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梯:教育教学的四种境界 [大全]
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梯:教育教学的四种境界
教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它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境界,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梯:教育教学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实践——辛苦型。这一类型的教师勤于实践也勇于实践。他们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深入备课,耐心辅导,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丝不苟。但是在工作中明显地缺乏研究意识,因而漠视许多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教学现象、教学方法;不注意经验的积累与反思,缺乏对有价值的实践成败的总结,丧失了对自身、对周边教育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探索。因此常常与好的经验、方法、规律的发现失之交臂,在成功或失败时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使之蒙上偶然的色彩。刚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青年教师,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如果已经是有七八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也停留在这个水平,应该是值得反思的。
第二种境界是经验——积累型。这一类型教师重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认真总结自身实践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其中的心得与体会,感悟与启迪。他们也能够较自觉地观察周边的教学活动中的现象,借鉴其成功与失败、顺利与的经验与教训,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梯:教育教学的四种境界》。这样的教师往往是教学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有着强烈的把工作干得更好的愿望与热情,也有着冷静而深刻的归纳总结的理性。然而由于个人实践固有的局限性,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空白或浅表性,造成他们有时表现出视野不开阔、焦点较单一,思维停滞在解释、佐证的层次上,缺乏说明力,缺乏普遍指导意义,他们的谈论及文章大多是回顾和介绍自己在实践中被证明为有效的做法,剖析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提高与教训。这样的教师正处在前进的十字路口上,要么“固守家园”,囿于自身实践的狭隘和理论的局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复循环,无新意,无发现,无创造,最终退化到实践——辛苦型;要么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及理论的基础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现象的规律,使自己的实践从盲目走向自觉,使理论从含混趋于清晰,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第三种境界是科研——创新型。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这一类型教师的自觉选择和自我追求。他们远远不满足于个人的体验和浅层次的认知归纳上,而是强烈地坚持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道路。一方面在自己努力积累的经验中寻求内在规律并使之升华,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移植他人的经验并追求其成功的内涵,明显地表现出高度自觉的追求与事业心。科研——创造型教师是一批既有研究能力又善于钻研的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他们身体力行的是既教书育人,又从事教育科研,既提高自己又出成果福及他人,无论是现代教学的基本原则,还是现代教学的新观念——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都广泛涉猎,勇于探索。这是一批教师队伍最高境界的预备队员,正在向最高层次冲击。
第四种境界是学者——专家型。达到这一境界的教师完全进入了教育教学的自由王国。他们积几十年的实践积累、理论探讨,对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熟谙于心,身体力行,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自由是必然的认识,惟其如此,他们才能既视野开阔,左右逢源,又个性鲜明,独辟蹊径。你总能感到这些教师的言论、实践的独到之处和高屋建瓴的气势。
第二篇:教师成长阶梯
教师成长阶梯:终身教育学习和研究
“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理念是相对于以往的“学龄教育”而言的。从纵向讲,它包括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各个年龄、各个阶段的教育,强调的是不间断的发展,即持续性;从横向讲,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强调的是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即整体性。终身教育就是人的不断构建,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是人的判断力和行为的不断构建。它使人得以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体验存在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
终身教育的现代理念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从法国教育家朗格朗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最初使用法语education Permanente(恒久教育)一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译成英文lifelong education(终身教育),再到1994年克林顿总统在签署教改法令中将终身学习列为美国教育发展的八大目标之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的口号,及至今日人们越来越倡导和鼓励的“终身研究”,反映出人们由外向内的追溯和对教育由被动到主动的寻觅。本文便就“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理念的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作一分析。
一、角色转变:凸显创新
随着教育时间的延伸和教育空间的拓展,教育越来越呈现出终身化和全球化的趋势。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由维持型教师转向创造型教师
维持型教师和创造型教师是就知识文化的传播状态而言进行的划分。维持型教师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其目的是维持原有的秩序和现状,使后一代不逾其矩,不越雷池。创造型教师则不受教条的限制和传统的约束,在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要求给予更多方法上的指导,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其目的是凸显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造型教师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已由“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作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激励者,教师必须完成这样三项任务:第一: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如何利用知识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欢乐与光明的教学环境中愉快学习。在兴趣中学习,学生便成为主人。学习也不再是为了他人、为了学校等外在要求所进行的“殉难”,而是为了生活、为了自身等内在需要所得到的享受。第三:提供知识材料,为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背景下滋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思想创造条件。教师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教师提供的知识也不是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而是学生理解世界、认识生活的富有意义的材料。
第二,由支配型教师转向指导型教师 支配型教师与指导型教师是就知识文化传播中师生关系的方式而言进行的划分。支配型教师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握有对学生进行控制、支配和指挥的权力,师道尊严绝对不可侵犯。指导型教师则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位置上,站在学生的背后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既包括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又包括成长中面临困惑与疑虑的指导。
指导型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已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通常处于中心与指挥的地位,这使教学活动实际上变成了“教”的单方面活动,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若隐若现、可有可无,教师则行使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力。这种单向度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包含着权力主义、专制主义、命令主义、霸权主义的因素。现代教育体系对教师的要求却改变了。教师的作用就如杜威所说,不是站在学生前面去指挥,而是站在学生背后,在学生探索知识时提供帮助,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谋求发展时提出忠告。他只是作为一个“伴奏者”或“组织者”的形象而出现。于是,师生双边活动就超越了纯粹的认知内容而具有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指导学生有效地选择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内外环境,有效地预防和排除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和干扰,在知识增长、智力发展、品德进步的同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以使学生真正履行他们生活中的责任。
第三,由再现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
再现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是就教学的态度而言进行的划分。再现型教师是指那些只传播理论,不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将学生当成容器,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教师。研究型教师则不仅向学生介绍未来社会的信息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更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对实际生活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生心理的研究,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时时都在思考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研究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复制者”转变为“生产者”。以往的教学是由教师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对既有知识进行复制,教师无须思考,也毋庸争辩,只要把现成的教材、教参、辅导资料稍加整理,就可完成复制工作,学生则顺从、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现代教育不应按照教师的模式复制出千篇一律的人,而应从学生自身的经验中、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造就出各具特色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研究:研究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新课改,研究新教材,以使自己能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研究品德培养的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使自己能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事半功倍地工作;研究自身,研究自己的成长规律,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能及时得以提炼升华。学生则从中享受智慧、品味欢欣、尝试成功、体悟人生。教育就由“外烁”转向“内养”,富有了更生动的韵味和丰富的含义。
第四,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单一型教师与综合型教师是就学科知识与能力结构而言进行的划分。单一型教师指在教学活动中仅仅能教
一、两门课的教师。这些教师囿于传统知识框架的限制,满足于教
一、两门课的轻松,长期从事着自认为驾轻就熟的课程教学。但是,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都要求那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通才和综合型的教师,再加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的不断涌现,只会教
一、两门课程的教师已无法生存下去。而综合型教师不仅熟谙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术前沿,且精通相关学科,了解新兴学科,能自如地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当中。这样的教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主力军。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单科课程分科进行的,分科教学决定了教师的构成以各个学科为前提,每位教师在进入教职之时,都是以某学科教师的身份就职于教学岗位的。师范大学也以此作为系科设置的依据。然而,这种模式在新课改中受到了挑战。新课程设置了“科学”、“社会”、“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所需的师资已不能由传统的师范大学设置的系科中获得,更多地则需现有师资自身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多方面进行的调整。这就是综合型教师出现的背景。托夫勒在批评传统学校时说,为什么必须围绕诸如英语、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固定学科来组织教学,而不围绕出生、童年、青春、婚姻、职业、退休、死亡这些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组织教学?不围绕过去乃至将来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组织教学?不围绕无数其它可以想象到的、可供选择的事物组织教学?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型”向“素质全面型”转变。
上述教师角色的变化是渐进的。它不仅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可,在观念层面已产生影响,而且在实践中逐步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转变自己的职能。当然,真正要胜任这些新角色的要求,教师还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必须接受教育、主动学习、深入研究。因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就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要求。
二、强化主体:体验意义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在教育中,就是《学会生存》一书所提出的崭新的概念:学习化社会。它要求教育既要突破狭隘的学校教育的界限,扩展到整个社会,又要求教育突破局限于人生某一个阶段的界限,扩展到人的一生。这给传统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走向学习化社会
《学会生存》在确认终身教育概念时,也同时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学习化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学会生存》指出,在教育活动是分散的、片断的、为少数杰出人才服务的时代,人们建立的学校体系曾经发生过巨大的作用。然而,现在学校体系与环境之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不和谐”。因而,我们必须超越体系的概念之外,来考虑事物的另一种安排。这就是学习化社会。“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末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那末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是因为: 第一,教育在空间上向全社会的扩展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后,其主要载体便是学校。这是一种目的明确、结构坚固、权力集中的体系。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机构。它有着相对封闭的环境,有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有较稳定的教育内容,也有就学年龄大体接近的学生。而学校的存在本身便意味着社会的委托----社会把培养人才的重任交给学校,期望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各类人才的输送。这一委托事实上又是通过教师具体实施的。于是,教师就成为社会的代理人,学校也成为社会的缩影。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是以放弃了其它社会机构对后代的教育来衬托学校教育的使命的。
在学习化社会里,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特权而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一方面,频繁的职业流动要求劳动者对不同的劳动岗位有更强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教育系统不能仅仅培养青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起他们在各个职业间流动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自我培训的欲望。另一方面,社会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师,它包含着巨大的教育潜力。人们从社会交往和大众传媒中获得的信息与日俱增,学校外的教育随时随地都在对每一个人产生影响。这样一来,社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使教育更加具有活力,而且社会已经成为一所培养公民感情和相互了解的学校,学习者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仅是他所接受的广阔的社会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学习是个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他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他有自由的选择、探索、生活的权利。他也不再作为对象而存在,而是作为教育他自己的主人而存在。他所受的教育不是外人的赏赐或他不得不履行的一种社会义务,而是他自己依靠征服知识而获得的,是他的一种责任。他通过学习认识自我、确证自我、完善自我并学会生存,这才是教育的本意,也是教育的目的。
教师也同样。传统观念下的教师奉行的是一种以自己的生命去满足学生、满足教育需要的原则,这事实上是一种客体行为,这样的教师将目光聚集于“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忽视了自己本身的需要。发展中的教师是一种焕发个体主体性的教师,是通过主动的学习、自觉的提升而使自己得到发展的人。主体性的学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内在的、持续进步的基础。教师作为学习者,他不仅要接受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学历教育,更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这是自我提高的驱动使然,是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惟其如此,他才能够顺应教师专业化的潮流,才能成为合格的、出色的、优秀的、卓越的专家型教师。
第二,教育在时间上向全人生的延续强化了学习者的生命意义。
传统学校教育的存在,是以人生划分为学习与工作两个阶段为前提的。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其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掌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在人生的工作阶段,其任务是用前面学习阶段所获得的各种本领立足于世、求得生存。如果说,在人类知识容量十分有限的过去,人们确可以依赖于在学校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所学得的一切去面对社会的话,那么,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仅靠学校所提供的知识就够享用终身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过时。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二是学校自我完结性的过度强化。“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不仅加深了整个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的色彩,而且还带来了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机会和社会活动时间的减少等问题。学校自我完结性的过度强化,不仅危害学校教育本身,同时还成为阻碍终生学习发展的因素”。它将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而彻底转变。
在学习化社会里,教育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机会而延续到人生的全过程。就个人来说,他的学习与工作、教育与劳动是交互进行的,他必须不断地将自己投入到学习中,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并获得工作的动力,他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生存的本领并建设起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因而学习活动是伴随着他生命的始终的。“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人生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教育,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生命的物质状态走向生命的精神状态的过程。
教师也同样。教师职业具有教人求真、向善、臻美的属性,这是人类赋予教师职业的职责,也是教师职业社会存在的依据。如果说人的终极关怀是真、善、美的完全体现,那么发展性的教师在唤醒学生对真、善、美追求的同时,也展示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满足了自己求真、向上、创美的需要。然而,教师若要胜任这一使命,必须从内在素养的提高开始。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读书、思考、学习本来就是他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内在生命的表现形式。没有书本的阅读,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自主的学习就没有他生命的存在。所以,教师人生的构成是与读书分不可开的,是与思考紧密联结的,是与学习攸命相关的。这也是教师生命的价值所在:因了学习,他的内心充满阳光;因了学习,他的存在获得意义;因了学习,他的生命焕发光彩。(二)走向终身学习
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学习做了这样的界定:“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会议之所以用终身学习而没有用终身教育一词,是因为终身教育侧重于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而终身学习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终身教育的真正实现,必须以终身学习为前提。因为终身教育需要社会成员具有终身自觉接受教育的主观愿望,把学习作为个人终身的历程。学习既不是外部强加于已的东西,也不是自己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内在需求。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如果没有学习者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自觉学习,终身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实现。所以,建构学习社会,促进终身学习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证终身教育的真正实施、走向教育创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任何个人的学习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需要社会为之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这就需要一种适宜于学习的相应的教育。一般而言,如果离开了社会的教育,个人的终身学习也是难以持久和难以达到成效的。学习的主体是人,而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学习的主体提供满足其学习需要的机会与条件,帮助学习主体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得到有效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无疑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终身研究:提升自我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并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学生应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到积极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转移将提高而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地图,又要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依此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更凸显了学校教育阶段的基础作用。教师要胜任这一切,就必须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即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开放性启动教师的解放教育。
与解放教育相对立的是驯化教育,它总是把教师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而“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这是一个往来不绝的连续过程”。换言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教学相长、互为师生的过程。正是这种敞开的、动态的变化,才使得教师不断通过做学生而获得做教师的资格,又不断通过做教师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解放教育所要求于教师的是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而学会并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包括:
第一,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要把这种教学方式传给别人,自己首先就要精通它。他们懂得应该获取什么信息、从何处去获取这些信息,同时知道怎样运用这些信息去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尤其是在现代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各种信息蜂涌而来的情况下,教师是否具有选择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更是至关重要,它甚至是教师职业生涯持续下去的前提。
第二,学会独立自主。如果教师要教别人学会独立思考,首先自己就必须能够独立思考。选择了当教师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同扼杀教师独立判断的清规戒律做斗争。教师要学会行使自己的专业自主权----如教材教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作业的评估等,同时参与学校的管理。只有当教师充分发展起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时,他才真正得到解放和自由。这也正是教师在新世纪不可缺少的职业生存能力。
第三,学会革新创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自己也必须先具备这种意识和精神。因为,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不是由外在决定的,而是来自于内部,来自于教师每日每时都在从事着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当教师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具有提出创造性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的能力,他才具有了通向21世纪的“第三张通行证”----即与学术性、职业性同等重要的拓展能力,亦即个体的创造性品质。
第四,学会与人合作。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认识他人,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21世纪的教育更强调对全球合作精神的承诺,强调团队精神,这便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这一品质。学会与人合作绝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它同样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一项。
由此,我们可以说,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是教师走向成功的阶梯,也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才有了教师成为“教育家”的可能
第三篇:成长教育之三境界
成长教育之三境界
——读《世说新语2》有感
《世说新语2》本书是 刘墉,知名画家、台湾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双优秀儿女的父亲、台北青少年咨商中心创办人。在与所谓“新新人类”十余年的直接接触中,刘墉以其学贯中西的智慧和多元包容的生活艺术,帮助很多“新新人类”解决成长的烦恼,在大量案例的实践中累积起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独到理念。从日常沟通技巧到特殊事件处理,从学习方法建议到心理健康指导,刘墉先生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为“新新人类”成长中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答疑解惑,生动实用,深入浅出。一方面,它是家长老师了解、导引“新新人类”的一柄钥匙;另一方面,它也是“新新人类”客观地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行石阶。阅读本书,如与智者闲聊,似与前辈QQ,漫谈闲话间,生活的烦恼悄然灰飞,生命的困惑——烟灭,期许就此达成,宏愿就此起步。
人从呱呱的婴孩到十年的成长与蜕变。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又不得不去懂得些什么。在此期间,我们的孩子要经历浮华,孜然一身又或许被身边各类事物所蒙蔽,有无数的可能,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孩子一定要经历。经历成功与失败,经历辉煌与低落,这“经历之旅”中,作为家长的我们,你不得不经历这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的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西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点。这是取得与孩子交流的成功基础。这一境界是要做好跟自己的孩子“打一场硬战”的准备,下决心,只有具有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境界和第三境界。
“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他刚上大学的时候,对于把她放在离家那么远的地方,我是很不安的,总怕她不习惯,不适应,结果,她在大学参加各类活动,自己参与实践,在学校都小有名气了。回来与我同同事就餐时,便也能侃侃道来;去了趟上海世博会,自己个人去的没让我们陪,住宿,就餐,安排路线都是他们通行的几个学生自己安排,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跟我发来短信感叹。这就是“新新人类”。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愿意与之前往,树立目标。我觉得,关于自己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不能依靠单纯的学校教育,在孩子心目中,家长的分量绝对是最大的。随话说,“大的学前,小的爬楼。”自己作为家长的无疑也应时刻注意,树立自己的目标,给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也树立远大和孩子亲近的目标,让他感受,接收到你的讯息。而且建议避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不要把主观的“望子成龙”意识,强行灌输给孩子,这样子可能会扼杀了孩子真正的追求,进而没有目标动力。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孩子的教育事业一切都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的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就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玩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中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执着拼搏、吃苦耐劳等许多可贵的地方。可怕的是,这些不好的因素也同时会诱引其他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
作为家长,我是相当不赞同家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对待自己的小孩,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拥有执着坚持的精神,我们自己更应当具备该品格,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一直不断的在适当的时期给予适当的帮助,不放任,不放弃。就拿我儿子来说,他自读书接触英语以来,英语就一直都是他的弱项,我想过很多方法,上补习班,家教补习,让他姐姐教,他也认真地在学习,但是英语成绩总是那么不尽人意,他都几乎要直接放弃这门学科了。我虽然很灰心,但还是想各种方法,帮助他提高。我觉得,我不能先让他给比下去,坚持给他看,也让他坚持学英语,我相信,他会看到,也会做到第三境界的。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境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历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白,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时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的大厦。
每个家长都希望能陪同孩子进入这一境界。可其中有很多家长因为第一、第二阶段走得不好,未能到达这一境界。真的,并不是每一个从哈弗毕业的就一定强。天才与白痴的界定只在于你的区分。这里,我一定要说到的就是“天才指挥家”——舟舟了。(舟舟大名胡一舟,年龄22岁,而其智商仅相当于3岁儿童,不识字,不认路,憨态可掬。但是,一旦登上指挥台,面对庞大交响乐团,他似乎立刻变了一个人———中外乐章,得心应手,指挥棒舞动得如醉如痴。舟舟的指挥棒从中国一直舞到美国,使有幸得以观赏他表演的千万观众激动不已,赞叹不已。)
所以我相信,每个孩子有他所特有的“天才成分”,只在乎你如何让它发挥,发展出来,使他获得成功。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极其赞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显身手。于是,你便赢了!打了漂亮的一战!
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当然或许是某个衡量的标准,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想想现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生理和心理),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一种和谐,要启发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把思想变成视野,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前行目标,无论如何,只要不断坚持,总有实现自我的一天!
套用一下刘墉先生的一句人生哲理:不负我心,不负我生。
郭燕纯
2011.11.26
第四篇: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
墨子在《七患》中指出:“备者,国之重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只有备得深,才讲得透,析得准,练得精。
不同的教师,素养和能力不一样,备课的境界也不一样。同一个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学识和经验在发生着变化,其备课的境界也在变化着。教师的备课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写在本上
“写在本上”这种境界是指把教案认真地详写在备课本上,这是新教师常经历的。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课堂调控能力,有一股工作热情,又诚惶诚恐,害怕课上得不好,又担心领导检查备课本,批评自己备课不认真。
于是,在备课本上详细地写出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步聚、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先提什么问题,后提什么问题,提问怎样表述,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都在备课本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常常是写得洋洋洒洒,好几大篇。教案写好后,反复看,反复记,恨不得把它背下来,临上讲台时,又把它拿出来温习几篇。讲课是严格按教案进行,亦步亦趋,唯恐遗忘了哪个环节,讲错了哪个知识点。讲课时还不忘把翻开的备课本放在讲台上,忘了哪环哪节,就赶紧瞟上几眼。
第二种境界 写在书上
当工作了一些时间后,有一些工作经验了,发现上课时去瞟备课本实在不方便,便把需要强调的知识点标注在教科书上,把需要向学生提问的问题旁批在教科书上,把需要注意的重要任务、关键的环节写在教科书上。
这种境界是已具有一些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所具有的。上课时边讲边看书上的批注,必要时作些调整和处理,抓住关键问题,完成主要任务,既方便又实用,灵活性也大多了。
第三种境界 写在心上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这样一件事: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显然,这十五分钟,不会是忙着写教案,而是熟悉一下教材。他成功的秘诀是“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类教师是把教案写在心上了。这类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起课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是智慧的点拨者、思想的引领者。要达到此境界,需下一番苦功夫,甚至花上一辈子的精力。
第四种境界 写在纸上
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这类教师学识渊博,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他知识储备中沧海之一粟。在课堂上能一语道破“天机”,切中肯綮,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理论的高度、知识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活度,有较好的表达技巧、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类教师不仅能让学生上“道”,还能让学生学会悟“道”。
在这类教师眼中,备课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在深度解读文本,是在深度参悟教育,研究出具有“范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提炼出具有指引作用的教育理论。他们把备课中得到的灵感、参悟出的道理、创新出的教法记在纸上,写成教育论文,甚至写成教育专著,进行交流、发表,指导、引领其他教师成长,推动教育的发展,甚至引发教育的革命。
魏书生、邱学华、陈少堂、余映潮、李镇西等就是进入了这种备课境界的教师。
第一、第二种境界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第三种境界的教师是在用教材,第四种境界的教师是在写教材。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几年后,蜕去初出茅庐的诚惶诚恐之后,备课境界由“写在本上”升到“写在书上”之后,就停步不前了。这类教师,能当一个劳动模范;能进入第三境界的,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若能跨入第四境界,离教育家就不远了,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亲爱的老师,你进入哪一种境界了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2012-12-12 14:58:25)转载▼
分类: 德育日志 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讨论一部电视剧叫《北京青年》,这部戏让许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心潮澎湃,也包括我。其中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改变自己。我们这里有很多人在几个月之前还是学生,但是今天你已经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我们的身份改变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肩上已担负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心态上很快的来改变自己。今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许多有经验教师的看法和体会,和大家一起来讨论有关备课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一、备课的涵义
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
二、备课的意义
作为新教师,刚刚登上三尺讲台,面对新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兴奋和紧张,很多以前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此时也许会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如: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时不敢偏离预定的方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灵活地做出反应、不知道怎样融入到教师群体中„„这些都是新教师忐忑不安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过做新教师的经历,可以说我的第一节课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我讲的第一课是《爬山虎的脚》,在课前我反复的读了课文,对于所教的一篇文章几乎可以背诵,但是站在讲台上,我却不知道从何讲起,觉得内容都很简单,不需要作分析,也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好不容易撑到了半节课,实在没有办法,我就让学生开始自我介绍。这第一节对于我来说那是相当漫长。虽然课后学生们写日记说第一印象觉得我和蔼可亲,可是我却没有完成了教学目标。这就是在开始之前我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去备课,只是去关注了课本的内容。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三、备课备什么?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备的关注点因新理念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各科的《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读懂《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旧有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联系、区别及其主要突破;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教学段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要把握好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在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进而使教学设计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也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吃透教材是教师备课的第一环,教师一定要在读懂教材上下功夫。
(1)结合单元或整个知识体系研究教材。备课前教师应通览全册教材,阅读教学参考,注意其章、节、单元、模块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模块的备课,帮助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体系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己对某些知识点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确定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现实的结合,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切入点,(2)结合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如何要求的,本节的知识点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用途。比如:标准中要求会认的字我们只要求学生住准确就可以了,有的教师把会认的也要求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要结合课标的要求好好去解读教材,制定明确、准确的教学目标。
(3)结合问题研究教材。教师要研究例题习题、实验探究过程以及知识点是如何在实验探究中、在问题的研究中呈现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本节课学习过的哪些知识点,这些典型的问题或例题习题还可以怎么变式,本节内容在近几年的考试题中是如何呈现的,为什么要这样呈现。
教师要做到解读并超越教材.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我们要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备重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我们的听公开课的时候发现,有的教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课上形式多样,唱的跳的,表演的,课堂上一派热闹的景象,学生们兴趣盎然,到下课的时候一测试,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重点,该掌握的内容并没有重点讲。现在要求我们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淆的、易出错的、易遗漏的;不讲学生已会的、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也就是突出重点。
4、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
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测量》中,就要结合现实生活,采用直观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以减缓知识的坡度,慢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如数学书的长宽厚是多少,黑板的长宽是多少,身高是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目地。
5、备疑点。
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
点,充分准备。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6、备教法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同样一门课程,有人教来倍受学生欢迎,一听就懂;有人教来学生意见挺多,如听天书;同一份讲稿,有人讲得绘声绘色,有人却讲得寡而无味,这与是否会“教”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因而,备教学方法,应该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百花齐放,讲究实效。现在我们郊区提倡导学案教学:包括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和课堂检测这几个板块。
(1)温故互查。属于基础达标、基础知识的训练。主要在两人小组进行,以自己巩固、相互复述为主,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标的目的。有时也可用来引出课题。
(2)设问导读。知识问题化——导学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互相合作的问题,又要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与指导。问题具体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出具有思维含量,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质量的导学问题。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教材内容问题化、问题设置具体化、问题之间关联化、问题排列梯度化,同时要巧妙的把拓展提升的问题有机地融入导学性问题设计中。
(3)自我检测。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知识阶梯型组题,通过自我检测,了解学生自学互学的成果,发现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课中备课,解决问题。
(4)巩固训练。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一般是分为两组,题组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题组二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满足。
(5)拓展延伸。通过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间的联系、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进行归纳和整理,并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收获。比如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者是语文课上的小练笔,英语课上的小作文。
(5)课堂检测 通过自学、讨论、释疑、精讲几个环节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水平又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结合现实问题的操作题,让学生限时完成,既及时检查了学生对目标的掌握程度,又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做到进一步完善、归纳,对出现的问题再分析、领悟,最终达到巩固掌握甚至于熟练应用的目的。
以上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随机点拨,所以在课前你就要想清楚每个环节要用什么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还是演示法,探究法。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另外大家在备课书写教案的时候可以根据课型适当的增减和整合这些环节。比如第一课时的温故互查是可以是检查预习,到了第二课时你就可以听写生字或者复习旧知。再比如拓展延伸页不一定每节课都有。
7、备学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核心理念),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并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是战术,学习方式是战略,学习方式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而学习方法则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可灵活多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大家一定要记住: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最成功的课是学生“学”的成功,教的成功是通过学的成功体现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8、备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了,这只是做到了“知己”;紧接着还要做到“知彼”。为了“知己知彼”,我常常在新学期接新班一周内将每个新生的姓名、年龄、民族、家庭成员等有关情况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掌握了学生这些自然情况,既是尊重他们,与其心心相印,又能调动他们学习能动性,与其丝丝默契。不然,开学很长时间了,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岂不尴尬。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上,应该懂得,我们看到多少张不同的面孔,便应看到多少个不同的性格。教师若能把这个学生与那个学生加以区别,就如同区别他们的面孔一样,便算是真正对学生有所了解了。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就是谈话。我与学生谈话有两种方式:一是邀请式谈话,二是随机性谈话。不管哪种谈话,我都把学生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做到感情亲切,态度和蔼,举止真诚。把学生的情况摸清楚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当然以上所讲的这些是一节课的核心,要想呈现精彩的一节课,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备作业,备板书,备课件,甚至是备教态,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的细作分析了。
四、如何备课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重点往往放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上。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以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都懂了,使教师事先辛辛苦苦地设计很详细的教案处于无用之席,而老师却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有一次听二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来查字典,可一上课,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查字典的方法,老师一下子就慌了,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事业,从学生的实际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部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等。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在课中利用“导入”环节进行。
(二)以文本为基础,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的每一门学科都是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这就是说,要广开课程资源、搜集信息,才能学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课文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例如:我在上口语交际《保护有益动物》时,根据教材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准备在下一次“口语交际”课上交流。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在图书室一泡半天,还有的让家长陪同去书店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准备使我看见了学生真正的风采。口语交际课前,同学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资料,有各种珍禽的照片,有各种有益动物的简介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课上,他们利用图片和文字向同学们详细介绍,让同学们知道了哪些动物是对人类有益的,有些同学还自编自演了小品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有益动物。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回答及表演让学生们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真实感受。他们说:”这节口语交际课真是生动、有趣,使我们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中我感觉到了现代的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应该是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角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开放的程度一切取决于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发现。教师如何顺应孩子的需要,必须有灵活机智的能力。教师做不了最好,但要做得更好,尽可能满足学生。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水。”
(三)课前预案、课上记录、调适与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设计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主要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与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
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的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方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后的反思就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以写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也可以写“再教设计”等。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一位老教育家说过,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术”,就是学术(专业知识)、技术(实验能力或使用各种教具的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刻苦学习,认真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多听课,多研究交流,努力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改革创新,就能达到三术俱备的程度,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学是博览精选,厚积薄发的过程,一个好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希望大家在走出了学校的大门之后,还能合理的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当你站在讲台上思维清晰而又妙语连珠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们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而这种快乐只有我们教师才会拥有。那么就请大家从备好每一节课开始去感受这份快乐。
教师备课,如同影视导演编写脚本。事前功夫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未来操作中的成败。如何才能备出一节高质量的课呢?不同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老师,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以我二十年的思考和摸索为依托,我觉得,要想把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45分钟,那就必须在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如此,才算是教师认真准备了自己的课堂、认真探究了教学的真谛、认真触摸了教学的风景。
事实上,由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到成长为具有自己的独特教育理念的个性化教师。这个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备课经验、不断发现备课妙招、不断生成教学机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优秀教师,都必然地要经过“模仿——整合——创新——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发展历程。在踏上这段历程二十年之后,我将自己在备课中关注的八个问题整理出来,算是一个老教师为年轻教师呈现的自以为是的八招“锦囊妙计”。
妙招之一——模仿、甚至抄袭
工作之初,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是对事业和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热情的。然而,热情等同不了能力;希望代替不了风格。因此,刚工作时的我,便将模仿视作了自己快速提升的唯一法宝。
从学校毕业后,我便一头扎进了一所革命老区的山乡初中。学校很小,没有图书馆,没有资料室,所有的教学资料,就是教务主任文件柜里的一排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案》,但这上面都是名家的心血。于是,我就依照自己的喜好,倾心钻研各位名师所备的那些课文,不惜花费时间,将他们的课堂中起承转合的语言都熟练地背诵下来,然后将他们模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大约是工作的第三年,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一盘教学实况录像带。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开始产生了强烈的观摩名家上课的念头。但县里的那点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都被县城中学老师占去了。于是,我辗转托了几个同学,从进修学校把他们的12盘教学实况录像借了来,一盘盘地看,同时一盘盘地记录。把每一句精彩的过渡,每一个精妙的提问都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备课本上,然后在教学到这篇课文,或者教学到同类课文时,就在备课过程中反复揣摩,逐字逐句地推敲备课中的各个环节。就这样,我成了魏书生、钱梦龙、欧阳代娜等专家的“偷艺”弟子。这种备课活动,让我获益颇丰,自认为教学上向前迈进了一个大步。
现在,每当新学年开始,学校安排我带徒弟时,我便会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告诉给刚毕业的年轻人。我想让他知道,教师,并不是一种只需要辛勤的工作,更多时候,起点处的巧妙手段,是可以将自身成长的路程缩短很多很多的。更何况,现在的网络时代,不仅书店里有着铺天盖地的教学著作,图书馆中有着成千上万的教学文章,而且网络还以它的博大与宽宏,为人们提供了纵情驰骋的空间。当我们拥有了这么良好的备课条件时,又怎么能放弃这些宝贵的财富不用,却只凭借了个人的微薄力量蜗行摸索呢?
对于教学新人而言,模仿,是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精当的成长路径。
妙招之二——在整合中博采众长化为己有
白石先生曾告诫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成为一名有所建树的语文教师,如果始终是单一模仿名家,只会把自己引向死胡同中。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亦步亦趋式的模仿之后,我开始跳出备课时的单一模拟状态,而把自己学习来的各样经验加以融合,让它们成为能够适应我的课堂需要,适应我的学生实际的备课方式。
有了点薄名之后,外出听课与授课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每有外出观摩的机会,听课记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的习惯是尽量把他人授课中精彩的设计和启发学生鼓动学生的话语都记录在专门的听课本上,这个本子,被我戏称为“授课秘籍”。回来后,遇见适合的课文,备课时就要把这些“秘籍”拿出来,与我的教学实践相磨合。一旦被我的教学实践验证了是适合我学生的好方法,那我就将之据为己有了。这种将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细节跟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构想相整合的过程,其最大好处是让我把偷艺得来原本很杂的各种风格和自己学生的实际、自己的个性特点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博采与整合的备课法,发展到21世纪后,已成为我更新知识、保持课堂活力的最重要的招数。2004年时,我在网络上看到了《愚公移山》《荷花淀》《斑羚飞渡》等几篇风格特殊的课堂实录,尽管我并不完全认同这几位老师对于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但我却十分欣赏他们的课堂处理技能。于是,我把这些实录打印出来,每隔一个阶段,就在备课时拿出来揣摩。我在等待着尝试这种方法,验证这种方法。终于,我遇到了相关的文本。我便在备课时,将自己对于这种深度解读文本、互文式拓展阅读的理解融合到了我的备课活动中,设计出了具有我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流程与细节。这种整合的结果是,这几个文本都成为了我授课中的精品课。《一个人的遭遇》的课堂实录,被《人民教育》杂志选中;《贵在一个新字》的课堂实录,被《现代教育报》看中;其他的课堂实录,也在网络上引起一定的反响。
备课中的博采与整合,不一定要建立在完整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是在备课过程中,将平日里积累的各种教学细节穿插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比如课堂提问的设计,我就会把以前收集的资料提出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质疑的、如何表扬学生的、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等。研究这些细节,看起来和整个课堂的完整没有多大的联系,实际上,正是这些细节的完善,才有了整个教学流程的精细。例如我在很多的课堂上,需要找学生朗读课文时,就这样问学生:“今天,大家最想听谁来朗诵课文?”这个提问,就是在最初的备课中,从一个老师的实录上发现的。然后就有意识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了。
妙招之三——迎合学生的喜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如同食客对于厨师的要求一样。厨师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手艺来加工菜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食客的口味特征,有的放矢地配料烹饪。同样的道理,老师备课,自然也就要把握住自己的学生的口味特征,有目标地安排教学活动。
我常使用的“迎合术”是游戏。贪玩,是年轻人的共性。有游戏的课堂,总是能激发出不同寻常的学习情趣的,当然每一个游戏,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文本教学的具体要求精心准备的。比如,我要对学生进行珍爱时间的主题教育,备课时,我就要考虑如何才能避免机械说教呢?我从办公室墙壁上滴答作响的时钟上找到灵感,于是,我便设计出这样的一个教学流程:
1、导语:“同学们,没有上课前,我想和大家一起做个简单的游戏测验,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啊?”、教师鼓动:“不是很好玩。不过,要是你用心去投入,也很有趣味的。”
3、活动开始:“请带手表的同学取下套在腕上的手表,然后把手表贴在耳朵上,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听手表走动发出的“滴答”声响;请没有带表的同学,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按住自己左腕上跳动的脉搏,同样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感受生命的搏动。时间是5分钟。”
4、用心感受。
5、交流思想。
在实际授课中,我注意到开始听手表时,有的孩子脸上还挂着嬉笑的表情。随着时光的延续,他们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似乎有无数不可言传的感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他们年轻的大脑中,让他们沉静深思。也许从来没有哪一个5分钟有此刻这么漫长,漫长的好似经过了一段长途跋涉。当我宣布“时间到了”的时候,我听见教室中传出很多声音会聚而成一声沉重的叹息。
而当我让同学们谈谈刚才这5分钟内的思想活动时,学生们如此说:
“我起先只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当我静下心来倾听手表发出的滴答声响时,我开始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流动。我感觉那每一次的滴答,都是一种催促,催促着我要珍惜宝贵的时光,要奋发上进……”
“我静静地听着手表的滴答声,感觉到时光流逝是那么的无情。它不会因为我们还有许多没有做的事情就停下来等候我们,也不会因为我们勤奋了就额外的多给予我们一些。于是,我想我们不能再浪费光阴了,因为人生短暂,而应该去实现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用我的手指感受着我生命的搏动。我知道,是我的热血在鼓动着我的生命。这一刻,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可贵,是健康的珍贵,我想,我一定会好好对待生活善待生命的。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
孩子们的发言,超出了我备课中的预设目标,让我的灵魂也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打开了书本。……
再如2004年的一次市公开展示课,给高三学生复习字形知识。这是最为枯燥的内容,也是一般老师开设公开课时最不愿意讲授的知识。接到这个任务,我在备课时便动开了脑筋,如何才能让高三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知识呢?后来我依旧采用了“迎合法”,依旧通过游戏来完成我的教学。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给了别人很多个想不到。且看一段体现我的备课精神的片段实录:
走上讲台,我说:“没有讲析正式内容前,我们先做个游戏。我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字词,不知有没有胆量比较大的,敢于当着这么多的听课老师上台的勇士?”
两位一直很活泼的女生走上了讲台。
“第一个字:HONG。”我报出了要听写的字。
“什么,什么HONG啊?”两个人一头雾水,不知该写什么。
我又重复了一遍,并不把这个字组成词语,同时催促两个同学赶快书写。结果两个人一个写的是“洪”,一个写的是“宏”。
“第二个字:HUANG。”
两个人很快都在黑板上写出了“黄”。
“第三个字:LAN。”
两人又都写出了“蓝”。
“好,就这三个字。请两位同学说说你们为什么要写这么三个字啊?特别是后面两个,为什么写成了一样的形体?”我刁难两位上台的同学。
“第一个字,因为你没有报出词语,所以,我不知道该写哪个HONG,就只有随便写了一个。第二个是HUANG,和第一个联系起来,就知道你是要写的颜色,所以就写了黄。第三个就更简单了。”一个同学这样给我解释。
“你能给我说说这次听写的感受吗,譬如老师应该如何报听写内容,平时运用汉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内容等等?”我对另外一个同学提出要求。
“我感觉汉字使用时,必须要构成词语,才能准确表达意思。单个的音是无法表达清楚字意的。这就告诉我们,运用汉字和辨析汉字时,必须要把字放到词句中去掌握才行。”
“很好,两位说的很好。老师立刻纠正错误,下面重新报几个词语来写,你们有没有信心写正确?”我用了点激将法。
“试试吧,应该没有问题的。”
我报了四个同学的姓名出来,他们的名字上分别有“烨”“琛”“焯”“鑫”四个字。
两位听写的女生很轻松地写好了四个姓名,但一个同学把“烨”写成了“晔”。
“你为什么要写成晔呢?”我问那位女同学。
“我并不知道他用的是哪一个字,因为我不知道他姓名的含义,只是依照自己的想象,感觉应该是这个字,所以就写了。”
“哦,你的意思是说,姓名要写正确,就必须要搞清楚意思啊。那咱们就请这四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姓名的意思吧,怎么样?”我提出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备课过程中的迎合,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借助最好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种迎合中的游戏,也必须要能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仅仅是营造氛围。
妙招之四——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就是说备课时,必须明了即将面对的文本,在全册书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在全学年中体现着什么样的编排理念,在整个学段中落实着什么样的教学思想。这种明了,是一个成熟教师备课时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
时常见到一些持旧教案上课的老师。上一个循环时,属于高三的课文,这个循环中下放到了高一年级了,老师却用同样的流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着同样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授课,于我而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尽管课文还是那篇课文,但它所处的位置改变了,它对于学生的价值也就随之相应改变了。比如同是《蜀道难》这首诗歌,人教版将其放置在高三年级第五册课文的“李白、杜甫”单元内,而苏教版则将其放置在高一年级必修四的“笔落惊风雨”主题单元内。前者的编排目的,在于“以诗解人”,即通过诗歌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李白,了解盛唐;而后者的编排目的,在于“以诗解诗”,即通过诗歌来了解诗歌的风格,然后用此风格来和彼风格进行比较,获取不同风格诗歌的感性知识。
常规状态下,教材编排的意图,自然就是教师授课的目标所在。这种对于教材编排意图的把握,是教师备课时必须了然于胸的。惟有胸中有此丘壑,备课时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授课时才能提纲挈领、有的放矢。否则,用高三的备课内容,来给高一的学生讲授,虽然诗歌还是这首诗歌,内容学生也能够明白,但知识链却出现了断裂,也就无法形成语文知识的系列化和层进化了。
类似于此的教材变化,在这些年的教材变革中十分常见。准确把握这种变化中编者意旨,然后将其体现在我的备课与授课中,是我的备课中特别看重的一个要素。
妙招之五——在文本反复阅读中定位课堂
备课的核心在于阅读,而不在于资料查找。备课中的阅读,和寻常意义上的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教师备课时应该做的,都是先读懂它。备课中的读懂文本,至少包含着五点要求:先是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其次读懂编者选入教材的编排目的,三是读懂文本本身的隐性意义,四是读懂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各样问题,五是读懂教学中应该侧重的教学目标。
这是一种需要个性和创造的阅读,也是一种需要胆识和判断的阅读。这样的阅读,目的在于搭建起文本和学生间相通的桥梁,在于将作者、编者意图最大限度地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比如,我在参加市里的汇报课时,带领学生学习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呱……呱……》,面对这么一个十分浅易的文本,该如何体现出作者、编者和教师的意图呢。我在备课时,把文本反复阅读,先是试图从文本本身来找寻到突破口,然后又想从文学鉴赏的饿角度找寻到突破口,但都由于文本的过于简单而放弃了。最后,我设计出“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这样四个层进式的教学模块。“走进文本”是授课的必然,任何教学,都不能完全脱离文本而存在,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将文本中属于语文的东西都提出来进行了必要的强化;“走进生活”模块是“走进文本”的一个必然延续,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借助多媒体介绍的方式,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轻易放弃生命的故事告诉学生,目的是用这些血淋淋的惨案来引起学生的警觉,唤醒学生心目中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视;“走进文化“的教学环节中,我为学生设计出了三种和生命相关的情境:一是个人生活上的坎坷,一是道义,一是责任,我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们知道,人,即使是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有着不同的情况的,至于在某种情况下该如何面对生命进行选择,同学们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去自己把握的;“走进心灵”这个模块设置的目的,则是要让学生们理解生命的宝贵,激发起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珍爱。
妙招之六——心中时时装着学生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因为资源的丰富、观点的纷繁而呈现出更加绚烂的特色。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时代,如何才能在观念与观念地碰撞、理论与理论地争鸣中不迷失了方向,而始终保持一份个性化的风格呢? 这就要在备课中体现出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的理念了。
备课的价值,在于建立起文本、学生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备课的目的,只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备课中的一切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学生的接受,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力、情感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越是高年级的课堂,随意性越大。这种随意性,一是来源于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来源于学生理解力的提高。两方面的结合,使教师无论如何教授文本,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有事可做。然而,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一个文本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最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着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去发现去挖掘。这种价值,也应该是学生所最需要的。
例如《一个人的遭遇》的备课。面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秀短篇小说,我可以从小说知识学习的角度去组织教学,也可以从小说中的细节刻画手法上去组织鉴赏,还可以从高考阅读的角度来探究解题思路。但这些却并不是这个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什么才是该文本的精髓呢?备课中,我把握住了这样的一个信息:这个故事的素材,是作者十年前获得的,但作者将这个素材冷却了十年。十年之后,作者感到自己已经从故事中冷静了下来,可以相对客观公平地进入小说创作了,才开始动笔。
这个细节的价值是巨大的,它告诉我,作者写这个文本,是要避免主观情感的支配而相对客观地描绘战争。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那就是可以在冷静的叙事中,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战争反思战争解剖战争。这,就是这个文本的写作目的。同样,这,也应该是这个文本中最值得让学生积累的人文素养。
找到了这个突破口,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就简单多了。我在这个文本的教学中,就采用了文本细读的手法来组织学生咀嚼领悟课文细节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受战争的反人类本质。同时带领学生认识战争文学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差异,学会评价和鉴赏作品的优劣。
由于备课中的充分准备,我的这个文本教学同样获得了成功。学生们的心灵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洗礼。
妙招之七——准备的,只是话题
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就应该在自己的备课活动中体现出超脱琐屑问题纠缠,而立足宏观把握的课堂驾驭能力。当然,这种备课,需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对于新手而言,并不适用。
眼下的语文课,风格日趋多元。然而,在各家流派中,有一个基本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语文需要对话。语文课,说到底就是对话的活动课。文本意义的理解把握,需要对话;作者、编者意图的领悟,需要对话;学生文本认知的深度广度,需要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探究,需要对话。所以,语文备课的核心,也就应该是对话话题的设计。
话题式的备课,最大的好处是始终可以立足文本的整体感知来组织教学。这就可以尽量避免因为过分关注细微问题而导致的任意肢解文本的现象的出现。依照“格式塔”教学理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整体把握的课堂容量,总是要高于肢解文本的课堂的。
话题式的备课,在宏观上属于预设课堂。而在微观上,由于细节操作中的非先在性,就使得学生的课堂活动,随时处在细节的生成之中。这样,就既可以保持每一个文本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又可以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而,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备课方式。
这两年多来我的大多数备课,都是在采用这样的方式操作着。比如眼下正在进行的苏教版的主题单元教学,多数情况下,就是先依照主题单元的编排要求,确立好每个文本中要落实的主要教学目标,然后,再依照文本特色,将主要目标分解成三到四个分目标。这样,也就完成了一次备课活动。当然,这样的备课,并不是不研究细节,而仅仅是不去预先设置细节。事实上,为了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每一个文本的大框架确立之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的内在人文信息和语文知识信息。还要从互文性阅读的角度入手,去广泛搜集可供互文阅读的内容。这样的工作,总是要占据备课中的绝大多数时间的。
话题式备课,在各所学校的量化管理中可能都不受欢迎,但由于它的整体把握性和细节开放性的结合,给了学生最大的创造空间,也给了语文教师以极大的挑战。所以,它对于优秀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妙招之八——让每节课都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这是苏州大才子袁卫星的话,这里盗用来作为备课妙招中的一招。这是一招“无招”之招,或者说是一招最为愚笨最为扎实的寻常招数,属于武术中的“长拳”,是每一个“练家子”都必须知晓的最基本招数。
然而,这招又实实在在地体现着备课的最高境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备课,将不会再去拘泥于方法招式的是否漂亮是否吸引人,不会纠缠于课堂某个细节中没能体现出教师的高明和智慧。它所关注的,将只是一个问题——这样的设计,会不会让学生虚度了45分钟?这个环节的安排,会不会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
当然,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相对虚空的教学命题,那就是教学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在前面的招数中已经有涉略,也就不值得在此继续讨论了。用一句话来归结的话,想来还是应该是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最有价值的那些知识能力与素养学养。
遗憾的是,这样的招数,我只能偶尔使出,更多情况下,我的备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瑕疵,还有很多的课堂时间,消耗在无价值的伪话题的讨论中,甚至是消耗在了批评训斥学生、以及低级无效劳作中。
第五篇:工业品销售员成长有四种境界
工业品销售员成长有四种境界 2009/7/23/08:39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丁兴良
有一家从事数控机床设备的企业,生产的设备主要是用于纺织行业为主,科技含量非常高,但最近,销售业绩是非常不理想,销售顾问整体素质差次不齐,甚至有销售人员自己飞单的,也有一个销售人员绝对是技巧的高手,也有自己干了一段时间离开的,留下的也是抱怨声音不断。企业老总开始是招有一定技术背景的人员,可是发现这些人跟客户沟通过不了关,又从市场招营销人才,却又发现这些人在技术方面过不了关。
面对这种市场“弱势”,这位老总很苦恼,于是就向IMSC工业品营销研究中心的首席顾问来倾诉、求教、寻找答案。根据一个多月的观察,给他提供了系列建议,这样的情况许多工业品企业经常越到,所以,我们结合销售人员的现状,提出了四种状态。
第一类销售人员:是属于菜鸟类,通常从事工业品销售的时间为6个月-1年以内的时间,看到客户,眼睛发光,拼命拉着客户开始介绍自己公司的数控机床设备产品及对客户的好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这种只会说,而很少听的人,销售通常比较难做,因为,根据我们研究发现,销售人员与客户沟通时间越长,参与程度越高,通常成功几率比较大;
第二类销售精英:是属于中鸟类,通常从事工业品销售的时间为1年-3年以内的时间,喜欢玩销售技巧,经常问客户:“这周有空,还是下周呢?”、“那我来做一份技术方案,你准备向老总或者技术总监来推荐,是吗?”,然而,面对经验丰富的采购高手,通常难度比较大,采购经理的回答:“对不起,我都没有空;或者,我看看方案再说吧”。
第三类营销顾问:是属于老鸟类,通常从事工业品营销的时间为3-5年,这类销售顾问,通常比较不慌不忙,能够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客户着想,例如:“你期望:提供一些什么产品?、为什么你需要这类产品呢?、我感觉:这个产品是不错,不过技术不够稳定,而且价格比较贵,所以,我建议:你这样的大客户应该选择技术稳定的产品比较好!”;这类销售顾问,就像医生一样,懂得望、闻、问、切四个技巧,而且专业知识也比较成熟,这种老鸟,通常能把价格向价值进行转变,从而提升客户的真正的价值,建立忠诚度的客户。
第四类营销专家:是属于遛鸟类,通常从事工业品营销的时间为5年以上,这种营销专家,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人说神话,见鬼说人话的,他们与客户沟通,谈技术层面比较少,谈理念更多,重点是让客户有成就感,到这一级别时,销售人员可以游刃有余对行业市场信息进行整合,这时候我们称他们为“行销大师”。
根据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销售人员成长会有四种境界,同时这四个境界是不可以跳的,只有缩短时间,成长更快;同时,工业品行业竞争越来越
激烈,价格战打得越来越厉害,所以,销售顾问从价格提升到价值就非常有必要的,这个阶段至少是老鸟境界啊,同时,随着行业深入度越来越强,未来只要坚持走下去,一定会达到遛鸟境界,关键是五个字—耐得住寂寞,最重要!然而,销售人员成为老鸟是关键,医生是最好的销售顾问,我们结合一个看病的案例来分享一下:
一天,有一病人,拉肚子,哎哟、哎哟不停地叫,那个痛呀,真是疼痛难忍。这时,走过来一位医药代表,看准了这一病人,看到他呲牙裂嘴,痛得厉害。便停下来,问“不舒服吗?”,病人点点头。药品推销员心想机会来了,立刻从包里拿出一大堆药物来,有补肾的,治头痛的,治脚气的,治胃痛的,治肚子痛的,什么东西都有,他一个一个的推销:肾不行了?头痛?有脚气?胃痛?肚子不舒服?费尽唇舌,病人什么都没听明白,只知道肚子还痛的厉害,昏过去了。什么都没卖出去。药品推销员沮丧的离开了。
又一天,这病人又犯肚子痛(准是一顽症),这时,来了一个医生推销药品,医生拉住病人望、闻、问、切,一番功夫,得知这病人闹肚子痛,开了一方药剂,嘿,药到病除,病人千恩万谢,二话不说就把药钱付了。
兄弟姐妹们,同样是卖药,医生为什么就很快的把药卖出去了,还让病人感激涕零呢?
所以:医生是最好的顾问,他的立场是病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了解病人的需求,建立足够的信任,从而推荐有针对性的产品给病人,达到销售的目的。
他们还希望销售顾问应当具备的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是业务上的专业知识和形象:包括对解一般的商业趋势和经济动向的了解程度,客户机构的决策程序的熟悉度,以及对竞争对手的情况的及时把握。其次是对客户全心的服务态度:首先是诚实的态度,真心诚意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其次要认识自己的产品,从长远的角度和客户做生意,用客户所能明白的方式去介绍产品,帮助客户机构为他们的客户提供更佳的产品。
第三懂得望、闻、问、切的技巧:销售过程中,学会问,懂得听,说对话是非常重要的,透过提问来发现客户的需求,用心倾听来分析客户没有表达完整,需要我们来意会的内容,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是讲适合的话题来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