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率实验方案
“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率”课题方案
老河口市实验小学科学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教学时要把40分钟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地建构知识。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学为主、教为辅,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本课题将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方针,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关于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指导实验。
二、实验的假说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课外活动等形式的有效补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实际的“教为辅,学为主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三、实验的原则
1、民主原则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主动依靠学生做出教学决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对问题做出各种设想。
2、探索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探究性,依据前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再现前人探究的过程,从而能自行获取知识。
3、启发性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难于回答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启发,善于抓住重点词句提问。
4、激励性原则
学习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些鼓励表扬,指导学生时不伤害学生自尊和限制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5、个性化原则
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品质和风格。
6、参与性原则
鼓励学生参与上课所需材料的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加强其动手能力。
7、讨论性原则
在学习中,应多让学生对不甚理解的现象进行讨论,加强小组合作意识。
8、合作性原则
在学生实验等环节中,让学生共同去完成实验操作,培养其合作意识。
9、评价性原则
一节课的教学,要不时让学生对其所学情况进行评价,从自评,互评,师评这些方面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从而改进不足。
四、实验的步骤
本实验大致分为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总结与评价三大阶段,共四年完成。(2008.9~2012.6)㈠实验准备阶段。(2008.9--2009.1)
加强理论学习,形成实验共识,2、选定课题,制定课题实验方案。3、调查学情,建立实验基础档案。
㈡实验实施阶段(2009.2--2012.1)
1、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和记载,为研究实验打基础。
2、请课题实验小组听课,听取他们的经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3、注重研究教学杂志,加强理论认识。
4、每学期写定一份阶段性小结。
5、形成完整、详实、规范的实验档案。
㈢实验总结、评价阶段(2012.2--7)
1、整理出完整规范具有一定研究杂志的实验资料。
2、撰写出具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题创新实验报告,在校内交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推广。3、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并推广使用。
五、方法措施
1、每学期积极参加课题组教师培训,加强实验过程管理记载。
2、积极参加教学比武活动,讲三课,练五功,开展学期末论文评比活动。
3、设计新的教学程序,激发每个学生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六、实验的评估验收
1、对学生的测试:通过测试卷等,测试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2、对实验本身评价:看子课题与课题是否配套,自成完整体系;实验实施是否正确规范,实验资料是否完整可靠,实验报告是否科学。
七、组织管理及研究人员
本课题由学校总课题组统一管理,是总课题《学为主、教为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子课题。研究人员:付昶服、付春潮、张斌、黄俊东、贾向荣、秦国徽
二00八年九月
第二篇:注重物理实验 提高课堂效率
注重物理实验 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实验。”这其中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今的物理课程把实验看成了灵魂。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构建起知识体系,而且也是学生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获取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特别是新教材改编以来把实验纳入了每一堂课程。打开书本,一眼可见多种有趣的实验,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们的眼中。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应把做好实验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此为基点,提高课堂效率。下面 就结合个人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设计趣味性课堂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如讲解“压强”一节时,老师先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1)拿铅笔尖压在自己的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分析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
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2)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顶住这只笔的尖端和平端。轻压后,比较两指的疼痛感,又得出“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然后再引入“压强”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二、设计好课堂演示实验,讲解新课
初中学生,对物理特别是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师可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做好实验及适当增加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合适的玻璃瓶,做“玻璃瓶吸鸡蛋”,或“如何从瓶中完整地取出鸡蛋”(把瓶子倒过来并向瓶里吹气,鸡蛋就“自动”出来了)。相信学生惊讶于实验“表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大气压强的作用真是那样的。学生概念的转化形成也就容易了。
教师演示的示范性是不容忽视的,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学生模仿力强,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从容不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为此,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教师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现象形成概念,学习有关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或者是示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还是兼而有之,总之,目的必须明确,实验现象;
现象的本质;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使教师与学生都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生动直观
演示实验要求实验现象明显、准确。课前教师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教师即使做过多次的演示实验,课前也应动手再做一次,对于现象不清楚的演示实验,必须想方设法加以改进,为了便于后面的学生看清楚,教师可以巡回演示,凡是能动的演示实验最好不用实验挂图,实验录像片模拟演示实验来代替。3.操作规范
教师对演示实验中每项基本操作都要规范化,不要只是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演示实验中才注意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作用,而对其它实验则忽略了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作用,经常这样,学生也会仿效教师随随便便做实验,在电学实验中经常会碰到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应该把滑片放在阻值最大位置等注意点,教师演示操作时一定要操作规范,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改进更新,节省时间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符合实验装置简便,操作容易,现象明显,节省课堂时间,并能达到实验目的,就可以更新原有的实验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兴趣。教材上没有的实验,要尽力创造去做。同一实验也要举一反三。开发自己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
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如:
1.用纸张和文具盒做惯性实验:把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然后 猛地将纸抽出,文具盒由于惯性还留在原地。
2.用鸡蛋来说明惯性、摩擦阻力现象: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因为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加强一边学一边实验的教学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
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又如:小孔成像让学生在纸上戳个洞,然后在课桌上观察日光灯成的像;摩擦这节,让学生用自己的塑料刚笔头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去吸引小纸屑。一边指导,一边做,一边思考,学生手脑并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验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在训练学生“电流表使用”时,教师要注意在有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掌握要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进入探索问题,第一,观察什么,学生刚接触电学仪器时,让学生每人一盏,让他们利用感官去认识,并令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外形到构造,从功能到应用,任其发挥。第二,训练什么?在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实验,当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出现的问题都
已解决。实验中学生的主动的求知欲,就这在特定的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
四、设计实验,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课外小实验也是实验的一种形式,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探究精神,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如:例如在讲“光的色散”的现象时,学生对彩虹的现象就十分感兴趣,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彩虹,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许多小水珠折、反射后形成的,观察时应注意彩虹里面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如何?是红的在下还是紫的在下?我们还可借助其他方法得到人工彩虹,满足学生随时观察的需要。比如对着太阳光把一口水喷成雾状,即能观察到一条人造彩虹,其色光的排列与天空中彩虹一样。还可把一玻璃杯的水放在窗台上,让太阳光经杯中的水发生折射,再在地上铺一块大白纸,这也可以观察到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不但觉得物理有趣,而且还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验的重视及加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创造能力,克服了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符根宝
《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张 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与改进》 马艳萍 《加强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教学》 宋裕平
第三篇: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实验方案
《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为更好地促进学困生的各方面的转变,提高班级整体成绩。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四有人才。我想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迷雾,点燃学生心中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成功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如何探索一条更适合学困生转化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新课题。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最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时期进行寻找“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的研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主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
我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优秀,90分以下的学生有2人。其中两个学生情况特殊。一位同学从小在国外长大,中文说不通。课堂理解能力差。另一个学生智力低下,经相关部门鉴定仅有三岁智力。通过对班级优中差学生的调查、分析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学困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才能的充分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未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本课题《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力图以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培养自尊心,善抓反复,确保转化。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力求两个方面有成效:
(1)探索小学生差的成因,即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及对策;
(2)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卡尔威特指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孩子的教育。”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神童是后天产生的,只要教育得法,一般禀赋的孩子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理论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接受,布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和全新学习的机会。
3.邓小平同志为教育提出战略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积未来。”
有关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5.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6.新的小学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7.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基础
1.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
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近年来,对歌风小学不同年级的优、中、学困生的了解,对学生的理想、动机、意志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查表明,优秀生和学困生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3.全国掀起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教育思想或策略被教育界广泛认可,具体操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材料,用学生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标
1.注重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多给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以期引起他们积极的心理反应,树立起追求“新我”、战胜“自我”的信念,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
2.要求实验的教师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心学困生生活,尊重学困生人格,与学困生真诚相等,共同探讨转化学困生的规律和方法,能使学困生早日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道,把实验班的学生按学习基础分为a、b、c三组,在教学实验周期内,使c组学生接近a、b学生学习成绩。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构想
1.小学生“差”的成因甚多,按时毛泽东哲学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要转化学困生,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每一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每个学困生的特点,用人因材施教,不能头疼医,脚疼医脚。
2.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适时补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
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同进教师要常给学生介绍知识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介绍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例,让学困生树起学好的信心。通过补课、讲座、组织“一帮
一、手拉手”等活动使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备课:不仅要考虑三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应考虑三组学生中各自的不同心理状况,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要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案。
上课:依据不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信息,对a、b、c、不同的组,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可接受性的发展性原则,应该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能把桃子摘下来”,并且要力求结合各个下哈声的实际。
辅导: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各环节,从而扩大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辅导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不能忽视课外辅导的补充作用,教师应通过多渠道,接触各组学生,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善于反复抓,抓反复,确保转化。
评价:在实验周期内,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平价标准,做到“分层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分层点拨、课堂作业分层布置、单元检测分层测试,综合评价分层评定等,使教学评价具有“实效性”和“激励性”。
(三)实验操作过程
1.实验准备
①选定实验班。实验教师选定成绩相当的班作为实验班、对照班。
②实验班学生分组。根据升学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分析考查,划分a、b、c三组学生名单。
③设计学困生调查表,建立转化轨迹库,学生个体成长档案。
2.研究分析:分阶段运用谈话、观察、问卷、测评等手段,分析a、b、c三组学生在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等方面发展状况,并及时登录实验数据库进行分析。
3.实验数据统计:用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手段,科学的分析“学困生”情况,以及当对照班的比较情况。
4.实验效果的初步验证
①实验教师根据研究的不同阶段写出研究总结论文。
②水平考试升学考试的成绩。
③主管部门的鉴定。
(四)实验计划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日—2008年12月30日,科学预测,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09年1月1日—2009年3月30日,培养实验教师,调查分析阶段;
第三阶段2009年4月1日—2009年9月30日,实验阶段,形成初步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09年10月1日—2009年11月30日,分析实验数据,写出结题报告;2009年12月1日—2009年12月30日申请结题,主管部门鉴定验收。
第四篇:高效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效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效课堂被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上课时的工作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在研究的问题。把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让教师快乐的教,让学生快乐的学,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怎样做?我在教学实践中,规纳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预习环节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可是这方面重视不够。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任务不明确,没有分解学习任务,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预习环节在学习中非常重要,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具体要求,做到预习环节的落实。
二、狠抓展示的精彩
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每位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都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每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加强课堂检测和反馈
课堂检测和课堂反馈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既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减轻课业负担。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得轻松,学习效率自然要高。
第五篇:中职音乐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初探
中职音乐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初探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名言:“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还必须把学生引领进入更广阔的音乐世界,培养他们热爱音乐,懂得音乐的各种形式及风格。因此,要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大幅度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前提
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是让他们接受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所以欣赏法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的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音乐的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例如上课前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说出上课,学生立即用手打出上课使用的固定节奏的形式很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抚慰和放松,这样不仅把学生很快吸引到课堂中,而且为上好每节课创造一个美好的开端,教学效果良好。
三、带领学生进行赏析,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境界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四、引导学生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于中,故形于扬。声从情发,一个好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会给学生传递情感的信息。
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营造了锣鼓经的喧闹气氛,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的学读,用杨子荣的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经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京剧锣鼓经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对京剧音乐有初步的识识,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艺术享受,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这一瑰宝,同时提高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五、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享受审美的意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乐曲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美、情感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投入音乐活动中,使音乐的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富有情感色彩,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
唱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形式。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产生更真切的情趣。
六、多媒体资源共享在中职音乐教学中
书本知识毕竟极为有限,而中职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音乐教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如在《从古典走向浪漫》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极为有限,因而教师就应该充分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知识: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翻开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新篇章的韦伯,介绍将古典音乐过渡到浪漫主义音乐的贝多芬等等。这样,在达到共享资源的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进了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中职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