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科技大学2013-2014-2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大纲
2013-2014-2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大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第一章 唯物论部分、辩证法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2、列宁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3、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运动观、时空观的基本内容。
4、★意识的起源、本质及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5、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6、★联系的含义及其意义;发展的实质及其意义
7、为什么说“唯物辨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
8、矛盾的定义和两个基本属性
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及辨证关系
10、★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
1、实践主体、客体的定义、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三种不同认识论的本质。
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定义、特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4、怎样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5、★真理的定义;真理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的主要内容;检验的标准。
第三章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观部分
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定义及其辨证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生产力的定义和基本要素;生产关系的定义、构成、类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意义。
4、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定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意义。
5、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改革含义、作用。
7、人民群众的定义及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3、资本积累的涵义、源泉。
4、★马克思区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标准与意义。
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形式。
6、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利润的来源。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形式。
4、★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2、★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进行改革?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原理大纲第一章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难点: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矛盾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提问、小讨论为辅。○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 联系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学 时:10学时(课堂讲授10学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哲学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以及各派哲学的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本身。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特定的物质结构当作物质本身。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恩格斯对哲学物质范畴的阐述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②列宁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什么是世界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什么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②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静止是特殊的运动状态。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4、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①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②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5、社会的物质性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②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科学规定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2、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什么是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事物联系的特点 ①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②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①发展与运动之间的区别
发展就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②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界定。③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哲学范畴的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3、矛盾的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5、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③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④内因分析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①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
②从时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①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②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唯物辩证法核心的核心。
②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的思想基础。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的含义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③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2、量变与质变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反对两种形而上学观点:突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②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和信心结合起来。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②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辩证否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周期性的过程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4、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②对待一切事物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略)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略)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基础观点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与方法。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①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
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略)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略)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①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意识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④意识指导和调控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①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堂讨论: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谈谈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考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来理解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3、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课外阅读书目:
1.《矛盾论》
2.《实践论》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4.《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
5.《自然辩证法》(部分节选)6.《谈谈辩证法问题》
习题:
一、辨析题。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简答题。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2、矛盾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说明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3、简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材料题。
材料1: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黑格尔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事先”。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哲学观点?
(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原理
课程教学指南
注:*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到课率、小论文、单元测试及期中测试。
*答疑可采用网上答疑、电话答疑、当面答疑等,办公室、教室、教师家里均可作为答疑地点。确定后必须事先告诉学生。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原理
上海杉达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实践论文题目 学 院 专 业 姓名及学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年 月 日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目录 目 录 摘要 正文 调查背景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调查过程 调查数据分析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实践活动计划及时间节点 附录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附录三小组成员的分工 附录四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附录五小组成员认可的签名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1 内容摘要 就实践报告产生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做集中表述包括200字左右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正文 2 标 题 调查背景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调查过程 调查数据分析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附录 3 附录一实践活动计划及时间节点 附录二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含调查问卷样本或访谈实录 附录三小组成员的分工 附录四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主要包括从事实践活动的感想和查找资料后的收获。附录五小组成员认可的签名 对于本次社会实践及报告的书写完成工作本小组全体成员声明如下 我们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所有工作对于报告中所涉及的文献引用都做了明确标注不涉及任何抄袭和作弊行为。小组成员签名 附录社会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
一、社会实践环节分组进行。以自愿为原则6-8人为一组组内分工由小组同学商定。
二、要在课程学习结束前1周每个实践小组提交字数不低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一份。
三、内容上报告要联系课程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分析有自己的结论。
四、实践报告包括电子稿和打印稿文稿的正文字体选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打印稿用A4纸打印。
五、随实践报告或论文一起提交的还必须有两个附件一是每个小组成员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二是小组成员在阅读和查找资料时认为最有益的书目及感想、收获。
六、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附录 4 附录选题参考
1、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分析如何看待和谐社会中的矛盾。
2、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3、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成因。
4、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讨论大学生如何面对和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5、如何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用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讨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8、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性。
9、探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如何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11、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1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13、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4、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5、讨论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6、讨论大学生活中如何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17、使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
18、使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分析美国准备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第五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感想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类东西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从小到大,接触的太多太多,一直都被学校被老师强压着要学,而学了这么多,根本谈不上有兴趣或者其他什么理由,学的原因很简单只有一个,学校要求必须要学。我想对于这样的课程,大多数人都提不起兴趣的吧。可是迫于现实,迫于期中考试,还是要谈一下对这门课的感想。从小学开始就知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再大一点又加入了三个代表,可这些究竟是什么东西,讲的是什么完全没有一个概念。然后很莫名的就发现这些东西又和哲学有关。
哲学,一直认为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不仅仅是因为很多哲学家的思想都很让人很难理解,更是因为身边很多同学朋友,包括那些高中选文科的同学,谈到哲学都只是摇头。
最早接触哲学是在高一的政治课上,那个上课很有激情的老师自称对哲学很有研究,上课的时候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忽略我们坐在下面对哲学基本没有概念的小朋友们。于是很想当然的,认为哲学是一门带着大铁门的学问,进入大铁门的人可以感受到哲学的精髓,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而那些进不去的人,只能在门外傻傻的发呆,什么也不懂什么也做不了,然后就觉得这东西很是无趣,眼望铁门里的人开开心心的做学问,就总觉得里面的人很不正常,有点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如果问我哲学是什么,也并非完全不知道,还是能说出点东西的,比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唯心主义,主张也正好相反,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还有认识世界的方法也分两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老师说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然后我就投奔了理科的怀抱,所以,对哲学的认识,从高一到大一结束,都只有这么一点。
直到这次期中考试,老师让写对这门课的感悟,才重新想了一下,哲学到底是什么,当然,还是没有想明白。也许我就是很无奈的始终进不了我自己所谓的那一扇大铁门吧。
这学期,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的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书上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点我是赞同的。马克思在认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还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而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出现之前,虽然也存在着其他的物质观,却多少有缺陷。首先,是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颠倒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性并将之绝对化,没有正确认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
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带有猜测性和直观性,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再后来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这种观点具有机械性和不彻底性。直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出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出现,才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首先,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发的统一;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作为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为日后列宁继承和发扬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的自然科学新成果和社会实践新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内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经典定义的基本思想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这一范畴是对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抽象。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哲学思想上的一块里程碑。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感想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很少系统性地学习一种哲学,在大二的下半学期中,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课程。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它依然在当今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些了解以及一些自己的感想。
首先,哲学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很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作为一种正确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人类、对民族确实太重要。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升华物,又是民族精神的铸造者。一个没有哲学思想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不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伟大足迹的侏儒。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庄子,老子等都提出过一些伟大的哲学思想,但都有片面主观或者唯心主义的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重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起以往的哲学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和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了革命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身,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相反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不断得到丰富,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不是从原则上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彻底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界限。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在其缔造者那里,就绝不是“原教旨主义”,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因地制宜的、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学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都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真正符合当今中国的国情,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好的建设于中国社会。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使社会进一步的繁荣和富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贯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为未来走向社会、建设社会做出良好的准备,成为真正中国未来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