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摘 要: 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相适应,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较大幅度地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课程比例,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人才。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论文的标准格式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要了解物流行业实际情况,满足物流行业产业升级的需求。物流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必须涵盖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代、营销等内容。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设计及课程评价等方面。
1.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原则
高职课程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首先要突出职业性,以应用为主线构建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明确各层能力培养的要求;其次,要对现有的课程模式作彻底改革,摆脱学科模式;再次,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除了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训练的机会,更要重视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结合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1.3 整体优化原则
实现整体优化原则,首先要考虑三组关系:一是社会需求、学生基础水平、课程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课程目标应结合这二者的实际要求合理设计。二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统筹考虑,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应在目标统一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与作用,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1.4 层次性原则
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体现在课程之间的层次性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课程之间的层次性表现为正确处理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衔接关系;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应按照人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课程内容,体现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那么如何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呢?我们认为,应根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确定课程与课程内容,并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两套并行、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因为,从横向上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于中小物流企业、外资仓储、运输、货代行业、国有企业、林业流通企业之中;从纵向上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于商品采购员、仓储管理员、商品配送员、货运代理员、电子商务员、市场营销员、商品调度员、理货员、报关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客户关系管理人员和林业物流组织人员。
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较大幅度地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课程比例,使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接近1∶1,使学生能有足够的实践时
间来进行操作、综合训练并针对不同的课程和要求,分别采用实物演示、模拟实习、案例教学、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校外实习、会计实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内容教学。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二是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原则;三是理论讲授与物流实训软件操作相结合原则;四是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原则;五是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
2.1 进一步完善“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其中,“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论课程和相应性实训训练。
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物流基本技能实训能力训练和物流认识实习。包括:对港口、码头的认知,并撰写报告;基于系统初始化、入库出库操作、调拨操作、库存盘点、生产采购计划操作、查询统计操作、高级报表操作、期末结转操作的文达库存管理软件和基于合同管理操作、入库管理操作、库存管理操作、出库及配送管理操作、车辆管理操作、结算管理操作模块的尼奥物流管理系统软件操作。
第二层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供应链课程设计与技能训练、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基础会计实习、物流市场营销实习、供应链管理实习、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市场调查与预测实习、电子商务实习。通过以上实训实习课程的开设紧密结合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Access数据库创建进、销、存模块,并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如仓储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等互为补充,有效训练学生的实训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的目的。
第三层次:职业综合技能训练。包括物流仓储、集装箱运输、堆场管理、报关业务、货运代理业务五大实训软件的操作和助理物流师考证训练。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得以系统化、综合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2 综合运用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物流管理可以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
(1)实物演示方式:这是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目前应采用的具体演示方式有:实物展示讲解方式、投影播放讲解方式、电视录像演示方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方式等。主要是让学生观看有关一些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图片,如立体自动仓库、叉车、集装箱、起重机、堆垛机、条码机、分拣设备、拣选系统等。
(2)案例教学方式:针对物流专业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方法。论文的标准格式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对其缺乏了解,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物流技术及理论的日新月异也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院系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3)社会调查方式: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围绕专业或专业相关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专题调查报告的实践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项目设计方式:这是一种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亲自动手、相互协作完成某一实际或模拟系统(项目)设计,并撰写设计报告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利用Access数据库创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采购、销售、库存、销售退货管理等功能,还有对供应链进行设计,并能选
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和灵活应用准时制采购策略等,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
(5)物流实训:这是对物流工作的一种实战训练方式,包括物流仓储、集装箱运输、堆场管理、报关业务、货运代理业务五大实训软件的操作,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6)校外实习方式: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实务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属于综合实习,不仅包括仓储与配送业务,还包括运输、报关、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校外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检验。搞好校外实习的关键是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一般应建立在规模较大、业务全面、物流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要保持实习基地和实习点所聘任指导教师的相对稳定,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实习工作的计划、管理、指导、交流及检查、考核工作。
(7)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围绕自身在实习调研中提出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毕业设计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完成仓储活动、运输配送、堆场管理、报关业务、货运代理等活动的综合分析等任务,以培养毕业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此外,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及其应用的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从学生进校开始至毕业,自始至终连续进行;计算机课程和物流专业课程,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实现双轨同步开设,最终实现三者的结合,应当坚定不移地执行。
具体如下图:
计算机基础→常用工具软件→VFP数据库→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
物流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基本技能训练→供应链课程设计与技能训练→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助理物流师考证训练→物流综合实训
2.3 整合教学内容,开设整合性课程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及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
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而言,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必须坚持技能培养为主线,并依托计算机基础与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注重从物流基本技能训练,即仓储、配送基本业务模块操作开始,逐步过渡到供应链课程设计与技能训练,即培养学生设计企业供应链、正确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供应链环境下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应用准时制采购策略、并解决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之后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主要是运用Access数据库进行进、销、存软件的开发,并设计一些物流单据;最后就是进行物流综合实训,主要是操作金科信仓储、集装箱运输、堆场管理、报关、货代软件。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时,要注意遵循:
(1)课程应以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科目设置的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与实践。
(2)课程内容应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
(3)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或随意拼凑,而是根据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这种整合除了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外,还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对象、知识、技能、态度的合理形成与协调发展。3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符合课程体系本身的职业性,必须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采用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采用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产”与“学”紧密结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灵活多样,突出技能性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讨论式教学、结合技能考核进行教学等方式方法,减少部分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突出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物流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核心课程可以采用实训教学或模拟教学法,而《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去思索、判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第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实际,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项技能训练课中,都可以大量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到现场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又如,在教学实习中,特别是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理货、保管、堆垛、养护、贴标签等活动以强化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产学结合,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起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福建林职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学院”和加拿大CBE教学模式,并结合国内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探索,围绕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1)建立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技术与实践课(技术应用)三大模块。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再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高职教育特色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建设,突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训项目教学和制订相关教学文件。
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还有音像、计算机软件及期刊等参考资料等。我系加强了对实践作业的要求、指导和管理,对实训(验)报告、实习总结、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作业都有要求和考核管理办法,执行情况良好。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训练的三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或实训项目。其中实训项目是指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就对应为一个实训项目。例如物流2004级01班、2004级02班通过2006年6月5日至6月9日一周实验、实训,学生主要是操作供应链系统基础设置、销售业务的操作(销售报价、销售订货、发货、开票、委托代销、销售调拨等)、采购业务操作(请购、订货、到货、入库、发票、采购结算等)、库存管理与存货核算的操作(入库、出库、调拨、盘点,正常单据记账,发出商品记账,直至销售记账,特殊单据记账等)、期末处理的操作(月末结账,对账)。学生熟练掌握用友ERP-U8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于企业(狭义)供应链,其中通过与金蝶K/3系统供应
链进行对比,强化了对企业(狭义)供应链的理解。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用友ERPU8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过对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的操作,逐渐理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实现流动的。
由于用友ERPU8供应链管理系统是在数据库(SQLSERVER),以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运行的,在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所学的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数据库、网络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还有学生们在进行为期一周的物流市场营销实习中也体会到营销策略与营销手段的运用,并树立起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建立营销职业意识、学习用营销的思想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一周的实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的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了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考试改革试点。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还要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考核。考试形式随着考试内容的改革发生相应的变化,可采取笔试、动手实操、产品制作、课程设计、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工程问题等等。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并与福建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合作建立了“助理物流师”鉴定等级标准,目前物流2004级01班、2004级02班的学生共69人通过了“助理物流师”标准,获得了“助理物流师”资格证,通过率达到80%以上。
3.3 强化职业素质训导,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近几年我校在实践教学内容、方式的不断探索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中心,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40%以上),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重实用”的职业技能训练,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根据上述实践教学的思想,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我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我专业现有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1)职业技能训练课:计算机实训、英语训练及考证、物流基本技能训练、供应链课程设计与技能训练、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助理物流师考证训练、仓储、堆场管理、集装箱运输、报关、货代物流软件实训。
(2)实习:物流认识实习、基础会计实习、物流市场营销实习、供应链管理实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习、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习、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市场调查与预测实习、电子商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毕业教育。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的实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产、学、研一体化,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欣.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对比与解决方案[J].现代物流报·江苏物流专刊, 2006(11).[2]郑红友.高职院校物流教育的探讨与实践[EB/OL].电子商务网, 2006.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物流产业对提高区域产品竞争力、提升区域城市的竞争软实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骨干专业。以武汉市为例,32所高职院校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方向的学校达到了30所,物流管理专业规模为每届4个班左右,少数学校达到8个教学班级。[1]就业工作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吸引力、形成良好社会口碑的核心工作,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发展与改革既是该专业建设的目的也是初衷,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就业导向对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从事物流企业或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的目的和出发点的,这种有效对接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调研发现,物流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主要有3个观测点: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后续可塑造能力。比如,物流行业在工作初始需要工作人员到基层进行锻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服从工作是其基本职业素养。为此,学校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实践教学,通过创设和模拟与行业或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负责、服从工作要求等精神品质,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企业管理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还要不断深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物流行业的发展特性,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好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和社会服务,不管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过程、顶岗实训环节还是就业工作环节,都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就业导向下,高职学院应主动走向并适应市场,了解区域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校企互动机制(如顶岗实习、企业参观、订单班培养、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企业员工校内培训等),力求无缝对接。
(三)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民生之本
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和家庭的面貌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民生之本。[2]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因上大学导致家庭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或区域经济的脱节。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可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地解决此问题。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调查发现,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过度依赖电脑操作、师资短缺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首先,较多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度抄袭其他地区院校的方案,缺乏对本地区物流市场的调研,容易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和区域经济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对接本地区物流企业岗位。其次,很多院校由于经济水平限制,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软件平台的模拟操作,如仓储软件、车辆调度软件、货代软件等等的模拟操作。这些软件虽然可以覆盖部分就业岗位,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但软件和操作平台上的操作和实际工作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3]这容易造成培养的人才就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最后是师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课教师,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为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就业导向来展开实践教学。
(一)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与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区域内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岗位需求,借鉴区域内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先进经验,订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必须结合相关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并根据各校自身情况加以调整和提炼,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调研区域物流企业,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需对企业进行调研,并注意做好前期的调研计划和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调研计划应该包括:了解物流企业的类型、规模、岗位、主要业务、人才要求和后期发展战略等。以武汉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先通过对武汉地区主要物流企业的调研,对企业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得出每个方向的岗位群;然后分析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并根据技术技能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据了解,武汉地区物流行业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两种。国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采购员、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快递员、市场与客服人员、物流财务管理员;国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报关报检人员、国际货代人员、港口装卸与调度员等。[4]除了分析基础岗位外,还要注重分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在校内开设一定的拓展课程,储备学生的相关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上升路径与相关岗位为:刚入职的岗位一般是一线操作员,如派单
员、开单员、装卸工、调度员、客服人员;大约3—5年后可上升为部门主管或者是门店负责人,如仓库主管、客服主管、运输配送主管等。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勇于把握机会的前提下,可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担任区域经理、大区经理等。
(三)根据就业岗位设置实践技能模块
对应物流岗位需求,需将实践技能教学分为国内物流技能和国际物流技能两大模块。国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区域物流市场的调研、物流客服业务、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购业务组织与实施、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储配方案设计、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生产计划与组织、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供应链构建与运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操作与应用、快递单业务和客户服务;国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货代操作和单证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和报检与报关业务实训。[5]
三、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保障因素
1.制度保障
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1)学校需要大力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并不断优化和增加配套设施,提高实训室的实际利用效果。学校可出台一批校企合作制度来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如企业订单班、顶岗实训制度、实践教学安全控制制度。(2)学院可出台一系列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制度,如实践教学的课时补贴、市场调研工作的工作量核算制度。
2.师资保障
教师高水平的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时间并不长,当前从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转岗而来,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缺少企业经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除了引进企业导师到校园指导工作或兼职实践教学外,更根本的是要积极提升校内师资的实践技能。学校可分派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通过如担任企业顾问、新员工培训讲师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积累教师实践经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为了提升就业质量,完成“教学—就业”的完美转身,学校必须开展相关专业的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精细化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亦包括学生的面试指导、简历制作辅导等。另外,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性格和家庭情况开展针对性服务,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在企业长久发展的可能性。最后还要做好就业反馈工作,通过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收集反馈意见,为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
(二)实施方法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互动发展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课内实践、实验室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校外实践教学亦有三个层次:企业认知、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1.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
以“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教师可在授完一部分理论章节后,布置一个大作业———如武汉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同学可以亲自去企业调研,亦可查阅报刊杂志和网上资料,然后将分析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讲演,其他同学和老师再进行相关讨论与评价。通过该课内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为该课程的期末进程式评价提供较好的依据。实验室教学则可通过有效运用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对部分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利用各种物流系统软件、物流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室直观演练,实现学与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训可以安排在学期末尾的一两个星期进行,通过整个星期的项目集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如物流企业采购决策和生产组织、物流企业配送作业优化和实施、国际商务单证操作等等。
2.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
在入校初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促进专业学习兴趣,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物流企业,直观地感受物流企业的运作情况。顶岗实习就是平时说的“三明治”教学模式,这种校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进行无缝对接。学校可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集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自参与企业运作。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责任意识和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则可以缓解物流企业的短时用工紧张问题。如在第三学期安排一个顶岗环节,从当年12月到次年3月,为春节的物流公司的用人高峰提供人力支持。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可到已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去实习,在实习的同时完成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
四、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通过就业导向来构建和实施其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该教学体系针对性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并可实现与企业或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减少毕业生就业过渡期,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用人的入职培养成本。但该体系尚未涉及实践教学的效果评测问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完善。另外,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发展迅速,国家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较快,该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三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姜华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存在问题较多,收效甚微。结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四项该进措施,一是制定优秀从业人员标准,彻底消灭“高分低能”的现象;二是严格规范教师聘任制度;三是政府与企业协商向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四是科学制定实践考核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安排中,除了理论课程外,实践课程也是同等重要的,它不但使学生学以致用,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联系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桥梁作用。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进展的并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
一、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进展收效甚微的原因
1、不重“技能”重“证书”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选择标准就是以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在做评判,真正从考核应聘者能力素质出发的非常少,这一现象就在高校中催生了学生们只是一门心思考各类“证书”,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是浪费时间,不认真对待。
2、大部分学校 “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众多专家都提出过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应该改革的问题,可见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只适应理论教学的教师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脱离实践讲理论,明显是违背高职教育的定位的。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其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必须过硬,才能指导和引导好学生。
3、适合的实践课程模式较难实现
目前的实践课程模式基本为在本校建设软、硬件实训基地,和联系校外企业进行实习。
(1)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对于物流专业来说,课程内容牵扯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供应链等很多相关行业,在校内建设硬件实训基地投入成本大,设施设备简陋、和实际企业中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的设施设备都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实训基地很难达到实训的目的,学生毕业后来到用人单位还是无法直接上手操作。
(2)与校外企业合作实习。因为需要实习的学生并没有完全离校,考虑到安全等问题,很多企业不愿与学校合作实习,再加之企业普遍认为当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不服从管理,一批实习者的加入会破坏企业自身的运转节奏,企业还必须抽出专人负责这一事项,实习完毕后能留下的学生很少,有过一两次尝试后,大部分企业认为综合成本大,不愿意轻易再试。
4、毕业考核标准单一,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时还是采用修够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等考核标准,既然与本科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同,那么在人才考核方式上也应该不同,可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标准,使学生放松了对实践课应有的重视,二、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如下调整、改革。
1、政府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物流行业协会与高校共同努力,制定优秀从业人员标准,彻底消灭“高分低能”的现象
用全新的、正确的思想引导在校学生,使学生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证书”,而是转为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锻炼实操能力的务实精神。
2、加强教师培训,严格规范教师聘任制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物流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
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关于实践课程的课程大纲、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也可与行业专家共同商定。
3、由政府出面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政府可以与业内运营、口碑较好的企业协商,企业向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学生培训的工作,同时可得到政府的相关优惠待遇。这样实习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就成了互惠互利的事情,对学校和企业以及国家的长足发展都是好事情。有能力的高校可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作报告。
4、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毕业考核标准
合理均衡毕业论文和实操技能的考核比例,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客观。使学生们从根本上重视实践课程,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而不再把实践课程作为一种形式。
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为例,从2005年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构建了以物流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六个具体物流岗位任务为驱动,以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为内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专业标准框架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了以物流管理职业为主线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针对各岗位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能力开设相应课程,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技能培训共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初步技能训练,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对理论教学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配合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单项管理能力的仿真实训,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目的是以校外实习的形式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在真实环境里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收集素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由指导老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与理论教学管理相比较,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是: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制约因素多,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复杂,可控性差等。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完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
系。这需要社会各阶层、校内外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工作才能把这项工作更好的持续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钱廷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国市场,2008,02
[2.李定清.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3]严雪怡.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作者简介】
姜华,女,陕西省铜川市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
第四篇: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具有综合性、实践型、专业性及多层次的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培养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案要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构造实践教学环境,并将二者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体系。
一、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1、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物流运营管理人才与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是物流的主要管理者,即从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具体项目策划和实际运作管理,不仅能对物流运作过程的单一环节进行管理,而且能对物流的各环节进行规划、管理、控制和调节;其主要工作岗位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流经理、物料经理、采购经理等。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对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对具体的物流作业非常熟悉,实践操作能力强;主要工作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订单员等。因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
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分类,分解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九个二级能力(职业道德、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客户管理能力)。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高职物流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具体包含三个层面:
①加强基本实践能力。通过物流作业模拟,使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通过角色模拟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熟悉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
②提高物流技能水平和物流分析能力。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使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以及提高学生操作物流设备的水平。通过对物流系统流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物流内在信息、职能和流程的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分析能力。
③发展综合实践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选定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课程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应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这样的教学规律。因此,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应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开始阶段。
通过基础实践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基本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知道专业要求是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主要采用认知实习(如企业参观)、案例教学、演示教学、专家报告、文献收集和整理等方法。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期末。
主要是在完成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物流的仓储、运输等经营管理状况,了解物流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主要设施设备等。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可安排在大二专业主干课学习阶段,是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中进行的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任务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根据各
理论课程教学重点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主要手段有物流实训项目教学、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物流仿真教学等。
物流实训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训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创造性地设计完成项目的多种方案和途径,并做出选择。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模拟实验是指利用校内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模拟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的运作。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仿真性、实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验的指导和考核。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实务的操作能力。
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针对专业特点收集精选典型案例,也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案例,学生收集案例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学生共同围能绕实践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和典型性,且物流专业的案例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进行,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由老师对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指导,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综合型实践教学建立在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各课程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在该阶段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并实施其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指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直接参加物流实务工作。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物流业务技能,如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成学校实践教学的部分任务,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双向选择,从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也相应降低了实习单位的用人成本。通过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培养社会责任,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有意识地针对毕业论文选题,善于发现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它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物流实践教学环境实践
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教学环境可分为实物环境和模拟环境。
实践教学的实物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环境基本相似,实践过程直观,职业氛围浓,设备的专用性强,需要较多的活动空间。实践教学的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该实践的过程便捷灵活,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实现设备共享,实训室具有通用性。
1、建设物流实验室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是物流专业建设里面的一个关键项目,建设实验室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操作的实训平台。其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物流业务流程以及物流相关理论,通过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设备操作水平。国内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以软件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让学生
熟悉物流流程的操作及物流管理方法和原则。
通过这些软件系统的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方法。这类软件模拟系统可以配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来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理解。
②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沙盘课程因其直观性、动手操作性、团队合作性而备受关注也深受学生的喜欢。运用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让学生进行备货、仓储、订单履行、存货管理、供应/ 需求计划等的决策与实施,并通过讲演、小组研讨、个案研究、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 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③物流仿真实验室。物流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工具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仿真教学软件以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等。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物流自动化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这种实验室是一种物理实体实验室,以自动化仓储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模拟国内外先进的仓储配送企业的场景、作业、管理等,融合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便于学生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及设备操作技能,为专业教学提供一个接近现实的实践环境。由于物流硬件实验室投资较大,所以一般高校只建立物流软件实验室。
2、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增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解决院校师资培训的问题、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其度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计划为其培养人才。因此可以将实践教学活动由校内放至校外,即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生到企业岗位实习;二是教师到企业进行轮岗工作。要做好以上两项工作,选择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关键问题。要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一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二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三是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第五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潘菊素,傅琼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构成。其中,目标体系包括学习与发展能力、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实践情感与观念的培养;内容体系包括“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与三课堂联动的实践内容;条件体系包括实践师资,校内外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包括组织、运行、制度的管理;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条件;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07-0033-03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其中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总体就是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教育厅在2002年高校教学评估中指出:“从抽测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情况看,学生在基本技能掌握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有的学校抽测的成绩很不理想。”许多高职院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被高职教育教学评估列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有所反映,从总体情况看,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规格、水平、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构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据此,可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5个子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科学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其次,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4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对高职教育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第三,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学生更需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一部分可以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主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
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在附件中更明确提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这些规定明确地体现了以实践为重点和核心的高职课程取向。
(二)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见图1。
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并共同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实践、外语与计算机的自主实践训练、体育俱乐部等均作为必修学分;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等设置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上机等)可以按时间计算设置素质学分。这3种学分均作为第二课堂的选修学分,而且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以实现学分在“三课堂”中的互动,从而有机地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涉及教师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场地和环境等诸多方面。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是学校要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际操作,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在实验实训管理机构管理下,建设一支过硬的实验员队伍,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和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各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工场、实训室、实训工厂等。此外,积极拓展实验(实训)室创建渠道,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将实验(实训)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重视校外实
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3个方面。(一)组织管理
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二)运行管理
各专业要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6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4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三)制度管理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人成绩档案。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其次,建立一个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学末给每位教师写出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人人事考核之中。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3]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5]叶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2002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评估综述[N].教育信息报,2003-02-08.
[6]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职业技术教育》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