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效果的原因及对策
影响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效果的原因及对策
欧家顺
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主要的、基本的形式。有利于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多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少地方仍然存在审议效果差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取汇报多,安排审议少。有的地方在安排常委会议题时,为图省事,本该听取并审议的题目,却只听取而不审议;或者为压缩会议时间,减少会议经费,把会议的主要时间安排在听取汇报上,审议时间安排得不充分,致使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议题审议不透,效果差。
二、主任发言多,委员发言少。有的地方常委会会议小组审议时,本来时间就有限,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却作长篇发言,并且所讲内容都与调查报告大同小异,致使其他委员往往想发言也没有时间,难以听到不同的意见或建议;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会前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会中审议不是无言可发就是发言也不着边际。
三、表扬肯定多,批评意见少。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为避不支持“一府两院”工作之嫌,分组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言与“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内容如出一辙,对取得的成绩大加表扬
和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却只触皮毛,或与报告内容保持一致,有的甚至干脆闭口不谈。
四、提出意见多,督促落实少。有的地方在安排分组或联组审议时,“一府二院”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不参加会议听取审议意见,造成自己审议自己听的现象;有的地方召开常委会会议时,组成人员审议发言内容不少,并整理印发给了“一府两院”及其有关部门,但会后抓督促落实不够,致使所提问题得不到善始善终地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如何提高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效果,笔者认为:
一、科学选择议题。选准议题关系到常委会会议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权力机关作用的发挥,科学地确定常委会会议的议题,是提高人大常委会审议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对每次常委会审议的议题,应根据同级党委对本年度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周密的科学的安排。人大常委会在确定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事项;三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四是代表大会通过的议案和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情况等。
二、深入调查研究。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必须对每次会
议所要讨论的议题,有比较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决定,保证会议质量,确保审议效果,树立人大常委会的权威。因此,在每次召开常委会会议之前,应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围绕会议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和检查,并就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委员和人大代表开展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在调查研究上要有计划,要做到深、细、实。调查研究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座谈、视察、走访,发挥人大各工作委员会的参谋、助手作用外,还可采取各代表小组组织代表围绕审议议题开展研讨活动,并对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抓住本质,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写好调查报告,报告要体现“三多三少”,即:多提问题,少讲成绩,要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把原因分析透;多解剖麻雀,少讲面上的情况,从点上作深入剖析,做到小中见大;多提建设性意见,少作空泛议论,提出力求准,有深度,具有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认真开展审议。审议好有关报告是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关键环节,审议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常委会质量。每位委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从而增强积极参与审议的责任感、使命感。为保证审议质量,确保审议效果,发言要紧扣主题,简明扼要,言之有物,切莫泛泛议论。要做到所
提问题要有全局性,意见要有针对性,建议要有可行性,力求人人发言,审议全面。在常委会会议召开之前或会议期间,可组织委员们进行视察,对一些情况不清楚时,可以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与报告反映内容一一对照进行审议,询问“一府两院”的列席人员,以便搞清楚后发表意见,对夸大成绩、掩饰问题等不够真实的报告一定要提出质疑,直到弄清楚为止。
4、优化委员结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素质是决定人大常委会会议效果的首要决定性因素。因此,地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既要安排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也要注意把那些年富力强的同志推荐上来,以逐步改变常委会组成人员届内变动频繁、缺位增加的状况。要从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吸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以保证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集体议决重大事项的需要。目前,地方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少于兼职委员,由于兼职委员参会率低,给常委会会议的召集、审议和表决带来很大的影响。实际上,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不一定都由常委会机关各部门领导担任,可以是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也可以是人大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的人员,这样,既解决了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兼职问题,又充实了各工作委员会的力量。同时,针对组成人员素质迫切需要提高的实际,在对某个议题进行审议之前,要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学习与议题有关的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审议议题提供掌握准确的政策法律依据,逐步解决审议中的随意性、含糊性和主观性等问题。
5、落实监督措施。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效果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审议结果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把跟踪办理审议意见作为提高常委会审议效果的落脚点,强化监督措施。一是要发挥主任会议作用,注重监督的深入性。在召开人大常委会会议前,常委会都应坚持召开主任会议,除安排好会务工作外,主要是听取各调查组的汇报,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举行常委会会议做好准备。特别是对于重点议题或有不同意见的,要先通过主任会议进行认真研究,拿出初审意见,与“一府两院”相互间的沟通形成共识;二是要跟踪督办狠抓落实,注重监督的实效性。狠抓会后落实是实施监督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在常委会会议结束后,办公室都要将审议意见整理填入《审议意见督办卡》,及时送给有关部门并督促办理。人大常委会应及时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汇报,对敷衍塞责,不认真办理审议意见或不及时反馈落实情况的部门与单位,要严肃批评,并限期改正。必要时下次常委会上要就承办情况进行一次再审议,如多数常委会委员对办理情况不满意,要进一步督促落实,直到满意为止。特别是对于有条件落实而迟迟没有落实的问题,要提出质询并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同时,常委会还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对常委会会议及承办工作的宣传报道,造成一定的舆论氛围,促进审议意见和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民侨农工委
第二篇:浅议提高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地方人大召开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是地方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审议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大常委会整体作用能否真正发挥的关键,直接影响着人大常委会监督水平的高低和监督效力的强弱。因此,如何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是地方人大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提高人大常委会工作水平,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课题。结合近年来各级地方人大常委会在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的具体实践,浅议如何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前进步伐,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依程序办事,集体行使职权,在着力提高会议审议质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举措,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使常委会会议的审议方式和操作程序趋于科学合理,会议审议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常委会的审议监督工作与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的需要,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监督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组成人员参与审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畏难情绪,不敢大胆行使监督权,听会、陪会现象突出,个别组成人员甚至长期缺席会议,严重影响会议的合法性、严肃性和审议质量。
(二)审议意见缺乏应有的深度,会期偏短,议题偏多,审议时间上得不到保证,许多审议停留在讲成绩多、谈问题少,讲建议多、提缺点少以及避重言轻、隔靴挠痒的状况;还有部分组成人员对所审议的议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加之会前调研不深,研究不够,从而造成审议时无从谈起,抓不住问题的要害,提出的审议意见不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三)没有对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和整改情况提出详实的要求,“重审议轻办理”、“文来文往”的现象仍然突出,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的审议意见,落实的难度大,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对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情况没有很好地进行跟
踪落实督办,审议意见落实难,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提了也白提”现象的发生,极大地挫损了组成人员审议的积极性。
(四)缺少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由于法律法规对常委会会议只是作了程序性的规定,实际运作中虽大同小异,但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随意性也很大。在常委会审议决定重大事项的界定、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回审制度的建立、长期缺席会议人员的制约、列席会议人员的要求等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完善。
二、影响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的原因分析
影响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和效率的上述问题,既有制度层面上的原因,也有审议主体(地方人大常委会)和审议客体(一府两院)方面的原因,具体归结在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误区。少数常委会组成人员满足于 “委员”的政治身份,只有光荣感,缺少责任感,对常委会开展审议监督存有模糊认识,参加审议不积极,会前没有深入调研,会上也不发言;有的履职能力不强,参加调查、视察,既发现不了问题,又提不出意见;个别委员因为工作等原因,出席常委会会议难以保障;由于职责虚化,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会议的严肃性、合法性和质量,制约了组成人员整体职能的发挥。
(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懂法律法规、精专业知识、熟悉人大业务的专家型人员不多,同时,一些委员平时不注重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收集,在审议专题工作中,由于审议者与报告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等,报告者长篇累牍,口若悬河,审议者雾里看花,往往抓不准要害,议不到关键。
(三)部分会议的议题较多,审议时间有限,重点不够突出。表现为一般性、程序性议案多,专项审议、实质性审议少,使审议工作显得一般化。有时会议安排议题过多,会议的主要时间用在了听取报告上,审议时间安排不够充分,致使会议审议不深、不透,形成的决议及审议意见缺乏有针对性的实际内容,缺乏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和可操作性。
(四)审议意见督办落实不够有效。目前,虽然各地都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跟踪督办、责任追究机制,但制度的落实还与现实相脱节。在审议发言中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因种种原因得不到解决,对一些工作提出的改进意见得不到落实。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人大常委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特别是对涉及到要求几个部门需协调配合的建议意见,有时难以落到实处。对没有办理和办理不了的,法律上也没有作出具体的处理规定,使审议意见的办理大打折扣。
(五)部分“一府两院”负责人对审议意见不够重视。
第三篇:影响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的原因初探及对策分1
影响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的原因初探及对策分析
动物医学专升本:
摘要: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养猪户获得了丰厚的收益,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经常发生猪群免疫失败现象,使得传染病的发生并造成大面积流行,极大地影响了一些养猪户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本文就自己的体会并参考相关资料,谈谈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以便供养猪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 猪场, 免疫效果,原因, 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猪病的发生及流行越发严重,死淘率较高,给规模化的养猪场和专业户造成了严重损失,其中很多疾病不乏是由于免疫失败造成的。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不能期望免疫疫苗提供完全的保护。另外,免疫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接种途径、免疫程序和动物机体是否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等 [1]因素也影响免疫效果。因此,为保护和促进养猪业的发展,我们根据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就影响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的原因及对策概括如下,以便供养猪生产者参考。一影响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的原因
(一)疫苗及稀释剂
1疫苗的质量
一些兽用生物制品厂家没有完善的生产条件和质检条件,导致弱毒苗污染或灭活苗灭活不彻底,其生产的疫苗可能带毒或带菌,导致猪群免疫后很快发病。另外,因为致弱的细菌和病毒疫苗只有当其病原体有活力并且能在免疫猪体内增值时才有效,所以疫苗的管理和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正常健康猪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应答,而疫苗没有按说明冷藏或使用超过保质期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此外,残留在注射器和针头上的化学消毒剂也会使弱毒苗失活,从而导致免疫失败。疫苗株和野毒的抗原性不同
很多传染性病原体经常有几种不同的抗原变异株,尤其是易受抗表面组分抗体控制的细菌(如猪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和遗传物质为RNA进而有较高突变率的病毒(如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尤其灭活苗比弱毒苗更容易因为菌毒株的抗原的差异导致免疫效果不好。疫苗稀释剂
每种冻干疫苗都有它特定的稀释液,对某种疫苗适合的稀释液用它做其他疫苗稀释剂可能会导致疫苗失活,因此稀释液使用不当也会减弱弱毒苗效力。例如:为了需要,有时一些疫苗和稀释液可能含有防腐剂,从而影响其他弱毒苗的效力。另外疫苗稀释剂的合格与否也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未经灭菌或受到污染而将杂质带进疫苗和不使用专用稀释剂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4 多种疫苗混合使用
大多数兽用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猪用疫苗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独在健康猪身上做安全和效力检验,来确定免疫效果。因此,如多种疫苗混合使用,尤其是弱毒活苗可能影响免疫应答的特性,并降低疫苗的效力。此外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病毒性疫苗都含有一定的抗细菌成分,如抗生素。因此如果在免细菌活苗时前后使用,将降低细菌疫苗的免疫效果。
(三)疾病免疫干扰性疾病
一些免疫干扰性疾病如果在免疫期间存在,疫苗就不可能诱导完全的免疫应答,如果在免疫一段时间后存在,即使疫苗产生足够的应答,由于免疫力减弱,一些疾病仍可发生。如猪圆环病毒Ⅱ型(PCR)、呼吸与繁殖综合征(PRRS)、细小病毒病(PP)、猪伪狂犬病(PR)、猪流感(SI)、猪瘟(HC)等经种猪传给下一代,下代接种相应的疫苗往往效果不好,同时也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效果。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
猪体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期,一旦有野毒入侵或机体尚未完全产生抗体之前感染强毒,就导致疾病的发生,造成免疫失败。排除猪瘟强毒抗原猪的影响检出并淘汰带猪瘟强毒的母猪(猪瘟强毒抗原猪),它可通过胎盘感染胚胎或胎儿,它不仅使猪在胚胎期或出生前仔猪感染猪瘟病毒而致超免失败,同时又是使猪群或猪场发生非典型性猪瘟的根源,后患无穷,损失巨大[3]。
(四)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场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照搬某一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而不是根据当地猪病流行情况和本场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免疫效果的。
(五)其他相关因素环境卫生
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平时不注意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的存在,也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免疫失败。免疫注射用具消毒不严
免疫接种时不按要求消毒注射器、针头等,使免疫接种成了带毒传播,反而引发疫病流行。滥用药物
许多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降低疫苗的效果。免疫接种途径
一般不同的疫苗免疫时有不同的接种途径,消化道疾病可以通过口服,全身性疾病可以通过肌注(如猪瘟),气喘病弱毒疫苗只有注射到胸腔有效而其蜂胶灭活疫苗则肌肉注射有效。
二 影响规模化猪场免疫因素对策分析
(一)选用质量合格的疫苗及稀释剂科学、合理的选用疫苗
最好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或农业部批准进口的优质疫苗,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发现药瓶破损、封口不严、瓶签无名称、无批号,无
有效期、无检验号、无用量、用法不清、物理性状与说明不符等,一律不得使用。特别是试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更需小心谨慎,此外疫苗种类繁多,选用时还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方能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针对性制备自家疫苗
对于有多种血清型的传染病,像猪链球菌病、猪大肠杆菌病等最好用本场分离的菌株制备自家蜂胶灭活疫苗,从而有针对性的预防本场的致病性的菌毒株。选用质量合格的稀释液
购买稀释剂时要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合格的疫苗稀释剂,并严格的按说明书使用。对不合格、失效产品坚决不用。避免多种疫苗混合使用
每种活疫苗最好单独的使用,并间隔一定的时间,再免疫另一种活苗,避免其产生互相的干扰作用,影响免疫效果。若想混合使用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试验证实各种疫苗互不干扰或效果较为确实方可。如应避免猪瘟疫苗和猪丹毒肺疫二联疫苗的同时使用,因为猪瘟疫苗中含有的抗生素会抑制猪丹毒肺疫二联疫苗中丹毒杆菌和巴氏杆菌的感染增值。
(二)猪群状况及时检测母源抗体
通过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抗体水平适时免疫,避免免疫空白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和各种疾病发生,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在免疫前后应尽量减少猪的应激,不改变饲料品质,减少意外噪音。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等,确保产生坚强免疫力。提高营养水平
在配制饲料时把好原料关、加工关,根据猪的营养需要,配制营养全面的饲料,针对目前饲料中维生素极易氧化,维生素含量普遍不足等实际情况,饲料应额外添加多种维生素制剂。另外,春夏季应注意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应在饲料中添加质量较好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如腾骏“霉消安“、美国脱霉素、百鲜明等,夏季加工的饲料一次不宜过多,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三)疾病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疗各种免疫干扰性疾病
发现疾病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等疾病好转,猪群恢复健康后再免疫,如必须注射免疫时,应先注射健康猪,后注射病猪,并注意针头消毒,防止人为造成疾病传播。另外,在引种前,要了解对方种猪场的疫情,引进种猪时要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无病时,方可合群。紧急接种,控制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
加强抗体检测,当抗体水平高低不平,或抗体水平异常升高或较低,可能有野毒感染存在,这时应对猪群进行紧急接种,从而将病原拒之门外。
(四)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群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监督实施,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合本场免疫程序的制定应建立在对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猪群的种类、生产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免疫抗体或母源抗体的监测的基础之上,制定适合本场特点的免疫程序,并非免疫程序照抄照搬。还要考虑猪群母源抗体,各种疫苗免疫间的相互干扰,免疫间隔时间等因素。
(五)其他相关因素加强卫生消毒管理
做好消毒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质量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进猪前对猪舍和所有用具彻底进行清洗消毒,外来人员,绝对不能进入猪场,要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加强猪场内的卫生管理工作规模养猪场。应结合本场的具体特点,建立各自的废物、污水处理系统。且定期进行除杂草、通沟、灭鼠、灭蚊、灭嶂等工作,做好防蚊、防库蠓,严防外源寄生虫的传入。加强免疫用具消毒
一是免疫所需的各类用具如注射器、针头要煮沸消毒一小时;二是药品封口石蜡除去后也要消毒;三是注射部位要消毒。消毒剂一般选用75%酒精和5%碘酒或速效碘等有效消毒剂。免疫接种时,应先接种健康猪,后接种病猪,最好每接种一头猪更换一次接种针头。合理使用各种药物
合理选用有增强免疫效果的药物:例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共轭亚油酸、菊糖、亚硒酸钠等免疫促进剂[5, 6 ,7]。据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可的松等药物除具有抗炎、抗毒素、抗体克作用外,还有抗免疫作用。另外,性激素等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如睾丸激素,雄激素等。在猪瘟接种3天前后停止使用一切药物,特别是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兽药黄茂多糖注射液可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复制;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促进抗体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实现抗病毒作用。兽医临床上可用它与抗菌药混匀后一同注射,它也可与抗菌药分别注射,两种方式都可提高治疗效果。兽药甲硝唑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微生物和抗寄生虫药物,也具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目前市面上效果较好的制剂有腾骏的“抗疫键“、韩国的”巴罗顿“等。正确选用免疫途径
综上所述,疫苗接种后,动物不一定产生确实的免疫应答,它还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疫苗要安全的发挥更大的效力,其正确的使用和完善的动物饲养管理非常重要。以上见解,是我们就现实养猪生产中影响免疫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给广大养殖场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家峥,刘小燕.当前我国猪瘟流行的特点及防制对策[J].农村养
殖技术,2003(19):24~25
(2)朱洪银,阚德义.规模化猪场的防疫与免疫[J].医学动物防制,2004,20
(8)464~466
(3)马永喜,张永成等.断奶仔猪日粮应用免疫增强剂的效果[J].中国饲料,2000(22):23~24
(4)吴俊穗,程锦棠.浅谈集约化猪场疫苗免疫接种应注意的问题[J].福建畜牧兽医,2003(6)20~21
(5)岳文斌,车向荣等.甘露寡糖对断奶仔猪肠道主要菌群和免疫机能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 97~102
(6)王世礼,吴兴华等.左旋咪唑在猪瘟疫苗接种猪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3)~1113
(7)罗晓松.左旋咪唑增强猪瘟免疫效果的试验[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4(5):23~24
第四篇:浅谈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马克思主义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3班
加永勒登
*** 【摘 要】在近100多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
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本文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并分析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各种不利影响,最终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 影响 措施 【正 文】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介绍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来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13.9%。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全球升温的后果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
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四、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於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於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於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
8、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9、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以上对于全球变暖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粗略的分析,这只是我现阶段所做的一部分工作,还有更多的关于减缓全球变暖的事情需要我们人类去行动,所以我呼吁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请节约使用每一滴水、多种树木减慢沙化、不再使用一次性方便袋、不随意扔废旧电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参考文献】
1、李国琛。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10月14卷5期:38-42
2、杨勇、王志国。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J]。科技论坛,60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质量
钟昌发
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是监督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监督的一种基本的监督方式。提高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质量,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监督法,推进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提高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质量,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正确把握三个“度”,精选审议工作议题
“一府两院”工作林林种种,人大常委会要审议其工作报告只有进行选择。本人认为,要想提高审议工作报告的质量,应把握以下三个度,精选审议工作报告的议题:
1、把握“量度”,在数量上宜精不宜多。一方面,人大干部队伍情况特殊,队伍年龄偏老,专业人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职务层次差距大,且有人事安排导向影响人大干部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大监督措施的刚性不足,工作中要摸清情况,要督促落实到位,都要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审议工作报告不宜安排过多,建议每次会议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1-2项,最多不要超过3项。
2、把握“宽度”,在涉及面上宜小不宜大。各项工作涵盖范围有差异,涉及面有大小,有的涉及面很大。对于涉及面大的议题,情况复杂,牵涉时间长,牵涉单位多,要全面弄清情况,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有的甚至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情况是摸到不少,但因为议题大,要求的层面高,范围大,被监督者也往往不知从何着手整改,整改也往往达不到要求。而涉及面小的议题,监督起来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情况摸得准,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性强,监督对象整改起来也更容易找到切入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因此,选择审议工作报告的议题,不求大,而求准,抓住某一大块工作中的某一个重要专题开展专题工作进行审议。
3、把握“温度”,在影响上宜热不宜冷。抓不同的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监督,能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做好这类工作能取得更好的社会影响。而比较少的人去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冷门问题,监督起来自然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审议工作报告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去开展,关注热点问题,多说热门话题。对于偏辟的问题,冷门的问题,不必花太多的力量去关注。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力度直接影响到掌握情况的程度。掌握情况全面与否,真实与否,是影响审议能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在调查研究环节上下功夫,抓好三个“安排”,深入调研,摸清摸准审议工作的情况。
1、把好力量配置关,配齐配强调研队伍。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对会前调查重视不够,力量安排不足,调查往往出现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现象。本人认为,应切实加强调查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确保调查有足够的人力。每次审议工作报告,都要成立一个由常委会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指挥协调、由对口联系的专门委员会或工委具体负责、其他专委或工委的人员及部分兼职委员和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大代表参加的调查组,必要时调查组又可以分成若干小组,扩大调查范围。
2、把好调研方式选择关,综合运用多种有效调研方式。各种调查方式都有各不相同的效果,要尽可能采取多种调查方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搞调查研究,仅仅到需要作汇报的单位听一听介绍,或召开一两个共一、二十人参加的座谈会听一听反映。如此掌握的情况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可靠中。笔者认为,审议工作报告前的调查研究,除要采取听取汇报、召集座谈等常见的调查方式外,还应采用执法检查、视察、明查暗访、督促审计介入等方式方法,尽可能查看更多的资料,接触更多的知情者,征求更多专家、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确保总结成绩实事求是、梳理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把好情况分析关,抓住要点,突出重点。人大监督,不是向“一府两院”布置工作,不需要也不宜面面俱到。事实上,每一次象审议工作报告这样的监督活动,如能解决一个或几个突出问题,监督成效人就算不错。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会前调查,还是会上审议,或是会后形成的审议意见,都不宜提出太多的问题,而是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作为重点来写深议透。至于并不突出的问题,可以一概不提。在篇幅的分配上,笔者认为,总结成绩时力求简明扼要,主要篇幅应放在指出问题和提出建议的部分。
三、把好三道“关”,规范审议意见形成程序。审议意见如何形成,直接关系到审议意见本身的质量和效力,进而影响审议工作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审议意见的形成,监督法没有作明确规定,还处于探索中,各地的实践又不大一样。有的是由相关工委负责整理会议审议情况,交主要领导审定签发。有的是由办公室负责整理交主任会议审定后签发。本人认为,前一种做法,难以保证审议意见的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审议意见的效力。后一种做法形成的审议意见,质量提高了较多,但效力却也很难提高多少。审议意见是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是人大常委会审议工作报告后产生的一种法律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如果审议意见由某一个人或某少部分人说了算,或由主任会议等其他机构决定,都有越俎代庖之嫌。因此,要积极探索研究审议意见的形成程序,以提高审议意见的效力和质量。笔者认为,审议意见的形成应把握以下几个程序:
1、把好审议意见初稿关,在会议召开前,主任会议初步审查工作报告,形成。常委会会议前,主任会议要就需要提交会议审议的工作报告进行初步审查,结合相关工委撰写的调查报告,提出意见建议,形成审议意见初稿。
2、把好审议意见完善关,在审议结束后,主任会议研究审议发言情况,形成审议意见草案。当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完成后,主任会议对会上的审议发言情况进行研究,根据审议发言,修改完善审议意见初稿,并在审议意见初稿的基础上形成审议意见草案。
3、把好审议意见表决关,在会议结束前,常委会讨论审议意见草案,表决通过审议意见。审议意见草案形成后,提交常委会会议讨论,发表意见,最后由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表决通过,形成具有法律意义的审议意见,交“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处理。
四、强化督查,务求实效
审议意见能否得到处理落实,直接反映审议工作报告的效果。有的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调查研究搞得有声有色,会议审议严肃尖锐,但是对于问题的整改却不大关注,结果很多问题不了了之,出现人们常说的“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本人认为要想审议工作报告取得好的质量,必须在督促检查这个环节上下功夫。
1、对于督促检查的组织实施,要精心部署。督促检查这一环节,应该象调查研究一样,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主任会议进行专门研究,明确检查人员,确定检查时间、阶段、范围和方式,明确检查要求,确保检查不走过场,全面真实地掌握整改情况。
2、对于督促检查的情况,要集体研究。督促检查要分多个阶段进行。在每一阶段结束后,查检组都要对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下一步整改重点。督促检查工作全面结束后,主任会议要研究检查的情况,分析整改成绩,找准整改差距,为提出审议意见初稿打下基础。
3、对于审议意见处理结果,要表决验收。很多重要工作,都有检查验收的一个环节。有了这个环节,工作才能善始善终,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审议工作报告,是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应该对审议意见处理情况进行验收,而且应由人大常委会进行验收。验收程序建议如下:会前,主任会议研究分析审议意见处理情况,指出工作差距,衡量有没有达到审议意见中提出的要求,要不要继续整改和再次报告整改情况。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主任会议的意见发言,审议结束后,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投票表决。通过表决,一方面可以扩大民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再次落实审议意见的强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