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早期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我国早期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最早萌芽于南北朝的典当业。之后唐代出现了“飞钱”这一汇票,即为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标志。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明朝出现的钱庄和清朝的票号都是中国早期主要的货币信用机构。中国现代银行业的雏形显现于19世纪中期,部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入侵后出现,当时其主要业务是进出口贸易融资和国际汇兑这两项。19世纪末期,出现了一批国外为了推行资本输出和谋求利益金融机构和后来的跨国银行,给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的刺激作用。1897年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现代银行成立,之后以半官半商性质为主的中华民族资本银行陆续建立,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如何认识进入21世纪以来银行业发展的最新变化 21世纪银行业的发展体现在: 1.经营环境的变化:(1)混业经营趋势带来的金融业跨业竞争,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分散经营递减风险。(2)抵押贷款分拆和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与以非金融企业为首的新的零售市场经营者的竞争。(3)与资本市场融资竞争导致银行融资业务被排挤,银行贷款的吸引力因企业融资来源更加广泛的原因而日益下降。
2.自身的经营困境:(1)市场份额减少、发展缓慢和银行数量减少导致银行机构数减少,银行业收缩。(2)银行储蓄资金因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现分流,存款性资产比例大幅下降(3)银行信贷业务被分解,带来了信贷活动转为不同机构共同完成,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比重提升和参与贷款发放机构门槛被降低等一系列变化。
3.主营业务的回归:(1)20世纪末期商业银行资本大量集中导致21世纪商业银行主营业务的回归重组,重新向核心业务、主营业务回归集中。(2)08年金融危机和主权信用危机带来的银行业收缩重整:美国业务大撤退,欧洲业务的收缩等。
4.因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一些因合并而出现的大型金融机构。5.21世纪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1)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将长时间处于缓慢增长甚至衰退之中。(2)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内需旺盛,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的推动力。(3)促使货币资金向实体经济回归,导致金融重心的东移。
第二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建议
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建议
[摘 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提高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本文简单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不足之处,并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状况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以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使商业银行竞争意识、盈利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加强,服务功能也完善起来,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如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交易总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由于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中间业务市场交易总量迅速增长,与中间业务收入呈同比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速已超过了同期其他各项业务的增速。
(二)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近几年,我国不断通过增加投入,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能提供24小时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服务相继开展起来,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三)银行卡业务稳步发展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银行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竞争领域,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8.88亿张同比增长19%,人均持卡量为1.42张。
(四)理财业务成为中间业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为了应对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存款分流问题,各商业银行都把理财产品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初期,因银行能提供的理财产品有限,曾经引起过关于理财只是概念的争论。如今,人民币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开放式基金、信托产品、个人黄金投资、炒汇、房地产等投资项目日渐丰富,使得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一方面是各银行转变了观念,以新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已有的产品,另一方面金融产品也的确丰富起来,金融创新空前盛行。
二、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经营范围狭窄,品种比较少,产品的创新局限于模仿,缺乏原创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而且银行实行的分业管理、分业经营政策,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商业银行目前所从事的中间业务,其经营范围较窄,品种相对还很少。从产品特性来看,多数产品是对他行产品或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模仿,有的甚至照搬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原创型中间业务产品比重不足10%,针对经济背景和市场需求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收入水平比较低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衡量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效益较差。以中国银行为例,2009年上半年行非利息收入有所提高,仅占银行总收入比重的21.28%。
(三)技术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各商业银行也先后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部分系统尚未联网,各家银行各自为政,而且系统覆盖面有限,运行效率也有待提高。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更是没有普及到普通百姓中,只是服务于少数人。
(四)收费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中间业务收费主要依据有央行的《支付结算办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收费标准等,不同部门制定的法规制度造成了收费行为不规范,缺乏公平竞争等问题。在定价机制缺乏系统性的情况下,“收费难”和“难收费”现象表现尤为突出。这种无序竞争的结果挫伤了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损害了银行的自身利益,甚至降低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会使中间业务走入一条死胡同,无法长期发展下去。
三、怎样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不足之处呢?笔者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创新中间业务产品种类,完善创新中间业务的奖励机制
在现有中间业务种类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能被普通百姓接受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各银行可通过对创新的产品在是否符合客户的实际收入情况、是否满足客户要求、是否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评估,给予创新团队不同层次的奖励。还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分别推出的不同中间业务品种,给予创新人员物质及精神方面不同的待遇,以鼓励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中间业务立法要与国际接轨
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国情、文化、历史、习俗等方面与我国有所不同,但在经济体制方面都不同程度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加入WTO以后,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物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我国中间业务立法方面,一定要考虑国际环境,立法要与国际接轨。
(三)在收费机制上,处理好国家监管银和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 银行实施服务收费是大势所趋。各银行凭自身的实力、信誉和优质服务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是有成本的而且要承担风险和损失的,所以银行有权利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市场因素收取合理的费用作为银行劳动的报酬。同时,央行作为各大银行的管理者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机制也享有一定的限制权。
银行业协会应制定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各银行的收费行为加以规范,不能乱收费也不可不收费。如发现违规操作、收费不合理等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不公平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银行进行严厉查处。各商业银行也应建立自律组织,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以维护银行的信誉和自身利益,实现竞争的良性循环。合理的收费制度不仅能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进而扩大中间业务市场,更有利于银行相互间进行公平公开的竞争,给消费者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也将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认识不足,普遍追求资产规模、以存贷差为主要利润的经营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各银行应将中间业务的经营业绩作为各部门管理人员考核内容的一部分,目的是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树立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思想,把发展中间业务提高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尽快实现银行营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五)健全人才机制,壮大中间业务队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较为匮乏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品种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迫在眉睫。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主要有三个途径:考核培养现有员工;引进高素质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对现有员工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及业务考核,促使中间业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 和新业务,以满足中间业务发展需要;还要引进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 开拓意识的人才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对于已经成型的业务骨干,必须实行重点保护,以防止人才外流。为了留住人才,我国应加大人事与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建立能满足市
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需求,提高业务骨干的积极性,防止 人才外流。
(六)加强银行间合作,完善金融信息网络系统,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强大推动力,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规范程度由电子化程度决定。各银行要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将信息管理系统、支付网络系统、通讯网络系统作为开发的重点。注意系统的独立性和兼容性,操作的简单性和使用的安全便捷性。银行间还要加强合作,尽快建立银行间联网系统,使各银行形成一个统一的金融信息网络系统,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实现各银行资源共享。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渐开放,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参考文献
[1]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创新。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郭永强。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几点建议。中国金融,2005.4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
近年来,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内容,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如何发展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又面临着何种问题呢?在本文之中我会为大家一一道来!
关键词: 个人理财业务;商业银行;发展;现状;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各商业银行之间群雄逐鹿的竞争局面。近几年来的经济大热使得人们手中的资金占有量增加,如何更好的运用这笔钱,使它发挥更大的效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是绝大多数人最为关心的。也是各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而个人理财业务也就在这种状况之下孕育而生了!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我认为,要想研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就必须先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和含义上入手,只有先了解了什么叫做个人理财业务,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的去研究!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根据客户所确定的阶段性的生活和投资目标,按照客户的实物性资产、现金收支流状况,围绕客户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家庭情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预期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及心理偏好等情况,形成一套以个人资产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人生不同阶段(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个人财务安排,并在财务安排过程中相应地提供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化差异性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是一种一种综合金融服务。
(二)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认识
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出现的。在农业经济的时代,人们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绝大多数的人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生存。而在封建社会,“重农轻商”、“君子不言利”的观念使人们不敢或者说是羞于谈论钱财。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大锅饭, 铁饭碗的时期, 在商品极度短缺的年代,绝大多数老百姓一辈子的最大奢望也不过是吃饱饭,填饱肚子。也许人们唯一能将自身与理财联系起来的字眼也无非就是把钱存到银行去, 再接近一点, 说到理财人们自然想到的也不过就是炒股赚钱。然而, 在发达国家, 人们从小就要接受理财的训练。比如英国政府规定, 一个儿童从5 岁上学开始, 学校就必须让学生接受以“善用金钱”为主题的理财教育, 初级的课程包括: 钱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用途?等等,而7岁以后,学生便要逐步的学习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金钱,如何通过储蓄来照应日后的各种需要以及可以影响人类使用金钱、储蓄金钱的各种因素,务必使他们学会如何合理的运用自己的零用钱、控制预算和善用金融服务。所以说理财是人们适应商品经济,是进一步社会化所必须的因素,理财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理财应当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目标为终极目的。在这其中财富的增加只是一个方面,财富的安全,个人现实的社会责任等等都是理财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个人理财是一个时髦的词儿,大家只是简单的知道这个词汇,然而一般人对理财的认识通常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理财就是生财, 也就是今年投下10万,明年就收获12万,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赚钱。二是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儿,普通老百姓没有几个钱,无所谓理不理财。实际上,这两种理财观念都是狭隘的。理财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理财不是富人的专利, 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规划。所以理财不仅仅是富人的事,一个有钱人不善理财总会有一天金钱会耗尽,相反的没钱的人通过系统的人生规划,科学的理财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概况和现状
(一)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概况
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的初期只是各个银行用来吸引客户和强化客户忠诚度的一种免费促销手段,并没有盈利的目标。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大家对个人理财的认知度普遍提高,理财服务的需求不断的扩大,各商业银行这才转而需求该业务的更大发展,以期望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快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居民个人财富的迅速增加,当财富开始不断流动和沉淀时,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需求层次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简单地通过银行的储蓄存款而获得利息同时以求的安全的保障,已经过度发展到了综合理财的多层次服务需求。商业银行也顺势而为,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系列金融新产品,而这其中,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各家银行争相推出新产品。其实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的起步较晚,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挂出“私人理财中心”的牌子,这成为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最早的例子,客户只要在这里保证存有最低的10万元存款,就可以享受到该行所提供的个人财产保值增值方面的咨询服务。随后逐渐“升温”,尤其是近年来外资银行开始介入我国境内个人理财市场,各大银行都认识到了个人理财市场的潜力,个人理财这一业务也逐步得到了重视并逐渐的发展扩大起来,越来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之一,成为其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短短数年时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人理财产品的不断丰富,从单一产品发展到“组合套餐”,出现了诸如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工作室、金融超市等各种各样的机构形式;各家银行也纷纷创立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如招行的“金葵花”、工行的“理财金”、中行的“中银理财”等;而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行通过个人理财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比如代销其他非银行金融产品以及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等服务,使客户在个人理财活动中得到了更多更便捷的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1、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进入新世纪以后,国民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节节攀升,消费水平进入“小康”阶段,于此同时百姓手中节余的闲钱数量也急剧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局限于即期消费,手中的资金也从原先仅仅为了“应急”和“防老”,慢慢转变成了具有“生利”功能的资产,以期在将来获得更多、更优的消费。与此相适应,随着金融新产品的不断发展创新,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一度出现了产销两旺的井喷势头。据统计,2004年11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07款,到2008年,59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多达5928款,发行规模超过万亿元,发行品种和规模都是数十倍的增长。
2、理财产品品牌化和系列化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系列,如中行的“中银理财”,工行的“理财金账户”,招行的“金葵花”等,成为理财市场的一大特色。其中以招商银行的“金葵花”为例:2002年10月10日,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各分支机构全面推出针对个人高端客户理财的零售金融产品——“金葵花”理财品牌及服务体系。“金葵花”理财品牌及服务体系一经推出,即在国内银行业界掀起波澜,实施客户分层服务策略、争夺高端客户迅速成为国内金融服务的竞争热点。“金葵花”理财推出后短短的2个月中,贵宾客户就达到3.07万户,比推出前增加了21%;“金葵花”贵宾客户的存款占储蓄存款的比例提高到了28.9%,对存款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9.8%,“金葵花”贵宾客户的交易占整个零售业务交易的比例超过了60%,“金葵花”理财成为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3、产品设计以创新为理念,趋向多样化
如光大银行推出一款以“呵护宝宝健康,陪伴宝宝成长”为设计理念的联名卡。就体现出了产品的创新以及多样化的服务。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已经蓬勃的发展了起来,但从目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这一市场的发展。下面我主要通过外部因素和商业银行的自身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问题:
(一)外部因素
1、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经营政策层面的限制
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和体制,银行、证券、保险这几个行业,都是严格分开经营的,业务不可以交叉,3个行业的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的状态,三者都只能在各自的行业内为各自的客户进行理财,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行业的市场实现增值。因此商业银行不能涉足保险、证券、基金等,无法对个人资产进行全权的管理,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理财方案设计方面,不能真正的去代理客户进行组合投资,银行理财服务中的核心业务即增值业务大都无法实现办理,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目前商业银行也只是在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产品,自己无法推出的特色产品进行金融创新。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就呈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2、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财资金的运用渠道狭窄,主要就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少、市场容量小,并且市场的成熟度较低,再加上外汇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所以国内的货币市场就一直是人民币理财资金的主要投资渠道。
3、理财需求和理财文化的制约
截止至2010年,中国居民目前有71.3万亿多元的储蓄资产,而且随着人民收入和个人财富的提高而逐渐增长,按理说百姓对个人理财的需求应该相当大,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当前个人理财的实际需求很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来中国个人财富的拥有不均衡,财富的配置不合理,贫富差异大,将近中国储蓄资产的60%都集中在了20%的个人手中,其他的80%的居民属于低收入阶层,在他们眼中吃饭穿衣才是重中之重,所以真正有理财需求的只是少数人;二是老百姓一贯以来缺乏投资意识和理财意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普及性金融教育水平严重滞后,造成老百姓的金融知识严重匮乏,居民对个人理财的内涵、业务及业务流程不了解,再加上商业银行理财营销过分侧重于收益的宣传,没有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使大多数居民对风险与收益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只看到利益没有认识到风险,造成了损失,从而对商业银行开展的理财业务缺乏信任;三是由于百姓受到文化的影响,普遍有一种“财怕外露”的思想以及不愿把财产交给他人打理的心理和习惯使得老百姓更多的认同银行传统的存款类业务,觉得存钱拿利息才是最稳妥的办法,即使是选择了理财产品也是偏好具有保底承诺的理财产品,对风险程度相对高、没有硬性承诺的产品“敬而远之”,难以接受,更鲜有通过资产组合来规避风险的需要,从而导致现阶段市场需求只能是一些低风险的简单理财产品,阻碍了个人理财向更高端,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从商业银行自身因素
1、受传统的经营模式的限制,个人理财业务的起步较晚
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公司业务为主体,以对公司的贷款利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
了公司业务之上,忽略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可是通过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们发现,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很难再有所突破,于是个人金融业务就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的经营模式根深蒂固,并没有及时的发现这一变化,等到我们发现到的时候,国外的商业银行早已走到了我们的前面,所以也就造成了我们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较晚,水平较低的现状。
2、个人理财产品同质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以及个性化
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产品,其他商业银行就立刻跟进,尽管名目互不相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有几十种几乎都是证券、外汇、基金、保险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大多数产品都只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稍作改进,如为客户代缴各项费用,定期提供国内外经济形势及金融政策、股市行情等信息,做出“理财建议书”等,而不是按市场细分设置服务内容,使得各家银行在产品种类、结构和服务功能上趋同。而且没有体现银行自己的特色,对个人客户来说也缺少实际吸引力。这种无差异性竞争不能满足广大客户和金融市场的需要,也不能促进商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而这种现象在国外却极为少见。国外的理财产品种类非常多,银行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针对客户提出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一份非常个性化的理财计划。当然,这也和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体制的、技术的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金融创新的意识、能力不强,金融创新几乎是一片空白有关。虽然近几年来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所起步,但总的来说,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尤其是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更是非常落后,这也是导致个人理财产品同质性大的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都侧重于推销银行现有产品,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重视不够。其实理财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理财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及实际财务状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理财规划,推荐适合该客户的投资组合,并跟踪客户的整个理财过程,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对客户细分策略,以及对个性化产品的设计方面做得还不够。比如中国银行,它对个人客户仅根据其综合金融资产的余额来进行划分,并没有将客户的职业、年龄、性格、金融产品需求考虑其中。这样设计出来的理财产品自然缺乏个性、不具吸引力。
3、个人理财产品的体系不完善
我们一般把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分为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两个部分。其中生活理财主要就是通过帮助客户设计一个将其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在内的终身生活及其财务计划,而投资理财是指在以上客户的生活目标得到充分满足后,追求投资于诸如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黄金、外汇、不动产以及艺术品等等等的投资工具的最优回报,加速个人及家庭资产的逐渐成长、累积,从而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国外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通过客户告知其财产状况、预期目标和风险能力,就能为客户量身定制一个适合客户的、独一无二的理财方案,并代理操作,并在理财计划的每个阶段都进行监控以便及时的发现计划方案的漏洞或缺点,进而不断的优化计划方案。而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只是简简单单的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的扩展,把存贷资产组合起来,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的资产保值或增值,或者对购买国债、基金的客户提供简单的咨询建议的服务,至于综合理财、证券买卖等事项,很多还得由客户自己进行操作。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技术服务,而不是智能服务,这就导致了我国的个人理财产品一来是档次低,只停留在服务式的理财阶段,缺乏智能化高档次的理财产品,二是理财产品结构极其不合理,功能较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服务需求,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份额很低。所以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的体系就表现出了低端产品扎堆,但是中高端产品少之又少的畸形现象。
4、专业人才的匮乏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专业理财师的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集知识、技术为一身的综合性业务,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以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并具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经统计,全球通过严格注册认证的专业金融策划师接近7万人,而目前我国银行虽有不少的AFP/CFP持证人的专业理财人员,但是大多数只是简单的考过了证书,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师专业人员队伍,而且我国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一线员工也就是各银行所称之为的客户经理,都是各商业银行筛选出来的,其综合素质虽然要高于营业网点的一般柜员,但离客户和社会的期望及西方金融策划师的距离相差很远。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内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给从业人员分配的任务太重,所以导致了从业人员并不能真正做到从客户的角度去选择适合客户的产品,只是一味的为了推销而推销,这就违背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初衷,改变了个人理财的真正意义,从而使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有所降低。二是随着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理财涉及到税收、财务、会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等各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需要拥有全面及规范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涉及面逐渐变广,对所需要的人才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的更高了,所以国内银行符合以上标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而具备国际职业资格的理财“高手”更属凤毛麟角。因为理财离不开人的打理,但是由于没有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
5、硬件设施以及技术备件不完善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金融网络做为依托和前提条件,尤其是像个人理财这种附加值比较高的中间业务,更需要一系列的相关技术的支持,并且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而我国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水平比较低,相应的硬件设备比较落后、陈旧,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而造成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与国外相比在方便、快捷和效率上都大打折扣。虽然我国的一些银行也开始成立了理财中心或个人业务部,但在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以及网点布局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有的银行机构设置及布局没有充分论证,结果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浪费。
结语
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完善、成熟与否,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经营的成功与否,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我国经济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大小,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个人理财业务里面包含了诸如我国的经济制度、商业银行的发展层次、全体国民的金融素质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等等等等。所以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各个方面一同出发,一同提高,到时我们所收获的就不是一个优质的个人理财市场了,更是国家经济的有一次飞速的提升!
金融074 张楠0713452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01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营销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由于迎合了商业银行注重研究市场、研究客户、开拓业务空间、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以满足客户需要等客观要求,己经被各国银行普遍接受,市场营销策略也不断创新。如何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商业银行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引进营销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日益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改革相对落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加快,同时一批新兴的股份制银行也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尤其是中资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骤然加剧,对我国银行业营销策略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历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实践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营销只有很短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空白阶段(1979年以前)-“产品主导”模式
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银行市场处于完全垄断,卖方市场决定了我国银行几乎不存在营销运作,一切经营行为均以国家和政策需要为中心。银行资源按计划配置,银行不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也不用适应客户的需要去开发产品;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以银行为主,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多于银行对客户的依赖。此外,所有银行提供的产品、服务和价格基本一样,各大专业银行有各自的经营对象范围,相互之间互不侵犯,缺乏竞争,银行业完全处于卖方市场地位,当时银行的环境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根本不需要营销理念。
2、萌芽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销售主导”模式
进入80年代后,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使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不运用市场营销去参与竞争。银行业开始转向“销售主导”模式。国内银行业经历了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并开始向市场化、企业化方向的转变,银行的指令性贷款及政府干预逐步减少,各银行开始在市场上自主经营,效益自负。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当时“过热”的经济形势刺激,各银行盲目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以种种违规操作展开不正当竞争,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增加,加重了银行经营负担,增大了经营风险。
3、初步发展及金融创新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客户主导”模式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客户主导”模式逐步形成。随着新兴商业银行的出现与发展,银行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顾客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出现了
多样化,单一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已很难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样性需求。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不丧失市场竞争能力,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一时期,国内银行开始由被动式营销向主动式转变,并开始尝试引入各种营销技术及策略。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现状特点
现如今,进入“客户主导”模式的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不断创新,营销突出如下一些特点:
1、营销活动从无到有,从少到活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营销基本属于空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一批股份制银行的相继成立,国内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既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也有经营的压力,因而逐步出现了营销意识的萌芽,开始了拉存款等自觉或不自觉的营销活动。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银行间的竞争逐步加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大举登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日渐活跃,并愈演愈烈。各商业银行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和提升营销理念,推进建设,重塑公众形象,营销层次迅速提升,国内银行业开始迈入了营销时代。
2、营销渠道从单一趋向多样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内银行业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电子银行迅速发展,由作为物理网点的补充,成为与物理网点齐驱并进的重要营销渠道,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渠道从单一趋向多样。
3、营销手段从初级趋向高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越来越注重银行服务的成本和效益,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营销手段也随之从注重与客户建立私人感情向注重为客户提供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一系列解决方案的转变。同时,对公业务营销主机也出现了从单一机构营销到整体联动营销的趋势,如各行纷纷加大了“总对总”营销的力度,在证券,保险以及航空等领域,实行全行联动营销。与此同时,营销宣传手段也由简单推销,大众传播发展到整合营销传播,将传统手段和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介手段加以整合,频频发动全方位的宣传攻势。
4、营销内容从简单趋向综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趋势的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内容向多样化、全方位发展。从以对公业务营销为主到对公、对私、同业业务营销并举。
从以负债业务营销为主到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全方位营销。
5、营销方式由粗放趋向细分
我国商业银行初期的营销属于典型的大众营销。随着竞争的加剧,有些商业银行开始根据市场细分的理论,对客户进行初步细分,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活动正在向深度发展。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主要集中在对高端客户和对特点客户群推出适应不同客户的服务产品。
三、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领域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们开展营销的时间不长,使得仍处于稚嫩营销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在营销行为中存在许多问题,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1、营销行为缺乏统一规划和总体策划。表现为:
①营销活动的展开往往是各分支机构各自为政,自主策划、宣传,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
②总体营销活动缺乏协调性。如在营销组合方面,产品、价格、分销、促销、有形展示等没有配合使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的主要是促销手段,在产品的深度开发、价格策略的运用方面涉足很少,还没有形成整体营销机制.此外,在产品销售中也表现出单兵作战的思路,在连动销售方面的经验还很欠缺。
2、营销行为片面化。主要表现为:
①在产品营销中强调核心产品,忽视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而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和同质性特征决定了银行产品取得差异优势的关键在于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即产品给顾客带来的更多服务与额外利益。国有商业银行产品营销的这种片面性对吸引和保持顾客十分不利。
②在企业形象经营中,偏执于硬件外包装,而对企业文化等软件重视不够。国有商业银行在形象经营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将形象经营作为化妆品的做法.如在银行门面上大搞装修,忽视了企业精神、员工素质、价值观念、经济指标等一系列银行形象因素的培育,使银行形象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形象识别。③片面追求“拉关系”,忽视真正意义的关系营销。自97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竞争领域日趋激烈。一些银行在竞争中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甚至违法违规的“拉关系”的做法,从根本上看,这种片面地追求“拉关系”,并不能真正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只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滋长腐败之风,损害社会利益。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归根到底还是我国银行业在营销策略上的不成熟。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我国商业营销水平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已被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提上重要日程。总结下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展。
1、科学的进行市场定位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首先要有科学的定位。商业银行的定位应通过市场细分,发挥各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产品—竞争策略的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
2、强化商业银行的产品策略
商业银行经营的是特殊商品,提供的是货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具有无形性、同质性,很容易被复制,几乎没有专利。银行在根据目标市场选定和开发产品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在金融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使用不同的策略外,还应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上下足功夫,以促进金融产品的营销。这就需要在产品策略上体现个性化、人性化、增值性、便利性、综合性等特点和趋势;在产品创新上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网络社会的发展,适应行业经营的趋势,在金融产品创新中与保险业、证券业融为一体,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还要注意产品组合的创新,满足客户关于保值、增值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建立科学灵活的营销定价机制,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
定价在客户营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而灵活的定价策略可以说是成功营销的一半。目前我国现行法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以及汇率都是由国家统一管制规定的,银行必须遵照执行,无权自行制订,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如何制订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切实加入到市场化进程中去,变被动为主动,科学地制定有利自身发展地营销价格。
4、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确保分销渠道适度、有序、高效发展
分销渠道是商业银行吸引老客户、增加新客户的重要途径。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应健全完备的分销网络,保证金融产品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费用、最少的环节传达到客户。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分销渠道战略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整顿传统分销渠道:即撤销不合理的直接分销网点,同时改进现有各网点的效率及服务质量。二是发展新型分销渠道,即利用现代的网络科技积极发展电子银行,充分利用ATM, MIS, POS等各种间接分销渠道。在进
行分销渠道的具体设置时,要从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和服务客户等因素出发,将目标市场情况和金融产品的特点、客户需求及银行自身获利状况等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选出最佳方案,从而达到分销目的。
5、恰当地运用促销组合策略,使金融产品深入人心
促销是指销售者为了诱导客户购买其产品所进行的说服沟通活动,是实现营销目标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属性,采取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促销方式的组合,帮助客户了解和认识金融产品,激发其需求欲望,从而影响和促进客户的购买行为。鉴于每种促销方式均有自己的特点和运用范围,所以应使其协调配合,否则会因盲目使用、作用相抵或缺乏一致性而事倍功半。另外在促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促销目标的远近和实现的可行性、细分市场的特点、产品的类型及生命周期等其他因素。
第五篇: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状况
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
二是外资银行开始进入网上银行领域。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
三是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表现在客户数和交易金额两个方面。业务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四是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2D,B2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
五是中资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开始赢得国际声誉。
(二)我国网上银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许多问题
1、发展环境欠完善。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纵深和宽度都还有限,受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小、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客户群体缺乏规模,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认证中心(CA)体系尚未建成等国情的制约,尚无一家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跨行转账、非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
2、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目前国内网络银行是在现有银行基础格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银行延伸服务即所谓的传统业务外靠的电子银行系统,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其实只能算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目前,国内网络银行一方面盲目攀比,盲目地引进与投入;另一方面技术手段停留在低层次,缺乏内涵,缺乏适合市场的特色。更难“客户导向”了,一些银行对网上银行发展方向的认识模糊,仅把它当作扩大传统业务的手段,因而发展缓慢。
3、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的要求也开始规范化。然而,商业银行过去那种在技术上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避开监管的行为还会出现,网络金融的监管要纳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整体管理框架中考虑,同时制定国际性标准。就此而言,监管的成熟之路还很长。
五、实现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五年过渡期的快要结束,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中国,网络银行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及中国的银行应当增强竞争意识,增加竞争本领,惟有迎难而上,苦练内功,学会“与狼共舞”,才能“招狼为婿”,在竞争中壮大自己。
(一)营造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
1、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网上银行的生存空间,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的水平,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尽快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现阶段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如果落后三五年,今后可能差之千里,必须进一步推广应用网上银行成果,使国民通过感性认识,感觉到网上银行发展对我国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优势,感受到网上银行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感知到网上银行迅速发展没商量,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国民素质,更新理财观念,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提高银行体系网络化水平,这是推动网上银行发展的前提,也是当务之急。
2、结合信贷登记系统和存款实名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要积极推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贷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开发和推广个人信贷登记系统,逐步实现贷款信息共享,为防范信贷风险服务,还可以以居民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用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应尽快组织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
3、建立和规范安全认证体系。资金在网上划拨,安全性是最大问题,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大量经济信息在网上传递。而在以网上支付为核心的网络银行,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包括CA认证在内的电子支付流程。国内不少银行都在做网络银行业务,但都因为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最后只能实行局限交易,也就是说国内目前的网络银行还不能算真正的网络银行,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CA)系统,才能为网上支付提供法律保障。目前中国金融CA工程已正式启动,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进行电子商务的网上相关法规必须研究制度,逐步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4、建立统一的支付网络体系,解决跨行结算体系。支付网关连接消费者、商家和银行,是商业银行系统与公共网络联系的桥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银行资金平衡能力脆弱,超负荷经营态势严重,直接制约了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银行系统内不同行之间结算资金和资金收付而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清算方式,为了彻底改革这种传统的联行业务体制,必须尽快建立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的高速公路,而建立这种支付网关,需要选择与各商业银行既紧密联系又权威性、公正性,又可按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建设,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会员制机构。
5、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安全系统。随着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出现很多金融业务创新,也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体制和政策的空白点或禁区。同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极易遭受黑客和病毒的袭击,内部技术和操作故障都难以避免,而由此产生的损失则因我国涉及到网络交易方面的条款还不健全,各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银行业一些传统业务的风险将被放大,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银行应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体系,不仅包
括防范计算机犯罪、防病毒、防黑客,还应包括各类电脑识别系统的防护系统。以及防止自然灾害恶意侵入,人为破坏,金融诈骗等各类因素。
(二)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
1、建立新型的银行组织管理制度,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网络银行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管理制度发生变化,银行业是一种具有规模经济特质的行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组织体系的分支行制,而网络银行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使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而且正在使传统的银行外部组织结构由物理形态向虚拟形态变化实现银行规模经济的基本途径已不再是分支行制,而是技术、创新和品牌,这是就外部组织制度而言,从内部组织制度看,随着商业银行外部制度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由垂直式形态向扁平式形态发展。从而多层次的内部组织制度将被平行式的制度所替代,银行内部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会大大降低。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树形结构,即由商业银行总行下辖多个一级分,一级分行下辖多个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辖多个支行的总分支行组织机构形式,这种组织机构形成大多按行政区划对等设置,管理层次多,管理机构庞杂,业务上的条块分割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冗员较多,管理的成本高,不利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即时沟通了各分支行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取管理指令和反馈管理信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各种授权,授信等均可通过网络实时实现。银行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银行对金融理论、金融技术、软件开发数值分析,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上升。从现在起银行必须有所准备,建立起银行内部的人才库。
2、树立全新的银行理念。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银行业拓展全新的服务,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智能化、标准经、个性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中,只有客户这个中心,而没有其他的中心,银行运作所有的构件都是为了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从国际经验看,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阶段。在客户至上阶段,把客户放在银行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图的上方,体现了银行的服务姿态;在客户第一阶段,把客户放在银行工作日程表的前端,银行全体人员和全部行为都围绕客户,客户的事情是银行工作的重心;在客户满意阶段,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前面,调动所有资源让客户感到满意,以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银行工作的标准;增加客户价值是目前客户导向理念的最新表现,在这一阶段,把客户资产价值增加放在首位,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进入90年代后,我国银行业在商业改革进程中,“客户中心论”的研究和实践才露出端倪,银行初步认识到客户对于银行经营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表面和肤浅的水平上,而没有从本质内涵上认识到银行离开了客户,不重视客户,自身的发展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3、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银行业务拓展、银行业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结合,采用新的业务开拓视角,新的操作方式,金融服务的延伸来赋予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外延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增强网上银行支付的灵活性功能。网上银行要适应客户在电子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时的支付与结算需要,就必须创新与电子网络交易相关联的交易支付手段和金融工具产品,必将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支付手段产生深刻的影响。网上银行新的交易支付手段主要有数字现钞,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其他电子金融工具。新的产品及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线上市场销售、线上或电话客户服务(如透过网上、电话申请信用卡)、客户遥距操作及结算(如电子信用证)、线上产品资讯服务(如线上查询存款利率)、数码货币系统、电子信用卡支付系统、电子支票支付系统、网上电子现金产品(如数码现金、电子货币)等等网上银行还可以对传统的银行金融工具进行电子化改造,以提高这些业务的办理效率与质量,改善对客户的服务,降低经营管理的成本,扩大银行的收益水平。例如,基于电子网络系统的电子承兑汇票、电子信用证、电子抵押担保等等业务的开发与运营,无疑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银行、证券公司的营业据点可能只剩最前线的服务人员,看不到他们身后一排接一排的复核主任、副理等业务执行人员。而行员、业务员的角色,也将转型成理财、投资、财务顾问,提供各种理财产品的服务、咨询。
(三)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
一般认为,政府之所以要对金融机构实施广泛的监管,是因为存在着市场缺陷。这些缺陷包括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缺陷加上银行业较强的外部性和天然的脆弱性,都极易给消费者带来消极影响。引发消费者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提升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传统的监管体系正是这一理论上建立起来的。
针对网络银行而制定的新的规则或指导性规范主要包括:
1.市场进入。大多数国家都对设立网络银行有明确的要求,需要申报批准。这些要求一般包括;注册资本或银行规模;技术协议安全审查报告;办公场所与网络设备标准;风险揭示与处置规划;业务范围与计划;交易纪录保存方式与期限;责任界定与处理措施等。其中,对于网络分支银行,一般还要求其母行承担相应的承诺。
2.业务扩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业务范围,除了基本的支付业务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网络银行经营存贷款、保险、证券、信托投资、非金融业务、联合经营等业务,以及所采用的方式等;二是对纯网络银行是否允许其建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等。
3.日常检查与信息报告。一般都要求网络银行接受各监管机构的检查,除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检查以外,还包括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除此之外,对网络银行普遍要求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报告备案制度。
网络银行的金融监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畴,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
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促使网络银行的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结合网络银行业务的特点、完善现行金融监管办法;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等。来源:中国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