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实验 影评

时间:2019-05-12 06:5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死亡实验 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死亡实验 影评》。

第一篇:死亡实验 影评

无 题

前几日,一则新闻让我揪心。一名佛山的两岁女童被两辆车碾过,随后经过十八名群众都没有去救援,最后被一名拾荒的老太救了出来,小女孩在医院NICU病房抢救了一周后,因伤势过重死亡。新闻报道后,各大媒体起初的舆论是一边倒的对两名司机和十八名路人进行道德谴责,而后,有更多人开始反思,如今的我们究竟何以行为失范,信仰缺失,以至于丧失自我? 带着种种疑问,我再次重温了由著名的斯坦佛大学监狱实验改编成的电影《死亡实验》,感触颇深。首先,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是肯定的;另一方面从实验与伦理角度讲,作为试验本身因其样本过小,缺乏有效性的论证,以人作为实验对象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引来了道德争议。津巴多教授在事后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当时在他自己身上出现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模拟囚犯在实验过程中邀请自己的亲属到斯坦福监狱实验室参观时,他正巧也在实验室(据津巴多教授说,一般情况下,作为实验的研究者他很少到实验室现场,更多的时候,他是通过设置在实验室的摄像器材记录的影像资料进行研究)。而他的一个细微的动作恰巧被摄像机记录下来。那就是,他走在了前来参观的人群前面,并且双手背在后面。“这是军队首长或者政治领导阅兵时常有的姿势。所以,看到自己也这么做了,我就意识到,在不知不觉当中,我把自己当成了斯坦福大学鉴于实验的监管人。”津巴多教授是这样评价了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即便是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由一个“研究者”变成了一个“监管人”之后,他依旧没有停下这个实验,直到他过去的一个研究生(也是其女友)来进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视频记录中模拟狱警对模拟囚犯实施的各种暴力行为后,表达了相当的震惊和愤慨。这时的津巴多教授才意识到自己坚持这样的实验是多么地不人道。事实上,这已触动了伦理的底线,对实验参与者的心理、生理造成了极端的恶劣的影响,因而备受批判。

但是,《死亡实验》中的角色设置引发的极端情况毕竟是个案,而现实生活中表现的各种角色认知才更值得深思。联想到实际,作为一名女性,涉世之前从未使用过暴力或有暴力倾向,但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警察,由于处理的事务范围内暴力案件频繁,以至于在一年之后休假回家,父母说我变了一个人一样,以前爱笑、阳光、善良的自己不见了,整天满腹怒气,眉头紧锁。所以,或许在这样的环境或行为中,在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改变就悄然发生。另外,就佛山女童案来讲,我在思考:为什么在一个弱小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那么多人置之于不顾?是因为路人甲匆忙路过时真的没有看见,以至于路人乙看见甲没有看见于是在想如果自己看见了会不会惹祸上身?所以也装着没有看见呢?然后后面的人也效仿之?或许就像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它的现实版本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揭示给我们的事实那样:扭曲的环境最终造就了扭曲的人性。所以,如果可能,与其批判人性,不如改善造就这种人性的环境。

行政管理专业程玉(209 1204 01030)

第二篇:《死亡实验》影评

《死亡实验》——隐藏的你

我在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美版和德版两个版本的《死亡实验》,这两部电影虽然在风格和结局上有很大不同,但都是根据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实验改编而来。就是说这个电影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它的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建立在有科学依据的实验上的。这个实验对人的角色认知能力做出了一定解释,也证明了从众以及服从的令人惊讶的力量,还有人具有侵犯的本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影片内容,在徳版的电影中,主人公以及另外13个人被高额酬劳的实验被试的工作所吸引,来到心理学教授模拟的监狱并进行为期两周的角色扮演游戏,6个人扮演狱警,其余8个人扮演囚犯。在这之前这14个人都进行了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测试保证都是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扮演狱警的人在第二天就开始惩罚囚犯,到第五天已经不断地对囚犯侮辱和施暴。囚犯们采取反抗会得到更严重的惩罚,如果隐忍就便丧失尊严。在教授第六天的赶回来时,囚犯们开始越狱,造成了两人死亡,连教授的助手也被狱警关到监狱中并对其进行性侵。最后当这些年轻人明白这只是一场模拟游戏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当然真正的实验,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期限也是两周。和电影中一样对报名的人做出筛选,最后得到24个人,随机分成三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实验最后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是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异。

实验结果让我们不禁想,为什么一群心理健康又遵纪守法的人到最后变成了这样呢?津巴多做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角色认知理论,但到最后没想到所有人都进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都为其提供一个‘剧本’,用以指导分配给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的扮演。尽管津巴多这位狱长对被分配为狱警的人进行暗示,要对囚犯严加看管,不能让他们破坏规则,必要时候可以适当惩罚,但是强调了不能使用暴力。狱警们在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狱警,还能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实验参与者。但是在监狱这种特殊环境下,他们做的监督囚犯的工作,他们穿的狱警的衣服,他们被津巴多赋予的可以惩罚囚犯的权利逐渐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他们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狱警,并开始运用自己的权利随意对囚犯的反抗进行施暴。囚犯们被要求服从狱警的指挥,遵守规则,一开始他们是反抗的,可是经历了无数次打压和精神折磨之后他们也逐渐把自己当成了低人一等的真正的囚犯,第三天之后就开始任由狱警摆布。不得不说,狱警和囚犯都开始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认真实践了。

无论在电影中还是真是实验中,监狱中的暴力事件都是惊人的。实验者对被试都进行了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测试,留下的都是无暴力倾向的人,可是为什么还是出现了令实验者本身都没有预料到的可怕的暴力侵犯行为呢?这只能由本能论来解释了。弗洛伊德说人天生就有的死本能让人具有攻击自己和毁灭自己的本能,当生本能占上风时不能表现出来,而且生本能会让死本能的攻击倾向转到外界去。习性学说在进化中利于种族生存的行为都会被保留,攻击就是一种原始的优势力量。但是狱警的暴力行为也不能全由本能论来解释,也有受到情景暗示的原因,他们以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可以执法的力量,而面对本来就犯有重罪的囚犯自然不用手下留情。

我们不敢再模仿津巴多的监狱实验,因为我们的内心可能都隐藏着黑暗的另一面。在中国古代有性善说和性恶说,这个实验证明的是性恶说,无疑是对世人的警醒,我们应该有品德的教育,应该要让人知道抛弃恶而表达善。善和恶都是存在于内心的,只是我们追求利于社会发展、利于和平稳定的那一个面。

第三篇:死亡实验_影评

《死亡实验》影评

电影中的男主角法赫德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报纸上的心理实验招聘广告并前往应征。并且收受其曾经就职过的传媒公司1万美金试图拍摄实验内容作为价值新闻。实验共录取20人,其中,8人被选为狱卒,其余12人为犯人。只要完成为期两星期的实验,每人可收到4000美元作为酬金。若有人在此次实验中使用暴力则会立即被取消资格。

开始时所有人相安无事,有说有笑。之后在法赫德为赚取新闻不断挑衅狱卒伯瑞斯,致使情况逐渐失控,担任狱卒的角色开始动刑虐待犯人。当该实验的女助理发觉情况不妥时劝告主管该实验的杜恩教授终止该实验却没有得到同意。其中一名狱卒巴什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其他狱卒打伤并且一并关入牢房,甚至把研究员和女助理通通囚禁起来还在打伤一名囚犯后上时间不去医治导致该囚犯死亡。杜恩教授接到电话赶回医学院却不幸被一名失控的罪犯枪击。最后众人逃脱,但是两死三伤。而,实验才仅仅进行了第六天......这个电影几乎没有离开牢房的场景,但是间接交叉一段法赫德与一个女人的感情戏,让整个影片有节奏,有停顿,张弛有力。

作为剧情大片,该电影显然在形式上、题材上以及镜头语言上几乎是平平无奇,摄法也是中规中距没有什么创新,比起同等的监狱题材的影视剧,它引人入胜的地方不是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音乐音效,也不是目不暇接的特写镜头营造的暴力氛围,而是它的主题。

关于它的主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完备的答案,只不过,基于这个电影的前身是根据1971年的真人真事改编(即美国心理学家Philip G.Zimbardo领导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描述德国某研究院进行模拟的监狱实验),并且还曾一度被誉为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之一。

一群在现实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人,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短的几天单一的空间内就会变的面目全非?是角色和环境改变了人的性格还是人性本身的不稳定会在特定环境下展现不同的形态?当人所承担的角色的权力超越了可以改变其所处环境的规则的能力时,还会有多少人能够继续维持整个社会正常的秩序而不会滥用权力飞扬跋扈?

电影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这些心理学、社会学等的问题。但是却在很多方面带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法赫德是电影中的主角,他是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人。同时,他也是电影的主线,随着他的行动展开这个看似平常的实验。而他的心理变化也影响着整个影片的进程。从起初的新奇,到挑衅狱卒时的兴奋,再到被狱卒集体施暴后的短暂平静和最后的反抗。这些心理的变化预示了环境对人心理的微妙改变和作用。在强压下,人会随着压力的方向改变自己的个性,这是本能的适应环境,而当压力超过某一限度,达到最大承受度,这个压力就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就同弹簧的弹性函数是一个道理。最后爆发出来,好在法瑞德是整个片子中意识最明确也是最清醒的人物,因为他始终

在告诉自己这只是个游戏,因此他的爆发也是有条有理,从头到尾都在自己的极限之内,没有越步。而与他同寝的一直沉默隐忍的38号,当狱友舒特死亡后终于愤怒起来,在其片尾和伯瑞斯的打斗中可以看出来,这个爆发如果不是有法赫德劝阻,伯瑞斯几乎毙命。其次,一直胆小懦弱但是有同情心的狱卒巴什,在最后被同伴追逐中也由于过度紧张,用消防栓狠狠砸倒了同伴。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伯瑞斯,在现实生活中他在航空公司上班,并且七年内从未迟到过,来参加这个实验也只是想敞开心扉体验一下全新的生活,并且获得这对于他来说的一大笔钱。从他对自己的阐述上看,这个人物应该是一个严于律己恪守陈规的一个人,还有一个快12岁的女儿,也可以说他的家庭生活看上去也还算美满幸福。这样一个平凡,守规矩的人当他的尊严被侵犯、他的权限逐渐变大时,他的爆发格外可怕。他变成了代表狱卒集团的领袖人物,开始进行对囚犯们的暴力袭击,并且还软禁了研究员和女助理,当观众几乎觉得这个人已经完全癫狂的时候,他又在同伴试图对女助理进行“性骚扰”的时候前来阻止,这说明他的理智还有完全泯灭?还是他整个行为都在他的道德范围内被自己默认为遵守“规则”,只不过“性骚扰”恰好不是规则中的一条所以才来阻止?可以说在狱卒与囚犯双方矛盾激化之后,我们看到的伯瑞斯应该是一个残忍变态的形象,但是故事的最后,在他看到法赫德手上的鲜血的时候又在求饶般的说:这是你先挑起的。他的神态和语言都似乎还原他最初的模样,所有的一切也似乎真的只是遵守“规则”以及“执行任务”一样单纯。但是事实显然已经无法还原所有人的初衷,不仅实验失败,这些只是想拿到一笔横财的普通人们,生活也将会从此改变。

片子的最后,一条长长空空荡荡的房间,两边有抱头痛苦的狱卒,也有四处张望的囚徒,还有远远走过来互相搀扶的狱卒和囚徒,所有人都站在两边,看着遥远的前方,眼神茫然而疲惫。

一切都结束了。

最后的最后,法赫德和女友坐在海边,镜头的前景是窗台上的早餐,两个人平静的看着大海,这时候法赫德突然笑了,然后女友也跟着微笑,故事结束......留给我们长长的思索,对于这些测试者未来的生活,除了这释然一笑,也许还有更多的问题要去面对......

第四篇:死亡实验影评

《死亡实验》的故事蓝本来源于历史上有名的斯坦福实验,电影描述的情节虽然与原本的实验有所出入,但其中折射出的意味依旧给予人极大的震撼。

电影将77号参加实验的缘由作为开头,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他富有同情心和充满希望的一面,为他之后的行为埋下了伏笔。在试验正式开始前,需要经过一些测试来挑选实验对象,这里电影使用了某种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联想起的某个记忆瞬间,揭起了他们隐藏在表面下的心理状况的一角,这一部分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解释之后这些试验者在实验中种种表现的动机,不仅仅是14000美元带来的诱惑。

先从单个人物的性格角度分析:刚坠入爱河浑身散发着自由气息的77号、自称是漫画的17号“飞人”以及西装革履表现的有些怯懦的瑞恩斯无疑在本片中最具代表意味。77号向往印度,热爱和平同时也具有反叛精神,虽然身处实验的监狱中,但他的心仍是自由的,也因此他没有进入到囚犯的角色中,并引起了之后的种种冲突。17号“飞人”一直用漫画家的身份来掩饰自己,直到糖尿病发才透露这不过是自己的假想,自己现实生活的一事无成导致他想逃避到监狱这个牢笼中来。而瑞恩斯则是利用西装革履来将自己伪装成体面的人,实际上他42岁了还无法独立,每天仍旧接受母亲的呵斥,他平常将这些负面情绪压抑着不释放出来,但焦虑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他的心态和行为变得古怪起来,看他从刚进监狱还只是在一旁观望,到惩罚了77号之后,一种掌控自我、掌控他人的欲望从他心里蔓延开来,长期的压抑得到了一种扭曲的释放,此时他内心真实的另一面与他的表象交换,使他沉浸在权力的世界中,最后酿成惨剧。可以说,17号是导火索,77号是那点火星,最后引爆了瑞恩斯这颗潜伏的炸弹。

一开始所有的囚犯与看守都在尽量遵守实验者提出的规则,当然这都是为了14000美元,而此时他们还没有进入角色。直到囚犯与看守的首次偶然冲突,开始有囚犯接受了惩罚,即默认了自己被约束的身份,这也同时强化了看守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以瑞恩斯为首的看守开始蠢蠢欲动,认为囚犯需要被好好管教,而囚犯这一方除了少数反抗人士,已经开始承认看守的身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反抗。其中的底线不断在变化,从开始的不可使用暴力到精神虐待,到身体侮辱,再到暴力虐待,最后红灯不亮变为最后的借口。事实上,此时大部分看守已经失掉了正常人理应拥有的同情心,放纵着自己的欲望,瑞恩斯强势的疯狂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身处监狱之中,有着逼真的规则约束,制服,剥夺囚犯的姓名用编号来替代,这一切都改变着看守与囚犯的心理,这种虚假的角色扮演反而替代了现实,例如看守们认为遵守规则比给糖尿病发的17号提供举手之劳的药物治疗更为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环境之上,还有着实验者所说的红灯作为他们最后的底线。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做过的服从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们不需要在多大的压力或恐惧之下行不义之事,只需要某种“指令”或“契约”产生的约束或义务也好,就能进入一个“无思无虑”摆脱道德限制的状态。片中也是如此,瑞恩斯口口声声以红灯不亮是实验者的默许,而其他跟从的看守也以此来摆脱自己道德上的罪恶感,红灯就在监控室的上方,意味着看守与实验者是同一阵营的,而囚犯在牢笼里,是被动的、承受的一方,是一个行为的客体而非主体,他们理应服从,他们的人性要求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实验能确保完成,这样的观点慢慢扎根于所有人心中。一个

人的残酷与个性无关,他可以将自己的良心道德切割,将善恶的判断交给他所服从的组织,责任也由组织来承担。服从,使得邪恶之事并非是那恶人做出来的。影片的最后,红灯已亮,也阻止不了疯狂的众人,当那扇门打开之时,所有人才回复了本性。每个人都走出了牢笼,但未必能摆脱心理的阴影。

服从和推卸的心理让许多人堕落成路西法。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例如高考考生迟到几秒钟未进考场,门卫与老师坚决拒绝其入场,导致悲剧发生;城管暴力执法,殴打商贩,欺辱老人;警察对嫌疑犯进行虐待并用荒诞理由搪塞,例如躲猫猫事件。人们将组织授予自己的权力放大化,而将其结果和所应承担的道德谴责全都归咎于背后的组织,这无形中鼓励人们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必自己来承担责任。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社会存在着更多所谓的旁观者,即对发生在周遭他人受侵害的事件视而不见,并且认为这一切只是社会的责任,把所有一切归咎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落后,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只是做着符合这个社会的行为,并没有任何错误。当这样麻木的人越来越多时,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只能希望,我们自己能够站出来,有更多的77号站出来,敲醒所有麻木的人,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在扮演某个假想的社会角色,而是为了更好地做为一个人存在,抱有一颗同情心和不灭的人性。

希望我自己不会忘记这一切,也希望人并不像片中所说的进化得比猿猴更加野蛮。但愿我们都不是自身经历的囚徒。It’s not a game.

第五篇:死亡实验影评

“因为我们仍能对此做些事情”

——简评电影《死亡实验》

学号:141003221

姓名:杨昊

联系方式:***

“你现在仍然认为我们进化得比猴子高级吗?”

这是改编自真实事件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的电影《死亡实验》片尾的一句话。影片开头,主人公特拉维斯刚刚被公司裁员,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决定参与模拟监狱实验。实验中,一批来自不同环境的男人被随机分为“犯人”和“狱警”,在一栋封闭建筑中共处两周。犯人不可侵犯狱警,若有暴力事件发生(监控范围内)或者有人提前退出,实验立刻停止,所有人都拿不到酬劳。特拉维斯被分配为“犯人”,在经历了一系列侮辱、暴力伤害之后,带领所有“犯人”反抗。最终实验只进行了6天,但所有人都拿到了相应的酬劳。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特拉维斯是这样回答上面那个问题的——

“是的。因为我们仍能对此做些事情。”

或许在面对一个将人心之恶勾引出来的制度,我们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能够在濒临毁灭的时刻选择“对此做些事情”。

一、反转人心的6天

经过一系列测试之后,特拉维斯与其他实验参与者一同抵达实验基地——一所封闭的清空了的监狱。

第一天,参与者被分为“犯人”和“狱警”两类。狱警被告知必须遵守五项规定:囚犯必须吃完餐盘中的食物;囚犯每天可以有半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囚犯只能在指定区域活动;囚犯只能在被问话时才能说话;囚犯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犯狱警。而每个囚犯被分配了一个号码,并且狱警只会叫编号。如此一来,囚犯的选择权、人身自由、话语权、反抗的权利都被剥夺,甚至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只是数字。在当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一位犯人不小心把篮球砸到一个狱警的脸上,导致所有犯人都受到了小小的惩罚。就这样,所有人开始了进入角色的第一步。

第二天,因为不满意食物的质量,特拉维斯带头将食物扔向狱警。当晚,狱警领导贝瑞斯带领狱警们捉弄犯人,认为这样可以抵偿被扔食物的侮辱,并“揪出”特拉维斯拷在监狱栅栏门上。与此同时,特拉维斯的漫画家狱友本杰明低血糖发作,身体开始变虚弱。

第三天,点名时本杰明缺席,狱警们这时候才知道本杰明的情况。特拉维斯要求让本杰明休息并取来胰岛素医治他,但贝瑞斯坚持命令本杰明应该起床入列,二人为此差点大打出手。贝瑞斯认定特拉维斯就是犯人们的头头,要想控制犯人们,就要“让他们恐惧”。于是,狱警们就在一间仓库里惩罚了特拉维斯,给他剃发、言语恐吓、向他撒尿。至此,狱警对犯人的压制完成了一次“升级”,身体压制、精神压制都更进一步,实验“顺利”地进行。

第四天,本杰明的病症加重,身体异常虚弱,于是特拉维斯用自己的酬劳恳请一位不那么“投入角色”的狱警盗取胰岛素。然而这位狱警的行为被监控拍下,在被其他狱警暴揍一 1

顿之后被贬为犯人。贝瑞斯收缴了胰岛素并交给本杰明,随后又把特拉维斯带到卫生间,逼迫他说出“我是一个犯人”。回到牢房,特拉维斯沉默着哭了。

第五天,贝瑞斯申明遵守规定的重要性,特拉维斯脱下囚服以示抗议,并冲到监控探头前呼喊着要退出实验。在贝瑞斯警告特拉维斯的时候本杰明打了贝瑞斯一拳,结果被一棍打死。特拉维斯被关在一段几近封闭的管道中作为惩罚。压制与冲突再次升级,反抗的冲动在暗处涌动,战争一触即发。

第六天,特拉维斯逃出管道,迅速召集所有犯人开始反抗。贝瑞斯本想维护自己的“权威”,迫于犯人的数量优势,自己也开始害怕。犯人和狱警激烈交锋,最后红灯亮起,大门开启,实验结束。所有人走出监狱,表情茫然。

6天的实验,见证了人心的巨大反转。本来心理健康的一群人,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变得乖戾、暴躁、专制、懦弱、恐惧;本来没有暴力倾向的一群人,在规定的压迫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暴力。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还有两个学生中途退出。

规定与暴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扭转的容易以及面对这种压制的不作为。庆幸的是,特拉维斯有所作为。整个过程中他都在反抗,还带领别人反抗,他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清醒。他没有沉默,没有隐忍,没有忍气吞声。

“历史终将记住的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这话不错,但在这个实验中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二、特拉维斯和贝瑞斯

德国电影《浪潮》讲述了一个“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高中教师文格尔用独裁方式重新整顿班级,而自己则是首领。这个叫“浪潮”的小集体很快发展强大起来,其中有一个叫蒂姆的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事态发展愈加严重之时,文格尔宣布浪潮解散。蒂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当着众人的面,打死一名同学并饮弹自尽。影片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至于蒂姆为何如此狂热,在加入浪潮之前他是一个受尽欺负的窝囊鬼,但是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会保护他,他也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熊培云这样说:“对于蒂姆来说,’浪潮’更意味着一种梦寐以求的力量,就像他后来握在手里的手枪一样。”

在《死亡实验》中,贝瑞斯是个与蒂姆何其相似的角色。实验前,他只是个42岁还跟母亲住在一起的“失败者”。但在实验中,游戏规则赋予他无限的权力,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力量,这使他体验到成功人士的掌控一切的快感,勾引出内心的恶。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集中营中的德国人为何会毫无怜悯地迫害犹太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们只是在服从规定,服从命令,权威让一切罪行变得合理。甚至在战争结束,这些德国人也不认为自己当时做错了什么。在一种恶的体制中,他们只是在完成任务,“尽职尽责”,在这背后,不仅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更像是一种美德。

为了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拿到酬劳,贝瑞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再看特拉维斯,他意识到自己的人权遭到侵犯,意识到狱警们的无耻行径,意识到自己要反抗,不能坐以待毙,他也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犯人和狱警,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没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沉浸在博弈游戏中的头脑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 2

认为特拉维斯做得对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贝瑞斯。

三、做些事情

当今社会是急躁的,戾气弥漫的,每个人都仿佛满怀怨气,有人将这种情况归结到体制身上。我想说,在面对一个将人心之恶勾引出来的制度,我们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能够在濒临毁灭的时刻选择“对此做些事情”。再进一步,我们有能力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没必要毁灭什么,却有必要建立什么,或者改造什么。解构不忘建构,驳倒不忘树立,才是进步的应有之义。

“对此做些事情”,参与进去,这就是进步的第一步。要成为特拉维斯,更要成为甘地,这便是第二步。

2015.05.28

下载死亡实验 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死亡实验 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死亡实验

    11人力黄亚男死亡实验 因为从来热衷探究人性的东西,所以只因电影介绍中”测试人性”四字便下载来看,看的过程应该是很痛苦与恐惧的。监狱实验,从心理学老师那第一次听到这个......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主持稿同学们晚上好,我是本次图书馆观影活动的主持人,非常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图书馆放映电影活动,本次电影的名字是《春风化雨》,又名《死亡诗社》。死亡诗社这个名字......

    《死亡笔记》影评

    死亡笔记 说起《死亡笔记》,我随即就会想到一个词——神作。确实呢,一开始看的时候,真的停不下来,本来说只看一集的,后来看完一集又一集,再一集,还一集,最后就这么默默地把第一部看......

    死亡唱诗班影评

    《春风化雨》影评 M09园艺4班0921111021陶蓓蓓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教师基丁和死亡唱诗班的学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很精彩,富有苏格兰风情的旋律贯穿始终,人物的性格刻画也......

    死亡诗社影评

    姓名:何梦婷班级:1201班学号:12080120 死亡诗社影评——悠扬之歌 对于这部电影,着实让我欣喜的是一开始时风笛的出现,这件奇怪的乐器发出的奇特声响常会让我想起,它发出的声音存......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

    死亡医生影评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看《死亡医生》有感抛开主演,更想谈的是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以及这部片子所包含的内容:安乐死。“安乐死”打出这三个字的时候,感觉并不陌生。因为这样的事......

    死亡诗社影评

    “哦,船长,我的船长” ——小谈《死亡诗社》说实话,由于自己是理科生,思考问题比较理性的原因吧,一直对文艺片提不起什么什么兴趣来,尤其对教育题材更是敬而远之,之前唯一能打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