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工业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为了全面执行和做好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要求,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校与就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并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达成如下协议:
一、设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
在工程实践单位设立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根据实际情况,由西北工业大学选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工程实践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和工程实践。
二、联合培养模式与研究方向
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与西北工业大学具体协商后,西北工业大学根据工程实践单位的具体项目内容,选派相关专业及数量的研究生去实践单位。
三、西北工业大学的权利和义务:
1.西北工业大学负责聘任工程实践单位具体有相关资格的人员作为第二导师;
2.西北工业大学有权按照学校的规定全权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考查;
3.西北工业大学导师每个月与工程实践单位导师至少沟通一次,了解学生的研究工作进展;
4.西北工业大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以外的有关安全事宜。
四、工程实践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1.工程实践单位可以提供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处的实习住宿条件,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的饮食由学生自理;
2.研究生因学校的重要事务必须回校处理的,经西北工业大学导师证明并履行工程实践单位请假手续后,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实际工作一般情况可以准假;
3.工程实践单位导师每个月与西北工业大学导师至少沟通一次,交流研究生的工作进展;
4.工程实践单位负责研究生在执行工程实践单位研究工作期间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工作时间之外且不在校内出现的人身财产损失由本人负责,校内发生的人身财产损失根据《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中相关规定来执行;
5.工程实践单位负责免费提供相关的实习、实验场地与仪器设备等软硬件支持;
6.西北工业大学与工程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最终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考核报告》一份;
7.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单位保密要求,可以与西北工业大学或者研究生签署保密协议书;
8.研究生毕业后,在同等条件下,工程实践单位具有优先选择权。
五、知识产权
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的成果产权归工程实践单位所有;研究生本人具有发表论文的权利,并且研究生单位署名可是西北工业大学。如成果涉及到西北工业大学保密或关键技术,则成果产权应共同所有,或双方另存协议。
六、保密责任
1.双方及研究生本人应严格履行所有相关保密规定,限制保密信息在其内部的散布范围,不得将保密信息散布给其内部、外部任何没有必要知悉的人员;
2.对于因履行本合同约定的研发项目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如果工程实践单位决定申请专利的,在该技术成果被有关机关依法定程序公开前,双方均有义务予以保密;如果工程实践单位决定不申请专利的,双方均有义务做为非专利技术予以保密;
3.未经对方书面同意,双方对上述的保密信息不得提供、泄露给第三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让第三方知悉。
4.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条款不因本合同的终止或者解除而失去效力,其期限为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二十年。
七、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
1.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约定的义务给双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对方损失;
2.因本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提交合同签订地仲裁委员会仲裁。
八、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双方同意所选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期限一般为一年,时间可根据项目进程情况协商。合同期间如有西北工业大学因各种原因需缩短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期限,需提前两个月通知对方;
2.一方因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履行合同的,可通知对方解除;
3.本合同签署生效之后,因作为签署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者其履行失去意义的,双方均有权解除合同。
九、其他
1.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2.本协议及其附件壹式贰份,双方各保管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工程实践单位:(盖章)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盖章)签约代表:签约代表: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二篇:西北工业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安全承诺书
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安全承诺书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是指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学习交流等各类教学实践活动。
2、研究生应主动接受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实践期间应遵守所在地和所在单位各项政策法规及相关制度。外出期间应尊重和遵守所在地和所在单位各项政策法规;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不参与各种非法活动。
3、研究生实践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严禁酗酒和游泳;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不参与非法活动;注意出行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4、对于外出实践地点涉及环境恶劣、情况复杂区域时,应事先了解当地气候、地理、治安、灾害等有关情况,要有必要的防患意识和安全预案;要尊重当地民俗和民风。
5、实践学习期间确需外出,需向实践指导教师和实践单位请假。
6、研究生外出实践教学需在认真阅读本须知后,确认填写《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表》,确定校内联系人,经导师签字、院(系)审核,在研究生教导员处备案后方可出行。凡未经申请自行外出的研究生,在外出期间发生的事故,责任由研究生本人承担。
7、研究生外出原则上应按预定的区域、既定任务与时间进行,应主动与校内联系人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保持联系,保证每周至少沟通一次,及时通报情况。
8、研究生外出期间如果发生人身意外伤害等突发事故,要保持冷静,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和学校报告。
9、研究生因公外出期间,由于与公务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外出事故的,责任由研究生本人承担。
10、研究生进行校外专业实践的,必须出发前购买人身伤害保险,返校后报销。
11、研究生实践期间如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实践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造成事故的,由研究生本人承担相应责任。
本人已认真阅读以上条款,并保证遵守学校的规定。
承诺人:年月日
第三篇:西北工业大学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
西北工业大学
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细则
(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学位申请者应为在学制内具有学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第三条 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一般应在预期答辩日期前四周向所在学位评定分会提出申请;“盲评”论文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按照当年《申请硕士学位工作通知》要求提交论文,进行申请。申请者应按照《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申请材料目录表》提供相应材料,所有材料齐全,方可进行学位申请的资格审查。
第四条 硕士专业学位申请的资格审查,由学院研究生秘书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可以送审;其中“盲评”论文审查合格后,由学院汇总交研究生院学位办,进行论文送审工作。
审查的主要内容为: 1.所有申请资料是否齐全;
2.申请者的研究方向及论文内容是否符合所申请的学科、专业培
养方案的要求;
3.申请者是否已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成绩合格; 4.申请者是否已按要求独立完成了学位论文; 5.申请者的政治思想表现是否符合学位条例的要求; 6.申请手续及材料传递是否符合规定。第五条 学位论文评阅
(一)非“盲评”论文
由答辩秘书将学位论文以及论文评阅意见书、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寄送经学位评定分会批准的论文评阅人,要保证评阅人有足够的评阅时间(评阅时间一般不少于15天)。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有2位评阅人,其中应有一位校外单位专家。评阅人应选择本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业中水平较高、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负责的副教授以上或企业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评阅人的姓名应对学位申请者保密。评阅意见书应密封传递。
(二)“盲评”论文评阅见当年《申请硕士学位工作通知》。
(三)学术评语具体要求见《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同行专家评阅意见书》。
第六条 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处理办法见《西北工业大学关于学位论文盲评及评阅意见的处理办法》。
第七条 评阅人的评阅意见可以与学位申请者见面,以便答辩者能够认真充分地准备答辩;是否在答辩会上对评阅意见中评阅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决定。
第八条 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及职责
(一)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由学科组提出,学位评定分会审查批准,答辩委员会由3或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的硕士生导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企业专家组成(如导师参加,应为5名),其中至少1/3(含1/3)以上为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答辩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答辩人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二)答辩委员会受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委托对申请者进行学术考查。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做出的评价应受到尊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其施加影响。
(三)答辩前应将所有的答辩材料送交答辩委员会主席审阅,并应创造条件,使各委员及早看到答辩材料和论文全文。为做好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应设秘书一人(应为本校正式职工,且技术职务在讲师或以上),办理答辩有关事宜,担任答辩的会议记录,整理与答辩有关的全部材料。
(四)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学术民主,答辩一般应当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及是否建议授予学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全体人员2/3以上(含2/3)同意为通过。论文答辩未获通过,答辩委员会可就是否允许修改论文后再次答辩做出决议。同意再次答辩的决议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体人员过半数赞成为通过。再次答辩一般应在一年内进行。
(五)学位申请者在答辩中,有权充分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有
义务认真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申请者对答辩决议若有不同意见,可在七天内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书面意见,由分委员会做出决定。
第九条 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一)申请者答辩前应到研究生院网站输入《硕士学位申请录入》信息。
(二)由答辩秘书宣布学位申请者、指导教师及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会议。
1.学位申请者报告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时间30—40分钟);
2.答辩委员会委员及到会人员提问,学位申请者回答问题(时间20—30分钟);
3.答辩会议休会,答辩委员会举行内部会议(会议必须有详细记录):① 宣读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② 宣读评阅人的评阅意见;③介绍课程学习成绩及实践环节表现;④答辩委员会进行评议,根据学位申请者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位课程学习成绩、论文的质量、答辩的情况,评议是否达到学位条例规定的政治标准和学术水平;⑤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及建议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⑥讨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决议,每位委员在决议上签字;
4.答辩会议复会,宣布表决结果和答辩委员会决议; 5.答辩会议结束。
6.每位学生答辩时间不能少于1小时。
(四)答辩委员会秘书应于答辩结束后一周内将答辩材料,报送所属学位评定分会评审。
第十条 学位评定
(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答辩委员会做出建议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者,应对其政治思想表现、课程考试、实践环节和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核。答辩委员会未建议授予学位者,一般不予以审核。对答辩委员会通过的论文,经学位评定分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的,可以做出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或不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
(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做出授予学位或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建议时,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出席会议的2/3以上(含2/3,同时不能低于全体委员的半数)的成员同意为通过。出席会议的人数应为全体委员的2/3以上(含2/3)为合法。
(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在每年4月、7月、12月各召开一次会议,审查并做出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决定。所审查的学位申请材料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前两周报至学位办,否则不能在本次会上进行评审。
(五)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各学位评定分会逐个审核的基础上,根据学位评定分会关于授予学位的建议,进行充分讨论,通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名单;如有特殊情况,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出席会议的2/3以上(含2/3,同时不能低于全体委员的半数)的成员同意为通过。不能采用通讯投票方式。出席会议的人数应为全体委员的2/3以上(含2/3)为合法。
(六)对学位评定分会未建议授予学位的申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一般不进行评审,但对个别有争议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同意组织调查审核后,认为有必要时,也可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并做出决议。对答辩委员会通过的论文,且经学位评定分会评审建议授予学位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的,可以做出修改论文、再次组织答辩或不同意授予学位的决定。
(七)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者,发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八)取得学位的时间,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之日为准。
(九)申请者应将通过答辩后的论文4本送交所在学院,由学院存本学院资料室、送校科技档案馆、校图书馆各1本,送研究生院学位办1本。
第十二条
涉密论文解密后,按以上程序办理相应手续。第十三条
本细则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矛盾时,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精神执行。
第十四条
本细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本细则中规定如与以前学校文件有矛盾,一律以此细则为准。
第四篇: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定稿)
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
甲方: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
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就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XXX(学号:)硕士研究生推荐到乙方做联合培养研究生,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推荐学生的学籍仍在甲方。
2、论文完成后需返回学校,参加甲方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
3、推荐学生需定期将课题大致进展情况向甲方导师作书面汇报。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为推荐学生配备第二导师,提供难度符合硕士毕业学位论文要求的相关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经费由乙方提供。
3、乙方负责推荐学生的日常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生活费用由乙方和学生共同承担。
4、推荐学生需与乙方签订保密协定,相关研究成果属于乙方。但并不影响甲方撰写论文并发表,达到研究生毕业水平。
5、学生在乙方工作期间,应提供保险,发生人身伤害等意外事件的赔偿事宜,按所购买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
甲方研究生:
甲方导师: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第五篇: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09年05月20日 13:3
3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
一、培养目标
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
(三)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法学专业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应吸收法律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
(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教学及培养工作。
(四)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考试课不得低于总科目的80%。
五、培养工作
总学分不低于57学分。
(一)课程设置
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27学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学分)
(2)外语(3学分)
(3)法理学专题(2学分)
(4)中国法制史专题(2学分)
(5)宪法专题(2学分)
(6)民法学专题(3学分)
(7)刑法学专题(3学分)
(8)刑事诉讼法专题(2学分)
(9)民事诉讼法专题(2学分)
(10)行政法专题(2学分)
(11)经济法专题(2学分)
(12)国际法专题(2学分)
2、选修课(选满10学分)
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选修课程。
(二)实践教学(15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
1、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3学分)
2、实践必修环节(6学分)
(1)法律文书(含起草合同、公司章程、起诉书、答辩书、仲裁申请书、公诉书、判决书、裁定书等的训练,由律师、检察官和法官讲授)(2学分);
(2)模拟法庭训练(分刑事、民事、行政三种任选,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类型任选,由教师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辅助指导)(2学分);
(3)法律谈判(2学分)。
3、实务实习(6学分)
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司法实际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实习不少于6个月。
(三)职业能力
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
1、面对社会现象(包括各种事案),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
2、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
3、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学知识;
4、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能够在个案中进行法律推理;
5、较熟练地把握各类诉讼程序,能够主持诉讼程序,进行调查与取证;
6、较熟练地从事代理与辩护业务,从事非诉讼法律事务(如法律咨询、谈判、起草合同)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
7、有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经验。
(四)学位论文(5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深入法学理论。重在反映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导师组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确定具体的导师负责其论文的指导工作。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提倡采用案例分析(针对同一主题的三个以上相关案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等。学位论文的写作均应规范,字数在1.5万至2万字为宜。
论文评阅标准应当统一。
六、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必须由三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校外专家或学者;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一般有一至两名实际部门或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附则
本方案属于指导性培养方案,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2011年招收法律硕士的院校名单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安徽大学
安徽省
吉林大学
吉林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延边大学
吉林省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省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北京大学
北京市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省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
南京大学
江苏省
清华大学
北京市
苏州大学
江苏省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市
东南大学
江苏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
河海大学
江苏省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
扬州大学
江苏省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市
南昌大学
江西省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省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
辽宁大学
辽宁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市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辽宁省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市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市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
山东大学
山东省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市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
厦门大学
福建省
青岛大学
山东省
华侨大学
福建省
烟台大学
山东省
福州大学
福建省
山西大学
山西省
兰州大学
甘肃省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省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
西北大学
陕西省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省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
中山大学
广东省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省
暨南大学
广东省
复旦大学
上海市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同济大学 上海市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深圳大学
广东省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市
广东商学院
广东省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省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市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市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贵州大学
贵州省
上海大学
上海市
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省
四川大学
四川省
海南大学
海南省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
河北大学
河北省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省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省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
郑州大学
河南省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
河南大学
河南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
南开大学
天津市
武汉大学
湖北省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省
新疆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
云南大学
云南省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省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浙江大学
浙江省
湘潭大学
湖南省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省
湖南大学
湖南省
宁波大学
浙江省
中南大学
湖南省
重庆大学
重庆市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