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一)会计责任。
会计责任,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所编制和提供的会计报表所应承担的责任。会计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
(二)审计责任
审计责任是指审计者在承办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所应履行的职责。往往因其未尽职责而导致工作失误并造成审计委托人及社会利害关系人的重大经济损失而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八条的规定,审计责任在于“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
在独立审计领域里关于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的界定有三个基本点:
一是审计人员执业时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如果他遵循了则就尽责了,也就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只是对已审计报表的可靠程度做出合理保证,而不是完全绝对的保证。
三是审计人员只是对已审会计报表做出保证并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而不是对委托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其经营效率、效果做出承诺并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三)两者关系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两者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主体,彼此不可替代、减轻或免除,但会计责任常常影响审计责任。
第二篇: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一、概念
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著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们所学的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其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审计: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审计的主体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机构或专职的人员,是独立的第三者,如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这就是说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信息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还包括其他经济信息及其所反映的其他经济活动。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审查和评价,也即是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审计的主要目标,不仅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条对审计所下的定义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二、相同点
1、审计和会计都必须借助会计方法和会计技巧
一定很难想象,如果连记账、试算平衡、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编制财务报表等基本会计方法都不懂得的人,如何胜任财务的审计工作。会计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去完成会计工作,而财务审计则运用会计方法去复核和审查会计工作。因而可以正确的使用会计方法,同时也是操作审计和会计的工具。
2、财务审计与会计的工作对象都是会计资料
《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是由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构成企业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一系列的会计资料。而财务审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同样
要审查相关的由原始凭证到账册反映的经济和会计数据,所以审计和会计的工作对象都是会计资料。但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的工作对象已有很大变化。
3、工作范围同样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中国企业和单位的会计工作,必须遵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而这就必须按这些会计法例的规范,在企业内制定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运作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防止或及时发现有关人员的舞弊、贪污及其他违纪、违法活动,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而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同样要涉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财务会计相同的是,财务审计人员关心并进行研究、评价的也主要是与企业会计信息形成和输出相关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4、同样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不仅是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还要对这些经济活动进行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企业经营目标的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中极重要的一环,是企业的主动监督。而财务审计工作,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这是被动的监督,实际是对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的内容进行再监督,监督的范围更加广泛。
5、同样要求提高经济效益
在一定程度上说,会计核算的监督是第一监督(主要是事前监督),而审计监督是第二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要求纠正,不过为了更好的维护企业利益,加强管理,相伴而来的出现了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在这些监督工作过程中,对已发现的经济业务及其涉及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向企业管理部门提出改进意见,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不同点
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我国的审计包括三种类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是指部门、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查和评价的活动.社会审计是指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公证,评价的服务活动.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财务会计资料,审计工作很难进行.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在审计产生之初,审计人员主要从审查会计资料入手,对会计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查.我国古代有审计是“听其会计”之说,西方国家的“audit”一词也有“听审”的涵义.从审计的产生
可以看出,审计和会计不是一回事,审计也不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产生的基础不同,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即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2)性质不同,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3)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4)方法和程序不同,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评价提供证据而采取的必要方法。
(5)职能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手段。
(6)重要性含义不同,会计的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审计的重要性是指鉴证对象信息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比如,会计的重要性是体现在对某些不重要的费用比如购买了些办公用品,我不认定为固定资产,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了;审计的重要性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某项错报,是不是会对预期使用者的决策方面造成影响而言的,主要是职业判断,比如一个企业的收入是1000万,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50万的错报会影响决策,如果出现了100万的错报,那么注册会计师就认为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四、结论
从上面探讨的关于会计与审计各自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可以看出,虽然审计与会计的工作对象、共同目标等方面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而工作,但是在本质方面还是不同的。会计与审计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对企业发展极其重要的两方面工作,会计方面要认真的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按时精确的做
出财务报告,才能利于企业所有者、决策者根据其进行企业的管理,发展。而审计主要以会计资料作为主要的工作依据,对其做出审查和评价,在充分独立的情况下客观公允的发表审计意见。只有两方面各司其职,客观仔细的完成各自的工作,才能给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篇: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审计学论文
姓名:王正伟
专业:会计10—02班学号:541009020146
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的关系
摘要: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专司经济监督的重要机关,具有反腐倡廉的法定职责,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担负重要责任。这不仅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赋予的,而且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尤其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的客观需要。同时,审计机关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以及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审计机关在发现腐败、查处腐败、预防腐败和在对权力监督制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审计监督机关要把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要求贯彻到全部审计工作之中,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同盟军的作
一: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之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设的经济监督机构,在反腐倡廉中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是由法律法规和其工作性质决定的。
(1)预防作用。从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滋生的环境、发展的轨迹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和决策的不民主,以及制度的缺失和监督疲软缺乏。通过审计监督,可以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健全制度、消除隐患、防范风险,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有效地预防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降低腐败产生的机率,使权力得到制约,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要对腐败多发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进行常规性审计。从审计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事后审计、事中审计(也称跟踪审计)、事前审计三种审计形式,特别是开展事前审计,能够充分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是反腐败工作方法上的突破,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反腐败功能。它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这种审计主要是对单位的计划、方案、预算制定的审查,经济合同批准之前的审查,经营决策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等,使决策、预算等更科学,形成最佳决策方案。事前审计可以起预防作用,减少失误,防止弊端,有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具有预防性。从源头上开始把关,对易产生腐败的土壤防患于未然,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公权力透明运行,最大限度的避免腐败。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2)揭露作用。国家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职能。从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来看,审计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审计监督能够覆盖所有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可以说,国家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守护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是发现经济问题、查找腐败线索、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经济卫士。通过审查账目,查找漏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当前的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而多数腐败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经济活动中,记载在财务账目上,通过认真细致的审计,可以发现贪污受贿、钱权交易、谋私谋利等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近些年来,通过审计机关查出的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等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审计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定性定量,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和惩治腐败提供了线索。
(3)惩治作用。反腐败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一项重要使命。实践证明,审计机关是一支业务过硬、知识全面、政策娴熟、人才济济、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审计人员审查经济练就了一双慧眼。由于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审计查账始终与国家资金息息相关,审计人员紧盯国家财产,最有条件发现国家资产被侵吞。对审计中发现的腐败线索,审计机关都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
(4)威慑和警示作用。随着国家审计法律体系和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审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国家审计已经成为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审计查处的违纪、违规和违法案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审计,规范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规范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遵纪守法行为和职权的滥用,查处和移交违法案件。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腐败行为产生了一种压力,这无疑对治理腐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二:我国审计监督的现状
(1)政府审计职权尚无法起到制约权力的作用
著名的政治学家C.A.利兹在其《政治研究》中指出,立法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控制方式有委员会的调查权、质问时间、财政控制、民政专员控制等,其中“财政控制”主要是指政府审计。由此可见,现代政府审计是保障民主政治的核心———分权与制衡机制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是从经济监督角度出发对行政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的一种制衡。制约权力需要充分的职权,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都有经济监督权,但经济监督权的内涵各国却不同。英、美等国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权只包括调查权、报告权和公布权,日本、瑞士等国政府审计在调查权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意见、要求改进,法国等国政府审计既有行政处分权又有经济制裁权。我国政府审计的职权由《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具体包括行政处理权和经济制裁权。但是,这些职权的层次不高,不足以对权力加以制约,特别是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查、评价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后,所作出的确定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审计处理决定,有时难于得到切实执行。审计难,审计处理更难,使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受到损害。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比部、御史台、督察院和御史大夫,还是法国的审计法院、苏联的人民监察委员会,都具有较高的审计职权,要么是将政治、经济、财政、司法等权力结合在一起,要么是借助法律程序来处理经济问题,要么是将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结合在一起。所以,要解决我国当前政府审计职权问题,应当选法律、法规建设,要使相关法律之间起到科学、系统、配套,协调的监督作用
(2).独立性差。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而审计质量是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保障的。一般而言,在审计的人力、物力既定的情况下,审计的计划安排只有在满足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审计风险[8]。如,在地方审计机关,除常规项目计划以外,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事项逐年增加,且通常任务重、时间紧,这种任务的增加,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进度计划、检查评比和年终考核等的制约下,审计机关往往会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所以,要确保审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审计计划的独立性特别重要。
(3).封闭性强。这集中表现为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低。审计计划管理主要是改善内部管理,扩大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建立综合的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并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例如,审计人员在进入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了解不清,导致作为审计计划的主要载体的实施方案通常只是一个程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审计机关内部分工过细,也影响了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利用。
(4).协调性不够。审计计划的协调性要表现审计计划管理的快速有效性。审计机关内部的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同级审计机关之间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计划和部署审计任务时,应考虑下级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任务。
(5)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1人员管理机制简单化。在审计机关内部同样存在政府的权力等级结构,但大多数审计机关内部人员管理基本呈直线模型,很少有补充形式,例如局长—分管局长—各处(科)室负责人、具体审计人员。这种模型虽也有其优点,但不利于各处(科)室之间的工作配合、业务交流,审计资源很难充分利用,同时又缺少相应的监督、工作质量必定存在隐患。2.人员管理培训有误区。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培训是审计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审计业务的质量高低和审计工作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管理培训存在以下几大误区:一是审计人员培训呈阶段性,缺少一个长期有序的规划。有些具体培训行为是被动的,人才的培养不是多元化发展,未涉及到深层次,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二是注重宣扬学历培训,忽视执业经验的培养,使得审计人员不善于总结和吸收日常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不善于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三是大量审计人员忙于日常事务,不仅疏于质量管理,更使审计人员无法从内部或外界吸取新鲜养份,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缺少思考的时间。滞留于日常事务,忽略了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的开发与管理,最终造成无法提高审计人员整体执业水平。3.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些审计机关由于考核的标准、方法缺少科学性、考核的形式缺乏公开透明性、考核的结果体现不了奖罚分明,使得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弱化了审计管理。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我国的审计监督
1.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注重从“工作协作、审情通报、案件查处”三方面,加强审计常态监督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工作协作制度,成立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导小组,制定《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制度的实施办法》,明确审计监督工作职责,加强审计部门与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工作协作,每半年召开一次审计工作协调会,研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落实审计措施。建立健全审计情况通报制度,实行审计工作季度通报、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和领导交办事项专门通报机制,使区委区政府和纪委、组织部门及时掌握审计情况,将审计结果运用到案件查处和干部人事任用之中,保证审计结果落实。建立健全审计案件协调查处制度,做到审计案件线索及时报告区纪委,区纪委及时组织查处,对违反党纪政纪人员给予处分,并及时将触犯刑律人员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使审计监督的工作链条完整衔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功效。
2.建立审计监督双向沟通互动机制。积极实行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与区纪委、区纪委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情况的“三双向”沟通互动机制。审计部门及时通报审计结果,就有关问题向被审计部门交换意见,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审计部门向区纪委报告审计情况,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案件线索,区纪委提出处理意见;区纪委根据审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并做出具体处理决定。2009年,审计部门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共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137条,均被采纳。审计部门将全年审计情况向区纪委进行汇报,区纪律与审计部门就发现的7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区纪委及时跟进,直接向7个部门反馈审计情况,根据调查核实情况,进行诫勉谈话11人次,责令限时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3建立“两公示一回访”约束机制。在被审计单位公共场所公示《审计组审计纪律》和《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对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情况进行抽查,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4适当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各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表明,政府审计的主要范围是政府部门以及由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尽管一些国家立法规定可以对国有公营企业进行审计,但实际上这些国有公营企业为了筹资和对外往来,仍要由民间审计组织对其进行审计。因此,政府审计的范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有计划地把审计重点放在具有决策权的政府部门,以增强对权力机关的制约。当前,我国政府审计的中心任务应当逐步转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信贷资金投放、国家掌管的企业集团、重大投资项目、公用建设项目和财政拨款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方面。与此同时,除了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接受财政补助较多或者亏损数额较大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外,对一般中小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可以委托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5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意识,改变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审计机关要树立审计成本意识,要做到审计成果以审计成本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激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成本管理,促进以审计组为单位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长效控制机制。此外,实践中我们还需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整合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加强审计组织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的协同和联动,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6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审计机构在实践中可大力引进、吸收、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思想与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审计机关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进现有的审计技术方法,增加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总结审计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技巧、经验与方法等,以求在不增加或不大幅度增加人力、财、物的投入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审计机关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使其获得现代管理、现代审计的新知识,也会增强审计能力和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1〕聂佳.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初探〔J〕.消费导刊,2008(7).〔2〕肖振东.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8(8)〔3〕吴秋生.政府审计职责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第四篇:会计主管责任
会计主管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
由于担任会计主管以来繁琐事务较多,导致对会计主管的定义及应担负的职责尚未完全理顺。下面我将目前我个人认为会计主管应该承担的职责及今后工作开展计划叙述如下:
一、做好内部审核,理顺财务流程
1、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审查单据、填制凭证,对公司的包括凭证、帐页、税务、成本、报表等进行审核和管理,要进行定期检查,做到公司财务每笔业务的合规性、合理性、合法性及准确性;
2、监督公司下属财务人员严格从事会计业务、会计核算活动,并对财务处收、付款流程、纳税核算、资金统计、档案管理进行监督及监控,保证收入、支出合情合理;
3、协调各岗位会计工作,完成各项财务结算、会计核算,上报财务执行情况,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为管理层提供可靠数据。
4、认真审查相关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包括对银行及税务、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性,保障公司利益,并督促和监督相关人员按时按规定报送给有关部门。
工作标准:
1、每月对公司会计凭证进行审核,要求做到原始凭证的合规性,记账凭证的合理性。
2、每月对公司银行余额调节表进行检查,保证各个账面银行账户余额调节表调整到位,做到账实相符,并对长期未达账项作出相应处
理。
3、每月对公司纳税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各税种的纳税申报数及纸质留底的纳税申报表,保证当月纳税申报合理并查有根据。
4、定期对公司往来情况、资金统计情况、档案、印鉴管理等情况进行抽查,规避财务风险。
二、编制财务报告,汇报财务工作。
1、建立健全分析制度,开展月度、季度、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
2、组织编制完整的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由统一委托的会计和税务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将出具的审计和审核报告随同财务报告,按照规定的期限对外报送。
3、定期或不定期的向财务处长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好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工作,以便财务处长进行决策。工作标准:
1、严格按照公司财务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对重要事项、重要指标要单独进行专题分析。
2、按照公司财务要求编制完整的财务报告,并按照按照外报时间报送相关审计报告。
3、定期或不定期向财务处长报告公司财务工作情况,以便财务处长进行决策。
三、掌握银行政策,做好公司融资。
1、积极与银行相关人员沟通,掌握最新各行对公司有利无利政策,及时反馈财务处长,以便财务处长进行决策。
2、配合融资会计做好公司融资工作,了解各银行利率、贴现利率近期银行规模及担保单位情况等。
3、积极配合银行评级授信,掌握银行对公司政策、指标变化,争取各行最大信贷规模。
工作标准:
1、在熟知对公司业务的情况下,积极主动走出去与银行客户经理及主任进行沟通交流,善于捕捉对公司有利无利政策,及时反馈。
2、在保证公司业务能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做好公司融资工作,并对各银行的利率、贴现利率、信贷规模等的变化要进行全方位了解与掌控。
四、加强外部沟通,积极参与决策。
1、随时关注最新财政、税收法规等各方面信息,走出去、面对面跟外部财政、税务单位进行交流沟通,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把握其变化及走向,充分利用起各项优惠政策。
2、遵循“对口、节约、周到”的原则,接待税务、财政、工商、审计、物价、金融等部门,接待程度衔接周密,接待方式完善,以礼相待,使客人感到热情、周到。
3、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认真完成领导交办工作,尽个人所能积极参与财务处决策,提出个人见解及意见。工作标准:
1、积极主动走出去与审计局、物价局、国资办及国税、地税税管员进行沟通交流,与相关人员建立良好个人关系,并善于捕捉对公司有利无利信息,及时反馈。
2、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及相关规定,从公司全局出发,积极参与财务决策。
五、组织人员学习,考核调配人员。
1、以身作则,建立个人学习制度,鼓励及组织下属人员学习业务技术,职称考试,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操作能力。
2、对下属调配人员工作行为不当的地方,要提出建议,积极进行沟通,并对相关人员当期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及提出考核办法,形成书面考核意见,并承担连带责任。
工作标准:
1、建立个人学习制度,将个人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注重学习方法,并积极报考职称。
2、每月月底对下属调配人员提出考核办法,形成书面考核意见,勇于承担连带责任。
个人今后工作开展计划:
一、工作方面
1、严以律己,遵循财务处规章制度要求,真正将工作做到细处、实处,努力改掉自己长期以来积攒下的各种不良习惯,对自己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规范,并在符合财务、税法规定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内部审核、财务内部监督流程,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财务业务进行抽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3、加强与内部单位的沟通与配合,在完成自身工作检查的同时,积极配合其他单位完成上级审查、内部资产理顺、税务调整等工作。
4、加强与税务、财政、银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搜集了解各种税务、财政、银行政策信息,及时反馈财务处长,并积极参与财务决策。
二、学习方面
1、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利用工作之余及时补充业务知识,加强个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2、积极报考职称。
3、组织下属人员学习业务技术,职称考试,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操作能力。
三、思想方面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思想上转变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及错误认知,并以身作则,率先锤范,同大家一起提升财务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并努力尽个人所能使财务处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2、增强自身主人翁意识,加强自己对公司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努力做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以上是我个人对会计主管职责的理解,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水平,充分发挥个人的职能作用,并通过自身努力与学习,取长补短,求变创新,争取早日胜任会计主管工作岗位。
第五篇: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摘要】文章探讨了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两者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同样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必备素质。文章尝试把两种概念相结合,通过对比与比较,找寻出二者的异同点,从而试图为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o an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als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necessary quality in order to seek long-term development.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two concepts by contrasting and comparing each other, then search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ame points in them, thus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 to tried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economic environment.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social responsibilityrelationship
1.企业文化解析
1.1企业文化的基础概念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多达180多种。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H.Schein)则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依据美国学者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E·肯尼迪的观点,企业文化主要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等因素组成的。从结构上看,企业价值观或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内核,而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模式则是企业价值观的外在体现,这两个方面构成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所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说,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不在于其价值观宣示了什么,或者宣示得有多好,而在于企业及其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于企业的实际行为如何表现。只有那些转化为企业和员工自觉行为的价值理念,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1.2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培养,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它是一个优秀企业区别其它企业的无法模仿和复制的主要标识,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如丰田公司“三位一体”的理念支撑着TOYOTA成为了世界性的汽车公司。又如韩国的三星,其文化理念兼备了东西方文化混合特征,既强调企业及员工的社会责任,又非常重视开放思维和创造力。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因此,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战略分析和设计,提炼出独特的足以支撑企业所有行动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彼得·圣吉认为,当人类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
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
美国3M(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日本本田公司以“世界性的视野造出性能优异而价格低廉的产品”、索尼公司以“技术领先”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优秀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企业确立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社会尽责、为员工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基本的经营目标,这种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必然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员工潜在的智慧充分诱发出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永不衰竭的动力。
2.社会责任探讨
2.1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是1924年由美国人谢尔顿提出的,指企业不能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还应照顾到包括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此外,著名的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也对“企业社会责任”下过一个定义,共包含四个方面:1.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包括遵守法律、共同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2.对人的责任,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和薪酬不公平等;3.对环境的责任: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例如举办、参与慈善和捐赠活动等。这个定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也为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之外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企业的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 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其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
2.5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必须融入社会群体中,与各种组织良性互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伦理道德的要求,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制约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新要素。在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对企业本身,而且对当地的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声誉和社会各方认同,也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可以平衡个人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可使员工和社会受益,使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受益;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减少政府管制,降低风险,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社会责任声誉较好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员工,吸引优秀人才资源并且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这些都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要求得利润最大化,前提是求得企业的长远生存。为此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
3.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3.1企业文化应放眼社会
当代最著名的已故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也明确指出:“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
松下幸之助认为:一般都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诚然,利润不可少,但它不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事业经营谋求提高人类共同生活。企业文化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并获得合法的利润才是正确的,如把利润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非法人头传销诈取利益等此类恶性事件,这样的企业是不能生存的,也是为人们所痛恨的。
3.2企业社会责任应内化到企业文化当中
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是鱼水关系,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任何企业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为了社会的人们,都是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在履行社会责任,所以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不管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职工,都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如松下的自来水哲学、强生的减少病人痛苦的信念、杜邦公司安全炸药理论、迪斯尼公司给游客以欢乐的理念、日本九州电力公司要与社会携手共进,创造出丰富多彩美好的社会的理想都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为大众忠心服务的目标。
虽然很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看做十分重要的东西,但在许多企业文化的内容里,很少有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联系到一起的,事实上这是一种认识、理念甚至是勇气的缺失。许多企业原始积累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有过各种不规范的行为,当他们做大做强以后,依然没有把社会责任当回事,至少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存在着偏差。须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必须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行为视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回答往往是这样的:企业的目的是经营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呢?难道只是简单地捐捐款、做点公益活动而已吗?这些对企业责任的片面理解说明了许多企业在热衷于自己企业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把企业的真正责任弄明白,甚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而随波逐流。
举例说明,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意竞争已存在多年,许多企业都参与过虚假招标、竞相压价、行贿受贿、“自相残杀”等行为,并且还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这样做就拿不到工程,不这样做就没有饭吃。私营企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国有企业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造成的结果是建筑行业的利润降低,以至施工中以次代好、偷工减料的现象频出,直接威胁到工程质量。这种局面的形成,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企业自己参与和充当了违反游戏规则、破坏竞争环境和市场次序的角色,在其它行业、其它领域里,不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么。结果,受害的不仅是企业自身,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混乱和不安定的因素。
3.3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应相互促进
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好的声誉,吸引人才,而且能够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获得经济回报;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加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增强企业文化的激励和约束能力、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以承担的社会责任来打造自己的强势文化,进而将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塑造强势品牌。
4.结语
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得出,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需要相互推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市场经济给企业创造了一个自由配置资源、自主经营的发展环境,但企业仅仅依靠提高产品质量、完善服务、增加创新力度等措施是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还必须与市场、社会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融合,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获
得新的竞争力。
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论文,鲜有把二者结合探讨其中的关系,本文为此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苏勇.社会责任指数:衡量企业的新风向标.[Z].2009
[2] 杨谨华.浅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文化.[Z].2009
[3] 陈鸿亭.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Z].2009
[4] 汤正华.试析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与成因.[Z].2009
[5] 梁艳.论企业社会责任.[Z].2010
[6] 张珧江.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层竞争力影响机制分析.[Z].2010
[7] 蒋运杰.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