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2013 9 最新修改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过程:(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实验结论: 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名称:铁生锈
实验材料: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实验步骤:1.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2.将6个瓶子分别编号①、②、③、④、⑤、⑥,向6个瓶子中放入6个用砂纸打磨的铁钉。
3、①号瓶中不加任何物质,只有空气。②号瓶中装满水。③号瓶中放入半瓶水,使一半铁钉没入水中。④号瓶中加入半瓶盐水。⑤号瓶中加入半瓶碱面溶液。⑥号瓶中加入半瓶醋溶液。一周后观察铁钉的生锈情况。
实验现象:①②号瓶中轻微生锈。③号瓶中生锈严重。④、⑤、⑥号瓶中较③号瓶中生锈严重。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实验名称: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水里。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
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
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
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
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
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实验名称:蚯蚓找家
实验材料:蚯蚓5条、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上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
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
3.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纸盒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干土,在盒右边放湿土,干土
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
4.在盒中间没有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现象:1.蚯蚓都爬到阴暗处。2.蚯蚓都爬到湿土里。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实验步骤:(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 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其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侧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的温度、天气等情况。实验现象: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2013-2014-1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18个分组实验有第一单元全部第二单元1课《抵抗弯曲》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课《拱形的力量》5课《做框架》8课《用纸造一座“桥”》第三单元1课《电与磁》2课《电磁铁》3课《电磁铁的磁力》4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第四单元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12个演示实验分别:第二单元4课《找拱形》6课《建高塔》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第三单元6课《电能和能量》7课《电能从哪里来》8课《电能从哪里来》第四单元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4课《种类繁多的动物》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6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课《谁选择了它们》8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授课教师:张迪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观察生活中运动静止相对性的事例,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和实践的关系,直到物体运动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3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物质的运动等。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六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或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六.各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3周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3周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3周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3周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3周
第四篇: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一、P14第5课 蜡烛的变化
方法有:
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
2、点燃。教材P14有个实验记录表: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 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
二、P16第6课 食盐和水泥
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一)食盐的变化器材: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方法: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可逆变化。
(二)水泥的变化器材: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方法: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总结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三、P19第7课 铁生锈
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重点是培养对比实验的能力。做“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实验需要准备: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实验方法: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二)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
1、空气,2、装满水,2、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三)观察记录铁生锈的情况: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P39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主要是模拟实验。
四、P41第14课 白天与黑夜
先根据照片及讨论,引出:地球上有昼夜,昼夜最主要的不同、造成昼夜不同的原因。再让学生想“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设计实验。师生共同研讨出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观察实验现象。这时,使学生注意地球仪不要转动得太快。调整手电筒与地球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最好找个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手电。实验中一般会出现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一个由西向东,一个由东向西。到底怎样转动,让大家根据平常看到的现象来判断:车向东行驶景物向西,车向北景物向南。思考:当看到景物由东向西时车该向哪运动。太阳东升西落,为了观察更清楚,首先确定一观察点(北京、上海都可以)。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会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经过探究得出了地球仪由西向东转,手电筒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不能移动,观察一个地方的昼夜变化。
五、P47第16课 四季更替 说说生活中对四季的认识。
说明四季带来的主要变化是气温和昼夜的长短,昼夜长短也影响气温。这样开始使学生精力集中到四季变化主要是气温变化造成的。气温变化原因猜想
一、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形成
一月初 147100000千米 冬季近日点 七月初 152100000千米 夏季 远日点(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
二、地球自转 根据前面学的知识,自转一周为24小时,如果是自转形成,四季变化应当每天一次。
三、地球公转 让学生探究如何公转: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
1、(1)一年循环一次,得出周期一年;(2)方向应从星空逐渐西移,认识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如果地轴直立、地轴不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注意观察,太阳直射点是南北变化的吗?此时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只射赤道。明确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北端指北极星。发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接受到太阳光照射面积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阳光照射面积大,北半球受到热量多,气温就高,是夏季;反之,北半球是冬季。当直射点在赤道时,南北半球照射面一样大,热量一样多,从而形成了四季。
六、P49第17课 弯弯的月亮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圆缺变化的,十五是圆的,初三是弯的……
2、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明确月球不停自西向东绕地球运动。
3、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亮面背着地球叫新朔日。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可找有插座的灯泡、球,老师手持“月球”,用来模拟月球的球体,它明亮的一面要面向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它就自转了一周。这里先让学生找月相特征:初一初八 二十二 十五一旦发现这四大月相的变化,以图方式画出来,就易推测整个月。这样很直观地推出: 1→15,小→大,弯→圆,这样的规律。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刘震宁
实验课题:常用工具的使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1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实验器材:克丝钳、开瓶器、剪刀、螺丝刀、钉锤等。实验原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为我们做些不同的事情。
实验步骤:
1、教师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让学生概括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看看是用螺丝刀还是用钉锤省力?
备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实验课题:杠杆平衡的研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1 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
实验步骤: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
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2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
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
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3 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步骤:
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
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实验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研究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6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原理: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步骤:
1、学生准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实验现象: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实验课题:通电导体产生磁性实验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14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小磁针。实验原理: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实验步骤:
1、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
2、给线圈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会发现什么? 备注:通电直导线也会产生磁性。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15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步骤: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备注:
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后进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活动中,辅优补差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三、定内容:
辅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话水平,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补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写话至少能写得出,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后进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后进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辅优对象:
五、补差对象: 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帮一行动。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后进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5.对后进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6.采用激励机制,对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后进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后进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后进生的学习问题。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