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

时间:2019-05-12 07:1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

第一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应用指南

(2010年11月1日修订)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参见本准则第六条)

1.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获取合理保证。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尤其是在下列重要审计环节:

(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3)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一)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2.就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常是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此外,财务报表还可能用于经济决策以外的其他决策。因此,在审计公共部门实体的财务报表时,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受到法律法规或其他监管要求的影响,并受到立法机构和与公共部门项目相关的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影响。

(二)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对基准的运用(参见本准则第十条)1

3.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人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4.适当的基准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各类报告收益(如税前利润、营业收人、毛利和费用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通常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如果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不稳定,选用其他基准可能更加合适,如毛利或营业收人。

5.就选定的基准而言,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当然,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并购)和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情况的相关变化等作出调整。例如,当按照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一定百分比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如果被审计单位本年度税前利润因情况变化出现意外增加或减少,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按照近几年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更加合适。

6.重要性与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相关;如果财务报表涵盖期间超过或少于十二个月(如被审计单位是新成立的或变更财务报告期间),则重要性与涵盖该期间的财务报表相关。

7.为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例如,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5%是适当的;而对非营利组织,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总收人或

费用总额的1%是适当的。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

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

8.如果小型被审计单位由所有者管理,所有者以薪酬的形式拿走了大部分的税前利润,其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可能一直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将扣除薪酬和税金之前的利润作为选定的基准可能更加相关。

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

9.就公共部门实体的审计而言,总成本或净成本(费用减收人或支出减收人)可能是适当的基准。如果公共部门实体保管公共资产,则资产可能是适当的基准。

(三)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10.下列因素可能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如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如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如新收购的业务)。

11.在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考虑是否存在上述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时,注册会计师可能发现了解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看法和预期是有用的。

(四)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参见本准则第十一条)

12.仅为发现单项重大的错报而计划审计工作将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单项非重大错报的汇总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更不用说还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未发现错报。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根据定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财务报表中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与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相关的实际执行的重

要性,旨在将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中未更正与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3)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三、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参见本准则第十二条)

13.由于存在下列原因,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修改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如适用);

(1)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决定处臵被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获取新信息;

(3)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变化。

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实际财务成果与最初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使用的预期本期财务成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则需要修改重要性。

第二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财会(2010)21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2010年11月1日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三条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条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

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条 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就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

(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

(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

(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六条 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七条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认为重大的错报金额作出判断。

作出的判断为下列方面提供了基础:

(一)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三)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的重要性(即确定的某一金额),并不必然表明单独或汇总起来低于该金额的未更正错报一定被评价为不重大。即使某些错报低于重要性,与这些错报相关的具体情形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将其评价为重大。

尽管设计审计程序以发现仅因其性质而可能被评价为重大的错报并不可行,但是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错报金额的大小,还要考虑错报的性质以及错报发生的特定环境。

第二章 定 义

第八条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还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第三章 目 标

第九条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恰当地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四章 要 求

第一节 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第十条 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

第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第二节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第十二条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获知了某项信息,而该信息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确定与原来不同的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予以修改。

第十三条 如果认为运用低于最初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是适当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修改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是否仍然适当。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第十四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下列金额以及在确定这些金额时考虑的因素:

(一)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四)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对本条第(一)项至第(三)项内容作出的任何修改。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

——期后事项》应用指南

(2010年11月l日修订)

一、本准则的适用范围(参见本准则第一条)

1.在财务报表报出后,如果已审计财务报表被纳人其他文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其可能承担的与期后事项相关的额外责任。例如,为遵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对通过发审会的拟发行证券的公司会后事项监管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2] 15号)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程序涵盖的期间延伸至最终发行文件的生效日期。这些程序可能包括:

(1)实施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的审计程序,并将其期间延伸至最终发行文件的生效日期或临近该生效日;

(2)查阅发行文件,并评估发行文件内的其他信息与已审计财务信息是否一致。

二、定义

(一)审计报告日(参见本准则第五条)

2.审计报告日不应早于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包括证明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已编制完成,并目_法律法规规定的被审计单位董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已经认可其对财务报表负责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日期。因此,审计报告日不应早于本准则第七条规定的财务报表批准日。由于事务性方面的原因,审计报告提交给被审计单位的日期与本准则第五条规定的审计报告日可能并不相同,而是滞后一段时间。

(二)财务报表报出日(参见本准则第六条)

3.财务报表报出日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监管环境。在某些情况下,财务报表报出日可能是财务报表报送给监管机构的日期。由于已审计财务报表不能在未附审计报告的情况下报出,因此已审一计财务报表的报出日不应早于审计报告日,且不应早于审计报告提交给被审计单位的日期。

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

4.对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报出日可能是将已审计财务报表连同审计 1

报告提交给主管部门或以其他方式公布的日期。

(三)财务报表批准日(参见本准则第七条)

5.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指定个人或机构(如管理层或治理层)负责就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编制完成得出结论,并规定了必要的批准程序。在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并未对批准程序作出规定,因此被审计单位根据其管理和治理结构,按其自身的程序来编制和完成财务报表。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财务报表需要由股东最终批准。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股东的最终批准并非注册会计师认为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必要条件。就审计准则而言,财务报表批准口是一个比较早的日期,即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确定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经编制完成,并声称对此负责的日期。

三、财务报表口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参见本准则第九条至第十一二条)

6.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本准则第九条要求的审计程序可能包括复核或测试会计记录或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的交易。本准则第九条和第一十条要求的审计程序是注册会计师为其他目的而实施的程序的补充。当然,为其他目的而实施的程序(例如,为获取财务报表日账户余额的审计证据而实施的程序,如截止程序或与期后应收账款回收有关的程序)也可以提供有关期后

事项的证据。

7.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了注册会计师需要按照本准则第九条的规定实施某些审计程序。但是,注册会计师就期后事项实施的程序可能取决于可获得的信息,特别是自财务报表日以来会计记录的编制程度。如果会计记录未能反映最新信息,被审计单位也没有编制中期财务报表(无论是基于内部还是外部目的),或者没有编制管理层或治理层会议的纪要,则相关审计程序可以采用检查可获得的账簿和记录(包括银行对账单)的形式。本指南第9段列举了注册会计师在询问过程中可以考虑的额外事项。

8.除本准则第十条所述的审计程序外,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实施下列一项或多项审计程序是必要和适当的:

(1)查阅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日后最近期间内的预算、现金流量预测和其他相关的管理报告;

(2)就诉讼和索赔事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或扩大之前口头或书面查询的范围;

(3)考虑是否有必要获取涵盖特定期后事项的书面声明以支持其他审计证据,从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一)询问(参见本准则第十条第二款第(二)项)

9.在向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询问是否已发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期后事项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询问根据初步或尚无定论的数据作出会计处理的项目的现状。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就下列事项进行专门询问:

(1)是否已发生新的承诺、借款或担保;

(2)是否己出售或购臵资产,或者计划出售或购臵资产;

(3)是否已增加资本或发行债务工具(如发行新的股票或债券),或者是否已 签订或计划签订合并或清算协议;

(4)资产是否已被政府征用或因不可抗力(如火灾或洪水)而遭受损失;

(5)或有事项是否已发生新的进展;

(6)是否己作出或考虑作出异常的会计调整;

(7)是否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影响财务报表编制时所采用会计政策适当性的事项(如影响持续经营假设适当性的事项);

(8)是否已发生与财务报表中会计估计或准备计提相关的事项;

(9)是否已发生与资产可收回性相关的事项。

(二)查阅会议纪要(参见本准则第十条第二款第(三)项)

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

10.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对于公共部门实体,注册会计师可以向立法机关查阅相关记录,如无书面记录,则就相关立法涉及的事项进行询问。

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知悉的事实

(一)管理层告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参见本准则第十三条)

11.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应用指南》所述,审计.业务约定书包括管理层同意告知注册会计师在审

计报告日至财务报表报出日之间注意到的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事实。

(二)双重报告日期(参见本准则第十五条第(一)项)

12.在采用本准则第十五条所述第一种处理方式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修改审计报告,针对财务报表修改部分增加补充报告日期,而对管理层作出修改前的财务报表出具的原审计报告日期保持不变。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原审计报告日期告知财务报表使用者针对该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何时完成;补充报告日期告知财务报表使用者自原审计报告日之后实施的审计程序仅针对财务报表的后续修改。有关补充报告日期的示例如下:“除附注X所述事项的日期为[仅针对附注、所述修改的审计程序完成日期]之外,(原审计报告日)。”

(三)管理层不修改财务报表(参见本准则第十六条)

13.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或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并不要求管理层报出经修改的财务报表。例如,当下一期间的财务报表即将报出,且在后续期间的财务报表中拟作出适当披露时,管理层可能无需报出经修改的财务报表。对会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

14.对于公共部门实体,如果管理层不修改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根据本准则第十六条采取的措施也可能包括向主管部门或适当的立法机关单独报告,说明期后事项对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的影响。

(四)注册会计师为防止财务报表使用者信赖审计报告所采取的措施(参见本准则第十六条第(二)项)

15.尽管注册会计师已通知管理层不要将财务报表报出并且管理层已同意这样做,注册会计师可能还需要履行额外的法律义务。

16.在注册会计师己通知管理层的情况下,如果管理层仍将财务报表向第三方报出,注册会计师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以设法防止财务报表使用者信赖该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采取的措施取决于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寻求法律意见是适当的。

五、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报出后知悉的事实

(一)管理层不修改财务报表(参见本准则第二十条)

对会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

17.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可能禁止公共部门实体报出经修改的财务

报表。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采取的适当措施可能是向适当的法定机构报告。

(二)注册会计师为防止财务报表使用者信赖审计报告所采取的措施(参见本准则第二十条)

18.如果注册会计师已经通知管理层或治理层,而管理层或治理层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注册会计师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以设法防止财务报表使用者信赖该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采取的措施取决于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寻求法律意见是适当的。

第四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

——分析程序》应用指南

(2010年11月1 日修订)

一、分析程序的定义(参见本准则第三条)

1.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与下列信息进行比较:

(1)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

(2)被审计单位的预期结果,如预算或预测等,或注册会计师的预期数据,如折旧的估计值;

(3)可比的行业信息,例如,将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与行业平均水平或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其他单位的可比信息进行比较。

2.在实施分析程序时,还需要考虑下列关系:

(1)财务信息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验,预期这种关系符合某种可预测的规律,如毛利率);

(2)财务信息和相关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如工资成本与员工人数的关系等。

3.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实施分析程序。这些方法包括从简单的比较到使用高级统计技术的复杂分析。分析程序可以应用到合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以及财务信息的单个要素。在实务中,可使用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合理性测试法和回归分析法。

二、实质性分析程序(参见本准则第五条)

4.注册会计师在认定层次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可以是细节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或两者的结合。在确定实施何种审计程序(包括是否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各种可供使用的审计程序在将认定层次的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时的预期效果和效率。

5.注册会计师可以向管理层询问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所需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以及被审计单位实施这种程序的结果。如果注册会计师确信管理层编 1

制的分析数据是适当的,则使用管理层编制的这种数据可能是有效的。

(一)实质性分析程序对于特定认定的适用性(参见本准则第五条第(一)项)

6.实质性分析程序通常更适用于在一段时期内存在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分析程序的运用建立在这种预期的基础上,即数据之间的关系存在且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继续存在。然而,某一分析程序的适用性,取决于注册会计师评价该分析程序在发现某一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引起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的有效性。

7.在某些情况下,不复杂的预测模型也可以用于实施有效的分析程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对既定数量的员工支付固定工资,注册会计师可利用这一数据非常准确地估计出该期间的员工工资总额,从而获取有关该重要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证据,并降低对工资成本实施细节测试的必要性。一些广泛认同的行业比率(如不同类型零售企业的毛利率)通常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实质性分析程序,为已记录金额的合理性提供支持性证据。

8.不同类型的分析程序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证。例如,根据租金水平、公寓数量和空臵率,可以测算出一幢公寓大楼的总租金收人。如果这些基础数据得到恰当的核实,上述分析程序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而可能无需利用细节测试再作进一步验证。相比之下,通过计算和比较毛利率,对于某项收人数据的确认,可以提供说服力相对较弱的审计证据,但如果结合实施其他审计程序,则可以提供有用的佐证。

9.对特定实质性分析程序适用性的确定,受到认定的性质和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例如,如果针对销售订单处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对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认定,注册会计师可能更多地依赖细节测试,而非实质性分析程序。

10.在针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时,特定的实质性分析程序也可能视为是适当的。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对应收账款余额的计价认定获取审计证据时,除了对期后收到的现金实施细节测试外,也可以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以确定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

付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

11.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传统上考虑的各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关系,在政府部门或其他非企业公共部门实体的审计中往往是不相关的。例如,在很多公共部门实体中,收人与支出之间几乎没有直接关系。另外,由于资产的购臵支出可能不予资本化,购臵资产(如存货和固定资产)的支出与在财务报表中这些资产的金额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同时,用于比较目的的行业数据或统计数据可能无法在公共部门获取。然而、其他数据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关的,如每公里公路建设成本的差异,或者购买车辆的数目与报废车辆的比较。

(二)数据的可靠性(参见本准则第五条第(二)项)

12.数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该数据的环境。因此,在确定数据的可靠性是否能够满足实质性分析程序的需要时,下列因素是相关的:

(1)可获得信息的来源。例如,从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独立来源获取的信息可能更加可靠。

(2)可获得信息的可比性。例如,对于生产和销售特殊产品的被审计单位,可能需要对宽泛的行业数据进行补充,使其更具可比性;

(3)可获得信息的性质和相关性。例如,预算是否作为预期的结果,而不是作为将要达到的目标;

(4)与信息编制相关的控制,用以确保信息完整、准确和有效。例如,与预算的编制、复核和维护相关的控制。

13.当针对评估的风险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如果使用被审计单位编制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考虑测试与信息编制相关的控制(如有)的有效性。当这些控制有效时,注册会计师通常对该信息的可靠性更有信心,进而对分析程序的结果更有信心。对与非财务信息相关的控制运行有效性进行的测试,通常与对其他控制的测试结合在一起进行。例如,被审计.单位对销售发票建立控制的同时,也可能对销售数量的记录建立控制。在这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把两者的控制有效性测试结合在一起进行。或者,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该信息是否需要经过测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及其应用指南对注册会计师确定针对实质性分析程序所使用的信息实施的审计程序作出了规定并提供了指引。

14.无论注册会计师是在期末对财务报表审计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还是

在期中实施并计划针对剩余期间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本指南第12段第(1)项至第(4)项的规定均适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规定了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的有关要求。

(三)评价预期值的精确程度(参见本准则第五条第(三)项)

15.在评价预期值是否足以精确确定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考虑的相关事项包括:

(1)对实质性分析程序的预期结果作出预测的精确性。精确性,也称精确度,是指对预期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程度的度量。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形成的预期值的精确性。预期值的精确性越高,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程序获取的保证水平将越高。例如,与酌量费用(如研究开发或广告费用)相比,注册会计师预期各期的毛利率更具有稳定性;

(2)信息可分解的程度。信息可分解的程度是指用于分析程序的信息的详细程度,如按月份或地区分部分解的数据。通常,数据的可分解程度越高,预期值的准确性越高,注册会计师将相应获取较高的保证水平。当被审计单位经营复杂或多元化时,分解程度高的详细数据更为重要。例如,与对整体财务报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相比,对单个经营部门的财务信息或某个多元化经营的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可能更有效;

(3)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例如,在设计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能考虑是否可以获得财务信息(如预算和预测)及非财务信息(如已生产或已销售产品的数量),以有助于设计实质性分析程序。如果信息是可以获取的,如本指南第12段和第13段所述,注册会计师仍可能需要考虑信息的可靠性;

(四)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差异额(参见本准则第五条第(四)项)

16.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且无需作进一步调查的差异额时,受重要性和计划的保证水平的影响。在确定该差异额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规定,注册会计师评估的风险越高,需要获取越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

因此,为了获取具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当评估的风险增加时,可接受的、无需作进一步调查的差异额将会降低。

三、有助于形成总体结论的分析程序〔参见本准则第六条)

17.按照本准则第六条的规定,在临近审计结束时设计和实施分析程序是为了佐证在审计财务报表各个组成部分或各个要素过程中形成的结论。分析程序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形成合理的结论,作为审计意见的基础。

18.实施分析程序的结果可能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出以前未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修正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并相应修改原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19,按照本准则第六条的规定实施的分析程序,可能与用作风险评估程序的分析程序类似。

四、调查分析程序的结果(参见本准则第七条)

20.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以及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其他审计证据后,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评价管理层的答复,获取与答复相关的审计证据。

21.如果管理层不能提供解释,或注册会计师结合与管理层答复相关的审计证据认为管理层的解释不充分,则可能需要实施其他审计程序。

第五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重要性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性原则,明确重要性概念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第三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第四条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第二章重要性的确定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

第六条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较小金额错报的累计结果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第九条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

第三章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第十条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重要性,并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评价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否仍然合理。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有助于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第十一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这种反向关系。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一)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二)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第十二条在评价审计程序结果时,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可能与计划审计工作时评估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并考虑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第四章评价错报的影响

第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在审计过程中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第十四条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包括:

(一)注册会计师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包括在以前期间审计中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净影响额;

(二)注册会计师对不能明确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即推断误差。

第十五条如果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

在任何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应当要求管理层就已识别的错报调整财务报表。

第十六条如果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十七条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是否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并考虑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

第五章与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

第十八条如果识别出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的规定,考虑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