方式的组合,帮助客户了解和认识金融产品,激发其需求欲望,从而影响和促进客户的购买行为。鉴于每种促销方式均有自己的特点和运用范围,所以应使其协调配合,否则会因盲目使用、作用相抵或缺乏一致性而事倍功半。另外在促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促销目标的远近和实现的可行性、细分市场的特点、产品的类型及生命周期等其他因素。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银行保险]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张 浩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际上银行发展的战略要点。我国商

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分业经营制约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少,经营范围较窄,产品市场营销

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中间业务管理,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开发新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强化市场营销,加大中间业务的人力资本投入,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拓宽收入渠道,培养商业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003-0126-0

2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作了如下定义:“暂行规定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银行机构”,“本暂行规定所称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财,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电讯技术与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中间业务由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但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组成。主要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支票、汇票和本票、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分为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等、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其中分为远期、期货、期权、互换业务四类、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分业经营制约银行中间业务开展

在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尚未全面开展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被限定在有限的种类上。而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在我国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仅政策空间小,而且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障碍,导致“买方”市场缺乏,交易主体和交易量非常有限,有些实际上已经处于禁止的状态。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理财业务以及

融资类业务等只占很小的比重;承诺类、租赁类、资产管

理类等一些手续费高、很有发展前途的中间业务刚刚起步,并且大部分处于低水平运做;投资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类中间业务几乎是空白。然而,这些业务恰恰都是能够为西方商业银行带来最主要的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混业经营方面的监管有所松动,但是分业的大框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中间业务的开展仍受到法律法规限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常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二中间业务品种少,经营范围较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主要是传统的中间业务,其经营范围较窄,品种单调,并且缺乏特色,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吸引力。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等劳动密集型业务。而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金融衍生类品种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展。从收入来看,国外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收入的40%~50%,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水平约为15%左右。

(三中间业务产品市场营销不到位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的重点。商业银行设计出某种中间业务产品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这种中间业务产品标准化,适合于一般大众购买。新产品的推出一般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而且标准化的产品也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效仿。并且,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总分行制,各基层行的业务品种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因此,各基层行缺乏对中间业务品种的自主制定权,使得其推出的大部分中间业务品种同一些地区的市场需求不相符,缺乏针对性。这显然与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市场现状相去甚远。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推广中间业务产品过程中缺乏有效

621—2010年第3期总第189期黑龙江对外经贸

H LJ F 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 rade N o 13,2010Serial N o 1189 的促销手段,被动地等待客户上门,客户对中间业务的办理、收费等情况没有及时了解,对新品种的认同度低。市场调查显示,各家银行只有两三个业务品种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他大多数品种公众认同度低、开办范围小、使用局限多。

(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是建立在金融高科技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能恪尽职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处在

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之间,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仅达到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五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反映,其风险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特点。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很大,其风险还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担保类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担保类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是100%的,也就是说,担保类业务风险与贷款业务风险是一样的,一旦担保类业务所隐含的风险转化成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风险防范机制,这将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一加强中间业务管理,完善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因此,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不断、适时地对相关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的中间业务提供有利条件。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来看,金融业的发展均经历了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轨迹,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在混业经营做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中间业务创新,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尽快实现从“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实现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快速接轨。

(二开发新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重点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这些业务耗费成本大,而收入低,针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例如,对于

咨询类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一般是不收费的,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策略,在这方面的中间业务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理财类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侧重的方面,代客理财,不占用自身的资金,风险相对较小,银行不用投入大成本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类似于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强化市场营销

首先,要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市场反应、同业动态、产品替代等问题,争取推出市场反应强烈的产品。其次,要确定明确的营销目标,采取有效的促销手段。区分客户是有效促销的第一步,这一点可以借鉴香港的商业银行,将客户按在银行的财富值来分类,可以分为富裕客户、大众富裕客户、大众客户三大类。区分完客户群体后,就可以采取不同策略,各个击破。对于富裕客户,与之建立以客户经理为基础的深入关系,对此类客户可选择信函寄送宣传资料或上门服务的形式加强产品宣传。在具体业务操作上,最大限度引导大众客户向低成本自动化渠道转移,降低大众客户服务成本。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差别化服务。

(四加大中间业务的人力资本投入

中间业务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想在中间业务上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优化专业人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水准,提高中间业务的开发和竞争能力。商业银行不仅要从思想上转变对中间业务的看法,还必须从实际上付出行动,即要加大对中间业务的人力资本投入。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域经济以及行业优势,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金融复合型高级人才。现在是国外金融危机严峻的时刻,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场“人才及时雨”,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策略从中吸引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五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国际银行界通行准则制定出切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报表制度、业务发展激励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法规、政策、道德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商业银行要针对中间业务的特点,研究中间业务的风险识别标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对不同特征的中间业务风险采取不同的办法转移、控制和化解,特别是涉及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监管,要与《巴塞尔协议》接轨,让这些业务在报表中反映出来,约束其风险和规模。

[参考文献] [1]任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2]杨锦.阻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成因分析[J].浙江金融,2009(6.[3]雷璇.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J].大众标准化,2009(S1.[4]谷志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与创新[J].河北金融,2009(6.[5]邢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6]林惠英.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责任编辑:梁宏伟 — 7 2 1 —

张 浩: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环境与资源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五班 万罕立 64120527

摘要:本文从水资源分布,水量及水体水质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 水质 水量 问题 建议

1.水资源含义及主要特点

1.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与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总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1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之源,是关系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和最广泛的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替代的资源。2水资源是指在一

定时间段内,存在于河流湖泊湿地和含水层系统内以现有手段和经济合理的条件可被人们所开发利用的那部分资源量,由大气降水不断补给的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称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为:水资源为可利用或有可能利用

【】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3

1.2水资源主要特点

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正是由于降水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淡水可以进行永不停歇的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因此,睡资源具有循环再生的特点。

2.水资源的有限性: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4.6×1017m3,其中97.5%为咸水,淡水仅占2.5%,而其中大部分又储存在冰川当中,或是为土壤水、深层地下水难以被人类利用。事实上易于人类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球淡水资源的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3.水资源的区域性:淡水资源虽然具有循环再生特点,可利用量尽管有限但仍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淡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并不是均衡的,其常常与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协调。体现了水资源的区域性特点。

2.中国水资源状况

2.1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受到中国西高东低地势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时间差异。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加之地势阻隔,降水主要在东南部,西北部降水量很少。而淡水分布与降水分布一致,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减少,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

【】面积占全国的63.5%,拥有的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的4.6%。2

2.2水资源总量

201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08.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2%,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6.8%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6049.5亿m3,比常年值偏多15.0%,占全国的19.6%;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4856.9亿m3,比常年值偏多10.7%,占全国的80.4%。

【】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9%,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32.6万m3。4

2.3水体水质

1.河流水质 2010年,对全国17.6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4%,Ⅳ类水河长占13.1%,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7%。

2.湖泊水质 对99个湖泊的2.5万km2水面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58.9%,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27.9%,劣Ⅴ类水的面积占13.2%。对上述湖泊进行营养状态评价,贫营养湖泊有1个,中营养湖泊有33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37个,中度

富营养湖泊有28个。

3.地下水水质 2010年,根据763眼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类评价。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11.8%,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6.2%,适合除饮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62.0%。

3.中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上,农民依然习惯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浇灌农田,加之农村地区水利设施较差,灌渠区睡的利用率仅为

【】0.4~0.5,而农田灌溉水量超过作物需水量1/3甚至一倍以上,导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2第二,全国性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人口增长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单单是新增人口的生活饮用水就是一大负担。此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工农业用水也在持续增长。第三,水体水质令人担忧。根据《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知,我国不同水体水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其中湖泊存在较为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轻度、中度富营养湖泊共计65个占调查湖泊将近65%。与此同时,地下水水质也不容乐观,在2010年对763眼监测井的监测中,Ⅳ~Ⅴ类监测井就占到62.0%。

4.建议

1.针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应加快新型灌溉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进步伐,用先进,高效的灌溉方式代替原来落后、低效的漫灌方式,达到农业节水的目的,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2.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解决水危机的根本处开源节流、防治污染、做好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入手,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解决途径。

5.结论

中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存在较大的时间、空间差异,总的说是夏秋多春冬少,东南多西北少。总体水量丰富,但由于分布特点,中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另外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质恶化,人口增长等问题也严重加剧了这一矛盾。对此,应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选择何时方法应对水危机。

参考文献:

【1】环境学基础 鞠美庭,邵超峰,李智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8

【2】水资源概论 肖长来,梁秀娟等 吉林大学 2012.3

【3】呼伦贝尔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康锋[J] 内蒙古水利 2002(4)105一10

【4】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2.4.26

第四篇:我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分析

我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分析 民以食为天。“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餐饮业营业额增长 200 多倍,餐饮消费成为 拉动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认为,在我国改 革开放 30 年中,餐饮业是起步最早、开拓发展最快,收效最明显、市场化程度 最高的行业之一。

从 1978 年到 2008 年,我国餐饮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历程走 过了具有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 30 年,在行业规模、企业水平和社会地位 影响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20.53%” 据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改革开放前夕的 1978 年,全国饮食业的 经营网点不足 12 万个,员工 104.4 万,零售额 54.8 亿元。当时,餐饮行业通过 贯彻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指导方针,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呈现出改革 开放以来的新面貌。占据市场主体的国营和供销系统的餐饮企业,推行以多种形 式的经营承包制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提成工资和浮动定价逐步 推行,人员培训力度不断加强。这一时期,中国烹饪也开始走出国门,呈现出多 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在 30 年的发展进程中,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自 1991 年以来,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增幅都保 持在两位数以上。2006 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突破 1 万亿元大关,达到 10345.5 亿元、同比增长 16.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2 个百分点。谈及我国餐饮业 30 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烹饪协会有关人士分析说,四大因素 推动我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进程: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餐饮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行业协会的发展为餐饮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外资和国际品牌的进入有力 促进了餐饮业的进步;四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消费观念转变为餐饮业发展 提供了市场需求。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餐饮社会 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国餐饮产业再创佳绩,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国民经 济各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 12352 亿元,同比 增长 19.4%,比 2006 年同期增幅高出 3 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比重为 1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6 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 15.6%。30 年经历 4 个发展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餐饮业 30 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 起步阶段、数量型扩张阶段、规模连锁发展阶段和品牌提升战略阶段。”中国烹 饪协会有关

人士分析说。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我国餐饮业在政策上率先 放开,政策的开放引导和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使餐饮行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和发展。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受到冲击,社会网点迅速增加,市场不断繁荣,“吃 饭难”的局面得到较大缓解。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一批个体私营的中小型网点,以价格优势、经营优势、灵活的服务方式和方便实惠的定位赢得了市场认可,受 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正是在这个历史条件下,经万里、王震、习仲勋、陈丕显等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倡导,原商业部部长刘毅精心策划,中国烹饪协会于 1987 年正式宣告成立,一些地方餐饮行业协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数量型扩张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初,社会需求逐步提高,社会投资餐饮业资 本大幅增加,餐饮经营网点和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国际品牌也纷纷进入,外资和 合资企业涌现,行业蓬勃发展。同时,餐饮业发展积极调整经营方向,面向家庭 大众消费,满足市场需求能力提高,使餐饮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规模连锁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的 步伐明显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品牌企业跨地区经营,并抢占了当地餐饮业 的制高点,市场业态更加丰富,菜品创新和融合的趋势增强,各地代表性连锁餐 饮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化、连锁化成为这一阶段显著特点。品牌提升战略阶段。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餐饮业发展更加成熟,增长势头 不减,整体水平提升,特别是一批知名的餐饮企业在外延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 内涵文化建设,培育提升企业品牌,积极推进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综 合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始输出品牌与经营管理,品牌创新和连锁经营 力度增强,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经历 30 年的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中国餐饮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投资主体多元 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我国餐饮业 的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发展前景更加看好。30 年发展呈现 6 大特征 “我国餐饮业改革开放 30 年发展呈现 6 大主要特征:一是快速持续发展,规模 不断扩大。”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分析指出,我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 30 年发展过 程中,年营业额实现了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的历史跨越,与改革开放前夕相 比,餐饮业年营业额规模增加一万亿元以上,经营网点增加了 400 多万个,从 业人员增加了近2 千万。第二个特征是“社会投入持续增加,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餐饮业作为开放较 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社会对餐饮

饮业的投入不断增强,个体、私营、三资 企业比例继续增加,网点持续增多;一批老字号企业得到积极的保护和发展,凭 借着较好的信誉、技术和文化优势在各地发挥着品牌示范的作用。目前我国餐饮 业网点中,国有经济比重越来越少,以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 济的比例已占到 95%以上,已成为行业的主体。

第三个特征是“大众化消费成为市场主体,个性化和细分化趋势增强”。随着餐 饮需求不断增强,我国餐饮业的经营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经营重心面向家庭、个人和工薪阶层消费为主,满足了日益提高的大众化市场需求,开拓和延伸了企 业经营领域空间;市场不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个性化、选择性和理性化消费特 点日趋明显;各地的外卖、快餐、送餐、小吃、家常菜和半成品加工、超市食品 的市场越来越大,以家庭私人消费为主的节假日市场更趋红火,健康美食和绿色 餐饮已成为重要趋向,市场消费向价格、品位、氛围、服务和品牌文化等综合型方向转变,人们追求健康营养和环境服 务的个性消费成为新时尚。第四个特征是“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行业地位得到明显加强”。近年 来,餐饮业的快速发 展,对拉动消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作用不断提 高,餐饮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与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食品加工 业和安排就业、弘扬地方饮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餐饮业成为拉 动地方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 海外餐饮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各大品牌应有尽有,丰富了我国餐饮市场。第五个特征是“行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我国餐饮业 品牌竞争和质量型经营的局面已经形成,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科技手段运用 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受到重视,集中配 餐配送应用广泛,教育培训水平和人员素质提高,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加强,营 销举措普遍推行,品牌文化含量日趋提升等,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由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发展步伐加 快。第六个特征是“海外中餐业快速发展,影响范围深入广泛”。据美国餐馆协会 的报告,美国共有中餐馆 2.8 万家左右,年营业额近300 亿美元,约占美国餐饮 业网点与营业额的 3.4%和 8.5%。欧洲国家的居民也对充满神秘感的中餐投入 了很大的热情,纷纷以品尝中餐为荣,进一步推动了中餐业的迅猛发展。


第五篇: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养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然面临着家庭规模减小、照料资源匮乏等种种挑战;社会养老作为养老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悄然抬头,并正在逐渐发展。

老年公寓作为具有开放性和产业化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近年来开始受到部分人士的关注,在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老年公寓作为社会养老的一个主要部分,已经逐渐发展,并初具规模,为我国老年养护设施及其生活社区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在现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发展仍然面对着种种问题,如政策的不完善,资金的匮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等。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公寓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三种主要类型,针对它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老年公寓的概念

老年公寓是指向那些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提供便利和服务的一种设施,是一种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受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老年住宅。它不同于需要提供机体膳食服务的养老院,也不同于需要医护照料的护理院,而是面向有一定经济负担能力的,为普通老人提供住宅服务的一种养老机构,是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整个住宅单元,单元内有卧室、起居室、浴室、厕所、厨房等,公寓内有各种服务、文化娱乐、医疗设施与专门的服务人员。

老年公寓现已盛行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都有一定规模大中小相结合的新型老年公寓。它们一般是由面积不大,但功能比较齐全的独立单元居室所组成,内有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使老年人能在居室内独立生活。公寓内设有食堂、洗衣房、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向老人提供居住设施、娱乐设施、医护设施等,但在具体的服务标准上,或有参差。

二、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主要发展类型

按照投资和经营主体划分,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致有:“政府办老年公寓”、“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和“社会办老年公寓”这三种类型,他们在服务设施、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等方面各有异同,发展状况也各有差别。

1、“政府办老年公寓“

这类老年公寓由政府投资兴建,并作为经营主体对公寓实施经营管理。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在养老福利设施上,主要是针对“五保户”、“困难户”等对象所建立起来的“敬老院”、“养老院”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在养老福利设施方面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开始鼓励“社会福利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建老年福利设施,但在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和主要经营者的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也在逐渐增多。

山东威海市环翠区老年公寓就是由市民政局和区民政局合资,投入5000万元所建成的,建成后将是山东省最大的老年公寓。又如河南郑州,由政府投资兴办了“河南省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期工程投资3800万元,占地101亩,建筑面积12700平方米。作为河南省的一个示范性和综合性的老年公寓,它面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离退休且能生活自理的干部。

这种类型的老年公寓由于是政府投资兴办,采取全额事业拨款,管理、护理、服务的人员多,周围的环境好,设施内老人学习、健身、娱乐的各种场所、设备齐全,而且管理规范,对外声誉好,入住率一般保持在90%以上,在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能够较好的执行。但由于管理人员多,成本高,在运营方面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2、“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

这种类型老年公寓的主要特点就是由政府来划拨土地,由政府来投资兴建老年公寓的基础设施,但在经营管理上则采用聘用制,招聘社会人员来进行经营管理。

一些地区的经验表明,由政府部门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员进行经营的,这样硬件起点高,护理人员稳定,服务质量有保障,并且分高、中、低档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供不应求,因为解决了前期的投入,运营的负担比较小,加之经营灵活,因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烟台市老年公寓和福建省厦门市金尚老年公寓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公寓,它是由民政局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员进行管理和经营的,这些老年公寓的共同特点是设施齐全,漂亮美观舒适,因为有编制而使服务人员有保证,服务质量也较好,相应的收费也较高,能入住的大多是离退休干部,也有一些是子女经济条件好,愿意资助老人入住的。

但是这类设施也存在很多困难。如医疗问题,老年公寓的定点医院和医保的定点问题有矛盾,产生人为的制约,医养结合才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考虑类似一卡通的医保方式,来更好的解决这个矛盾。

3、“社会力量办老年公寓”

由于“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鼓励,近几年,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有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我国老年福利设施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这些由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有些是通过改造以往的废旧设施,盘活不良资产改建而成,如济南市的康乐老年公寓。它成立于1997年9月,是通过改造原来已经停产的皮鞋厂的车间和行政办公楼改建而成,经过几年的奋斗,如今已趋于成熟,现有床位100张,已基本注满;有些是由企业投资兴建,如青岛的夕阳红老年公寓,就是由青岛夕阳红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还有一些个人或集体兴建的老年公寓,如郑州市爱馨老年康乐苑就是由个人筹集资金建立的。而像威海的戚家夼老年公寓,则是这个村子集体兴办的老年公寓,它们以村里的龙头企业文笔峰集团为资金来源,每年给老年公寓投入资金20-30万元,作为本村老年人的一种福利,70岁以上可以入住,个人只须交纳费用的1/3,即 520元/月。

像这样由企业、集体或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建的老年公寓在大部分地区都有实例,并且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公寓正在逐渐增加,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兴办模式,即“温州模式”、“广州模式”和“上海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举办,政府拨款,政府派干部管理的旧模式。

“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引导主体化、举办单位多元化、资金筹集多样化、城乡联动一体化”。(1)政府引导主体化,政府主要发挥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2)举办主体多元化,由国家单一包办,逐步向国家、集体、社团、民间、个体、港澳台同胞一起兴办的方向发展。(3)资金筹集多样化,由政府单一拨款,向政府拨款、企业赠款、社会捐款、销售福利彩票等多渠道集资方向转变。(4)城乡联动一体化,倡导农村敬老院和老人公寓联办,建立小城镇社会福利中心,建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探索“载体启动、社区联动、居家欢度”的“三环一链”的社会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海模式”。上海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家托老,政府买单”,把政府的优惠由暗补提升为明补,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办养老机构事业的发展。2004年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补贴暂行办法》:在上海浦东新区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将得到资金补贴,其补贴主要用于开办经费和运营经费;开办经费根据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规模给予补贴,最高限额为20万元,运营经费根据床位数内所收养的老人数给予补贴,每收养一位户籍在浦东新区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这种方法将政府的优惠货币化,缓解了养老机构的部分资金短缺,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热情,促使了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温州模式”和“上海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浪潮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政府不再一手包办,而是向宏观指导、统筹安排、积极扶持的角色转变,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是养老设施民办公助的良好典范。

而在“广州模式”中,则突出表现了经营者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的种种举措。“广州模式”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投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养老机构的发展凸显生机,如广州寿星大厦。广州寿星大厦是由广州尊老康乐协会与广州友好医院合办,集托养、住宿、旅游、度假、疗养、娱乐、饮食、保健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宾馆式民办老年公寓。它在投资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利用滚动发展的方式,不断扩大再生产,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形成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们采取入住老年人一次性购买公寓使用权的办法,购置费从15000元-30000元不等,由于费用较低,大多数老人能够接受,而且寿星大厦可以较快的回收资金,进一步扩大投资,这种采取滚动式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民办养老设施资金短缺,入住率低,经营亏损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以上三种模式,虽然发展的形式不同,前进的道路各异,但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社会办养老设施发展的根本基础,而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投资模式则是社会办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力量办的老年公寓来说,他们还临着诸多困难:如贷款有限,资金来源不足;政府给予的支持有限,优惠政策难以切实执行;各种社会力量办的老年公寓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发展参差不齐,在市场环境中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等,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三、目前我国老年公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尤其是社会力量兴办的多种投资、经营模式的老年

公寓,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且亟需得到更好的解决。

一、体制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观念制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近几年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较快,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

也比较宽松,但体制观念上的制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老年公寓的进一步发展,如有些部门对发展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民办的老年公寓,在工作规划与指导上并没有完善的计划,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局。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老年公寓等老年人养护与服务设施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作方式需要有一个组合、协调、发展完善的过程。这类设施属于社会福利性或公益性事业,需要社会统一的法制化管理和规范。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未能建立起全方位、成形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因而使各级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性,工作归属关系不明确,工作角色模糊、缺乏整合效应。例如一些民办老年公寓在注册登记的时候就常常会觉得找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太难,如标准太高、手续繁琐、注册资金太多等。

二、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健全

(一)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

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本上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应

运而生,相关的政策也是随着它们的发展而逐步制定的,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并且在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等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民办的老年公寓,他们由于缺乏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扶持,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例如医疗保障、贷款抵押、权益保障、税收等方面更优惠和完善的政策。

(二)已有政策不能切实落实

政策的制定在于实施,对我国目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有些优惠政策涉及到建设土地、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但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有些经营者甚至不知道有什么优惠政策,政策的宣传与实施存在很多漏洞。

(三)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尽管老年公寓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老年公寓、有关老年公寓的设施、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居住环境等的相关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严格来讲,老年公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些自理状况较好,可以独立居住在公寓所提供的住宅里,并享受公寓内的一些娱乐、医疗和服务设施的老年人。但在目前已有的老年公寓来看,一些类似于养老院、护理院的老年机构也叫做老年公寓,他们接收的老人有很大一部份是需要人护理、照料的老人。此外,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关老年福利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如《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行业标准,但在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各项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仍然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老年公寓的发展参差不齐,对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也无法进行监督。象香港安老院(即我们的老年公寓)条例有600多条,把护理员的资格,住所及周边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居住,老年用品的规格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四)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身体状况,他们在公寓内居住时,所发生的身体损伤或者医疗问题,往往使老人及其家属和公寓的管理及服务人员之间产生纠纷、发生矛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老人入住公寓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晰的规定,产生纠纷后没有可靠、有效的法律依据。这无论对老年人个人来讲,还是对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来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确定双方的责、权、利,是保障老人和养老设施双方利益的基本要求。

三、老年公寓的整体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严格来讲,从目前我国养老设施的发展来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在老年公寓发展的三种主要类型中,资金的问题是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然不高,消费观念还很保守,拥有花钱买服务这种想法的老年人还不是主流人群。政府在发展老年公寓上的投入比较有限,许多老年公寓,尤其是小型的老年公寓都处在收支勉强平衡的局面,而民办的老年公寓在贷款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阻力。资金的不足限制了老年公寓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二)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

政府办的老年公寓往往设施比较齐全,居住环境、服务质量相对比较有保证,但由于要求入住的老人比较多,往往是供不应求。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一些合办的、或者社会力量所办的老年公寓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老年公寓往往规模大小不等,有些规模大一点的老年公寓设施比较齐全,但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的老年公寓来说,他们的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在满足老人生活、娱乐、休闲、健身、学习、医疗等方面的条件还不齐全,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

(三)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老年公寓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大多数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整体知识水平比较低。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很多民办老年公寓的护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学历不高。在专业人员配套上,大多数老年公寓没有配备或没有意识到要配备具有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也难上更高的档次。

四、促进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年公寓作为我国目前养老服务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发展。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推进,社会化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方式的一个主要方向。在目前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养老的大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制订完善的政策、法律,执行他指导、规划、服务的职能,为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应该注意长期与近期相结合;不仅要有面对所有养老设施的法律、政策,更要分清不同养老设施的特点,做到既有全面性又要有针对性。

(一)进一步强化老龄观念,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国家对老龄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为保障老年人的权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法律、政策。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政府部门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工作规划时,甚至没有老龄工作的观念,这也是阻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各级部门的老龄观念,加强他们对老龄工作的指导,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制订、宏观管理智能。政府要从过去直接包办,转变为进行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制订政策、法律咨询、促进交流、辅导培训、典型推广、指导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判断市场需求的趋势,从宏观上对各种养老设施的发展进行规划、调控和指导,避免盲目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执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民办老年福利设施,政府要根据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给予资金和政策,尤其是政策上的优惠,使社会养老机构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积极改建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护理院、公寓和托老所。各部门和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要逐步向社会开放,计划部门要加大对老年服务设施的投入,市和区、县都要尽快建设示范性老年服务设施。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级计划、建设、开发、规划、土地、房管、市政、财政、税务、物价、房改、金融等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的扶持。

(二)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理顺入住老人与老年公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为了确保入住老人和公寓双方的权益,一定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做到有事有法可依,使老人住的安心,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也能依据法律确认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一有事故发生,就只能产生纠纷,而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可以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在老人入住之前就与院方签订有关的协议;也可以由入住老人和院方各按一定比例为老人购买保险,在事故发生之后将损失降低最低。一定要理顺入住老人与老年公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确保双方的责任和利益。

(三)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完善行业标准

目前老年公寓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各自发展的状况,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机构的

规范和行业标准,但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的组织一些发展较好的老年公寓的经营者,成立老年公寓的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调控和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发展好的带动发展不好的,让协会的力量进一步规范和协调老年公寓的发展,逐步改变我国目前老年公寓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完善老年公寓的行业标准,如居住环境、娱乐设施、服务质量等,使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有章可循,做到良性循环。

(四)拓宽经济支持渠道,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化

资金的制约是各地老年公寓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要解决

老年公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各项资金优惠政策,如贷款、税收、水电费等的切实执行;另一方面,也要拓宽经济支持渠道,老年公寓的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化。如可以以入住老人原住房的租金代替公寓的入住费、或者在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机构中设立职工终生医疗保险和照料保险,保险金可依法使用于被政府认定的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中。

(五)提高老年公寓工作、服务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老年公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专业化的培训,特别是对服务人员的养老服务管理、护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一方面,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老年公寓工作、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规范老年公寓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权益,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稳定服务人员队伍,从根本上做好服务老人的工作,促进我国养老设施向管理、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01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01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时间:2008-07-23 14:46 陶立群王莉莉麻凤利【摘要】在社会化养老的趋势下,老年公寓作为具有开放性和产业化特点的老年人养......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策略探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银行业是典型的服务业,服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经营方式、最主要的效益来源、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商业银行产品形象的集中展示。作为营......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金融六品的营E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商业银行营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服务营销领域。又章就如何优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建议[合集五篇]

    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建议 [摘 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提高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本文简单总......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分析从1995年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现在,城商行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城商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式经营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

    商业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

    信用卡营销策略 策略1-客户细分 客户细分就是对客户进行差异性分析,对客户进行分类。寻找具有同一类性质的客户群以及行为偏好的群体,进而有效的开展信用卡营销活动。建行已具......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建设银行潮州市分行 林业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高利润、高增长的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分析2008-12-31 10:21:32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摘要] 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