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体系推动队伍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要求,要求我们将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实践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选拔出来和使用好。由这一新的人才内涵所决定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
也是我们通常意义的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要求我们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随着审计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影响的扩大,审计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已摆在了各项工作之首。不断完善人才选拔的体制机制,在培养和选拔中坚持用正确的政绩观衡量干部的业绩成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鉴致关重要。审计工作的职业特点非常突出,如何认识和把握新的发展战略,调整思路,加快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适合审计人才职业化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容应对所面临的新形势,已成为基层的区、县级审计机关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审计人才职业化实际包含两方面内容:从审计机关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门审计人才职业化实际上是寻求审计独立的过程;而从审计机关内部来看,审计人才职业化则意味着审计人才精英化。这两个过程是同步进行、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没有精英化的审计人才队伍,就很难让社会认同审计独立或者审计人才职业化了;相反,没有整个社会基于审计独立的理念而提供的身份保障、物质保障和心理支持,就无法吸收、培养精英人才成为审计干部。基于我国审计机关实行的行政模式,通过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进行有效测评,从而实现精英化,成为审计人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国国家审计发展规划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没有一套针对审计干部考核的评价标准,仅仅是依据公务员考核系统,定期对审计干部进行评价。但是仅以此为依据对审计干部进行评价,显得非常笼统,缺乏针对性。因为不同的单位、部门,其工作内容、性质、特点各不相同,对人员的要求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随着国家审计对干部队伍管理和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对审计干部的素质评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对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与工作对应心理特征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中,对精细、量化考核评价的要求日益迫切,需要通过全面考核,激发审计干部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感,详细了解审计干部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及时发现大批优秀专业化人才,推进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
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需要在审计人员队伍的入口、日常管理和激励、考核方面注入新的内容,更要进一步形成更科学的、可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并发挥巨大作用的人才测评的技术和基本思想应用于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体系中,结合公务员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及审计工作自身特点需要,丰富完善考核评价内容,细化、量化评价指标,揭示出审计人员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能力、经验水平、个性特征等的变化,对个人进行更细致的勾勒,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之实行培训等有效管理,同时也可以为审计人员职业生涯计划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信息。
二、审计职业化建设评价的内容
就我国审计机关而言,搞好审计干部职业化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完善,形成有效的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估理论与方法,这是创新审计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测评的技术和思想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于组织管理中,一套合理完善的人才测评体系主要需要体现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形成精细量化、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关注人、岗位、组织三者的完美匹配。
(一)形成精细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的测评体系由三者构成:评价考核方法和工具,评价考核程序,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完美结合。三者的基础是方法和工具的开发与确定,而最关键的是设计出精细、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的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类,一是确定考核评价的基本要素,即体现被评价人要求的共性要素以及标准要求,二是确定特征要素,主要体现为职位的特殊要素及标准,同时与岗位目标责任制要求结合起来考察。每一类的每一个要素要尽可能分级细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指标,同时每一指标在不同的岗位中所占有的比重互有差异并且相对稳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考核标准要合适,要尽量具体化、数量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所在岗位的责任制,使每个审计干部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做到四者有机统一,为审计干部考核提供科学依据,以利
于审计人才职业化建设评价制度的建设。其次增强现行考核标准的针对性,最好是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对应的考核标准,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笼统几条;再次要数量化。可参照国家公务员考核方法,将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分配合适分值,融入整个评价内容。
(二)人、岗位、组织相互匹配
对审计干部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主
要是提升队伍素质,提高组织效率,因此在测评技术上需要做到四方面的匹配:
1、个体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
2、个体风格与组织风格的匹配;
3、个体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的匹配;
4、个体职业成长需求与组织成长空间的匹配。只有做好这四个方面(层次)的匹配,才能真正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组织选到合适的人,个人进入适当的组织,实现个人、岗位、组织的最佳结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借鉴360度绩效评价法,借助该方法的评估主体把具体需要评价的内容进行梳理。
首先是上级领导评价。重点是评估审计干部的工作实绩。审计干部的工作实际绩效的完成情况,其直接负责的上级领导是最清楚的。因此,上级领导仍为评估的主要主体,而其评估重点主要集中在重要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业务改善的成果上,如作为项目审计组长或主审,完成项目情况等。通过客观业绩标准的达成情况,就可以评估出审计干部实际工作业绩。
其次是同事间的评价。这方面的评价主要反映的是审计干部的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品德、能力等方面,那些朝夕相处的同事在工作过程中是比较清楚的,因此,通过同事的评价,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价审计干部除实际工作绩效以外的其他方面。
再次是自我评价。审计干部的自我评估是绩效评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审计干部对自己的实际工作绩效的完成情况以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失误等情况是最为清楚的,通过自我评估,审计干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在下一考核周期中进行改正,同时可以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好的经验方法,为以后更完善的工作做必要准备。
最后还需要社会评价。这里主要针对的是被审计单位。由于传统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仅仅关注公务员的个体绩效,难以判断个人对部门整体绩效的贡献,而被审计单位评价整合了各方力量,可以更好地进行有效补充。
当然,在上述评价主体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关方面的专家和专业机构。两者不仅是在所在领域的权威,更具有公正性,他们设计出可以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收集和整理多方信息,处理各种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以信赖,能更客观地反映各方的意见,增加评估透明度,提高评估效率。
三、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树立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的正确理念、明确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措施的功能价值,是科学构建和实施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制度的前提。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科学施行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一,要通过工作分析来科学确定岗位绩效目标、岗位职责和绩效标准。通过工作分析对职务的性质、要求以及职务间关系的确定,将每项工作合理地分配到审计工作结构中的各个层次,并提出具体的职责范围,从而避免职责的重叠与缺漏;通过工作分析中的对职务的说明、对人员素质要求的确定,为人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确定部门所需人员的数目及其素质,以便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工作分析技术,以工作分析中的标准加以衡量,可减少绩效考评中的主观因素。第二,要科学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要考虑评价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避免绩效评估指标与岗位职责之间脱节;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避免出现绩效评估指标对被评估者产生逆向激励效应。第三、要积极营造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作为审计管理体制中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要与其它部分、其它措施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因此,首先就要积极营造审计人才职业化评价的观念环境,从效率型机关向绩效型、责任型、法治型机关发展。
(一)研究方法
对评价要素的分析需从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是工作分析层面,主要考察岗位需要的技能、政治、业务、道德素质等方面,并做加权处理。主要用工作分析访谈、开座谈会和工作分析问卷等几种方法,辅以文献法;二是素质测评,主要考察不同绩效人员之间在个性特征、能力大小和结构、行为风格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确定与岗位相匹配的素质特征;将这些匹配的特征向专家及相应人员做问卷调查,加权处理。主要使用量表测量和评价中心技术的方法。将这两个层面的分析结果加以整合,最终就形成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思路
使用上述方法,从功能和职位两个层面,确定评价标准,按照功能分类层面和职能分类层面进行测评要素的研究和测评工具的筛选与开发。
评价的标准分为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客观标准三种。绝对标准,就是建立被评价对象工作的行为特质标准,然后将达到该项标准列入评估范围内,而不在被评价对象相互间作比较。相对标准,就是将被评价对象间的绩效表现相互比较,也就是以相互比较来评定个人工作的好坏,将被评估者按某种向度作顺序排名,或将被评估者归入先前决定的等级内,再加以排名。客观标准,就是评估者在判断被评价对象所具有的特质,以及其执行工作的绩效时,对每项特质或绩效表现,在评定量表上每一点的相对基准上予以定位,以帮助评估者作评价。无论是哪一种标准,它都围绕工作成果和组织效率这两个原则。
依据基层审计机关的中长期战略,可制订个人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标准,按照功能分类层面和职能分类层面进行测评要素的研究和测评工具的筛选与开发。
1、功能分类层面:按岗位职能的不同来分类研究。
首先,分析审计机关中各部门的组织特征,划分成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确定各部门系统人员总体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并开发测评工具,形成各部门的素质评价系统,这种系统属于较粗放的层面。此阶段主要使用专家访谈、专家问卷和文献分析三种方法,辅以心理测验。分析同类组织中同类职位的能力、心理素质及政治、业务等要求,根据绩效和不同类型职位的异同确定该类职位要求的特征,筛选并开发测评工具,编制评价指标体系。此阶段可以通过被评价人自综合使用所有研究方法,包括工作分析访谈、工作分析问卷、量表测验、模拟情景测试以及方差分析等各种数理统计方法。
结合上面的结果,整合指标体系,编制成问卷形式,向各类职位的人员及管理专家发放,每类职位的人员在数量上要足够,在质量上分布要恰当,让他们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提出肯否意见并赋权。这一阶段需要经过数轮的循环,最后确定各类职位考核评价的素质指标体系,筛选并开发测评工具,形成各类职位素质评价系统。
此外,将各类系统运用于实践,包括选拔、考核评价、培训等方面,经过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开始对应用该系统所获得的效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做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对实践效果进行论证,强化优势,充分运用,完善不足,进一步开发。
2、职位分类层面:功能分类的研究思路是横向的思考方式,而审计干部还有职级上的差别,即纵向的形式,因此,应在功能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职位的特点。应该说,职位的重点是领导、管理能力及结构上的异同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具体操作可以向管理专家和各级党政领导发放开放式问卷,请他们按照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管理行为的相似性以及目前的现实状况将从科员开始的各职级领导分为2类:科级和处级领导管理人员。分析2级领导人员的能力、个性心理素质、行为风格等特点,根据绩效差异和不同级别领导人员的异同,确定各层级领导人员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同时将此指标和各对应功能职位的指标体系进行整合。将整合的指标体系编制成问卷形式,向2级领导人员和管理专家发放,让他们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提出肯否意见并赋权,这一阶段要经过数轮循环,确定2类领导人员考核评价的素质指标体系和权,筛选并开发测评工具,最后形成不同部门系统中各层级领导人员素质评价系统。这个阶段需要综合运用各类方法,其中工作分析、专家问卷和心理测验为主,文献分析为辅。研究开发中需要注意的是:对部门、功能、职级的分类必须科学合理,既要囊括所有内容,又要具有区分度,界限清晰明确;样本的选取是决定最终结果科学与否的关键,必须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充分代表系统所要覆盖的范围。
四、素质指标体系模型
审计干部素质指标体系的模型由部门系统、功能岗位和职位共同构成为:整体分成从1-n个不同的部门素质指标体系,其中每一部门系统内包括从1-n个不同功能岗位所需的素质指标体系(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来说,n不宜过多);在各职能岗位基础上,所有部门系统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有共同的素质特点,但进入不同的部门系统时,与对应岗位职能素质特点整合形成该部门系统领导人员的素质指标体系;各级领导由外围向核心依次为基层、中层、高层。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见下图,从图中不难发现,不同层次的功能岗位数量不一定相同,越靠近圆锥底部的层次功能岗位越多。另外从模型中可看出,越是高层的职位,量化就越不具体,受具体指标限制越少。
五、完善考核培训、监督机制
为顺利开展干部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以严格的制度为考核的真实性、完整性作保障。
一是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强力推进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进程,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形势要求和审计工作需要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强化教育培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引导队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队伍激励、竞争、约束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和奖惩机制;将奖金福利分配与考核结果挂钩;建立以审计业绩为首要条件的立功嘉奖制度,充分发挥评先选优的激励作用;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非领导职务晋升制度,发挥业绩在干部晋升中的导向作用。
三是建立考核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考核工作人员、被考核干部本人、负责审查的职能部门对提供情况数据、作出考核结果等的相关职责。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对不能很好履行职责,对在审计业务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或纪律处分。
在审计干部人才培养上,按照审计署五年规划的要求,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一套完整、公开、透明的培训保障管理体系,在制度和程序上确保审计职业化体系的建设。
第二篇:树立科学人才观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树立科学人才观 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服务中心孙强
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县“率先奔小康”。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事业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作为机关一名从事科技工作的干部,既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又要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就是
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我县人才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我县人才建设的步伐。在此建议:
一、完善规划,明确人才工作重点和方向。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我县今后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研究相应的工作措施,把真正急需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好,避免出现因人才工作无序开展造成新的人才过剩、人才短缺现象。
二强化管理,充分挖掘人才资源潜力。一是要调动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我县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相对不足,但并非没有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我县也存在人才闲置、人才浪费的现象,因而,要盘活现有人才存量,合理配置人才,努力做到用人所长、用人所愿、人尽其才,把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二是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人才的标准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它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使各种人才得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充电”,实现知识更新,使其在岗位上能持久发光。三是要不断探索新的选人育人机制。通过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等形式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壮大我市党政管理人才、企业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创新形式,大力引进外地人才和智力。要创新引进人才的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吸引人才,特别是专才。一是要丰富人才引进形式,采取“跑校赶会”、人才招聘、专场洽谈、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通过调入、聘用、借用、兼职、参与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与开发、投资创办实业等方式吸引外地人才,特别是高
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为我县所用。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变高薪引进为项目引进,推行“项目+人才+智力”,实现事业引才、事业留才。三是尽快出台我县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深造、学术交流等方面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给予政策倾斜。
四、更新观念,把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经济优势。主要从三个层面来抓:一是开展科技扶贫。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帮扶活动,为农村注入新的发展理念、技术、资金和项目,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二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需求,对进城务工农民、失土农民、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免费培训,使其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初级技术人才,帮助其就地生根或是“走出去”。三是实施“人才回归”工程。通过亲友、老乡等关系动员外出创业的人才回乡工作,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事业有成的外出人员回乡投资创业,鼓励其“回归”。
第三篇:构建科学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着眼学习过程,促进全面发展
(2013-01-07 21:04:41)转载▼ 标签:
杂谈
着眼学习过程,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摘要: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更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因此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两部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科学素养的发展。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评价 科学素养
正文:《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如何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评价,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四个方面入手,以更有效、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倡导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应由多种人组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1.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每位教师都希望运用恰当的评价,以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主要是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评价。考察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观察中有没有新发现;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等。教师的肯定评价能有效激发孩子们持久的兴趣。“老师,我发现了„„”“老师,如果这样做,我想会更好!”“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这样的话语,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了。教师的评价摈除了单一的知识考核,给孩子们的思维与情感松了绑。这些,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更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教师的积极评价,犹如学习的催化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2.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弱,教师特别需要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关注。他们常常不是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和所收集到的数据,而是依据他们自己的某种想法来建立一种理论;当通过实验所得到的证据与自己原来的想法相矛盾时,他们经常忽视不一致的证据或以歪曲的方式注意这些证据,通过调整证据以适合他们的“理论”。我们要珍视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从他们的“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发现他们理解的困难所在。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已有经验与事实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引发其认知冲突,促使起其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学会欣赏自己,评价自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了解自我发展情况,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比较自我学习的前后变化,从而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我每次都能准备好老师要求带的东西。”“我虽然好动,但我提的问题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组里的实验情况都是我记录的。”„„评价,使孩子们看到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评价也使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加油。
3.同伴评价。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还很不成熟,他们在生生互评时肯定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为此,教师一是不要给学生定下评价,而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以命令者、管理者的姿态居高临下。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和时间,要懂得适时、适宜地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姿态、表情等对互评过程进行不断的调控、推进,务必使学生明确互评的中心必须针对学习内容,而不是他人本身。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共同进步:“他的实验设计很好,应该给他五颗星。”“我觉得他每次的课前准备比我充分,应该给他五颗星。”“他在实验时,总是不做,最多给他两颗星。”„„评价的同学头头是道,被评者心服口服。互评,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比教师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而且也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增加了同伴间的交往和了解。4.家长评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频道”等阵地或根据教学内容,让家长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我们来造纸》这一内容时,让家长参与对孩子们自制纸评价。“废纸还能造纸,是我儿子的实践让我相信了这一点。”“孩子,虽然你在语文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但我知道你的手是很巧的。”“不错,下一次如有类似的活动,我们一起做。”„„家长的评价,不仅给了孩子们以鼓励,对教师也是个重大鼓舞,让家长参与评价,也是对科学课的一次自我宣传。这样的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成功的喜悦与兴奋,对于提高家长的科学素养也大有裨益。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是指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实验:平时的分组实验是科学学习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及时评价学生的一些突出表现。
2.制作:科学教学中有很多专门的制作活动,如制作雨量器、制作油菜花标本、布标本、纸标本等,这些活动最适合发现一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同时也可能是基础知识较薄弱的(传统的差生)学生的强项与重树信心的转折点。3.家庭小实验:科学教学中经常有许多小实验是需要学生回家动手并长期观察的,例如种子的萌发、种植物(油菜或太阳花等),这也是我们在评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科技活动(读书活动、金点子评选、小论文、小发明、野外考察等),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表现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他们的表现,把它纳入评价中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评价内容的全面,让每一个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在制作航模、风筝、船模、车模、动植物标本、种植花卉、撰写科技小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到自身力量的存在,从而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比如:有的同学在记忆、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一般,可他们擅长制作,当他们的作品被展示、获奖后,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信心倍增,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由此不断提高。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新课程的评价应当打破那种单一的、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更多地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应当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除传统的评价方式外,应尝试使用多种评价方式。1.课堂中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在学生心目中,一句肯定的话语,一种会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都会让我们的学生增长成功的自信。但在科学课堂中,光靠教师的评价有时太单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及家长都要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通过互评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2.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有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评价。我的做法是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着重观察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期末进行常规实验能力、实证意识、探究方法等的综合考查评价。3.笔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介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科学课堂上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看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动手操作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可采用教师口头激励的方式进行,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科学探究的评价就是要建立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评价时机全程化”的提出基于两个理念,一是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价时机全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科学课的新教学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1.前置性评价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2)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3)评价是否反映了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或不足?(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等等。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平时积累的形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得轰轰烈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总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新课程的学生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还要探索复合、多样、立体的教法与学法,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孩子的需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科学素养。【参考资料】
1、《新基础教育》 叶澜主编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3、《科学课》2006年第4、7、10期
4、朱逢田。《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实验操作也要规范化》。
5、唐洪菊。《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第四篇: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我们认为,贯彻落实《发展规划》,开展绩效审计,当务之
急应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应对科技进步、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解决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等问题,普遍采取了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核心理念、以谋求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改善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为目的政府绩效评估、绩效审计等措施。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促进财政支出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我国审计监督评价体系。
二、当前我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法律层面缺失。从国外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实践来看,必要的立法支持是确保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化、经常化的重要保证。而我国绩效审计工作仍处于试点摸索阶段,迄今尚末出台有关绩效审计工作的统一法律;审计相关法律也未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规定的条文。从依法审计角度看,法律规范的缺失不仅使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和结果的运用。
(二)绩效审计的执行主体未明确。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绩效评估、绩效审计评价机构作为审计评价的执行主体。而我国则未明确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综合管理机构,使得评价工作只能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各部门又主要从技术性能、项目管理方面进行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标准不统一,使得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差异大,既难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又缺乏可比性。
(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虽然我国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已经初步确定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计和应用方法,但这些指标主要侧重于技术、工程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的评价,而对资金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定量、定性评价不足。其次,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还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另外,财政支出基础数据的缺乏也使得审计评价的标准难以确定,因此绩效审计工作的进展缓慢。
三、推进财政绩效审计基本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开展绩效审计当务之急是边立法边实践。提出立法建议;明确执行主体;建立定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一)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法律。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法律、法规的条文明确规定了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才有法可依。首先,应该在《审计法》或《预算法》中确立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其次,要从法律上树立绩效审计的权威性。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应具有相应的地位和相对的独立性。再次,出台有关审计评价工作的具体法律制度及规范,明确审计评价的组织管理、相关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实施程序和方法结果及绩效审计报告的效力和约束等。
(二)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合理考核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根据不同单位性质、项目类型、考评可比性等分别设置和界定绩效评价指标,考核指标一般应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等,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同期、同地域可比性,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一般来说,审计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效益指标都可以表示为收益/成本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体内容视不同效益指标而异。审计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指标的标准往往由于支出项目涉及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各不相同。而且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在政府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目的的不同,因此要衡量和判断这些支出的绩效须对应不同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选取则应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估对象等确定。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预测和分析而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根据标准样本数据能够具体将评价对象的好坏、优劣、强弱等特征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度量。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标准可根据标准的取值不同,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和历史标准。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含财政支出
第五篇: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党员素质评价体系14
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党员素质评价体系
摘 要: 构建大学生党员素质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 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 构建大学生党员素质评价体系应遵循先进性和纯洁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知识与能力、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等等,其评价途径主要包括自我评价、群众评价、组织评价和社会评价。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素质、评价体系
积极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 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构建大学生党员素质评价体系,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和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应遵循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方针,把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构建大学生党员素质评价体系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重要环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
一、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是先进性和纯洁性原则,党章指出: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中国共产党党员与人民群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 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主线 因此,发展大学生入党,应当以控制总量 提高质量为前提,根据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大学生党员,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对党员评价过程中,应当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原则,即党员个人是否真正体现了先进性和纯洁性特征,是否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二是导向性原则 对大学生党员实施评价不是目的,其出发点是通过评价来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大学生党员评价标准应以党章为准则,以党员标准为导向,按照党员的基本条件权利义务等规定,结合大学生特点,确定大学生党员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从而使党员评价标准具有统一性 评价过程具有规范性 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方向具有明确性三是客观性原则 对大学生党员的评价,应当做到评价内容一致 评价标准统一 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尽可能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实事求是地反映大学生党员的现实状况,以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四是教育性原则 实施大学生党员评价是促进大学生党员发挥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党员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通过评价,为高校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提供参考依据,使大学生党员在评价
基础上思想更加纯洁 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宗旨意识更加牢固,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党纪观念。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第一,理想信念评价。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 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党员应当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 政治素质,理想信念评价其本质就是党性评价 党性是党员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增强党性修养是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开展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是提高党员素质 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大学生党员是否能做到自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拥护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是否具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时刻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是否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热爱学校 热爱集体 尊敬老师 关心同学的观念,是衡量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第二,思想道德评价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进行道德自律,是一名合格人才和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评价是衡量大学生党员思想是否纯洁 道德品质是否高尚的重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评价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标准 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树立了新的标尺,而且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标准指明了方向,成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标准的新尺度 在新的形势下,践行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党员人生奋斗目标和自身价值的具体体现第三,知识与能力素质评价 勤奋学习,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 提高本领 做好工作的前提 大学生党员是否具有宽广 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 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是衡量他们是否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领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科学文化知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做好各项工作的意义越来越重大 大学生党员要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勤奋学习,掌握宽广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衡量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学生党员每年的学业成绩表现,如专业排名或综合素质测评排名,以及每学年学生所获得的学院及以上各类奖学金及其荣誉称号第四,宗旨意识评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 大学生党员应当牢固树立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意识 宗旨意识评价所要考察的就是大学生党员能否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坚持党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个人利益应当无条件地服从党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作为大学生党员,不仅要自觉地密切联系广大同学,与同学打成一片,始终把自己看作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而且更重要地是能够自觉自愿地为广大同学服务,不计较个人名利 考察大学生宗旨意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学生党员在担任学生干部 参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方面,主动为同学 为他人服务的表现。第五,群众观念评价 共产党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
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
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源泉,是党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 对大学生党员的群众观念评价主要包括群众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 道德品质 工作表现 同学关系 服务意识奉献精神 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的认可程度学生党员坚持群众路线 联系群众 关心群众的意识和表现;学生党员在坚持原则 主持正义 抵制不良风气等方面的表现等等。
三 评价体系的实施
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个人、他人、组织和社会的关注和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使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对大学生党员素质的评价途径一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群众评价、组织评价、社会评价等四个维度进行。一是自我评价,人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也是自我教育 自我提高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党员对自己的思想品质 行为动机 行为表现和个性特点进行评价,直接影响到其成长发展的过程,影响到其参与学校及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到其与他人的交往关系等等 因此,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阶段或考察 评议中,进行党员自我评价,是党员评议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评价,就是党员个人对照 党章 等关于党员标准 党风党纪的具体规定,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鉴定,给自己画像 打分,以达到自我剖析 自我教育 自我提高的目的。二是群众评价,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大学生党员素质的评价,其所在班级年级寝室的同学,以及所在支部的党员最有发言权,因为每个党员都是普通群众的一分子,都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召开群众座谈会 走访 开展个别谈心 民意测验 问卷调查等,是了解群众对党员评价意见的有效途径 群众评价侧重于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 群众关系 工作表现 服务意识 奉献精神 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评价,群众评价反映了群众对党员的认可程度或满意度,是大学生党员接受群众监督和群众教育的重要途径。三是组织评价,对大学生党员的组织评价是指党员所在的支部 党总支等基层组织,根据平时对党员现实状况的了解,在党员自我评价和群众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党员素质评价内容和考评办法,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党员表现作出的组织鉴定,也是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实施理想信念教育 宗旨意识教育 群众观念教育以及党性党纪党风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组织评价由于是在党员自我评价和群众评价基础上,由党员所在基层党组织根据党员评议考核办法作出的,因此,其可信度高,有权威性四是社会评价 社会是一面镜子,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状况都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得到反映 大学生党员素质状况如何,也可以通过把大学生党员放在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例如通过用人单位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表现进行跟踪 由于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时间有限,大致要经过 2 年左右的时间 大学生党员入党后不久即走出大学校园,进入社会,作为党员或者预备党员,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还很不够,他们素质的提高还需要用人单位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进行 同时,用人单位将大学生党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及素质状况,反馈给相关高校党组织,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