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看待宗教泛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怎样看待宗教泛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09级社会学系 窦锁力(2094051038)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人和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自宗教诞生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宗教信仰问题已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信仰宗教的人数与日俱增,原来认为只有那些没有依靠没有寄托的老人才信仰宗教,但是,现在看来,信仰宗教的主体已经趋于年轻化和高层次化。许多高校都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基本内容从不同层面上为人民的信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丰富了内容。在宗教泛化的情况下,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使其保持主体的地位。而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有它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宗教并不会自动消亡,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寻找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势地位,对待其他既不退步也不排挤,最终的目标是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活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活的影响
一辆大巴平稳的行驶在高速路上,在车上坐满了刚从火车站接来的大一新生,尽管他们一个个都刚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但依旧毫无倦意的望着窗外陌生而新奇的环境,偶尔转头与坐在自己旁边并不相识但又是以后四年校友的陌生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各自介绍着自己的家乡,互相询问着对方的信息,抱怨着自己要坐多久的车才来到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叹着是怎样的艰难才通过了高考这座拥挤的独木桥……有些实在熬不过劳累而打算小憩一会儿的同学此时也饶有兴趣的竖起了耳朵,希望从那些交谈的同学那儿听到些家乡的信息,认识几个老乡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个照应。过来很久,汽车依旧没停下的趋势,于是,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终究抵不住疲惫,渐渐的都进入了梦乡。车上一片安静,只剩下机器低微的轰鸣。
终于,汽车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大学。一个个新同学提着自己的行李陆陆续续的下了车,忘记放下手中的东西就开始打量起了周围的环境,并各自抒发着自己对这个即将生活四年环境的看法:或惊叹,或兴奋,或失望,或鄙夷…… 但无论如何,此刻他们的心中都满怀了激昂的斗志以及远大的梦想。经过高考洗礼的他们都憧憬着要在这块全新的土地上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刻,他们信心满满。
大学生活开始,一切似乎都变得与高中不同:没有了像保姆般时刻跟着看着的老师,没有了像亲人般可以推心臵腹的同学,没有了时刻排得满满的课程,也没有了像高考一样明确的目标…… 以前视若生命、若黄金的时间,在现在却成了自己唯一可以任意挥霍的玩意儿,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面对这个缤纷多彩而又寂寞空虚的世界。于是,他们不得不让自己想些办法来填补这份空虚,于是,很多的人就开始去体验那些以前没时间去体验的新奇,其
感受那份由各种新奇带来的快乐,试图以此来填补那份深入骨髓的空洞,于是,很多人忘却了刚来时的满怀斗志,忘却了开始时的信心昂扬,忘却了…,渐渐的,各种游戏,玩乐开始占据他们大把的时间,从开始的偶尔接触变成了后来的不忍放手,对于各种上课时间则越缩越短,甚至到了无论什么课只要有可能就必逃的地步,长此以往,一个个都开始迷失,终至沉沦,每一天都在迷迷糊糊中度过,偶尔清醒,想要重拾最初的理想,于是开始好像很努力的奋斗几日,但终究敌不过诱惑,又放下了课本,开始了新一轮的玩乐,长此以往,浑然忘却了初衷,忘却了自己究竟为何而来这个所谓的大学,待到四年过后,回望过往,才发现充斥于这四年中的仅仅是那为了填补空虚而带来的更大空虚。
很多人不禁感叹,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只是有文凭,而并无真实的水平,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形成呢?
我想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所造成的,但大学生要怎样才能尽快而又很好的的适应大学生活呢?
我觉得大学是一个陶冶人文气质、引领精神文明、促进学术争鸣、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园地。“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学”,不仅仅因为这里有蕴藏着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专门书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大楼”,而且因为这里有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大师”。同学们不仅能从这些良师那里学到系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接受他们人格的熏陶和感召,从而汲取思想道德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大学学习,意味着人生的奋斗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
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向全党明确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的思想建设任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和统领大学生理想教育,对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升华,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决定着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灵魂”和基础,它决定着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维度,其中三个维度都与精神领域有关。在当代中国,只有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青年学生,才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他们在情感上和理性上都自觉接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他们的个人理想沿着正确的方向塑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衡量大学生理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教育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目标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臵。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基本
思想和价值目标。因此,能否通过对大学生的共同理想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既是衡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学生才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纪律来约束自己,才能产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共同理想教育是促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明白,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现个人理想,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领和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做起,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要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贡献力量。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不能将宝贵的大学时光浪费在游戏与玩乐上,而是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方针,它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才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三篇: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伴随着众媒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就在社会文化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高度膨胀,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商业化,使大量娱乐化、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给青年学生价值观、思想道德的形成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与我们所倡导主流价值文化的冲突和困惑将是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一个时代性、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
泛娱乐化 中学生 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泛娱乐化现象与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泛娱乐化”概念最早由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提出。他在 《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消费意识的猛进,中国的娱乐业随之也出现了一片熙攘热闹的景观。娱乐元素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领域,从“超女”到《无极》,从“小胖”到“贾君鹏”,从“艾滋女”到“犀利哥”,从“凤姐”到“凤姐夫 ”,似乎没有什么不能恶搞,没有什么不是大众娱乐的对象。这种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体作为主要载体,内容上采取空洞浅薄甚至不惜用噱头包装、粗鄙搞怪或戏谑的方式,并通过那些戏剧化的滥情搞怪表演,以试图放松人们紧张的神经,进而达到快感。为此,波兹曼的忧心绝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青年学生时期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泛娱乐化现象给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很大冲击,一些青年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青年学生价值观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更有不少青年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使得一些青年学生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的危机。而这些行为往往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泛娱乐化现象下青年学生价值观现状
在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下,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诸多变化,它给青年学生提供价值多样性选择空间的同时也让青年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受生活方式和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必然会体现出多元化,呈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状况,其中的消极因素必须引起重视。
(一)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青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时期,也正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但是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的盛行,“娱乐主义”“消费主义”至上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长期受这些因素的熏陶,将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起着消解与误导的作用,青年学生积极进取的意志会逐渐消弱,努力奋斗的精神会逐渐颓废,追求崇高理想的激情会渐渐淡漠。如对明星的刻意包装和过度宣传,使得部分青年学生期盼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极度地追星,从而导致自己的浮躁,原本崇高的理想越来越向现实利益低头。此外还收“消费主义”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虽然不具备高消费能力,但在消费观念上已经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引发了以新潮、变异、炫耀为特征的物质消费取向,陷入盲目的“冲动消费”、“从众消费”、“攀比消费”及“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的泥潭,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取而代之的是铺张浪费,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开始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
(二)道德价值观日趋薄弱
道德是社会的一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它是人们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泛娱乐化的升温和膨胀,部分青年学生对享乐主义、低俗的社会文化趋之若鹜,而道德价值观日趋薄弱。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互联网信息等都在传播着各种暴力、黄色、低俗的文化内容,这往往给人们带来的是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青年学生对高尚精神的追求,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对感官的享受,把娱乐置于非道德基础之上,把文化享受置于精神的烛照之外。于是,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责任意识下降、道德认知意识欠缺,以至于让不少青年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缺乏正确的道德尺寸,从而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审美价值取向世俗化
青年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是指青年学生分析和鉴赏美的能力,包括青年学生对美评判的标准,对美的反应等。审美是感谢与理性的统一。伴随着泛娱乐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开始蔓延,当代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泛娱乐化对欲望的催生与诱导中趋于堕落,审美已不再追求精神的理想性和价值的深度,而是追求“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驱动下的感性体验。部分青年学生审美价值取向正在泛娱乐化构建的平面化、平庸化和享乐主义的感性世界中迷失。
(四)人生价值观逐渐被扭曲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由于受泛娱乐化“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逐渐被扭曲,青年学生中出现了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例如,大众传媒对“超级女声”、“影星”“歌星”的报道,容易对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误导,把人生成功等同于“当明星”,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同于“出人头地”等。泛娱乐化所渲染张扬的非理性文化时刻向青年学生昭示一种关注现实、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这无疑会导致青年学生人格的片面化和人性的扭曲。“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做在自行车上笑”、“嫁个富二代”等这样的社会心理堂而皇之地在青年学生中流行起来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泛娱乐化现象下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对策
通过在泛娱乐化现象下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年学生由于生活视野狭隘、人生经历单纯、道德价值观不十分稳固等因素,在面对泛娱乐化现象下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碰撞时,一部分学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就会摇摆,因而使他们的内心产生空前的困惑和迷惘,导致青年学生对传统的社会核心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对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判断标准产生怀疑,消弱了青年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客观地分析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生价值观体系,加强对青年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培育,使得青年学生在面临多样的价值选择时能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一)抓好课堂教学第一渠道
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强化“三进”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使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信、真懂、真用。其次,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注重引导,摒弃盲目灌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用生动的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通过参与式学习、课堂研讨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再次,建设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深入学生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理论、道德等素质,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深讲透,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信念,外化为大学生自觉遵守和积极贯彻的良好行为,才能真正当好“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引路人”。
(二)搭建社会实践宽广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宽广平台的育人功能。首先,以核心价值观规范日常行为,塑造青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培育活动中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安排,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努力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其次,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社会实践领域。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关注弱势群体,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社会、陶冶情操、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
(三)营造校园文化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其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文化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构筑文化品位高、和谐优美的治学育人环境。其二,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当代青年学生是新媒体的追随者和使用者,把新兴媒体作为传播载体是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积极利用网站、手机、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
(四)建立培育践行长效机制
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和文化引领,而且要靠制度机制加以保障、固化和定型,需要从协调联动机制、规范约束机制和情感认同机制三方面来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实现价值观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首先,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完善学习、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从而提高育人效果。其次,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惩戒约束、高校规章制度约束、有效的评价约束等来实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定和约束,转变成为青年学生的内在需求,并成为青年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最后,建立情感认同机制。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年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共识和认同是决定国家、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持续性的宣传教育、理论解读和长期的文化渗透,让青年学生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培育青年学生的情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和时代感、责任感、正义感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在选择、接纳各种社会思潮时的价值判断标准,使“三个倡导”成为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青年学生心中的罗盘、情感的寄托,进而坚定和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力量。
第四篇:学经典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国学经典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本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作为唯一流传下来的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以其博大精深。底蕴十足而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6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国学不是书斋里发霉的书本,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更不是竹筒上难懂的文学,她更像是孟子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我们汲取的就是这永不枯竭的甘泉。带着思考,我们阅读着国学经典,带着探究我们审视着当代人文教育的某些缺失,我们想在圣人经典的国学中获取教育的智慧,想从传统文化中找回人文教育断层的有效方法,从而去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从“四子”那里挖掘精神财富,因为那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的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而不断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着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国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第一,国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国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不相同。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国学,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国学这门中国文化传统。
第五篇: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3.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
理想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特征:1)人类社会实践产物,2)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3)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5)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
信念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特征: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和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4.理想的分类:
1)从理想性质和层次上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理、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2)从理想的对象上分,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3)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4)按内容划分,可分为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5.结合实际,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6.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好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7.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 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8.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含义:1)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生产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的根本观点。9.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劳动对社会和它人做出了贡献。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所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10.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从谈起。
11.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2)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什么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4)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养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
12.道德的含义及其本质。
含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13.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14.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讲究诚信道德的意义:诚信和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道德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学习品质、立身处世的个别本原则。2)大学生为什么要讲究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道德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15.社会公德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意义: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16.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7.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和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特征: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
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群众服务、奉献社会。
18.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爱情的本质: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并通过生活而获得充实的意义。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或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大学生恋爱观: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位置;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地对待爱情;不能只重复过程不注重结果。
19.什么是法律:法律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20.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提高党依法制造的水平;4)加快建设法制政府;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1.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修养: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为法犯罪行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22.什么是正当防卫?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