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的关系
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不仅关系到审计队伍、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也关系到审计对象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及国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理解,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一、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相互区别
(一)涵
义不同。审计促发展的主要涵义是审计人员通过各项具体审计工作,发现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解决影响和制约审计对象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审计对象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堵塞管理漏洞,完善财务制度,促进反腐倡廉,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审计自身发展的主要涵义则是审计机关通过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理论建设、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培训一大批查核问题能手、分析研究高手和计算机应用强手,增强促进审计对象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经济运行免疫系统的免疫力。
(二)发展方法不同。审计促发展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财政审计、提高财政绩效水平;通过投资审计、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通过惠民事项审计,促进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运行;通过其他专项审计,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审计自身发展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通过加强法治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通过加强理论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通过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三)侧重点不同。审计促发展的侧重点是通过选准审计突破口、处理好依法审计与支持发展的关系、突破制约审计对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审计对象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而审计自身发展的侧重点是审计机关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使审计人员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服务的水平,并通过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促发展的能力,它更多地关注审计队伍、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
二、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相互联系
(一)审计自身发展是审计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打铁还须自身硬”,审计自身发展是审计促发展的前提。审计自身发展首先要求审计机关狠抓教育,造就一批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批审计专家和领军人才。其次要求审计机关在认真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查找审计工作中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健全科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审计体制机制。最后要求审计人员把学习成果带到工作中去,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制度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努力构建政府性资金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审计管理和审计队伍培养“五个机制”,促进审计自身发展。
(二)审计促发展是审计自身发展的目的。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既是审计职责,也是审计自身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关注政府部门和单位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明确界定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向审计对象“问责”。二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关注政府性资金及其他社会公共性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向政府性和公共性资金“问效”。三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不仅揭露问题,更关注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向体制机制“问因”。四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向宏观政府和改革措施“问果”。五是通过审计自身发展,在审计中关注部门和单位内部控制,向规范管理“问计”。
三、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相互统一
审计促发展与审计自身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辩证统一。一方面,审计促发展内在包含了审计自身的发展。纵观二十五年的审计发展史,其实就是审计机关促进审计对象的发展史。审计促发展本身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审计机关、审计人员通过加强审计监督,提供审计服务,促进审计对象的发展,提高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力;二是审计机关在通过本身的监督工作和服务工作,促进审计对象发展的同时,使审计人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审计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从“预防、揭露、抵御”三个方面增强了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审计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审计机关通过推进自身建设,提高促进审计对象发展的能力,为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以上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审计机关通过自身的发展,提高促进审计
对象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促使审计对象的发展,促进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新的发展,增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这是一个从自身发展到促进审计对象发展,然后再到审计工作新发展的辩证过程。
因此,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应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突破旧的束缚审计发展的旧思想、旧方法,以理念创新来带动审计工作创新,以工作创新来优化审计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审计关系国计民生
关于审计
审计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自从近年来“审计风暴”的刮起,审计更是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6月15号下午安徽省审计挺厅长刘战平莅临我校,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审计的讲座。我从中受益匪浅。映像最深刻的审计的微观和宏观及审计的转型。
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审计部门就是查账的,每到一个单位也就是翻翻账本,看看其在财务收支上有没有违法违规情况。看起来,这些都是微观的,但却是和服务宏观联系在一起的。审计工作往往是从查账入手的,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单位帐本资料及相关事项的检查,客观剖析其财政财务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并针对存在的“病症”开出治疗的药方。这是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同样需要深化,“就审计论审计”的老套路必须打破。近年来,在“跳出审计干审计”方面进行了认真地探索,要求审计人员在解剖一个个“麻雀”中增强“共性”意识,注意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政策性的东西,为领导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就实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微观到宏观的提升。
审计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把每一个项目审深审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建议可行。同时,通过对同类审计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发展的趋势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既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又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审计建议。以促进宏观管理与决策为标准,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单靠财务知识就不行了,还必须有宏观意识、政治眼光,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其作用任何部门不可替代。随着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进程的加快,强化审计的宏观服务,对审计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要求审计人员既要精通审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财政、金融、法律、企业管理、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理论,要求广大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站在宏观背景下审视审计,提高对第一手审计资料的综合理性分析能力,加强对审计建议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研究,力争在服务领导宏观管理与决策方面提报更多的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和信息,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
内部审计转型工作是在继续强化原有传统审计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审计工作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将内部审计工作渗入到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不仅要关注企业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更重要的是立足于防范,做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管理合理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稳步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在审计理念上,要由重检查纠错、轻评价治理,向检查与评价、纠错与治理并重转变;在审计定位上,要由维护财经法纪、服务于执行力建设,向提升公司价值、服务于公司战略实施拓展;在审计职能上,要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拓展;在审计内容上,要由财务收支向经营管理全方位延伸;在审计方式上,要由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在审计手段上,要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要做好内部审计的转型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
个方面:1.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与理念。2.增强人员全面素质,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3.明确审计重点内容,拓展审计范围。4.转变传统工作职能,提高审计质量。5.改进审计手段,合理运用信息系统。6.培养集体意识,发挥团队作用。7.注重后续审计,巩固审计成果。
这次讲座让我对审计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三篇:审计产生与发展(本站推荐)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由授权委托者委培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行时,才会产生独立的审计活动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从实施审计的主体俩看包括:政府(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 政府审计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又称为国家审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厅、审计局所组织和实施的审计均属于政府审计。政府审计主要是依法对国务院个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由各政府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包括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两类。
社会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独立审计是受托审计,接受各类资源财产的所有人或主管人的委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等承办审计鉴证、经济案件鉴证、注册资本验证和管理咨询服务等业务。独立审计的主要职能是鉴证。
按审计内容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效益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规性)
按审计范围: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
按审计时间: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狮吼审计
也可按审计周期分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我国审计机关分两级,国务院和地方两级。
二、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要达到的境地,是目的具体化。目的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目标具有局部性和阶段性,审计目的取决于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审计目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而是审计的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审计目标是审计的方向,他对整个审计过程都会产生影响。
审计目标分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国家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各级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和内部审计的目标一样,社会审计的总目标是合法性、公允性。具体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个别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的正确性、截止正确性,过账和汇总正确性,披露的正确性、合法性
三、审计程序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个阶段。
1、审计计划:调查审计需求,初步确定审计项目,第二部对初选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审计项目及优先顺序。第三步确定审计资源、审计项目,编制审计项目计划。首先确定审计风险、确定审计总体策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确定审计重要性。
2、审计实施阶段;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项目,选配人组成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进行调查了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记录。检查重大违法行为。审计通知书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长及其成员、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审计组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确定职业判断的实用的标准,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其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方案。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办法:书面或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等有关资料、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分析相关数据等;获取审计证据的办法:检查(顺查和逆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
3、审计报告,工作主要包括:编审、复核、审理、签发审计报告及审计决定;公布审计结果,检查审计整改情况。审计组长应当确认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已经审核,并从整体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审计组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不适当,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不得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三、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标准的特点
1、层次性,指审计依据因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如国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2、时效性,指审计依据不是永远有效的,它的效力受时间限制。
3、地域性,指有的审计依据受地域限制,只在一定地区内发挥效用。
审计标准的特点
1、层次性,指审计依据因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如国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2、时效性,指审计依据不是永远有效的,它的效力受时间限制。
3、地域性,指有的审计依据受地域限制,只在一定地区内发挥效用。审计标准的分类:
1、审计标准按来源不同,分为外部制定的审计标准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定的审计标准。
2、审计标准按性质、内容不同,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和技术经济标准等。
审计证据: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审计证据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征有(1)证据范围的广泛性。除了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勘验笔录等证据外,还可以是其他证据;
⑵证据用途的多样性;
⑶证据收集主体的特定性;⑷证据资源的特殊性;⑸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保证。审计证据的分类:按照审计证据的形式,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1)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实物证据通常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实物证据并不能
完全证明被审计单位对实物资产拥有所有权,而且实物证据有时还无法对某些资产的价值情况作出判断。
(2)书面证据。是指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实经济活动的一类证据。(主要证据)
(3)口头证据。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提问所做的口头答复形成的一类证据。这类证据,一般可能会带有个人成见和片面观点,可靠性较差,证明力较小,但它具有一定的旁证作用。必要时还应获得被询问者的签名确认。
(4)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一类证据。有助于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所处的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策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2、按照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可分为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1)基本证据。是指能够用来直接证实被审事项的重要证据。它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的主要部分。所以,也称主证。例如实物证据、书面证据,都属于基本证据。
(2)辅助证据。是指对基本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的证据。它是用来从旁证明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证据。所以,也称旁证或佐证。
3、按照审计证据的来源,可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注意:1区别内容2证明力强弱不同。)
(1)外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一般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外部证据又可分为:a.直接递交的外部证据;b.被审单位持有并提交的外部证据;
(2)内部证据:由被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一般而言,内部证据不如外部证据可靠,但当内部证据在外部流转并得到印证时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或者在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较为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证据的可靠程度也是较高的。
四、审计工作底稿: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有关的工作记录。一般来说,每张工作底稿必须同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⒈被审计单位名称;
⒉审计项目名称;
⒊审计项目时间或期间;
⒋审计过程记录;
⒌审计结论;
⒍审计标识及其说明;
⒎索引号及页次;
⒏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⒐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⒑其他应说明事项
底稿的主要作用:是编写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或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货币资金的审计:
1、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出纳担任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货币资金的日记账计算。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授权批准制度、3、货币资金支付需申请审批复核、3对于主要资金应当实行集体决策。
第四篇: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一、概念
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著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们所学的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其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审计: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审计的主体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机构或专职的人员,是独立的第三者,如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这就是说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信息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还包括其他经济信息及其所反映的其他经济活动。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审查和评价,也即是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审计的主要目标,不仅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条对审计所下的定义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二、相同点
1、审计和会计都必须借助会计方法和会计技巧
一定很难想象,如果连记账、试算平衡、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编制财务报表等基本会计方法都不懂得的人,如何胜任财务的审计工作。会计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去完成会计工作,而财务审计则运用会计方法去复核和审查会计工作。因而可以正确的使用会计方法,同时也是操作审计和会计的工具。
2、财务审计与会计的工作对象都是会计资料
《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是由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构成企业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一系列的会计资料。而财务审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同样
要审查相关的由原始凭证到账册反映的经济和会计数据,所以审计和会计的工作对象都是会计资料。但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的工作对象已有很大变化。
3、工作范围同样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中国企业和单位的会计工作,必须遵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而这就必须按这些会计法例的规范,在企业内制定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运作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防止或及时发现有关人员的舞弊、贪污及其他违纪、违法活动,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而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同样要涉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财务会计相同的是,财务审计人员关心并进行研究、评价的也主要是与企业会计信息形成和输出相关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4、同样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不仅是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还要对这些经济活动进行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企业经营目标的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中极重要的一环,是企业的主动监督。而财务审计工作,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这是被动的监督,实际是对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的内容进行再监督,监督的范围更加广泛。
5、同样要求提高经济效益
在一定程度上说,会计核算的监督是第一监督(主要是事前监督),而审计监督是第二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要求纠正,不过为了更好的维护企业利益,加强管理,相伴而来的出现了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在这些监督工作过程中,对已发现的经济业务及其涉及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向企业管理部门提出改进意见,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不同点
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我国的审计包括三种类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是指部门、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查和评价的活动.社会审计是指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公证,评价的服务活动.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财务会计资料,审计工作很难进行.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在审计产生之初,审计人员主要从审查会计资料入手,对会计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查.我国古代有审计是“听其会计”之说,西方国家的“audit”一词也有“听审”的涵义.从审计的产生
可以看出,审计和会计不是一回事,审计也不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产生的基础不同,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即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2)性质不同,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3)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4)方法和程序不同,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评价提供证据而采取的必要方法。
(5)职能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手段。
(6)重要性含义不同,会计的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审计的重要性是指鉴证对象信息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比如,会计的重要性是体现在对某些不重要的费用比如购买了些办公用品,我不认定为固定资产,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了;审计的重要性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某项错报,是不是会对预期使用者的决策方面造成影响而言的,主要是职业判断,比如一个企业的收入是1000万,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50万的错报会影响决策,如果出现了100万的错报,那么注册会计师就认为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四、结论
从上面探讨的关于会计与审计各自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可以看出,虽然审计与会计的工作对象、共同目标等方面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而工作,但是在本质方面还是不同的。会计与审计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对企业发展极其重要的两方面工作,会计方面要认真的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按时精确的做
出财务报告,才能利于企业所有者、决策者根据其进行企业的管理,发展。而审计主要以会计资料作为主要的工作依据,对其做出审查和评价,在充分独立的情况下客观公允的发表审计意见。只有两方面各司其职,客观仔细的完成各自的工作,才能给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五篇: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摘要:为配合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推行,阐述了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审计和内部控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关系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这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这就对注册会计师发挥“经济警察”的监督作用,做好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单位的管理层建立的,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为达成一个或一些目标而实施的。内部控制是为达成一个或一些目标而进行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内部控制不是单一事件或某一状况,它与企业的经营过程相结合,它是散布在企业作业中的一连串行动。内部控制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所以,他们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设立和实施的,直接影响企业的控制效果与效率。
二、审计的含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赖、利用内部控制,依法对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鉴定、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制约性作用,即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从而有助于受托经济责任者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建设性作用,即在执行指导性监督活动中,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起到改善、促进、提高等作用。
三、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审计工作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对一个被审单位究竟如何进行审计,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的好坏程度。内部控制良好,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可以信赖的,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的目标。反之,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既费时又费用。由此可见,要做好审计工作,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还必须依靠审计工作来检验、促进和推动。这两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
现代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抽样规模、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取决于评审的结果。审计员可以通过对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以观察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哪些是薄弱环节,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审查这些薄弱环节,而其健全部分只作抽样检查,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始部分。审计工作开始时,也就是在审计会计报表之前,审计人员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先行审计,了解情况。只有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审计工作重点,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和程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从而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因此,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现代内部控制推动审计方法不断革新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现代审计的发展,促使审计工作方法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审计工作,往往是对被审单位的全部会计帐目、凭证和报表进行逐一详细审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营规模的迅速发展,审计人员已不可能详细审查大中型企业单位的全年所有的业务事项。同时对那些内部控制健全、执行好的单位也没有完全必要。因此,审计工作开始转向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应减少了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审计数量,而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纳入审计,使审计方法逐步从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转向以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为基础的审计。这一审计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采用。在我国现代审计中将有力地推动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和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还收到缩小了检查范围,节省了审计人力、时间和费用的效果。
3、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它只有不断完善和严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对象和首审部分,审计人员通过对它进行研究和评价,提示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及薄弱环节,并将发现的问题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或后果,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改进管理时参考,从而帮助企业采取消除弊端的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和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四、小结
因此,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制度基础审计产生的基石,而制度基础审计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焕敬.内部控制和审计关系分析.辽宁经济,2009(3).[2]陈晖.论内部控制与审计.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闫松岭.浅析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中外企业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