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家庭女性暴力犯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暴力犯罪已不是男人的代名词,女性家庭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这种犯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暴力犯罪和家庭冷暴力犯罪。家庭女性犯罪多因自身不堪忍受家庭暴力,以暴抗暴;婚姻不幸,由于女性自身对家庭的重视度和依赖性,在劝说无果时,不愿意以离婚结束痛苦;或者,一时气愤,意气做事,犯下罪行,害人害己。一方面,家庭女性自己要提高自身素质,知法懂法,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对于女性家庭暴力,我们应该用客观公正的心态去分析它,用人本主义精神去对待它,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共同为家庭暴力犯罪的减少做出贡献。
关键词:家庭女性暴力犯罪
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稳定首先需要家庭的稳定。而亲情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纽带,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应有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而是相互猜忌、怀疑,甚至发生暴力冲突,上演了一幕幕家庭悲剧,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大局。
一、家庭女性暴力及犯罪
在现实中,如果提到家庭犯罪,人们头脑中马上会出现男人打女人的镜头,这是千百年来的定势思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家庭中女性犯罪已不是耸人听闻,有时男人也是受害者,且女性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据全国妇联2002年底统计,家庭暴力90%为男性施暴[1],也就是说家庭暴力犯罪10%为女性施暴。我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是“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而家庭女性暴力即为家庭女性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二、家庭女性暴力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和法律上都没有家庭女性犯罪的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庭女性犯罪即家庭女性暴力犯罪,笔者认为家庭女性犯罪是指家庭女性的侵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和精神权利,即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暴力犯罪和冷暴力犯罪。家庭女性犯罪的特征:
(1)犯罪主体特定:家庭女性成员。(2)犯罪客体特定:指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精神权利,其他权利。(3)犯罪主观方面:一般为故意犯罪。(4)犯罪客观方面:一般表现为粗暴行为和冷暴力。
三、家庭女性一般意义上的暴力犯罪
(一)家庭女性一般意义暴力犯罪的定义家庭女性暴力犯罪即家庭女性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二)家庭女性一般意义暴力案件的主要表现:
1、夫妻间的暴力。即妻子对丈夫的暴力行为,这种暴力绝大部分为丈夫施,暴在先,妻子以暴抗暴,这类家庭暴力占80%。主要原因:一是夫妻因一方下岗又无其它生活技能的家庭,多数是丈夫掌握经济大权,在外面酗酒、乱淫等情况容易产生家庭矛盾,从而引发家庭暴力;二是由于农民大量迁居在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引发这些人思想上的变化,无论是留守的一方还是外出务工的一方,都容易发生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一则案例,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妻子在家与他人通奸,后被其丈夫发现,将妻子打成重伤。三是大男子主义。丈夫好吃懒做,动不动就打老婆。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且
愚昧,妻子不能忍受丈夫的长期暴力行为,且其它救济方法不力的情况下,无奈以暴抗暴。25岁的黄某的丈夫家里很有钱,为此而看不起黄某,动辄对黄某进行殴打,黄某对其丈夫非常怨恨。一天,黄某睡觉时让其丈夫把电视声音开小点,其丈夫说“你管得着吗,去死吧你,”说着,抬手就往黄某脸上打去,在打斗中,黄某想与其成天受气挨打还不如把他打死,便抄起沙发上的一把锤子,向其丈夫头部砸去,直至将其丈夫砸死。在审判实践中,妻子杀丈夫的比率远远大于丈夫杀妻子。
2、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暴力:这类家庭暴力占5%,主要表现为父母关系不和,母亲拿子女做出气筒。如:在某县,一夫妻关系不和,妻子把对丈夫的怨气撒在女儿身上,稍不顺心就对其毒打,17岁的女儿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用老鼠药将其母亲毒死在家中,然后扬长而去。在后来检察官的审讯中,女儿无一点悔意,她认为母亲罪有应得。另外母亲对子女要求过高,子女达不到要求时,对其毒打。前几年轰动一时的案件,就是一个母亲对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因为达不到每次都考班级第一名的要求,就把只有9岁的儿子打死在家中。
3、亲属之间的暴力。这类家庭暴力占8%。主要是兄弟之间、叔伯之间、妯娌之间的家庭暴力。如财产分配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屋基占地问题等都容易引发的。女性是家庭生活重要的一员,但由于某些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极易成为家庭生活中被侵害的对象。长期受压迫的生活地位一旦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就会促使她们冲破道德和法律的束缚,从而引发犯罪。这类犯罪在女性杀人犯罪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寡居多年的康某与儿子相依为命,日子十分困苦。而小叔子郭某及弟媳李某不仅不出手相助,反而常常无端地对他们任加欺凌。2002年4月29日,康某发现郭某正在破坏其地里的蒜苗时,往日的积怨便使其怒火中烧,失去自控,和儿子一起用镢头和二尺钩将郭某砸死,之后,康某又带儿子闯入郭某家中将其妻李某活活打死,残忍程度令人发指。[2]
4、婆媳之间的家庭暴力,这类案件占家庭暴力的7%。表现一:婆婆对媳妇的暴力,这种暴力一般是间接性的暴力,在儿子面前说妻子的坏话唆使儿子去打儿媳,或者是婆婆用封建的思想来对待儿媳,稍有不适,便对儿媳指桑骂槐。表现二:儿媳妇对婆婆的暴力:觉得婆婆人老不中用,就采用各种方法来虐待她,如不给饭吃,或者扫地出门,或者拳脚相加等等。
(三)家庭暴力一般意义犯罪的特点
1、犯罪手段残忍,不计后果。女性因在体力和资源上处于相对劣势,她们动手所付出的代价往往大于“报偿”,很少与男人死拼硬打,多数女性用投毒,杀害其憎恨的家庭成员,一心将其杀死。在个别案件中,嫌疑人杀害亲属后抛尸于荒野,令人发指。
2、从嫌疑人与被害人的关系看,发生在夫妻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及儿媳与公婆之间的暴力侵害案件居多。丈夫经常对妻子施暴或者丈夫有外遇妻子苦劝无果,父母拿孩子出气,及儿媳暴打虐待公婆。
3、从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案发原因看,嫌疑人多是因家庭生活琐事、感情纠葛而产生矛盾,形成积怨。当冲突爆发时,丧失理智,报复犯罪或激情犯罪。
四、家庭冷暴力犯罪。
冷暴力的危害:目前冷暴力对家庭成员的伤害,在家庭伤害中已排在第一位,被人们称为无形杀手。冷暴力比暴力对人的伤害更严重,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特定事件恐惧症„„冷暴力是还是家庭暴力犯罪的导火索,从而上升为恶性暴力犯罪。法律上无“冷暴力”明确界定据妇联权益工作人员介绍,精神暴力,被喻为“冷暴力”,“冷暴力”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指家庭成员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对对方采取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的态度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懒于做一切家务活,是隐性暴力中比较常见和隐蔽的做法。家庭婚姻问题专家指出,这种隐性暴力对双方的伤害比显性暴力更大,甚至会造
成精神隐疾。对感情和精神要求更加细致和更高,因而“冷暴力”造成的精神伤害也更突出,当双方出现矛盾而又找不到其他发家庭“冷暴力”大都出现在知识分子家庭或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通常知识分子发方式时,就采取“冷落”、“挑刺”、“找茬”刺激对方,由于都比较注重“脸面”,多将委屈深埋心里,没有硝烟胜似硝烟,久而久之,在给对方带来巨大精神折磨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极大伤害,往往是两败俱伤也最容易让家庭成员关系僵化破裂,甚至最终引起家庭暴力
(一)夫妻间的冷暴力:即妻子对丈夫的冷暴力。一般为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浙江晚报报道一新闻,江某的妻子怀疑其有外遇,经常半夜对其审问,不让其睡觉,还让其发毒誓,对其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无奈之下,江某走进了当地妇联投诉。由于女性心细,而丈夫一般大大咧咧总认为丈夫对自己不够好,而又碍于面子不愿意说,心里有气自然对丈夫横眉冷对,于是,家庭冷战就开始了分居,在外人面前夫唱妇随,在家则形同陌路
(二)婆媳间的冷暴力:婆媳间的冷暴力中身兼丈夫和儿子应该也是受害者,婆婆觉的儿媳好吃懒做,只懂享受,对儿子照顾帮助不周,或者怀疑儿媳对儿子不忠,儿媳觉得婆婆,人老嘴碎,爱挑拨是非,对婆婆不管不问严重的还构成遗弃罪;或者婆媳互相之间不说话甚至互相指桑骂槐。
(三)亲属间的冷暴力:大部分因为一些财产继承,赡养老人等纠纷而搞的大家互不说话甚至不在来往。
(四)父母子女间冷暴力:一般表现为成年子女在父母不能答应其择偶对象或其他要求时,与父母怄气或对父母的不管不问。
五、家庭女性暴力犯罪的原因
1、家庭暴力。女性遭受家庭暴力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当这种侵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忍无可忍时,便采取伤害或杀人的方式进行反抗。主要原因:一是夫妻因一方下岗又无其它生活技能的家庭,多数是丈夫掌握经济大权,在外面酗酒、乱淫等情况容易产生家庭矛盾,从而引发家庭暴力;二是由于农民大量迁居在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引发这些人思想上的变化,无论是留守的一方还是外出务工的一方,都容易发生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一则案例,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妻子在家与他人通奸,后被其丈夫发现,将妻子打成重伤。三是大男子主义。丈夫好吃懒做,动不动就打老婆。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且愚昧,妻子不能忍受丈夫的长期暴力行为,且其它救济方法不力的情况下,无奈以暴抗暴。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刑法学者研究妇女犯罪时提出了“妇女受虐综合症”:即妇女如经常遭受暴力,在一段时间内害怕或麻木不知道反抗,一旦反抗表现将比较极端目前,多数法治发达已将其运用到审判实践中,对于这类妇女酌定减刑。[4]
2、婚姻危机。婚姻关系不稳定,因夫妻一方有外遇或者一方无端猜疑对方,导致情感受挫,婚姻的危机很容易诱发案件。由于女性对感情过于看重,当遇到婚外恋情况时,首先觉得受伤害,然后委曲求全地加以挽回,当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后,性格偏激的人将爱转化为愤怒和复仇心理,孤注一掷地选择毁灭对方来表达愤恨之情。
3、市场经济对家庭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革将引起观念的变革,在宏大的社会变革中,旧的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新的道德观念尚没有确立,引起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标准呈多元化态势。这同样反映到家庭中,过去,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如今,人们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开始注重个人权利、利益的追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则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关爱、真诚和沟通,缺少平等和谐的气氛,夫妻关系稳定性下降,代际关系中“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现象明显等等,家庭中道德失范,使个人私欲膨胀,一些家庭赖以存在的基础动摇,当家庭出现各种矛盾时,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挫伤的不仅是各人的心灵,而且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就可能使家庭问题演化为社会问题。
4、家庭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和经济地位的增长,研究表明,如果女性能像男性那样全心对事业,那么女性会更成功。社会上成功的那些女强人干的并不比男性差。然而“男外女内”的传统社会性别分工和文化观念对女性的角色要求,造成了女性在家庭的主体意识较弱,男女两性家庭权利的总体水平比较,男性高于女性。[5]男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妻子事业太成功,他会觉得自尊受到挑战;一个女人可以不在乎外人的评价,但家人一点的变化都会影响她的情绪,女性自身也更看重自己的家庭价值,并对为家庭成员忽视、看轻更为敏感和懊恼。在家庭中女性容易受伤害,也会轻易产生报复心理。
5、家庭不睦。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成员关系的润滑油,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了解,在特殊的日子一家人相互送礼物问候一声,看似平常的小事营造出温馨的气氛,如果因琐事发生矛盾纠纷,长期不能化解,积怨日深,一些家庭女性暴力犯罪者存在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表现为性格上敏感、脆弱,自尊、自信水平较低。情感肤浅而冷酷,以自我为中心,偏激、狭隘、自私,脾气暴躁,对亲人及周围人有泛化的敌意和冲动行为,行为受本能欲望或偶然动机、情感驱使,自控能力差,对挫折的耐受力低下,受到刺激时容易产生攻击性反应,谁使他受到挫折就攻击谁,包括家庭成员,当再次发生冲突时,就会促使她们冲破道德和法律的束缚,陷入犯罪的深渊。
6、几千年“男尊女卑”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受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封建余毒的影响,男女在家庭中经济地位不平等,女性的受教育状况较差,文化素质低,造成部分女性家庭地位低下,常常处于被侵害的地位。而许多女性受虐待者大多具有恶逆倾向,即先是受害人,后转为加害人。因此,当其出于某种原因渴望改变自身境况而又因种种限制无法改变时,就可能采取极端手段。
7、基层组织对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不力。有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总以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对待家庭矛盾绕着走,不敢处理或不善于处理,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家庭冷暴力的认识,更是狭隘,很少认为是暴力。
当矛盾日积月累得不到解决,陷入纠纷的当事人在走投无路时往往会走极端,发生刑事案件。
六、减少家庭暴力犯罪的几点措施
家庭关系的稳定直接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而家庭女性暴力犯罪的增多,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让家庭远离暴力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1、加强普法力度,提高法制观念。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鉴于农村地区是家庭暴力犯罪高发区,许多人尚不了解新《婚姻法》有关反对家庭暴力的条款,施暴者及受害人认为这是家庭内部矛盾,司法机关不会处理。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普法力度,大力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要注重普法的实际效果,保证普法的时间,让广大女性心中有法,真正懂得男女平等的意义,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在遭受暴力时,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能以暴抗暴,这样不但不能救自己,反而触犯刑律。[6]
2、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及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女性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无端猜测家人,不把自己的火气乱撒,自己受到伤害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采取相应措施注意保护自己。当你遭受家庭暴力时,头脑一定要保持冷静,要注意保护自己,并尽可能大声呼救,请家人、邻居帮忙。日后你的家人和邻居都可能成为重要的证人。遭受暴力侵害后,必须及时、全面地收集、保存各种证据。包括:身上的伤痕、带血的衣物、被打掉的牙齿、揪掉的头发、撕破的衣服;施暴者的凶器如刀、针、铁棍、木棒、石头等;平时注意保留物证如验
伤记录、警察笔录、被破坏的衣物、对方使用的凶器等。要有离开家庭暴力环境的心理预期。如果你经过自身所有努力,仍然难以摆脱家庭暴力的环境,你就要做好躲避的准备。要备好一个随身包,尽可能把现金、身份证、图章、房契、结婚证书、存折等重要文件和重要电话号码簿放进去,一旦发生暴力的危险情况,可以随时携带离开,以求自保。
3、正确对待家庭成员间冲突对家庭生活的影响,通过恰当方式增加家庭成员的相互了解。如果冲突不涉及家庭关系的基础,那么这种冲突就有它的积极性,它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情感调适,促进家庭改革,使新的行为给家庭成员更安全的价值,有助于家庭的维持和稳定。[7]家庭冲突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宣泄家庭成员间的积怨,而不应该刻意压抑自己的怨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样后果更严重,如果还想破镜重圆,惟一的办法是及时沟通,越快越好。不要等到裂缝化成大洋,再去精卫填海。
4、制订一部有关反家庭暴力的专门法规及有效的辅助措施、加大基层组织调解的力度。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还只是第一步,任何法律,都只有通过司法实践才能显示其威力,发挥其效果,需要我们的司法部门、法律工作者和整个社会在实践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当地的街道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妇联、治保组织,要善于作家庭矛盾的调解工作,破除“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告不理”的旧观念,对待问题家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教以法,及时化解家庭矛盾,消弭仇恨,控制诱发犯罪的因素,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教育受害人要勇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害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防止矛盾升级,引发悲剧。
5、社会对女性犯罪的容忍度。用公正的心态和客观的评价分析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用人本主义的原则透视女性犯罪的“合理性”,许多家庭女性长期受害,最后忍无可忍而怒起报复,杀人害己;有健康的心态和正面的切入看待家庭女性犯罪,随着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增长,女性犯罪也会水涨船高,人性的劣根性同样也会在女性身上显示出来;用平常的心态看待女性犯罪;用人本的视角分析女性犯罪的特点;[8]特别是一些媒体在报道女性犯罪是不要用恶毒的言语,不做细节的炒卖,猎奇的渲染,用客观的公正的心态去报道家庭女性犯罪。
后记-------
家庭女性犯罪,女性固然是施暴者,然而多数情况下女性同时也是受害者,为了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要经常沟通,增进彼此的亲和力,这样家庭才真正成为我们每个人避风的港湾,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幸福快乐相伴。
第二篇:家庭的语言暴力
家长最伤害孩子的话 潜伏在家庭的语言暴力
不知道以下的声音你是否熟悉—— 父母之间相互指责
“你怎么这么没眼力劲儿,没看见被没叠,地没擦呀?你说你,一个大男人成天待在家里,有什么出息?一瞅你我就来气,外面不成,回家也不干呀?你说,我哪儿指得上你……”
“怎么了,又喝酒了吧?你说你跟你那帮狐朋狗友成天混在一起有什么出息?我看着他们没一个顺眼的,你呀,这辈子算没什么指望了!”
“就不爱跟你回去,一看见你爸妈我就来气,上次我就嫌有一道菜不好吃,这下他倒没完了,唠叨了那么多,你爸还添油加醋,哦,来你们家我就是受气的呀?”
“哪儿那么多废话呀?!”
“我就讨厌你成天挞拉个脸,跟谁欠了你似的,有话就说,有屁快放!”
——母亲:“你成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从来不管儿子,现在他几门功课不及格了。”
——父亲:“养这个家容易吗?我没日没夜地忙,为了什么?叫你少打打牌,多管管儿子,一上牌桌就下不来。”
——儿子:“别吵了!你们看看人家的爸爸、妈妈,谁像你们只照顾自己!我不及格就是你们害的!”……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从而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就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对子女来说,更会形成一种只知道埋怨外界的人格特点。
宋老师特别提醒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说话。许多家庭教育问题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家长通过“随口乱说话”传递出来的。所以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话不要乱说如:
侮辱讽刺型语言暴力的施暴者通常会对施暴对象使用一些蔑视、侮辱、讽刺性的话语,他们的本意是希望以此激起孩子的羞耻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典型的话语如:(1)你简直是个废物/饭桶/白痴!
(2)你可真行/真不简单/真厉害!(用其反语义)(3)你这个无用的东西/不孝顺的孩子!!(4)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不长记性,你的脑袋长到屁股了去了吧?
但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对施暴对象的伤害最为严重,矛头直指施暴对象的自尊}L}和人格,从最本质的层面对施暴对象造成伤害,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受到这种语言暴力以后,激起的却是施暴对象对自我和他人的敌意,而且会产生自我谴责、自暴自弃或以过激行动反抗、抵制教育,严重影响了施暴对象的心理健康。
贬低压抑型有些施暴者面对施暴对象时,其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发泄对施暴对象的不满,尤其是在批评的过程中,总爱加用“从来”、“每次”、“总是”等夸大的字眼来表示全面而彻底的否定。典型话语:
(1)你根本不是读书/画画/弹钢琴的料!
(2)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重点班/研究生,太阳从西边出来!(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
这样做的后果,会让施暴对象形成一种低能力的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使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得了,长大以后也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施暴者带给施暴对象的无能力感会毁掉其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经常会在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中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典型话语如:“你们班的某某同学都不学习比你考得好,看来你就是不行!”“某某人都是个弱智,人家还会这些题目呢,你怎么就不会?我看你比弱智都傻!”等等。利用身边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孩子造成贬低压抑,比单纯地进行贬低压抑更能打击孩子的情绪,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因为这种方式一般是找一个在某方面在这个小区或者班级已经很差的孩子来进行比较,自己的孩子本身已经认同了对方的低评价,而家长对其进行的更低评价会让他们产生自己是最差的这种感觉,长期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彻底从内心丧失了在某方面赶超的希望,从而造成终身的伤害。
因此,施暴者对施暴对象的这种武断而粗鲁的态度,会给孩子或学生的生命首先涂抹上了一层沉重的“黑色”。
威胁恐吓型有些施暴者常用威胁性的话语恐吓施暴对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很小、对语言缺乏判断力的幼小孩子。典型话语:
(1)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
(2)告诉你,你再不听话/再不睡觉/下次再考成这样,我就不要你了。(3)做不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
如果施暴对象只是偶然听到父母讲这类话,精神压力会很快解除,对孩子的危害比较轻;但是,如果父母的语言习惯很难改变,常常是在教育过程中已习惯于使用这类威胁性的语言,这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形成长期的压力,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不敢积极地行动,对其生命潜能产生了终身压抑,将来面临单位的上级、权势部门等等也会产生精神压力和主观上的害怕情绪,将会严重影响其将来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抱怨哀求型施暴者面对施暴对象犯错误时,通常会表现出消极无力的心态来,尤其是一些在施暴者看来无可奈何的错误。典型话语如:(1)求求你别这样行吗!
(2)求你让我们省点心好不好?
(3)我走/求你转个学,行不行?我实在教不了你了!(4)你太不懂事了,太不听话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倒霉鬼?!(5)妈妈打你,都是为了好!
(6)妈妈生你的时候,别提多受罪了,差点儿要了我的命!
(7)这孩子就这样,什么都听不进去,还跟我撒谎,你说,我养他/她有什么用?
这类话语对施暴对象的心灵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这类情况相当多见。我们认为,这类语言在当时或许能够起到一点作用,尤其是对已懂事的孩子,但施暴对象难以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因而无法发自内,L}地对父母或者老师表达自己的歉疚,这会让施暴对象体验到一种无力量感,无法知道以后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强迫关怀型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主要发生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目前,我国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在城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表现为时时刻刻都要用语言将孩子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时时处处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从而使孩子失去了主体性和自我选择的权利。父母用自己的理性干预孩子自然发展,依其经验、理念去建立孩子的生活,用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孩子的发展方向,剥夺了孩子切身体验生活的权利,将来孩子步入社会会难以真正独立。
——“反正我尽到我的责任了,你爱学不学!”有这么一句话,前面所有的教育都白搭了!孩子可能反而在心里反弹一句:“我就不学了!看你把我怎么着!”
——有的母亲批评了孩子之后叹口气:“哎,都怪你妈命不好哦!”这下孩子更有借口了。
——有的父亲教育完孩子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另外,类似的话还有:“爱管闲事”、“傻瓜”、“没用的东西”、“去,上一边去,快点。”“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你怎么这么烦?……”这些话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
七成家庭存在子女成长问题
据统计显示,约有73%的中国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子女成长问题。而不善于与孩子对话,是中国近3亿家庭所共有的问题。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子女大量的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并且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代沟问题应引起家长重视
为解决教育的代沟问题,宋承昊说,采用″情感牵引教育法″能够改善并促进沟通。他以曾辅导过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式的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换句话来说,对孩子怎样说、说什么,这是沟通的重点。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而且家长应该积极看待教育问题,并把教育孩子看成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成长机会。情感牵引教育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不让孩子形成任何不良的情绪习惯,要让孩子保持心情轻松,心态平和,随时都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眼前的行动中去。这就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有时无声言语胜过有声说教,教育不在于话的多少,关键在于说出的话能否对孩子的内心真正产生影响。近年来,宋承昊按照“情感牵引教育法”已为近十万名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为近千个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宋老师总结说:“家长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受到各种各样的“语言伤害”以后,施暴对象会显出多方面的变化。语言暴力对孩子最常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学习成绩下降。受到“语言伤害”的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会不能集中精力,出现精神恍惚的状态,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大部分无法继续全身心投人到学习当中。尤其是如果语言暴力是对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的负面评价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前景等出现怀疑,进而对语言暴力所描述的内容产生认同,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升学困难,流入社会成为问题青少年。
2.出现逆反心理。在语言暴力的干涉下,施暴对象会对施暴者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对家长或老师的语言暴力所干涉的事情做出与家长期望值相反的举动来,甚至完全走向家长或老师初衷的反面,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疏远,老师成为学生眼中无法亲近的对象。尤其是某学科老师的语言暴力直接会浇灭学生对这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对这门功课失去兴趣。
3.导致自闭倾向。语言暴力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平时说话带有讽刺挖苦的语气,或者长期和一些“问题孩子”不说话,有意识地冷落他们,将会对孩子的自尊,合和自信心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隐性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孤独,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会造成“精神刺伤”。
4.影响将来的身心健康。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语,却可能刺伤了学生的心灵,这种伤害比较隐蔽,其实质是对孩子精神的虐待,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惩罚。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够尊重,出言不逊,恶语伤人,那么很难想象孩子日后会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对待社会。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会表现出两方面的倾向。有的性格偏执、语言张狂,有的极度自卑,畏首畏尾。
怎样才能做到与孩子“好好说话”,达到良好沟通呢?宋承昊提出“让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说话”的主张。他说,家长本身必然也会有缺点,随着孩子降生,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宋承昊通过解答家长们提出的诸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间关系紧张、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问题,解析了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无意中常犯的错误。他认为,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种“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式的阳刚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智慧教育和注意力的养成。而且家长们又都过于高估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加剧了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矛盾、隔阂,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行为。
第三篇:现代女性应以家庭为重
从个人层面来说,首先,女性的人生价值更适合在家庭中实现。女性的心理特点普遍表现为在创造力,积极情绪和理性分析等方面略为逊色却具有较好的耐性直觉与记忆,富有感情且思维细腻,擅长处理情感问题。因而,相对于更要求理性思考等心理的事业来说,家庭更适合情感细腻的女性去一展所长 去实现其人生价值。事实上,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对女性而言,将子女培养成优秀的人才,照顾老人颐养天年等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大于事业上的成就感的。其次,相比事业来说家庭对于女性乃至所有人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家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为女性提供了必要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以此为基础才能去谋求更多的譬如说事业上的发展。家是情感的归宿,受伤时家是遮风挡雨的伞,开心时家是洋溢幸福的河,而事业永远也无法取代家庭成为人情感的港湾,给你慰藉。
从社会层面来说,首先,家庭比事业更需要女性,女性对于家庭是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女强人的家庭,其幸福感普遍偏低。缺失了女性的家庭纵有再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女性的特质决定了她在家庭中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就事业来看,90%以上的职业并没有性别的局限。也就是说,女性对于绝大多数的职业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其次,社会的和谐更需要家庭的和睦而非事业的发展,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在推动社会进步,而非社会和谐,而我们必须明白,社会的进步是必须建立在社会和谐的基础上的。所以,再重视家庭的前提下去发展事业,无疑更符合当今时代,稳中求进的发展观。
因而,女性在面对家庭和事业的抉择时,无论是从自身出发,还是从大局考虑,都应以家庭为重。
第四篇: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事业关系
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事业关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赋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的工作权力,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为了实现自身的需求,就要通过工作来创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取得成就和实现理想抱负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要。
然而,因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的需求除了在工作中实现外,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如结婚、生育、承担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对父母的照顾等。不可否认,母亲从怀孕到儿童成长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父亲难以替代的,因为孩子对妈妈的需求是天性的,自然的。同样,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本能的,也就是说,女性也离不开自己的孩子,她需要享受孩子给她带来的快乐,她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因此,女性的发展更具复杂性、矛盾性。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那么,怎样才能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呢?
第一、.把生活和工作放在一起去计划。
有计划地去完成你的家务事,一次出行办完所有的跑腿任务,尽可能地进行批量采购等等,这是节省时间,获得乐趣的有效方法。同样的,制定出来一个包括所有重要日期的家庭日历,别忘了给孩子老人老公过生日这样的重要日子,就能赢得家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始终认为:记住家人的一些重要日子应该是女人尽到的职责!
第二,尽量让时间专用
跟家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尤其是孩子,要尽力把工作完全丢开!必须清楚,有了孩子而没有时间照顾他们,让孩子受到不该有的冷落和忽视,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母爱,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给孩子什么都不如给他们时间和爱更好。
第三,要学会与家人的沟通,以得到家人的支持。
一项调查显示,妇女在选择工作场所的条件,有60%的受访者,将“离家近”视为第一要素;58%的人认为“上班时间可弹性调整”是重要因素;30%的人将“工作时间短”列为优先考虑;只有16%的人认为“薪资和能力相当”是重要的。由此可见,职业妇女对于家庭的重视,似乎更在工作之上。这个现象,尤其是在家中有年幼的孩子时,更为明显。将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优
先的女性,必须认识到:此时工作和婚姻生活的重要性,势必会相形降低,可能只能拿个六七十分。这时,必须与配偶进行沟通,以取得对方充分的支持。工作上,也必须认清:在这段时间内,升迁和加薪,或许都与自己无缘,坦然处之,爱其所择。有些女性,可能仍会以工作为第一选择。此时便须找到可以托付的保姆,照顾子女,工作之余,更要珍惜每一刻相处的时间,并加强心理建设,减低自责感。总之,已婚职业妇女,要建立一个模范家庭,必须和配偶沟通,取得对方的了解和支持,分担部分家务及子女教养的责任,才能使工作和家庭均衡发展。
第四,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及时调适自已的情绪。职业女性因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可多参与专业组织、会议及社团,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适自己的情绪,从而体会到工作的愉快、提高生活的质量。
第五,要发挥好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除了工作、学习、生活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我认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一个人将有益于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贯穿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地追求美好的东西,如美好的思想、美的行为等,不仅使她的人生经历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在追求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从而让她的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美国一名有名的法官的妻子哲内华莱士女士他是一名好妻子和五名子女的好母亲,她并没有因承担家庭的重任而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而是积极发挥所长,不但从事过有关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还涉足演艺圈担任模特和演员,并且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房地产经纪人和私营企业主管。像她这样成功地平衡家庭与事业关系的实例还有许多。
第五篇: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研究
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研究
【摘要】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形形色色的家庭里发生着形形色色的故事。由于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中不断涌现优秀典范,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犯罪分子。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暴力犯罪已不再单单是男人的代名词,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在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女性暴力犯罪的定义,由此研究了目前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现状,原因及特点,就此对于预防女性犯罪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家庭家庭暴力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目录】
一、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二、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现状
三、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原因
四、预防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建议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女性不再是单纯的家庭主妇的角色。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也能撑起半边天,甚至是多半边天了。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今天。女性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但是,女性犯罪现象也随之增多,女性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向多元化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女性暴力犯罪的现状,原因及特点,也就本文的研究提出几点预防女性暴力犯罪措施和建议。
一、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一)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定义
目前,我国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定义。女性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幼女性实施的犯罪,是相对于男性而言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实施的殴打,捆绑,禁闭等暴力活动。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一方对另一方以各种手段进行身体、精神以及性等各方面进行的伤害。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庭女性犯罪即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笔者认为,女性家庭暴力犯罪是指家庭女性的侵害家庭成员人身权利和精神权利。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暴力犯罪和冷暴力犯罪。
[1]
(二)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特征
在女性犯罪的原因中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感性、报复性的犯罪。女性大部分情感丰富、易冲动,对感情的依赖程度较高,固执,认死理。在感情出现问题时容易失去理智激发犯罪,很多女性冲动型的犯罪都是因为感情问题。而另一个多数女性犯罪的原因就是报复性犯罪。这些女性犯罪人的主要特征有:
1.性格特征。这些犯罪的女性性格大都偏执封闭,心胸狭隘,固执己见。对人生的挫折容易走极端,把挫折归咎于他人,社会。产生报复心理,走上极端犯罪之路。激情犯罪较多。由于女性自身特点,女性大部分情感丰富,易冲动,受心情影响较大,大多数激情犯罪都是女性。
2.人知特征。这些女性犯罪人人知范围相对有限,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和社会对女性知识方面的要求往往低于男性。这使女性对自己的要求也相对较低。相应的社会认知系统就薄弱,对法律无知,她们评价问题的标准不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而是自己的低级需要与经验。这容易导致她们违反社会规范,触犯法律,走上犯罪。
3.情绪特征。这些女性犯罪人主要表现情绪易变性和消极性。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容易使她们在压力与危机面前失去理智。在情感上,容易妒忌,仇恨,报复。这些校级的情感特征在社会压力和冲突下很容易引发暴力犯罪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4.意志特征。女性犯罪人的意志受情绪影响大,行为易受环境和他人的暗示。当环境恶劣,心情低落时,意志便缺乏坚定性,由于自己的犯罪意识,外部环境有利于自己时,犯罪意识便更加坚定。
二、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现状
随着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的改变,在家庭生活中女性犯罪已不再是耸人听闻,有时男人也是受害者。调查显示,在整个婚姻中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暴力的女性占24.7%,其中,明确表示遭受过配偶殴打的比例为5.5%,农村和城市分别为7.8%和3.1%。调查在监狱里许多重大杀人案件的女性犯罪中,有80%是以暴制暴,在家庭暴力案件中,身心长期受害的女性被害人,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受害后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逐步演变为犯罪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2]。
需要有关部门对这些受害人进行保护。尤其是农村女性,增强她们自身的素质,强化她们的法律知识,使她们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原因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但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3]。因此,女性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着复杂的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
(一)家庭原因
1.残忍的家庭暴力,无止境的忍让
在许多家庭中,受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大男子主义往往占据整个家庭的主要地位。在家里,丈夫对妻子抬手即打,随口即骂。邻里之间认为这是别人的家务事,清官难断家务事。袖手旁观,受害者申诉无门,得不到有效地帮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在女性家庭暴力犯罪中,女性多因为自身不堪忍受家庭暴力,选择爆发,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进而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2.婚姻的不幸
在农村,有很多家庭,结婚还是传统的包办婚姻,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不顾及子女的情感需求,硬是用父母的命令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意愿办事。更有甚者,实施“买卖婚姻”,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迫子女奉命完婚。在这些没有感情的畸形婚姻中,由于女性自身对家庭的重视和依赖,在长期得不到感情的支持,一时冲动,害人害己。
3.情感危机
女性多是感性动物,在婚姻中女性更多的重视感情的需要,家庭的稳定。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夫妻间的不信任,彼此都有自己的小秘密,相互猜忌,引发夫妻间的矛盾;由于社会的发展,另有一些家庭,丈夫在外包二奶,有婚外情,二不顾及妻子的感受,在劝说无果时,又不愿意以离婚来结束痛苦;义气用事,走上犯罪道路
(二)社会原因
1.人际关系不和
从近年来的案件来看,女性家庭暴力犯罪多发生在夫妻关系不和;父母子女
之间矛盾;儿媳公婆之间的暴力事件;邻里之间关系不和。由于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越积越深,内心无法平衡,又不懂用法律解决,采取暴力取向,受到法律制裁,悔恨终生
2.影视作品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交往越来越少,比起出门聚会聊天,人们更愿意自己在家里看电视,上网聊天。由于生活的空虚寂寞,人们更倾向生活在虚拟的网络里,更愿意与陌生人诉说心事。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觉得影视作品里的暴力能解决问题,进而模仿他们,却不知自己已走上了犯罪。
(三)自身原因
1.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
女性高级神经兴奋程度较强,抑制较弱,因而女性情感丰富,心软,易动感情,容易冲动,因而形容女性心情“小孩脸,六月天,说变就变”。另外,女性的情绪往往受心情影响,有了好心情则意志坚定,一旦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学习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产生自暴自弃的悲观心理,从而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引起犯罪。
2.文化层次低,法律意识淡薄
在农村,受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女孩长大都是要嫁人的,是别人家的,因此,不重视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的就连小学都不让读完,更不用说九年义务,高中和大学了。由于这些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遇事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只是一味的受害,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只知道靠暴力解决,由受害人变成了犯罪人。
四、预防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的建议
家庭暴力的普遍发生,与我国的司法制度不完善有着紧密的联系。司法机关在控制家庭暴力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仅靠司法机关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家庭犯罪环境上进行控制家庭暴力犯罪,笔者就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重视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水平,遇事要会动脑分析,不再是靠蛮力解决问题。遇事首
先从自身找问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无故猜测别人。不把自己的火气乱发,自己受到伤害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遭遇家庭暴力时,头脑要清醒,要保存好证据。
(二)加强法律意识
加强普法力度,提高法制观念。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鉴于农村是犯罪的高发区,许多人不了解婚姻法有关反家庭暴力的条款,认为是家务事,司法机关不会受理。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女性能够懂法,守法,正确的运用法律。在遇到暴力时,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不能以暴制暴,这样不但不能就自己,反而触犯了刑法。
(三)严惩婚外恋现象,保护家庭的完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稳定首先需要家庭的稳定。而亲情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纽带,一些家庭中应有相互的尊重,相互关爱。在这个婚外情普遍存在的今天,已经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但对于婚外情的惩罚,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婚外情的处罚并不严厉,致使婚外情现象泛滥。在婚外情中,女性大多是受害者,由于求助无门才走上犯罪道路。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婚外情的案件,要严厉的惩罚。
(四)加大法律救助力度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建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的部门。关心这些在家庭暴力中受害的女性,通过司法实践使法律实现其威力,发挥其效果。通过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使这些部门法,发挥其作用。对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街道办事处要善于做家庭矛盾的调解,破除“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告不理”的旧观念。对待家庭矛盾问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控制诱发犯罪的因素。同时,教育受害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害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防止矛盾升级,引发悲剧。
[4]
综上所述,我国女性权利地位不可忽视,近几年研究表明,很多女性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人,以暴制暴走向犯罪道路。这不仅仅是女性群体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如今女性犯罪数量之多,只是女性自身的力量保护自己是不能够的,更需要法律对女性
权利的保护。笔者相信,通过完善法律对女性的保护,女性的权利会的到更充分保障,进而缓解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人演变为犯罪人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秀娟:《论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对策》,载于《华人时刊:中下旬》,2011年第20
期,网址:。
[2]张中梅:《如何破解家暴案举证难》,载于《人民法院报》,2011年4月1日,第2版,网址:www.xiexiebang.com。
[3]孔霞:《家庭暴力导致的女性犯罪问题研究》,载于找法网,2010年6月13日 [4]焦自杨:《论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对策》,载于110网,201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