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两定机构网络管理办法
西宁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关于加强两定机构医疗保险网络管理的通知
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
为加强我市医疗保险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医保网络)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确保网络和数据库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避免网络安全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医疗机构服务协议的有关规定,结合西宁市实际特提出以下管理要求:
一、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计算机操作人员应熟悉医疗保险业务,懂得计算机业务处理操作规程。各定点医(药)机构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初级或初级以上水平,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其他无关人员严禁上机操作医保程序。
二、严禁连接医保程序计算机的操作人员擅自修改计算机的系统参数、删除硬盘中的数据、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重装操作系统。
三、严禁在连接医保程序的计算机上安装游戏软件,不得利用使用医保程序的计算机上互联网、玩电脑游戏。
四、严禁在使用医保程序的计算机上安装任何未经许可的应用程序,确因工作需要,需向市社保局信息中心提出申请,经确认后安装使用。
五、计算机操作人员一旦发现计算机故障或操作系统错误,要及时报告负责人,并向市社保局信息中心反映,确认解决办法。
六、在使用医保专用网络的同时,不得通过其他方式上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不得将非医疗保险使用机器联入西宁市医疗保险信息网络。
七、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不得擅自更改、破坏医保网络设施及信息资源,不得私自添加、安装任何网络设备。如确实需要或工程施工,应提出保障医保网络正常运行的方案,经市社保局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
八、严禁在使用医保程序的计算机系统上使用外来的数据存储设备(如磁盘、光盘、U盘等)。
九、操作人员不得将医保程序的密码显示或打印出来,严禁告诉他人。不得使用他人帐号、密码登录。
请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严格遵照以上管理规定执行,我局将不定期对两定机构进行检查,如若发现违反以上规定,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西宁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及《西宁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服务协议》的有关规定,对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药店予以下处罚:
未经许可使用外来的数据存储设备及安装外部软件行为的视情节轻重,对操作人员经济处罚100-200元,拒付医疗机构当月医疗费用1000-5000元。
外联互联网及其它网络的行为,停止医保刷卡业务30天,给予通报批评。
造成网络事故及屡次违规的,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取消其定点资格。
第二篇: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支付机构是指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办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等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
本办法所称网络支付业务是指客户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由支付机构为付款人和网络特约商户的电子商务交易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活动。
支付机构不得为付款人和实体特约商户的交易提供网络支付服务。
第三条支付机构应当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信息安全和交易安全。
第四条支付机构应遵守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义务,不得为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和限制买卖的物品或服务、虚假交易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第五条 支付机构开展网络支付业务,涉及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外汇支付业务的,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业务开通与客户管理
第六条 支付机构办理网络支付业务,应当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核实并依法留存客户身份基本信息。
第七条 支付机构应为客户建立唯一的客户识别编码,并根据客户特征、交易类型、交易金额等,与客户约定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方式。
支付机构采用电子签名方式进行客户身份认证和交易授权的,应当优先由合法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认证服务。
第八条 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应当向客户公示信息、提供章程或与客户签订协议。
公示信息、章程或协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支付机构名称、营业地址、网址和联系方式;
(二)所提供的网络支付业务交易类型、交易规则、身份验证和交易授权方式;
(三)客户资金结算的时限要求,及支付机构为此提供相关支付便利的义务;
(四)具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五)差错及纠纷处理规则和程序;
(六)客户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保护责任;
(七)客户身份信息变更后的通知义务和方式;
(八)客户服务及投诉的方式和渠道,以及客户权益保障条款。
第九条支付机构应基于客户银行账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
支付机构向客户银行发送支付指令,扣划客户银行账户资金的,支付机构、客户及银行应事先或在首笔交易时,签订三方协议或两两协议,按照以下规则明确相关授权并依照执行:
(一)支付机构应取得客户及银行的协议授权,同意其向客户的银行账户发起支付指令扣划资金;
(二)银行应依法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并已事先或在首笔交易时取得客户的协议授权,明确支付机构发起支付指令扣划客户银行账户资金时,银行对其客户的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方式;但客户首笔业务的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应由银行完成,支付机构不得代为识别与验证;后续交易的验证主体、验证手段和渠道,由客户、银行与支付机构通过协议进行授权及约定;
(三)支付机构应当为客户提供后续交易验证由银行完成的优先选择权,不得人为设臵障碍;支付机构应当配合客户及银行为控制交易风险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四)确因业务需要,客户自愿授权并与支付机构和开户银行约定后续交易由支付机构代为验证的,支付机构应确保验证手段和渠道的安全性,设臵单笔、日累计交易限额,并承担由此所导致的客户信息泄露和资金被盗用风险。
第十条 根据客户意愿,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资质的支付机构,可以为客户开立记录客户支付交易和资金余额信息的支付账户。
第十一条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第十二条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办理或变相办理支付账户的透支和现金存取,以及融资、担保业务。
第十三条支付机构开立支付账户应当遵守实名制管理规定,识别客户身份,核实有效身份证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并按规定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支付机构应确保支付账户名称与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上记载的姓名或名称一致,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
第十四条支付机构要求客户提供有关资料信息时,应告知客户使用目的和范围、客户信息保护措施,以及客户未准确提供或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后果;支付机构承担未妥善保管和使用客户信息导致信息被盗用的后果和责任。第十五条 客户基本身份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通知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在核实客户身份后予以更新。
第十六条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应当与客户签订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支付账户开立、挂失、止付、注销的规则;
(二)身份验证和支付授权方式;
(三)客户对支付机构核验其银行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授权;
(四)支付账户使用和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五)支付账户违规使用的处臵和责任;
(六)支付账户资金变动的通知方式;
(七)支付账户异常交易的通知、处臵方式和责任划分。
第十七条支付账户只能用于电子商务交易付款和符合规定的个人客户支付账户(以下简称个人支付账户)间转账,不得用于电子商务交易收款。
第十八条支付机构应按协议约定及时将电子商务交易收款资金结算至网络特约商户指定的同名银行账户,资金结算时限应为付款客户确认可直接向网络特约商户付款的支付指令生效之日起1至3个工作日,因涉嫌违规违法等风险交易延迟结算的除外。
第十九条 支付机构应按照客户识别编码,对同一客户开立的所有支付账户统一管理。第二十条支付账户只能由本人使用,不得出借、出租、出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支付账户从事或协助他人从 事非法活动。
第二十一条客户挂失或重臵密码、密钥或数字证书,更改预留手机号码等验证信息,或办理支付账户止付、注销业务的,支付机构应在确认客户身份及真实意愿后及时办理。
第二十二条支付机构应严格规范客户身份信息、交易验证方式更改流程,针对不同业务处理类型和修改渠道完善客户身份验证措施。
第三章业务管理
第二十三条支付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业务的交易类型包括充值、消费、转账等。
充值,是指客户将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或同一支付机构发行的预付卡中资金转入本人同名支付账户。支付账户未用充值资金退回时,应转回原银行账户或原预付卡。
消费,是指客户因商品或服务购买、税费缴纳、信用卡还款、购买特定金融产品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将付款客户的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资金划转至网络特约商户的银行账户。因交易取消(撤销)、退货、交易不成功等原因需退款的,相应款项应转回原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
转账,是指个人支付账户之间无电子商务交易背景的小额资金划转。单位客户的支付账户(以下简称单位支付账户)不得办理无电子商务交易背景的资金转账业务。
第二十四条单位支付账户的资金来源仅限于其同名人民币银行账户,资金只能用于消费;个人支付账户的资金来源仅限于本人同名人民币银行借记账户、本支付机构按规定发行的预付卡充值和个人支付账户转账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
第二十五条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
支付机构应对转账转入资金进行单独管理,转入资金只能用于消费和转账转出,不得向银行账户回提。
第二十六条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第二十七条网络特约商户应指定一个同名银行账户,用于交易资金结算。
第二十八条支付机构应建立网络特约商户用于资金结算的银行账户设臵和变更审核制度,严格审核设臵和变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第二十九条支付机构应确保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交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
(一)交易渠道、受理终端类型、交易类型、网络特约商户类别码及唯一性编码、交易金额、交易时间;
(二)收付款客户名称,收付款银行账户的开户银行名称及账号、支付账户账号;
(三)付款客户的身份验证和交易授权信息;
(四)直接向客户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特约商户名称及按照《金融零售业务商户类别代码》(GB/T 20548-2006)设臵的商户类别码;
(五)有效追溯交易的标识。
第三十条支付机构对网络特约商户的拓展与管理、客户使用银行账户支付的交易处理,以及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应当按照《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支付机构开展网络支付业务,应拥有并运营独立、安全、规范的业务处理系统,该系统及其备份系统的服务器应设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第四章 风险管理与客户权益保护
第三十二条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应符合国家和金融行业技术标准和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第三十三条支付机构业务处理系统应对客户发起支付指令的计算机、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不同终端进行有效识别,并针对不同终端发起交易的风险程度,实施充分的、有效的验证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条支付机构应综合客户实名认证、交易行为特征、资信状况等因素,建立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制度。
对风险评级较高的客户,支付机构应对其开通的交易类型、交易金额进行限制,并采取强化交易监测、账户止付、延迟结算等风险管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支付机构应健全网络支付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交易监测系统,对疑似套现、洗钱、非法融资、欺诈或泄漏客户信息等可疑交易及时核查,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并承担因未采取措施导致的风险损失责任;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
第三十六条支付机构应至少每年对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处理系统、交易监测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等风险防控机制开展一次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完善支付安全措施。
第三十七条支付机构应限制客户尝试登陆或身份验证的次数,制定客户访问超时规则,设臵身份验证时限。使用一次性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支付机构应将该密码有效期严格限制在最短的必要时间内。第三十八条支付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处理的客户信息,应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依法或按照客户授权使用,确保相关信息安全并承担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
第三十九条支付机构不得存储客户银行账户密码、银行卡卡片验证码及卡片有效期等敏感信息;确因业务需要存储客户银行卡卡号、卡片有效期的,应取得客户和客户开户银行授权,并以加密形式存储。
第四十条支付机构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灾备系统,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性。
第四十一条支付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制度和交易赔付制度,风险准备金应对非因客户原因发生的风险损失予以先行赔付,保障客户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支付机构应向客户充分提示网络支付业务的潜在风险,对客户进行必要的认知教育和安全指导,并对高风险业务在操作前、操作中进行风险警示。
第四十三条支付机构为客户特定金融产品购买、网络信贷等融资活动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应确保产品或服务提供方为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的机构,并充分向客户提示潜在风险。
第四十四条支付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在执行支付指令前提示客户对支付指令的准确性进行确认,并在支付指令完成后及时将结果通知客户。第四十五条因交易超时、无响应或系统故障导致支付指令无法正常处理的,支付机构应及时提示客户。
因客户原因造成支付指令未执行、未适当执行、延迟执行的,支付机构应主动通知客户更改或配合客户采取补救措施。
第四十六条支付机构应建立健全网络支付业务差错处理制度,配备专业部门和人员,据实、准确、及时处理差错交易。
第四十七条支付机构提高网络支付服务收费标准或新设收费项目的,应至少于执行日前3个月在网站公示。
支付机构提高对网络特约商户的收费标准,应通过合理有效方式提前3个月通知商户。
支付机构应在提高收费标准或新设收费项目后、客户首次办理相关业务前,确认客户知悉该服务收费标准并保证客户对该服务的选择权。
第四十八条支付机构因系统升级、调试等原因,需暂停网络支付服务的,应至少提前5个工作日予以公告。
第四十九条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应开设具有合法独立域名的网站,设立统一的客户服务电话和查询投诉渠道。
第五十条支付机构应为客户免费提供最近一年以内交易信息查询服务。第五十一条支付机构对客户的身份资料、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应妥善保存,身份资料、账户信息自业务关系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5年,交易信息自交易记账之日起至少保存5年。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二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五十三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采取如下措施,对支付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一)进入与网络支付业务相关的经营场所进行检查;
(二)查阅、复制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三)询问有关工作人员,要求对有关事项进行说明;
(四)检查有关系统和设施,复制有关数据资料。
第五十四条支付机构应协助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按时报送网络支付业务统计信息和管理信息。
第五十五条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创新产品或服务、决定停止提供产品或服务、调高服务收费标准或新增收费项目等,应至少提前30日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备案。
第五十六条支付机构应当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接受行业自律组织管理。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网络支付业务行业自律规范,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五十七条支付机构发生涉嫌违法犯罪案件或重大风险事件的,应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
第六章 罚则
第五十八条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或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客户实名制、客户风险评级管理、风险准备金与交易赔付、交易和信息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等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向客户提供相关业务优先选择权的;
(三)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提示或公开披露相关信息的;
(四)未按规定处理客户身份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及提供有关信息查询服务的;
(五)未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送信息或办理相关备案手续的。
第五十九条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一)网络支付业务处理系统及其备份系统的服务器未按规定设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二)不符合国家和金融行业技术标准和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的;
(三)未按规定建立交易监测系统,发现客户疑似或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四)未按规定开立、使用和管理支付账户,或为实体特约商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以及为客户提供或变相提供现金存取、融资和担保等本办法规定的禁止性支付服务的;
(五)未准确反映网络支付交易信息,未按规定进行网络支付业务处理及相关交易限额管理、交易验证、资金划转与资金结算的;
(六)发生客户身份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泄露,或未尊重客户意愿,侵害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七)为非法交易、虚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务的。
第六十条支付机构未按本办法要求识别客户身份、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国家有关反洗钱法律法规等进行处罚。第六十一条未取得网络支付业务相关资质,擅自或变相开展网络支付业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终止其网络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本办法相关用语含义如下:
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是指居民身份证、港澳台居民通行证、外国公民护照等;
单位有效身份证件,是指营业执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批文、登记证书或其他能证实其合法真实身份的证明等。
网络特约商户,是指基于公共网络信息系统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特约商户;
实体特约商户,是指通过实体经营场所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特约商户。
单位客户,是指接受支付机构支付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或其他组织,以及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规定,开展网络商品交易等经营活动的自然人;
个人客户,是指接受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但未开展网络交易等经营活动的自然人。
第六十三条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和修订。第六十四条本办法自2014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两定机构医疗服务行为自查报告书
两定机构医疗服务行为自查报告书
重庆医保中心长寿医保局:
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店严格遵守国家、省、市、的有关医保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医保政策,自从四川省宜宾市马鞍石社会卫生服务站因弄虚作假,骗取医保基金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后,我店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员资质条件方面:因本店经营有处方药、甲类处方药,质量负责人,本店的销售人员持有食品药品监督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了上岗资格。二.在经营方式范围方面:没有超范围经营,本店所有品种都在合理规定范围内,没有销售属国家严令禁止销售的药品,没有出租或转让柜台以及代销药品,非本店营人员不得销售或宣传推销药品。
三.药品的分类管理方面:严格遵照国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有关条例,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柜销售,已明确规定医生处方销售的药品,一律凭处方销售,同时设立非处方药品专柜,贴有明显的区域标识。
四.提高法律意识,树立医保基金是“高压线”的责任意识,医疗保险是国家为百姓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医保基金是百姓的救命钱,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任何人不得侵占和挪用。
五.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绝不乱标高价。
我们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为出发点,做到顾客至上、信誉为本、文明售货、礼貌待人、有问必答、百拿不厌、优质高效、童叟无欺,努力做到建章立制规范化,服务理念人性化,医疗质量标准化,纠正行风自觉化,积极为参保人提供优质、高效、廉价的医疗服务和温馨的就医环境,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法规制度,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华博健康药房长寿华安药店:吕兰红
2011-03-30
第四篇:磴口县医保办专项检查两定机构整改报告
磴口县基本医疗保险协议管理医药机构
专项检查整改报告
根据《巴彦淖尔市基本医疗保险协议管理医药机构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文件要求,市人社局组织工作组对我县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进行了专项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各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认真自查自纠,立即整改。现将有关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磴口县2017年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运行情况 2017年,我县职工医保基金收入6225万元(其中统筹收入3865万元,个人账户收入2360万元),财政应匹配6%部分为2363.23万元全部到位。基金支出6076万元(其中统筹享受待遇7970人次,基金支出3726万元,次均费用4675元;个人账户享受待遇65996人次,基金支出2350万元,次均费用356元),基金结余2047万元(其中统筹结余230万元,个人账户结余1817万元)。大额收入101万元,支出188万元,享受待遇442人次,次均费用4253元,基金结余235万元。全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82813人,筹集基金5275.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配套2739.7万元,省级财政配套706.2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60.5万元,县级财政按每人32元补助,共配套264.96万元,城乡居民个人缴纳1467.13万元,民政部门资助37.22万元)。全年累计享受城乡居民医疗补助70744人次,补助金额6172.94万元(其中住院15073人次,补助金额5849.46万元,次均补助金额3881元;靶向药物治疗57人次,补助金额34.57万元;分娩住院498人次,补助金额114.89万元;门诊54392人次,补助金额81.19万元,次均补助金额14.9元)。2017年代缴大病商业保险248.4万元,意外伤害保险75万元。城乡居民基金结余-1220.58万元。我县财政历年职工及城乡医保资金均按标准匹配到位,不存在欠费情况。
二、健康扶贫
三、对“两定”机构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定点医疗机构
1.定点医疗机构存在挂床现象。病人已出院,但管床医师未在医嘱中开出院通知;病人病情不是很重,但符合住院指征;部分患者是少数民族(回族),医院食堂是汉餐厅,不能提供清真饭菜,因此病人要求输完液回家吃饭;个别患者因家中有事,输完液后回家;
2.床头卡信息管理不规范,个别住院患者床头卡与住院信息不符;
3.病历检查存在问题:病历中存在部分套用模版内容未更改现象。空挂收费项目(理疗)现象;部分病人用药不对症、小病大治;部分患者住院多日无病程记录。
(二)定点零售药店
1.部分药店存在经营摆放生活用品、洗化用品的行为; 2.个别药店存在保健品摆放面积超过总货架10%的情况;
3.规模较大的药店里存在搞活动用的会员礼品; 4.有些药店的阴凉柜未启用;
5.部分药店药品摆放、分类存在混乱现象。
四、整改措施:
(一)定点医疗机构 1.要求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把握住院指征,提高护理管理能力,加强护理培训,将责任制落实到位。
2.要求各临床医师开处方前一定要仔细对照《2017版药品目录》中“限制使用范围”项目栏,避免不合理用药。
3.持续规范临床流程和诊疗常规,进一步加大医务人员技术能力培养,提高医务人员诊治水平及优质医疗服务能力。
4.严格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加大定点医疗机构核心制度落实,进一步加强运行病历环节质量控制;加大对在院病历实时监管力度,保证病历的完整性及规范性。
(二)定点药店
要求所有定点药店必须将生活用品、洗化用品全部下架,取缔赠品区;保健品摆放面积控制在10%范围以内;阴凉柜全部按要求启用;药品分类要规范,摆放整齐。
五、整改意见
将专项检查结果与“两定”机构协议管理违规行为挂钩,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发生违规的“两定”机构和相关人员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专项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要求“两定”机构立即进行整改,整改后经验收仍不合格,取消其定点资格。
磴口县医疗保险办公室
2018年6月11日
第五篇:认证机构管理办法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
(2011年7月2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1号公布 根据2015年5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活动,提高认证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认证机构是指依法经批准设立,独立从事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并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机构。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认证活动,以及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认证机构的设立和相关审批及其从业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直属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所辖区域内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认证机构从事认证活动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客观独立、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第六条 认证机构及其人员对其从业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章 设立与审批
第七条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并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后,方可从事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第八条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备设施;
(二)具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三)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四)具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
(五)认证机构董事长、总经理(主任)和管理者代表(以下统称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相关规定要求,具备履行职务所必需的管理能力;
(六)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从事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还应当具备与从事相关产品认证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
第九条 外方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认证机构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外方投资者为在中国境外具有3年以上相应领域认证从业经历的机构,具有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有关当局的合法登记,无不良记录;
(二)外方投资者取得其所在国家或者地区认可机构相应领域的认可或者有关当局的承认。外方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认证机构还应当符合有关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等规定。第十条 设立认证机构的审批程序:
(一)设立认证机构的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条件的有效证明文件和材料;
(二)国家认监委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并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申请的书面决定,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国家认监委应当自受理认证机构设立申请之日起4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认证机构批准书》,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国家认监委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人的认证、检测等技术能力进行评审。专家评审的时间不超过30日,该时间不计算在国家认监委作出批准的期限;
(五)国家认监委应当向社会公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依法设立的认证机构名录。国家认监委实施认证机构审批工作中应当遵循资源合理配置、便利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第十一条
《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为6年。
认证机构需要延续《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的,应当在《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
国家认监委应当对提出延续申请的认证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设立条件和审批程序进行书面复查,并在《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十二条 认证机构设立子公司,应当依法取得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由国家认监委依据本办法第八条、第十条的规定准后,方可从事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
第十三条 认证机构可以设立从事批准范围内的业务宣传和推广活动的办事机构。第十四条 境外认证机构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立从事其业务范围内的宣传和推广活动的代表机构。
第十五条 认证机构通过合约方式,分包认证结果在境外使用的境外认证机构认证业务的,应当事先取得相关认证领域的从业批准,并自签订合约之日起10日内向国家认监委备案,承担相应认证风险和责任。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向国家认监委申请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一)认证机构缩小批准业务范围的;
(二)认证机构变更法人性质、股东、注册资本的;
(三)认证机构合并或者分立的;
(四)认证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高级管理人员的;
(五)认证机构发生其他重大事项变更的。
扩大业务范围的申请由国家认监委参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予以办理。
第三章
行为规范
第十七条 认证机构应当公正、独立和客观开展认证活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对其认证活动可能引发的风险和责任,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认证机构及其子公司、分公司、办事机构不得与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委托人在资产、管理或者人员上存在利益关系。
第十八条 认证机构应当建立保证认证活动规范有效的质量体系,按照认证基本规范和认证规则规定的程序实施认证,并作出认证结论。
国家认监委尚未制定认证规则的,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规则,并报国家认监委备案。第十九条 认证机构应当通过网站或者以其他形式公布其认证范围、认证规则、收费标准以及其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和办事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地址等信息内容,并保证信息内容真实、有效。
第二十条 认证机构及其分公司、子公司同时开展活动时,除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义务外,还应当遵守以下要求:
(一)认证机构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地址,为核心办公场所,统一发布和报送认证信息。
(二)认证机构有多个办公场所开展认证活动时,应当确保所有办公场所采用相同质量管理体系和程序,控制所有人员和认证过程。
第二十一条 认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认证人员管理制度,定期对认证人员的能力进行培训和评价,保证认证人员的能力持续符合要求,并确保认证审核过程中具备合理数量的专职认证人员和技术专家。认证机构不得聘任或者使用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认证活动的人员。
第二十二条 认证机构应当对认证委托人委托认证的领域、产品和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其法人资格等资质情况进行核实,根据认证委托人的规模、性质和组织及产品的复杂程度,对认证全过程进行策划,制定具体实施、检测、检查和监督等方案,并委派具有相应能力的认证人员和技术专家实施认证。
第二十三条 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的程序对认证全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确保认证和产品测试过程完整、客观、真实,并具有可追溯性,不得增加、减少或者遗漏认证程序和活动,并配备具有相应能力和专业的认证人员对上述过程进行评价。认证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程序对认证结果进行评定和有效控制,并对认证证书发放、暂停或者撤销有明确规定及评价要求。
第二十四条 认证机构应当对认证全过程做出完整记录,保留相应认证资料。记录应当真实、准确,以证实认证活动得到有效实施。记录、资料应当使用中文,归档留存时间应当与认证证书有效期一致。
第二十五条 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应当及时做出认证结论,并保证认证结论客观、真实。认证结论经认证人员签字,由认证机构提供给认证委托人。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应当对认证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认证机构对认证结论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向认证委托人出具认证证书、准许使用认证标志,认证证书应当经认证机构授权的人员签发。
认证证书应当载明获证组织的名称、地址、覆盖范围或者产品、认证依据的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有效期等内容,认证证书所含内容应当符合认证实施的实际情况。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式样应当在确定后30日内报国家认监委备案。认证机构应当向公众提供查询认证证书有效性的方式。
第二十七条
经合并或者分立的认证机构应当对其发生变更之前出具的认证证书作出处理,并按照规定程序转换相关认证证书。
认证机构被注销、撤销批准资格后,持有该机构有效认证证书的获证组织,可以向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转换认证证书;受理证书转换的认证机构应该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转换,并将转换结果报告国家认监委。第二十八条 认证机构应当要求获证组织在认证范围内正确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对误用和未按照规定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应当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第二十九条 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的要求对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确定合理的监督检查频次,以保证通过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持续符合认证要求;对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暂停或者撤销其认证证书,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无效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继续使用。第三十条
认证机构设立的子公司应当以认证机构的名义从事其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并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和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的要求开展工作。
第三十一条 认证机构设立的办事机构和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代表机构及人员,不得从事签订认证合同、组织现场审核(检查)、出具审核(检查)报告、实施认证决定、收取认证费用等活动,不得直接或者变相从事认证培训和认证咨询活动。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遵守认证认可条例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
国家认监委负责对认证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认证结果和认证活动进行抽查,并公布检查、抽查结果和相关认证机构及获证组织名单。
第三十三条
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实行认证业务信息报送和工作报告公示制度。认证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国家认监委报送认证业务信息,包括:设立分公司和办事机构的情况,获得认证的组织详细情况、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情况以及与认证结果相关的业务信息情况。
国家认监委应当及时汇总认证机构报送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并予以公布。
认证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底之前将上一工作报告报送国家认监委,报告内容包括:从业基本情况、人员、业务状况、质量分析以及符合国家资质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会计审计报告等。
第三十四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统称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定期对所辖区域的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查处认证违法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工作机制。第三十五条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应当对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的认证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所属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施的认证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其所属分支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的认证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底之前将上一所辖区域认证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报送国家认监委。
第三十六条 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中发现下列问题,经调查核实后,应当给予认证机构告诫并责令其改正:
(一)与境外认证机构签订分包合约未向国家认监委备案的;
(二)自行制定的认证规则未向国家认监委备案的;
(三)认证证书未备案或者向获证组织、产品出具的证书式样与备案证书式样不符的。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认证机构通过认可机构的认可,以证明其实施认证的能力符合要求;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认可的,认证机构应当按照法定要求通过认可。
认可机构应当对取得认可的认证机构进行有效跟踪监督,对认证结果的符合性进行抽查。对不能持续符合认可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作出暂停或者撤销认可资格的处理。对认可监督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报告国家认监委。
第三十八条
认证认可协会应当加强认证机构的行业自律管理工作,对认证机构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行业自律规范的情况进行评议,发现认证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家认监委报告。
第三十九条 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应当对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予以配合和协助,对有关事项的询问和调查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
第四十条 对于获证组织出现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环境污染或者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以及经行政机关监督抽查中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认证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形依法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及时向国家认监委、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通报,并配合有关行政机关对获证组织进行跟踪监督检查。第四十一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应当依法办理《认证机构批准书》注销手续:
(一)《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二)《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经复查不符合延续批准决定的;
(三)认证机构依法终止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对认证机构作出的批准决定:
(一)国家认监委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批准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批准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批准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批准的;
(五)认证机构已经不具备或者不能持续符合法定条件和能力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批准决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认证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向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或者举报,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认证机构设立等审批事项的,国家认监委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设立认证机构等审批事项。
第四十五条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认证机构设立等审批事项批准证书的,国家认监委应当撤销其批准证书;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设立认证机构。第四十六条 认证机构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子公司从事认证活动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子公司停止认证活动,处10万以上50万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国家认监委给予认证机构停业整顿6个月,对负有责任的认证人员,给予停止执业1年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国家认监委撤销认证机构批准证书,对负有责任的认证人员,撤销其执业资格,并予公布。
第四十七条 认证机构设立的办事机构从事签订认证合同、组织现场审核(检查)、出具审核(检查)报告、实施认证决定、收取认证费用等认证活动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国家认监委给予认证机构停业整顿6个月,对负有责任的认证人员,给予停止执业1年的处罚,并予公布。第四十八条
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代表机构从事签订认证合同、组织现场审核(检查)、出具审核(检查)报告、实施认证决定、收取认证费用等认证活动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九条 认证机构未取得相应认证领域从业批准,分包认证结果在境外使用的境外认证机构认证业务的,国家认监委应当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给予其停业整顿6个月,并予公布;对负有责任的认证人员,给予停止执业1年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并予以公布:
(一)专职认证人员发生变更,其数量不符合要求的;
(二)认证机构发生变更事项,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
(三)未按时提交审查报告、未按照规定提交设立分公司和办事机构信息、获证组织等信息或者提交的材料失实的;
(四)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第五十一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一)对已经暂停和撤销的认证证书,未向社会公布的;
(二)未向认证委托人提供认证审核文件的;
(三)审核时间严重不足,低于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的;
(四)从事认证咨询活动的;
(五)获证组织的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或者产品生产标准未按照法定要求备案,认证机构未按照规定暂停其认证证书或者未采取其他纠正措施的;
(六)在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中,拒绝提供反映其从业活动的情况或者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第五十二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国家认监委应当责令其停业整顿6个月直至撤销其批准证书,并予公布:
(一)聘用未经国家注册(确认)的人员或者使用不符合认证要求和能力的人员从事认证审核、检查活动的;
(二)增加、减少、遗漏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程序要求,认证人员未到审核现场或者未对认证委托人的纠正措施进行有效验证即出具认证证书的;
(三)内部管理混乱、多办公场所作出认证决定,导致未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的程序和要求对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认证或者跟踪监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认证机构未按照规定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并对外公布的;
(五)其他违反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的。
第五十三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国家认监委应当撤销其批准证书,并予公布:
(一)超出批准范围开展认证活动;
(二)涂改、伪造《认证机构批准书》,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批准资格的;
(三)停业整顿期间,继续从事认证活动的;
(四)停业整顿期满后,仍未按照整改要求从事认证活动的。
第五十四条 认证机构存在出具虚假认证结论或者出具的结论严重失实的,国家认监委应当撤销其批准证书,并予公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对负有直接责任认证人员,撤销其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五条 对于认证机构的其他违法行为,依照《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 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对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认证机构在大陆设立认证机构或者代表机构,依照本办法第二章关于境外认证机构的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遵守本办法的规定。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解释。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