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引领学习型家庭建设__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引领学习型家庭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黄浦区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黄浦区妇女联合会
摘要:随着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形成了向高层次发展的态势。家庭成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家庭参与的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多彩。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启动了打实基础,创新载体,开展特色创建活动的深化实践,运用典型引路,先进导向等方法,将学习型家庭建设与家庭文明建设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学习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家庭的学习功能在诸多家庭功能中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进而显著凸现。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应对新环境、新挑战,家庭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长期从事家庭文明建设的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者,我们不断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终身学习是通往新时代的一把钥匙,学习型家庭作为21世纪健康家庭的重要形态和关键特征应运而生。创建学习型家庭能使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动态的发展中彼此协调、互动助推,能使家庭每一个成员在学习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006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黄浦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建设,深化“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2006年我区四套班子领导开展了“关于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区创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专题调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无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为此,区妇联确立了“黄浦区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调研课题,通过走访部分学习型家庭、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基层妇女干部座谈会等,积极探索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发展目标、任务要求、工作机制和具体举措。
一、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我区共有户籍人口597564人(其中女性人口297795人),家庭198026户,户均3.02人。目前我区共有文明家庭110424户,五好文明家庭44200户,街道级学习型家庭27896户。
我们就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展开了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25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5.2%,发放对象为社区普通家庭。填写问卷者的家庭结构分别是:三口之家134户,占56.3%;三代同堂67户,占28.2%;二口之家21户,占8.8%;其他家庭形式16户,占6.7%。从这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我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向高层次发展。家庭拥有最高学历者大专及以上的占57.1%;高中的占36.6%;初中的占6.3%。而区妇联在1996年有关家庭文化建设的一次调查中家庭成员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37%;高中的占41%;初中及以下的占22%。
2、家庭成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示全家愿意为学习新知识共同努力者占50%;个人愿意学习相关知识者占42%;表示原有知识已够,无需再学者占5%,未填者3%。从获取外界信息媒体的习惯方式来看,广播电视最为常见,占38%;其次为报刊,占32%;接下来依次为书籍11%、电话8%、串门2.3%以及其他2%;未填者6.7%。而从读书看报习惯看,每天看书看报者占72.2%;经常看的占22%;偶尔看的占4.2%;从来不看的占1.6%。此外,调查中有41%的家庭非常希望通过创建能成为学习型家庭;38%的家庭有意向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8%的家庭觉得无所谓;0.4%的家庭表示不考虑;12.6%的家庭未作表示。
3、家庭成员的学习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信息社会的到来,对家庭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调查中,表示要努力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的占到了80%。曾经或正在学习的内容分别为:学习电脑、外语、驾驶的占58%;专业知识学习占18.9%;学历学习占11.7%;职业培训及其他占30.2%;不进行任何学习的为零(可复选)。此外,对于还希望获取的知识情况分别为:41%表示希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40%表示希望学习外语、电脑知识;34%表示希
1望学习法律知识;其他分别为时事科技、文化娱乐等(可复选)。
4、家庭最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健康和子女教育。调查显示,关心时事政治类占58%;其次关心法制类34.5%;接下来关心的内容依次为保健类33.6%;子女教育类占26.5%;经济类占20.6%(可复选)。
5、家庭参与的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者占27%;参加各类知识讲座者占23%;喜欢阅览图书者占18%;参加体育活动者占16%;喜欢书画游艺者占9%;其他7%。
二、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基本经验
家庭是妇联工作的重要领域。妇联长期致力于家庭文明建设,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逐步完善家庭文明建设创建机制,巩固和发展家庭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关心社区、邻里互助、帮困助学的社会风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初开始,妇联积极倡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这些经验都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层各级妇女组织在妇女工作总体框架下,将学习型家庭创建与家庭文明建设主题相结合,逐步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在我区已建立了关于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的“积极参与、自我申报、自我评估、考评验收”等一整套创评机制。
1、稳步启动,为创建学习型家庭打下扎实基础。各街道妇联认真实施创建工作,根据各自社区特点,制定相应计划,建立相应机构与组织网络,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通过发放居民意见征询表,了解家庭的创建建议与意见,拟定学习型家庭创建标准;利用倡议书、黑板报、宣传栏等各种载体进行“终身学习”理念的介绍、传播、灌输;在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创评工作中注入学习的内涵,丰富家庭文明创建内涵;做好组织、搭台工作,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建立起文明家庭读书小组、老年读书小组、科普读书小组、法律读书小组、信息化读书小组、外来妹(媳)读书小组等各类读书学习小组,吸引广大居民的广泛参与,促进社区中形成“人人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少街道还参照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方式,相继建立起“家庭申报、群众评议、居委把关、街道审核”的学习型家庭创评机制。目前,有的街道学习型家庭创建率已达11%。
2、创新载体,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各街道妇联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围绕创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既具时代气息、又独具风格的创建活动。如:创建以家庭为单位的特色读书学习楼组的楼组群;发挥妇联特色工作优势,开展邻里结对助学活动,引导更多家庭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将创建活动与“三学”活动有机结合,举办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班,帮助广大下岗失业家庭成员增强再就业能力;关注边缘群体,吸纳外来流动人员家庭参与创建活动,提高他们的行为素养,更好地适应上海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市民学院、社区妇女学校等教育资源,为渴望学习的家庭成员提供各类不出社区就能得到的学习机会。2003-2005年连续三年实施的市政府实事项目“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更在家庭中出现了父子同学、夫妻同窗甚至爷孙互帮的喜人景象。三年来,共有18347名家庭成员参加“网上行”培训,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为18岁。
3、典型引路,形成向先进学习的导向。妇联在创建工作中运用引导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典型的培养与发掘,充分发扬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推出一批老百姓身边的可信、可亲、可学的典型。如:新闸路57弄34号多户家庭家长,为不影响子女学习,一对无子女的夫妻就组织大家来他们家看电视;一户姓金的老师,自发地为孩子们义务辅导功课,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住半淞园路的下岗女工让桂珍,下岗后一无年龄优势,二无就业特长,是个择业困难户,街道组织各类再就业培训班,她积极参加。经过学习,考出了包括烹饪、家政、插花、裁剪等七张上岗证书,一跃成为用工单位争抢的对象。
三、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尽管我们在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
1、学习型家庭的宣传力度不够深入,创建工作的社会氛围不够浓郁。调查显示,学习型家庭的宣传力度、创建氛围在社区远远不及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在社区广大家庭中尚缺乏影响力、吸引力。目前,学习型家庭创建主要还是依靠部分家庭自身的热情,而这往往依据家庭本身的素质修养和职业要求而定。多数家庭目前的关注热点还是聚焦在安居乐
业、解决实际困难上,能把终身学习、参与创建作为自觉行动的家庭并不太多。创建学习型家庭中“要我创”多、“我要创”少,居民的参与度与期望比较起来有较大的差距。各街道主要还是结合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来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由于缺乏新的创意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创建工作还存在一定难度。
2、学习型家庭的认定与评判尚无科学标准,创建工作缺乏规划与指导。目前,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基本上还只是在街道层面展开。由于尚无具体的、科学的、可量化标准,基层只能不断摸索、试点积累、自定标准、不断尝试。再加上创建工作缺乏统一、有力、明确的规划与指导,实际运作中对创建工作的目标和定位难以把握,往往仅凭主观能动性,来引导社区居民和广大家庭参与创建。这样较易出现覆盖面不广、发展不平衡、运作不规范、评选有争议等问题。
3、家庭成员理念不统一,认知存在差异。存在三种分化倾向:一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职业本身对学历文化、知识掌握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群体往往把不懈追求知识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但由于需求差异和时间限制,这一群体的人较少参与社区的活动。二是职业较为稳定而相对要求又不高的普通群体,这一群体在社区往往占大多数,他们自身对学习兴趣不大,而认识上又有一定偏见,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自己可能只有在需要时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三是下岗失业人员群体,他们考虑的是生存的需要,学习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择业手段,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他们是少有热情参与学习的。这一群体分化的特点,启示我们创建工作必须注重分层分类,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
四、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巩固阶段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1、体现在创建的外部环境上:
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创建学习型家庭作为培育学习型社会的载体,并具体指出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途径、载体与措施。黄浦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建设,深化“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社会的支撑基石,是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依托。基于对新时期家庭发展趋势的研究与把握,妇联在多年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时代特色,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2、体现在家庭的内在需求中:
学习方式——家长不再以“教育者”自居,在子女面前,家长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两代人有时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已成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学风。
学习内容——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角色,不同需求,不同文化层次,必然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个学习型家庭各有特色,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学习环境——学习型家庭的学习是一种开放型的学习,而不是封闭型的学习,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在人际交往中学习,这是一种生活式的学习。
学习目标——有些为了文凭,有些为了重新上岗,但更多的家庭是为了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二)推动创建工作的三点思考
1、进一步明确学习型家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标准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概念是:学习型家庭是一种以推动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型行为与习惯,发展健全的社会人格和人生态度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型家庭。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标准是:
⑴家庭成员树立“向学习要素质,向学习要发展”的学习理念,重视思想道德、科学、人文等全方位素养的提升;
⑵家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一定的文化投入,拥有一定量的报刊、杂志和书籍等; ⑶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有学习目标、有学习内容、有学习能力;
⑷家庭成员有一定的学习成果;
⑸家庭成员积极参加社区、学校、所在单位等举办的各类学习活动。
2、始终指向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四大目标
一是学会求知。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频繁更新的今天,是否会求知,是否会获得知识,变“不知”为“知之”,变“知之不多”为“知之甚多”已成为决定人生价值大小的关键。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求知作为自觉行动,营造家庭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是学会做事。关键在于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包括沟通交往与团结协作的能力、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与应对挑战的能力、锐意进取和大胆创新的能力等等。每个家庭成员都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出色担当各自的社会角色。
三是学会共处。人生来就是社会的人,人类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学会沟通、合作、共生、共处,只有彼此之间宽容和分享才能改善生存环境、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四是学会发展。人的一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家庭成员为了求生存和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寻找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自我价值实现。
3、进一步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
一是在创建的过程中,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同的家庭条件与情况各异,既不能以一种尺度去衡量,又不能以一种模式去要求,要倡导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创建活动。而且只有建立在自身需求和自身发展状况基础上的创建活动才会有生命力。因此,在指导创建过程中,要变操作指导为理念倡导,变重评比、评选为营造创建氛围。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1)大众性。面向全体家庭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庭的参与兴趣,学习的内容完全取决于每个家庭的需求与特点。(2)可操作性。在不同类型的家庭树立典型,让创建示范效应更有针对性、指导性,使不同的家庭学有榜样,通过努力都能进入学习型家庭的行列。(3)激励性。通过参与、推荐、示范、宣传、表彰等形式,着力营造创建氛围,不断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效的地促进家庭及其成员与社会共同发展。
二是在创建的实效上,注重重点推进与长效激励相结合。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应该是一项重在倡导的长期而繁复的工作,急功近利的意图会阻碍其健康发展。因此,在创建过程中应注重重点推进与长效激励相结合。可以开展一些较大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深度影响到一个方面的重点推进。可以围绕特定的社区特色和社区现象,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引导这个社区的家庭在思想和认识上交流乃至碰撞,在某一层面上趋向认同,进而达成共识,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日常的创建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以典型示范为主,同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交流、有总结。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牵头、各方参与下,尽力突出创建工作的社会性、文化性、可参与性、可持续性,让广大家庭能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得到亲身参与的机会,有分享成果的欢乐。
(三)我们的建议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运作,构筑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有效组织体系。建议制定“黄浦区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划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拟订工作目标,明确总体要求,梳理工作思路,建立评价体系。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目标可定为:“十一五”期间,五年内的目标为创建成功家庭达到50%;其中,2006年要达到10%-15%,其后每年递增10%。创建学习型家庭是一个联动的工程,涉及到家庭、社区、学校所在单位,它不仅是哪个单位一家的事,创建工作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要确立创建工作牵头部门,各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实施,构建全区学习型家庭创建的合力框架。
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和资源整合,要注重发挥社区各类教育文化设施以及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作用,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要积极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一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工作者队伍。重点对基层妇女工作者进行培训。二是社区知识型家庭志愿者队伍。引导家庭发扬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为满足创建家庭的需求服务。三是学习型家庭示范户队伍。身边的榜样最有说服力和激励作用,要扩大示范效应,使学习型家庭从家庭向楼组发展、从单个向群体发展、从封闭向开放发展。
2、准确定位,健全机制,注重实效,大力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要把学习型家庭创建定位在为上海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服务上,定位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上。在创建过程中要注重五个结合,即:社区、学校指导推进与家庭自创相结合,总结共性与倡导个性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家庭互动相结合,集中讲座与团体交流相结合,重
点推进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将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融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的创建中,引导居民“在单位当文明职工,在社区当文明市民,在家庭当文明成员”。注重体现以思想素质提高为根本的自我教育功能,以知识技能提高、增强竞争力为目的的自我维护功能,充分体现学习型家庭创建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化大教育的特点。强化激励机制,激活主体,激发学习型家庭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培养快乐的学习兴趣,使良好的学习风气长盛不衰,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
3、宣传典型,营造氛围,推动全局,促进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持续发展。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人人学习的社会环境氛围。鼓励导向,珍惜基础,要大力培育、宣传学习型家庭典型事迹,培育一批典型,加强示范引导,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创建活动中去。创设丰富载体,充分运用媒体,扩大舆论宣传,让市民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要注重活动对象的层次性、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让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理念进入每一户家庭;使每一户家庭在创建中打破学历层次的高低和家庭环境限制,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使学习型家庭激发创建动力、引发创建激情、营造创建氛围,形成良性互动的创建循环。
学习型城市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学习型家庭将是未来社会最有发展前途的家庭。让更多的家庭通过学习提高生活质量,拓展生活领域,丰富生活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第二篇:创建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创建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旋律的演奏者。
一、什么是学习型
家庭
学习型家庭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的家庭模式。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生活方式,家庭的学习弥散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这种学习不仅来自于书本,更多的来自于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实现了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家庭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围绕着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玩,又包括着家庭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包括家庭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由此而影响支配着家庭的生活方式。
学习型家庭的学习方式是“自主”,自己制订目标,自己选择内容,没有一个统一模式,不是你要我学,才学;而是我要学。终身学习的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二、学习型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和谐就是和平协调,体现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协调、引领和凝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中得来的,在学习中提高的,在新的世纪,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社会对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相互适应、协调、引领和凝聚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学习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不学习将无法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不和谐将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学习不再只是学校的事,不再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事,而是全体公民的事,是每一个家庭的事,是每个人家庭成员一生都要面对的事。
1、学习是引领21世纪家庭生活的主题
随着我国入世,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专家预测,新世纪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超过过去一个世纪,我们常说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以全球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实质是教育经济,它不是书本经济,也不是学历经济,而是“学力”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临知识爆炸、信息骤增,那种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有专家指出,一个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大部分知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继续学习获得的。而且,由于高科技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比如虚拟超市,网上购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也得不断学习。另外,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使人们有了全面发展的可能。个性的完善、精神的丰富、创造潜力的开发使人享有高品位的生活,这也要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所以,“学习”将成为大部分家庭最明智的选择,成为21世纪家庭生活的主题。学习型家庭为家庭成员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家庭的每个成员中,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是无限的,较强的学习能力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条件,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中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为家庭和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每一个和谐的家庭又为社会和谐培养了健康的社会细胞,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2、学习成果是21世纪家庭财富的主要标志
我们曾经有一个口号,叫做“劳动致富”,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里,“知识致富”、“智慧致富”成为共识,而知识和智慧是在学习中积累的,学习已成为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学习成为每个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我们都知道谁最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家有万贯不如身有薄技。”“万贯”可以坐吃山空,“薄技”却可以不断创造新的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永远管用的“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未来家庭的幸福,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充裕,还有家庭成员心灵的丰富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所维系的高尚情感。因此未来家庭最为宝贵、最有增值潜力的财富,不是金钱、股票,而是智慧、知识和创新能力。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家庭是学习的团队,学习带给每个家庭最高的奖赏是“快乐”。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通过学习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有了学习,才能生活着并快乐着;有了学习,工作着并快乐着。快乐的生活每一天才是家庭生活的理想目标,更是家庭和谐的重要条件。自主的学习让每个人找到自我,不管是已退休的还是下岗的,学习可以提升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学习型家庭的最高境界是让家庭中每个成员在学习中自我完善,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让每个人在学习中与时俱进,和谐地发展。
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选择了学习型家庭就是选择了幸福与和谐,选择了学习型家庭就是选择了成功的人生。因为学习是和谐家庭的精神支撑,学习型家庭则是和谐社
会的强大基石
3、学习型家庭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最大贡献
有人把创建学习型家庭称作21世纪“家庭的革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就认为:“终生教育概念的提出可以与哥白尼式的革命相比”,“学习型社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未来的文章版权归好范文 wenmi114.com作
者所有!教育发展和学习活动所构思的理想社会图景,“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如果我们社会大多数家庭都能建成学习型家庭,那么,我们国家人的整体素质必然会大大提高,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包袱就会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高素质的国民素质为高水平的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因此,通过学习促进人的素质提高,是21世纪家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贡献。
三、怎么样创建学习型家庭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更没有凝固不变的家庭教育,所以对每个父母来说,都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达到自我改变,自我完善,与时俱进,与孩子共同成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创建学习型家庭呢?
1、探索最适合自己家庭的学习方式
家庭是千差万别的,家庭学习的模式也是多姿多彩的。对不同的家庭而言,其学习方式却会因地制宜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可以这么说,在千姿百态的学习模式中,没有一种模式是最好的,只有一种是最适合自己的。从学习的途径的维度分析,学习模式可以分解为:文本学习模式,生活实践学习模式,网络学习模式,人际交往学习模式。这些学习模式互有优势互相补充,适应于不同的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的学习模式,可以以一种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也可以多种学习模式交替使用,选择的学习模式是否合适,以学习的效果来检验。
2、在时间的缝隙中学习
一天24小时,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公正的。现代生活的节奏愈来愈快,时间愈来愈紧张。工作这么忙,竞争这么剧烈,还有什么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怎么办,最好的办学是在时间的缝隙中学习,譬如说在双休日学习,在节假日学习,在晚餐后学习,在时间的边边角角中学习。如果我们把一天24小时划分为三块:上班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可支配的休闲时间。如何提高休闲时间的文化含量,将成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所在,工作再忙,时间再少,也可挤一点时间学习。这种学习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为个人进修学习时间,第二类为全家分享时间,其中包括共同讨论家庭事务时间,全家共同阅读时间,全家相互谈心沟通时间,这三种时间属于家庭成员共同时间,需要家庭中每个成员来共同创造。
当前的家庭生活有两个特点:一是社会竞争愈来愈剧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二是每年每月休闲的时间却越来越多,除了每周双休之外,一年之中还有三个长假。前一个特点给学习带来紧迫性的同时,也给学习带来了时间上的压力,而第二个特点则恰恰为缓解时间上的压力提供了条件,学习可以让我们的休闲时间变得丰富多彩。
学习不仅可以渗透到我们的休闲中,而且可以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和人际交往中,学习时间的渗透使学习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学习从“阶段性”向“活到老,学到老”的全程性转变;家庭成员从“各管各学”向“共同学习分享交流”转变;学习时间的合理计划方案之一:让一天24小时中的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一用于看书读报,学习分享交流沟通运动锻炼,提高家庭生活文化含量,那是生活中的一件要事。方案之二:每个双休日,作为父母,不管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要挤出一块时间,作为家庭共同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家人相聚共同时间的数量多少与品质高低是家庭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
3、读万卷书是学习,行万里路也是学习
家庭学习不同于学校学习。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反思、体验、感悟更是学习。家庭的学习弥散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家庭的每一个细胞,可以这么说,家庭的空间是有限的,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当你带着孩子走出家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现代科技的时候,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学习。如在一家人游玩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领略祖国美丽山水,欣赏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投入大自然的怀胞,感悟社会的多姿多彩,这无疑也是一种学习,这是一种立体的阅读,用双腿去体验的学习和感悟。
4、学习为了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学习不是为了装饰门面,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改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你想改变孩子吗?那么首先要改变父母自己,如果自己不改变,不转变观念,不转变教育行为,最终孩子也无法改变。
学习型家庭的学习成果并非都可以“物化”的,大量的体现在“精神”“人文”的层面:一是家庭每个成员的自我改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二是改变了“想当然”的心智模式,以系统思考的方式去寻找家庭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可发展的空间;三是建立家庭共同发展的目标和期望,家庭是父母的,也是孩子的,家庭的事务让孩子共同来参与,家庭目标让家庭每个成员来共同努力,让家庭每个人都成为主人;四是父母放下架子,营造家庭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氛围,让家庭成为快乐的健康的港湾;五是建立畅通无阻的对话关系,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宽容,学会感恩,架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六是家庭每个成员在共同学习中提升生活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其中包括:看书读报的能力,电脑上网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分享能力,欣赏赞美孩子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因势利导发现孩子潜能的能力等。学校的学习成果也许通过文凭、成绩得到体现,但家庭学习的评价指标是什么呢?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家庭的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家庭的成员是否健康、快乐,因为只有学习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快乐的家庭
5、需要一种学习动机与自我激励的境界
学习的动机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源泉。她不仅体现了人对生活的追求,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需求。当一个家庭在物质上达到一定水平时,必然会对学习,对人文关怀会有更多的追求和需要,可以这么说:家庭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但对精神的需求却是无限的,每个家庭成员对学习的动机不仅体现了对家庭、对社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每个公民的需求。按照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家庭学习动机也是逐步递进的过程,人在满足了低一层次需求以后,必然会摆脱功利向高一层次的需求发展。
“学习动机自我激励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终身学习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二是学习的功利色彩在逐步淡化,家庭学习动机正从生存需求走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三是共同愿望成为家庭学习的重要凝聚力量;四是家庭学习正从被动的“要我学”走向自主的“我要学”;五是学习已成为人们评价一个健康的家庭,美好的生活的重要标尺,学习成为家庭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
6、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
在家庭学习中存在着以孩子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父母充当孩子陪读角色)和以父母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只有学习型家庭才是父母与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两代人共同学习,相互学习,才可能跨越代沟,提供沟通交流互动的平台。
学习主体的多元是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社会对每个现代人的要求,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父母与孩子处在同一起跑线,父母已失去了“知识权威”的优势,如果不“终身学习”,就难以承担“教育者”的角色,为了适应社会,必须终身学习,学习和工作“合二为一”,将成为每个家长终身面对的“两大主题”。
由此可见,学习主体多元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父母角色正从教育者向共同学习者转变;二是家庭学习开始从“以孩子为中心”向“多中心”“多主体”转变;三是亲子关系从“家长制”向“平等民主”转变;四是家庭每个成员不管男女老幼都是学习者,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学习团队。
7、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习的内容也浩如烟海,为什么?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兴趣,对生活有不同追求的目标,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其学习内容的选择会各不一样。
从家庭的功能分析,从家庭经济功能出发,家庭学习内容包括:投资理财到财富创造;从家庭生育功能出发,家庭学习内容包括:营养健康,优生优育;从情感交流功能出发,家庭学习内容包括:沟通分享技巧,心理调适……
从休闲娱乐功能出发,家庭学习应包括:体育、文化、艺术、卫生保健……除此以外,作为家庭建设的需要,还离不开公益道德,环境保护到法律常识的学习……
学习不仅贯穿于每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同样地贯穿于家庭生命的每一个周期。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每一事件,每一个问题和矛盾,从发生、发展到结果无不贯穿着学习。可以这么说,在问题发生之前的“提前学习”到遇到问题的求助学习,面对问题的探索学习,挫折以后的后思学习,成功以后的感悟学习,不同阶段其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各不一样的。
学习内容选择自主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家庭学习内容开始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技能走向人文,从经验走向智慧,从传统走向现代;二是学习范围从“单维”走向“多维”;三是学习重点从以“学”为主转变为以“习”为主,偏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四是学习难点,贵在改变心智模式,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8、家庭的空间是有限的,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学习空间弥散化是家庭学习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家庭学习大量的是一种无意学习。何谓无意学习?所谓有意学习,是在一种经过周密计划或控制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学习活动。而家庭学习、无意学习则是在生活过程中不在严格控制下,甚至个人也未觉察的情况下获得的经验。
家庭学习是一种经历学习,学习渗透于生活的全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包含于我们各种生活状态,显性与隐性交融,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交替,有宽泛的学习内容,而又不限空间的约束。
作为家庭的空间是有限的,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学习空间则是无限的,家庭学习的空间早已突破家庭的四壁,走向无限。其中包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在亲近大自然中学习,在接触现代科技中学习,在生活的每个过程中学习。
《创建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创建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始出发点。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家庭和睦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那么和谐家庭的标准是什么?本人认为和谐家庭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尊老爱幼、夫妻和睦、民
主平等、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勤劳致富等等。
从目前我市城乡家庭的整体情况来看,崇尚文明、追求和谐、倡导美德是主旋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了许多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问题。
一、离婚率趋高。虽然有专家指出,离婚率适当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离婚率提高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家庭的不稳定、不和谐。据调查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我市家庭离婚率不到5,而现在竟达到18左右。去年我市共有963个家庭解体。尽管离异者有各自的理由和“说法”,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借口“性格不和”而草率离婚。
二、家庭教育薄弱。目前大多数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有关,也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关。我们市妇联开展的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家长特别是中小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习问题,虽然近几年在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有进一步的提高,但孩子的成绩仍然在家长的心目中占据第一重要的位置。由此导致的问题多不胜数,如许多孩子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任性、自私、孤僻、粗暴、自大、缺乏爱心等多种缺点和问题。
三、传统美德渐失。由于目前社会中家庭平均人口较少,比较多的是三口之家,传统的大家庭已不多见,加之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个别年轻人又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传统美德如尊敬老人,勤俭持家等等渐渐淡化。个别年轻人竟然不以不赡养老人为耻,城市里生活无着的老人将富有的儿女告上法庭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四、家庭暴力不断发生。
从市妇联最近几年接待的信访来看,目前我市“家庭暴力”主要有二类。一类是肉体暴力,这是一般情况下的暴力。第二类是精神暴力,比如长期不沟通交流,精神上忽视歧视漠视,对对方造成心理重负和压力。这种暴力看起来没有肉体伤害,但对配偶的刺激很厉害,有时甚至超过第一种。来自法院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市大约有35的离婚案都涉及家庭暴力。我们市妇联最近几年信访接待的情况统计,家庭暴力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虽然不能排除女性随着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其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而增加投诉的因素,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家庭暴力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和谐。
那么,当前我市怎样开展和谐家庭的创建活动呢?本人认为:
一、要加强宣传,不断增强人们创建和谐家庭的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转型,家庭的凝聚力不如以前传统的大家庭了,三口之家甚至两口之家的增多,使家庭矛盾也趋于分散和隐蔽。加上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断变迁,许多人对家庭的关注也慢慢减少了。人们为了生存发展整天在外奔波,回到家里有时连话都懒得说。许多外出打工的人,有时一连几年都不回家。相当比例的人越来越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却忽视了对家庭的责任。这些情况都是造成人们形成或忽视家庭问题的原因。因此,应该加大和谐家庭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在重视事业的同时关注家庭、热爱家庭,使和谐家庭成为大家温馨的港湾,也成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努力促进家庭和谐。如何解决好家庭问题,是我们社会教育中的一个空白。许多人认为,怎样当家长不需要学习。实践证明,仅仅学习往往还很不够。有不少人事业上功成名就,但是家庭却一塌糊涂,甚至因家庭问题毁掉一生。目前有问题的家庭很多,但人们缺少解决问题方面的帮助。许多发达国家的公民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咨询医生,也有一些专门咨询机构,一旦产生问题立即咨询求得解决。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因此,应鼓励建立一些家庭问题咨询中心之类的咨询机构,帮助那些遇到问题和困惑的人们,减少各种家庭冲突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内容的侧重上,第一要加强对女性的宣传教育。因为在家庭中,女性的作用非常重要,家庭主妇的言行对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方面,母亲往往比父亲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正如德国教育家费洛贝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毫无例外地是有母亲孕育的,在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亲的抚育下度过的,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自身素质对孩子的聪明才智、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们市妇联围绕提高女性素质、加强家庭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近两年在全市举办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会20多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连续几年开展了“女性素质年”、“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载体,力图在提高女性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第二要倡导树立“经营”家庭的观念。婚姻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伙伴关系,需要互相理解让步。家庭也像一个企业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用心经营,否则就会出现危机甚至解体。每一对夫妻在共同生活了几年十几年之后,大都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时互相的理解和重新认识非常重要。第三要在家庭中倡导传统美德。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心者必培其心。营造和谐家庭还要增加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成员中形成关心国家和社会,倾情公益事业的氛围。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
三、要加强法律救助,有效缓解家庭暴力问题。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只能从《婚姻法》、《刑法》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条例。如刑法中关于虐待罪的,就是与家庭暴力最相关的。其规定为“一方对另一方施暴,造成肉体,精神的恶劣后果,持续发生的,就叫虐待。”从中可以看出,国内更强调的是结果。即一定要造成严重后果。在取证上,对受害者的伤害有严格的规定,比如伤口的长度、大小、面积等。目前我国法律考虑到婚姻关系的特殊性还强调一定要受害方主动作为,即自己上告。如果不告就不能立案。这种规定也是有社会原因的,因为涉及感情的案件当事人态度较复杂,从而给处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从惩罚行为来看,国内现有法律主要分为经济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三种。如新《婚姻法》规定,两人若是因为家庭暴力原因而破裂,无过错的一方可以比有过错的一方得到更多的财产。而造成了身体伤害的严重后果的,一般按《刑法》的虐待罪处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以行政处罚和道德批评为主。总的说来因为家庭暴力本身具有的社会特点和多面性,《刑法》和《婚姻法》不可能有一一做出详细规定。去年我们市妇联为维护受害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并给他们提供帮助,与市政法委、市公安局联合建立了“奉化市110妇女儿童(家庭暴力)救助中心”,在各镇街道成立110妇女儿童(家庭暴力)救助站。
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人生旅途中温馨的驿站,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推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大家庭将成为我们幸福的家园。
《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分别进一步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
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充分认识民主与法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标?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民主与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只有以人为本,发展民主与法治,依法保护人民民主权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国家中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的轨道,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社会调控和管理才能摆脱随意性和特权,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通过分析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特征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民主与法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民主与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当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来进行妥善解决;当社会主体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根据法律规定自行调节或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端,从而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总之,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的法治,才能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才能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公平合理地分享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
第二,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民主法治可以奠定诚信友爱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法治的完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诚信友爱地相处。
第三,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创造活力。民主法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四,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第五,民主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民主法治的形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就能使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发展活力,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人民法院在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较好的完成了维护稳定、保障改革、促进发展的司法工作任务。
1、切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确保社会稳定。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严把案件审查关、证据关和适用法律关,确保案件质量;坚持“严打”方针,重拳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积极参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依法严惩诈骗等经济犯罪;依法惩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继
第五篇: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为了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和谐医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者从医院文化、医患关系、同事关系、科技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医院。
[关键词]创建;和谐;医院;社会
目前卫生保健在我国整个社会中的发展非常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不同人群之间获得卫生服务的数量差很大等不谐和现象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离不开医疗,医疗离不开医院。建设和谐医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目标,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的有效方法。
1.和谐医院的含义
崇尚和谐,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所谓“和谐”,即和合与谐调,古人说,“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团和气,而是有差别的谐调,是一种气氛,意味着秩序。因此,和谐需要调节各种矛盾和冲突。医院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健康与幸福,更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和谐医院是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创建的一种新的医院管理模式,是建设充满创造活 1
力、具有和谐医患关系、科室互相配合、员工和睦相处、上下团结、稳定有序、利益关系协调、能够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的医院。
2.构建和谐医院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院逐步被推向了市场,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生存环境发生可很大变化,全国的新闻媒体对医院进行了不全面和不公正的炒作,使医院在公众的形象不断下降,医院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压力,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医院既是为患者设计与提供服务的利益维护者,又是以患者为经济来源和发展动力的利益攫取者,存在着地位不对称性和身份的两重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医院必须办科学发展和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宗旨的合理发展,那种过度侵占患者利益的垄断特征和“恶性发展”模式不仅为社会不容,也将给医院自身带来一系列内部矛盾。
3.建设和谐医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的和谐持续发展
医院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医院精神,是医院职工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行为取向等因素的总和,是医院职工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是具有医院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医院文化充分反映和体现一个医院的整体精神面貌。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要让医院能生存可发展,并且牢牢立足于市经济大潮之中,就必须有一个使全体职工能接受,心甘情愿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让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
想,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大公无私、奉献敬业,与医院同命运,共繁荣。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可采取的措施。①在医院的各种资本因素中,人是首要因素,以人为本,从医院各要素实际需要出发,培育和充分调动人的资源优势亦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属于人、塑造人,强调职工在医院中的主人翁地位,职工要参与医院的民主管理,使职工爱岗敬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人”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对象,也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要成功开展医院文明建设就必须考虑“人”的因素。②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重视群体价值行为的培育也很重要,群体行为是以共同信守为基础,是职工群体共同的心理和价值取向,是医院主导的动力资源。要以自尊自强、争创一流的医院文化精神作为重点进行持之以恒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和职工技能的培训,使医院文化精神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和每个职工的实际工作中去,化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以形成医院内部较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3.2 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院的是治病救人的重要场所,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医患关系是医院关系的核心,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一块基石。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或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医患关系,是一种配合与合作的关系,它建立在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只有彼此沟通理解、相互信任,医患双方才能共同参与诊疗活动,共同完成诊疗活动。
3.3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
构建和谐医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特别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之间的和谐,什么和谐也谈不上。医院领导要妥善处理好职工之间的关系,让职工之间相互信任,珍惜缘分,学会体谅,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看问题。只有这样全体职工才能够和谐相处,实现共赢,推动医院的向前发展。医院管理者从全面建设和谐医院的大局出发,调动影响医院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努力营造“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坚持走“人才强院”之路,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职工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给职工提供成就事业的平台。
医院运行机制的一个核心是竞争机制,医院与医院之间存在外部竞争,医院内部的医务人员之间、护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之间以及其他人员之间都存在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互相拆台,使医院整体的服务质量下降。在充分发挥临床一线医护人职工
作积极性的同时,要鼓励和支持辅助科室、行政后勤人员等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既保护重点、优势、特色科室的发展活力,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展的科室和职工。
3.4 全面优化医疗服务,努力创建和谐医院
改善服务态度对缓解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保持医院的和谐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应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打造优质服务品牌,让医疗服务更加富于人性化。如果医院的服务态度好,患者对医疗服务表示满意,那么下次还会来接受服务,并且在患者之间互相宣传,吸引更多的病人,公众会逐渐认可医院的服务,给予好评,形成医院的服务品牌。因此,医院应在职工中树立“人性化服务”的价值理念,塑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服务品牌,从服务的态度、措施、语言和行为上让患者感受到方便、舒适和安全,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5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医疗质量
和谐医院建设要以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基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和开发新的医疗技术。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确立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医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组织,科技创新是决定医院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医院发展核心动力,是和谐医院建设的基础。医院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自己的优势技术,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才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医院开展科技创新,不仅要引进成熟的技术、减少成本投入,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拓宽诊疗范围,确立技术优势,提高医疗质量。
总之,创建和谐医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有效措施。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提升医院的服务档次。医院要通过创建和谐医院活动,把“以病人为中心,诚信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每一个医疗环节中,让群众真正从医疗服务中得到实惠,让社会理解医院,给医院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