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基本路径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级政府都要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可见,新的问题、新的形势、新的期待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赋予审计机关新的历史重任和使命,提高审计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已是摆在各级审计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对于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机关公信力层面分析。审计机关公信力是审计机关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响应和支持的一种能力,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审计机关应树立科学的工作观,坚持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依法行政,恪尽职守,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个层面是审计机关应树立科学的事业观,审计立项、计划确定、项目实施、工作底稿、调查取证、审计日记、审计复核、审计结果报告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欺骗隐瞒,公开透明,把审计事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体现到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第三个层面是审计机关应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即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方法来衡量各项审计工作、被审计对象和审计工作人员,坚持人本至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监督性,发挥建设性,完善项目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度。
二、审计机关公信力指标分析。审计机关公信力是对审计工作完成程度的反映,是社会公众可以进行评价进而提出信任、响应和支持的程度。一是目标完成指标,包括审计计划、宣传信息、处罚决定、党风廉政、职工培训、向社会承诺、审计监督员巡视、回访次数等指标。这些是基础性指标,体现的是审计机关想干事、干成事的实战能力,决定着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基本状态。二是审计结果公告指标。包括审计发现问题反映情况、审计结果报告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告数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群众的综合测评情况等指标。这些是关联性指标,体现的是审计机关能干事、敢干事的独立能力,决定着审计机关公信力的社会状态。三是审计整改指标。包括审计结果报告意见或建议落实的数量、质量和综合测试程度等指标。这些是分析性指标,体现的是审计机关监督性、建设性作用,决定着审计机关公信力的价值状态,也是审计机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价值反映,是审计机关威慑力、执行力的真实体现。
三、审计机关公信力实现途径分析。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客观评价,是审计机关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的信任、响应和支持,其实现途径可以从审计实践中来获取。一是坚持依法行政,是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基本保证。要以教育培训为抓手,举办审计法律法规专题讲座,着力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执法水平。加强对审计权力运行的监督,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和审计纪律,通过实行聘请审计监督员、审计公示、审计结果公告、审计回访、审计举报、双向承诺等,促进依法行政,建立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审计机关。二是坚持求真务实,是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树立科学审计观、民本审计观、责任审计观,以努力工作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全面加强对党委、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保证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着力在抓规范、抓质量上下功夫,通过抓薄弱环节、进行质量提升;抓关键领域、进行质量提高;抓常规工作,进行质量提标;抓基础工作,进行质量提优;抓热点视点,进行质量提深,使审计工作真正贴近社会需要,切实符合本地实际。三是坚持独立监督,是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基本前提。审计监督是审计的根本属性,也审计的本质特性;审计服务是审计监督的客观需要,也是审计的本质要求。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服务是统一的,监督是服务的基础,服务是监督的升华,借以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为充分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营造环境。
第二篇:提升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的新路径
近3年,我国省和省以下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评选依据评分表进行的。评分表主要分为审计规范化情况和审计揭露问题及审计取得成效情况两部分,实行百分制。其中,审计规范化情况部分设置了审计方案、审计方法手段、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程序和审计文书档案等7项33子
项300余控制点,对不规范问题实行扣分制。审计揭露问题及审计取得成效情况部分设置了审计揭露重大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或者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采纳情况和审计结果采用情况及其社会影响等3项,依据设定的档次实行得分制。
目前,评优的基本方法是按照评分表逐项判分。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是以审计项目档案和审计成果资料为基础。优秀审计项目参选单位一般对其推荐的项目经过筛选,审计档案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其审计业务文书(包括审计全过程记录的审计日记)多数是由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自控。因此在坚持按表逐项判分基础之上,需要科学提升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实施与审计项目评优目的、以及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技术方法:其
一、评分表各项目之间关联性及审计痕迹的验证;其
二、审计业务文书重点内容及审计技术手段运用的考评;其
三、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总体评价。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简称《审计法》)及其配套法规,进一步完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简称6号令),并与国家审计准则、ao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统一,为审计项目评优提供平台。
一、重视参评审计项目审计痕迹的验证
审计项目评优逐项判分的方法,重视了各单项得(扣)分点达标情况,忽视了各点间关联质量状况以及审计痕迹真实性考评,往往造成审计项目致命性质量缺陷。比较典型情况如审计报告的处理处罚意见与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与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不一致;归档的审计文书与被审计单位持有的审计文书不一致等。即使在审计由手工方式向计算机审计转移阶段,以及完全实现计算机审计以后,由于ao系统本身的入口设置以及系统漏洞的存在,重视审计痕迹验证仍有必要。
依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法律、部门规章及其配套制度,审计程序具体内容主要有: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审计项目组成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按照规定时限和条件制送审计通知书→进行审计并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按照规定时限提交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机关审议出具送达审计报告和审计处理文书→审计执行→审计档案整理。执行审计程序的过程均有相应的审计实体产生,审计实体直接或者间接成为审计程序执行情况的载体。考核审计项目前后关联程序审计实体的对应关系和一致性具有关键作用。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
(一)审前调查记录、审计方案及审计方案调整与审计实施情况相互对应;审计实施方案(包括审计项目调整方案)的范围、内容、重点、步骤、进度与审计日记审计事项、审计报告记录、反映情况相互对应。
(二)审计文书编制依据应规范一致;审计项目名称及其相关发文号在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以及相关审计的复议、听证和行政处罚文书中应当一致;审计进点时间在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的表述应当一致;审计事项在审计方案(包括审计调整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应当一致。
(三)审计日记的审计组成员应当与审计通知书及审计调整方案的相关人员组成情况一致。审计日记与关联的汇总审计证据、工作底稿相链接。
(四)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与审计证据内容相互依存、对应,与记载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与审计评价相关的资料依存、对应。审计工作底稿问题分类与统计指标标志一致;生成审计底稿汇总表。与审计项目的工作底稿及此后形成的审计报告关联。
(五)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反馈意见及被采纳情况与正式审计报告相互印证、对应。
(六)审计实施现场时间、资料整理、审计报告编制、审计复核、审计文书送达时间符合时限规定。审计取证形成时间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当日或此前、审计工作底稿形成时间在审计报告完稿当日或此前;送达回证签收时间应当符合规定时限。
(七)索引号,在同一审计项目或相关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之间、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审计汇总工作底稿与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之间相互依存、联系或对应;在审计证据之间、审计工作底稿电子介质与纸质介质之间对应。
(八)审计报告的处理处罚意见与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与审计业务会议决
定应当一致。归档的审计文书与被审计单位持有的审计文书应当一致。
(九)审计复核及审计审理轨迹检查问题。在ao系统设置了审计组长、审计项目派出部门领导复核流程,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随着审计审理的推行,ao系统还应留有审理部门活动轨迹,并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法规部门伴随审计项目进展所形成的审计文书及其
轨迹,将是区分质量责任,评价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增强审计业务文书考评针对性
目前,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评优主要围绕6号令第六条至第八十八条,以审计方案质量、审计证据质量、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审计报告质量及审计档案质量为单元,对每单元的要素、内容、格式、要求进行考评,质量控制重点不明确,审计质量薄弱环节、关键问题没抓住。审计质量控制没有形成循环上升态势。增强审计业务文书考评针对性,应重视以下7个方面:
(一)审计日记考评重点内容是“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优秀审计项目的“审计日记”部分评分标准3项4分,其中重点是审计内容占2分;审计内容又有5项具体内容,其关键点则是“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两项。评审优秀项目时,就应当诸如此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也是一些审计机关调增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总分缘由之一。
(二)审计证据考评重点是其事实清楚程度。其
一、审计取证的时间应当合法、有效。例如核查的地震灾区过渡板房闲置数量,应以抗震救灾指挥部预定板房建成入住时点为准;特殊时点的证据,应当特别说明其数据时间界线,或注明数据属性是估计或者预计,显示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及其时效力。其
二、审计取证应当注意区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财政财务预算管理层级结构。例如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取证时,应当区分被审计单位属于分全额拨款或定额拨款或企业化管理的经济类型,区分执收的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不同,区分企业化方向发展的事业单位与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差异,区分两套及其以上预算体系的管理层级和范围。其
三、审计证据应当满足定性处理适用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规定。例如,未经审批使用建设用地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意违规事项发生的时间与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版本一致;如果属于2004年8月28日以后发生的问题,取证还应满足该项法律2004修正版第四十三条的条件,即要取得被审计对象未履行国有土地使用许可手续的证据,还应有排除被审计对象属于兴办乡镇企业、村民建设住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证据。其
四、审计证据应当形成完整的信息链。例如核查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后续生活补助费时,必须符合房屋倒塌或者严重毁损,以及生活困难两个必备条件。满足前一条件的审计证据,应包括专门部门专门评估结果,并附有实物照片,必要时还需依据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受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标准对房屋灾损实施复核的证据;满足后一条件的审计证据应包括入户调查记录,并附有村组相关证明。其
五、审计项目全部审计问题尽可能具备货币量化数据,同时按照统计口径准确分类,为完整汇总审计台帐,全面体现审计成果,评选优秀审计项目打牢基础。
(三)审计定性处理依据重点对其相关性、层次性考评。例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定性处理虚列预算支出问题,应尽量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规章制度,避免出现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条款作为问题定性依据、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五)项“采取其他纠正措施”作为问题处理依据的情况,或者所有审计查处问题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五)项或者第五十三条进行审计处理的情况。
(四)重视审计报告整体性考评。审计报告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问题及处理、审计建议和意见、审计移送处理书的关联性也体现了审计实体的程序性问题。基本情况为审计评价和审计查处问题、审计建议和意见做铺垫;审计报告基本情况、审计发现问题及处理、审计移送处理书为审计评价提供证据,审计建议和意见是审计评价和审计查处问题的延伸。
(五)重视审计成果真实性考评。既要依据审计台帐,又要参考外部资料,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审计移送处理结果情况,核实审计成果,考核审计成本。
(六)结合审计证据质量考评审计技术方法运用及创新情况。例如存货问题审计证据,除了书证以外,根据需要还可运用观察、分析性程序、计算和查询等手段,取得实物、环境及口头等证据,增强存货存在及其价值和所有权的真实性、完整性证据。经营收入巨额“白条”入帐问题的取证,需要综合运用分析性程序、计算、查询等技术方法,既要取得“白条”物证,还要有经济活动合同(付款方式)、合同履约情况等环境证据。
(七)注意特殊型审计项目的考评。例如外资审计项目为了满足公证审计需要,规定审计项目应具备被审计单位填报的数据资料,包括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资金平衡表、承诺书、会计电算化系统基本情况调查表、项目单位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内部控制调查表及内部控制调查、符合性测试程序与结果;财务报表审计程序与结果。再如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没有编写审计人员审计日记,考核依据应当是审计组的日报、周报等记录现场审计痕迹的资料。
三、重视参评审计项目质量的整体评价
审计机关评选优秀审计项目实质上是通过对审计项目的再“检疫”,出具权威性的“诊断报告”,对于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审计项目质量保障意识,推动和创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提升审计质量水平,防范审计的风险起到示范性作用。审计项目评优质量十分重要。因此,应当重视参选审计项目总体评价,避免评选出现重大疏漏。例如,某县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取得核减资金占工程预算70%以上,建设单位负责人因此受到司法追究的好成果。经过总体评价,如果对该工程概算审批环节作为重大案件线索延伸审计,可能审计成果更大,审计风险更小。又如某县审计机关审计一乡级预算执行情况,通过3次资金盘点,发现贪污犯罪线索,致使乡级以下3人受到刑事处罚。但从总体观察,该审计项目如果能够以600余万元预算资金去向为重要线索延伸审计,并通过被审计单位及其继任乡财政所长完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等审计程序,审计项目质量更完美。再如某县审计局为了参加专项审计项目评优,将财政决算审计项目的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抽换成某乡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书和审计结果报告,再加个委托审计函,就实现“一女二嫁”。可见审计项目评优不抓总体评价不行。
四、提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水平需要优先解决基础性问题
(一)规范审计文书文种及编制依据
1.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工作中,审计组大量使用了审计整改建议书或者审计意见书,尚未正式定为审计机关审计文书。根据审计项目实施工作具体需要,应当尽快确立此类文书的法律地位。
2.目前审计机关常用审计文书有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授权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复议决定书、审计听证会通知书等21种,但审计文书编制依据的使用不统一、不完整。例如审计报告编制依据是两个,一个引用审计执法依据,例如依据《****审计通知书》或《审计法》第*条;另一个是审计报告编制依据,即审计程序依据。例如审计组审计报告依据《审计法》第四十条。其它审计文书没有编制依据使用的统一规定。为了维护审计机关审计文书严肃性,建议审计文书编制依据统一规定为审计程序依据和审计执法依据两项。例如《审计通知书》的编制依据,一是引用法定审计职责等执法依据,例如预算执行审计引用《审计法》第十六条;二是引用法定程序条款依据,即《审计法》第三十八条。也可以借鉴司法法律文书模式,只应用审计事项(行为)涉及的法律依据。例如审计通知书,本身是审计工作法定行为,不需要引用法律依据,但是审计项目的实施需要依据,可以是计划(审计机关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计划本身具有法律性),或者审计法有关规定,或者授权,或者上级和领导交办。
(二)统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制度
以6号令与ao(2008 sp1以前版)系统的技术标准差异为例。ao系统在软件设置、使用等方面需要与6号令衔接。例如,ao系统“审计基本信息三“引入了“立项依据”这个栏目,与6号令以及《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规定的审计实施方案主要内容不一致。又如ao系统系统不但引入了“审计事项”这个概念和内容,而且将其进一步分为一级审计事项、二级审计事项....若干级审计事项所取代,并且与“审计证据资料”、“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关联。建议6号令正式修订时,考虑引入“审计事项”,并提出具体要求。再如,6号令及其配套规定,现场审计实施开始起编制审计日记,而ao系统则规定审前调查记录载入审计日记。
第三篇: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正文
一、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的意义„„„„„„„„„„„„„„„ 2(一)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2
(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 3
(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 3
(四)政府公信力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政府公共决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 4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因素及成因 „„„„„„„„„„„ 4(一)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 „„„„„„„„4
(二)政府行政政策随意,行政工作作风轻浮,政府责任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5
(三)管理理念的滞后性导致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6
(四)人民群众话语权的缺失使地方政府公信力被削弱 „„„„„7
(五)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7
三、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8(一)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亲民务实政府„„„„8
(二)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8
(三)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9
(四)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10
(五)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 10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内 容 摘 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 政府 公信力 提高 社会保障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心和核心。从历史上看,国家出现的本质就是政府信用的建立,亦即保障个人信用的实施并对其产生有效的约束,进而促使公众在经济交往中保持良好的信用。企业和银行的出现,促使政府信用的价值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行者,政府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好市场秩序,保证社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地发展,兑现对公众的承诺,树立起良好信用形象,是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符合经济规律的法律及政策,市场主体间大量契约的履行离不开政府监督,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也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政府的公信力较高,就能够主动进行自身改革,依法办事,在履行监管市场职能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随意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正常交易活动。政府通过施政行为,达到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使市场主体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就能得到民众的配合支持,政府执政效能提高,政府信任就得以巩固。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政府公信力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政府公共决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如何将一个行使权力的政府转变为民谋利的政府,将一个执政型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最直接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政府在执政中怎样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怎样及时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但是在行政实践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均不健全,产品、资源和劳务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其资源配置不能合理有效,而其风险性、紊乱性的应对能力和措施的预计不足,等等,都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引导、监控。否则,势必引起市场主体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的行政效率产生怀疑。由于整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个人主义、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等等观念作祟,导致决策的随机性、执行中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使得重复决策、反复投入,甚至出现无视上级政策的行为发生,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如何确保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合理化,确保公共决策执行中的权威化、严肃化,既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必由之路。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因素及成因
首先,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
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执政的主体,其言行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每年各类政府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政府违法人员逐年增多,在国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典型的政府腐败案件中,每个案件涉案金额高达500多万,涉及地(厅)级官员30多人,使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其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低,无法满足民众生活和发展需要,而公共产品直接关涉到群众利益。低效服务致使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再者,政府行政的合法、透明性不够,决策中的民主性不高。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也导致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不够。最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受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政府官员任免、升迁没有更好地体现民意,政府合法性受到部分质疑导致政府产生的公信力不足。
(二)、政府行政政策随意,行政工作作风轻浮,政府责任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形势比较严峻。近些年来,针对政府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多次发生,针对政府官员的恶性犯罪案件也不少,民众参与政治普遍冷淡。于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形象不再那么光辉高大,其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遭受质疑,其凝聚力和号召力略显苍白。虽然政府和人民保持一定距离,人民对政府存有一定程度的不满和质疑是正常的,适当的民众独立性可以推动政府建设与时俱进,避免像上世纪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那种运动式社会动员给全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但政府和人民如果始终处于相互怀疑、不信任和敌视状态,最终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只有百弊而无一利。不可忽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有其宏观的社会大环境。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轴的改革开启了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村落文明向社会、城市文明变迁,这种整体性社会转型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是“第二次革命”。在转型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秩序遭到迅速解构,而新的社会秩序正在慢慢建立,新社会规范因其认同基础薄弱而显得软弱无力,而旧的社会规范正在失去社会基础而对新社会失去足够的效力。整个社会处在新旧因素相互交错、冲突和共同作用情况下,社会容易出现失序和失范。各个领域存在许多不公正和丑恶现象,诸如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市场经济机制扭曲出现坑蒙拐骗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和自保,彼此信任程度整体下降,这种社会人文环境必然影响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三)管理理念的滞后性导致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几经修改,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随着生产力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不适应现代国民对利益的诉求。但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到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势,他们仍然固守传统管理理念,坚守传统法则,从而使目前的社会保障管理呈现明显的非规范化、非系统化状态。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灾害救助和低保户供养制度的管理上表现比较稳定和规范,但诸如人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均没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即使有也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滞后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大遗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决策的失误。而这种决策的失误,主要与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滞后有关,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超前的意识及现代的管理理念是生成与执行科学、合理、合法、有效政策或制度的必要前提。
(四)人民群众话语权的缺失使地方政府公信力被削弱
所谓话语权,是指公民有就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是一种表达权和参与权的体现。然而,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却似乎是有意无意地把人民的这种权力给忽略了,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还严厉打压人民参政议政,对有些所谓的“极端分子”实施司法拘留,如河南郑州农民王帅网上反映选举问题遭跨省追拘事件,就充分说明地方政府的越位行为迫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成为一个集体沉默的群体。有学者认为,坚守公共精神,维护公共利益是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着力点,而实现这个着力点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给予人民群众充分的话语权。一旦人民群众的话语权被削弱,那么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在民众中慢慢降低。
(五)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在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作用下,我国不少人民还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并呈弱化的态势发展。如郑功成教授所说,“80年代以来的社会保障改革,基本上是针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的,广大乡村长期被忽略,不仅被世界各国称道的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消失,而且出现了部分富裕乡村对村民福利全部包办和一些贫困地区连‘五保户’生存也出现困难的极
端情形,乡村养老保险制度虽已试点十年多却又陷人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由于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现象的存在,引发了地方政府公信力逐步削弱。
三、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亲民务实政府。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第二,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第三,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
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第四,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五、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在一切公务活动中要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切实履行职能,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行政工作目标。国家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权力,政府手中的权杖是人民赋予的。保证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并且为全体人民服务,是现代国家最核心的政治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制度设计。全球化时代,政府治理社会的活动以信任关系的确立为前提,政府信用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宪政体制下,政府能够依法办事,政府机关和公务员能够秉持法制精神,竭诚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恪尽职
守,一切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有法律依据,保证国家权力的无害性和非任意性的行使,是政府对人民讲信用的集中体现,能够促成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信任。在行政实践上,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应该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纲要”,依法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有意识地从制度上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推动消费者利益集团形成,增强企业和消费者依法维权的主体意识,使其利益能够在规制博弈中得到尽可能充分的表达。这样,通过扶持社会力量发育成长,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使政府权力处在监督之中和压力之下,使公务员更加克制、审慎和谦恭,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政治保障,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结束语:政府产生的公信力是基础性公信力,它是促进政府行政过程透明、民主化和政府绩效提高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它具有缓冲和部分地释放因政府行政过程不合理和政府绩效低下带来的民众不满情绪;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是对政府合法性的重要补充,它对政府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的提高可以短时而有效地弥补政府产生和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不足,相反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下降可能立即引起民众对政府合法性和政府行为过程合理性的质疑和追问,从而促进后者的改革和完善。
注释:
徐珂:《政府公信力浅说》,《前线》2007年第9期。
龚培兴、陈洪生:《信念、行为与效率———以“非典型肺炎”防治为例》,《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8期。
王攀:《市民参与是减少政府成本的关键》,《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第4月12日。
曾国安、满一兴:《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篇:审计机关质量提升经验交流材料
审计机关质量提升经验交流材料
今年以来,市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审计工作和座谈会精神,全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截至9月底,全市完成审计项目365个,审计调查42个,审计公告10个,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57%、16.67%和400%。全市提交审计专题、综合性报告和信息简报250篇,被批示采用114篇。查出违纪违规资金53756万元。审计工作历史性写入市委、市政府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三次肯定了审计工作。一是强化项目管理。紧紧围绕市政府中心工作,反复征求各级各部门意见,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并将全年审计项目计划以市政府文件印发。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对下达的计划项目,建立了应审项目库。对原有的审计文书进行了清理,全面启用新审计文书格式。对不符合规定的审计通知书和审计送达回执进行了修订,新增了《市审计局审计整改检查通知书》和《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督办书》。
二是强化现场审计。市局出台9项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分别从审计前调查、审计项目现场协调管理、审计项目现场总结以及审计项目进度控制等方面规范现场管理。县审计局结合省厅审计管理制度试点,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XX县审计局强化审计现场管理,坚持把好“程序、取证、处理、复核”四关。XX县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制定操作流程,统一工作标准。XX县审计局实施多项管理规程,加强业务流程控制,保障审计项目有序实施。
三是强化复核把关。要求审理人员对每个项目从审计程序到审计文书逐项审理,填写项目审理工作记录,出具项目审理意见书,变以前完善档案程序性复核为对整个审计项目全程实质性审理。加强内部层层把关,对简单项目法规审理科室审核,直接出具项目审理意见书;对项目较大,问题比较复杂,经科务会研究后,报请分管局长审核,并签署意见,出具项目审理意见书。对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规范要求,书面下发《审计项目审理情况通报》,增强审理意见落实效果。四是强化金审应用。在省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我市“金审工程”实现了县区全覆盖,oa审计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ao现场审计系统全面推广,去年全市完成ao应用21个,计算机审计方法2个。今年应用实例同比增长15%。ao与oa交互管理,市局制定了《ao/oa交互和数据包报送办法》,对审计项目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及计算机运用技术手段,结合ao∕oa交互等措施,实施进度管理、控制和考核。
五是强化考核评比。建立全市审理专家评审组,实行市县分组分类交叉评比,定期对审计项目进行考核。针对评比情况,市局统一下发参评项目整改通知书,要求各单位对参评项目扣分事项进行整改。同时对优秀项目全市通报表彰。今年以来已评比审计项目41个、综合报告17份,推荐参加全省评比优秀项目4个,优秀报告1份。
第五篇:审计机关“审计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审计提升年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以加速审计转型,服务崛起为主旨,突出提升队伍素质、创新审计方式、强化审计质量、推进成果运用四个重点,着力解决在队伍建设、信息
化管理及审计质量等矫娲嬖诘耐怀鑫侍猓俳胤骄蒙缁嵊趾糜挚旆⒄棺龀龈蠊毕住?br>
二、主要内容
(一)以学习型机关建设为抓手,努力在队伍素质上实现新提升。
1。强化学习。制定创建学习型机关方案,组织开展审计机关读书活动,在全市审计机关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生动局面。
2。加强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会训结合、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网上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5期以综合审计业务和计算机审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
3。完善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强我市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的意见,大力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市审计机关优秀审计主审和审计能手评选办法》。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完善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上下互派制度。
4。严格考核。以履行职责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标准,以工作实绩为导向,修改完善《市审计局机关效能考核评比和奖惩办法》。适时拟定《市审计局工作人员成果统计办法》等考核办法。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在审计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上实现新提升。
1。全面推进审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市局实施的所有审计项目均要实现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系统)与审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的交互应用,ao系统应用达到3个100%。各县区审计机关应逐步达到上述目标。加强审计财经法规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
2。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试点。组织联网审计平台建设调研工作,力争在年底前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的审计项目进行信息系统审计试点。
3。继续深化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市局所有的审计项目均要运用ao系统进行现场审计,并实现与oa系统的交互,各县区审计机关应逐步实现这一目标。从今年开始,市局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实行双方案,即同步编制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并纳入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内容。
4。进一步加强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推广。面向全市审计机关征集计算机审计方法、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及案例、实用审计文稿和四小软件,并做好推广运用工作。充分利用网上论坛和视频会商系统,开展计算机系统应用和计算机审计中疑难问题的理论探讨和集体攻关活动,构建上下互动的沟通应用平台。
5。强化审计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到底,全市审计机关80%以上的业务人员要通过ao认证考试;市级20%以上、县级15%以上的审计业务人员要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举办财政、金融、社保和外资等领域和重点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专题培训班。
6。完善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修订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标准,制定《市关于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意见》,对通过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计算机审计论文、入选审计署和审计厅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ao应用实例、实用审计文稿和四小软件的给予表彰;成立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组织4期计算机审计相关专题培训班;实行审计信息化工作通报制度。
(三)以争创精品为核心,努力在审计质量上实现新提升。
1。加强审计管理工作
(1)改进审计计划管理。一要建立审计项目立项前调研制度。二要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库建设。三要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编制方式。从今年开始,市局将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制定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规划,各县区审计机关要根据本地实际逐步实施。
(2)健全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积极探索程序性复核向实质性审理的转变。健全完善审计业务制度,建立重大项目审计报告两会双审理制度,同时尝试对审计项目的制定、实施、整改、结果利用程度、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初步建立起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3)科学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做精品项目和开展重大项目的联合审计。利用各类专家、特约审计员的智力资源,发挥他们在专业性较强领域的作用。
(4)加强行政事务管理。健全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对现行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并汇编成册,规范oa系统公文流转系统的应用和管理,加强公文和审计业务电子档案归档工作,完善电子档案资料库,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2。创新审计方式
(1)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重点加强工程造价审计。
(2)着力提高绩效审计水平。既要注重将绩效审计与其他类型的审计相结合,开展结合型的绩效审计项目,又要选择一些资金量大、社会公众关注度高、评价标准比较明确的项目开展独立型的绩效审计。今年制定《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各县区审计机关要结合不同的审计项目、不同的审计目标,不断探索研究。
(3)注重发挥专项审计调查作用。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加强对调查结果的后期开发整理,提高审
计调查报告的利用水平。
(4)积极探索跟踪审计方法。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特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和有财政资金投入的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做到及时跟进、全程监督,并采取适当方式公告跟踪审计结果。
(5)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财务型向绩效型的转变。要逐步扩大任中审计比重,努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要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继续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谈话制度和离任交接制度,进一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机制。
3。加大审计执法力度
(1)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要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坚持依法审计,加大查处力度,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2)进一步加大审计整改力度。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完善审计整改机制;要争取将审计整改结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要推动建立健全审计问责制度,强化责任追究。
(3)进一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进程。要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情况通报,完善审计信息披露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推动审计成果管理从内部运作为主向审计结果公开转变,从满足被审计单位需求向满足审计委托者和民众需求转变。
4。强化审计结果利用
(1)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要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对各类情况的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2)进一步提高审计信息宣传水平。要注重在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上下功夫,开发提炼审计信息精品和高端产品,不断提高审计信息质量。要加强与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沟通,及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编报审计信息、审计简报等,扩大审计影响,使审计成果发挥最大效用。
(3)进一步完善审计成果利用机制。积极推动完善由审计、财政、检察、监察、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审计成果利用协调机制;推动建立审计结果与干部人事考评相结合的机制。
(四)以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动力,努力在审计文化建设和审计理论研究上实现新提升。
1。积极培育优良审计精神。一是积极开展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开展体现审计文化理念的特色活动、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弘扬主旋律的主题活动。三是开展优秀审计能手评比表彰活动。
2。加强审计理论研究。要抓住当前审计转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全市审计理论研讨会,形成一批科研成果。10月份,市局举办全市审计系统五年行动计划经验总结提升研讨会。开展审计工作未来五年发展调研活动,并研究制定《市十二五时期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3。扩大审计宣传。要利用多种宣传形式,积极宣传各地开展审计提升年活动的做法举措、主要经验、活动感悟、工作成果和典型事例等,引导活动深入开展。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全市审计提升年活动由市局五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县区审计机关要相应成立活动领导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研究形成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精心部署,统筹协调。今年审计提升年活动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要在11月底前全部完成。各县区审计局要结合当地实际,把提升年活动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要注意总结、归纳、整理、收集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形成的相关资料,为未来审计工作提供基础保证。
(三)加强考核,务求实效。为保证审计提升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各县区审计机关要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提升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