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审计价值趋向和审计工作转型的基本方位
随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利益格局变化,审计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也随之变化,审计价值趋向和审计工作转型已经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业已成为审计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创新审计理念,促进科学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一
审计现有实践为审计价值趋向提
供了基本轨迹,经济社会活动、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的期盼对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提出了较为广泛的要求,审计现实需要表现越来越突出,因而必须对审计价值趋向进行客观分析和基本判断。
监督性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方位。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离开监督审计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的而矢。近年来,我们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强化审计监督不放松,不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今年1-7月份全市审计机关查出违规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2.4亿元,我们以信息上报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杨振超作出重要批示:“违纪违规资金事关淮南发展、部门形象、干部廉洁,是大事,希望相关部门严格规范,整改不足,堵住漏洞”,引起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财政、地税等八家预算部门积极行动,提出了12条整改措施,到10月底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了基本整改,审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审计价值得到张扬,“免疫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建设性是提升审计地位的基本途径。发挥监督作用,必须在发挥建设性作用上下功夫。对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及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让越来越多的信息和建议进入决策层,从而全面提升审计地位。今年我们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审计调查中,根据审计资料撰写了《我市供水漏失严重值得重视》信息,被省委办公厅《安徽信息要情专报》采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作出重要批示,市委书记杨振超指出“漏失的是水,实质是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要从速维护、计划改造,节约资源,方便群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供水公司立即行动,对供水漏失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迅速制定了整改方案,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和维修、运用科技手段对大用量水表进行远程监控和加强人员培训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供水漏失得到了综合治理,很好地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务实性是树立审计形象的基本要求。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就必须真抓实干,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我们从抓好每一个项目和每一项工作入手,把审计的务实性落到实处。就投资审计而言,近三年来,全市审计机关紧紧围绕煤炭、电力、化工“三大基地”建设和打造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加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先后对市体育中心、合徐高速连接线以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等40多个单位200多个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共审计工程造价14亿元,核减工程额近2亿元,核减率达14.3%。同时,收缴违纪违规资金500多万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提升了审计部门的威慑力和公信力。
程序性是依法审计的基本规范。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法理,规范程序是审计工作运作的基本指向。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严把计划编制、方案制定、审前公示、复核审理、审计档案、审计回访等“六关”。从今年4月份起,市局所有审计项目都必须深入被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摸清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管理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没有审计方案一律不批审计通知书;而且每个审计项目都必须上审计业务会议集体审定,重点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处理、审计意见建议、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审议,管理民主,公开有序,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安全感,规避了审计风险。
创新性是激发审计内在活力的基本源泉。创新是变革审计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审计内在动力的源泉。审计立项思路创新,就是围绕中心工作、围绕上级审计机关的总体部署、围绕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选择近年来未审计过、业务工作量较大、存在问题较多、有较强社会影响、有群众反映线索的行业、部门、单位深入开展审计立项调研,综合归纳分析,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安排。资源整合创新,就是审计机关内部打破科室界限,充分调动每个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参与政府审计,特别是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同推进审计事业永续发展。
二
审计工作经过25年的艰辛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审计事业的继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工作方式、管理机制等,在现有的条件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期待。而审计之身的变革日益迫切,审计工作进入了现阶段的转型期。
科学发展为审计工作转型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创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思路,创新审计举措,创新领导审计发展的能力,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发展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为此,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审计理念的基本机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政府服务民本,迫切要求审计工作面向新的需要,创新审计意识,提升审计的认知力、洞察力和敏锐性,完善审计工作体制机制,彰显审计机关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建设性,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和谐发展为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围绕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在继续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基础上,逐年加大专项审计调查和效益审计比重,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围绕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围绕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逐步探索对民营企业的经济形式、经营规模、管理体系等进行审计调查,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切实保证民生资金用到实处。
现有发展为审计工作转型奠定了实践基础。伴随审计领域的扩张或缩减,审计探索内容得到逐步求新,审计由开始的单一性逐步向多元性转变、由一般性审计向重点性审计、由辅助性审计向独立性审计转变,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赞同。实践证明,经过25年的探索,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目标。“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是审计工作必须要坚持的基本方针。分类管理、结果公告、质量控制、制度完善、计算技术运用等等,都为当前和今后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审计工作管理体系、评价考核体系、责任追究体系也正在建设探索之中。
现代技术运用为审计工作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二十五年来,审计机关在改进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得到了增强,全局性、宏观性、建设性和效益性意识明显提高,审计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在探索从账户入手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相结合等符合我国实际的审计技术方法的同时,不断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努力促进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方式转变。拓展计算机审计领域,加快计算机设备更新换代以及审计机关网站建设,实现县区局与市局的网络对接和审计管理系统连接,建立审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发挥审计资源的整体效能。
监督作用发挥为审计工作转型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强化审计监督是促进财经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是现代经济管理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可以促进宏观调控与管理措施有效施行。同时,还可以发现经济活动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决策依据。审计部门依法对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对于维护单位和部门的合法权益,遏制非法经济活动,提高经营管理、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起到有力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审计监督,还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和负有一定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宏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企业经济的竞争力。
三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审计署关于审计机关成立二十五年来的发展情况报告上批示,“审计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建设廉洁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必须加强,不能削弱”,明晰了现代审计的地位作用、工作目标和基本规范。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之际,省委书记王金山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我省审计工作总体讲是好的。加强审计监督,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安徽崛起的重要保证。希望全省审计机关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重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审计工作的充分肯定,寄寓了对全省审计工作的殷切期望,为全省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此,审计部门应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必须把推进民主法治、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
突出重点,讲究方法。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讲究方法、提高技能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抄手。从市级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分析,主要体现在,预算执行审计,要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规范预算管理、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国有企业审计,要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绩效管理,为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环境能源审计,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路,维护资源环境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加强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
完善体系,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是开展部门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探讨的课题。从审计现有的内容、任务和措施来看,一是强化财政预算功能,加快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体的预算审计工作管理体系;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加快建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审计工作管理体系;三是强化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加快建立以规范权力运转监控为机制的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四是强化自主创新的功能,加快建立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为第一要务的审计工作管理体系;五是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形态“两型社会”的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六是强化依法、为民、务实行为的功能,加快建立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载体的审计工作管理支撑体系,力争到2012年基本建成我市市级审计工作管理体系。
创新方式,发挥作用。随着审计实践的不断深入,审计现阶段的工作任务,审计署在五年规划中进行了明确,但从市级审计工作实情来看,要立足实际、立足市情、立足长远,把创新方式与发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多种审计类型并进开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影响力。努力创新审计管理,着力构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各项审计制度,讲究有效性、可操作性,自觉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工作规范化水平。因地制宜,互相借鉴,稳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建设,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课题组长: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局长,课题组成员: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综合法规科颜少凯、方平、孙志远、崔燕)
第二篇:浅谈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素及对策
审计工作转型,是指审计工作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顺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推进改革,在思路、理念、内容、重点、手段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审计,实现审计工作自身调整或转变的一种状态,是审计工作的重大调整,涉及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当前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
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制约审计转型的因素
1、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受机关编制的限制,人员偏少,导致人少事多;二是相关特殊专业人才缺乏,主要是基建审计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三是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主要思为思维方式、审计业务技能及法律法规的运用等方面。
2、制度规范化建设方面。一方面是上级的规范化制度,具体到县级审计机关不易执行。如“六号令”在审计复核方面的要求,县级机关就难以操作;另一方面,县级开展的一些项目没有具体、统一的制度、标准可参照。如效益审计方面,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也还没有总结出比较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审计人员没有比较成型的标准和指南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先审计、后离任”应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从目前多数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先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审计报告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作用也无从发挥。
3、审计质量方面。一是审计方案编制不科学,不能发挥作用;二是审计取证和工作底稿编制不符合规定,有的只做简单的取证,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三是审计证据不充分,不具有说服力;四是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只简单的反映问题,作出处理,没有分析原因,没有从源头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
4、审计成果利用方面。一是审计信息分析和提升审计成果层次不够,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不够;二是有关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足够重视,大多停留在被动执行和听取情况汇报上,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三是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不高,基本上没有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5、审计监督方面。一是受审计管辖范围的限制,很多座落地方的“垂直”单位,基层无权监督,而上级审计机关又无暇顾及或鞭长莫及,导致审计监督存在死角。二是审计侦查手段较弱,没有强制性,问题很难查清。
二、建议及对策
1、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议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大对下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审计培训。同时,上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为下级审计机关争取政策支持,对审计队伍进行优化,增加审计人员编制。
2、积极出台相关规范化制度。建议上级审计机关应尽快出台县级审计机关简易审计程序办法,从而做到合理利用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尽快出台效益审计指南,明确效益审计的考核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标准、尺度,建立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建立健全经责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明确规定如何做到先审后离、审任结合。
3、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并落实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担风险。认真落实三级复核制度,特别是审计组内部复核;要抓好立项环节、方案制定环节、报告环节、跟踪落实和整档环节等,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4、加大审计成果的利用力度。要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开发提炼审计信息“精品”和“高端产品”,加强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影响力;要结合实际逐步推行县级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规范公共形式、内容和程序;要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监管合力。
5、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建议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大授权或将这些“垂直”部门的审计权限变为“属地管理”。在强化审计力度方面,目前必要时可加强与有关监督部门合作,争取支持,形成合力,增强效果。
第三篇:审时度势 服务大局 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
审时度势 服务大局 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
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审计工作情况,部署今年审计工作任务。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专程到审计厅调研并对审计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吕祖善省长会前专门听取了审计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对今年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吕祖善省长本来要来参加会议看望大家,并作重要讲话,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到会,吕省长特地交代将讲话稿作为书面发言在会议上印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讲话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6年全省审计工作的主要情况
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致力于推进审计工作的创新与规范,认真实施“狠抓落实年”活动的各项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据统计,全省共完成审计单位5012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4.29亿元,应上交财政金额31.91亿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6.01亿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42.21亿元,应调帐处理金额55.75亿元;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移送案件和事项121件,移送涉案人员118人;编报审计信息及专报7215篇,被上级领导批示、采用4426篇,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181篇。综观全年审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拓宽审计视野,突出审计重点,服务大局的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拓宽审计视野,突出审计重点,服务大局的水平不断提高。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进一步深化了预算执行审计,主动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的财政“同级审”,重点关注了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公共服务领域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项目、全省投融资机构及省属高校负债情况等进行了审计。在平湖、舟山、湖州等地的财政决算审计中探索了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审计方法。衢州市审计局向当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市本级全部政府性资金规模、结构和主要去向情况》的专题报告;湖州市审计局把财政性资金审计情况全部纳入了审计工作报告。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进一步强化,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含组织审计)投资项目6093个,项目投资总额457亿元,核减投资额33.89亿元。确立了省重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计划管理新机制,将全部项目都纳入审计监管的视野,并代为省人大草拟了《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连续第四年组织开展了全省投资建设项目同步绩效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15.43亿元,核减工程造价3.03亿元。组织审计稳步推进,项目数量、质量和涉及领域都有新的突破,舟山市审计局探索了审计组提前介入并全面掌控审价过程的组织审计方法;绍兴市审计机关全年共审计工程决算项目金额31.34亿元,总核减额达4.27亿元。
以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为指向,全省共对252家国有企业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违规金额14.5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1.28亿元。省厅对省属三狮、旅游、交通、能源等集团进行了审计,重点关注了会计信息、重大经营决策、资产质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问题。宁波市审计局加大了对全市国有投融资公司的审计调查力度;嘉兴市下发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领导责任追究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贯彻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框架,全省共对1315个单位的150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了以“五审五评”为核心的市县长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审计署的充分肯定,并在浙江召开了现场会,会议材料被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转发至全国。对乡镇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也按照市县长审计模式进行了探索,下发了《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了从制度层面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办法》。温州市审计局首次对市本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进行了通报;金华市审计局对市本级所有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实行“五公开”。
全省审计科研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取得了新的进展,连续三年在审计署课题招标中中标。审计宣传取得了新的成绩,对内审工作指导进一步加强。
(二)转变思维方式,加快审计创新,审计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全省审计机关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狠抓落实年”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了审计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的转变。绩效审计全面推进,形成了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绩效审计的良好氛围。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成果提升上都体现了绩效审计的要求,以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全省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同步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等为切入点,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法积极开展实践和探索。全省共开展绩效审计项目1801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2.53亿元,闲置滞留资金10.35亿元,高风险投资担保1.81亿元。省本级2005“同级审”报告突出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得到了省人大常委的充分肯定。杭州市审计局围绕社会群众关注的“免费西湖”问题开展了绩效审计;台州市审计局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促成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规范性文件。
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力度继续加大,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单位1010个,提交审计调查报告648篇。各级审计机关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资金、旅游发展资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基础教育经费、万里清水河道和千库保安建设资金开展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了挤占挪用、管理不到位、资金效益不高等共性问题,提出了大量有价值、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宁波市审计局积极开展民生资金审计调查;金华市“千库保安”审计调查实现了由“问安”到“问责”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明显加快。在税收、金融、企业、投资等各个审计领域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全省共完成计算机审计项目1353个,占项目总数的27%。各地都注意积极建立行业计算机审计基本模型,一批小软件、小模块相继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审计对象信息库、经验库、法规库建设初具规模;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技能;积极开展联网审计试点。舟山市审计局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广泛采集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揭露了低保对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丽水市审计局通过信息资源交互实现了数据远程传递;杭州市审计局初步建立了“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
(三)强化审计管理,提升审计成果,审计监督的作用不断显现
全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管理,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计划管理方式进一步改进,保持了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的持续关注,建立健全了重点审计项目前期评估论证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比重,嘉兴、衢州市审计局本级全年绩效审计项目比重都达到了40%以上;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集中调配审计系统内部力量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的作用,强化了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监控,宁波市审计局在审计中引入外部专家咨询制度,审计能力得到了延伸。各级审计机关在确保质量、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提高了审计效率。按照严谨细致、提高质量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审计质量控制的操作办法、指南和相关措施,湖州市审计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审计项目操作行为的若干意见》;各级审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审计署六号令,加大了质量控制和考核力度,逐步完善了审计项目质量内控机制;加强了与纪委、监察厅、检察院、公安厅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
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了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抓住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分析成因,提出解决问题、强化管理、完善制度的审计建议,各类审计调查报告和综合报告的质量明显提高。审计成果被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采用共4426篇,共促进地方部门制定完善规章223条,促成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措施425项。习近平总书记、吕祖善省长、章猛进常务副省长等省领导分别多次在审计综合报告和审计专报信息上批示,要求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审计提出的建议,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财经管理行为。省水利厅出台相关文件,对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征管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改。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办公室根据审计调查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嘉兴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审计整改工作,并出台了《市本级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实施办法》。
(四)强化自身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审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省厅加大了对基层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力度,领导干部的宏观思维、大局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改进了教育培训工作,增加了宏观经济、政治、文化等理论知识的内容,完善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后续教育,审计干部的学习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全省审计机关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湖州市审计局荣获市级“六好”领导班子荣誉称号。
健全完善了机关党建工作制度,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党规党纪学习、“八荣八耻”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构建审计机关惩防腐败体系,建立健全了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省审计机关都出台了惩防体系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审计程序公开、廉政检查回访等廉政制度;认真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审计廉政文化体系,在全省审计系统营造崇廉尚廉、干净干事的氛围。
2006年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审计工作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从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在审计理念、方法、思路和技术上还有差距;在通过审计监督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上能力还很有限;审计工作的深度和覆盖面还不够广,对推动审计查处的共性问题整改和规范的办法和手段还不多;审计队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还不适应审计转型的要求,特别是绩效审计力度和计算机审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审时度势,化挑战为机遇,全面推进审计工作转型
在新的历史时期,审计工作既面临着全面履行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加快审计自身发展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说,我们所置身的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我们所面对的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希冀,我们所面临的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以及我们业已进行的审计探索和创新,都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变,乘势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实质性地跨出审计转型的步伐。为此,省厅决定2007年在全省审计机关开展“加快审计转型年”活动。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加快审计转型
审计工作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并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并使审计工作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按照审计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转型的步伐。
一方面,审计工作要为我省的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服务,就必须加快审计转型。按照我省“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美元,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是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算内外的资金总量不断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快的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矛盾突显、不和谐因素增加、财经领域许多制度和规定需要重塑的发展阶段。在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发展阶段,客观地要求审计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推进财经领域各项制度的规范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今年在全省审计系统开展“加快审计转型年”活动,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审计转型,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才能使审计工作的发展与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实现审计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历史性跨越。
另一方面,审计事业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也必须加快审计转型。当前,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主要标志,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各级政府一般预算管理逐步规范,而预算外的、且管理尚十分不规范的资金总量越来越大,这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以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主体的预算执行审计带来很大的冲击;信息化的迅速推进,对审计机关以手工账册审计为主体的审计手段带来极大的挑战;各级政府和群众对政府各类资金使用的绩效越来越关注,使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体的审计方法难以适应;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迅速提高,对审计部门提升审计成果,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推进审计公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如果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于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上“以不变应万变”,对变化了的环境熟视无睹,无所作为,就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就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就注定要被淘汰、被边缘化,更谈不上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因此,审计工作只有加快转型才有出路,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进一步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当然,审计转型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审计转型也不是否定过去、推倒重来,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提高和发展。
(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在服务中加快审计转型
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厅考察调研时,向我们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的要求。从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以及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来看,审计工作在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而且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作出贡献。
审计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加快转型,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思维观念和工作方法上继续推进“五个转变”并在为大局服务和自身建设上实现“五个促进”:
从偏重于微观层面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重点关注党委政府关心的突出问题,既能从微观入手,解决共性问题,也能在宏观介入,推动宏观层面突出问题的解决,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关注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转变,重点关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突出问题,促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的审计监督转变,关注绩效,关注责任,关注民生,促进以行政首长为主要对象的行政问责制和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从以手工账册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转变,推动审计理念、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组织结构的变革,提高审计效率;从查出问题、揭露问题向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转变,促进财经领域政策措施的完善、管理的规范和监督机制的到位。
(三)加大审计创新力度,在创新中加快审计转型
创新是加快审计转型的核心,审计转型就是在创新基础上的跨越,必须要靠审计工作理念、思路、方法、机制的创新来推动。我们只有树立“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创新精神,才能从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才能变适应性转轨为战略性转型,也才能牢牢掌握审计工作发展的主动权。从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看,我们在推进审计转型的进程中,必须着重在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绩效审计以及计算机审计上加大创新的力度并有新的突破,并以这“三个突破”来带动审计思维方式、技术方法、审计管理、质量控制、组织结构、法规体系、成果运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浙江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
第一,要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关键。只有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审计部门才能算是全面履行了职责,审计监督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监督;只有敏锐地抓住全部政府性资金运行中最不规范、问题最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进行审计监督,加大审计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审计工作才能真正为加强和规范管理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的办法与措施,创新和完善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相适应的审计管理运行机制,这是审计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要在绩效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绩效审计是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把关注责任、关注绩效放在突出的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对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问责”,对政府性资金使用的“问效”,将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温家宝总理要求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吕祖善省长多次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重点加强对政府专项工作特别是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对于重大事项要进行全覆盖、全过程审计监督。毫无疑问,审计工作要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在绩效审计上有新的突破。各级审计机关要以绩效审计理念指导审计项目实践,力求做出一批具有现代审计特征的绩效审计项目,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逐步形成绩效审计的基本框架,为审计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在计算机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责的基本要求。没有审计信息化的突破,就谈不上现代审计,谈不上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甚至要失去审计资格。各级审计机关对此必须有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自觉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全面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的运用,使计算机审计与审计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求相适应,与外部的信息化环境相适应,为审计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队伍素质加快审计转型
审计转型对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都是一种全面考验、全面挑战,也对审计机关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状态,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的工作质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水平,求真务实、依法审计的监督能力,清正廉洁、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使审计队伍的素质、结构与审计转型的要求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加快审计转型,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大力支持各种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审计一线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在审计转型的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把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转化为整体的执行力,成为加快审计转型的动力源。
三、围绕中心,在服务中求发展,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2007年全省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到省厅指导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全局,以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为主线,强化服务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各专业审计和内部管理的探索;强化质量意识,完善审计管理,打造审计精品项目;强化自律意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审计机关执行力和公信力,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围绕“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转型、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审计工作发展目标,认真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五个机制”,不断提升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着力构建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审计工作机制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是基于整个审计工作全局、涉及各个领域的一项工作,是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做好服务的基础。今年在审计工作特别是预算执行审计中要把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总量、结构作为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并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在财政同级审、上审下以及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安排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和支出总量、管理状况、支出结构和重点的审计,总体了解全省县以上政府的财力结构、负债规模、主要专项资金的规模和管理状况,为各级政府理财、用财当好参谋,为针对重点问题强化审计监督奠定基础。组织开展有关市、县(市、区)2006财政收支决算审计,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总体情况、执行国家和省财税政策情况、政府性资金管理情况等作出总体评价。
二是审计并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继续加大支出审计力度,从资金的投向上看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从支出重点上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换程度。在对各级财税部门的审计中统一安排省级转移支付专项审计调查,摸清2005省级转移支付规模及结构,检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绩效。
三是检查评估全部政府性资金中重点专项的收支管用状况。切实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社保基金审计,并在审计中结合开展社保基金实物抵缴保险费专项审计调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组织开展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开展农村公共卫生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组织开展土地出让金专项审计调查,摸清全省土地出让金的底数和管理状况,为规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造地改田专项资金以及外国政府贷款还贷风险专项审计调查。
四是分析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分析和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各种资金之间的关联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收支的平衡性、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全面提升审计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绩效审计工作机制
以促进资源节约和减少损失浪费、促进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评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为目标;以转变思维习惯、选准项目、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整合要素和有限评价为基础;以纳入一般预算管理中的专项资金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政府性资金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审计评价政府管理绩效、投资绩效、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经济责任及绩效、基金管理安全有效、政策执行绩效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绩效审计。
以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为重点,强化对重点资金的绩效审计。特别是要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预算外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在关注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的绩效及资金使用的安全。针对机制体制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交通部门财政收支审计和公路养路费绩效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全省交通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绩效的提高。
以关注国有资产运营绩效为重点,坚持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重点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情况、资产质量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本收益情况,探索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继续加强对国资运营机构、投融资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组织开展全省24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2006年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及经营风险控制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系统解剖我省农信社资产质量和经营情况。
以关注政府投资项目绩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投资审计。继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的工作机制,开展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对当前建设领域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突出问题的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制度的完善和规范。积极稳妥组织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建设项目审计,加大组织审计现场指导力度,健全质量考核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廉政保障机制,发挥组织审计在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中的作用。组织开展项目代建制的专项审计调查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绩效审计。
以关注政府及其部门的经济责任和工作绩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框架,着重解决绩效评价体系问题,增强评价体系的操作性和引导功能,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建立完善有关制度。加强对被审计市、县(市、区)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规模、结构的审计和分析,加强对土地、负债、社保和环境保护等重点资金的绩效审计,着重对非预算管理资金在制度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予以揭露,针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落实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办法,研究有效开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单位、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
以关注政策执行绩效为重点,继续开展政策审计的实践。结合决算审计组织开展财政对企业奖励政策绩效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对地方奖励政策合规性和绩效作出总体分析和评价。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统一安排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附加专项审计调查,向省政府反馈该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规范管理的建议。
(三)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着力构建适应信息化要求的计算机审计工作机制
加强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全省审计机关《审计管理系统》的部署工作,继续推进全省审计专网建设工作,争取到今年年底,所有县级审计机关全部接入全省审计专网,完成与审计署国家审计专网的互联,实现审计专网四级互联互通,建成一体化的审计管理平台。建立全省审计专网和OA系统应用的实时检测系统,提高网络畅通率和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效。
加快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的融合。利用AO实施现场审计,通过AO和OA的交互,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开展远程审计、联网审计的实践,逐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既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又要对各种业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找出被审计单位的个性问题。研究联网审计的操作规程、技术要求和具体实施办法。继续认真总结计算机审计经验,加强小软件、小工具、小模块的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专家经验库。
(四)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能,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机制
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强化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都将对传统的审计思维、审计管理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机制,就是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对审计机关提出的“依照法律,符合程序,提高质量,文明审计”的要求,狠抓落实;就是要针对现行审计理念、思维方式、法规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结构、计划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不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内容和环节,大胆进行创新。
注重统筹兼顾,整合审计资源。既要按照原有的组织结构,分工负责,又要根据需要打破原有分工的界限,集中力量抓大事。充分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工作的集约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指导。
坚持全面把握,突出审计重点。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重点部门的审计监督,灵活运用审计和审计调查手段,着力揭示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计划管理,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安排计划,使计划安排体现审计转型的要求,体现审计的思路和重点,加强对全省同步项目计划的统筹管理。
坚持严谨细致,提高审计质量。要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落实质量控制责任,研究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质量控制的操作规程与措施。严格执行修订后的审计法,全面执行审计署6号令。认真落实审计业务会议、三级复核、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审计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等制度。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增强职业敏感性,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腐败及经济犯罪问题,关注资金运用上的重大风险和重大损失浪费问题。适当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强化成果运用、促进整改规范。要拓展成果运用的深度和增强可操作性。以审计报告为载体,重视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及时提供有数据证明、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成果报告,并加强督查,促进整改和规范。适度加大审计公告的力度,注意对公告内容的严格把关,确保准确无误。加强对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检查,有效促进整改。
(五)切实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着力构建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培养机制
全省审计机关要把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温总理“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建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型组织、培养高素质干部,努力做到“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以适应审计转型的需要。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审计转型的成效。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合力,以更宏观的思维、更宽阔的视野和更敏锐的眼光,找准审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突出重点、强化服务;研究审计转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拓创新、大胆实践;解决审计转型过程中在审计管理上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严谨细致、尽职尽责。“一把手”要想大事、谋全局、抓重点、讲原则;班子成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带头钻研业务、调查研究,使审计队伍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把调整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放到突出的位置。通过适度交流、把好进人关、充实年轻技术骨干等方式,调整队伍的年龄结构;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审计技术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培养通晓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促进审计人员增强分析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通过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定期轮岗,探索适应审计转型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通过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探索网络教育和案例教育,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强中高级职称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完善适应审计转型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审计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大力加强审计机关的作风建设。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落实和树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促使审计人员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大力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从建设一支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倡谦虚谨慎、文明审计的作风。学会妥善处理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既要敢于坚持原则,又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控制审计成本,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细致,靠事实说话,确保审计质量。
四是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温总理指出,人民信任审计机关,把重任交给审计机关,同时也关心和注视着审计机关,这就需要严格要求,自身要正、自身要严。各级审计机关都要坚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高度重视廉政建设,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不断加强廉政教育,完善廉政制度,加强廉政监督。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注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意见。要强化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进一步健全制度,推进审计机关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堵塞制度的漏洞,改进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建立起长效机制。
尽心尽力为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审计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难攻坚中脱胎换骨,在向现代审计的转型中实现凤凰涅磐,在新的起点上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审计业绩,为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
第四篇:大数据时代银行业十大转型趋向
Asset Management Business in Big Data Time 大数据时代银行业十大转型趋向
■阙方平
编者按:“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在大数据时代里,互联网金融是银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竞争领域,银行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直达要害的业务转型和经营策略,同时对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银行的发展。
本期专题从多维度探讨商业银行面对大数据时代挑战,如何借助信息化平台,从经营转型、风险管控、数据发掘、信用监管等方面实现银行业新的跨越,以飨读者。
随着2013年6月以来“余额宝”、“活期宝”的相继推出,陆续揭竿而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彰显出互联网平台意欲分切互联网金融市场蛋糕、建立互联网金融帝国的“勃勃野心”。马云指出“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两大机会”。金融网络化和网络金融化既是对商业银行的重大挑战,更是重新洗牌的绝佳机遇。为此,笔者对辖内部分商业银行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业务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关注十大转型趋向,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跨越。
机构形态由以物理网点为主向以虚拟网络为主转变
随着金融网络化和网络金融化的发展,客户对银行物理网点和柜台的依赖减弱,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线上方式就可以办理转账、消费支付甚至投资理财等各类金融服务,现金存取也可以借助各种自助设备完成,自助服务迅速替代传统的柜面业务。辖内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电子银行+自助渠道+物理网点”的立体客户服务体系。
自助服务设备明显增多。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来说,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可以弥补中小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不足,实现服务区域和服务时间的全覆盖,使物理网点少的中小商业银行有机会跟大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而大型银行为有效减轻网点柜面工作压力,提高网点服务品质,也在不断加大自助设备投入。截至2013年6月末,湖北省内商业银行离行式自助银行、ATM机具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97.02%、83.97%。而同期网点总数仅增长22.77%,离行式自助银行、ATM的发展明显加快。从增量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仍占大头,从增速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正在奋起直追。股份制商业银行离行式自助银行与人工网点的配比已经达到1.76:1,其中浦发、华夏银行分别高达2.90:1和2.85:1。在国有大型银行中,交通银行武汉分行该比例也已经达到1.48:1。
自助服务范围不断拓宽。近年,辖内商业银行不断加大自助渠道和电子创新力度。目前,自助渠道功能范围大部分已扩大至包含取款,对私/对公存款,本行对私/对公转账、跨行转账,小额结售汇,代缴费,基金、外汇、贵金属买卖,第三方存管,B股银证转账,IC卡圈存、圈提等交易。有的商业银行逐步实现了手机加载银行卡账户,在自助银行上采用非接触式存、取款服务,实现电子银行渠道交易的短信确认支持;有的还引入和开发自助发卡机,实现客户自助发放借记卡等等。
自助交易量明显增多。近几年,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的业务量和交易金额也是越来越大。交通银行总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其手机银行客户数较年初增长33.7%,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08.45%和127.80%。招商银行总行半年报披露,该行2013年上半年零售、公司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分别达到91.85%,57.49%,分别较2012年提高1.19%、5.09%。应该说部分辖内银行已经开始逐步构建一个物理网点为主、电子化为辅,全面协调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物理网点形象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一是网点营业面积不断扩大。二是网点分区合理、功能升级以及私密的服务空间让客户享受到尊贵的服务体验。各商业银行已装修改造网点都在扩大面积的基础上实现了功能分区,一般设有咨询服务区、自助服务区、电子银行区、产品展示区、营销信息发布区、开放式柜台服务区、封闭式柜台服务区、贵宾客户区、客户休息等候区等。三是更多地考虑客户需求。各商业银行新迁址或新设网点门前开阔,网点停车位比较充足。网点软环境得到改善,网点软装饰个性化趋势明显。网点自助设备配备增多,业务分流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网点外部形象稳步提升。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网点都安装了LED显示屏、液晶电视、橱窗广告和户外灯箱,能对新业务、新产品进行不间断的宣传,大大提升了网点形象和对外宣传能力。与以前相比,商业银行网点硬件及装修一流,极大提升了广大客户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下一步,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和发展应体现由物理网点向虚拟网点、自助服务的转变。实体网点应呈现“量降、价(值)升”,体现出高价值的业务安排;电子渠道交易应呈现“量价(值)齐升”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好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点协同服务的优势,努力实现“实体网点电子化”、“电子渠道智能化”的发展目标,逐步提高电子渠道交易占比。一是指导思想上,要以零售银行经营转型为动力,以自助银行全功能型、全流程型、全产业链形为着力点,以监控集中化、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平台自动化为途径,提升渠道分流能力,实现业务发展。二是发展方式上,大力发展离行式自助银行、社区自助银行(自助终端)为代表的自助银行,大力发展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银行,大力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银行,以及以远程视频柜台为代表的新型银行等,使自助服务、在线服务成为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交易和服务的重要渠道。三是进一步加强物理网点建设。银行网点不应该也不能再“千人一面”,从最初选址到装修设计,从功能分区到业务处理都必须体现各银行的文化特色和当地的特点,要加快形成以网点分类、功能分区、客户分层、业务分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服务模式,体现营业网点的个性化、特色化。坚持打造“绿色网点”、“人文网点”,既高度重视客户体验,满足客户服务需求,又充分考虑员工利益,为员工着想。
业务边界由有限向趋于无限转变
随着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开始通过网络涉足金融业务,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公司。金融企业通过各种代理、代销业务涉足一般商业活动。互联网金融使得银行与一般企业界限模糊,为了应对挑战,商业银行必须跨出门槛,为客户提供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乃至商业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以此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跨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既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在线交易等电商服务,也提供支付结算、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还具备博客、论坛、商圈等社交功能。另外也还有中国交通银行的“交博汇”、招商银行的“非常e购”、中信银行的“金融商城”等。
搭建网上社区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家商业银行敏锐地捕捉到客户对虚拟社区服务的需求变化。针对目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深入普及,招商银行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形式拓展宣传新渠道。目前,搭建网上社区平台的还有中信银行、武汉农商行等多家商业银行。
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是围绕自身优势开发增值服务。通过综合化经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形成自身的数据源;根据银行信息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行业分析、投资建议等信息服务;以专业化优势为客户提供涵盖投资、外汇、保险、住房贷款及企业银行领域的专业理财方案和财务建议,为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及传承提供解决方案。其实,前面提到的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我认为其最核心的战略意图就是获取一线市场数据,加速推进银行自身金融业务发展。
发展模式由规模经营向范围经营转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息差将不断收窄。在这种情况下,靠做大资产规模增加盈利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中间业务收入将成为商业银行的又一大利润来源。因此,商业银行必然从重视资产的规模经营,逐渐转向客户群体与市场的范围经营。
大型企业客户业务占比逐步下降。从贷款户数看,湖北省大型企业贷款户数比年初减少99户,中型企业比年初增加944户,增长8.84%,而小微型企业比年初增加3512户,增长13.28%。从贷款余额看,湖北省大型、中型和小微型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4.89%、14.80%和16.59%。从存款情况看,也反映出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客户存款在数额、占比上的双升,大型企业客户存款虽然数额保持稳定,但占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个人客户迅速增加。从调查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数平稳增长。如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6月末个人客户数比年初增长3.81%。与此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数呈现快速增长。如浦发银行武汉分行7月末个人客户数比年初增长9.53%。
客户群体范围的扩大将为银行带来更好的效益和更广阔的发展。在针对客户群体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摆脱依赖于单一产品或渠道优势的传统做法,运用一切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来扩大客户群体。一是利用各类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搜寻目标客户,提高营销客户的效率。二是通过网络金融服务,打破营业网点地域和业务营销人员数量少等因素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实现对大范围客户的有效服务。三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巩固客户群体。
商业模式由垄断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
在将来,银行自身一家单打独斗、包打天下的做法将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就目前来看,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类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合作模式表现多样。
银行同业合作更加深入。除了原来常有的同业拆借、银团贷款等等合作外,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在支付结算、科技服务、财富管理等方面加强业务合作。2013年4月24日,中国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33家中小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区域性金融合作组织,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当前与省内外1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银银平台合作。
金融同业合作蓬勃发展。面对企业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辖内商业银行加强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将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业务相互渗透与整合,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创新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跨业合作方兴未艾。在新形势下,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精准定位各类客户的偏好,向其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这种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一方面可以降低银行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和产品将使银行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商业银行的产品必须向多元化、综合性方向拓展,需要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开辟更广泛的业务合作。
业务营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从调查情况看,湖北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营销方面各具特色。除了传统的“以老带新”营销、组合营销、分层营销、集群营销、“扫街”营销以外,还有部分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新的营销模式和手段。营销方式远程化。近几年,部分商业银行远程银行中心(电话银行中心、呼叫中心)改变以往以受理咨询、简单交易为主的定位,延伸服务范围.努力打造远程客户服务体系,形成对传统渠道的有益补充。具体来说包括:远程客户拓展,在不断完善客户服务跟踪回访的同时,对潜力客户、流失预警客户开展针对性的挖掘与拦截;远程业务营销,借助商业银行领先的数据库营销技术与客户分类模型,远程银行中心与分支机构配合,提炼整理基于客户需求的营销模型,全方位、全天候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远程贷款发放,充分发挥远程银行“全天候、快反应”特点,与银行分支机构客户经理密切联动,打造“客服电话+客户经理”的贷款新模式。
营销终端移动化。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渠道,把合适的营销信息投送给每个顾客。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深入生活的每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网上银行的基础上迅速推出多款移动金融产品,并开展网上营销、移动营销。
营销目标名单化。名单制营销使得银行的客户开发工作更有的放矢,提高了营销的精准性。一是通过银行业务数据分析,挖掘潜在客户,指导客户经理开展针对性营销。二是辖内商业银行各省级分行积极拓展与省政府相关部门,如科技厅、金融办、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工商联等的合作,取得推荐企业名单,实行名单制营销。
营销指导专业化。商业银行总行或省级分行加强宏观经济分析及板块研究,把握机遇,坚持计划先行、方案先行。通过深化行业客户细分,研究区域经济热点,强化专项产品推广,推进行业营销指导,引导对公业务有序发展、转型发展。
营销力量集中化。首先是商业银行总行或一级分行营销部门需要通过数据集中和云计算对潜在客户进行筛选,准确分析客户需求。在对银行内部数据加强分析利用的同时,也可以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加强客户获取,如与淘宝、京东、苏宁、支付宝等合作批量获取客户,通过微博、微信获取客户等。其次是总分行的中后台业务部门要围绕数据中心,优化分析模型,抓住目标客户的关键业务与财务活动开展分析研究,对每个客户形成业务和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最后,才是基层银行网点客户经理根据总分行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按图索骥”向客户营销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提升客户满意度。依据对客户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搭建数字营销平台,通过前中后台的紧密合作实现高精准、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新型营销。
资产业务由重增量向重存量转变
截至2013年6月末,湖北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已突破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02%。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并重转变,银行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将不可持续。为此,我们必须在注重信贷投入增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盘活现有存量信贷资产。
为此,商业银行要从两个方面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一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强存量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二是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要加大对存量表内贷款结构的调整力度。贷款规模的安排尽量侧重考虑实体经济的需求,尤其保障具备较好条件的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配置,用足、用好有限的信贷资源。
负债业务由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变
从调查情况看,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抓源头,搭建省、市、区三级机构业务平台,取得各类代理资格,抓预算单位开户,抓财政资金使用,大力推进负债业务,尤其是存款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被动负债即存款仍是商业银行主要负债来源,并且占比持续提高。截至2013年6月末,湖北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已超过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3.6%。各项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80.61%,比年初提高2.86%,比2012年同期提高3.5%。从存贷比看,6月末湖北省全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9.02%,比年初下降1.6%,比2012年同期增加0.3%。湖北省法人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6月末的存贷比分别为63.94%、60.48%,资金运用仍显不足。
客户金融资产仍以存款为主。从全国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的占了绝大多数(90%以上),主动负债在资金来源中占比仍过低。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大,发展主动负债动力小,中小商业银行因为网点少、规模小、资金紧张,为规避流动性风险,近年来迅速发展主动负债(发行债券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甚至开展资产证券化)转变,加强对负债业务的管理,主动规避流动性风险。将会按照结构对称的原则,根据资金运用来匹配资金来源,通过金融市场直接筹集资金,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保持一定的对称关系。银行服务由共性向个性转变
从调查情况看,各商业银行按照自身的认识和管理服务水平都有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加强产品创新,提高服务针对性。各家商业银行在个人、公司、机构、金融资产服务、渠道等主要业务领域,加大了产品创新研发力度,提高产品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出了多币种信用卡、账户管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增利型理财产品、账户原油、安卓网上银行等一大批产品。
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各家商业银行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推行差别化服务策略,建立个人客户星级分层服务体系。在统一客户评价、对客户进行星级评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星级客户,在服务品牌、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费率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建立层次清晰、协同一致的星级服务体系。如工行湖北省分行仅2012年就完成了533个业务流程紧迫性问题改造,实现了客户办理借记卡开立、电子银行注册、工银信使定制等多笔业务的整合;创新产品营销服务模式,推出了个人银行客户与财富顾问互动联络服务,完善了接触点营销和事件营销模型,增强了客户服务能力。
拓展服务渠道,改变客户体验。许多商业银行推出了诸如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钱包等服务方式和渠道。部分银行提出通过学习、观摩美国苹果体验店、安快银行等国外创新型网点,筹建“体验式银行”、“电子银行体验专区”,以重塑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尝试改变客户体验以及传统银行服务方式。
个性化服务集中于高净值客户。就真正的个性化服务来说,目前还主要集中于高净值(高端)客户。各家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有高端的红酒品鉴、艺术品鉴赏、高尔夫球会、私人飞机、游艇接送等增值服务,对社会大众会提供教育类服务、医疗服务和机场贵宾服务等增值服务,增值服务体系日渐丰富。如招商银行在国内首创“家庭工作室”,为可投资资产超过5亿人民币的超高净值家庭设立专属于该家庭的专家组,针对家庭资产制定专属的投资和风险控制策略,为家庭成员定制独一无二的发展计划,并为当前阶段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如湖北银行通过个性化定制理财方案,吸引了一大批有投资、资产增值需求的公司类客户。虽然现在各家商业银行都在谈转型发展,但从实践情况看,仍然存在转型战略雷同的问题,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商业银行要形成自身的特色,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就必须适应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发展,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目标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量身定做金融产品,针对不同客户展开个性化服务。
风险管理由控制内部向防范外部转变
风险管理一直是各商业银行的重点工作,普遍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重点从提高审批质效、加强资产监控、降低资本占用、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人手,通过风险管理的“前移”、下沉”,实行集中化全程管理,取得良好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银行内部风险得到较好控制的同时,外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大。
外部风险来源多样化。目前,银行业外部风险来源包括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机构、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影子银行,以及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各种业务合作关系的金融同业、工商企业等等。与银行业原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等传统风险比,外部风险事件呈现来源多样、形式复杂、防范困难的特点。而这些公司(领域)发生的风险事件,往往会传递至银行业,最终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产生不良影响。
外部风险事件对银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云计算的条件下银行、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一时一地、一个单位的局部风险,可以迅速扩展为系统性、全面性风险。如“钱荒”的起因仅仅是一起小小的同业违约事件就是明证。此外,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银行的负面舆情通过微信、微博被迅速传递,甚至被放大,银行声誉的风险增大。
电子银行网络安全面临挑战。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银行业面临客户信息、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以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挑战。一旦信息体系破坏和黑客侵入、网络中断等原因,导致信息资源的扭曲和传输障碍,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针对银行客户资金的网上欺诈、电话欺诈日益泛滥,呈现集中化、长期化、复杂化的特点。电子银行的交易安全和反欺诈工作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外部风险管理工作。一是改善外部风险管理人力资源配备,提高监测手段,定期分析潜在的外部风险的主要来源及影响渠道。建立规范化的外部风险监测、处置流程、应对预案,形成全员识别、监测、发现、报告的机制,防范外部风险传染。二是形成风险防范合力。要加强客户安全教育,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电信运营商、政府互联网安全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在全社会构筑起一张外部舆情监测、网络安全教育和有效惩治在线欺诈的防护网,广泛搜集、分析、加工各类风险信息,加强风险报告的前瞻性和时效性。三是在IT技术和信息安全的管理运营方面加强资金投入,购买最好的软件硬件,保证系统高效、安全地运转,防止类似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发生。四是主动应对银行声誉风险,开展有效沟通,及时准确发布银行经营信息,科学疏导媒体、网络注意力和关注点。
科技保障由内部向社会化转变
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强化后台技术支持与维护做为保障。这些技术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硬件技术,主要指网络化服务所依赖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软件技术,主要指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知识整合技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早在1989年就曾指出:“10~15年之内,任何企业内只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哈佛商业评论》证实,外包模式是过去75年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概念。在大数据时代,科技保障将从二线走向一线,从后台走向前台,商业银行在加强信息保密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科技保障的分级、分类管理,推动部分科技保障工作向社会化外包转变。
推动科技保障社会化可以节约成本。目前,服务外包已逐渐成为金融行业通用的解决方案。如今云计算各环节服务商提供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等服务,能够实现云外包更高层次、更自动化的外包,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分配管理资源并优化流程,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改善商业银行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进行转变。
推动科技保障社会化可以提高效率。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IT系统要维持内部运营,保障安全运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海量计算要求。而IT企业能够在讯息收集、传递与交换分析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云计算和社会化服务为银行发展提高坚实保障。
推动科技保障社会化可以解决人才困境。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转型加快,各银行科技部门应用软件的开发任务越来越重,银行研发人员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项目的增长速度,人才相对缺乏。另一方面,相对于专业软件公司,银行研发人员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载体,在技术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部分科技业务外包弥补人才的不足,获得急需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银行成熟的做法,在竞争中发挥后发优势。
(本文获得《银行家》课题经费资助)
资料来源:银行家2013/11 总第145期 P25-29
(作者系湖北银监局副局长)
第五篇:浅谈作文讲评课的价值趋向
浅谈作文讲评课的价值趋向
凉州区金塔中学 何生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的体会: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有人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典故让师生记忆犹新。批改作文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老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精批”、“详改”,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无明显的提高。教师为此而感到烦恼、困惑,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教师能否在批改作文时不要独揽大权包办代替,能否给学生留下一片自评的空间。把批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修改他人作文的活动中借鉴他人的优点,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一、作文讲评课教师要在引导启发上下功夫
写作需要综合性的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形成仅有知识的积累是不行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去思考,在参与合作中去提高。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启发就会开启学生的写作心智,缩短学生探索的路径。
1、明确讲评方法。如讲评学生作文《读书真好》时,我是这样做的:(1)从全班中选择一至二篇优秀作文,树立典型榜样,让学生逐一轮读,领悟这几篇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在与自己写的文章进行比较反思的过程中,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探寻他人想到的而自己为何就没有想到的原因。(2)将全班学生根据写作水平的不同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内推举一人充当不同角色,查找他人文章中文字的错、漏、病句等,并对自己读过的文章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如: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为什么要选这些内容?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修改。(3)各小组将初次修改的文章在小组间轮流传阅,将自己的意见写在文末,也可以再改老师的批语。几遍传阅之后,每个同学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启发,以此来作为修改自己作文的参考。
2、精选讲评事例。讲评作文时教师要选用典型的事例。教师选择事例时尽可能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听后能让学常流露出惊奇、羡慕的神色的事例。这样的事例无疑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进而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更能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提供典型材料。所选事例切忌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法效仿。如有位教师在讲“细节描写”时,大量地引经据典、谈天说地。尽管看上去课堂内容相当丰富,听起来精彩动人,让学生在虔诚崇拜中听得如醉如痴。而课后学生似懂非懂,不敢言写作。作文讲评课一定要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例。教师讲评地目的,是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束缚,引领他们学会观察、关注生活。引导他们用生花的妙笔写所见所闻,述所想所感。只要将学生的写作意识唤醒,他们就会产生倾诉的冲动。那么学生写作的思维也就豁然开朗,文章就水到渠成。
二、作文讲评要做到有的放矢
“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做任何事都要有的放矢,同样,作文讲评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老师认为作文讲评课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堂选几篇班内有代表性作文读一读,然后再简单对所选作文点评几句就可以了。相反,教师在作文讲评前必须做好如下准备:(1)对全班习作进行质量分析,概括出优缺点,并做好记录;(2)再现本次习作的要求与“好坏”的标准,确定讲评的重点。(3)准备优中差三篇有代表性的习作,采用把这些内容用多媒体投影或抄写印发的形式,做好美文欣赏和病文修改用。老师还要根据批改学生作文时的记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立足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作文的要求开展讲评。
要上好讲评课,就得好好读且研究学生的作文。是“研究”,而不是“批改”。批改是第一步,批改后“琢磨”学生作文,这就是研究。研究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为有力的基点。找准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既不能一味否定,当众指责,使学生无所适从,失去作文兴趣。更不能轻描淡写,养成学生不良文风。用中肯的语言,学生易于接受的态度开展讲评。教师要明白,即使是很差的作文,也要肯定其点滴成功之处。
三、要在讲评中突出重点、落实指导
决定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一篇好作文的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要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内,解决作文中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突出重点,可以把每次习作的训练重点或学生习作中具有共性的一两个方面作为讲评专题,以使集中精力,重锤敲击,确保讲评效果。如前例举到的《师恩难忘》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以选材的个性与描写的真实性作为讲评的重点,解决学生作文中材料俗套与描写夸大的问题。此外,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还可以“他(她)会这样想、这样说吗?”为专题,解决心理、语言描写不得体的问题;以“你看仔细了吗?”为专题,来解决动作、神情描写简单化的问题;以“你听到它们的心声了吗?”为专题,解决写景状物干巴的问题;以“你当时真的这样想吗?”为专题,解决抒情议论空洞的问题等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作文以“构思新,表达明,给人耳目一新”为标准,因此,对学生敢于表达不同见解,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哪怕是肤浅的错误的见解,也要对其敢说敢想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一个好的构思、立意,一个精彩的语段,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句子,甚至是一个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都应分析其妙处,给予鼓励。心理研究证明: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以鼓励性的语言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会敞开心扉,真情流露。教师要善于运用巧妙的发问、激励的话语,唤起学生求异和求新的欲望,以达到“同中求异”、“旧中求新”富有创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