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理论实践剖析材料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基础是学习,关键在于实践运用。审计机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国家审计实践。“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是科学发展理论在国家审计领域的理论创新,它用比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抓住了国家审计制度安排的核心要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行中各内部组织的分工协作,发挥各自功能的内在机理,使审计目标任务与国家治理目标任务高度重合,拓宽了审计视野,拓展了审计的空间,解放了审计思想。
一、正确理解“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核心价值观。免疫系统论体现国家审计责任、公正的价值。国家审计核心的价值在于:责任的精神,公正的标准。国家审计应当回归到政府责任这个直接的审计推动元素,把鉴定政府责任履行、帮助政府履行好责任,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作为国家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国家审计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内缊着公正的价值,体现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又是国家实现民主的基本要素。坚持公正的标准是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决定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发挥治病免疫功效的程度。
二、理性思考发挥免疫功能有效途径。免疫系统具有感知异常、疾病、风险并消除异常、疾病、风险而恢复常态的特性。正常发挥免疫功能的关键在于识别、反馈异常,通过审计建设性作用来达到免疫各子系统有机协调发挥最佳状态。审计的建设性就是要审计工作者发现或研制好的“疫苗”,并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内生能力。感知异常、疾病、风险就是能诊断已经存在问题或潜在问题,消除异常、疾病、风险就是要通过分析问题根源,能提出治本建议对策,研发针对性“疫苗”供患者使用,不仅根治病源恢复常态,而且能进一步增强“体魄”,使经济社会在更高的水平或状态上运行。
三、积极在实践中探索。
(一)坚持开放、公开原则。开放、公开是发挥建设性作用基础。一是计划开放。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审计工作要满足多元主体不同利益者的诉求,审计计划目标的创设过程要有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吸纳社会各方意见,反映社会各方需求,体现相关利益者要求。二是结果公开成为常态。公开、透明是现代社会民主和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审计结果公开,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有效信息。社会主体能平等获取审计信息,参与社会管理者和经济投资主体,可以根据审计结果行使权力或用脚投票,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三是按产品定位组织生产。根据审计现有资源,对生产产品进行定位。根据服务对象细分审计服务产品,按服务对象分类出具意见和建议,提高意见建议针对性,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二)坚持“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并重原则。“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并重是“免疫系统论”对审计质量的本质要求。“免疫系统论”要求国家审计不仅要依法、程序,而且审计所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是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是“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的有机统一。既立足于监督,坚持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不放松,这是相关当事者认识问题的基石,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又着眼服务,注重深刻分析问题的本质,是政策、体制、机制上需要完善,还是问题做法违背客观规律,扰乱经济社会秩序,从而提出“怎么办”的意见建议。
(三)重塑审计管理提升审计价值。重塑审计管理是提升审计价值的有效途径。审计结果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产品质量直接体现为我们的工作质量。和任何一种产品一样,最终产品的质量是由以前每道工序的质量决定的。要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就必须有一套与之匹配审计管理体系。现行的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还停留在行政执法型审计的管理模式上,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捆住了人们的手脚,影响着绩效审计发展的进程。现在是形势倒逼,管理必须重塑。一是审计机关要从数量型的审计项目中解放出来,以目标为导向,围绕事项确定审计工作,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审计事项确立由主观判断为主调整为以需求调查为主,提升审计事项价值,实现与需求的直接对接。三是审计方案除流程式、当事人管理外,引入独立第三者(方)意见,提高方案使用价值。四是延伸审计产品管理价值链,审计产品不能局限于报告、决定、建议,应将审计产品拓展至审计全过程,对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形成审计信息、要情、专报也作为审计产品管理,同时对审计产品价值进行跟踪,包括审计整改落实、有关批示的落实情况。所有审计产品纳入审计项目要素进行管理,归入审计方案控制范畴。五是内部控制环节实行弹性管理。根据审计目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规模、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审计事项的难易程度优化程序与效率的配置。对资金规模小、审计业务单一,或者审计结果无须处理处罚的审计项目,省略第三级复核;对临时交办事项单一的任务,按交什么,办什么的原则,可持审计通知书或介绍信对交办事项进行调查,调查报告经签发程序送交办单位。六是发挥审计组团队优势,将审计组讨论审计方案、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纳入审计组必经会议议程,发挥审计组集体智慧作用。
(四)做好绩效审计的细节策划。绩效审计从结果上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抓住了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二是揭露了体制性障碍、政策制度性缺陷、管理的漏洞,促进了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当前项目中有不少好的绩效审计议题,但实施更多停留在理念上或在报告阶段的提炼上,没有贯穿审计全过程,绩效审计特点不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关键是绩效审计细节策划不到位。在确定绩效审计目标主题后,关键在于工作细节的策划。这些细节主要包括:制定审计标准,利用审计标准对审计事项的绩效状况进行分析和衡量;用标准指导审计人员如何开展审计工作,到哪里收集证据,证据涉及哪些具体内容;明确审计过程中要收集多少资料,获取哪些证据,找哪些人谈话,如何进行调查等具体内容。所有工作围绕绩效审计的目标指向,实现力的矢量最大化。
第二篇: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探讨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行政改革步伐加快的趋势下,实施政府绩效审计是评价公共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考核政府绩效的重要手段。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作为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制度创新,也是改进和强化政府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公共财政审计水平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理论评述
(一)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含义
我国的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为了完成其职能,用以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支付,既包括国有资产又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将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作为政府效益审计的一个子部分,即审计机关在对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其履行政府职能所使用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分析、监督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的专项审计活动。
(二)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迅速发展,并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现状,在国内,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理论在近年才逐渐丰富起来,如《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李武好等, 2002),《财政支出经济分析》(杨芳丹, 2001),虽然研究了公共支出绩效评价问题,但却未涉及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治环境支持
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建立健全、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改革深化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日趋完善。《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政府审计的主要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证。
(二)经济环境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可喜成果,但是政企分开并未完全到位。财政支出规模庞大,支出内容庞杂,公众越来越关注公共部门使用资金的效益、效率状况,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观念深入人心。
(三)法律环境支持
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2006年6月1日实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立法目的。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也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四)科学技术环境支持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从而加快了计算机审计的建设步伐。审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向计算机审计转变。财务软件、审计软件、管理软件相结合开展审计,因而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审计效率,使更多审计资源可以投入到绩效审计领域内。
(五)实践性支持
近年来, 审计署和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从事的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运行实践为接下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总结的经验。如深圳市审计局自2002年至2006年开创性地进行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广泛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很好效果。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尤其是公共支出绩效审计不仅是可行的,也是非进行不可的。
三、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实践状况分析
(一)我国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绩效预算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完整、预算编制数据粗糙、预算透明度不高等缺陷。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使得审计重点仍停留在真实性、合法性上,占用大量审计资源,阻碍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二)现行的绩效审计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审计机关最先开展绩效审计的是与财政、财务收支的资金使用、分配、管理中存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关的问题。公共支出侧重于合规性审计,忽视其原定目标和效益效果。开展项目绩效审计时常忽视结合经济、政策和自然环境进行宏观因素分析,忽视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审计范围还没有涵盖所有公共部门的财力、人力、物力、时间资源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范围覆盖面窄,审计内容不全面。
(三)审计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目前政府公共部门的支出绩效审计在制度建设上还是空白,《审计法》只规定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没有具体的条文内容,也没有对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设置一些具体
规范和操作指南和审计评价指标,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
四、如何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绩效审计模式
(一)合理选择审计项目
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关键是选择具有代表性、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选择财政投入大、政府和社
会关注程度高的热点问题。审计机关开展项目审计时应当量力而行,即对项目展开可行性分析,考虑审计难度、审计成本、审计资源及审计风险等相关因素。
(二)明确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强调一个组织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公共部门不同于企业,其效益可划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体现为:公共资金投入的经济性、产出的效果性、资金使用的节约性、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潜在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或项目的展开未来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公共部门经济、管理活动对全社会运行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如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
(三)确保审计内容的完整性
公共资金流经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绩效问题,因而绩效审计应当覆盖资金运行的各部门、各项目、各环节。一般说来,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支出项目决策的可行性评价、社会、经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绩效情况、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公共项目和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在分别审计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展开资金使用效益效果的评价。
(四)运用综合性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中的审阅法、观察法、顺查法、逆查法等技术方法外,还应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综合分析资金使用、资金管理及项目运作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审计的技术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横向比较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财务分析法等,客观评价了被审项目的公共资源使用的效果,还反映了管理体制的缺陷与漏洞。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绩效审计时必须全面、系统、宏观看问题,既要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环保、生态、社会效益;既要重视反映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反映长期绩效指标;既要坚持定性分析,又要坚持定量分析;既要重视指标的特殊性,又要兼顾与法律、政策、标准的互补性;既要运用总量评价,也要结合比率评价。审计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宏观环境、客观情况、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将有关指标结合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进行动态、综合、横向比较评价。
(六)积极促进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
绩效审计归根到底还是对政府经济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我国的政府正在进行职能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也伴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审计机关也应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通过对政府活动进行评估,评价决策的科学性,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从而促进政府改善管理;通过对公共部门单位的审计,为政府确定相关单位的责任目标提供基础,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共单位责任问责机制的建立。
第三篇:审计理论心得
审计理论专题学习心得
12010030804赵哲
上大学以前,我只知道有会计,这是个热门专业,但是从未听说过审计这个名词,或许是和审计比较有缘吧,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报的专业是会计,因为我家从事会计行业的亲属比较多,再加上自己的性格特点,觉得这个专业还是比较适合我的,不过通知书下来的时候我的录取专业上却写着一个我从没听说过的专业——审计,问过叔叔们才对这个名词有了那么一点点认识,最直接且通俗易懂的解释便是:审会计,查会计的账。所以那时候只是简单的认为这是个很厉害的专业,学好了该是多么神气!
而对于审计的相关理论,虽然有些在本科学习过,但是仅仅是限于了解,而且因为事实上在大学期间甚至对于学习的目的和这个专业的用途都只是一知半解,虽然对于这个专业依然是怀着极大地憧憬与敬畏。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以及西方审计这些课程的知识也仅仅是在后来的学习中碰到了,才似乎是恍然一悟:哦,原来以前老师有讲过的。所以对于现在还有机会接触到审计学以及内部控制相关的课程,不仅仅是对于以前知识的一种梳理,更让我意识到已经流失的时光无法挽回,现在还有机会能重温这些东西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
通过这个学期的课程,我想我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与审计理论相关的知识,更多的是启发,本科的学习我们只是被动的在输入,那时候对自己即将要学的或是正在学习的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再加上这本身就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对这扇门背后所有的知识都充满着向往但同时也是迷茫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学了这些有什么用,以后工作中会怎么用,所以除了听老师讲述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理解都忘记了自己该如何去思考。可是研究生却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这一阶段我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主性都在增强,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只是引子,引导我们自己去学习去发掘。这个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学者们对于相关理论的研究总是已经走的很远了,纵使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到饱和似乎也未能吸取浩瀚学海里的一瓢。
记得大一的时候我们有一门选修课叫做《〈红楼梦〉与审计》,当时这门课对于我们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特别稀罕,因为才大一,专业课都才只是开了基础会计学,更别提审计相关的课程了,讲课的老师算得上是本校审计专业的权威了,我很幸运的选上了这门课,老师讲的很好,主要是以《红楼梦》为背景探究审计在我国起源的雏形,这门课程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只是觉得老师讲的很精彩,研究做的很独特,而现在再回想起这门课程我所获得的最重要的一个认识便是:跳出会计来看会计,跳出审计来看审计,同时最重要的还有,要选取自己感兴趣和熟悉的方面来深入学习。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研究生了,上课学习最最重要的不是听老师讲,而是对于这些专题理论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知,碰到感兴趣的地方还可以继续的深入学习,自己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甚至形成自己的见解,当然这是对于研究生的基本的也是硬性的要求,我们应该借着这个机会给自己一些压力并朝此去努力,做到三年的宝贵时光没有虚度。
第四篇: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与实践
作者:张宏亮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8期
摘要:自然资产审计是顺利进行自然资产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理论界的相关研究及审计署已经开展的自然资产审计实践,对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与实践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自然资产审计今后发展的方向。
第五篇:政府审计建设剖析材料
科学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政府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事关审计长远利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建设性作用。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审计工作紧跟形势的发展需要,才能确保政府审计在审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一、政府审计在审计体系中的地位决定政府审计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目前理论界公认的审计体系按主体分类,主要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三者共同组成审计体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三元体系中,政府审计如何定位,关系审计的发展,也关系政府审计作用的发挥。在审计学理论中政府审计显然是居于主导的地位,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因为自己是属于政府审计人员之一,而是政府审计本身有着其他审计不可能替代的作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建设性作用。政府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所承担的是与政府职能密切相联系的公共受托责任。在公有制条件下,政府具有社会公共管理和所有者代表之双重职能。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有效配置资源。二是促进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意识,有效利用公共资金。三是增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四是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今年国务院对审计署规定的十二项主要职责中也明确了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政府审计有指导、监督、检查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职责。这也为政府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奠定了理论和法律基础。
二、发挥政府审计建设性作用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需求
在审计史学上,审计的起源问题有着不同的说法。从目前理论界研究综合分析,对审计起源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审计源于会计,认为审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会计检查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种观点是审计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最高权力者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基础,都重视财政收支的检查和监督,这种检查就是国家审计。最后一种观点是审计源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审计不是会计的附属品,二者是不同质的二个概念,因为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与会计起源相距不远的时代,当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需要某人受托管理他人财产的时候,显然就要求对前者的诚实性进行某种检查。作为政府审计出现有其特定政治经济背景,在原始社会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上述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关系。那种具有经济责任联系的受托委托关系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出现大量剩余产品,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二大因素的刺激下,国家机器出现,创设了脱离人民而又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随之产生官僚机构,也形成了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基于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工作。这种经济监督行为,就是最初的政府审计。政府审计的最初起源,为统治者服务。那是专制制度下的产物。
从功能上讲,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是政府审计的三大职能。政府审计职能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国家审计的发展。政府审计的起源和职能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有着本质不同。政府审计作为政府责任履行情况和政府公权力保障条件下的监督、鉴证与评价职能,具体其他审计不可超越的主导作用。
现代政府审计的发展,从查错防弊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到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发展到以问责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再到目前的绩效审计。政府审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生产,并得到发展。如何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政府审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很明确就是要发展,防止停滞不前,要消除现有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渐进式的发展,这才叫科学发展,对待政府审计的发展也是一样,这关系政府审计未来的发展走向和趋势。
三、从政府审计的职责定位对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政府审计的定位
审计的终极使命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对于审计的定义国家审计署举行过大讨论,最后有了一个说法。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帐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按审计的主体分类,可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所实施的审计。
目前,关于政府审计的定位说法很多,近似于大讨论。流行的几种说法,审计是国家财产的“守护神”,原李金华审计长说是“看门狗”,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免疫系统”观点,也有人提出是免疫系统一部分。其实对审计的定位既不要神化,也不要妖魔化。在当前的形势下,政府审计还不是门神,更不是挡箭牌。我国政府审计的职责从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规定的十二项主要职责,最主要的就是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政府审计也是一种履责,政府审计工作者是人,不是神,更不是守护神。审计工作是务实的,更恰当的说,每一个审计人员应是国家公职人员------一名尽忠尽职履行审计职责的公务员。
政府审计作为民主与法治的产物这一定位是准确的,科学而且是具有发展的眼光。分析中国历史上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导致的三次思想大解放: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吸收西方君主立宪、改良运动的思想,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二是以孙中山、邓小平、周恩来等为代表,引发的民主主义革命。三是目前以改革开放政策为先导,以国际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的信息化时代为平台,以大批吸收西方思想理念精华的海归人士为传播代表的民主化进程,导致了思想理念的转变,从村民自治,代表直选,到高层领导与网民对话等等。西方社会在今年的次贷金融危机中认同了马克思理论的部分说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等行业实行国有化,西方社会惊呼“布什政府在走社会主义”。这就是全球化前提下思想理念的融合。政府审计建设性作用以民主与法治为基石,围绕民主与法制这两条主线来履行自身的职责。民主是民众的主张,是民意的集合。法治代表的是政府的执政能力、治理经济社会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一是战争时期体现的军事实力,二是和平时期体现为经济建设能力。审计则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一个免疫系统或是一种免疫细胞。
(二)关于审计计划
(五)关于政府审计主导地位
政府审计的主导地位,从诞生之日起,就超越了其他审计所拥有的地位。因为政府审计是以国家的行政权力为依托。如何主动发挥政府审计的主导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运用好手中的执法权,维护审计秩序,赋予审计职能的公开、公正、公平,揭露社会审计中存在的虚假信息、督促内部审计协助国有资产经营者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对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指导,要双管齐下,只能强化,不可弱化,否则将对政府审计的地位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审计的转型需要创新,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业。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切实把审计监督工作融入到创新创业发展大局之中,在全面推进审计转型的基础上,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作用,政府审计的道路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