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亡唱诗班影评
《春风化雨》影评
M09园艺4班0921111021陶蓓蓓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教师基丁和死亡唱诗班的学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很精彩,富有苏格兰风情的旋律贯穿始终,人物的性格刻画也令人印象深刻。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基丁了,对当时的人来讲基丁算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了,为人看上去很有点轻佻的意味,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富有激情,热爱生命与诗歌,关心学生的好老师,他指引学生独立思考,以不同的角度观看世界,激发学生对生命与梦想的激情,在那个封闭的时代,他为学生们打开了一道通往梦想和展现自我的世界的大门,他成功的唤醒了沉睡在学生们心中的那股冲劲与激情,为此他虽然丢掉了饭碗,但他却获得了他的学生们打从心眼里的尊敬,可以说对于某些学生来讲,他就是再造之父。学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尼尔了,这个可以说是充满悲剧性色彩的人物,虽然他很有才华,却不被父母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内心的崩溃,可以说他是那顽固腐朽的教条制度下的牺牲品。整个影片看完以后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分,同时也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梦想,但又有几人真正为了梦想而持续奋斗呢?
第二篇:唱诗班制度
唱诗班制度
一、圣诗班宗旨:
圣诗班在崇拜中的献诗是都会重要圣工这一。各圣诗班在本堂教牧同工会议统一安排下,开展各项圣乐事工。
二、圣诗班负责人:
由教牧同工会议对各圣诗班指派一位教牧人员,全面负责圣诗班的牧羊辅导和圣工安排。
三、参加圣诗班人员和条件:
1、必须是受洗礼的基督徒,信仰纯正,虔诚追求,乐意侍奉,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没有不良习惯,教内教外有好的表现。
2、原则上受洗一年以上,并经常参加本堂主日崇拜。
3、必须具备一定音乐知识,嗓音条件以及视听能力。
4、必须保证能长期参加排练以及主业献诗。
5、诗班成员最高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5岁。
6、保证遵守圣诗班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教牧人员的领导。
符合以上条件者均可报名申请。
四、参加圣诗班的手续:
1、符合圣诗班条件者,均可自愿向负责该诗班的教牧同工报名申请。
2、负责该诗班的教牧同工向教牧同工会议提出申请。
3、由教牧同工会议认可后向有关圣诗班推荐。
4、经该圣诗班相关人员考该后,方可作出接纳与否的决定。
5、考该通过者,须旁听三个月(专业人员将视情况而定)方可填表接纳为诗班成员(旁听期间与正式成员同样记考勤)。
6、诗班成员的声部分配,原则上由负责业务的样关人员与负责同工共同商定。
五、各诗班成员原则上固定在侍奉、不擅自交叉或调换。如困事工需要,个别成员调换或交叉参加,应由负责教牧同工作出安排,各圣诗班之间不互相发展成员。
六、请假制度:
应区分病、事假,必须本人直接向负责考勤人员请假(包括电话)不允许捎假。
七、练诗纪律:
1、排练前应先有简短的读经和祈祷,再进行排练(具体人员安排可由负责同工和诗班骨干小组开会商定)。
2、排练时集中精力,听众指挥,服从安排,不得拒唱。
3、须做到练前预习,练后复习,提高练诗效率。
4、坐姿端正,不说闲话。
5、长期不能参加主日献诗者,不得参加排练。
八、献诗纪律:
1、没有参加排练者,不得上台献诗。
2、礼拜前三十分钟准时预练,没有参加预练的诗班成员,原则上不可参加献诗,献诗者不得早退。
3、上台献诗须身着圣诗班礼服,保持圣服的清洁、平整,不得穿便服;仪表端庄,不穿露脚趾凉鞋、白鞋上台;不穿短裤、短裙、吊带衫之类服装在崇拜场所出入;姊妹们可以适度化装,但不宜浓妆艳抹,不可戴醒目的头饰和下垂大耳环。
4、严禁穿诗班圣服出入卫生间,不可因私事随意穿着。
5、入席、退席、起立、坐下等动作要轻声整齐。
6、在圣台上精神振作,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打盹,夏季不扇扇子,证道时要专心聆听。
7、原则上不邀请外籍人员,海外回归都客串或短期献诗,必要时由同工会议提议,经主任牧师同意方可实施。
8、与其他堂进行交流,应由教牧同工会议商讨同意,主任牧师批准,方可进行。
九、其他:
各诗班成员每年年底进行下一的注册工作,凡愿意继续参加者要重新注册登记。不能继续参加者不予注册登记,但经过若干时期又能参加者,但须重新办理申请手续。
十、有关诗班成员退出的决定:
1、本人自动退出者,须事先与主管教牧同工提出报告。
2、练诗、献诗半年内出席率合计分别不满50次者,不作为本诗班正式成员。
十一、外出规定:
1、各诗班云外堂交流,献诗或个人以本堂诗班名义被境内外教会邀请献诗,须先由主管教牧同工提出,经教牧同工会议商讨同意,主任牧师批准,方可实施。
2、圣诗班原则上不接受社会上任何单位的邀请外出唱诗。若遇特殊情况,须由教牧同工会议提议,经主任牧师同意,方可实施。
十二、圣诗班成员要虔诚侍奉,严于律己,彼此相爱,在团契意识,服从教会安排。
十三、圣诗班的圣修内容和时间安排由该诗班的负责同工决定。
十四、诗班工作由诗班主管教牧同工负主要责任。协助诗班的联络员、指挥、琴师等工作人员由教牧同工会议认定,由主任牧师批准邀请。
十五、凡不符合以上诗班成员基本条件者,不遵守本规章制度且不听劝者,劝退。
十六、相关指定人员须在当月初,下月的琴师、指挥安排表以及主是献诗的曲目报给诗班主管教牧同工。
十七、指挥、琴师须按安排参加侍奉,有事须提前请假,以便另作安排。
十八、指挥、琴师中有歌唱恩赐者,应在未安排指挥和司琴侍奉时和其他诗班成员一样参与献诗侍奉。
第三篇:《死亡笔记》影评
死亡笔记
说起《死亡笔记》,我随即就会想到一个词——神作。确实呢,一开始看的时候,真的停不下来,本来说只看一集的,后来看完一集又一集,再一集,还一集,最后就这么默默地把第一部看完了。不过也仅限于第一部,到第二部的时候,我真的是本着对神作的尊重看完的。
这部动漫有点像高智商动漫,很多地方看起来都很不可思议,但仔细斟酌一下,又觉得在理,所以说是神作嘛。不过说起来,我真的不喜欢主人公——夜神月啊。一开始还好,后来就各种猥琐,各种坑爹啊,恐怕在他的心中,亲人,朋友,爱人,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吧,如果没有了利用价值,那让她死又何妨。抱着这种想法,他利用了两个爱她的女人,利用了他的家人,更利用了他的父亲,到最后,搞得众叛亲离,不得不说,他真够冷血的。虽说我不怎么喜欢他这个人,但不得不说,他做的事情,也不见得就是错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显然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些犯了法却还逍遥法外的人,死光了是最好的,对于国家来说,这些人死不死确实也没啥损失,说不定某些领导人还要笑呢,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处置这些逍遥法外的人,有了KIRO的帮忙,确实治安可以得到维护。但是对于警察来说买这显然就是抢他们饭碗的事情,而且这是典型的以暴制暴,他们同意才怪呢。这么说的话,大家都没做错什么,观念不同而已。就像夜神月说的那样:我赢了,那我现在做的一切就是正义,我输了,那我现在做的一切就是邪恶的。我觉得,这句话用中国的成王败寇来解释也是一样的。
不管怎么说,在第一部里,夜神月和L都是很犀利的,他们之间的对决也是很精彩的。但是到了第二部,当L的继承人N和夜神月对决时,貌似就没那么好看了,反正当时我看的是稀里糊涂的,就是最后,N抓住了夜神月的一个漏洞,并默默地把夜神月搞死的时候,我才觉得,N貌似也蛮厉害的。网上有人说这一段比较坑爹,他们觉得无论是月还是魅上照都是聪明人,怎么可能会犯如此明显的错误,更何况当时夜神月早已掌握了主动权,怎么可能如此轻松的就被杀掉了,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是作者想让月死掉。其实我个人认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难得有一次失误也正常,虽然这失误是致命的。但至少月在有了死亡笔记以后,不再那么无聊了,我想,他也应该满足了。
还有一点,最后月死前的那段挣扎,看得我蛋都裂了,他一点骨气都没有,那还算是一个男人啊。本来就不喜欢他的我,现在更鄙视他了。好了,就说到这里吧,我叫乘风,请多多关照。
第四篇:《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
—让生命活的有意义
看完《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后,我被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扬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情,当我死时,才不至于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而威尔顿学院的这些学生们同样也被新来的老师启发了,他们在“船长”的指引下,找到了他们生活的意义。与其说这部影片是讲艺术的,不如说是对教育问题的探讨。
影片从一开始就很好的交代了营造剧情所需要的背景和关系。其实,这个开头可以分为两个场景,礼堂和宿舍内,这两个场景巧妙的交代了两个关系,礼堂的新生大会交代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宿舍内的场景又构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但这两个关系表现的方式又有所不同,礼堂展示的是朝气蓬勃的学生和一所古板的老牌学校之间的关系,它是通过开新生大会这样一个事件所表现的,观众在这个事件的发展中可以切身感受到学校与学生双方的各自特点。当然,影片并没有通过生硬的“说”来表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十几个较快速分切的特写或近景镜头融入叙事中,这使影片的节奏一下提得很高,很快的吸引了观众,这是第一种表现方式。第二种表现影片背景和关系的方式是通过人物精彩的对话来达到的。《死亡诗社》的人物关系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结束新生大会后,紧接着影片转入了宿舍的场景,通过几个青少年的对话,可以发现每个人物的特殊性格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并且青少年们将学校赖以生存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说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以此来表现他们对学校古板顽固校风和学习氛围的不满。
应该说,影片的开头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观影人对该影片的兴趣度,就如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一般,而该影片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影片开头即以一连串的特写或近景镜头来表现每个人对典礼的准备,此时观众们只感觉忙碌,并不知道镜头要表现什么,这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直到镜头出现了一个全景,并配以嘹亮的爱尔兰风笛声,此时才恍然大悟。之后便是漫长的典礼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严肃的气氛,镜头也是在近景和全景之间来回扯动,近景镜头中人物的拍摄,则采用了三人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而这些人物镜头的出现,使观众在形象上对主角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当剧情发展到宿舍内部阶段时,镜头语言已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辟的对话,值得一提的是尼尔和父亲的对话及争执,为影片留下了巨大的伏笔。
影片在叙事结构的运用上,用的极其微妙,通过这些学生们在基廷老师的指导下,心灵得到了自由和释放。这一点的运用就如文章中的起承转合一般,不仅让观众观众感觉很自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影片的主题思想顺利的向高潮推进。影片通过不同的人物共同构成一条线索,被压抑青春的少年们,在开学时遇到了他们的“船长”—基廷,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
这些主角们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从外表看,尼尔最具有诗人气质,忧郁带着狂野,可是迫于父亲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很多课外活动而专心于枯燥无味的学业;尼尔的室友托德是个害羞,胆怯的男孩,不会走近别人的生活,更不会让别人走近自己的生活;查理是他们之中最叛逆的一个,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而且更付诸于实际行动,诺克斯是不温不火的,他只为自己心爱的女人疯狂。
影片中,学生们来到教室开始大闹,当基廷走出来时,教室瞬间安静了,他们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熟记于心。但是,基廷是特别的,他从正门走了进来哼着《扬基进行曲》的口哨,把孩子从后门带了出去,就这样他的第一节课开始了,而学生们的另一条道路在此时也被打开了。在一张已故校友的毕业照前基廷开始了他的第一课:carpe diem(拉丁语,意为抓紧时间,及时行乐),seiz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就这样开始了他不同寻常的课程,让学生们撕去了犹如圣经般的教科书上伊凡所写的前言,告诉他们诗歌是美丽的,浪漫的,我们为他而活;基廷与其他老师是不同的,这激起了学生们对他的兴趣,学生们找到了他以前的中学记录,此时,一个“古诗人社”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就这样他们第一次大胆的走进了那个被禁令的地方,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古诗人社。这时影片已经开始了一个“起”。
接着,基廷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叫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无论这是否看起来愚蠢或者不正确,你必须要尝试,在基廷的启示下,尼尔开始第一次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于是出现了这一场,在45:36,尼尔兴奋地走进宿舍,扔给托德一张《仲夏夜之梦》的公开面试并说:“我找到了,我内心真正要做的,我要去表演,这是我一生首次知道我要做什么,也是首次要付诸行动。”这是很好的表现了基廷教学方式的成效,但我们此时还会觉得这种“承”还远远达不到高潮。因为,查理和尼尔本来就是那种开放的,只是由于受到客观的压制而不得以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在这里,托德的变化,可以说将这种承接进行到了高潮。托德内向羞赧,他的世界很封闭,其实他的内心很丰富,在他小心翼翼的隐藏的内心深处,梦想在那里闪着别样的光芒。但他不敢把他拿出来,他害怕别人的评价,他没有自信去展示自己。基丁发现了这个封闭但却丰富的小伙子,他知道让他释放自己才能激发出他潜在的激情。在课堂上,忐忑的托德站在讲台上感到无所适从,‘我不懂咆哮,我不会表达,站在这让我觉得难堪,但老师为什么让我做这些’他的心里在纷烦的跳出这些字眼。“说说你看到惠特曼的画像时想到了什么。闭上眼,不要思考,大声说出第一个跳入你脑海的字眼„„ ”基丁大声的启发他的灵感,镜头开始绕着他们两个转动,一圈一圈,托德的内心也在剧烈的晃动,当“他看起来像个牙齿流汗的疯子”这样平日看来荒诞不经的话语都脱口而出时,镜头突然定格,一种坚定已经从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惊喜第一次笼罩在自己的脸上。紧接着,高昂欢快的音乐响起,学生们和基廷一起在操场上快乐的运动。这个时候,被激发的学生们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开始付诸行动,尼尔坚决的去要表演,查理更加的放纵自己,纳克斯也去勇敢的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
在我们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的时候,可现实却就是这样,前方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路欢快的,查理简单的认为,直接与学校的规定来正面的冲突,是carpe diem的表现,但是他最终受到了学校的惩罚,当基廷告诉他:吸收生命中的所有的精髓,并不表示被骨头噎死,有大胆挑激的时候,也有谨慎的时候,聪明人明白需要采那一种。虽然查理在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是,他对于“seize the day”有了更加深的了解。纳克斯鼓起巨大的勇气,向克莉斯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在遇到却特的阻止后,依然不放弃,在尼尔的第一次演出表演上,得到了克莉斯的心。而此时正在为演出而兴奋地尼尔,却被父亲突然地到来打破了,梦想和现实碰撞的结果让你目不忍视。于是,出现尼尔去求助基廷老师,当基廷告诉他没有别的办法,他的表情是如此的痛苦,他压抑着泪水说:“我知道他会说什么,我被困住了。”
最后,尼尔还是去演出了,至于他的父亲是否同意了,从基廷问他时,他闪乎的眼神我们知道,他没有,他没有勇气去和他的父亲交谈,他害怕说出来之后,他连这次机会都会失去。其实他的父亲是残酷现实的一个化身,在尼尔的世界里,即使曾经多么美丽和强烈的冲动最后在父亲的严酷的面容前面只能轻轻的支离破碎。尼尔的演出相当的成功,获得了所有人肯定,却依然不被自己的父亲认同,甚至要求他从威尔顿学校退学,去布瑞登军事学校注册。
影片的转折在这个时候达到了高潮,在尼尔的家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尼尔与父母的争吵和尼尔的自杀。在尼尔与父母争吵的阶段,影片以表现人物的语言为主,加以人物的表情,所以这段的镜头语言以近景为主,辅以中景照顾环境和表现三人同时的状态。近景镜头多给到冲突的两端—尼尔和他的父亲,尼尔母亲的镜头很少,对争吵的参与和贡献很少,由此可以表现出其不高的家庭地位,这是一个古板顽固的家庭所特有的生活状态。争吵最终以尼尔的妥协为结束,这一点很像开头尼尔与其父亲的争执,可能是导演有意照应开局,同样是妥协,但这次有所不同,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注定有悲剧的发生。影片然后通过对尼尔父亲鞋的特写完成了镜头的空间的转换,然后又是一个对尼尔床上衣物的特写,两个特写不仅将镜头和事件联系起来,而且也将风格联系起来,争吵的部分是很生活化的,而自杀的部分又是很风格化,导演就运用了特写镜头这一最容易产生风格化效果的形式完成了这一过渡。从影片进入自杀环节开始,两极镜头的运用就占据了主要地位,中远景表现动作和环境,特写显示细节事物。尼尔自杀的拍摄方式很巧妙,演员根本就没有费力表演,通过大量细节事物的展现,就可以将情绪烘托上去。影片选取的物品也很巧妙:草帽代表理想,门把手和脚代表抗争的行动,钥匙和枪代表最终的毁灭。这一节没有出现一滴血,一个表面化的镜头,就将人生命的毁灭表现出来,尼尔的生命之轻,耐人寻味,这时候我们感到内心的沉重。在这里死是一种最消极的抗争,我们会感觉尼尔死的并不值得,可当我们看到在尼尔课桌里的那首死亡诗社的集体朗诵的开篇文章里的话时,我们明白了,尼尔只是不想做个做个行尸走肉。就如诗中所说的:“当我死时,才不至于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看到这里的我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我们的内心如同被刀割裂一般的痛。在尼尔选择自杀的那一刻,仿佛以前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尼尔的表演梦破碎了,威尔顿学校学生们的自由梦破碎了,我们心理的梦也破碎了。随着尼尔那美丽的梦陨落的那一刻,这个世界又回到了那个残酷、封建、束缚的现实。
其实,有些事情是无法回避的,就好像你可以相信童话,但世界不会是童话。你可以选择失落,也可以从此愤世嫉俗。但我敢保证,你不会开心的,因为你始终没有参透生活的意义。得到真理就必须经受历练,拥有快乐先必须体验痛苦,这就是生活的代价。激情的背后也应该有一双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核心场景,就是教室。学生为了自保而背叛,基丁老师成了替罪羊而被辞退,看似一切都恢复了平静,而恰恰是这个最平静的时候才能爆发出最真挚的感情。影片结尾想表达的是一种为了自由而产生的抗争,这才是死亡诗社俱乐部的真谛,也是诗的真谛。结尾部分一上来就是诺兰校长代课的事件,除了第一个镜头的用的是全景,其他镜头都是从四组镜头中提取出来的:诺兰先生讲课的中景,表现老师讲课学生上课的状态;反向的中景,同一个状态同一种表达,不同角度的拍摄;托德的近景,借其表情展现其内心活动;卡梅伦的近景,也是表现内心活动。托德和卡梅伦是一对照体,托德是正面的,卡梅伦是反面的,托德是抗争的,而卡梅伦是妥协的,更加巨大的反差就是托德曾经是那么的胆小。影片从这四组镜头间反复的切换,以达到铺垫的效果。这期间,镜头语言是很稳定的,也是很模式化的。“船长”基丁老师进教室拿东西是导火线,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托德等人感到强烈的内疚。当卡梅伦提到课本撕掉的那几页时,基丁笑了,这一笑本来可以作为全片的终结,但导演并没有这么做,影片要表达的是抗争,所以一些学生必须站出来。除了对照,此时的镜头语言最大的作用就是烘托情绪。我个人觉得影片结尾处一个小全景很好,在这个镜头中清楚的表现了有一半的学生为了声援基丁老师而站在了桌子上,另一半学生没有反应。其实这就是生活的、真实的,学生们怕被开除,肯定有一部分不会站出来,这是人之常情。这个镜头表现了导演对生活的理解,真实的还原了现实,给了观众客观思考的空间。导演并没有片面的追求“多”和“全”,而是通过安德森这个“胆小”的人的转变,把这种感情表现到了极致。古诗人社俱乐部并没有死亡,而是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死亡的是腐朽的顽固的教育制度和这种制度下墨守陈规的教育工作者。
我认为这部影片除了故事情节与场面的调度都很好以外,在场景的选择以及音乐的配合上,都使得整个影片更加的相得益彰。比如,在托德得知尼尔去了之后,托德和查理等人在雪地里走的那一场戏。雪是那种只能存在于眼里却让人无法抓住的东西,一旦抓住之后便化成水而流逝,当你刚刚为融化在自己手中的雪而感到难过时,再抬头看见的依然是漫天飞雪。于是,在这一刻你明白了,美丽的东西只可远观而不可亲近,也是在这一刻你明白了,只有不占为几有的博爱才能拥有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尼尔,这样美丽的一颗雪花在他的父亲手中渐渐的融化,也从此离开他们这群兄弟们。雪景的出现,让我们明白了美丽的东西始终都会离开。
第五篇: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教育浪漫主义的悲壮
摘要:威尔顿预备学校新来的老师基廷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和突破,追求自由和梦想,但用严格的律条训导学生期望他们成为各高校最优秀的人才的学校和望子成龙家长们却视之为洪水野兽,加以打压。文中指出《死亡诗社》实质上是描述教育浪漫主义对教育现实主义的抗争和失败,影片用悲壮的笔调描述了浪漫主义的遭遇和结局,体现了对尊重人性的浪漫主义教育充满了同情和希望。
关键词: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教育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家长以孩子能在该校读书为荣,但学生却称之为地狱,因为学校的教育的模式固定单调,束缚人的思想,令校园死气沉沉。新学期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他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和突破,有自己的想法,追求自由和梦想。渐渐地,这一切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一些人偷偷地重组了死亡诗社,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的是悲剧也在这时发生了„„
这是影片《死亡诗社》的剧情,影片体现的是教育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悲剧的发生则是这两种冲突的结果。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是文学文艺上的两大主要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因其社会背景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它倡导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浪漫主义,百度百科);现实主义则是一种务实的社会心理,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思想教育作用。(现实主义,百度百科)。
这两种艺术类型进而也成为人类思想流派的重要特征,在音乐、建筑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重要表现,同样,在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这两种思潮的特征也是分明的,这就形成了教育观的分野。
教育的浪漫主义主张,个体的幸福和自由至高无尚,所以他们反对那种认为教育是为人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做准备的观点,反对把教育看成是促进外在与个人发展的社会政治目标,主张个人的教育须适应个人的真实自我,强调人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美〕乔治.尼勒〔杨捷摘译〕,1989,p46-50), 其另一形式自由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有绝对的自由,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管理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的目的就是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杨克瑞 /李朝海,2008,p1-3.)
教育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功利主义主张,它主张教育活动只是个人被动应付环境的活动, 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 也就是人的需要。为此, 教育发展要以社会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柯佑祥, 2008,P13-18)。现实主义在教学实施中往往体现了教育秩序的严格纪律观和教学过程的严格过程观,也表现在其对教育目的的唯理性主义、对教学内容的客观实在性追求以及教学方法的统一性要求等,强调以伦理为教育普遍不变的目的,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静听、被动的地位。
影片中的现实主义代表是威尔顿预备学校和家长们。威尔顿是一所被认为有着优秀的传统,荣耀的学校,它用严格的律条训导学生,让他们成为各高校最优秀的人才,但这实际也是一所压抑得令人窒息的高中,一群严厉刻板的老师,一套严格的纪律和规定,一系列乏味无聊得课程,在这儿的孩子没有别的选择,像牵线木偶般,除了服从还是服从,个性与思想受到无情的抑制与束缚;作为一校之长诺兰(Nolan),他的学校准则是传统和纪律,这些准则使他变得专制,用自己的权威规定起学生的方方面面,限制任何自由思想。影片一开始开学典礼上学生们背诵校训“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但他们却私底下把校训用“头韵”修辞手法改为 “嘲弄、恐怖、颓废、排泄”,以泄心中的不满。
另一群现实主义者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他们花费巨款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威尔顿,期望这孩子通过这学校进入美国各名牌大学读医药、法律、商业和工程等能给他们带来丰厚薪水或出人头地的专业,从此过上富裕显赫的幸福生活。最典型的代表是尼尔(Neil)的父亲,他不顾他儿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儿子安排一切。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成人社会,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和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于是,孩子们不但学习数学,学习经济,学习法律,也学习各种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他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变得现实,变得善于钻营,变得急功近利,成为一名名合乎社会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他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他们放弃了理想,也丧失了真正的快乐。
浪漫主义者文学教师基廷的到来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了一股春风,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命的意义,他要学生汲取生命精华,抓住生命每一天;让学生把教科书中教条的知识部分撕掉,是要学生打破教条的、僵化的权威,提倡用自由的思维去欣赏诗歌的内在美,教大家应该懂得生命、爱情才是真正的诗;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教育他们敢于追求梦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 影片中的孩子们被这种思想所感染,老师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重新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高声读诗;讲恐怖故事,欣赏裸女画„„ 生命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威尔顿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其他的变化,孩子们寻找自己行走的步调,把握对生活的选择:托德扔掉了父母送给他的文具,他终于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勇气;纳克斯虽遭到一顿毒打,但他还是坚持追求爱情;查理更是出手不凡,他在校刊上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发表了文章主张招收女生,引起轩然大波。
这显然是对古风和传统的挑战,以学校和家长为代表的权威力量,或循循善诱,或粗鲁强硬,千方百计地干预孩子的选择和生活,他们视一切传统体制外的激情为鲁莽,他们畏惧并且扼杀这种激情,他们宁愿要一个循规蹈矩的校园,一个像成人社会缩影的校园。
想象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心灵苏醒的浪漫主义,青春懵懂的孩子们,虽闪耀着好奇的光芒,憧憬爱情和未来,但想冲出现实主义的牢笼,需要何等的风险和力量!秋天的威尔顿学院上空黑压压的鸟群惊飞,暴风雨却正悄悄酝酿。
校长诺伦恼怒地在全校师生面前宣布,校方将调查这个所谓的死亡诗社,如果作者不向校方自首就将被开除。当查理利用电话恶作剧对校长的权威进行愚弄时,查理也为此受到了威尔顿一顿结结实实的体罚。
冲突高潮是尼尔的自杀。尼尔是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然而父亲对他的管制十分严厉并寄予厚望。他计划儿子将来进医学院深造,为此他严格限制着尼尔的课外活动和爱好,尼尔虽然不情愿,但习惯于默默听从。基廷的到来感染了这个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使他醒悟: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当他在学校图书馆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名叫“死亡诗社”的组织时,着手重建“死亡诗社”。更令他欣喜的是,他终于找到自我,“我第一次知道了我内心要做的事!”,他发现自己酷爱表演,很想将来能上戏剧学校。他在名剧《仲夏夜之梦》获得一个角色,并不顾父亲竭力反对,偷偷地投入排练和表演。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不期而至的父亲却不容分说地将尼尔强回到家,并向尼尔宣布了自己的决定:明天将他送入军校。尼尔缺乏与父亲据理力争的勇气,绝望中他用父亲的手枪对准自己,为自由和理想以死抗争,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冲突的牺牲品。
浪漫主义的悲剧并未以此结束,校方迫于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决定要调查导致尼尔自杀的原因,调查死亡诗社的事和基廷在课堂上的言行,“死亡诗社”的成员们被逐个盘问,有的学生遭到了校方的开除。校长诱迫学生在一份材料上签名,这份材料表明:基廷教唆学生成立“死亡诗社”,诱惑和放纵的尼尔行为,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基廷由此被开除,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实际上,浪漫主义的悲壮色彩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影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基廷最喜欢引用的诗句“船长,我的船长!”,也许冥冥种他早已预感到他的“另类”教育理念将会面对的命运。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为悼念林肯(Lincoln)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很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诗歌的基调是悲壮的。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可是,心啊!心啊!心啊!哦.殷红的血滴流泻,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这是基廷老师最爱的诗句,这是基廷老师用来启发学生自由思想的诗句。从基廷吟唱的诗文中,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船,基廷是这只船上的船长,船长带领水手们战胜惊涛骇浪以到达目的地港口。基廷的港口是以诗歌、音乐、运动、以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在无拘无束的分享中去开启一颗颗懵懂的心灵。年轻的心在他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他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导师,更是激励他们成长的精神之父,是名副其实的“船长”,但“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
影片的结束似乎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辉。基廷老师默默步出教室之际,平时唯唯诺诺的托德(Todd)突然站上桌子,以基廷老师典型的“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方式向老师致敬。同学们陆陆续续登上桌子,目送基廷老师。一边是气急败坏的校长,另一边是隐忍微笑的基廷老师。
距离死亡最近的应该是生命,死亡诗社,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基调的名字,抒写着生命的最诗意与最沉重,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抗争、痛苦、失败、希望,感同身受。《死亡诗社》对传统的功利的教育敲响了抗争的钟声,钟声袅袅,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浪漫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htm,百度百科。[2]现实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646950.htm#4,百度百科 [3]〔美〕乔治.尼勒,杨捷摘译,浪漫主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J],1989年03月,p46-50.[4]杨克瑞 李朝海,教育思想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滁州学院学报》[J],2008 年3 月,p1-3。[5]柯佑祥, 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研究》[J],2008 年3 月, P13-18。
[作者简介]阮亦慧(1963-),女,广东惠来人,硕士研究生毕业,广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育。
联系地址:广州番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外语学院,510006。Emeil: pamelaruan@163.com 联系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