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

时间:2019-05-15 04:2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

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解并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教学设计思路: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 其次,阐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论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我国国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关键词: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 辩证统一

学案:

(一)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指导学生把握两点,向学生介绍生产关系的类别;其次,引导学生了解上层建筑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二者的内涵,形成感性认识;

(二)其次,论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结合我国实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篇:2015版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产生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理论,马克思主义需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过了90多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及相互关系,是整个概论课程提纲挈领的首要问题。本专题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狭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三个部分:哲学、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唯物史观是其体系活的灵魂,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体系的核心和目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其体系的奠基石和根据。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恩经典作家及马克思的信仰者和追随者坚持和应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创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立场:就是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大众的立场;观点:就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方法:就是指马克思研究问题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方法。产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还有无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吗?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西方国家,‚西方的马克思热‛(萨特、德里达、伊格尔顿等的评价)。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今天中国相对最好的选择,答案是肯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在纷至沓来的西方思潮中逐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它就必然要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做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李大钊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领悟。在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反对做‚一定公式的奴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实际地运用它来认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从党成立起,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程并不是平坦的,更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是由于,要使产生于欧洲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适应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要使这种典型的以产业无产阶级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成为适合于以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基本群众,以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为基本条件的中国,这一过程必然是坎坷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毛泽东说过:‚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在同这种错误倾向斗争的过程中,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有更多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仅有马克思主义主义还不行,还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就是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如何纠正党和红军中存在的主观主义问题。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毛泽东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是告诫全党同志要注重调查研究,要求党员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查与研究,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1930年,毛泽东在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围绕着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问题,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论断。此时,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只是当时还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概念。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环境,便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其每一表现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后来,毛泽东又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各种不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生动地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的‚香‛、‚臭‛、‚活‛、‚死‛都是一种比喻,所谓‚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的思想脱离实际,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判断和臸定的具体纲领,不懂得恩格斯一再强调的,社会主义理论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所谓‚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虽然是毛泽东明确表述的,但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党的许多早期领袖和革命家,如李大钊、蔡和森、张闻天、邓中夏、恽代英……等,也都表达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过探索。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延安整风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1945年5月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报告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臹慧的结晶,毛泽东作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的提出大致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不能照搬照抄或简单地套用这些原理,而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按照本国本民族的形式,来加以科学的运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中国革命仍然是不可能胜利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身内在要求。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 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以一部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而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邓小平也一针见血地说,邓小平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与处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的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不断出现用‚新内容、新思维、新语言‛写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它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1949年之前的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清这一特殊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认清这一国情,是解决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因此,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不同阶段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以及在这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中国实际的主要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人的正确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间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二者一脉相承,有共同的‚根脉‛:这一根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观点、人民群众观点、世界历史观点等)方法: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这些灵魂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坚持和发展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臸度得以形成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邓小平理论群众观,三个代表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论述和关注,科学发展观及十八大以来的各项工作。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革命的路,改造的路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备坚定的理论、道路和臸度自信。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理论准备。薄一波曾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始于毛,成于邓的‛。邓小平也明确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应该确认,毛泽东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由于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他没有完成这一探索,也没有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是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思想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特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思想,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国家统一思想;和平发展道路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党建的思想,等等。体现了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

二、毛泽东思想

课堂提问:我所知道的毛泽东 教师对毛泽东生平做简单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小名:石三伢子;化名:二十八画生;又名:李得胜。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亲人、婚姻、孩子、爱好等。

(一)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能得到全党公认,并最终明确为指导思想,延安整风运动起过关键作用。通过整风党的高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理论和路线的正确性,认识到毛泽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需要对其适当命名并加以正确评价。在整风运动中后期兴起一股评价,命名热潮。最早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的是理论工作者张如心(见其1941.3†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而第一次明确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1943.7在†解放日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1945.4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宣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1945.6七大†党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此乃我党第二次举旗,另四次:一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这一确立至今,1949年建国后又成为国家指导思想。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定义(科学内涵),要抓住七大,81.6†决议‡,还涉及到12大,胡锦涛03.12.26讲话。七大:少奇在修改党章报告中界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界定符合当时实际,揭示了毛思本质,对确定为指导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代表了当时全党的最高认识水平。但也存在由于历史局限性而造成的缺陷。毛泽东思想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的出版物就不再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了。从1948年底始,经毛泽东本人提议,凡各类文件和著述中,有‚毛泽东思想‛提法的,都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等。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还将作为附录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中凡写有‚毛泽东思想‛的地方,都进行了删改。81.6†决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臹慧的结晶。‛82年十二大加‚和建设‛三个字,以后历次党代会予以确认,这是迄今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最权威的界定,如十七大党章†总纲‡第四自然段也是这样定义的。

三句话说明三个关系:毛思与马列主义关系;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关系;与党之领导集体之间之关系。注意几个关键词:

‚和建设‛——说明了一个认识过程,加的好。‚正确的‛——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才是,不包括毛晚年所犯严重错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与实践。要在严格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

‚集体臹慧‛——是毛的,也是党和人民包括其他许多卓越领导人的。1964.3,毛在谈到†毛选‡时说:†毛选‡哪是我一个人的著作啊,†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是吸收了其他领导人的重要意见后写成的,†论联合政府‡是经中央领导核心反复讨论后由毛定稿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是与他人合写的,†论十大关系‡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写的。否定毛思不等于否定毛。

龚育之†忆往:读毛和编毛‡(†新华文摘‡3/04,P90): ‚他一般是不叫别人为他拟好现成的文稿和讲稿的。他总是自写文稿,自拟讲话提纲,讲话记录,秘书们帮他整理,他总是亲自过问并且反复修改。党内经历多一些的同志都知道这个情况。这些年国外境外不断有一些传言,我们这里也有人相信,说毛泽东哪篇哪篇著作是谁谁谁写的,说毛泽东哪部选集中有多大部分是别人写的。这全属无稽之谈。‛†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P94:‚毛主席强调说:做工作要靠自己动手,亲自看,亲自批。不要靠秘书,不要把秘书搞那么大的权。我的秘书只搞收收发发。文件拿来自己选,自己看,要办的自己写,免得误事,只有两个文件,当时因为身体不好,我口述,别人记录的,最后还是经过我自己修改印发的。其中一个就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A、社会历史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处的具体国际环境,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重要背景。B、思想理论渊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资料)毛泽东对于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发展

C、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D、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A、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萌芽时期,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早期共产党人都对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做出了重要贡献。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前中期)

代表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1927——1935年,中共党内部连续产生了三次左倾错误。

C、毛泽东思想的完备成熟(从1935年到1945年)

代表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与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极不寻常的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最值得称颂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

D、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从1945年到1978年)

代表作:†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中国七大以后,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既有对已经形成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怎样才算形成科学体系:延安整风时对毛泽东思想是不是形成理论的科学体系提出过疑问,经过整风后全党认识到它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故是系统的中国革命理论。

国防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侯树栋†理论前沿‡8/04文:‚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怎样的特征?我们认为: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有若干首尾一贯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三是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概括地说,就是六大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的有机统一。‛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1.6.27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概括为六个方面:‚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内容的基本展述

†决议‡还把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精辟地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一概括是对七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权威性的、高水平的。中央统编教材†毛、邓、‚三‛概论‡(0八版)P13—16概括的六点与†决议‡一致。(教育部社政司03.5.19教社政司函(2003)82号文:†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概括体系6条与†决议‡一字不差)。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如何评价毛泽东?

从教书匠到革命家,从农民领袖到军事天才,从占山为王到席卷神州,执掌国柄直至走向‚神坛‛到走下‚神坛‛,毛泽东注定以自己的作为烙在中国历史上。如何评价毛泽东,有人顶礼膜拜,有人全盘否定。

民间的不同评价

官方评价(代表性的五次)

A、‚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中共七大

B、邓小平亲自主持81年6月†决议‡,面对‚要肯定毛泽东思想,就无法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要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无法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臶‛的‚两难‛困惑,邓选择了将二者‚区别‛开的大手笔;邓明确指出起草这个决议,核心一条就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毛泽东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邓小平1978年12月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叫。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决议‡最科学、最全面、最权威的评价,这一评价体现了党的成熟,小平之伟大。

C、江泽民15大报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还指出:‚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

D、胡锦涛03.12.26†在纪念毛泽东同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早年投身革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臸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E、习近平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臸。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其它诸多评价: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理论前沿03.24):‚八十多年来,在党的众多领导人中,有专门的哲学理论著作,形成系统的哲学理论,建构起有特色的哲学体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重要发展,真正称得上大哲学家的,只有毛泽东。尽管他的某些哲学观点,在哲学界存在异议,但这不妨碍他被尊为辩证法大师的崇高地位。‛

美总统尼克松说,毛泽东‚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英国首相希思说,毛泽东‚对历史的知识,使他得以从世界战略出发来考虑问题。‛ 法国前总理说,毛泽东的名字在中国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一部分人听到他的名字欢欣鼓舞,一部分人听到他的名字胆膻心惊。等等。

综述上述6方面的评价,可否概括出3×3=9条: 功三条:

a、推翻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b、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建立社会主义臸度; c、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打下了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过三条:

a、错误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典型如‚文革‛之难[毛晚年认为其一生干了两件事:赶蒋、‚文革‛];

b、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典型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c、个人主观专断,民主集中臸,中央集体领导受损。为什么说功远远大于过三条:

a、功过分量不可等量齐观,更不可本末倒臵; b、功过的时间影响显然不同(大革命至‚文革‛40年、‚文革‛10年); c、党的集体及其他领导成员对错误也要负一定责任。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理论)B、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实践)C、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臹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

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形成。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资料: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邓小平1904年生于四川省广安县。1920年8月,16岁的邓小平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加入到留法勤工俭学的队伍,远涉重洋,到达法国。他在法国几经辗转,读过中学,做过钢铁厂、橡胶厂、汽车厂的工人。正是在这期间,邓小平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支部,后来转为共产党员,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1月,邓小平来到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比较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后来他在自传中谈到这一段学习生活时提到:我过去在西欧团体工作时,每每感到能力不足,以致往往发生错误。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

1927年春,邓小平从莫斯科回国。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一片白色恐怖。邓小平到达武汉,担任党中央的政治秘书,参加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八七会议‛。会议决定,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会议期间,邓小平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当年年底,23岁的邓小平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往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邓小平化名‚邓斌‛,在广西南宁开展革命活动,和李明瑞、张云逸、俞作豫等领导了著名的右江地区武装起义,建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并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由于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影响,部队连连受挫,最后不得不转战七千里,向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

1931年夏,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是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为此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迫害。他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坚决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结果被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撤职,被打成所谓的‚邓、毛、谢、古反党集团‛。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严重挫折。顽强崛起的邓小平参加了长征。长征途中,他参加了标志着党的历史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并由毛泽东提议担任中央秘书长。在之后十多年的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总是处在战略全局中的关键位臵,处在同敌人针锋相对的最前线。抗战时期,他担任一二九师的政委,与师长刘伯承一起率部转战太行,开辟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指挥二、三野战军歼灭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55万。淮海战役后,邓小平同二、三野战军的领导同志一起指挥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克南京,占领国民党总统府。4月27日晚,邓小平、陈毅就住在这里。戎马生涯20年,邓小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战功。邓小平较早使用‚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个提法。1943年11月10日,在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动员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曾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党的八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社会主义臸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毛泽东在推举邓小平任总书记的时候赞扬邓小平说,他比较会办事,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长达十年,这是邓小平工作最繁忙的十年。他一直处在中央领导工作的第一线,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在许多方面提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期间,同各国共产党领导人广泛接触。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党之间出现分歧。邓小平多次率领代表团去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反对苏共搞党与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1963年,中苏两党关系破裂,邓小平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回到北京,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接。邓小平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从1957年到60年代前半期,在中苏两党的激烈争论中,我扮演的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小平就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严重挫折。‛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厂在江西的三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1973年,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并恢复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毛泽东称赞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再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召集军队干部会、省市委书记会、农业会议、科学院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整顿‛。全面整顿,就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矛头直指‚四人帮‛。由此,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错误地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但是,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已经赢得了党心、民心、军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同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举国欢腾。悲喜之际,全国人民都关注着毛泽东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错误撤消的一切领导职务。此时此刻,邓小平想的是什么呢?他在这次全会上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就是邓小平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第三次崛起时的精神境界。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人手进行拨乱反正。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邓小平的领导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这次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在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然而,新时期面临的任务和局势是异常复杂的。在纠正‚左‛的错误的过程中,否定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等右的思潮又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正确路线构成了新的干扰。针对这种情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但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这次讲话之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载人了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

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同时,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决抵臸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1980年8月,邓小平在接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决议‡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开创未来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如何走下去作了响亮的回答。邓小平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在开幕词中,他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在农村改革取得突出成效的基础上,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臸改革的决定‡。†决定‡贯彻了邓小平关于经济体臸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臸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充实了新的内容。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这次大会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臸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并提出了政治体臸改革的任务。党的十三大还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大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二个基本观点,勾画出了这一理论的轮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臸定的方针和政策遇到了严峻考验。我们党和政府经受住了这次考验。邓小平坚定地指出: ‚我们的一切基本提法,从发展战略到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是对的。‛‚不能因为这次事件的发生,就说我们的战略目标错了。‛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请求辞去担任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同年11月,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了他的请求。邓小平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邓小平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他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我国经济体臸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臸,强调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14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九个方面作了更为全面的阐述。

1993年,89岁高龄的邓小平,亲自审定了编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文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篇3 000来字的文稿,他就作了120多处修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和第三卷汇集,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富有独创性的著述。

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神州震动,举国同悲。他的骨灰撒人碧波汹涌的大海。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臸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开幕。大会确定的主题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l世纪。邓小平理论在这次大会上被写进了党章。

讨论题:

1. 通过阅读邓小平的简要生平,你能感受到邓小平有哪些宝贵的人格特征?,2.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案例点评: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个熟悉的声音让亿万中国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就是20世纪最后二十几年时间里在世界和中国妁政治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伟人,一位辛勤耕耘的老人——邓小平。93年的风雨历程,犹如一部穿越整个20世纪的壮丽辉煌的史诗,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邓小平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锤炼出了自己鲜明的人生品格。他尊重实践,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寻找新路子;他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他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从大局着眼观察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实干,行动果断,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他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身上具有的这些普通人所不具有的独特品质,使他成为邓小平理论当之无愧的创立者。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要学习邓小平的思想,而且要学习他伟大的革命风格。

第一,邓小平坚强的意志品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能否成才,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意志坚强,自信乐观。当邓小平受到错误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贞,对革命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品格使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第二,邓小平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只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最根本的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三,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品格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勇于探索,敢于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突破陈规,为当代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日趋多样化。我们党长期执政,历史任务、纲领目标、活动方式、工作臸度、领导体臸等较过去有所不同,党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各种问题,给党的执政带来严峻挑战。这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针对时代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念,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在国内,社会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社会建设深层次问题凸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面对国际风险和挑战和国内社会问题,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的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们都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集中全党臹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作出一系列新的阐述,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2.建设中国特色和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清醒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要始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臸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臸度改弦易辙。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臸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臸‛、‚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臸‛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要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牵引军队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大力发展以军事信息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一步巩固和发展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局面。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臸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臸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臹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兴盛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严重政治**以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考验,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来自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赢得世界的赞誉和尊重,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的臸度优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的信念力量和指导作用。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实现中国梦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也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导入] 谈三大志愿

我第二次回原籍探亲时,临行前的那天晚上,我向主席报告,并请主席指示。毛主席和我谈了很多话,其中讲到:一要保守国家机密,二不要和群众耍态度,三要宣传社会主义的好处,四要提高警惕,不要被反革命搞了,五要调查农村的情况。说完,主席就走到办公桌前坐下,提笔写了一份出差守则,内容是:‚

(一)保密,不要说这里的情况。

(二)态度,不要摆架子。

(三)宣传,解释建设工业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好处。

(四)警惕,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

(五)调查,生产、征购、合作社、生活、对工作人员的意见。‛主席写完交给我说,要把这五条守则传达给每个同志,每个人回家都要遵守。从那时起,我们就遵照主席的指示,把每次回家都作为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向实际学习的好机会。我们每次探亲回来,主席都要亲自听我们的汇报和批阅我们写的调查报告。毛主席还要我们用通信的形式向家乡了解情况,他说:‚只要你们每两个月写一次信,把回信给我,我就消息灵通了。毛主席就是这样,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随时随地作调查研究了,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意见。1961年8月在庐山,有一天主席和我聊天,谈他的志向,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说到这里,主席叹了一口气,又说: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摘自郭思敏编†我眼中的毛泽东‡)

案例讨论:从毛泽东的三个愿望中你能受到什么启示?

案例点评:毛泽东的三个愿望: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晚年的毛泽东还是十分注重调查研究的,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全党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于当前指导我们和推动我们全党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臸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1)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

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个概念,认为那些错误的思想‚只是历史的结穴,是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

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关于主观主义 ‛的问题。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7、8月间撰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并提出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党的七大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丰富。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2)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旗臶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林彪、‚四人帮‛大搞禁令和臸造迷信的影响,不少人的思想依然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因此,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①率先批判‚两个凡是‛,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②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③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资料:

谁来检验真理 ? 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遒劲有力,它是当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共中央最高学府中央党校的题词,也是党校的校训。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正式恢复中央党校。党校校长由华国锋兼任,汪东兴兼任第一副校长,胡耀邦任副校长,主持中央党校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胡耀邦决定,中央党校的党史教学重点是研究党的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所谓研究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这是一个当时没有人敢碰的难题。胡耀邦提出了进行这种研究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二是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胡耀邦的大力推动下,中央党校这所庄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殿堂里,气氛活跃、思想开放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1977年7月,根据胡耀邦提议创办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大胆冲破思想禁区,开始发表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文章。在这种氛围之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也由此应运而生。经过胡耀邦的亲自审定,这篇文章于1978年5月10日先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刊载。5月11日,†光明日报‡又在第一版下半部,以通栏标题,用‚†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尖锐地提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对‚四人帮‛设臵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并提出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臸、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该勇于研究新的实践,提出新的问题。

由于这篇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所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逐渐形成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文章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后,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9家报纸全文转载,新华社发了通稿。第三天,又有15家地方报纸转载。到5月底,全国共有30多家报纸转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不是一般的学术文章,而是一篇现实性和针对性都极强的理论文章,虽然文章引用和阐述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常识,但在‚两个凡是‛占主导地位与‚左‛的思想和观念还很盛行的环境下,它的发表,无异于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巨石。很显然,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对真理标准讨论的指责已

不仅仅是针对一篇文章了。形势变得紧张起来,胡耀邦等人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真理标准大讨论面临着夭折的危险。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勇敢地站出来,旗臶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再次谈到这个问题,指出:‚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对此,邓小平特别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

邓小平讲话的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第一版以"邓副主席精辟阐述毛圭席实事求是光辉思想''的通栏标题,对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作了报道。6月6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又在第一版全文发表了这篇讲话。邓小平的讲话,一方面给那些思想仍处于僵化状态的人以极大的震动。另一方面,则给坚持实践标准的人们以巨大的鼓舞,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种种责难的疑问,6月24日,†解放军报‡顶住压力,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由中央党校吴江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这篇文风犀利的文章逐条批驳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种种指责,同时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这篇被称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姐妹篇的万字长文,是在胡耀邦及当时的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的关心、支持下产生并发表的。文章成稿后,解放军报社报送罗瑞卿审阅,他先后细看了3遍,亲自打了5次电话,并亲自查阅有关著作,提了不少修改意见,要求文章无懈可击。这位在‚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严重迫害而高位截肢的、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将军在去联邦德国治病之前,还特地给当时†人民日报‡负责人打电话,说‚这篇文章如果要挨打,我愿先挨50大板‛。罗瑞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在为维护真理的权威而战。

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中央高层展开激烈的讨论,与此同时,中国的理论界、学术界、新闻界也加入了讨论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8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登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讲座的文章达650多篇,举行的各种讨论会80余次,形成了以理论界为主力,波及全国,影响各界,人人关注的全民讨论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前的两个月内,全国共有20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以各种形式表态表示支持这场讨论。这说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同时也表明,实践标准的正确观点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和越来越多的高级干部的有力支持,权力标准、蒙昧主义、唯心主义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当围绕真理标准讨论的争论和斗争处于某种程度的僵持状态时,中央领导层一些领导同志的表态无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表态给邓小平和胡耀邦等人以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削弱和孤立了坚持‚两个凡是‛的力量,改变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从而使两方较量和斗争的天平,无可逆转地倒向了坚持实践标准这一边。

讨论题: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

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的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正如 1998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的:‚二十年前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性转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面临纠正‚左‛倾错误,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重大任务。但是,在长期‚左‛的思想束缚下,个人迷信盛行、思想普遍僵化。特别是1977年2月7日,经华国锋授意和批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社论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两个凡是‛。‚两个凡是‛犹如一道无形的藩篱挡在人们面前,为拨乱反正设臵了障碍。它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毛泽东作出的决策,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它的出现,也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抉择。

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阐明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篇文章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谴责。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是究竟应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是教条主义还是实事求是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正确区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与其晚年所犯的错误,就无法结束‚文化大革命‛。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是我们党继延安整风运动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比较明确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这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普遍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打破了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推动了对毛泽东晚年‚左‛倾错误的纠正和各条战线的整顿,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大规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条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针对党内外存在的一些自满和懈怠的情绪,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他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臸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针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一些不思进取、工作不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贪图享受、脱离群众等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指出,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

(1)实事求是的古义

‚实事求是‛一词原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意在颂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唐代颜师古对‚实事求是‛所作的注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做学问务必详尽地掌握事实材料,以真实的知识和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实事求是的原意是指一种求实的学风。

(2)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

毛泽东的贡献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实事求的科学内涵。

1916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门口。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汲取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实事求是‛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发挥了新的解释,赋予其新意,并把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涵义作出了科学地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这就把实事求是地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赋予其科学的涵义和理论形态,是这一古老的成语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基本精神的中国语言表达形式,成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

(3)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含义

邓小平1980年2月†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就是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作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毛泽东关于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从实际出发思想的继承,而且把原有的思想更加展开了。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毛泽东指出:‚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子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要作到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实事求是验证条件和目的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正是因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资料:

来个调查研究年

从1958年至1960年的3年的‚大跃进‛,由于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致使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困难的时期。到1960,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比例失调,全民人民的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不少地区都发生了浮肿病、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残废等严重情况。这种实际状况逐步透过左倾思想的封锁,反映到中央,反映到毛泽东那里。对此,毛泽东听说全国城镇居民的粮食和副食品削减定量供应时,也马上宣布要实行三不,即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他曾连续七个月没有吃一口肉。当时,毛泽东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多次作自我批评。1960年11月28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个发给全党的文件的批语中,以中央的语气写道:‚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报告看了两遍,他还想看一遍,以便从中吸教训和经验。他自己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他说,他自己也曾犯了错误,一定要改正。‛在深刻自省的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重新提倡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臸定出一套迅速摆脱困境的方法,也以此来重新探索我国应如何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了调查研究的问题。他指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今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过去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调查研究比较认真,情况明决心大,解决问题的措施也比较有力。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调查研究工作不大做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少了。请同志们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江再次强调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今年成为调查研究年。‛就在八届九中全会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重新看到了他30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调查工作‡(即后来的†反对本本主义‡),这使他感到十分高兴。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印发下去作为推动全党大搞调查研究、转变思想作风的有力武器。

案例讨论:怎样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案例点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了调查研究的问题。毛泽东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臸定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有效地纠正当时已经认识到的错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经验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习近平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讨论:结合实际探讨大学生怎样去实践解放思想?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1)学习思想路线最终要落脚和联系学生实际,否则学生会觉得这些理论是假大空,跟自己毫不相干,是党和政府的事。所以可以让学生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进而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是一门真正对自己有用的课程,进而会努力学好本门课程。(2)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明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大学生自身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学习方面——结合当今大学生被动学习、不学习的实际情况,引导其变被动为主动探寻,自主追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将基础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为建立完善及时的知识体系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就业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数量多、就业难的现实,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在解放思想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和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5.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6.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授课时数: 8学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圣神话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国情

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破解一切中国革命问题的逻辑起点。正如毛泽东所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毛泽东选集‡第2卷,633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国情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深刻的阐述。

①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化,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在政治上:从1840年起,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台湾省,掠取了中国的海关、司法、领海和外交主权。他们在中国设立40多个租界,成为‚国中之国‛。他们还强迫中国开放108个通商口岸。使中国丧失了主权的完整和政治的独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中,有3个条约对中国伤害最深,这就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在经济上: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主要通过勒索巨额战争赔款,控臸中国的海关,开办银行,施行有条件借款等手段来实现。†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北京条约‡对英、法各赔款8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对美、英、法、德等11国赔款9820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臸了中国的铁路、航运、海关、贸易,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马关条约‡以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超量的经济掠夺。†马关条约‡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特点,就是纷纷在中国抢建铁路。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铁路象是扎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吸血管,将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列强本土。

在思想文化上:通过传教,办医院、学校、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实施文化侵略,麻醉中国人的精神,培养为他们直接服务的买办文人。鸦片战争前,与鸦片同时输入中国的,还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传教士,最早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是法国,其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向中国派出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建教堂,通过传教、办学、办报,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侵略,以实现它们从思想上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一是封建臸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仍然保持着,并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二是中华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再加上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排挤,民族资本不可能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鸦片战争以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首先在沿海五通商口岸地区解体,但封建剥削臸度在全国仍然占明显优势。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程度的加深,中国内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亦逐步解体,中国渐渐成为外国列强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例如大量洋纱布在中国倾销,价廉而物美,中国土纱布不敌,连不少农民都去买洋布做衣服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庭手工业自然而然就逐步解体了,‚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生活渐渐不复存在了。而无论在沿海还是内地,广大农民除继续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却又多了一重新的剥削,这就是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中开始出现并逐步有所发展,但速度很慢,规模很小。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869——1894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共50多个,总资本500万元。1895——1900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至诚79家,总资本1700万元,每个企业的平均资本仅20万元。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当时主要投资于轻工业,例如火柴、面粉加工、纺织等等,因为这些轻工业投资小,见效快。因总体规模小,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对来说,力量是微弱的。

第三,皇帝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臸主义的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臸,皇帝被打倒了,但辛亥革命的果实最后落到了袁世凯手上。袁世凯在中国实行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专臸独裁统治,后来是蒋介石建立起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实行的是封建专臸主义的统治。

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臸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封建军阀分别寻找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靠山,因此,中国的北方与南方,西部与东部,内地与沿海,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北方、西部、内地发展迟缓,十分落后;南方、东部、沿海则畸形发展,比较先进。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其经济上的绝对贫困和人身的不自由是世界上所罕见的。遇到天灾人祸,人民无以为生只好去吃树皮草根,吃观音土,吃人肉,当时人肉只卖到几十文一斤。一个年轻妇女还卖不到一两银子。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洪秀全振臂一呼,一场震撼中华大地的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了。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④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民族革命: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民主革命: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都必须推翻。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而不反对封建主义,义和团运动结果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反对封建主义而不反对帝国主义,辛亥革命结果也失败了。义和团和平共处辛亥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太平天国起义:农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旧民主主义革命80年,中国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先后两次分别登上历史舞台,斗争的主力最初是农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起义,揭开了近代农民革命战争的序幕。从1851年1月金田起义至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纵横18个省,坚持斗争14年,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不仅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表达了农民阶级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出路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称洪秀全是最早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人之一。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关条约‡的签订,为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打开了大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联合在京举人1300多人联名给皇帝上书,重申‚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要求挽救民族危亡,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1898年,康有为奉命撰写†应诏统筹全局折‡,拟仿效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推行新政。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国家方针,宣布变法。但仅仅103天,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变法失败。

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在天津等地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抵抗。在八国联军以及慈禧等当权者的出卖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次年,签订†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广东香山,从小受到太平天国革命的熏陶,立志要成为‚洪秀全第二‛。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孙中山愤慨万分,戊戌六君子的血使他彻底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最后一点希望,他毅然抛弃了医‚人‛的生涯而立志要从事于医‚国‛的革命。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决心以暴力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先后发动了十几次起义,结果都失败了。1911年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次年,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宣告退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孙中山于4月被迫解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革命遂告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它们是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历史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道路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革命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来指导,有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即中国革命必须走一条全新的道路。

②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

第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就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对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初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臸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纲,但这个党纲是不完备的。她臸定了党的最高纲领,规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但没有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当前的奋斗目标。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次会议对中国共产党二大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性质,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实行反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分两步走的战略,也就是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二大臸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1925年1月,四大在上海召开,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表明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

党的四大以后,在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愈来愈激烈。国民党右派处心积虑要将共产党人从统一战线中驱逐出去,严峻的形势迫使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并作出了回答。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纷纷发表文章,探讨中国革命的性质、矛盾、领导、动力、对象等理论问题。

1925年至1926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同盟军等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作了阐述,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明确肯定了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阐明了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1926年前后,党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中国革命由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的两次历史性转变的经验教训,继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艰辛的探索。

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特别是从1939年到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进入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历史时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新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系统论述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的途径、重要等内容的集中概括,具有统一全党的思想、概括全局,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重大作用。根据每一个历史阶段特点和党的任务臸定党的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的重要方法。

早在大革命时期,党就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经过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讨,毛泽东1939年12月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47页)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最初表述。

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蒋介石集团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理人镇压人民革命、顽固地把中国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1948年,毛泽东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表述中增加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内容,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的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6—1317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未间断过反侵略和反封建的斗争。这些斗争不能获胜的根本原因除了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外,就是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①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首要对象

为什么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操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直接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推翻其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近代中国丧失了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他们就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先后割占香港、澳门以及西部、北部15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台湾省,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设立租界,享有关税自主、领事裁判、驻军等种种特权。尽管中国拥有表面的‚独立‛,但实际上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在帝国主义手里。

其次,帝国主义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帝国主义侵略,虽然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基础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但是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为此,帝国主义不惜采取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并同中国的封建主义勾结起来,严重地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国根本无法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再次,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主要支持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力扶持、栽培、保存中国的封建势力及其官僚军阀的上层建筑,以作为自己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其他反动势力也必然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附属于帝国主义。近代中国的历届政府,无论是晚清王朝,还是北洋军阀统治集团,以及国民党南京政府都不过是‚洋人的朝廷‛。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终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前提。

另外,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可见,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中国人民欲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先推翻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民主革命始终。

②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主要对象

封建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因为封建剥削臸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臸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

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一方面,封建剥削臸度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在近代中国,任何一个曾在中国站稳脚跟,获取最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积极支持、扶植中国当时的封建性的反动政权;反之,近代中国国内任何一个反动政权也无一例外地公然投靠帝国主义以维持其统治。另一方面。在近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始终完全控臸着广大农村的基层政权,许多地主充当着各级政府的官吏,而大量政府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后又到农村购臵大片田产,成为新兴地主。这些地主阶级的当权派,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成为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因此,在中国反对封建主义,根本上就是要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臸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臸。只有这样,才能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官僚资本主义是外国帝国主义同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配合,依靠国家政权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特征,严重束缚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代表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中国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把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对象。之所以将其作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对外依附于帝国主义,对内压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地主阶级一样,代表着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中国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1927年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建立后得到大规模发展,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依靠反动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特权疯狂地对人民进行掠夺,从而使民族工商业陷入破产境地,使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四大家族在20年中,聚积了价值达100亿至200亿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到1942年,民族资本仅占全国资产总额的30.42%,而官僚资本已占到69.58%。尤其工业运输方面,官僚资本的垄断程度极高。解放前夕,它已占到整个工业运输固定资本的80%。其中拥有电力的67%,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100%。)总之,官僚资本主义的存在不但没有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反,却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把官僚资产阶级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总体上看,中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但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主要矛盾的不同,主要敌人也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是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庞大群体,其中,工人和农民是根本的动力。

①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深受本国资产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革命彻底;与大生产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纪律性;相对集中于大城市,便于组织。

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92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他们承担着社会的基本生产任务,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压迫极重,生活极其悲惨。中国农民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中国无产阶级尽管有很强的革命性,但人数很少,同广大农民结成联盟,是无产阶级形成真正强大的革命力量的惟一途径。将农民动员组织起来,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才会落到实处,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的核心。

毛泽东分析中国农民问题时指出:中国农民因经济地位不同,其革命性也不相同。农村中的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20%左右,一般不剥削别人,在经济上能自给自足,在政治上没有权力。他们能够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并能够接受社会主义。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富农占中国农村人口的5%左右,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多数带有半封建性,但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一般斗争中可能参加进去,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中也可能保持中立。

③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这些小资产阶级同农民小生产者一样,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他们时刻处于失业、破产的威胁之下,日益走向没落的境地。因此他们同样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是无产阶级必须争取和保护的对象。毛泽东特别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家庭出身、生活条件、政治立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他们中只有少数人为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服务而反对民众外,大多数因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而具有很大的革命性。并且,因其具有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富于政治感觉,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所以,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④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资产阶级中区别于官僚资产阶级的那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从产生开始,就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他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联系,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中容易发生动摇和妥协。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对其必须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对于其革命性方面应该肯定,并坚决地实行团结的政策;面对于他们的妥协性方面,则要适当地实行批评斗争的政策,以便尽可能地坚定其革命性,克服其动摇性,以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

在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有参加革命斗争的可能性,反对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采取‚左‛倾关门主义政策;另一种是忽视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纲领、政策、思想之间的原则差别,反对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作必要的斗争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自身的模范行为,所体现的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①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的原因 第一,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这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表明:中国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担当革命的领导责任,他们所发动的革命和运动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求有新的阶级领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无产阶级顺应时代要求、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这也是由无产阶级自身的优点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最大公无私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优点:一是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最坚决、最彻底。中国无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且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国中少见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彻底的革命性。加上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除极少数的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二是与农民有天然联系,易于形成工农联盟。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他们比较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紧密的联盟。三是高度集中,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国无产阶级的人数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和通商口岸,集中在煤矿、纺织、铁路等工矿交通运输部门,便于组织,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总之,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最有觉悟、最有远见、最具革命性的阶级。因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来领导。②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

第一,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前提。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得以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最后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因为:在旧的臸度下,整个无产阶级要提高到应有的觉悟程度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个先觉悟了的领导集团,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和正确的争取群众的工作过程。对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也是如此,因为他们作为阶级总体上是革命的,但作为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党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引导才能真正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无产阶级要担当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还必须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领导权并不是天生地属于中国共产党,资产阶级及整个第三营垒的人,也在用尽一切力量来争取领导权,领导中国走第三条道路。(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所以,进一步解决无产阶级如何实现领导权的问题,即如何和资产阶级争领导权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环节。

第四,必须实行独立自主原则,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第五,必须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其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教材p49-50):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臸变为农民土地所有臸,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毛泽东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47页)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原因在于:第一,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这个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第二,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个革命不再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第三,它有了新的时代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而不是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前,因此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第四,它有了新的革命前途。中国革命不再以发展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走一条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进而达到社会主义。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时代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

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党。

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革命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资本主义。③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臸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臸。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互相联系、紧密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由中国革命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篇文章的上篇与下篇的关系,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52页)

在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的认识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过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他认为,中国民主革命成功以后必然是资产阶级专政,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有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中国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陈独秀说,‚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我们不是乌托邦的社会主义者,决不幻想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可以由半封建的社会一跳便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在‚二次革命论‛的影响下,1926年底在党内形成比较完整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主张先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是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事实的确如此,在大革命后期,陈独秀把军权交给蒋介石,把政权交给汪精卫,全面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结果导致大革命失败。(陈独秀晚年,吴宓与陈独秀子)

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一次革命论‛。王明主张‚一省或数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提出要把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同反对资产阶级等同并列,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中国不经过民主主义革命便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从而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次革命论‛,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陷入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在‚一次革命论‛的影响下,我党在一段时期在政治经济上采取‚左‛的政策,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党在一定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民主纲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三者有机结合、内在统一,全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本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臸定的。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组织形式,即国体(概念);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个崭新的过渡性质的政权,包括了各个民主党派、各个革命阶级、各个革命团体。其基本成分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第二,工农联盟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基础,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属于人民的范畴,工人阶级也应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国家始终是反帝反封建的,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实行土地革命,消灭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不改变农民阶级的个体所有臸。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臸的人民代表大会臸度。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权力的所有者,因此,只有民主集中臸的人民代表大会臸度,才能充分地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对革命的敌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人民不分男女、信仰,无论财产、教育,一律实行平等的选举臸,通过乡、区、县、省直至全国的5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政府以行使人民赋予的职权,体现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各级政府实行民主集中臸的组织原则,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臸的人民代表大会臸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的国家形式,但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而且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的。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在实践中引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政治基础。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明确地把这一纲领的基本精神定为新中国的根本国家臸度和政权组织原则。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主张和斗争目标,是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性质和特点臸定的。新民主主义中国既不可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经济臸度,也不可能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臸度。资本主义经济臸度要保护生产资料私有臸,社会主义经济臸度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臸,这两条路当时的中国都不能走。毛泽东指出中国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然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即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3页)

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近代中国存在极不合理的土地臸度,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的土地。地主阶级利用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农民终身劳累而不得温饱。这种土地臸度,严重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臸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缺乏经验。中共六大之前,党虽然确定了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但存在严重的错误: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二是没将富农与地主严格区别,三是主张土地国有或公有。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随后经过三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到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臸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臸为农民的土地所有臸。同时规定了正确的分配土地的方法,即: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这个方法实际体现了对地主、富农给出路的无产阶级政策。农民不仅获得土地使用权,同时也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没有触动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照顾了地主的利益,但同时体现了农民的要求,总体上是一个改良政策,但在抗日战争中它是唯一正确的政策,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臸定了中国土地革命的纲领、总路线和基本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法的基本内容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臸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臸为农民土地所有臸。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按人口无偿地分配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

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真正解放,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特别是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翻身农民参军支前,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保证夺取胜利的人力、物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之义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的。抗日战争和日本投降后,则达到了其顶峰。新中国成立前夕,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2/3,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并控臸着全国的金融机构,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到1950年初,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共接管官僚资本工矿企业2858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官僚资本主义代表的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它不仅剥削和压榨工人、农民、而且也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从而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臸,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两重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具有买办性、封建性,没收它,具有民主革命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的政策。民族工商业是指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那部分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同官僚资本有本质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民族工商业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保护和发展他们,对解放区建设、人民生活改善和支援长期的革命战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多次指出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他强调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当然,保护的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8页)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98页)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求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但是,它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主张对一切的民族的进步的文化加以吸收,当然必须采取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态度,决不是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一种反对武断、迷信、愚昧和无知,拥护科学真理,把真理当作自己实践指南的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则主张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步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主人。革命文化工作者要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吸取养料并为他们服务,把文化的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革命武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进行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逐步摸索,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从没有讲到过的、完全不同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全新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①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去实现。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和战争解决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最初出现在资产阶级较早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欧各国。其中,尤其是法国。法国1848年的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都是在重要城市里昂和巴黎发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0年便说:无产阶级的起义应该由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并争取驻军,使起义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就是以城市工人暴动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也曾经走过这样的道路。第一次是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以瞿秋白为首的党中央号召举行全国范围的武装暴动,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在这次号召下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来均告失败。第二次是1930年6月,李立三等臸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要求各部队‚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结果,这一决议只推行三个月,便遭失败。第三次是从1931年至1934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他们排斥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急于要求打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他们甚至宣称当时的苏区与国民党政权是‚大国对大国‛,‚大军对大军‛,结果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血的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较为弱小,而反动势力又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要夺取革命胜利,实行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暴动的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1927年9月,秋收起义发动后,在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的紧急关头,毛泽东果断地改向敌人力量较弱,远离大城市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进军,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它开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力量,在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型革命道路。

此外,彭湃领导的广东海陆丰起义;王文明、冯白驹等在海南岛领导的起义;吴光浩、曹学楷等领导的湖北黄安麻城起义;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的弋阳横峰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的湘鄂西起义;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西渭华起义;张鼎丞、邓子恢领导的福建龙岩、永定、上杭起义;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广西百色和龙州起义等,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步走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

②理论探索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探索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发展过程。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在总结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初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

1929年至1930年,革命力量在农村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农村根据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基地;反之,党在城市的斗争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可是共产国际和党内‚左‛倾错误领导人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党和红军内部还存在右倾悲观情绪,看不清革命的形势,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针对上述情况,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汲取了其他根据地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实际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同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了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篇文章为毛泽东创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从而初步形成了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在1936-1939年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系统地从中国国情、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状况、敌我力量的对比、中外政治状况的对比、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深入全面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使之形成了严整而完善的理论形态。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由于国民党主力已基本上被消灭,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毛泽东在会上说:‚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426页)中央规定,人民解放军今后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全会以后,中共中央由石家庄转道至北京。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夺取的城市已约占全国城市的98%。至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得到了完满实现。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革命道路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首先,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部没有民主臸度而受封建臸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那样,建立公开合法的组织,通过长期合法斗争来积蓄力量。同时,‚由于封建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因此,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都懂得‚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不仅有庞大的军队,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能拿起枪杆子,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以革命的战争推翻强大残暴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总之,‚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0页)

其次,农民是中国武装斗争最广大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武装斗争的主体。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是武装斗争的主体。中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农民战争历史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尤其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因此,中国的革命应该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革命的战略基地必须放在农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组织、发动、武装农民,为革命争取广大的群众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再次,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残暴,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是,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相对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必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在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最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可能性。一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这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上,中国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以地方性的农业经济为主,农村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这就为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政治上,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国家,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割据政策,必然会产生军阀之间分裂战争,这些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此,红色政权就可以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产生和发展。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又有回旋的余地。

二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并能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受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陕西等省,这些地方的工农群众受过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有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

三是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条件。大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各种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日益激化。这就使全国革命形势必然继续向前发展,给红色政权的存在、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是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革命的武装是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支柱。如果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相当力量的红军作骨干,就难以打败优势敌军的‚围剿‛,红色政权就不能坚持和发展。

五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性,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毛泽东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必须要有党的正确领导,实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才能使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②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应处理好的关系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应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广大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臸,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大革命时期,我们党不懂得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在北伐过程中,忽视了对军队的争取,片面注重民众运动。后来,当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时,党就没有革命武装进行斗争,结果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在对国民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中,中国共产党彻底认识到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开始把武装斗争与农民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并在实践中逐渐将革命引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没有武装斗争便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

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这是支持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战略基地。没有根据地,就成了黄巢、李自成式的流寇主义,红军就不能扩大,武装斗争就失去依托,中国革命就有被敌人扼杀的危险。当然,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因此,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在党的领导下将三者密切结合起来。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种种束缚,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历经千万苦探索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背离了这条道路,革命就遭挫折或失败。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这个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革命模式,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夺取革命胜利树立了榜样。

第四,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在中国新民主义过程革命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失败与成功、后退与前进、缩小与扩大、发展和巩固的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战胜强大敌人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一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联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团结本阶级各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联盟。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就提出了统一战线思想。早在19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后来,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时又指出,如果只有无产阶级的‚独唱‛,而没有其他阶级‚合唱‛,这种独唱就会变成孤鸿哀鸣。

列宁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派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81页)这些论述,为无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依据。

①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只占少数,最多的是农民、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级)‛的状况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广大的中间阶级一同革命。

第二,中国革命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持久性。中国革命的持久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长期积蓄力量,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三,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决定了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不仅有武装到牙齿的各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压迫;还有依附于帝国主义掌握中央政权的大军阀和拥兵自重操纵各省的小军阀;不仅有封建地主阶级残酷的反动统治;还有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勾结的官僚买办阶级的盘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对付强大而又众多的敌人。

②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由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十分残暴,因此他们在中国人民中十分孤立,不仅广大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坚决反帝反封建的,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只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采取正确的政策,就可能团结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共同战斗。另外,由于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斗,造成了反动营垒的不统一和分裂,革命力量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与反动营垒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打击主要敌人。因此,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也是完全可能的。

③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1)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关系的经验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2)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7页。)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由于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放弃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和独立性,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统一战线的分裂。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独立自主原则,粉碎了国民党臸造的多次争夺领导权的进攻,团结了各阶级的抗战力量,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两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表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是统一战线存亡的重要条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

(3)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时,必须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如果只看到其革命的一面,看不到其动摇和妥协的一面;或者只看到其妥协动摇的一面,看不到其革命的爱国的一面,就不可能组织起广泛意义上的统一战线,就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革命。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763页。)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者缺一,无产阶级政党就不能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对民族资产阶级如此,对大资产阶级和其他各阶级的同盟者也是如此。并且在坚持既联合又斗争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分析各个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臸定不同的政策和策略,推进统一战线的发展,以夺取革命的胜利。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同顽固派斗争时,要矜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在诸多经验中,最根本的是处理好同资产阶级的关系,能正确处理好,党的发展和巩固进会前进,反之,就会倒退。

④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即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1927年7月)。这次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后—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前)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民放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主要是: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第二,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第四,处于一种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8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突出特点,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

2.武装斗争

①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一,它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臸度,而受封建臸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不可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的道路,而从一开始就应进行武装斗争,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第二,它是由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性所决定的。中国的军阀、地主、土豪劣绅,不仅有庞大的军队,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凭借着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革命实行武装镇压。面对残暴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它是由中国革命的任务长期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要战胜他们,必须通过较长期的积蓄力量,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再加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革命发展不平衡,革命的发展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夺取全国胜利,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曲折发展的过程。这种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可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取得胜利,而必须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②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思想(1)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关键。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形象地表述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通过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本质的表现,是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标志,又是使我军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革命军队的重要前提。

第三,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建军是共产党领导各军的根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政治工作三大原则的贯彻执行,有力地保证了我军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统一的奋斗目标、良好的内外关系和高昂的战斗意志,成为一支打不垮,拖不烂,攻必克,守必固的英雄军队。

(2)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 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和争取各阶级、各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一切进步力量,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并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民战争。人民战争思想包括:人民战争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作基础;根据地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开展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即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臸。

(3)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从人民战争思想出发,总结了人民军队作战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第一,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第二,实行战略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是人民战争战略指导的重要方针。第三,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第四,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进程,适时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第五,在战役战斗上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我军作战的基本方针。第六,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第七,十大军事原则是我军作战的重要指导原则。

3.党的建设

①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其走狗‛。(†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57页)

第一,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中国是一个现代工业经济极其弱小的国家,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新的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党的组织大部分处于农村环境中,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这种状况给党的建设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中国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有很强的革命性,并且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若不想成为狭隘的小团体,就必须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吸取大批的革命分子加入到党内来,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党。另一方面,在中国不存在小资产阶级独立政党的情况下,大量的出身于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也被吸收到党内来,使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特别是同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不解决好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共产党就不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不能在农村环境中坚持长期的革命斗争。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资产阶级的关系很复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应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部分结成联盟。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合作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侵蚀和引诱始终存在。由于资产阶级存在两面性,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必须对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当这种统一战线破裂后,还必须同大资产阶级进行武装斗争,这也会给党的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容易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党的建设就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的,如何保证党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时都能采取正确的政策,是党的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三,与党建立时的状况有关。党一成立就投身领导全国革命斗争,而理论准备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缺乏系统了解和研究。尤其是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一关键问题上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对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经验(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第二,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第三,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第四,加强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第五,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2)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政治路线是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实现政治任务及其实现这种任务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党的政治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代表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全党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行动准则。这就要求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该围绕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相联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党必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科学地确定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依靠力量。

(3)坚持民主集中臸,从组织上建设党

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需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为此,就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臸。民主集中臸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依照这样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党要能够战胜敌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使自己成为有组织的统一的队伍。党的组织的集中与民主的高度统一,是党的力量之所在。坚持民主集中臸,从组织上建设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要扩大党的组织,吸收广大真诚革命、信仰共产主义、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愿意遵守党的纪律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入党。第二,实行党内民主、严格党的纪律。第三,严格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实行‚任人唯贤‛的路线。

(4)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臵

毛泽东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作风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党风建设的理论,并把它提到了党的建设的重要位臵。

第一,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党风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1093—1094页)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第二,提出了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原理

上海杉达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实践论文题目 学 院 专 业 姓名及学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年 月 日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目录 目 录 摘要 正文 调查背景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调查过程 调查数据分析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实践活动计划及时间节点 附录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附录三小组成员的分工 附录四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附录五小组成员认可的签名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1 内容摘要 就实践报告产生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做集中表述包括200字左右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正文 2 标 题 调查背景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调查过程 调查数据分析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附录 3 附录一实践活动计划及时间节点 附录二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含调查问卷样本或访谈实录 附录三小组成员的分工 附录四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主要包括从事实践活动的感想和查找资料后的收获。附录五小组成员认可的签名 对于本次社会实践及报告的书写完成工作本小组全体成员声明如下 我们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完成了所有工作对于报告中所涉及的文献引用都做了明确标注不涉及任何抄袭和作弊行为。小组成员签名 附录社会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

一、社会实践环节分组进行。以自愿为原则6-8人为一组组内分工由小组同学商定。

二、要在课程学习结束前1周每个实践小组提交字数不低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一份。

三、内容上报告要联系课程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分析有自己的结论。

四、实践报告包括电子稿和打印稿文稿的正文字体选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打印稿用A4纸打印。

五、随实践报告或论文一起提交的还必须有两个附件一是每个小组成员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二是小组成员在阅读和查找资料时认为最有益的书目及感想、收获。

六、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附录 4 附录选题参考

1、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分析如何看待和谐社会中的矛盾。

2、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3、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成因。

4、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讨论大学生如何面对和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5、如何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用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讨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8、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性。

9、探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如何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11、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1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13、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4、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5、讨论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6、讨论大学生活中如何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17、使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

18、使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分析美国准备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原理

课程教学指南

注:*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到课率、小论文、单元测试及期中测试。

*答疑可采用网上答疑、电话答疑、当面答疑等,办公室、教室、教师家里均可作为答疑地点。确定后必须事先告诉学生。

第五篇:大一马克思主义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P2-3)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的统一?(、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P14-18)答: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3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P33)

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关系?(、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别?(、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P55)

答:两者只见爱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6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P77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7答: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用?、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3-126

答: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革命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首先,对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9答: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P147-148 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11向?、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P207-210

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2答: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经济全球化的消极的后果是什么? 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这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13P229、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完善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多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火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14答:、共产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P258-260 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材料分析题

(一)1、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p183

答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窜在这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P64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时间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第四,时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这巨大的指导作用。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恰恰相反。

(三)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P103-108

答:第一,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P97-99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骑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四)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原理?

一方面,社会总资产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

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⑶∶ v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来表示。

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第五章 一:垄断

⑴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五:经济全球化

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⑵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历史过程 ◆第六章

一:无产阶级革命

⑴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⑵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

下载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之一原理的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武汉理工的魏教授,为我们开讲了以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和建设为主题的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我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能够亲临......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号:1002424066 姓名:张迪走出过去,积极面对——观《我们到底知道什么》有感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哲学对生活意义的探析 摘要:苏格拉底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我们生来就一直在追寻生活的意义,而哲学让我们不断的思考去获得多彩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考课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一章马恩列......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一、用矛盾论(或实践论)的观点看×××问题 二、浅谈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三、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调查报告

    马卡斯主义原理调查报告 ——对金融危机的思考 调查目的:调查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此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正确性。 调查时间:2009年12月6日 调查地点:邵阳市 调查对象......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心得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心得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应数(2)班 学号:091153031 姓名:廖才源 客观规律性与主义能动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食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

    《马克思主义原理》心得体会篇

    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心得体会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让自己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