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财政审计如何为人大服务

时间:2019-05-12 07:0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财政审计如何为人大服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财政审计如何为人大服务》。

第一篇:试论财政审计如何为人大服务

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职权,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履行预算执行审计,接受人大的监督,做好对人大的监督服务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人大按照《预算法》、《监督法》审查和批准预算、决算,依法对财政进行监督,当好审计的“后盾”,是人大的职责。在财政审计工作中,审计接受人大监督,为人大服务做了大

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国家审计机关在接受人大监督,主动配合人大,搞好财政审计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也显现了一些薄弱之处,有待加以改进。为此,本文就财政审计如何为人大监督服务,提出以下不成熟的思考。

一、审计和人大的关系

财政预算监督是由人大、审计、纪检等部门组成的外部监督体系。人大依法对财政部门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是财政监督体系中最高层次、最高权威的监督。审计依法实施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是对公共财政管理所必需的一种专业性的监督,具有公允性监督的本质特征。

二者依法行使对财政的监督,目标一致,具有统一的关系;同时二者又有相对独立性,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矛盾关系。因此,二者是矛盾的统一关系。

1、统一性表现:首先,目标一致,是为了推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其次,互相促进,人大通过对审计的监督,促进审计提高质量,有利于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提高审计威望;人大利用审计监督的工具,更好利用审计成果,有利于提高人大对财政的监督质量。

2、独立性和监督与被监督的矛盾表现:首先,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审计既要对政府的负责,又要做好对人大的服务,其实是一种制度上的矛盾。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内审,必然先要把政府的要求和利益摆在首位,审计机关代表政府向人大提交审计工作报告难免会打折扣。其次,相对独立性,预算执行审计与人大监督都是依法开展工作,审计是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

二、财政审计为人大监督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上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审计体制属于行政型体制,审计机关属于政府的组成部门,实质上属于政府的内部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直接对政府首长负责,同时也对人大负责,依法接受人大监督。由于体制原因,国家审计机关在对政府负责的同时,又必须对人大监督服务的选择上,更偏重于对政府负责。因此,审计提交给人大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必然会经过政府审查,这样形成的报告往往是经过筛选、过滤的,难以保证财政审计的“原汁原味”,影响了审计客观、真实性。

(二)审计与人大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优势互补没有发挥出来。

审计和人大存在配合上的不够协调,存放在“两张皮”的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财政监督的合作机制。审计是监督财政的专业组织,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但审计缺少人大的权利支持,影响审计执法力度和审计权威。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权威性,但人大在监督财政方面缺乏审计的专业配合,对财政监督缺乏第一手资料,很难掌握客观真实的预算执行情况,也影响人大对财政的有效监督。

(三)预算监督法规体系不完善。

预算法规比较滞后,1994年《预算法》颁布至今已经14年,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极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增加了审计依法判断和审计的难度。预算执行的监督依据是《预算法》《审计法》等法规,而预算法规的解释权在财政部门,这样的解释必然是为财政部门“解套”。

(四)人大缺乏一定的专业人才。

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形式重于实质,预算审查处于“政府怎么报,人大怎么批”。人大预算监督缺位,主要是对财政预算执行的实质性监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才缺乏和力量不足。第二,政府提交给人大审查的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决算草案专业术语高深,项目不细,在人大缺乏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增加了人大开展实质性审查带来难度。

(五)审计独立性依然较差。

《审计法》明确“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审计监督为政府和政府首长服务,实际上是属于国家的内部审计,因此,审计的独立性是比较有限的。经济依赖关系影响审计独立性,国家审计机关在财政财务关系上属于同级财政,在经济上与同级财政有着依附关系,造成审计监督财政预算的软弱无力,经济上的依赖性必然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三、搞好财政预算审计为人大监督服务的建议

(一)顺应审计体制,促进财政审计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审计至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依然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审计

既要对政府负责,同时又要对人大监督服务,审计必须找准生存和发展的“平衡”点。在现行体制下,尽可能赋予审计工作上更强的独立性,在审计手段上赋予一定的办案侦查权,适度提高审计部门的行政级别,提高审计权威,提高审计处理处罚权,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预算审计在经济监督中的作用。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改善对人大的监督服务方

式。

我国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督服务主要是采取两个报告的方式,即“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整改情况报告”。新形势下审计对人大的服务要积极创新发展,首先,财政预算审计关口前移。审计机关应积极主动配合人大参与预算编制初审,对预算草案编制的合法、合理、真实和准确性进行审计,为人大提供专业支持。促进预算编制的合法、科学、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细化。第二,积极开展预算事中审计。配合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经常性监督工作。第三,完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方式。紧紧围绕两个报告开展财政审计工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争取人大重视,促进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第四,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提高审计权威,发挥舆论监督。第五,逐步探索部门决算审签制度提高决算质量。

(三)建立审计和人大的合作机制,实现审计和人大的优势互补。

建立审计机关和人大的合作机制,发挥各自的专长,放大监督质量和能量。探索审计和人大预算监督制度合作机制,审计和人大定期工作研讨,人大定期视察审计工作,审计定期向人大汇报工作。建立起以预算项目预审基础,以事中及时监督为中心,以必要的事后抽查和专项检查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分工合理的预算监控运行机制。探索权威性和专业性结合的政治体制。如人大财经委和审计机关相互兼任领导职务,把审计的专业性优势和人大的监督权威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审计和人大之间建立信息网络,互通信息,提高监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四)人大要做好审计的后盾,提高财政预算监督水平。

人大要做好审计的坚强后盾,帮助审计排除预算执行审计阻力和干涉,防范和制止预算执行审计中不适当的政府行为,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完善《预算法》等财政监督法规,确保依法预算监督有法可依。充实人大财政监督专业队伍,提高预算监督能力。充分利用预算执行审计成果,发挥舆论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健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为搞好财政审计工作,做好人大服好务工作,审计机关必须建立一支知识全面、结构合理的审计人才队伍。抓好队伍建设,搞好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分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审计综合素质,确保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顺应审计事业发展需要。

第二篇:浅谈财政审计如何服务于人大预决算审查

浅谈财政审计如何服务于人大预决算审查

《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职权。同时修订后的《预算法》确定了本级财政决算草案的国家审计制度。人大依法行使财政监督职权,审查和批准预算、预算调整方案、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人大和审计机关都要对财政进行监督,财政审计和人大预决算审查的内容相近,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推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具体实施中人大应利用审计监督的专业性,更好利用审计成果,提高人大对财政的监督质量,使人大监督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为此,本文就如何积极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为最高层次、最高权威的人大监督服务,提出以下思考意见。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审计的永恒主题。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政府管理的不断规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搞好财政审计工作,做好为人大服务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政、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要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等全面综合素质。审计机关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培养全面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加强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顺应工作发展需要。

二、整合各方监督计划

实现监督工作相互促进

审计机关在年初制订审计项目计划时,应事先向人大了解财经领域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涉及财政监督方面的重要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相互沟通,便于将人大重点关注内容融于每一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将《预算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人大对决算草案审查的内容作为预算执行审计和财政决算审计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监督实效,实现监督工作的相互促进。

三、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服务人大提供完整信息

(一)预算编制审计

审计机关应积极主动配合人大参与预算编制初审,将审计监督前移,对预算草案编制的合法、合理、真实和准确性进行审计,切实把好预算编制审计关,为预算执行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关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在财政预算编制完成后,向人大提请之前,对报批的预算从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入手,查看是否在报送公共财政预算的同时报送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各项预算是否细化到具体的明细科目和部门单位,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定员定额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和符合实际,部门预算收入支出是否真实等。为人大常委会初审预算收支方案提供专业支持,从而有效约束预算过粗、待分解预算数过多以及未预算到具体单位和项目等行为,促进预算编制的合法、科学、公开、细化。

(二)预算执行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要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按《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同时结合《预算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对人大常委会审查本级决算的内容进行重点审计。

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审计部门向政府提交预算执行的审计结果报告,同时代政府向人大提交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坚持客观求实的原则,更加全面审慎地反映情况、揭示问题、提出建议。可以为人大常委会监督预算执行提供科学依据,使人大监督更具针对性、有效性,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促进本级各部门、单位严格执行《预算法》,切实推进政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发挥财政在调控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财政决算草案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可作为决算草案审计的基础。财政决算草案审计是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财政部门编制的政府决算草案在报政府批准前进行审查和发表意见的审计行为,是对财政部门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系统的审查、分析和评价,从而使决算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决算草案审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决算草案真实性的审计、决算草案准确性的审计、决算草案及时性的审计。

通过审计部门的专业鉴证,从而保证向人大提交的政府决算草案真实、准确、完整,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提供参考。

四、争取人大信任支持

树立人大审计监督权威

(一)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争取人大对审计结果的信任,充分利用审计监督成果,延伸人大财经监督,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人大可以从审计部门对上一年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的结果中,发现违反财经法纪等问题,并及时进行整理、加工,提供给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使他们结合预算审查,分析和研究一些深层次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议意见,提高人大审查监督的质量和效果。若在审计中发现了好的典型经验或研究总结出了好的对策措施,人大常委会就可批转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推广或对正在执行中的预算进行间接地修正规范。

(二)督促查出问题的整改问责

争取人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重视,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人大可通过“交办函”的形式交政府整改,并要求政府限期报告整改结果。每年人大常委会都应紧盯着在上年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开展专题询问,同时可以要求审计机关将其再次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对连续两年以上“入选”整改不力的累犯单位,要按新法相关规定,启动问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这样做既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落实审计决定,严肃财经纪律,又能更好地树立人大、审计的权威性,同时确保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的严肃性。

总之,审计要依法为人大提供服务,争取人大的信任和支持并接受人大监督,才能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的应有作用,又有利于提高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权威,强化人大监督职能,突出人大监督的法律地位,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篇:财政审计

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篇:浅谈财政审计大格局

浅谈财政审计大格局

曲铁胜(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办)

摘要: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财政审计的思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2009年,审计署党组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本文从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的提出背景、意义,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特点,大格局财政审计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的提出背景、特点和意义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指导下,有效统筹整合审计资源,以推动建立完整统一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为总体目标,以财政资金审计为主要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的提出背景。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财政审计的思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2000年,审计署成立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开展财政审计一体化试点,2005年,审计署整合各特派办财政审计资源,开展财政审计“大兵团作战”试点。但是,社会各届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审计工作本身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全国人大希望审计工作报告进一步增强整体性、时效性,避免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情况与财政决算报告在上存在差异的问题。同时,要求审计工作报告进一步突出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方面的内容。

2.各级地方政府希望能够减少在一个省(市、县)多次进点审计的问题。

3.财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财政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审计署党组在全面总结以前财政审计一体化经验的基础上,从切实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时效性出发,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

(二)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主要特点。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组织协调更加统一,即统一方案、统一培训、统一进点、统一组织实施。

2.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时效性更强,避免跨报告的问题。

3.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目标更加清晰,紧紧围绕“两个报告”安排审计工作。

4.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整体性更加突出,各个审计项目之间及其与总体审计目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5.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范围更加集中,主要反映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6.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论指导是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意义。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财政审计工作,落实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的财政审计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克服目前财政审计力度不够、资源分散、层次不高等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迫切需要,是促使财政审计从体制、安全、绩效的角度来审视国家财政运行系统,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重要途径。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有利于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视野,统筹安排部门预算、民生资金、经济责任、政府扩大内需资金、政府决算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二、大格局财政审计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收支平衡难度加大,预算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支出管理更加复杂,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因此,大格局财政审计关注的重点

应该是带有全局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通过揭露问题,分析原因,促进改革,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推动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具体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关注中央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

大格局财政审计,要认真贯彻20字审计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重点关注中央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通过审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关注健全统一、完整的国家财政。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财政就不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政权,就不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我们现在的国家财政,严格意义上讲包括一般预算、资本经营预算、债务预算、基金预算。目前真正纳入预算的是税收;债务既没有进入国家预算,也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外债当中的还债支出进入了预算,但外债收入没有进入预算;资本经营没有预算;不少基金都没有纳入国家预算;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相当一部分进不了地方预算,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资金也进不了预算。因此,大格局财政审计要关注健全统一、完整的国家财政。

(三)关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现在的财政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完善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尤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的不匹配问题,特别是基层财政困难较大。二是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完善。三是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建设需要加强。在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合理的产业分工就会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财政体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进行改革、完善。

(四)关注健全完善财政法制。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但目前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的设计、财政管理的法律依据等都很不完善,有些法律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导致在财政运行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在大格局财政审计中要关注这些问题,促进财政法制的健全和完善。

(五)关注不断完善和灵活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

在大格局财政审计中,要关注一些地方政府越权开减免税口子,自定税收优惠政策,先征后返等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问题;要在对财税部门的审计中关注现行财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进一步完善政策;要关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防范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互相转化;要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关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

(六)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财政支出结构在逐步优化,但还不够,资金使用效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的基本职能应当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大格局财政审计要关注财政支出投向竞争性领域的问题,关注行政运行成本偏高的问题,关注一些法定支出在不同地区间苦乐不均的问题,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关注地方政府负债与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主要体现在财政赤字风险,呆帐、坏帐风险,债务风险。当前地方政府负债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债务规模大、缺乏统一管理,债务率、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偏高,逾期债务的比例较大, 使财政背负许多不该承担的包袱, 甚至超越财政的承受力,引发财政风险。大格局财政审计的重点是摸清家底,特别是要掌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际状况,推动建立公开规范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控制机制和债务管理制度。

(八)关注预算管理改革。

重点关注政府预算与部门预算不一致的问题,预算与决算差异较大的问题,代编预算与“打捆”预算的问题,国库资金管理与财政专户管理的问题,隐藏财力性资金的问题,非税收入征管的问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问题,基金预算管理的问题,结余资金管理的问题,超收收入安排使用的问题,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的问题等。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深化财政审计工作,落实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的财政审计目标的重要举措。各级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强财政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财政审计大格局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财政审计项目的方案审定、人力资源调配、审计过程控制、重大问题处理、审计报告审核等事宜。

(二)树立国家财政审计的观念。

刘家义审计长在谈到财政审计时指出,我们现在从事的财政审计都是国家财政审计的某些方面,没有站在“国家财政”这个全局上,更没有站在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观念上从事财政审计工作。所以,各级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国家财政审计的观念,站在国家财政审计的高度开展审计工作。

(三)创新工作思路。

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需要审计人员树立“创新才能发展”、“没有持续创新就没有持续发展”的观点,不断丰富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和内涵,不断总结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不断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方式方法,实现审计经验到审计知识、审计知识到审计智慧的飞跃。

(四)学习财政、熟悉财政,掌握财政运行规律。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我们如果对国家财政体制、制度、政策、法律、运行机制,不是十分了解,不能掌握全部运行规律,就搞不好国家财政审计。所以,我们要真正搞好财政审计,首先要学习财政、了解财政,真正把握财政运行的规律。(曲铁胜)

第五篇:财政审计工作总结

财政审计工作总结

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开展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依法理财,规范财政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以来,各级审计机关经过多年研究、摸索、总结,应该说基本掌握了一套较为可行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和不平衡,面临一些困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影响今后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

一、制度层面设计不合理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由地方同级审计机关对本级的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这种权限设计实际是不科学的,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地方审计部门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人事、财政等管理权限都在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反过来要监督政府自身,本来就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再加上本级预执行审计中发现的地方财政行为的不规范性和违纪问题,均与本级政府的财政意志、政府行为、财政利益密切关系,如:近几年出现的虚假财政收支、高额的招商引资、违规减免税费等引起的损失,无不是政府为完成考核所致;同时,为了稳定部门利益,照顾人情关系,各利害部门甚至政府都会出面要求审计监督不要过严,结果造成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不力,流于形式。曝光、处理的大多是一些既无关地方财政利益,又无关违规制约的问题。最后形成的审计结果是“和谐”的。同时,财政审计工作报告在向人大报告前,需先经同级人民政府把关,导致审计结果中部分内容被“过滤”,或者是表述含糊笼统,使得人大根本无从掌握完整、真实的情况,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有的问题即使送到人大,由于领导层面的沟通,人大也会主动要求从审计报告中删除。

二、监管机制问题导致审计对象和内容缺失,影响审计的完整性。

这突出表现在受审计体制和审计管辖范围的限制,基层审计机关在“同级审”中,应纳入审计的单位而未纳入,应审计的内容而不能审,造成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内容不够完整。《审计法》明确规定同级审中应包括本级财政全部收入和支出,但现实中因“审计管辖范围”的限制,形成了《审计法》所要求的和实际操作上的矛盾,无论在监督对象上,还是在审计内容上不能完全到位,形成审计“真空地带”。按照现行审计体制的规定,国家税务局在地方的各级机构不属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对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中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不能进行核实,而国税部门负责征收的增值税、消费费、所得税,是税收收入的主体,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税源的管理及征收情况对基层财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审计机关无权对其实施审计监督,中央审计机关又无力年年审,国税入库、提退代征手续等情况无法审计核实,对国税代征的地方收入,只是抄录财政账薄和报表上的一些数字,缺乏审计取证应具备的客观性、完整性。另外,一些坐落在地方的国有商业银行、非地方的商业银行、驻地方的省直属部门单位不同程度地与地方财政收支有关,不经审计或审计调查,资金状况就无从知晓,审计对象及内容的缺位,影响着同级审的质量。

三、受审计水平所限,基层同级审内容单一。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应依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因此,监督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就是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由于人力和技术上的原因,现阶段基层的大多数审计机关把预算执行审计目标主要定位在真实性、合法性上,在审计中,把核实财政收支、摸清家底、揭示问题作为审计具体目标,而对预算的编制环节关注不够、对预算支出的结构分析不够、对财政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确立,财政收支行为逐步得到规范,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成了人大、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审计部门就必须围绕财政支出效益做文章,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应逐步由真实、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这也是审计机关在今后财政审计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四、审计整改难以完全到位弱化了同级审计的权威性。

规范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是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由于受审计环境、执法手段、滞后的财经法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审计机关大都不能正确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存在审计执法不能完全到位的情况。审计处理上大多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避重就轻,形成的审计报告大都是点到为止,不痛不痒,尤其是影响到本级政府或政府部门利益的重大问题,很难如实反映到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计处罚上只是象征性的或者干脆不作处罚,在客观上起到了庇护纵容的作用,致使有些单位违纪违法问题屡禁不止,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上基本上是能整改的就整改,不能整改的也就得过且过,形成年年审,年年问题老面孔。

五、审计风险难以有效防范影响了审计效果。

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性和复杂性,使得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审计的风险。这既有外部环境诸如审计体制制约、受长官意志支配,审计对象、内容不完整等等因素影响,又有审计自身因素影响。从审计自身来说,主要有审计人员的预算执行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采取的措施不到位。一是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缺乏法律上的保证措施,即使推行承诺制,对被审计单位不愿签定承诺制制度的行为,无法制裁。二是延伸审计力度不够。由于受审计力量及审计时间的限制,审计常常是“点到为止”,而且往往只注重资金的静态审计,忽视动态审计。三是审计调查中对财税部门内控制度的测试重视不够。审计内容和重点难以突出,凭以往经验审计就带有盲目性。四是审计手段简单、落后,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解决上述困境的几点意见:

一、改革预算执行审计组织方式。

要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就需要改革现行本级审计监督的方式,实行上级审计机关为主、本级审计机关配合的联动审计方式。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预算执行审计是个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审计机关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及时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要着力解决“上审下”与“同级审”两张皮的矛盾,增强预算执行审计效果。对国税审计这一块,在不改变现行审计管辖权的情况下,对审计署当年不纳入延伸计划的,应授权地方审计,纳入当年计划,可组织地方审计机关派员参与,掌握与地方财政收入有关的资料。地方审计机关查出问题属于上一级问题将情况上报,属本级问题由本级审计机关依法处理。上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与下级财政相关的情况,也要及时通报给下一级审计机关,真正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协调配合机制。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监督空白点。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能和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地方政府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干预。积极建立审计机关直接向人人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

二、找准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和定位。

预算执行审计是永恒的主题,但这并不是说预算执行审计模式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财政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审计目标必须适应财政体制的变革。现阶段要在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的基础上,逐步向财政收支的效益性上转变。当前,就是要通过审计,促进财政部门树立效益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财政支出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基层审计机关要积极大胆探索,对财政支出效益、税收征收成本进行审计,在各预算执行单位中推行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积累成功经验和有效的方法,使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真正向效益性转变,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高层次的作用。

三、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规范化。

一方面建议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运用。对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负责人要引用问责机制,将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任免奖惩等挂钩,使领导干部不能也不敢干涉审计查处问题,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严肃性。探索适时取消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审计情况直接向人大报告,把审计监督真正纳入到国家宏观治理体系中,确立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要强化自身法规体系建设,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协查制度,使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经常沟通,及时反馈预算执行审计情况,要以省级审计机关为中心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资料数据库,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为财政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通过学习提升人员自身素质。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上级机关要多办一些讲座、专座,充实审计人员知识,同时,组织审计人员进名校,开拓审计人员视野。二是要建立审计专家库,要从各行各业遴选行业专家,把专家纳入审计人才库中,为绩效审计提供专业支持。三是要选择一些成功预算审计实例,进行总结和归纳,供业务人员观摩学习,提升审计人员思维能力。只有在人员培训上做到上下一盘棋,形成经常性的轮训制度,分层次培训审计人员,才能使审计人员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技能,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发展的需要。

下载试论财政审计如何为人大服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财政审计如何为人大服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审计考纲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财政审计》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审计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

    财政审计研究

    基层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新乡县审计局杨慧芳2010年,国家审计署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作为基层审计机关,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是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成果......

    财政审计重点

    财政审计重点——把握“九个字”财政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龙头”。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的主题是深化财政审计,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按照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在推进......

    第三章 财政审计

    第三章 财政审计(上) 案例:材料分析题 1.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17个省(区、市)税源比较集中的35个市(地)税务机关2008年至2009年9月税收征管情况......

    人大审计作业

    课程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一共10题,每题6分。) 试题1 (6分) 按照()的不同,审计可以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 A. 审计的主体【160642】 B. 审计的目标和内容C.......

    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目前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做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

    财政联网审计交流材料

    财政联网审计交流材料 财政审计的做法近年来,县审计局积极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工作,在审计实践中实现了“预算指标-预算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各环节、全过程审计,有效发挥了审计实时......

    浅议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

    浅议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审计监督的对象、审计的重点和内容、审计目标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审计署在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