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为什么要进行准实验研究呢?
实验研究很精确,但进行环境过于理想化,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控制对象和环境,但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要进行有效控制是很难的,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常常是人而非物,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验中对研究者的要求也很高,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感到有压力,而且还要受到受试单位、学校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的局限,实验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不如其它研究方法广泛,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作用。为了解决实验的这些不足之处,发挥实验研究应有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原始的组,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以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方案来进行研究。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遵照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组的要求较高,在操作上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2)进行研究的环境不同
进行准实验研究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很密切。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较难。
(3)效度
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是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组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但是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真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之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第二篇:关于准行政行为研究论文
关于准行政行为研究论文
摘要:准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以观念表示的方式作出的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准行政行为研究论文。本文通过对准行政行为概念的分析,试图找出准行政行为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行政行为的差异。通过对准行政行为表现形态进行列举式的归纳,使对准行政行为的研究走进现实的复杂环境中。笔者还结合司法实践中获得的实证材料,对准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行政行为;准行政行为;观念表示;间接法律效果
On the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Abstract: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is defined as the factual expression render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bodies by exercising administrative power, which will indirectly contribute to the administrative legal effect.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nveil the attributes of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and any other kind of administrative act by probing into its concept.By listing the modes of the expression of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it is expected to connect the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to complex reality.Based on the positive materials.Keywords: administrative act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factual expression indirect legal effect
准行政行为不是一个法律用语,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准行政行为的提法,准行政行为更多地作为一个学术用语被学者们提起缘于对行政行为研究的需要,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行政行为”而放弃“具体行政行为”提法可以看到,将行政行为定义在狭义、最狭义的范畴已不适应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扩展的要求,法学论文《准行政行为研究论文》。因此,大多数学者们将行政行为定位在广义范畴,认为行政主体实施的所有公法行为都是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准行政行为也都归于行政行为的名下。在这种情况下,准行政行为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准行政行为的研究,以指导司法实践。
一、准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学术界对准行政行为概念的定义不一:有观点认为,“准行政行为,是指符合行政行为的特征,包含行政行为的某些基本构成要素,但又因欠缺某些或某个要素,而不同于一般行政行为的一类行为。”[1]还有观点认为,“准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单方面作出的,自身不直接产生特定的法律效果,但对行政行为有直接影响,并间接地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2]。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将准行政行为定义为:“行政机关就某种具体事实所作的判断、认识,以观念表示的精神作为构成要素,依法发生法律效果的行政活动,又称观念行为、表明行为”。[3]日本有学者认为,准行政行为是“根据行政厅的意思表示以外的判断或认识的表示,由法律将一定的法律效果结合起来形成的行政行为”[4]
在这些定义中,第一种观点注意到准行政行为的特殊规定性,将准行政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区别开来,但作为一种表述尚未概括其本质属性。第二种观点、第三种观点试图对准行政行为本质进行概括,其观点分属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间接法律效果说”“观念表示说”。第四种观点总体上可归属于“观念表示说”,但认为准行政行为法律效果的产生只与法律规定有关,排除其它事实对准行政行为法律效果的影响,尚不全面。虽然存在上述差别,但这些差别主要是定义者叙述和角度的差别,尚未构成根本对立。因此,融合“间接法律效果说”
第三篇:实验研究
一、基因的克隆
提取小鼠视网膜RNA,然后反转录为cDNA。
RNA电泳
用PCR扩增。先以检测引物EL4d检测基因表达情况。引物如下: EL4d-s 5 TAAGCACGCTCTATCTCCTGTTCG 3
Tm 63.1 EL4d-a 5 TCCAAATACTCAACGCCTTTCG
Tm 62.0
268bp 扩增时使用了55.6, 56.5,58.4,60.4,62等5个梯度,结果每个温度均出现目的条带,说明EL4基因的表达丰度良好。
再以全长基因扩增引物EL4和EL4r同时扩增目的基因。两对引物如下: EL4-s CAAGATGGGGCTGCTGGACTCAG
Tm 67.8 EL4-a TCACATTGGGGTTGCTTTGGTCTG
Tm 67.9
1190bp EL4r-s ATCGGTACCCAAGATGGGGCTGCTGGACTCAG
Tm 67.8 EL4r-a ATAGAATTCAATTTACTCTCCTTTTGGCTTCCCGT
Tm 67.8
956 bp 扩增时使用了56.1, 58.3,59.7,62.6,65.5等5个梯度摸条件,结果每个温度均出现目的条带。但低温有杂带,高温特异性强。由此可见,直接用带有内切酶的克隆引物EL4r扩增基因即可,用65℃最佳。
引物EL4
M2000
引物EL4r
质粒电泳
空
M2000
第四篇: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电子笔记
一、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综合、系统的视角(2)多元性(3)重视社会变化的动态分析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
(1)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袁方
(2)社会研究是一经验的方式对人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研究活动。——风笑天
研究的实质是人们发现问题、寻求解释、解答问题的全过程。
三、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一种研究程序
(1)建立假设(2)操作化(3)经验观察(4)得出结论
以上四步骤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四、社会研究的特点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的,而非判断的。
五、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3)研究的干扰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六、社会研究体系
(1)方法论(2)研究方式和研究法(3)具体方法和技术
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
主张:经验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可靠的形式,反对超自然力量和思辨的原则,认为只有实证科学才能发现经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能预测和控制自然和社会过程;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假设必须由经验事实验证,理论只有被经验事实证明才是科学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样的,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因此,可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2)因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具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可以被人所认识的,是可以发现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的;经验事实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且也是科学知识得到验证的唯一标准。
3)社会科学的任务不在于说明社会现象应该是什么,或者必须是什么,科学的任务仅在于说明社会现象什么。因此,社会科学无需对“事实”做出价值判断,而应该采取“价值中立”原则。
注:代表人是迪尔克母和孔德
2]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
观点:人的行为不同于物体运动,认识有自由意志的,社会历史事实都是独特的,非重复
性的,因而是无规律可循的。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也无法对人的行为做出预测。社会研究要考虑人的特殊性,要用阐释或理解等方法来说明具体的社会历史事件。狄尔泰的三原则:
1)历史知识是自我意识
2)理解和说明是有区别的3)理解是从生命到生命的运动
韦伯的观点:
社会现象都是与人的行为和人的主观动机有关的,它们与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但是人的行为是理智的、有目的的,这种理性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通过对社会原因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动机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现象的规律性。他所提出的理解社会学既包含社会行动客观因果关系的说明,又包含对行动者主观意义的理解,因而带有相对主义的折中色彩。
研究方式
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实地研究 4)文献研究
第五篇: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研究
传统的说法是: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因而词序、虚词特别重要。这是现代汉语的两个手段。有人讲这就是特点。现在又有人说汉语词序灵活、虚词常常省略。那么,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语序重要,这话是对的,但不限于汉语。以法语为例:
根据[法]G.Mauger《现代法语实用语法》,cher在名词后表示“昂贵”,在名词前表示“亲爱的”:
unmanteaucher昂贵的大衣
moncherami我亲爱的朋友
法语、英语等语言中词序都重要,不能单单说汉语词序重要就是汉语的特点。虚词也很重要,但不光是汉语如此。不能说虚词就是汉语的特点。
我们提两点:
1.汉语实词的词类与句子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2.复合词的构造和词组的构造,以及词组结构和句子结构遵循同一套规则。
中国的语法研究可以推到很早的古代。古人在注解古书时就开始谈论句子结构。研究较早的是虚词,古人称为“词、助字、助词、虚字”,最早的虚词著作是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
1898年,马建忠发表《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著作。马氏称语法为“葛郎玛”。20世纪8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语法丛书》,收1898—1948这50年间重要的汉语语法学著作10种: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国文法草创(陈承泽,1922);国文法之研究(金兆梓,1922);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高等国文法(杨树达,1929);中国文法革新论丛(陈望道等,1943);中国文法论(何容,1942);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1942);国现代语法(王力,1943);汉语语法论(高名凯,1948)。
解放后有几部语法学著作值得推荐: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1952/1961);汉语口语语法/中国话的文法(赵元任,1968);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吕叔湘,1979);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0);语法讲义(朱德熙,1982);语法答问(朱德熙,1985);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1993);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199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张敏,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袁毓林,1998)。
中国最早称“文法”,“语法”是后来的术语。按说“文法”偏重指研究文言文,书面语的,“语法”偏重指白话文、口语的。现在一般称“语法”。
据陈望道考证,“文法”最早出于《史记》,指规则、法律而言。到宋代,“文法”成了文理、文势、作文、修辞的同义词。从《马氏文通》开始,“文法”成了现在的通常用法。“语法”最早见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跟宋代的“文法”义同。从1913年,胡以鲁编《国语学草创》,取得今天这种用法。
100多年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我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是在印欧语语法学影响和启发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方面促进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一些学者养成了以印欧语语法学的眼光看汉语的习惯,这也阻碍了我们认清现代汉语语法的真实面目。弄清汉语语法的特点,进一步摆脱印欧语语法学的羁绊,是汉语语法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来源:儒森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