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级《农业推广技能》参考答案(范文)
《农业推广技能》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将成对设计中的两个处理增加到两个以上,并采用重复区组进行局部控制,每个重复区组的各个处理随机排列,此种设计叫随机区组设计。可分为单因素两个以上处理的随机区组设计和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2、在一个实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处理的实验即为单因素实验。如猪的饲料配方实验,饲料配方是实验所要研究的唯一因素,这就是一种单因素实验。
3、绿色证书制度是指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从业的技术资格的培训、考核、发证等
要求规定下来,成为农民从业培训的规程,确保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一种农民培训制度。
4、在同一实验中只有两个处理,两个处理按重复次数一一配对,每一次重复就是一个局部控
制,此种设计叫成对设计。
5、就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
径,广泛地传播到农村及其他有关方面,为广大农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变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此种活动就称之为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简称农业科普。
二、单项选择题1—5ACBDB6—10CAACA11—15CCDBD
三、判断题1—5错对对错对6—10 对错错对对
四、简单题
1专业性强。推广档案是一定的专业技术推广活动的记录和反应,具有专业特点;○2成套性
1、○
强。一项相对的独立的推广活动(项目)中所形成的全部档案材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如
3现实性强。档案与现实生产的关系比较果成套材料的整体性破坏了,其使用价值就会下降;○
4技术存储性强。档密切,有查考作用和依据作用。在提供利用时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案中存在大量技术内容。
1在当地缺乏实践和认识的新技术,2引进
2、○在准备推广前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并统一认识;○
3对最新科外国或外地先进技术,必须经过推广实验证明其适应性和可靠性,为推广做准备;○
研成果和超前科学实验进行探索性研究。
五、论述题
1制定培训规划。
1、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准备包括以下方面:○包括培训内容、人数、对象、2制定教学计划。即对该专业岗位的培养目年龄及文化水平要求,起止时间、地点、录取等。○
标、学时、教学环节、所学课程等作出规定。它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也是编大纲和教材
3制定教学大纲。它具体规定了各门课程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及各章节的的依据。○
4编写培训教材。时数等,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准。○
要与培养目标与学员文化程度相一致,要把可操作性与系统性、传授知识与推广技术、科学性
5准备培训师资。应有一支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与可读性相结合。同时要选用合适的教材。○
主的师资队伍。可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类农业学校、农民技术人员及教育管理人员中选择师资。
1实验处理的选择,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例如在黄河流域棉区进行棉花品种实验,应
2、○
2处理选适应该棉区生态坏境的中熟棉花若干品种进行对比,而不能选特早熟品种作为处理。○
间比较要符合唯一差异原则,就是除了实验因素的各个处理的不同外,其他非处理因素应力求一致,有时表面上看起来非处理因素是一致的,而仔细分析起来则是不一致的,比如生育期差别大的玉米品种放在一起实验,施以相同的水、肥等,而实际上这些品种在利用温度及光照资
3处源方面是不一致的,因此要把生育期相近的品种放在一起实验,这样才符合唯一差异原则。○
理间的数量差异要合力,使处理间实验信息明确。如玉米密度实验不同处理分别为3000,3100,3200……,虽然产量有差异,但由于间隔太小,增产不明显,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如果间隔太大,虽然差异明显,但只是一个大概结果,也没有多大价值。还有定量处理间比较,最好采用等间隔,这样便于分析。
第二篇:农业推广学作业题答案
农业技术推广学作业题答案
第一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代替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2、创新的采用:是指采用者个人如何采用一项农业创新的过程。
3、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及应用的过程。
4、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
5、创新: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二、填空:
1、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2、无限性、有限性、周期性、创新成果
3、S扩散理论
4、投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5、世袭式扩散
三、简答题:
1、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一致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2、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3、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传习式扩散方式、接力式扩散方式、波浪式扩散方式、跳跃式扩散方式。
4、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
5、技术的适用性具体有几种情况: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
/ 38
四、论述题:
1、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答:首先是经营条件的影响,农业企业及农户的经营条件对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影响很大,经营条件好的农民,他们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有比较齐全的机器设备,资金较雄厚,劳动力充裕,经营农业有多年经验,他们对创新持积极态度,容易接受新的创新措施。其次是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主要取决3个因素,第一技术的复杂程度,第二技术的可分性大小,第三技术的适用性。再有就是看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包括了农民的年龄、户主的文化程度、还有家庭关系的影响。最后是其他社会、政治因素包含了这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第二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还有政治因素的影响,以上这些是影响农民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1.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答: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这一过程是创新在农民群体中的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的过程,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首先是突破阶段,突破阶段是创新扩散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农村社区中的创新先驱者会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来进行各种试验,他们一旦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创新可以在当地应用而且明显的时候,就实现了突破。第二是紧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创新能否进一步扩散的关键阶段,实际就是创新成果由创新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过程。第三是跟随阶段,有些人刚开始可能不理解创新,一旦发现创新的成功,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采用,所以又叫自我推动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从众阶段,这个阶段几乎不需要什么驱动力,而被生活所在的群体所推动,此阶段的扩散速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以上是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这些过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客观事物存在形态、结构、性质与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2、技术: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所采取的手段。
3、科技成果: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
4、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 38
5、应用性研究成果: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原理对一些能够预见到的应用前景领域进行研究,从而开辟的科学技术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
二、填空:
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有(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
3、科技成果依据表现形式分为(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和(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
5、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的运行机制是(经营)(咨询)(推广)
6、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用性)(实用性)
三、简答题
1、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
答:按成果性质分类分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成果。按成果的表现形式分类分为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和方法技术类无形科技成果。
2、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答: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是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是生态区域性、效果的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序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3、简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素?
答:包括:(1)转化主体;(2)转化课题;(3)转化受体。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什么?
答: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可将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劳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从业人员与社会各业人员的比例。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是什么?
/ 38
答:(1)产量增减量(2)某些指标的生产率(3)某种资源的利用率(4)某种指标的提高率(5)某种指标的降低率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2)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3)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5)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1)成果质量:包括成果的创新性、成果的成熟性、成果的效益性、成果的适应性和成果的实用性。(2)转化系统体系建设:包括:应用成果产出系统、成果鉴定系统和成果推广系统。(3)农民需求。(4)政策与资金。第三章 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2、群体: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3、心理定势:是指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以前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决定作用和定向趋势。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6、能力:是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
7、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8、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0、情感: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1、意志:是人自觉确定行动目的,并支配行动以实现此目的的心理过程。
/ 38
二、填空题:
1、人的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社会心理包括4方面的研究内容即(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活动)(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个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
5、气质的类型有4种,即(多血质型)(胆汁质型)(黏液质型)(抑郁质型)
6、能力根据对完成活动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心理定势的类型分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经验效应)(移情效应)
8、思维的特点是(间接性)(概括性)
三、简答题:
1、群体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答:(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联合群体和集体
2、群体的作用是什么?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成群体的任务,实现群体的利益。群体通过对成员的有效组织,使其分工合作,达到群体的目标,二是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3、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群体意识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首先是共同的目标利益,这是形成群体意识的基础,其次是合理的奖惩制度,这是群体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有就是自然领袖,这是群体的核心,最后是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
4、农民群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农民群体具有一般群体的功夫同特征,又具有农民群体的特殊性。有以下4方面特征(1)群体规模和性质的不确定性(2)群体成员情感联系的紧密性(3)群体成员信息共享的制约性(4)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5、影响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 38
答:(1)生理素质(2)社会生活条件(3)教育(4)社会实践
6、性格的特征是什么?
答:性格的特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7、农业推广人员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
答:(1)发散性思维(2)侧向思维(3)逆向思维(4)动态性思维(5)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结合。
8、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
答:(1)市场适应能力(2)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3)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4)语言表达能力(5)合作共事能力
9、使用暗示法影响推广对象要遵循几点规律?
答:(1)要遵循感知规律(2)要区别不同对象(3)要区别不同环境条件。
10、常见的吸引法有几种?
答;(1)利益吸引(2)新奇吸引(3)信息吸引(4)形象吸引(5)示范吸引(6)目标吸引。
四、论述题
1、意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农业推广人员的意志培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意志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行动的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在行为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行为要实现的目标,达到什么水平和效果,这是动物根本不具备的,二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三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农业推广人员意志的培养包括几个方面,(1)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行动的目的及其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支配行动使之符合该目标的能力(2)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在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过程中能够迅速和坚决的进行决断的能力(3)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4)意志的坚韧性是指能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坚定的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
2、农业推广者怎样对农民的心理产生影响?
答:主要通过3种方法对农民的心理产生影响,首先是劝导法,这是影响人心里最主要、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流泻式劝导、冲击式劝导、浸润式劝导。还有暗示法,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传递思想、观点、意见、情感等信息,使对
/ 38
象在理解和无对抗状态下自然受其影响的一种方法。最后是吸引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引起农民的兴趣、注意、好奇等心理反应的方法,具体包括利益吸引、新奇吸引、信息吸引、形象吸引、示范吸引、目标吸引。第四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行为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即行为。2.需要 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
3.动机 是行为的直接力量,它是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4.行为激励 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5.感染 是指群体成员对某些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无意识及不自觉地感受与接受。
二、填空
1.农民 2.内在的需要 外来的刺激 3.行为 4.自我实现 5.协调 不协调 不相关 6.强化 弱化 方向引导 7.始发作用 导向作用 强化作用.内在需要 外界刺激物或外界诱因 9.知识的改变 个人行为的改变 10.知识 意向 11.解冻 变化 冻结 12.增加动力 减少阻力 13.参与性 强迫性 14.政策 法律 经济 补贴 15.教育 培训 试验 示范 16.现实生产力
三、简答
1.目的性: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去采取一定的行为。
可调节性: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的调节。
差异性: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可塑性: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受着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与影响,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社交需要
/ 38
④尊重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一是农民需要——原动力。大多数农民都有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农民行为改变的力量源泉。
二是市场需要——拉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民有志于参与市场交易,进行商品生产。因此,市场需求拉动着农民行为的改变。三是政策导向——推动力。农业生产关系国计民生,政府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制定相应政策来发展农业、发展农村,推动着农民行为的改变。4.①服从。遵守群体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是群体成员的义务。
②从众。群体对某些行为没有强制性要求,而又有多数成员在采用时,其他成员常常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③相容。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时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
④感染与模仿。在农民中,一种情绪或一种行为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产生连锁反应,以致形成大规模的行为反应。群体中自然领袖一般具有较大的感染作用。
5.①强迫和强制使用权利,迫使某人做某事 ②交换 ③咨询 ④公开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态度 ⑤操纵 ⑥提供条件 ⑦提供服务 ⑧改变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
6.①以农民为中心的策略 即以提高农民本身素质为主的策略。
②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 即变革社会环境或农民工作环境的策略。
③人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 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7.①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②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③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四、论述
1.根据行为产生模式,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人的行为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农民)表现出
/ 38
不同的行为特征。二是受人的世界观的影响。世界观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三是受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以及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可以导致行为的不同。同时,人的性格、气质、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也影响人的行为。但是,在所有心理因素中,对人们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
2.⑪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⑫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推广人员应用对不同地区(发达、一般、落后等)和不同个体(生产水平高低等)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所谓需要的主导性就是在众多的需要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较大的效果。
3.根据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推广实践,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是推动农业推广工作,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三大动力,其中农民需要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是拉动力,政策导向是推动力。农民需要是内在的动力,是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积极性的源泉,是内因。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是外来动力,是外因。市场需求是一种诱导力,它可以刺激农民萌生欲望,产生内在需要,进而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追求、兴趣直至采用;政府政策导向是一种辅助推动力,它可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使农民新技术更快更好地传播 第五章 农业推广沟通
一、名词解释
1.沟通 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 就是指推广人员和推广对象之间彼此交流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各种信息的社会行为。
3.农业推广沟通 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4.个人沟通 指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或通过个人媒介如书信、电话等进行的沟通,如农家访问、电话咨询等。
/ 38
5.大众沟通 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进行的沟通,如科技广告、科普杂志等。
6.沟通主体 指承担信息交流的个人、团体及组织。7.沟通渠道 是指传送和接受农业信息的通道和路径。8.沟通媒介 指沟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工具。
9.农业信息准备 是指推广人员从多种途径获得农业信息,有了传播的意向,为信息的传递所做的准备工作。
10.农业信息编码 就是指推广人员将所要传播的信息,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来进行表达,以便于传递和接受。
11.沟通环境 是指沟通现象赖以发生效果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背景。12.社会知觉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个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
二、填空
1.直接人际沟通 间接人际沟通 2.传播者 接受者 信息 媒介 3.正式 非正式 4.语言 非语言 5.交流信息 6.传送者 接受者7.推广内容 推广方法 8.沟通主体 沟通客体 沟通渠道 沟通媒介 9.单向 双向 10.单串型 饶舌型 扩散型 11.声像宣传 语言传播
三、简答
1.①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②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③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④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 ⑤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
2.首先由推广人员进行农业信息准备,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变成农民能够理解的信息传递出去,经一定的途径让农民接受;农民在收到信息以后,进行译解,变成自己的意见和采取一定的行为,并将行为结果反馈给推广人员。3.在沟通中,推广人员和农民都是沟通的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平等的关系。因为无论缺少哪一方,都不能进行沟通。但是农业推广沟通是农业推广人员为推广科学技术这个最终目的来与农民沟通的,所以推广人员常常以沟通的传送者的面貌出现,而农民则以沟通的接收者的面貌出现,两者互相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和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在沟通中,是推广人员主动适应农民,而不是农民去适应推广人员,例如,农业推广人员是根据农民的具体条件、具体需要决定沟通的方法和内容,而不是农民根据推广人员的需要来决定内容和方式。
/ 38
双方肯定是互相影响的,但这种影响作用和性质不同。
4.①沟通环境因素 ②沟通目的因素 ③沟通反馈因素 ④社会知觉因素⑤自我认识因素 ⑥风俗习惯因素 ⑦组织行为因素 5.维护和提高信息源的信誉
信息内容要与推广对象相关
信息的组织与处理应简单、明了
适当重复信息的关键内容
运用比较和对比
加强信息反馈
改善沟通环境
重视沟通网络
6.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
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
四、论述
1.农业推广的内容(信息)要传播给接受者(农民),此内容是为农民服务的,必须是切中农民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被农民所接受的;而沟通则是信息传递的必然过程,没有沟通,再好的信息也不能起任何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往往比信息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方法、经验等)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感受、理解、态度、接受则是多种多样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㈠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 38
㈡要做农民德尔知心朋友 ㈢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 ㈣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
㈤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 ㈥了解、利用风俗,为农民推广服务 ㈦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六章 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
一、名词解释
1.集体教学法 是在同一时间、场所面向较多农民进行的教学。2.示范教学法 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3.鼓励教学法 是通过农业竞赛、评比奖励、农业展览等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科研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4.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 是指农业推广人员职前和在职的学习、培养和训练提高的过程,也是对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和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
5.职前培训 是指对准备专门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6.在职培训 是指推广组织为了保持和提高推广人员从事本职工作能力所组织的学习活动。
7.绿色证书 是指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是农民从业的岗位合格证书。
二、填空
1.成年农民 2.普及性 实用性 实践性 时效性 3.农业生产 生活中 4.组织现场培训 田间指导 个别接触 5.技校培训 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 服务咨询 现场会 6.每月讲习班 两周培训班 生产推荐项目培训
三、简答
1.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②直观原则 ③启发性原则 ④因人施教原则
/ 38
2.①场所、设备、经费的准备。②教师的联系和安排。
③示范场所和实习场所的准备。④课程或培训内容的安排和通知的发出。
⑤教育培训过程的各项组织工作。
3.教育和培训的组织工作做得如何,哪些经验教训?
培训内容是否合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参加者是否满意,有哪些意见和要求?
时间的长短、培训的场所是否合乎要求?
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未达到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4.①集体教学法是在同一时间、场所面向较多农民进行的教学。
②示范教学法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③鼓励教学法是通过农业竞赛、评比奖励、农业展览等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④现场参观教学法 组织农民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是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5.对农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提出改进当地农业教育项目的能力
使用辅助教学设备的能力
安排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保存记录和学报告的能力 6.学习目的明确
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 学习时间有限 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
/ 38
7.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期望获得好收益
农民是务实主义者,期望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是生产劳动者,期望帮助决策分析
期望主动关心和鼓励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技术
8.更新和进行基础专业教育、现代推广理论和技术的教育
掌握新技术、新信息、更新应用技术
根据推广工作需要的专业教育
掌握农业发展形式的主要特征,讨论有关任务和工作方法
掌握新的视听、宣传工具,补充新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
1.一般说来,一个农业推广人员所具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即使是比较高级的推广人员,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会深深感到知识的匮乏。通过在职培训,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是每一个农业推广人员所渴望的。通过在职培训,一方面可以重新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以适应当前和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解决自己通过自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培训,农业推广人员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七章 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织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2.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的总称。3.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以农业大学(科研院所)设置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也可扩延至城镇居民,工作方式是教育性的。
4.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一类以会员合作方式而形成的组织机构,具有明显的自愿性和专业性农民组织。
5.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是指完成和胜任推广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生理条件、职业道德、科学技术知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综合表现。
/ 38
二、填空
1.三农 2.政府 3.教育 科研 推广 4.指挥中心 执行机构 监督机构 反馈机构 5.农业科技知识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科技成果转化 6.指导 7.技术员 推广研究员 8.培养 考核 晋升
三、简答
1.①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 ②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 ③项目型农业推广组织
④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 ⑤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
2.①目标性原则 ②层次性原则 ③协调性原则 ④整体性原则 ⑤能动性原则 ⑥封闭性原则
3.①推广者的人事管理 ②对基层推广者的技术支持 ③推广者的基础培训与高级培训 ④管理职能 ⑤对基层推广者的监督 ⑥对基层推广者的评价 4.一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的精神;二要有广博得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市场经济意识;三要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有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良好的作风。总之,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5.①学科基础知识 ②管理才能 ③经营才能 ④文字表达才能 ⑤口头表达才能 ⑥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
6.①经济的方法 ②行政的方法 ③思想教育的方法 ④精神激励法 ⑤法律的方法 ⑥农业推广人员的资格地位
四、论述
1.㈠确定推广目标 推广组织的职能之一就是结合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需要,为各级推广对象确定清楚、明确、具有说服力的推广工作目标。
㈡保持推广工作的连续性 推广组织要根据本地区推广工作长期性的特点,在安排推广任务时,在使用推广方法上,在推广人员、推广设备、推广财政支援方面,都突出地保证推广工作的连续性。
㈢保持推广工作的权变性 要求组织形式和组织成员经常保持高度的主动性,发现并利用机会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局面,建立、培养和发展同各界的联系,以利于发挥推广组织所特有的权变性。
/ 38
㈣信息交换 生产有时会影响生活问题,经济问题很可能影响政治、社会等问题。因此,建立有利于信息交换的系统是推广组织极为重要的职能。
㈤控制 推广组织需要经常检查与目标工作程序有关的实际成就,这就要求组织必须具有对组织成员、工作条件和工作内容的调控能力。
㈥激励 推广组织必须具备促进组织内部成员积极工作的动力。推广组织的责任就是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工作人员主动工作的环境。
㈦评估 组织对推广机构的组成,对成员工作成绩的大小,对推广措施的实施,对计划制定的完成程序都需要进行考核。2.㈠应用信息管理强化农业推广的咨询服务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形势要求农业推广部门能适应农业国际化的需要,加强农业推广的信息基础设施及网络建设,对农民展开广泛的咨询服务,服务内容要从产中技术扩展为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的全过程,服务范围要小到农户、村、乡,大到县、市、省或全国。
㈡应用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的农业推广组织
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逐步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度,知识经济已经初现端倪。人才和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而高素质的员工和具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提高员工的素质,充分利用知识,提高生产力和竞争能力。有鉴于此,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企业和组织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一种必然的战略性选择,农业推广组织也毫不例外。㈢实行企业化管理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
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能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向农民示范,可大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的企业化是世界行的潮流,只有企业化才能提高规模效益和管理水平。
㈣依靠可持续发展管理完成政府赋予农业推广部门的公益性任务
在我国,由于农民组织和农村服务组织不健全,国家兴办推广体系尤为必要。农业推广的公益性决定了国家兴办推广体系的必要性,而且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
3.(一)政治素质:(1)热爱本职,服务农民;(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3)勇于探索,勤奋求知;(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5)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 38
(二)业务素质:(1)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2)丰富的农村社会学知识和较强社会工作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5)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强调(1)经营管理能力;(2)信息知识;(3)知识更新能力。
第八章 农业推广的外部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外部环境是指影响农业推广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农业推广工作系统无法控制的。
2.农业推广的政策环境:是指直接影响农业推广工作开展的相关政策。3.地区发展补贴:是向农业生产条件明显不利的地区发放的补贴。
二、填空
1.法律因素 政策因素 社会因素 2.《史密斯—利弗法》 3.教学 科研 推广 4.《农业推广规程》
5.《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
三、简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颁布实施。《农业法》共9章66条,对农业的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投入,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制定本法的目的是要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3.①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
②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
/ 38
③粮食援助补贴 ④单亲家庭农场补贴
⑤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 ⑥自然灾害救济补贴
⑦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 ⑧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
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 ⑩地区发展补贴
四、论述 1.答:
㈠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㈡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
㈢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㈣实施科教兴农
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
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㈧实现计划生育国策
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
2.试述影响农业推广的其它社会、经济环境有哪些? 答:
(1)经济环境:包括经济效益和经济体制结构;(2)社会文化环境;(3)农业生态环境;(4)推广工作的行政和组织环境。第九章 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方式 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 38
2.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 是为提高某特定产品的总产量而专门进行推广的方式。
3.农业推广方法 农业推广方法是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4.农业推广的手段 农业推广手段,是指在传播农业技术时所利用的各种载体和媒体。
5.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
6.集体指导法 即在同一类型地区、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同的条件下,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方法。7.个体指导法 是推广人员和农民单独接触,研究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是向个别农民直接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8.现场指导 是指组织农民领导、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及农民到试验、示范现场参观考察,并对他们进行实地指导,是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9.田间插旗法 是在推广人员走访农户或田间调查,未遇到当事人时而采取的一种约定俗成德沟通方法。
10.推广效率 是指通过某种方法采纳某成果的农户数占成果到户总数的百分率。
二、填空
1.农业推广原则 2.项目选择 3.自然 生态 经济 4.科技成果 先进技术 直接生产力 5.试验 示范 推广 6.农业增效 农村稳定 农民增收 7.项目计划 8.大众传播法 集体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 9.印刷品媒体 视听媒体 静态物象媒体 10.农户访问 办公室咨询 信函咨询 11.解决问题 考评
三、简答
1.目前世界上农业推广方式有:①一般推广方式 ② 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 ③ 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 ④ 群众性推广方式 ⑤ 项目推广方式 ⑥ 农业系统开发推广方式 ⑦ 费用共担(分摊)推广方式 ⑧ 教育机构推广方式 2.①介绍农业科技新观点、新成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兴趣和认识。②及时发布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 38
③介绍某人成功的经验,以便他人学习。④针对多数农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提供咨询。⑤扩大推广活动的影响。
⑥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技术信息和具有重大效益的信息。⑦强调或重申重要的信息和建议,以便加强记忆。3.①指导范围较大,推广效率高 ②双向交流信息,信息发馈及时 ③利于开展讨论,达到一致意见 ④注重整体效应,个人难以满足 4.技术承包方式有哪些?
答:(1)联产提成;(2)定产定酬;(3)联效联质;(4)技术劳务;(5)集团承包。
5.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这是个别指导法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推广人员。对推广人员本身有以下要求:①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②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③推广人员态度谦虚,对农民要有爱心、耐心,尊重农民;④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尽量创造信息指导与物化服务相结合的条件,实现“既开方、有卖药”,方便群众,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6.访问要有目的、计划及准备。如果农民提出问题解释不了,要实事求是地向农民讲明。
选择好访问对象。应重点选择农村的“三户”即科技户、示范户、专业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一般农户。
坚持经常访问,特别在关键时期要不失时机地对农户进行访问,不断向农民提供信息,发现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
访问时推广人员要有同情的态度,关心农户问题,并有兴趣和信心帮助解决。
/ 38
做好访问记录,尽可能多记、记全,访问后要及时整理。访问要有结果,对被访问农户要进行考评。7.推广人员可以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
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容易促使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动 有利于选择示范户及各种义务领导人员 有利于增加其他各种推广方法的效果
四、论述
1.① 科技下乡是“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政策体现,推动了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 科技下乡为学校与地方、教授与农民沟通信息架起了桥梁,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直接传递,加速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③科技下乡是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科技下乡一般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具体实施,具有技术性强、针对性强、系统性强等特点,能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加快了科技推广速度。④科技下乡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科技下乡,向农民灌输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增强科技意识。⑤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潜力。科技下乡活动为科研和生产实践找到了结合点,为教学、科研提供生产中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培养、锻炼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教学业务骨干。⑥科技下乡有助于农村调查研究,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2.一般而言,大众传播和直接交流两类推广方法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信息流向方面:直接交流是双向的,大众传播是单向的;(2)反馈量方面:直接交流反馈量大,大众传播反馈量小;(3)传播速度方面:直接交流慢,大众传播快;
(4)修正信息的可能性方面:直接交流大,大众传播小;
(5)人均有效交往费用方面(或成本方面):直接交流高,大众传播低。3.如何综合运用农业推广方法?
/ 38
答:农业推广综合方法的运用是指选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合理配合、综合运用。(1)考虑的因素有:具体推广内容;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推广对象的文化素质和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其他因素。(2)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
①不同推广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同:示范参观是目前中国最有效的推广方法。②推广方法选择考虑的因素:
a.考虑不同技术类型:物化技术采用示范、咨询服务效果较好;知识型技术采用培训、印刷品宣传、巡回指导和科普宣传效果较好。
b.不同类型地区采用的方法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为主。主要采取印发技术资料、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技术;经济发展区,推广方法以成果示范、方法示范、集体指导等方式为主;经济开发区,推广方法主要运用大众传播、加强个别指导,组织农民参观,拓宽农民视野。
c.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推广方法:对科技示范户应注重个别指导;对具有一定技术和文化水平的农民应以培训、经验交流、成果示范、参观学习等方法为主;对技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应以直观教学为主。第十章 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
一、名词解释
1.开发性试验 是指对于某些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进行探讨性的改进试验,以寻求该项新技术成果在本地最佳实施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技术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系统误差 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目标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稳定;在条件改变时,则按某一确定的规律而变化的误差。
3.随机误差 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目标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合的变化时大时小,时正时负,没有确定的规律,也是不可预定的误差。
4.成果示范 是指农业推广专家的直接指导下,在农业生产者承包经营的土地或科技示范园等特定场地中,把经过当地适应性和开发性试验取得成功的某个单项技术成果或综合组装配套技术,严格按照其技术规程要求实施,将其优越性和最终效果尽善尽美的展现出来,作为示范样板,以引起周围生产者的兴趣及采纳激情,并采用适当的方式鼓励、敦促他们效仿的过程。
/ 38
5.方法示范 是指推广人员利用适宜规格的植物、动物、农机具或其他实物做直观教具,将某些仅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来表达显得困难,传授效果极差的操作性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与语言传授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农民,并现场指导他们亲自操作,直至掌握其技能要领的推广教学方法。
6.技术适应性试验 是将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研究成果,或外地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成果,引入本地区、本单位后,在较小规模上进行的适应性试验。
7.试验方案 是指在试验未进行之前,依据当地科技推广的需要,拟进行哪些方面的试验,采取何种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的设计,实施时间、场地,调查项目及测试仪器解决途径,期望得到哪些结果,所得结果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意义和作用等,诸项内容的一个总体规划。,相同条件下chaa
二、填空
1.试验 示范 2.试验 示范 3.适应性试验 开发性试验 综合性试验 4.适应性 推广价值 5.改进创新
6.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7.随机误差 8.居中性 可比性 等距性 9.短时准确 操作为主讲解为辅 农民亲自操作 10.试验目的要明确 试验要有代表性 试验结果要准确可靠 11.工作概述 技术部分
三、简答
1.①重复原则 ②随机原则 ③局部控制原则 ④惟一差异原则
2.①制订实施计划 ②试验物质准备 ③严格落实农艺操作 ④观测记载
⑤试验的收获
3.试验总结的过程,也是对研究事物再认识的过程。首先应对观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运用统计手段从繁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规律,然后按照既唯物又辩证的多向思维去分析所获客观规律形成的原因。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新。对一些效果显著,规律性较好的试验可按科技论文形式撰写并发表。对某些无规律可循且效果不显著的试验,应及时修改试验方案,进行下一轮试验。
4.①技术要成熟可靠 ②示范目标与农民和社会生产目标相一致
③具备成果示范的必要条件 ④示范点的选择和布局要合理 5.①制订示范计划 ②示范地点和示范户的确定
/ 38
③加强指导,创建高质量的示范样板 ④观察记载 ⑤组织观摩 6.①方法示范计划的制定 ②方法示范内容的准备 ③示范的组织 ④方法示范的实施 ⑤操作练习和回答问题
四、论述
1.国内外的推广实践证明,在多种不同的技术推广方法中,成果示范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它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成果示范不同于试验,试验虽有成功的希望,但也存在失败的可能。而成果示范是在适应性和可发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成果质量在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应和实用性等方面,经过了验证和改进,加之有严格的技术操作,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优于当地原有的使用技术。由于示范点设在拟推广区的生态、生产环境中,又是农业生产者亲自操作完成,效仿者不仅可以看到最终结果的优越性,通过参观、交流还可以了解到示范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便于分析判断成功的把握性,采纳的欲望容易被激发。
第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偏低,分析判别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愿意接受一些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式的技术传授。成果示范避免了一般技术传授的欠缺,示范过程可使仿效者充分使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有感觉去考察认识新事物,并进行自己分析、判断,所以可有效地说服持有疑虑态度的生产者采纳新技术。
2.成果示范是在农业推广人员的指导下,将在当地经实验成功的某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技术或某项实际种植经验有计划地在一定面积上进行实际应用,做出样板,示范给其他农民,引起他们的兴趣,鼓励推动他们共同效仿的推广方法。要发挥成果示范的作用,应该:
(一)坚持成果示范原则(1)有计划;(2)与农民目标一致;(3)示范点有代表性;(4)取得当地领导的合作;(5)技术正确,示范有把握;(6)有相应的物资和资金配套。
(二)做好示范的每一步(1)示范布局与示范地块选择;(2)确定示范户;(3)做好观察记载;(4)及时组织示范参观;(5)做好示范的总结评价工作。第十一章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
一、名词解释
1.信息 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 38
2.农业推广信息 是农业系统内部、农村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信息内容,是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推广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源。3.信息采集 是指为了更好的掌握和应用信息,对其进行的聚合和集中。4.信息处理 是指把收集来的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分类、加工、存贮,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
5.信息加工 是根据不同目的和用途对原始信息进行浓缩、改写和计算分析的活动。
6.正式的信息传播过程 是指借助信息传播者来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7.信息能力 是指一个人收集、传递、利用信息,指导实践的本领和技能。
二、填空
1.信息服务 2.制订采集计划 反馈用户信息 3.各种文献资料 报刊杂志 各种官方文件 4.初始 中间 终止 5.信息源 传播者 传播媒介 受传者 6.知识性 技术性 7.农业科技图书 8.记录型 实物型 思维型 9.密集度 有效性 10.统计法 会计法 文字信息研究法
三、简答
1.①信息的价值性 ②信息的时效性 ③信息的可传递性 ④信息的依附性 ⑤信息的可塑性 ⑥信息的贬值与污染 2.①农业资源信息 ②农业政策信息 ③农业科技信息 ④农业生产信息 ⑤农业教育信息 ⑥农产品市场信息 ⑦农业经济信息 ⑧农业人才信息 ⑨农业推广管理信息 3.①主动、及时原则 ②真实、可靠原则 ③针对需要原则 ④全面系统原则 ⑤计划性原则 ⑥预见性原则 4.①信息收集能力 ②信息选择能力 ③信息利用能力 ④识别信息能力 ⑤管理信息能力
5.①权威性。它是记载新技术、新创造、新产品的权威出版物
/ 38
②快速性。公布发表内容比一般出版物要快得多 ③详尽性。技术内容详尽、具体、可靠 ④完整性。
⑤多样性。种类繁多,图文并茂
6.①地区分类法 ②时间分类法 ③内容分类法 ④主题分类法 ⑤综合分类法
7.①文字纸张存储技术 ②缩微存储技术 ③声像存储技术 ④光盘存储技术 ⑤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 8.要自觉地树立信息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及时使用信息
注意改善有利于发挥信息能力的环境条件
四、论述 1.㈠多维服务
政策、经济、科技、市场、价格以及乡情民意信息,不仅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需要,而且也是各类经济组织、科研单位以及农民家庭经营的迫切需要;它不仅是农业部门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业信息服务对象上,应由定向服务转向多维服务。
㈡特色服务
农业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种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多种多样,所以提供信息服务也应因地制宜,切忌一般化。要找准位置,认清目标,发挥优势,搞出特色。要反对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做法,把过去一般化服务提高到具有本部门本专业信息个性的特色服务上来。㈢开放服务
市场经济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资源的财富。为了适应新体制的需要,加强对农业、农民、农村服务,就是迅速改变过
/ 38
去的各自分割、封闭状态,加强信息交流,尽可能向基层开放,向农民开放,向社会开放。㈣高效高质服务
目前农业信息最大的弱点是:编发少、传递慢、效率低。然而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就在于快速、高效。要做到高质量服务,就要有高素质。与此同时,加速信息传递自动化建设,从而使农业信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答:农业推广信息的作用表现在:
①农业推广信息是引起农民行为改变的诱因。②农业推广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③农业推广信息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命脉。④农业推广信息在农业各部门间可起联系纽带作用。第十二章 农业推广项目及其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项目 是农业推广计划的具体体现,按项目进行农业推广的计划管理,是推广计划得到落实的保证措施之一,是农业推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项目的成熟性 是指项目的可靠性和相对稳定性,这是保证项目推广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3.推广措施 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准备采取的措施。4.成果鉴定证书 是指成果持有单位完成成果后的最终成果结论。
5.项目验收 是项目下达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的推广工作完成情况的一种考核。
二、填空
1.申报程序 计划实施 总结验收 2.为农民服务 农民利益 3.可行性研究
4.推广项目申报书 成果鉴定证书 项目简介 5.论证评估 合同书 实施计划
6.会议 7.组织实施 管理 8.项目主持人 9.管理单位
/ 38
10.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组织项目联查 11.鉴定 申请报奖 12.现场验收 会议验收 检测验收
三、简答
1.按行业部门分 有种植业项目、养殖业项目、工副业项目、引导消费项目、家政指导项目,也可分为农、林、牧、副、渔推广项目。
按专业分 有土肥、种子、植保、栽培、饲养、防疫、放养、捕捞等。
按科学性之分 有试验项目、示范项目、推广项目、开发项目等。
按时间分 有长期推广项目、中期推广项目和短期推广项目。
按项目来源分 有自立项目、委托项目、承担上级项目、合作项目等。2.①科研成果 ②农民群众的先进经验 ③技术改进成果 ④引进技术 3.①国家需要。②市场需要。③农民需要。④专家意见。
4.一是设置项目的目的意义和达到目标;二是项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分推广量及范围等;三是项目技术要点和创新点,重点论述为实现项目预定目标采取和哪些技术措施;四是完成项目任务应抓好哪几项工作,包括任务的分解、试验示范点的安排、配套物资的供应、技术考察指导、推广方法的确定、推广经费的筹措与具体使用以及需要解决的其它问题;五是建立和加强组织领导,主要是行政领导、技术指导和物资服务小组的组成及活动安排,项目参加人的确定和其他具体要求等。
5.①分级管理 ②分类管理 ③封闭式管理 ④合同管理 ⑤项目承包和经济责任制 ⑥综合管理
6.①立项依据和意义 ②项目取得的成绩 ③项目的主要技术改进 ④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方法 ⑤对项目的评价和建议 7.①推广工作完成情况 ②研究工作现场和实物 ③旁证材料 ④分析、检测报告 ⑤经费决算报告
四、论述
1.(1)项目具有先进性:①优于原来的生产技术,并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②可保护自然资源,有较好的生态效益;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38
(2)项目具有成熟性:项目可靠、稳定。
(3)项目具有适应性:需要考虑项目对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适应性。(4)项目产品具有市场需求。
(5)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农民的接受能力相一致。(6)项目要符合农民的需要。
2.农业推广计划项目申报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⑪申报项目基本情况介绍。这主要包括:项目名称,主要参加单位,技术依托单位,成果来源,研制起止时间,成果鉴定情况,成果水平,成果应用情况,科研投入经费,成果获奖情况等内容。
⑫申报推广的理由及详细内容。这部分是考核项目的重要依据,第一,要写明推广什么,其中包括推广项目的技术内容、原理及工艺路线和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等;第二,要阐明推广的必要性及推广范围预测;第三,已应用推广情况;第四,典型实施范例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⑬技术依托单位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除阐明技术依托单位的名称、性质、地址外,主要是阐明技术依托单位在项目实施中所具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组织能力等。
⑭推广措施。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准备采取的措施,一般包括推广方式、布点情况、推广进度安排、主要协作关系等方面的论述。3.推广项目的完成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由项目的总结反映出来,因此要认真作好项目的总结,在写法上要做到:观点明确,概念清楚,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科学性强,实事求是,语言精练,逻辑性强。要写好项目总结,首先,要充分掌握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调查,要把能说明问题、揭露本质、有一定代表性的事例写进去。有了项目实施的素材之后,还要对之加以归纳,形成概念。第二,项目总结要突出重点,项目总结既能概括全貌又要把某些问题和方面加以重点阐述。第三,写项目总结时要推敲观点,主要是对观点是否明确,形成概念和提出的问题是否确切、深刻、鲜明,进行反复推敲,增强项目总结的科学性。
第十三章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环境 是指影响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它与市场营销活动密切相关。
/ 38
2.地点策略 就是营销的渠道策略,即如何选择产品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
3.促销 就是推广机构运用各种传播信息的媒体,将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务传送到目标市场,并引起农民的兴趣,激发农民的动机,满足农民的需要,达到服务的目的。
4.决策 是从为了达到同一目标的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一种比较满意方案的行为。
5.经营决策 是指对农业推广机构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要达到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和决定。
6.商品品牌 就是指出售商品的人给自己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又称“牌子”。7.折扣定价 指为了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可以对商品的基本价格作一定幅度的调整,给予购买者以价格上的好处。
8.地区定价 经营者根据购买者的地区分布和交货条件来定价。
9.差别定价 根据不同目标市场,不同产品形式,不同销售时间实行有差别的价格,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扩大销售,增加收益。
10.促销手段 是帮助顾客了解和认识商品特征,诱导顾客购买以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手段。
11.谈判 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为了改变相互关系而交换观点和利益,为了取得一致而进行的磋商协议。
二、填空
1.信息和物资 技术 贮运、加工和销售 2.用户 3.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与流通 增产和节约 4.法律 法规 政策 5.服务农民 6.预测目标市场的需求量 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 选择市场定位战略 7.产品 地点 促销 价格 8.沟通产销 传递商品信息 指导消费 9.用证据说服 用道理说服 用信誉说服
三、简答
1.通过农业推广机构全程系列化服务,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保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获得最
/ 38
佳效益。同时,通过开展经营服务,增强推广机构的实力和活力,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稳定和发展推广队伍,促进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2.①赢利性原则 ②技物结合原则 ③农民自愿性原则 ④符合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原则 ⑤适应农民需求层次原则
3.①用户观念 ②质量观念 ③服务观念 ④价值观念 ⑤效益观念⑥竞争观念 ⑦创新观念 ⑧信息观念 ⑨时效观念 ⑩战略观念 4.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拟定各种备选方案
评价和选择方案
决策方案的实施
5.及时搜集了解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的法规信息。使自己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符合质量法规的要求。
了解其他生产者的质量状况。质量也是一种竞争手段,优质优价是市场规律。
及时了解科研部门推出的新品种、新技术,从中掌握产品质量的变动信息,以确定自己的产品质量标准。
经常调查、研究消费者(目标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这种要求经常发生变化,成为生产经营者确定产品质量的重要“坐标”。6.做好准备,以便及时、准确地处理好各种询问和意见
必须有实效地解决用户所提出来的实际问题,这比笑脸相迎更为重要。
提供给用户多种可供选择的服务价格和服务合同。
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把某些服务项目转包给有关服务部门。不能怕用户提意见,应把此看成搞好生产经营的重要信息来源。
7.①导入,介绍认识 ②概说,介绍谈判的基本思想、意图目的 ③明示,亮明各自的态度观点 ④交锋,为满足自身利益而努力 ⑤妥协,互相作适度让步 ⑥协议,拍板签字
四、论述
/ 38
1.促销技巧虽然有本能、个性的特点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是可以学到的,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模拟训练和实践,是可以提高促销技巧的,促销的技能主要应从公关技能和专业技能加以训练。
公关技能的培养训练 包括:①强烈的公关意识,时刻不忘树立单位和个人的形象,同农民进行经常的沟通和传播,不失时机,发掘一切可能机会,最大限度地宣传推广组织和项目;②高度的法律意识,知法、守法、护法;③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自如地组织各种公关活动,如庆典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展览会、宴会等,并设计会场、会议程序和主持会议。能恰当地运用各种组织手段,如集权、分权、授权、赏与罚、激励等;④较强的社交能力,有效地协调疏通各种社会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广结善缘,搞好四方关系,争取农民理解;⑤心理分析技巧,自信豁达的风度,开朗和善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快速了解农民的心理需求;⑥表达能力和技巧,做到信息丰富,言能达意,富有幽默,反应灵敏;⑦创新应变能力,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想他人不敢想,做他人不敢做的事,要有超前预测和临场应变能力,能临阵不惊,保持理智。专业技能的训练 包括:①农业知识;②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及行情;③国家农业政策及产业导向;④农业推广中的新闻传播、广告设计、摄影技巧等。
2.商品营销中树立品牌意识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
(1)便于卖者进行经营管理;(2)品牌注册后受法律保护,具有排他性;(3)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客户群;(4)有助于市场细分和定位;(5)有利于利用品牌强化产品形象,增加产品竞争能力。第十四章 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
一、名词解释
1.可行性论证 是指根据社会需求、现实条件、经济、社会、生态效应等情况,从技术、资源、人、财、物等因素考虑,在立项前,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论证其可行性的报告性材料。
2.调查报告 是在对客观事物或社会问题调查研究后,将所得认识和结论准确、精炼、系统地写出来的书面报告。
3.典型经验调查 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先进性单位成功经验或个人先进事迹总结分析,以点带面,对全局或面上工作起推动或示范作用的一类报告。4.科技简报 指科研、推广、企事业单位内部及其上、下、平级单位之间,用来反映科技领域内的科研动态、推广进展、情况交流、问题调研、信息报道的一种简短文字材料。
/ 38
5.工作简报 是重点反应本部门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情况的定期或长年性简报。
二、填空
1.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2.科技论文 3.技术论文 4.知识性 技术性 5.技术服务 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 6.工作简报 专题简报 会议简报
三、简答
1.选择有创新的问题
选择有争论的问题
选择农业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选择与自身条件,能力相适应的题目 2.①朴实通俗原则 ②深入浅出原则
③科学规范原则 ④事实教育原则
3.包括:(1)可行性论证;(2)项目申请报告。
具体作用分别为:(1)可行性论证:在项目立项前可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论证其可行性;(2)项目申请报告:作用是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开展项目研究的请求,是立项的依据。
四、论述
1.吃尽训练苦,才获成功甜。要想成为演说家,必须苦练基本功,付出辛勤汗水。基本功训练,既要掌握一定原则,又要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基本功训练应掌握的原则主要有:
⑪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总结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⑫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具有“不到长城非好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⑬不怕失败,不被“嘲讽”、“面子”所限,大胆练习,百折不挠。关于演讲练习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⑪单项练习即将发音、语气、语速、姿势、手势等逐一练习,各个击破。
/ 38
⑫综合练习即将单项练习有机协调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练习,体会其中原理与技巧。
⑬个人练习即“没事偷着练”,好处是,可以身心放松,寻求最佳形式。⑭当众练习练兵千日战时用,自练终需亮相时。自练一定程度要敢于“公开”,可分两步:首先请家人、亲朋好友倾听,以便纠正“当局者迷”之缺点不足;逐渐完善。然后再公开“抛头露面”,实演实讲。应鼓足勇气、争取首战告捷。以后多多实践,悉心体会,定会使你的演讲水平日新月异。2.(1)选好主题:主题的选择应考虑适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2)选好材料: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3)注重演讲稿的结构与形式:把主题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常见的结构形式有:①议论式。②叙述式。
(4)注意语言修辞:做到用词准确,科学规范,掌握不同场合的语言运用技巧。(5)写好演讲的开头和结尾 第十五章 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
一、名词解释
1.综合效益原则 是指在评价时必须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也就是要掌握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
2.经济效益 是指生产投入、劳动投入与新技术推广的产值的比较。
3.社会效益 是指农业推广项目应用后给社会提供优质、丰富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安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效果。
4.生态效益 是指项目推广应用对生物生长发育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效果。
5.推广项目的产投比 是指实施某一农业推广项目的总产出的产值与总投入费用之间的比例,它是评估项目实施实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6.推广度 是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
7.推广率 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指推广的科技成果数占成果总数的百分比。
/ 38
二、填空
1.确定评价人员 编制评价报告 2.收集评价资料 3.审查评价结论 编制评价报告 4.项目的反应评价 专家评价 5.对比法(比较分析法)平行对比法 分组对比法 6.关键指标法 综合评分法 加权平均指数法
三、简答
1.为决策者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为实现项目总体目标提供依据
为检验实施方案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为提高推广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2.对推广决策的评价 对农业推广目标的评价 对规划、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
对农业推广效益的评价 对推广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 3.推广资金管理评价
推广物资管理评价
推广机构及人员参与项目实施能力评价 农业推广档案管理和农业信息服务评价 对推广方法的评价 对农民行为改变的评价
4.设计评价整理纲要,明确规定各种统计分组和各项汇总指标
对原始调查资料进行审核和订正
按整理表格的要求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
/ 38
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再审核和订正
编制评价图表或评价资料汇编
四、论述
1.完成一项推广工作应及时评价和判断该项工作哪些方面是有效率或高效率的,哪些方面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以便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不足,展望未来,做出决策,以利再战。具体来讲,对推广工作的评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⑪评价可以评定农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如推广人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完成任务的情况、推广机构内部各子系统工作协调的状况,以及整个机构发挥整体功能的大小,推广工作方式、方法使用正确程度等。⑫评价可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有哪些教训与经验,达到扬长避短和存优去劣的目的,以利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效果。⑬评价可以剖析推广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在推广工作中教训和经验的成因。分清主次,便于考虑今后工作中投资额和经费开支的去向。
⑭评价可以帮助推广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同时,也可窥视到农民对推广内容的态度和行为改变程度,便于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好与坏的苗头,加以发扬或纠正,使推广工作顺利发展。
⑮评价可以检查推广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未来的推广计划项目计划和技术更新提供依据,并确定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否继续进行。
⑯评价可以为农业行政部门和政府从宏观上制定推广政策,确定推广方针、目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步骤包括:(1)明确评价范围与内容;(2)选择评价标准与指标;(3)确定评价;(4)收集评价资料:确定收集资料的内容;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5)实施评价工作;(6)编制评价报告。
评价方法包括:(1)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对比法、综合评价法;(2)定性评价方法:是对事物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如对农业推广工作成效进行分析。第十六章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半结构访谈 当访谈的框架是受控制的时候,在访谈的过程中融入参与式的方法,则会使访谈具有更多的对话式的、非正规的访谈者和被访谈者就某一主题进行轻松交谈的特点。
/ 38
2.问卷调查法 是通过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农业推广调查,可以从面上收集到大量资料,用统计方法处理,使其数量化,进行定性分析,求出总体趋势。
3.案例研究 是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从掌握的文献中摄取资料,帮助了解事实真相,并发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 经济学 农学 2.实地调查法 实地研究法 试验法 3.选题 计划 实施 总结 4.资料收集 实验设计实施 资料初步整理
5.资料分析 假设检验 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
三、简答
1.①承续性课题 ②再生性课题 ③热门性课题
④创见性课题 ⑤开始性课题
2.①研究的目的意义 ②明确研究内容 ③研究提纲或研究方案的拟定
④确定研究方法 ⑤制定研究实施计划 ⑥制定研究的组织、资金、物质等具体计划 3.(1)设法在短期内建立与调查对象的相互信赖关系;(2)回答方式尽量简单;(3)敏感性问题最好迂回设问;(4)不记名问卷;(5)草拟问卷时请有经验的同志帮助审阅修改。
四、论述
1.个体访谈的主要步骤
⑪准备调查大纲和必要工具
⑫选定调查对象
⑬约定时间和地点 ⑭实地访谈 ⑮访谈的详细记录
/ 38
⑯对资料的分析和提出假设等 注意事项
⑪被访谈者的选择与要调查的内容相一致 ⑫注意了解被访谈者的个人经历和知识背景 ⑬访谈者应具有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
⑭访谈者能理解被访谈者的语言并具有较熟练的交流技巧
2.由于有的问卷内容是在了解调查对象的心理活动。而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往往是不轻易让别人知道的。因此,双方不一定能积极合作。有时,被调查者还会隐瞒真情,伪答应付,这都会给调查的可靠性带来影响。这是问卷法的最大缺点。因此,在拟定问卷时,一定要特别慎重,这就必须:①设法在短期内与调查对象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由于实地调查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在调查双方还没有良好的沟通基础时,最好不要马上应用调查对方的心理活动的问卷。待时机成熟,关系融洽之后,再调查对方的心理反应,结果可能更真实一些。②回答方式越简单越好,应当尽量避免难以回答的问题出现。③属于敏感性的问题,最好迂回设问。④使用不记名的问卷,可使调查资料可靠性增加。⑤草拟的问卷,最好请有经验的同志过目修改或大家共同酌情确定。
3.研究程序包括:(1)选题:包括承续性课题、再生性课题、热门性课题、创建性课题、开始性课题;(2)制定计划: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实施计划、组织、物资和资金;(3)实施过程:包括资料收集、实验设计实施和资料初步整理。(4)总结:包括资料分析、假设检验和撰写研究论文。
/ 38
第三篇:农业推广习题答案
P1451、为什么农业科技成果在大规模推广前必须进行试验?
答:每一项农业新技术成果都有其很强的生态区域选择性及技术经济局限性,适应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都不尽一致,这就要求对于一些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研究成果,在大规模推广应用之前,必须进行试验,一方面验证该技术成果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方面的适应性以及社会经济价值方面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通过接近大田及生产规模的试验,在原引进技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补充和完善技术环节,寻求符合当地实际的最佳技术参数,为规模生产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2、怎样扩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的影响?
答:成果示范是把科技成果的优越性和最终效果尽善尽美的展现出来,以引起周围生产者的兴趣及采纳激情,并采用适当的方式鼓励、敦促他们效仿的过程。针对大多数农民在接受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眼见为实”的心理特征,我们应立足面向市场经济的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理念和技术优势,通过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特色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和培养高质量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各种农业创新的成果示范,吸引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生产和经营,扩大农业科技新成果示范的影响。
在成果示范过程中,应注意:采用的技术必须是经过适应性试验的成熟可靠的技术,示范目标与农民和社会生产目标要相一致,应具备成果示范的必须条件,示范点应便于参观,布局要考虑辐射范围。在实施过程中,应科学制定示范计划,选择示范地点确定示范户,加强指导与服务,及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以使示范技术成果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在建设示范样板的同时,必须保留就技术对照,并树立示范区标志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还应做好观察记载,收集保留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使示范过程较直观、系统地重现出来,有效弥补参观学习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示范样板的影像效果,最后,应把握最好时机,组织观摩和交流。
第四篇:农业推广复习题(答案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组织与教育或沟通农民,改变农民行为的过程。2.推广服务系统:指推广人员、组织机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3.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个体对生活实践中所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4.动机:是由内在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是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5.效价:又目标价值,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6.行为操纵:在农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态度。
7.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身体语言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是社会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与互动的过程。
8.正式沟通: 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以及特定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9农业推广沟通: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推广对象了解需要,提供信息、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推广对象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10.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11.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11.创新的扩散:指某项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13.大众传播法:指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
14.集体指导法:又群体指导或团体指导,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15.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推广对象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其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16.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指根据社会需求、现实条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实际情况,从技术、资源、人、财物等因素考虑,在农业推广项目立项之前,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讨论起项目是否可行所形成的报告性文字材料。
17.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它的表达形式是科研项目申请书。18.科技实验报告:是把这种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方法、过程、结果及其分析写成的文字总结材料。
19.成果示范:指运用以点带面的辐射原理,在一些特定的农业生产经营场所,如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示范户农民及其他农业生产者承包经营的土地、种植场、养殖场、加工厂等,把实验以取得成功的新技术,严格按照其技术规程要求实施,使其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作为示范样板,供其周围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观摩学习,以引起接受和采纳兴趣、激情和信心,促使其效仿,加速农业创新扩散的一种推广形式和过程。20.方法示范:推广人员对那些仅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资料难以准确表达或者采用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操作性技能或技巧,如公猪去势、产蛋鸡鉴别、果树修剪、西瓜整枝等技术,通过演示讲解、实际操作体验、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传授给农民,并现场指导他们亲自演练直至掌握其技能要领及基本技术原理的推广教学方法。21.多因素试验:在同一实验中同时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22.单因素试验:在同一实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处理的实验。
23.农业推广培训:指对包括各类农业推广对象以及农业推广工作者在内的人员所进行的有关推广工作的培训与教育活动。
24.农业推广咨询:是针对推广对象的需要与问题,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并帮助其有效地应用这些信息,改善其生产与生活状况的服务过程。
25.农业应用性研究成果:以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原理和知识为依据,科技人员在将基础性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应用技术和物质产品过程中取得的具有应用价值且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
26.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出来并且得到有关部门或社会认可的有用的知识产品的总称。
27.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借助或直接采用相关学科的技术工艺或途径,把基础性成果的科学知识赋予在一些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载体中,形成新的物质形态的有形成果,如农业动植物新品种、新的疫苗,新材料、新型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新的农业器械和设备等。28.农业推广信息:为各类推广对象提供生产与生活咨询服务和有关决策参考、涉及农村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内容,是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推广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源。
29.农业推广信息系统: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以农业知识、农业自然资源数据、科技成果、市场需求信息为内核,利用数据库、模拟模型、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对农业推广信息进行系统的综合处理,辅助各级管理决策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通讯设备及有关人员的统一体。
30.农业推广指导员:就是基层的农业推广人员,是直接开展各项农业推广活动并指导农村居民参与农业推广工作的专业推广人员。
二、填空题 1.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中包含 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队系统两个子系统。2.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最早是于(1914)年通过的。3.创新采用者通常可分为 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 落后者 5种类型。
4.创新采用过程通常可以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实验阶段)和(采用阶段)5个阶段。
5.创新决策的类型主要有(个人选择型)、(集体决定型)和(权威决定型)3种。6.根据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将农业推广方法分为 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 和 个别指导法 三大类。
7.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程序可分为(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实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和(结果评价)6个步骤。
8.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需要遵循(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基本原则。9.按试验因素的多少,农业推广试验可以分为 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实验和 综合性实验3种主要类型。
10.试验误差的来源主要是(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11.农业推广培训需求的分析方法包括 培训需求调查、能力研究、任务分析、工作表现分析 4种。
12.农业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农业基础性研究成果、农业应用性研究成果、和 农业开发性研究成果 三大类。
13.咨询具有 服务性、经营性、专业性、客观性的特点。14.农业推广人员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思想教育法、精神激励法 和 法律方法5种。
三、简答题
1.现代农业推广模式有哪几类?
答:1.传递服务模式2.合同约束模式3.意识启蒙模式4.参与服务模式5.综合咨询模式 2.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推广工作的内容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扩展到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2.推广的目标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推广对象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3.推广的指导理论更强调以沟通为基础的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原理4.推广的策略方式更重视由下而上的项目参与方式5.推广方法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6.推广组织形式多元化7.推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8.推广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定量方法和实证方法。3.农业推广的社会直接功能有哪些? 答:1.增进推广对象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务农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推广对象的生活技能
4.改变推广对象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5.增强推广对象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4.人的行为主要有哪些特征? 答:1.目的性2.调控性3.差异性4.可塑性5.创造性 5.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答: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 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 4.亲近和友爱
6.简述需要层次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7.简述农业推广沟通技巧?
答: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里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 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
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8.强化信息反馈 8.简述沟通网络的分类?
答:1.链式沟通网络2.轮式沟通网络3.Y式沟通网络 4.扩散型沟通网络5.全通道型沟通网络 9.农业推广沟通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1.推广内容信息 2.推广方法沟通 10.创新的特性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
答:1.相对优越性2.一致性3.复杂性4.可实验性5.可观察性 11.创新扩散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突破阶段2.关键阶段3.自我推动阶段4.浪峰减退阶段 12.创新采用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2.创新决策的类型 3.沟通渠道的选择4.社会系统的性质5.变革者的努力程度 13.简述大众传播推广法的特点?
答:1.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2.信息传播具有很好的时效性 3.信息沟通一般是单向的 14.简述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步骤?
答:1.准备阶段2.问题确认阶段3.方案优选阶段4.行动阶段 5.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阶段 15.简述农户访问的基本要领?
答:进行农户访问的推广人员在与农民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创造轻松的交谈气氛,必须尊重农民,态度要和蔼;在交谈中,尽可能维持双向沟通,并虚心诚恳、耐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避免触及个人隐私;做好访问记录。16.如何理解推广语言“朴实通俗”的原则?
答:1.要求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诚恳,体现与对方之间的平等与尊重;2.要求讲专业技术问题时要尽量使用农民自己的语言; 3.要求语言要通俗易懂,以便农民接受。17.简述农业推广语言运用原则?
答:1.朴实通俗的原则2.深入浅出的原则3.科学规范的原则 4.事实教育的原则
18.农业推广演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那些问题?
答:1.基于真实性2.突出典型性3.强调吸引性4.满足主题需要性 19.简述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答:1.实验的针对性要强,目的要明确2.实验条件要有代表性 3.实验数据要翔实,结果要准确可靠4.实验结果要能够重复
20.推广人员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方法示范时,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答:1.根据示范对象需求,确定示范教学内容2.根据技术内容的特点,制定示范教学计划
3.根据现场示范的要求,准备教具材料4.根据学员的素质特征,合理安排方法示范环节 21.怎样扩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的影响? 答:1.充分体现农业创新成果的优越性,激发农民接受和采纳新技术的欲望2.提供新技术实施的实际过程,增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信心
3.培养技术普及人才,完善技术规程,为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保障 22.农业推广培训教师的能力要求有哪些? 答:1.具有与有关各方合作共事的能力2.农村社会经济调研的能力
3.制订和实施农业教育与培训项目计划的能力4.应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5.培训教学的组织的能力6.培训档案建立和培训报告编制能力 23.简述农业推广培训的基本方式?
答:1.专题培训2.现场会3.经验交流会4.巡回指导5.科技下乡 6.农业科技展览7.农业科技示范园8.科技蹲点 24.简述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
答:1.办公室咨询或定点咨询2.信函咨询3.电话咨询4.网络咨询 25.农业推广咨询的新型模式有哪些? 答:1.农业科技家教2.农业专家大院 26.农业科技成果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答:1.四个步骤:(1.选题、论证和总体方案设计2.观察、思维和实验验证3.示范、推广和生产应用
4、调查总结和完善提高)
2.三种创新(1.新发现2.新发明3.改进与提高)3.两点意义(1.理论上的学术价值2.生产上的实用价值)4.一个前提(得到社会的认可)
27.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成果的质量2.成果转化系统的完善性
3.用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和认可 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政策与投入保证 28.简述农业推广人员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解聘3.人员甄选4.定向5.员工培训 6.业绩考核7.职业发展及晋升与福利8.员工关系与工作条件 29.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1.项目推广2.综合服务3.技术承包4.技术转让5.技术入股 6.技术开发7.公司加农户8.农民合作组织加农户 30.简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形态?
答:形态:1.数据信息2.文本信息3.声音信息 4.图像信息5.多媒体信息
基本特征:1.普遍性和无限性2.客观性和主观性3.价值性和共享性 4.动态性和时效性5.可传递性和交换性6.依靠性和主导性 31.农业推广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分别有哪些? 答:种类:1.农村政策信息2.农村市场信息3.农业资源信息
4.农业生产信息5.农业经济管理信息6.农业科技信息7.农业教育与培训信息8.农业人才信息9.农业推广管理信息10.农业自然灾害信息
来源:1.政府涉农机构2.农业科研机构3.与农民相关的高校和学术团体4.基层实验、示范与推广单位5.图书馆6.涉农出版社7.涉农杂志社和报社8.农业生产资料说明书9.专利文献10.互联网信息
第五篇: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 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行为变化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正式沟通: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一定社会系统内,通过正式组织以外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语言沟通:指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
非语言沟通: 是借助非正式语言符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的沟通 行为: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需要:指一个人所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又是必需的某种东西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大小 效价:是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
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沟通渠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单位。
创新扩散:是某种创新在特定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经由某种渠道而被交流传播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采用率:指一项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 大众媒介渠道:是指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各种途径与方式 人际沟通渠道: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社会结构:某一社会系统里各个成员或单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就称为社会结构 沟通网络:指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创新结果: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是国际社会在扶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形成的参与式发展思想和方法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半结构访谈:指根据推广项目任务和访谈对象的特点,首先进行系统的访谈提问设计(访谈大纲),然后访谈对象,获取具体信息的方法。农业推广论文: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农业推广领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与推广的学术性文体 农业推广科技报告:是指将农业推广活动中的有关情况,用书面形式向主管单位或负责单位所做的汇报。
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
调查报告:是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反映客观事物及问题的书面报告
农业推广合同: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推广工作的需要或为了某一目的,将合作双方或数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经签订和公证,形成共同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是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或结束以后,农业推广人员所做的书面总结,主要是总结取得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未来农业推广工作的努力方向 农业科普文章是指把人们已经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朴实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文体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5种类型。
2、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可归纳为五大类型,即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和综合咨询模式。
1、爱德华•霍尔(E.Hall)有句名言“空间也会说话”并将人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成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亲昵区)、个人距离(个人区)、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2、沟通的要素包括传送者、接收者、信息、沟通渠道、反馈、关系和环境。
3、农业推广沟通的网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链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Y式沟通网络、扩散型沟通网络和全通道型沟通网络。
4、农业推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主要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和组织障碍六个方面。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 1908-1970)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和强化作用三个作用
3、农民经济行为具有趋同性、随意性、短期性和个体性的基本特征。
4、农民购买科技商品活动由5W+1H构成。其“5W”是指购买者、购买什么、为何购买、何处购买、何时购买。
5、农民科技购买行为的类型分为:理智型、冲动型、经济型、习惯型和不定型五种。
6、农民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表现为:服从、从众、相容和感染与模仿。
1、创新有四要素,即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等。
2、创新扩散过程分为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浪峰减退阶段四个阶段。
3、创新采用过程的阶段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用(或放弃)阶段等五个阶段。
4、创新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或步骤,即知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5、创新有关的知识与信息常可分成三种,即:软件信息、技能知识、原理知识。
6、根据个体接受创新的特点,通常可以把某一社会系统内所有的采用者划分成以下五种类型(Rogers,1983),即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
7、各类采纳者的主要特征是:创新者—— 具有冒险性的; 早期采用者—— 有名望的; 早期多数 ——深思熟虑的;晚期多数——怀疑的;
落后者——传统的。
1、农户访问大体分为准备、进行、解决问题及考评四方面工作。
2、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包括准备阶段、社区问题确认阶段、方案优选阶段、行动阶段、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等阶段。
3、一个社区项目涉及的问题领域很多,要理清各个问题领域之间的关系。具体步骤是:(1)问题征集→(2)问题归类,并确定核心问题领域→(3)构建问题树,检验原因与结果关系是否成立→(4)问题筛选,确定项目研究的问题领域。
4、项目计划一览表能够回答一系列问题,被称为5W2H,其检验指标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要素、数量、质量、时间。
5、访谈类工具是推广工作者熟悉社区情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包括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开放式访谈3种。
6、对比分析是以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风险(threat)等方面进行分析,简称SWOT分析。
7、农业推广程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与咨询、推广、评价”等七个步骤。其“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最基本的程序。
1、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具有告知性、客观性、针对性三方面的特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预测性、公正性、综合性、可靠性、科学性等特点。
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一般由: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4、调查报告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和查明问题的调查报告三种。
5、农业推广工作总结包含的一般内容由标题、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6、科技简报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7、农业推广语言具有传播性、推销性、说服性和启发引导性等特点。
8、演讲稿议论式结构方法有排列法、总分法、深入法、对比法。
第一章
9、演讲稿叙述式演讲稿的结构有时间法、空间法、因果法、问题法等。
1.农业推广发展的趋势:
1、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2、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直接、间接)。答:直接功能:
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
3、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
5、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6、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1、影响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的各种因素。答:(一)人际关系的复合体的影响
(二)某种社会结构和某种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某种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农村区域位置环境)
2、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答: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2.目标团体系统的采纳效率
3.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4.农业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
3、理解沟通时,注意那些问题。答:(1)沟通是双方行为。(2)沟通是一个过程。(3)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是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
4、沟通的作用。
答:1.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
2.使组织良性运行并有效的决策
3.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5、自上而下沟通的功能。
答: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三是推动组织的思想教育。
6、信息传播人员在信息的准备方面应做那些工作。
答① 确定信息内容;② 确定信息的接收者;③ 确定信息传递的时间。
7、为什么说“传递的信息与传送者、接收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答首先是它们相互依存,没有沟通内容,则无所谓传送和接收。
其次是它们相互作用,传送者与接收者的状况决定沟通内容的创造和选择;反过来,沟通内容的状况及其变化也影响沟通主体——传送者与接收者的态度。
第三是两者相互转化。
8、农业推广沟通的作用。答:
(一)根据现状与需求,确定推广目标
(二)建立情感,产生亲合力效应
(三)提供咨询,解决问题
(四)帮助农民进行预测、决策
(五)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9、农业信息的特性。答:
(一)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二)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三)农业信息具有指导和操作性。
10、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答:首先是农业创新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应用中需要摸索和调整;
其次是农户和科技人员或者中介机构对技术效果的认识常常存在差异;
第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农业技术的应用必须受生物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所支配。
11、农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原因。
答:
1、传统的经验主义。其经济地位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只信奉具体可感知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感知体验的思维定势和传统。
2、现实体制原因。
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影响,农村中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方式还不够完善,没有发育到产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的眼光和胸怀。
3、利益观念的原因。农民更关心切身利益和具体问题。
12、农业推广沟通主体间的关系的特点。答:
1、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
2、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
3、双方互相影响但作用和性质不同。
13、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
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1)推广人员应该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而得到农民打心眼里的尊重、佩服和信赖;(2)推广人员做到尊重农民,真诚地帮助农民,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与当地意见领袖的关系。(3)推广人员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行动目标,为农民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或服务。(4)推广人员应了解农民的需要与问题,向他们介绍实用的技术与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同时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党的农村政策,必要的法律知识及国情乡情知识等。
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理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要尽可能采用适合农民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
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
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
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8、强化信息反馈
1、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
答:
1、行为的主体是人。
2、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
3、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
4、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2、人的行为特点。
答:
1、目的性。
2、调控性。
3、差异性。
4、可塑性。
5、创造性。
3、根据需要理论,推广机构和人员在推广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1.了解农民需要的实际性。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4、动机的特征。
5、答:
1、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
2、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
3、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
5、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答: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6、农民交往行为的特点 答:(1)以感情为重。
(2)注重伦理。
(3)内向性
(4)非契约性。
7、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所具有的特征。答:(1)交往对象的等级化。(2)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
(3)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
8、我国农民的投入行为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
答:1.户均收入水平。
2.农民文化程度。
3.农业经营规模。
4.家庭经营结构。
5.农业的比较利益。
9、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特点。
答:1.自给性生产与商品生产并存。
2.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3.行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10、农民对科技的购买行为的一般阶段。
答:①知晓阶段,知道有某种科技产品存在。②了解阶段,认识了解产品的作用。③喜欢阶段,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④确信阶段,确信自己需要,产生购买愿望;⑤购买阶段,进行实际的购买活动。
11、农民的科技购买行为的发展阶段。
答:①需求的发现。仔细思考需要什么科技产品,才能解决自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②寻找目的物。寻找并了解有哪些科技产品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购买动机;③做出购买决定。在众多目的物中,决定自己到底该买什么;④科技产品的购买和使用。进行实际购买活动,并按产品要求进行使用;⑤对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使用效果是否真的满足自己的要求,决定以后是否再购买。
12、农民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答: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他们是成员内心公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4)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群体内领导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同情、关心、帮助,使成员在感情上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13、农民群体意识的培养 答:1)创造形成群体意识的条件。一个人处在具有群体意识强的氛围之中,必将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得到培养。(2)宣传教育。通过群体舆论,宣传群体主张,讨论群体事务,使成员认识到群体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3)开展群体活动。组织群体之间的竞赛,可以增强成员的集体感和团结精神,组织成员的讨论、思想交流、文娱体育活动、对成员的家访、慰问等活动,都可增强成员的凝聚力。(4)加强成员的个人修养。群体要求成员(包括领导)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意识水平,增强群体意识。
14、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答: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也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直接改变农民本身;二是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1.以改变农民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本身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民知识状况的改善;增强农民的生产技能,为农民的行为改变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 2.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改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经营环境。3.农民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1、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
答: 1.传播的信息权威性高。
2.传播的信息数量大、速度快。
3.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率高
4.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性的。
2、大众传播法的应用。
答:(1)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2)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3)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4)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5)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6)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3、集体指导法的特点。答: 1.指导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2.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有利于展开讨论,达到一致的意见。
4.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4、集体指导法的原则。
答:1.重引导,坚持自愿参加。
2.重质量,注意效果。
3.重实际,照顾农民特点。
5、运用集体指导法的要求。
答:1.对推广对象的要求。
2.对时间的要求。
3.对方式的要求。
4.对方法的要求。
5.对规模的要求。
6、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答:1.针对性强。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3.沟通的双向性。
4.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6、个别指导法对推广人员本身有哪些要求。
答:
①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②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③推广人员要态度谦虚,对农民有爱心,尊重农民;
④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7、农户访问的优缺点。答:(1)优点:
①推广人员可以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
②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③容易促使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动;
④有利于选择示范户及各种义务领导人员;
⑤有利于增加其他各种推广方法的效果。
(2)缺点:
①推广人员所花的时间长和经费较多;
②接触的对象限于少数人;
③有时访问的时间不一定适合农民的方便与需要。
8、半结构访谈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步骤。
答:步骤:首先设计一个包括讨论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的访谈框架,即问题结构设计。第二是确定访谈群体、样本规模和选样方法。第三是熟悉访谈技巧,提高引导、归纳总结、判断技能等。第四是开展实地访谈。第五是分析访谈信息。最后共同开展结果讨论。
要领:在访谈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访谈效果,访谈者在工作之前要打消被访者的思想顾虑,使他们能够在平和气氛中进行交流;同时访谈者要注意收集访谈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额外信息;为个别被访者保守秘密;访谈中只记录访谈要点,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记录;采用多种访谈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的交互认证。
9、问题分析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
①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内容的直观性;
②用展示板、卡片展示研讨内容,可以帮助与会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③它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不同层次的参与者提供了宽松的沟通环境。
缺点:①在实际操作中,因时间限制,难以做到问题描述的精确、准确;
②有些问题具有多元性,结构化处理很困难。
10、农业推广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但主要有那些渠道?
答:印刷品渠道传播(1)报纸、杂志。
(2)墙报。
(3)黑板报。
(4)书籍。
声像传播渠道
(1)广播。(2)电视。(3)录音、录像。
(4)电影。
(5)网络。
11、选择和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要注意那些方面的要领?
答: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这一程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教条和死搬硬套。
1、属于同一自然条件的两个地区,某项先进技术已在一个地区进行过推广且取得成功,在另一个地区推广时,不必进行试验而直接进行示范、培训和推广即可。
2、一些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并经多地多点试验,有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可直接进入推广环节,推广部门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试验。
3、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推广部门应在及时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可不必再试验和示范而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4、某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地进行研究示范的,当研究成功后,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1、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答:
(一)创新性原则
(二)需要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题目大小适中原则
(五)实事求是原则
2、写作调查报告注意那些事项?
答1.认真调查研究。
2.精心确定主题。
3.科学恰当地选用和安排素材。
4.适量选用大众化的生动语言。
3、如何理解朴实通俗的原则? 答:朴实的语言是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重要原则,因为朴实的语言能增强人际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朴实通俗的原则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要尊重对方。
(2)技术问题要尽量使用农民的语言。
(3)讲解科学技术问题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4、如何理解事实教育的原则?
答:农业推广活动不是简单的经营或推销行为,也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推广人员担负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的责任,必须坚持事实教育的原则。
(1)事实教育原则必须符合客观。
(2)事实教育的原则符合农业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的规律。
(3)农民更加相信眼前的事实
5、农业推广语言的风格。
答:1、朴实通俗
:在推广语言使用上要以礼相待,和蔼可亲,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2、深入浅出
:针对推广对象特点的科技与文化素质,把科学理论的语言变成推广对象易于理解的大众语言。
3、科学规范
: 注意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科学规范性,不能违背科学规律4、事实教育
:农业推广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
6、心理沟通的技巧。
答:1.以礼相待,情感靠拢。
2.心理换位,缩短距离。
3.求新求异,吸引农民。
7、农业推广演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基于真实性。演讲使用的材料必须有事实根据,而且应当是经反复证明结论是正确的。(2)突出典型性。选择的材料要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使人信服。
(3)把握吸引性。材料要生动,能反映听众身边的人和事,以吸引听众。
(4)满足主题需要性。选择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有利于主题的论证和说明。
8、演讲的结尾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回归主题,使听众加深理解。(2)概括全篇,使演讲完整统一(3)引发激情,使听众振奋精神,鼓励行动。(4)发人深思,使听众耐人寻味,促使听众在实践中去探索、证实。
9、演讲的临场发挥要注意的问题。
答:1.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沉着自信。
2.把握听众心理, 做到有的放矢。
3.声调运用恰当,抑扬顿搓有致。
4.神态表情自如,眼神感情合一。
5.整体形象得体,仪表举止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