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审计机关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的途径
县级审计机关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的途径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提高审计质量,不仅要在挖掘审计重点内容上求突破,而且还要在审计方式方法上求创新。为此,在当前形势下,县级审计机关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应坚持八个结合:
第一,坚持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成果作用。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两个报告,主要反映“同级审”项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容,而对审计机关整个年度中相关的各项财政性资金审计结果情况汇总反映的很少,因而造成财政审计报告内容不充实、不全面,专业审计成果未能被充分挖掘利用,所以今后应注重搞好各项专项审计的立项和审计,使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能够很好的有机地结合起来,且最大化的利用好专业审计成果。
第二,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效应。通过审计,可以查错纠弊,纠正微观管理中的问题,增强审计的权威性;通过审计调查,可以查找管理中的漏洞,揭示宏观方面的问题,增强审计的全面性。所以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审计和审计调查方式,包括在一个大的项目中也可以有审计和审计调查,比如财政审计,就需要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第三,坚持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充分拓展审计内容。针对现有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的矛盾,在审计工作中,应突出重点,在分析性复核基础上,灵活运用抽样审计方式,不断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化进程。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任期较长的,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审计几个年度,其余年度进行抽查,领导干部直管的部门财务收支全面审计,下属单位可以抽样审计。这样,就可以拓展审计内容,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同时还可以节省审计资源。
第四,坚持部门审计与行业系统审计相结合,充分扩大审计覆盖面。目前,不少审计机关审计对象侧重于某个部门、某个镇,这样审计,只能查出某个部门、某个镇存在哪些问题,说服力不强,没有多少震撼力,不能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不便于了解这个部门所在系统,整个镇级总体运行状况,不能从大角度找出其管理问题,分析出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系统内控制度不健全,还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等。因此,应积极推行行业系统审计。针对行业系统审计面广量大的特点,在审计方式上可以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同时进行,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内审与国家审计相结合;在审
计内容上,可以侧重于某个方面,如家底状况、收费收入情况、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支出管理情况、经济效益情况或者审计认为重点薄弱环节等等,审计目标不搞大而全。
第五,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今后,除了财政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将是县级审计机关的又一个重头戏。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这方面各地虽已开始摸索和实践,但是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主要是在审计力量组合上、审计具体操作程序上、审计报告的出具上还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使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审计真正达到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
第六,坚持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职责作用。首先,应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范围。县级审计机关必须根据现状,着力从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审计入手,检查各项资金使用效益和各部门单位增收节支、增产节约的效果。其次,应正确定位效益审计的目标。当前县级审计机关可将效益审计目标初步定位在以揭问题为主,重点揭示资金管理不善、决策失误以及资金不能配足到位而造成投资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第三,应慎重把握效益审计的工作步骤和方法。县级审计机关既要积极开展独立的效益审计项目,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又要在正常财务收支或专项审计中,注重效益审计目标,在方案中注重安排,在审计中注重摸索,在审计报告中注意体现成果,从而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第七,坚持审计监督与其他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合力。新形势下,县级审计机关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行审计监督与其他行政监督,如监察、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平台,健全联手办案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做好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合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同时,还要将审计监督与新闻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公众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第八,坚持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效率。在全面抓好传统手工审计工作基础上,必须全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力学习和运用计算机新技术,以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提升审计工作层次,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第二篇: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建设[模版]
全市审计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座谈会经验交流材料
强化惩防体系建设
推动依法廉洁从审
近年来,区审计局紧随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抓住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不断完善审计组织形式和廉政工作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审计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以学习为重点,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对审计干部的思想教育,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环节,我们常抓不懈,努力打牢审计干部反腐倡廉的思想根基和政治防线。
一是学习制度化。坚持把反腐倡廉纳入局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内容,同时,结合传达学习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和有关会议精神,每年至少安排两次有关惩治防体系理论学习专题,每年召开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必须把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局党组成员以身作则,相互之间平时要多沟通、多提醒,做到为政清廉,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起良好的领导形象。局党组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强统一领导,努力做到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加强检查,狠抓落实。广大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审计组工作特点的廉政教育制度,根据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等因素,研究制定审计组廉政教育重点和办法,坚持经常性教育与审计现场针对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审前警示、审中提醒、审后讲评和审计组廉政教育情况通报等措施。同时把反腐倡廉教育与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相关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全年机关干部学习、党员集中培训等制度之中,使反腐倡廉教育成为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学习培训长效机制中的重要内容。每年至少开展了1--2次反腐倡廉主题教育,适时安排邀请区有关单位领导为全体党员干部上廉政教育课,以此强化审计干部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二是教育多样化。一方面以先进典型教育审计人员,先后组织干部到井冈山、芷江、罗荣桓故居等地重温入党誓词,邀请优秀共产党员作先进事迹报告,并以此为载体不断推进审计机关特别是审计组的廉政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利用每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结合审计机关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组织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观看反腐倡廉专题片,从中吸取教训,通过这些警示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审计干部在保证自身廉洁的基础上进行公正无私的监督。
三是监督日常化。每个审计项目,审计组进点前,都要组织审计组人员认真学习审计廉政建设规定,审计“八不准”纪律,制定审计组廉政工作保障方案,并要明确具体要求,真正做到关口前移。在审计进点后,将审计廉政纪律和举报电话在被审计单位进行公示,让被审计单位了解审计纪律的内容,欢迎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社会各界参与审计监督和监督审计。实行审计廉政承诺制度,审计组在进点座谈会上向被审计单位作出承诺,并提交《遵守审计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承诺书》和《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反馈卡》,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签订“双向承诺书”。聘员监督,先后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被审计单位干部作为审计廉政监督员,按照“八不准”要求对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执行党风廉政情况等实施全过程监督。
二、以制度为准绳,把住关口、强化落实、严格考核。审计组是由审计人员组成的,一切审计工作最终是要由审计人员来完成。因此,我们在加强审计组的廉政建设方面,首先是做好人员组合的文章,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优化审计组人员的配置,创新审计组的组织模式,从而保证了审计的廉洁高效。
(一)整合人力资源。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关键在人。审计组人员长期固定,感情色彩浓厚,而且审计组之间还会盲目攀比,出现不良风气“交叉感染”;同时,长期的“熟面孔审计老单位”,有个别以审谋私者和审计对象形成非正常的关系,很容易出现审计监督不公、不廉、不严的现象。为此,我们一是制定了“主审岗位责任制”、“审计质量过错责任追究制”等,规定主审对所承办项目的审计程序、审计质量、审计执法、审计档案负责;项目审计组采取组织安排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对涉及全局性的项目和特殊性质的项目,组织上可直接安排审计组长和审计人员开展工作;审计人员也可主动争取某一项目担任主审,经组织批准后开展审计,主审可以选择审计人员,并按审计方案对人员进行分工,并督促其完成;审计人员也可以选择主审,并服从主审的安排,按时完成主审交办的任务。对主审实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细划目标量化考核制度,将业务工作、机关工作、信息宣传、理论学习待进行量化管理,百分考核,将考核内容与公务员考核挂钩,对业务人员连续两年未担任主审的作基本称职处理,连续三年未担任主审的作不称职处理,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制定了“查处大要案奖励制度”,对审计查处的违纪违规问题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后,有关责任人受到党政纪处分和追究刑事责任的,按查处案件的金额或被查处的责任人被追究的责任大小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查处的案件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表彰或奖励的,局机关再匹配一定的资金给予奖励。
(二)整合项目资源。由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发生转变,所以各个时期审计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造成各业务股室之间的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不协调。为此,根据审计工作计划,一般性审计项目由归口股室完成,重点项目或上级指令性项目要打破专业股室界限,由局领导根据审计人员工作特长和审计经验,合理安排审计组成员。通过打破股室界限,原来各股室按行业划分的“势力范围”不复存在,不仅有利于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也有利于审计对象和资源的统筹管理,而且每个审计人员都能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审计对象,能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三)完善审计方式。一是改过去的就地审计为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相结合,不能实行送达审计的,要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实行一个审计小组一次进点、全面审计、分类归口的办法,避免重复进点,尽量缩短现场审计时间。实施送达审计后,有效地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负担,降低审计成本,也促进了审计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二是实行审处分离。每个项目审计结束后,审计组将所有审计问题报局领导,由局领导、法规股、审计组共同按照法律法规提出审计处理意见,避免审计组在外做人情交易的发生。
三、以查处为关键点,营造审计干部不敢违纪的廉政风险环境。
(一)主审实行“一岗双责”。规定审计组长既是组长,又是审计组廉政建设责任人,首先要自己带头执行廉政各项规定,恪尽职守,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还要按照责任要求,敢抓善管,经常提醒审计组人员,认真执行各项审计纪律。在审计结束前,审计组人员对审计过程中执行廉政规定情况进行自查小结,并主动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组执行廉政规定的意见和建议。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长将审计组在审计期间执行廉政规定自查小结情况和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建议情况向分管领导汇报,并填写“审计组执行廉政情况登记表”,交局纪检组存档。
(二)强化跟踪回访检查。工作中,一是实行现场督查。纪检人员经常深入到审计第一线,通过向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走访、座谈了解审计组及审计人员执行廉政规定、遵守审计纪律、张贴廉政纪律公示等情况。三是实行审计回访督查。定期由局领导组织纪检监察人员和有关股室人员成立审计回访专班,有计划、有重点选择不同类型的部分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回访,主动上门征求意见,全方位、多层面地了解审计组依法审计、廉政从审等情况。
(三)强化责任追究。先后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告知和反馈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谈话制度》、《审计组廉政责任规定》,努力营造审计干部不能违纪、不敢违纪的氛围;对违反审计组廉政规定,发生不廉政行为造成后果的,视情节轻重和影响大小,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干部及审计组组长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012-8-23
第三篇:浅谈社保资金审计的方式方法
浅谈社保资金审计的方式方法
[摘要] 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因此要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的主要内容、目前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进行论述。
[关键词]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审计监督 社会保障资金
一、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定义、必要性及审计的意义
1.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定义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是指审计组织对政府部门管理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运用和管理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其审计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主要包括:一是以公共资金为支撑的各级政府预算拨款。如拨付给民政部门管理的抚恤、安置、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拨付给农业部门的自然灾害救助,拨付给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等经费的审计;二是以向城乡居民募集为主要形式的政府委托社会组织公开发行彩票的审计、捐赠资金的审计;三是以商业保险形式存在,由职工和单位共同投保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审计。
2.进行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1)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社会保障资金是一项专项资金,有着特定的用途,它涉及范围广,资金数额大,政策性强。这部分资金使用如何,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混乱,法规得不到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审计监督,保证社会保障资金专款专用,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保持社会安定,这对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和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严峻的社保形势需要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属于低收入国家。据推算到2030年,退休人员达到高峰期时将相当于在职职工的40%,远远超过国际普遍认为的20%至25%的警戒线。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总体上已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随着老龄化加速,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中央把社会保障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也势在必行。
(3)深化改革需要加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中央已做出了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明确指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体系,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必然的结果。
3.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促使社会保障工作遵循现有的制度规定,有章有序的运行。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不仅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可行的审计意见,不断健全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合法、有效地筹集和使用。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及时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审计,有利于及时揭露和纠正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来源合法合规,使用合理有效,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安定。
(二)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1.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方式
根据《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机关工作职责,各级审计机关既要负责对本级政府部门管理和受政府委托社会团体管理的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又要负责对下级 人民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因此,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实行“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
“上审下”的对象是下级人民政府,是对下级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便于对违规违纪问题的认定和处理,有利于维护政令统一,理顺分配关系。
“同级审”的对象是本级劳动、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单位,着重对本级政府管理和由 社会团体管理的社会保险资金、社会救济资金、社会福利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 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促使被审计单位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水平。
这两种审计方式同步进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审计整体效能,构建一个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制约机制,构筑一个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制约机制。
2.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主要方法
(1)检查、分析书面资料的审计方法。主要通过对会计资料前后期的同类指标对比分析,发现违反常规和逻辑不清、对应关系混乱的问题,有的放矢,实施重点审计。具体分为:审阅法、核对法、复算法、调节法、调整法、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账户分析法、账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
(2)面向实物的审计方法。具体分为:实物盘存法和质量鉴定法等。
(3)审计调查的方法。对具体一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应当调查该项资金的政策制度、来源渠道、使用范围和资金收支管理的整个流程,在此基础上,对重点业务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了解基金管理运营中的薄弱环节,以此确立审计重点。具体分为:观察法、查询法、函证法等。
二、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险基金审计
1.养老保险基金审计
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首先,关于基金征收的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的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养老保险费,对企业以实物抵缴的养老保险费,有无对实物管理不严,造成挪用、私分的情况,有无将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成本中重复列支的情况等。其次,关于基金支出的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及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是否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基本养老金,有无拖欠、截留的问题;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挤占挪用和虚假冒领等损害侵蚀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最后,关于基金管理的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各部门、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其他单位、个人有无以各种形式将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对外投资、弥补行政经费和平衡财政预算、为企业贷款担保、抵押等问题。检查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经办机构的决算和有关会计账簿、凭证是否真实合法,账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养老保险基金是否安全、完整,其保值增值是否合法、合规;有关人员有无贪污、私分养老保险基金等违法行为。
2.失业保险基金审计
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首先,关于基金征收的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失业保险管理部门、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是否存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提高或降低失业保险费征收比例的问题;有无随意减免企业应缴纳失业保险费的问题;有无隐瞒、转移基金收入,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其次,关于基金支出的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失业保险管理部门、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是否依法及时、足额拨付失业保险金,发放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拖欠、截留的问题;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及挤占挪用等违纪问题。最后,关于基金管理的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各部门、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其他单位、个人有无以各种形式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对外投资、弥补行政经费和平衡财政预算、为企业贷款担保、抵押等问题。检查失业保险管理部门、经办机构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决算和有关会计账簿、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3.基本医疗、工伤保险基金审计
(1)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首先,审查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是否依法筹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是否按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规定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有无虚列支出,转移、挤占和挪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违纪违法行为。其次,审查医疗保险基金是否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能否做到专户存放,专款专用,能否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最后,审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经费的提取、使用是否合规,金额是否真实正确;决算和有关会计账薄、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医疗保险基金是否安全完整,其保值增值是否合规合法。
(2)工伤保险基金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首先,监督检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统一筹集基金,基金的征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其次,对工伤范围的认定和工伤致残程度的鉴定是否按规定办理,工伤保险待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最后,审查工伤保险基金是否按规定存入银行开设的工伤保险基金专户,专款专用,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挤用工伤保险基金等违纪问题。
(二)社会救济资金的审计
社会救济资金主要包括贫困救济资金和灾害救济资金两大部分。
1.贫困救济资金的审计
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首先,审查贫困救济资金收入的来源是否正当,国家的财政拨款以及社会和个人的各项捐赠能否及时入账,能否按国家有关规定对贫困救济资金专户存放,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其次,检查社会救济资金管理部门有无虚列贫困救济资金的问题,审查民政部门发放贫困救济费的对象是否合法,标准和程序是否合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有效。最后,审查经办人员有无随意扩大开支范围,任意提高开支水平或降低发放标准,侵犯接受救济对象利益的行为。
2.灾害救济资金的审计
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监督检查各项灾害救济资金收入的来源是否正当,有无专门的单位、部门和认真称职的人员负责管理。监督检查社会救济资金管理部门对国家财政拨入的救济款以及社会、个人捐赠的救灾款物能否及时足额入账,能否按国家有关法规规定,专户存放,专账管理,专款专用;有无隐瞒、转移灾害救济资金收入的问题。
(三)社会福利资金的审计
社会福利资金的审计主要包括社会募集资金和住房基金两大部分的审计。
1.社会募集资金的审计
社会募集资金的来源主要由销售中国福利彩票净收入、彩票销售中不设奖池的弃奖收入和募集资金的银行存款利息三部分构成。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首先,对资金筹集情况的审计。主要检查发行机构是否按照中国福利彩票发行计划组织实施;募集资金实行按比例分配留成是否按照规定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审批;募集资金是否全部入账并在银行开设专户,有无多户存储,有无擅自截留、挪用应上缴或留成的募集资金;其次,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主要检查募集资金是否按照社会福利资金收支计划使用,有无超计划使用的现象;是否专款专用,有无用于对外投资。检查募集资金的使用是否按照规定程序,由各级民政部门和募委会共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审批。最后,对资金管理情况的审计。主要检查彩票发行机构银行账户、会计核算、财会人员职责等,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的要求。检查社会募集资金的收入、记录、转账、汇总等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2.住房基金的审计
(1)城市住房基金的审计。审计的内容及重点是: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的财政投入是否及时到位,应转入城市住房基金的收入是否及时转入。检查主管部门对城市住房基金是否专户存放,专款专用;拨入各部门的基金是否按规定范围使用,有无挤占挪用等问题。
(2)单位住房基金的审计。审计的内容及重点是:监督检查企业是否严格按规定计提各项住房基金,并保证住房基金的专款专用,在成本中列支的住房基金,是否报经有关部门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基金是否按规定划转,并按规定用途使用。监督检查住房出售收入是否按规定归集和管理,应上交的是否按规定上交有关部门,留归各部门的是否按规定存储;有无截留、挪用应上交的售房收入等问题。
(3)住房公积金的审计。审计的内容及重点是:监督检查有关机构和部门是否按规定的范围、基数和比例归集住房公积金,有无虚报职工人数、冒领财政补贴的问题;检查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动用公积金等问题;检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否按规定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管理费用,并按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上交财政后,再予以拨付使用。
三、目前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目前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法规制度不健全,缺少应有的审计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首先表现为缺乏社会保障预算。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行政费和各项事业费的有关科目中,并未实行专门的预算管理,仅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开支一项就分散在270多个预算科目中核算,难以进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监督。其次表现为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权责不清。按照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一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应当是统一的,在提供社会保障方面也应当如此。但目前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管用方面各行其是,这种状况不仅淡化了地方政府在提供社会保障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不力使得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存在问题
(1)挪用、滥用社会保障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511.82亿元,其中只有96.36亿元用于国家债券,仅占18.83%,有31.6亿元,存入财政专户。除此之外的大部分用去进行风险投资。
(2)在社会保障资金中提取的管理费用比例一般过高,浪费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3)社会保障资金在运用上存在发放不到位,层层截留等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
3.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审计事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审计人员要进行高水平的审计活动,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依法审计能力,这样才能在审计过程中高水平地发挥社会保障审计监督的作用,以达到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但是,目前部分审计人员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适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风险的规避、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监督的力度及审计效率的提高。
(二)针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1.充分认识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通过审计促进法规制度的完善。
现在,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审计使法制完善,就要先确立和完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总体思路,规划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中长期计划,明确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应当更多关注目前法规制度缺陷的突出情况及时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修订有关法规制度建议,促其完善。
2.加大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监督力度,完善审计监督机制
首先,加大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公告力度。针对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资金使用的不透明性,要加大审计公告力度,增强社会保障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的公开、透明,克服随意性,维护福利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内部审计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共同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管理和使用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他们的监督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内部审计更具灵活性,能够在社会保障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中发挥独特的功效。
3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审计业务水平,并应具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搞好社会保障审计的必备素质。二是要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搞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就必须理解和熟悉并掌握与社会保障工作有关的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处理好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要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来达到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审计监督的水平。在审计技术方法上,通过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全面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实现计算机审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沐云《和谐发展观下如何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审计月刊》2007年第7期
[2] 李斌义《如何深化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第3期
[3] 王鸿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的几点思考》《中国审记》2003
年第12期
[4] 杨菊芳《强化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之我见》《中国审计报》2004年07月14日
[5] 杨桂玉 吴江 孙长华《提升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质量的思考》《审计月刊》2007年第12期
第四篇: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的创新
试论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的创新
【摘要】审计管理作为审计与管理交叉融合产生的重要分支,作为运用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技术手段对审计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重要载体,必须跟上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免疫系统”理论是当前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它要求审计机关不断创新审计管理机制,保证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审计管理机制
基层审计机关现状
完善与创新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组织在实现管理目标过程中的活动或运作方式,它涉及到组织机构、管理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不同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来保证。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审计工作目标给予的新的定位。随之而来,对审计管理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审计管理、计划、考核、激励、促进和保障体制机制,才能保证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认清基层审计机关管理现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与“免疫理论”要求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免疫系统”论要求不断创新审计管理机制
过去25年,审计工作围绕什么是审计监督、怎样监督、建设什么样的监督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免疫系统”论,不是对审计本质是监督的否定,也不是对“看门狗“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创新和发展:审计监督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国有资金的监管、看护、守卫,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警示、预警、防范、抵御和建设的作用,从根本上维护经济深化的安全运行,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
用“免疫系统”理论来认识现阶段国家审计监督的作用,除了监督约束、查错纠弊、批判揭露作用之外,国家审计机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全局性作用、服务性作用、建设性作用、前瞻性作用。然而从当前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等审计管理机制来看,都还存在着与“免疫理论”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管理现状
(一)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现状。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由于现行人事制度的缺陷、考核激励机制的缺失、审计文化的缺位,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干部队伍明显结构不合理等想象制约着审计队伍的发展,而审计转型理念未到位、审计人员宏观思维欠缺、现代审计技术方法运用不够等新问题的出现又制约着审计转型的步伐。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现状。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是审计业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化程度关系到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否高效。当前基层审计计划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主性较差,署、厅等上级审计机关确定的审计计划和地方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一起上,往往造成审计人员穷于应付、审计风险大、项目质量难以保证的局面;二是封闭性较强,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较低;三是系统性较差,计划执行缺乏有效控制,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整合、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项目完成后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经验总结等也不能实质性跟上。
(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现状。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运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的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按照审计实施过程划分,审计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中存在审前调查不充分、审计目标确定不够科学合理、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不高等问题;事中控制中存在审计组对审计实施工作质量控制不严格、审计机构对审计实施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等问题;事后控制中存在对审计发现挖掘不够、审计报告层次有待提高的问题。
(四)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现状。绩效考核是审计工作的指挥棒,是实现奖优罚劣的重要举措。当前相当一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尚未制定科学、完整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审计人员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成果、素质能力无法充分衡量,也间接地引发了部分审计人员思想中“工作干多干少无所谓、干好干差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等不正确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多数审计机关缺乏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的结果得不到反馈和提升,加重了审计人员的不信任感,进而妨碍了考核的指导教育作用;二是未实现考核指标的量化和细化,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往往成为领导及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观评价,以至于考核结果不敢公开,更谈不上绩效面谈和反馈,因此很难取得审计人员的信服;三是执行过程中考核指标的调整比较频繁,一些审计机关指标设置缺乏系统性,甚至公平性,在考核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不满、纠纷,为了平息冲突,不得不调整指标的设置、指标的权重等,影响了考核的权威性与导向作用;四是审计人员在考核过程中的有效参与不够等。
三、完善与创新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的建议
针对以上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与“免疫理论”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应在几下方面完善和创新:
(一)探索现代审计人才管理机制。
按照“免疫系统”理论的要求,在人员编制不在审计部门手里情况下,要立足基层审计队伍建设现状,重新审视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积极探索现代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实行审计人才纵向交流制度,基层审计机关可分批选派优秀人员到上级对口处室挂职锻炼,增强业务认知能力,拓展宏观思维;上级审计机关也可下派业务能力强、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干部到基层审计机关挂职,在丰富干部基层工作经验的同时,推动基层审计机关加快审计转型;实行基层审计机关内部轮岗制度,加速现代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审计人才的对外引进力度,积极争取引进高层次的审计人才,输入新鲜“血液”,增强队伍活力。同时,要主动改变地方上由于审计部门业务技术性强,所带来的审计干部对外交流率低、流动性差的状况,对那些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同志,积极向组织、人事部门推荐,使其提拔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工作。
二是审计人力资源整合制度。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目标就是优化人才配置,产生1+1大于2的效应。积极开展审计机关内部组织机构适当变革、及多项目“一体化”审计的探索,采取集中力量、统一协调、成果共享的方法,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在大型的审计项目中实现联组审计,发挥部门人才的共有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协同效应;实现机关体制外的人才借用,充分借助社会“外脑”资源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服务。
三是审计创新培养制度。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工作,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协调、审计管理创新与审计业务创新相促进、审计内容创新与审计方法创新相配套、审计与审计调查相配合、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辉映。要善于抓住一定时期影响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研讨会、审计论坛、下达审计科研任务等各种形式,重点突破,营造审计人员创新的氛围,积极培育审计人员的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并注重创新途中的支持和理解,最大限度地激发审计人员的创新热情,激活审计人员的创新潜能。
(二)建立审计计划管理新机制。
一是建立审计项目征询机制。制定审计计划,需要熟知党和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的落实进展情况,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而要掌握这些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审计项目征询机制,通过征求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走出去向被审计单位和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征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二是坚持积极主动、留有余地原则。“积极主动”,就是改变等待上级机关下达审计计划,地方审计机关处于配套、附属地位的工作状态,认真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做出自己的计划安排。“留有余地”,就是计划安排不能太多太满,要考虑地方党政临时交办任务的完成,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抓好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的培训学习等,确保工作安排的主动性。
(三)推行全面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首先,要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要在准则规范的细化方面下工夫,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善于根据地方审计的特点,把实践证明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甚至通过立法程序,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制订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其次,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以审计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第三,要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二是要科学考评,明晰责任,强化审计质量监控应对机制。应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审计组和所在部门要重视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方案,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同时,要加强事后控制,重视开发利用审计项目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应确保审计记录清晰、完整:各类证明材料要真实、可靠,报告修改依据要准确、充分,所有审计公文送达回证签署内容要完整无误。应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适时组织上级对下级质量检查、系统内同级交叉检查观摩和政府法制部门评议等质量检查活动。应运用激励措施,开展优秀审计方案评比、优秀审计报告评比、优秀审计成果评比等活动,调动审计人员重视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应完善审计质量问责制:规范界定行政首长、分管领导、法制机构、审计组所在部门、审计组长、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责任,是建立问责制的前提,要通过规范审计过错追究行为,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
三是要改进方法,创新手段,推进审计质量控制的信息化。切实发挥好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必须适应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借助现代管理理论,创新审计质量控制的理念、制度和手段、方法。
(四)建立、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一是遵循设计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可理解性原则:考核方案能够被全体审计干部恰当地理解;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代表着可行性,考核体系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成本效益原则: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对获取的信息的有用性和获取信息的成本进行权衡,如果获取的成本太高,则只能放弃;权变原则:各个审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特点要求设计考核体系。
二是注意协调绩效考核与其他人事管理、审计管理之间的关系。绩效考核制度与审计机关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等其他审计管理领域既有明晰的边界,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共同构成审计机关的管理大厦。绩效考核制度必须服从于机关整体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出效能。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绩效考核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审计机关在对审计人员实施绩效考核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机关整体绩效的考核。
三是激发审计人员参与绩效考核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实现通过绩效考核持续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成效的目的,以及消除绩效考核中审计人员不配合的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审计人员充分参与,从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考核指标的设定、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过程的运行都要充分听取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相信审计人员最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如何考核工作成绩最有发言权。考核的结果出来后,要及时反馈给本人,通过推心置腹的谈话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同时听取他们对绩效考核的不同看法。广大审计人员不仅仅是各项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而且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智力源泉。
第五篇:机关审计论文
机关审计论文
机关审计论文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加强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县级审计机关面对人少事多的现实,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值得思考和探索。本文以县级审计机关工作实践出发,通过对审计“全覆盖”内涵的准确把握,采取摸清审计对象、科学安排计划、强化审计管理、加强审计整改、整合审计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影响审计“全覆盖”工作,如:审计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力量缺乏等,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也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县级 审计机关 全覆盖 实践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赋予审计部门的责任,也是审计部门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的自觉选择。但县级审计机关长期面临人少事多,任务繁重的局面,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最大化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是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苏北某县审计局围绕有效实现审计“全覆盖”进行积极探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机制体制上加以改进。
一、深刻理解把握审计“全覆盖”的内涵
(一)什么是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就是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都要进行审计,不但要审钱、审物,还要审管钱、管物的部门人员履职尽责情况,保护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促进提升使用绩效。
(二)如何理解把握审计“全覆盖”内涵。审计“全覆盖”要求对所有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都要进行监督,但现实情况是审计机关人员力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审计需求的,如果要全面铺开,不但任务不能完成,审计成效得不到保证,而且弱化了审计监督职能,因此一定要准确理解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对审计“全覆盖”的理解要牢牢把握刘家义审计长的讲话精神,即“全覆盖”要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要基于审计力量远不能满足审计监督任务的现实、审计项目的质量远比审计项目数量更重要的基本要求、不同的项目资金重要性程度存在差异等来推进审计“全覆盖”工作。千万不能为“全覆盖”而“全覆盖”,项目安排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辛苦工作,不见成效。因此一定要加强审计工作研究,探索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方法,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二、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主要做法
(一)摸清审计对象,明确“全覆盖”范围。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必须要知道覆盖对象有哪些,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否则“全覆盖”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对所有审计对象进行了调查摸排。经调查,全县县直部门、直属单位、乡镇及国有企业85家,考虑资金规模性质、审批权力大小、下属单位多寡等因素,将所有审计对象分为A、B、C三类,A类为重点单位,有15家,每年必审;B类为一般单位,有40家,每2—3年审一次;C类为其他单位,有30家,每5年审一次。按照上述审计频率,5年共应审项目180个左右,每年应安排项目36个左右。局内设6科科室,每科每年审计及6-7个项目,虽任务有点重,但经审计人员努力,也还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通过摸清对象,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确保5年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科学编制计划,统筹实现“全覆盖”。摸清对象,分类管理,只是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指明了方向,具体落到实处,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避免重复审计,尽量节约审计资源。为此,在计划安排上我们坚持做到四点:一是项目安排尽量不重复。对上级审计机关安排项目涉及的单位和资金不再安排。与组织部门沟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财政财务收支项目不重复。二是做好项目之间衔接配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涉及到工程项目,只对决策过程和建设程序执行进行审计,工程造价由政府投资审计负责,不再进行审计;对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涉及的单位,不再安排其他项目。三是尽量多安排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灵活性大,针对性强,涉及单位多,覆盖面广,容易发现项目及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审计成效较为显著。在2015年的审计计划安排中,我们事先与组织部门沟通,对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部门,就不再安排其他项目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已经安排的审计的,我们也不再安排审计。全年共安排36个审计项目,覆盖了所有15个重点单位,其中: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安排3个,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安排5个,经济责任审计安排3个,专项审计安排4个,并安排了部分一般单位和少数其他单位。
(三)加强审计管理,注重“全覆盖”质效。审计“全覆盖”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审计项目的质量上。为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我们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出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理办法、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对调查了解、现场管理、复核审理、业务会召开、质量责任认定与追究都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保证审计项目质量过得硬。近三年来,我局有4个项目在省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6个项目在市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获奖情况全市领先。共查出违规金额4000余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8亿多元,移送案件线索30条,有35人次受到党政纪处分,审计成效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另外为提升审计效率,我们制定出台审计项目进度管理办法,将项目分为重点、一般和其他,不同项目规定不同的审计完成时间,因发现重大问题可以申请延时,不能按时完成的要说明原因并予以一定的处罚,确保计划按时完成,保证“全覆盖”顺利推进。
(四)强化审计整改,确保“全覆盖”效果。审计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和查处问题,促进制度完善,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审计整改,才能确保审计“全覆盖”的效果。在审计整改上,我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办法,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坚决予以追责。局内部制定审计整改督查办法,明确业务科室与法制科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对问题整改进行台账管理,实行“对账销号”,对拒不整改的单位,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提交相关部门督促整改。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文书下达3个月内要整改到位,并报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业务科室在整改期限内,到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情况检查不少于2次,检查情况要形成材料,作为工作考核依据。法制科对审计整改情况,确保整改真实到位。
(五)整合审计资源,合力保障“全覆盖”。仅靠审计机关力量实现“全覆盖”难度较大,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汇集所有审计力量保障“全覆盖”。一是利用内部审计增加覆盖面。我们于2012年成立内审协会,出台制度规范审计行为;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开展业务指导,提升业务能力。2013年和2014年,内审协会共组织4次共30名内审人员参加省市内审协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对公安、教育两家单位进行内审工作指导。其次划分职责范围。对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我们在审计时只对下属单位进行抽审,下属单位的全面审计主要由内审负责。我们对内审工作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对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结果予以采用。2014年我们在对教育部门进行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时,就直接采用了内审机构对部分学校的审计结果。二是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监督。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政府投资工程审计。因近几年政府投资工程规模较大,我局审计力量根本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主要依靠社会审计力量开展,我们主要做好管理和审核把关,取得良好效果。每年审计投资额都在8亿元左右,审减金额超1亿元。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其他审计,2014年,我们聘请社会审计力量参加国有公司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缓解我局人手紧张问题。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覆盖”能力。实现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近年来,我们始终队伍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是增加人员编制。县级审计机关行政编制通常只有不到二十人,除去领导班子、办公室人员,业务人员只有十来个,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且不能通过增加编制来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向政府汇报争取,增加事业编制来解决人手问题,近两年来,共增加事业编制6人,有效解决人员力量不足问题。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我们通过外出培训,开展“职工讲坛”,实施“青蓝工程”,对职工开展培训,努力提升人员业务素质。通过培训,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提升,特别年轻的审计人员进步较快,有二人担任主审的项目在省市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三是鼓励人员自学。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和学历教育,目前,我局有两人研究生在读,有1人获高级职称,12人获中级职称,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实现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
(一)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目前县级审计机关还普遍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现象。以我局为例,虽然近年来增加了一些审计人员,力量不足情况得到缓解,但与所承担的审计“全覆盖”任务相比还远远不够,审计人员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人员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人员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我局目前审计业务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7名,占审计业务人员38%;人员绝大部分为会计、审计专业,不能满足当前审计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二)临时交办事项较多,影响审计计划执行,加大审计“全覆盖”难度。县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基层政府,面临矛盾和问题较多,因而县级审计机关承担的领导交办事项也较多,以2014年为例,我局共完成领导交办事项30项,比正常的审计项目花费的精力还多,导致审计计划不能按时完成。
(三)激励机制缺乏,审计人员工作动力不足,影响审计“全覆盖”推进。审计工作具有特殊性,其工作完成好坏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非常重要。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政治方面晋升机会较少,很多审计人在审计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经济方面受政策限制,与其他单位人员相比,除了享受一点岗位津贴外,没有什么其他待遇。政治和经济待遇上都得不到体现,加之长期从事单
一、重复的工作,有的审计人员存在职业倦怠感,工作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成效不显著,影响审计“全覆盖”推进。
(四)审计权限受限,审计“全覆盖”不能到边到底。由于不少资金实行省统筹、市统筹,数据由省、市集中管理,县级审计机关无法取得数据,因而不能开展审计监督。
(五)审计独立性缺乏,执法刚性不足,影响审计“全覆盖”效果。目前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人财物归地方管理,在执法时不可避免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有的不敢监督,不能监督。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能严格依法依规处理,受到影响较多。审计独立性的缺乏,影响审计“全覆盖”效果。
四、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人员力量,提升人员素质。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没有足够的人员力量作保障,“全覆盖”计划就会成空,因此一定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没有实行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前,县级审计机关应积极向地方政府争取进人,没有行政编制的,就争取事业编制。实行地方审计机关统一管理后,省级审计机关应充分考虑县级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人员力量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县级审计机关人员力量。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要采取各种形式强化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增强业务能力,为审计“全覆盖”提供能力保障。
(二)加快推进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增强审计独立性。审计独立性缺乏,导致审计在计划安排、工作开展、问题处理等方面顾虑较多,审计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探索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是解决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举措,建议要加快推进,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制度保证。
(三)加快实行审计职业化,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热情。实行审计职业化后,审计人员培训机会增多,人员素质得到提升;更加独立开展工作,职业地位得到提高;打通职业晋升渠道,收入待遇得到保障,增强了审计人员职业荣誉感,把审计工作作为自己终身事业,有效解决审计人员工作动力不足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四)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优势。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审计“全覆盖”也要依靠信息化。要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按照“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审计模式,增强审计精确打击的能力,避免审计工作盲目性,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使得审计“全覆盖”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讲话;
2.关于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赖文伟 审计署网站;
3.关于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探讨 陈朝豹等 审计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