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三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1.概述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问题导学】 探点一:仔细体会巴斯德关于“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还是来自肉汤本身”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思考:(1)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先期的研究,作出了什么样的科学
假设?
(2)巴斯德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两套实验装置?如果只用B实验装置可以吗?为什么?
(3)根据研究结果,巴斯德可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点二:巴斯德证明自己假设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由此可总结出:(1)科学探究可分为哪几个过程?
(2)体会每个过程的意义: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是探
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探究计划包括和,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可供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很多,如、、、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3)通过巴斯德的实验,你认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的假设一定会与实验结论一致吗?如果
不一致,应该如何处理。
探点三:在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如、、、等。【反馈检测】
1.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证明的 A.达尔文B.巴斯德
C.施莱登D.施旺
2.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A.运气好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C.观察时认真D.实验用具好看
3.探究过程中需要()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和测量法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4.对实验结果认识正确的是()A.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但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 B.实验结果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 C.有时实验没有结果 D.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也不一定支持假设
5.调查是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B.调查时,有时范围很大,可采取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C.调查时,要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D.调查时,必须逐个调查,因为这样数据才准确 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则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模拟法 7.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A.低温和干燥B.低温和潮湿C.高温和干燥D.低温和室温 8.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新鲜的肉放久了会腐烂,而且夏天鲜肉腐烂要比冬天腐烂得快些。鲜肉腐烂与哪些因素有关?某位同学假设,鲜肉腐烂与它的含水量有关。为此,它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他的假设:取两块瘦肉(重量相同),用烘干机将它们的水分烘干,在分别放入两个干
燥的培养皿中。甲培养皿置于冰箱里,乙培养皿放入温暖的地方,而且肉片上滴加少量水。
请据此分析:
(1)你预测他的实验结果是哪个培养皿的肉先腐烂?(2)他的实验结果能不能验证他的假设?为什么?(3)你认为这一实验该怎样改进才较合理?
第二篇:第三节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4、举例说出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小组讨论、归纳知识的自主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
2、认同学习生物知识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二)难点:
小组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活动的进程调控。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视频《奇趣大自然》
(2)视频《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3)视频《生物学的新进展》
2、学生准备:
4—6人一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奇趣大自然》
自古以来,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断认识生物,逐步认识了各种生命现象,探索出各种生命活动规律,形成了一门专业学科——生物学。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活动设计
1、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分组讨论,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用彩色笔作好归纳记录,要求呈现方式简单明了,具有特色。
小组代表将归纳成果展示出来,各组进行比较,选出优胜小组。
共同归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2、生物学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播放视频:《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讨论:你认为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社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袁隆平,你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可适当补充杂交水稻的背景知识。
3、了解生物学的新进展
播放视频:《生物学的新进展》,向学生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技术、太空生物学实验等生物科技领域的内容,使其意识到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
学知识的兴趣。
4、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小组讨论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共同勾画一副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图谱。
(三)总结与回顾
强调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希望。
(四)及时反馈:
书后“自我评价”“思维拓展”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生物学: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
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六、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相应内容
七、教学反思:
第三篇: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学案
年级初 二科目生物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教学时间【复习引入】生物有哪些多样性呢?
【学习目标】使学生说出生物学的几种研究方法。描述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课堂导学】
一、课堂自学
1.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的过程,主要运用了。2.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发现青霉素能杀灭细菌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和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如、、和等,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常常是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而通常是不可能缺少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我展示
三、课堂记忆 1.记忆课堂自学部分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实验法的基本过程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B.观察并提出问题→设计并完成实验→做出假设→得出结论C.观察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得出结论→设计并完成实验
D.观察并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
()2.用实验法研究生物学问题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进行实验设计的主要依据是A.发现问题B.观察的结果C.提出的假设D.得出的结论()3.发现青霉素能杀死多种细菌的科学家是
A.列文••虎克B.弗莱明C.钱恩D.弗洛里
()4.对比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除了研究的实验因素之外的其他实验条件应A.完全相同B.完全不同C.不完全相同D.不做要求
二、实验题
一位科学家在一块地上喷洒杀虫剂,而在附近的另一块地则未经任何处理。接着,她在两块地上各设了5块面积相同的样地。然后,她从每块样地中都取1立方米的泥土,并统计其中所含的蚯蚓数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实验和数据回答问题:
喷洒过杀虫剂的土地未经处理的土地
样地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 样地 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
A730F901B254G620
C319H811D428I576
E451J704
(1)设计和实施这个实验前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可以作出什么假设?
(3)对实验记录进行数据处理:
(4)根据实验结果 得出的结论:
三、学习拓展
1.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菊花一般在秋天开放。某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影响菊花开放的生态因素时,有的同学认为菊花的开放都是受温度的影响,也有的同学认为是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请你就此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影响菊花开放的生态因素。(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篇:配方法专题探究
配方法专题探究
例1:填空题:
1.将二次三项式x2+2x-2进行配方,其结果为
2.方程x2+y2+4x-2y+5=0的解是。
分析:利用非负数的性质
3.已知M=x2-8x+22,N=-x2+6x-3,则M、N的大小关系为。分析:利用减法
4.用配方法把二次函数y=2x2+3x+1写成y=a(x+m)2+k的形式。
5.设方程x2+2x-1=0的两实根为x1,x2,则(x1-x2)2。
6.已知方程x2-kx+k=0的两根平方和为3,则k的值为。
分析:根与系数的关系,整体代入法
7.若x、y为实数,且x2y3(2x3),则y1的值等于。x
1分析:整理形式,非负数的应用。
拓展练习题:
***1.完全平方式是_______项式,其中有_____完全平方项,________•项是这两个数(式)
乘积的2倍.
****2.x2+mx+9是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_.
分析:全面考虑
3.4x2+12x+a是完全平方式,则a=________.
分析:可以用判别式的方法
4.把方程x2-8x-84=0化成(x+m)2=n的形式为().
A.(x-4)2=100B.(x-16)2=100C.(x-4)2=84D.(x-16)2=8
45.已知△ABC的三边分别为a、b、c,且a2+b2+c2=ab+bc+ac,则△ABC的形状为。分析:重新组合,正确分割。
6.如果二次三项次x2-16x+m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的值是().
A.±8B.4C.-
D.±
分析:可以用代入验证法
7.用配方法解方程:(1)2x2-x=0;(2)x2+3x-2=0.
8.判断题.
(1)x2+1522x-=(x+)2+()993
3(2)x2-4x=(x-2)2+4()
(3)121y+y+=(y+1)2()2
29.已知(x2+y2)(x2+y2+2)-8=0,则x2+y2的值是().
A.-4B.2C.-1或4D.2或-
4分析:合情推理,十分重要。
10.用配方法说明:-3x2+12x-16的值恒小于0.
11.阅读题:解方程x2-4│x│-12=0.
解:(1)当x≥0时,原方程为x2-4x-12=0,配方得(x-2)2=16,两边平方得x-2=±4,∴x1=6,x2=-2(不符合题意,舍去).
(2)当x<0时,原方程为x2+4x-12=0,配方得(x+2)2=16,两边开平方得x+2=±4,∴x1=-6,x2=2(不符合题意,舍去),∴原方程的解为x1=6,x2=-6.
参照上述例题解方程x2-2│x-1│-4=0.
分析:分类讨论,是全面分析的必要方法。
12.设代数式2x2+4x-3=M,用配方法说明:无论x取何值时,M总不小于一定值,并求出该定值.
分析:极值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提高训练题:
例
1、求方程x2+y2+2x-4y+5=0 的解x, y.分析:转化成为特殊形式
例
2、因式分解:a2b2-a2+4ab-b2+1.对应练习:因式分解:
①x4+x2y2+y4 ;②x2-2xy+y2-6x+6y+9 ;③x4+x2-2ax-a2+1.例
3、化简下列二次根式: ①74;②2;③4322.分析:化简的关键是把被开方数配方
例
4、求下列代数式的最大或最小值:
① x2+5x+1;② -2x2-6x+1.对应练习:求下列代数式的最大或最小值:
①2x2+10x+1 ;②-12x+x-1.2例
5、解下列方程:
①x4-x2+2xy+y2+1=0 ;②x2+2xy+6x+2y2+4y+10=0.对应练习:解方程:
①x2-4xy+5y2-6y+9=0;②x2y2+x2+4xy+y2+1=0 ;③5x2+6xy+2y2-14x-8y+10=0.例
6、求方程 x2+y2-4x+10y+16=0的整数解
对应练习:求下列方程的整数解:
①(2x-y-2)2+(x+y+2)2=5;②x2-6xy+y2+10y+25=0.练习:
1、因式分解:①x4+x2y2+y4 ;②x2-2xy+y2-6x+6y+9 ;③x4+x2-2ax-a2+1.2、求下列代数式的最大或最小值:①2x2+10x+1 ;②-12x+x-1.23、已知:a2+b2+c2=111,ab+bc+ca=29.求:a+b+c的值.
第五篇: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说课稿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说课稿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新的课程标准中第一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在初一学生面前第一次较完整的显现。经典实验中蕴藏了科学的实验思想、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其中内涵,以经典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能力,以求初步认知科学的方法。要让学生改变过去注重知识记忆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利用探究的思路,学会寻求多种途径方法获取知识,养成科学的精神和能力。本节课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者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描述探究过程和结论;甚至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等等,都是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的。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景入手选择与学生互动的内容是处理这节课首选方案。另外,还要有意对学生进行一种精神的熏陶,即科学是人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活生生的探索过程,其中不仅能享受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还要承受挫折的痛苦、失败的悲伤,要养成不屈不挠、敢于冒险、保持好奇、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以巴斯德经典实验统领全部内容,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中能明确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这些是探究成功的前提;能制定出恰当的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另外,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探究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在实际试验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同时,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也渗透着科学家良好的探究习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本课内容为学生后续探究活动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过程和方法
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愿与同伴合作。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巴斯德实验的分析与讨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从巴斯德实验的过程中,概括出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中,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教学突破:
从生活中常见的肉汤变酸的事实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此基础上建构斯巴兰让尼、巴斯德驳倒“自生论”,证实“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肉汤是肉汤变酸”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明晰他们的实验设计、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常用方法,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式人么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试验成功的关键。
课前准备:
盆花一盆 课件一份
肉汤700毫升 纸杯12个 巴斯德影视、资料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红掌:这盆花送给你,你准备怎么养它?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3.出示在不同环境中的红掌,你有什么疑问? 4老师进一步启发如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5.老师小结:养花的过程也就研究生物的过程,生物课堂上大家能学到更多研究生物学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除了帮我们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还可以帮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来,培养学生浓厚的生物学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二讲授新课
(一)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
1.每一小组发一杯肉汤,学生用各种感官来辨认、观察肉汤,描述肉汤的特征。2.老师提问:如果这杯肉汤在室温下放置几天会怎样?
3.学生选择一个有用价值的的问题来研究,并说出筛选问题的理由。(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提出问题、筛选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作出假设
1.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所导致的结果作出大胆猜测,并且可以在多种设想的的结果中,作出假设。如肉汤变酸是空气中的物质落在肉汤上的形成的。
2.学生对自己所作出的多种假设中,选择一种,并作出设计。3.投影显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1)实验用了什么原理?(2)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3)尝试写出实验步骤(4)考虑到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 4.学生交流,互评。
(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衔接语: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微生物会使肉汤变酸,这些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的,还是从空气中进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史上进行了长达20年的争论。
2.课件显示资料:自然发生说: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如,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就是一个自然发生论者。还有法国生物学家普谢为代表,他们提出:生物能够在短时间内从有机物中产生出来。这就是关于生物起源的“自生说”。他们通过实验来说明“自生说”的正确性:他们用显微镜观察腐败的肉汤,发现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微生物产生出来,并不需要熊空气中加入微生物的胚胎。由此普谢等人认为“自生说”得到了验证。
3.课件显示斯巴兰让尼实验: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1729—1799)发现,将肉汤置于烧瓶中加热,沸腾后让其冷却,如果将烧瓶开口放置,肉汤中很快就繁殖生长出许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个棉塞,再进行同样的实验,肉汤中就没有微生物繁殖。斯巴兰让尼认为,肉汤中的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斯巴兰让尼的实验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4.老师提问:斯巴兰让尼的实验并不能彻底驳倒自生论者。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实验有什么局限?为什么没有驳倒自生论?
5.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6.老师继续启发:后来法国的一位生物学家巴斯德也认为,肉汤变酸是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肉汤引起的。请大家想一想,巴斯德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才能彻底驳倒自生论,证实自己的假设?
7.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8.课件显示巴斯德实验:巴斯德冥思苦想,终于设计、制作出了符合这一要求的仪器,即著名的“曲颈瓶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巴斯德设计的曲颈瓶以及他所设计的实验
10.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1)巴斯德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先前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科学假设?
(2)在巴斯德制定的研究计划中,设计的曲颈瓶妙在何处?、(3)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巴斯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根据研究的结果,巴斯德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归纳一下,巴斯德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1小组分析讨论
12学生发表见解,老师总结(课件)13.老师进一步启发:比较一下斯巴兰让尼和巴斯德的实验设计,你有什么想法? 14.学生讨论回答:控制好实验变量,设计对照试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15.老师小结:实验设计一定要控制好变量,做到严谨。斯巴兰让尼的实验设计尽管不够严谨,但他的实验设计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巴斯德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打败了自生论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科学家需要反复探索,不断改进探究方法,最终才能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
16.老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其中用到了那些研究方法?
三.归纳总结,知识凝练
(一)引导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使用的研究方法。
(二)补充说明:无论是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还是资料分析探究等活动,大体上都包含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程序,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相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再去逐一体会和感悟。
(三)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实际紧密结合。
(四)布置作业
(1)、初一新生刚入学,学校将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身高、体重、视力、有无家族遗传病等),请你想一想将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小明同学非常喜欢观察、思考生物现象。雨后的一天下午,他仔细的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你能根据小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吗?
要求:
1、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2、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自己设计,完成探究活动。
总结:
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要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简单化了的六个环节,因为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隐含着很多科学的思考与方法,整个的探究过程,隐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领。通过分析曲颈瓶,突出科学实验设计中的原则。巴斯德的曲颈瓶体现着他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实验设计原则,那便是设计试验的关键,是避免无关变量因素的干扰,在其中我注意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介绍试验的方法和设计,另一条是实验研究的过程,并用后者统领前者,形成如下的教学思路:
巴斯德发现肉汤变酸→为何变酸→可能是微生物引起→ 肉汤装瓶、煮、【观察】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设计、实施实验】 →直颈中变酸、曲颈瓶中不酸→ 打破曲颈瓶口,肉汤接触空气,变酸 【分析结果】 【设计实验】(对比试验)
→结果证明肉汤变酸是因为空气中微生物导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其中包含的对照原则,是我们以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这节课的处理中,只是让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生对科学探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课堂的推进过程偶尔感觉有些发涩,我想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要想让学生系统而条理的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调动各种思维形式,使探究成为一种学习中的习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