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FES家庭环境量表
FES家庭环境量表(内环境量表)外环境量表?
下面有一些关于家庭环境方面的问题,请你仔细阅读并在符全你家庭情况的答案上进行选择,如果有些问题对大部分家庭成员符合,就选择“是”如果大部分都不符合就选择“否”此处指的家庭指和你一起吃住的小家庭。
1、我的家庭成员都总是相互给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2、家庭成员总是把自己的情感藏在心理不向其他家庭成员透露。
3、家中经常噪架
4、在家中我们很少单独活动。
5、家庭成员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尽力而为。
6、我们家庭经常谈社会和政治问题。
7、大多数周未和晚上家庭成员都在家中渡过,而不外出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
8、我们都 认为不管有多大困难,子女道德满足老人的要求。
9、家中较大的活动都是经过仔细安排的。
10、家中很少强求其他人遵守家规。
11、在家里我感到很无聊。
12、在家里我们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
13、家庭成员之间很少公开发怒。
14、我们都非常鼓励家里人具有独立精神。
15、为了有好前途家庭成员都花了几乎所有努力。
16、我们很少出去听讲座、看戏或去博物馆以及看展览。
17、家庭成员常外出到朋友家去玩并在一起吃饭。
18、家庭成员都认为做事应顺应社会风气。
19、一般来说我们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
20、家中很少有固定的生活规律和家规。
21、家庭成员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做家里的事。
22、家中诉苦很容易使人厌烦。
23、有时家庭成员发怒时摔东西。
24、家庭成员都独立思考问题。
25、家庭成员都认为生活水平提高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26、我们认为学会新知识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27、家中没有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8、在生活上家庭成员经常帮助周围的老年人和残疾人。
29、我们家中需要用某些东西时,时常找不到。
30、在我们家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是一成不变的。
31、在我们家有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
32、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说自己的困难和烦恼。
33、家庭成员间极少发脾气。
34、我们家的每一个人出入都是完全自由的。
35、我们都相信在任何情况下竞争是好事。
36、我们对文化活动不那么感兴趣。
37、我们常看电影或体育比赛,外出郊游等
38、我们认为行贿是可以接受的现象。
第二篇:心理学培训,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家庭环境量表”(FES)系Moss等于1981年编制,共设90条是非题,需要大约30分钟完成。该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在很多西方国家,FES已广泛应用于描述不同类型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态下的家庭状况,评价家庭干预下的家庭环境变化,以及对家庭环境与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进行比较。
FES所评价的家庭特征包括:(1)亲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和程度;
(2)情感表达(Expressiveness),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
(3)矛盾性(Conflict),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
(4)独立性(Independence),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
(5)成功性(AchievementOrientation),是指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
(6)知识性(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
(7)娱乐性(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
(8)道德宗教观(Moral-Religious Emphasis),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
(9)组织性(Organization),即指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
(10)控制性(Control),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量表的修改与编制 FES需要修改才能在中国使用。这是因为量表中所评定的某些概念(如独立性和道德宗教观)不适合于中国家庭,而且有几个项目的内容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显得非常不适当。修改量表的第一步是翻译和回译量表并对10名精神科门诊病人和10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预试验。根据预试中发现的间题,对量表的几个项目进行修改使其变得更易理解并增补更为详细的指导语。再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测试,在有效完成这次测试的152名参试者中,精神分裂症病人27人,病人家属86人,对照组家庭参试者39人。在这次测试结果(已发表,费立鹏等,1991)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第二次修改。这次修订对那些在同一分量表中与其他项目缺乏较高一致性的项目以及难以区别正常人家庭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的项目进行了修改。下面将介绍第二次修改后的FES-CV的研究结果。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又对量表的某些项目进行了修改,并对两个最不满意的分量表(独立性和道德宗教观)的项目进行了重新编写(FES-CV的第三次修订版,见附录)。
FES-CV第二次修订版的信度和效度 有效完成FES-CV测试的参试者共340人,均来自城市。其中来自64个家庭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按DSM-111-R诊断标准诊断)41人和家属79人,来自 119个无精神病或严重躯体疾病病人的家庭(对照组家庭)参试者126人,家中有其他精神病或严重躯体疾病的参试者28人和“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在所有参试者中,有14名参试者因不识字或有视力障碍而由研究人员将量表间题念给他们听,其他参试者均为自评即独立完成问卷。除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以外,所有参试对象均来自1986年8月至1987年7月在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和眼科门诊就诊的病人及其家属。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属和对照组家庭参试者的特征已在另一篇文章中描述(见本册有关FACESII-CV的文章)。对其中302名参试者同时还进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II-CV,Olson等,1982;
中文第二次修订版)的测试。
研究结果见表1、表2。从表1可以看出,病人与病人家属对其家庭的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能有效完成测试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约占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的64%)与其家属对家庭环境的感受基本一致。
表1精神分裂症病人与病人家月、病人家庭今试者与对照组家庭参试者FES-CV量表分数比较(略)120名病人家庭参试者(病人41人,病人家属79人)所报告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比126名对照组家庭参试者明显为低,且矛盾性明显为高。这表明病人家庭的亲密度比正常人家庭低,而矛盾性比正常人家庭高,且病人家庭的家庭成员较少参加文化和娱乐活动。这一结果与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的临床感受一致,提示这四个分量表有很好的判别效度。然而,参试者对其家庭环境的感受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有必要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排除这些混杂因素的干扰后再看这两种家庭之间是否仍有差异。控制的因素包括家庭户主的年龄和教育水平、家庭人口、家庭结构(有年轻夫妇;
有老年夫妇;
无夫妇)、家庭发展阶段(无孩子;
有尚未工作的孩子,有已参加工作的孩子)、家庭每月人均收人以及参试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地位(家庭户主或配偶;
家庭其他成员)和回答量表的方式(是否有研究人员的帮助)。表1表明,对上述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后,这两种家庭参试者的这四个分量表得分仍有显著差异,这也证实这四个分量表有很好的判别效度。而其他六个分量表的评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道德宗教观分量表的评分经调整后有显著差异),提示在病人家庭与正常人家庭之间(根据分量表项目所评定的结果)并无差别。
如果FES-CV所评定的概念符合我国国情的话,那么即使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来评价这些概念其结果也应相似(即它们的得分应趋集一致)。FACESII-CV所评定的亲密度与FES-CV的亲密度呈正相关关系(r=0.68,df=300,p<0.001)而与FES-CV的矛盾性呈负相关(r=-0.56,p<0.001)。这些结果表明FES-CV的亲密度分量表和矛盾性分量表的趋集效度很好。在中国还没有其他方法来评价FES-CV所评定的另外八个概念,因此无法评价这八个分量表的趋集效度。
表2是FES-CV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的评价结果,并对中国正常家庭的参试结果与美国常模进行了比较。重测信度是通过对25名对照组家庭参试者进行两次量表测试来评价的(两次测试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6.8天)。两次测试分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很高(采用等级相关系数进行评定),说明FES-CV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同时亦表明家庭成员对家庭功能的评价在不同的时间是稳定一致的。
表2 FES-CV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以及中国与美国常模的比较 重测信度 内部一致性 中国常模 美国常模 两者的比较 rs Cronbach α X±SD X±SD t值(N=126)(N-1125)(df=1249)亲密度 0.74*** 0.75 7.7±1.9 6.6±1.4 8.11*** 情感表达 0.62*** 0.42 5.8±1.7 5.5±1.6 1.92 矛盾性 0.73*** 0.67 2.2±1.9 3.3±1.9-6.16*** 独立性 0.55** 0.24 5.8±1.4 6.6±1.2-6.60*** 成功性 0.92*** 0.55 6.8±1.7 5.5±1.6 8.25*** 文化性 0.81*** 0.64 5.6±2.1 5.6±1.7 0 娱乐性 0.91*** 0.57 4.9±2.0 5.4±1.9-2.57* 道德宗教观 0.76*** 0.33 5.3±1.4 4.7±2.1 3.38*** 组织性 0.90*** 0.63 6.7±1.8 5.4±1.8 7.77*** 控制性 0.63*** 0.53 3.6±1.8 4.3±1.8-4.31** *P(双侧)<0.05 **P<0.0l ***P<0.0001 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是通过计算全部有效量表(N=340)的Cronbach α值(Carmines等,1979)来评定的。一般说来,若α>0.60,就可以认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是满意的。按此标准,FES-CV的四个分量表(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内部一致性都很满意,三个分量表(成功性、娱乐性和控制性)的内部一致性稍差和三个分量表(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的内部一致性很差。说明这四个有较好内部一致性的分量表项目能对该分量表所评价的概念进行准确地测定;
也就是说家庭亲密度、家庭矛盾性、家庭知识性和家庭组织性这些概念适合中国国情。相对来说,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这些概念不适合于中国,或者即使它们本来适合,但却不能通过FES-CV第二次修订本的量表项目来进行充分的评价。
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这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所致。在西方国家家庭成员相对独立性(尤其是孩子)是一个核心问题,但在中国却显得并不那样重要。事实上,在中国家庭中,孩子的独立性常被看成是不受欢迎的事情。因此,评价中国家庭独立性这一概念的项目之间仅有微弱相关不足以为奇。在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的程度与道德观紧密相联,但在中国大陆却不是这样。因此评价中国家庭道德观的重要性应按完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同样,在中国家庭内表达意见和情感的方式也与西方不同,在家里相互之间的坦露直率常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因而也需要对情感表达分量表的项目进行大量的修改以适合中国国情。
将对照组家庭参试者得分与美国常模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大多数分量表的均分都有显著差异。中国家庭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比美国家庭要突出;
而美国家庭的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比中国家庭要显得突出。除了控制性在美国家庭显得突出外,上述其他的差异与有关对美国和中国家庭的描述性资料结果相一致,但由于有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在解释这些差异时必须十分谨慎.此外,这些差异可能并非因处于两种文化的家庭的实际差别所致,可能是由于改变了FES-CV某些项目原文的意义,或中国参试者与西方参试者对同样项目有不同的理解所致。
量表的评分与分析 所有90个项目按选择的答案来评分,若回答“是”评“1”分,若回答“否”则评为“2”分。然后按下列方法计算分量表得分(“I-X”;
表示第“X“条项目的得分)。
亲密度=(I-11-1)+(I-41-1)+(I-61-1)-[(I-1-2)+(I-21-2)+(I-31-2)+(I-51-2)+(I-71-2)+(I-81-2)] 情感表达=(I-2-1)+(I-22-1)+(I-52-1)+(I-72-1)-〔(I-12-2)+(I-32-2)+(I-42-2)+(I-62-2)+(I-82-2)〕 矛盾性=(I-13-1)+(I-33-1)+(I-63-1)-〔(I-3-2)+(I-23-2)+(I-43-2)+(I-53-2)+(I-73-2)+(I-83-2)〕 独立性=(I-r4-1)+(I-54-1)-[(I-14-2)+(I-24-2)+(I-34-2)+(I-44-2)+(I-64-2)+(I-74-2)+(I-84-2))成功性=(I-55-1)+(I-65-1)-[(I-5-2)-(I-15-2)+(I-25-2)+(I-35-2)+(I-45-2)+(I-75-2)+(I-85-2)] 知识性=(I-16-1)+(I-36-1)+(I-46-1)+(I-16-1)-[(I-6-2)+(I-26-2)+(I-56-2)+(I-66-2)+(I-86-2)] 娱乐性=(I-7-1)+(I-27-2)+(I-57-1)+(I-87-1)-[(I-17-2)+(I-37-2)+(I-47-2)+(I-67-2)+(I-77-2)] 道德宗教观=(1-18-1)+(I-38-1)+(I-88-1)-[(I-8-2)+(I-28-2)+(I-48-2)+(I-58-2)+(I-58-2)+(I-68-2)+(I-78-2))组织性=(I-29-1)+(I-v49-1)+(1-79-1)-[I-19-2]+(I-39-2)+(I-59-2)+(I-69-2)+(I-89-2))控制性=(I-10下1)+(I-v20-1)+(I-60-1)+(I-70-1)-[(I-30-2)+(I-40-2)+(I-50-2)+(I-80-2)+(I-90-2)] 参试者对其家庭环境的感受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比较两种不同家庭(例如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和正常人家庭)参试者的得分之前,非常重要的是搞清楚这两组间的差异不是由于参试者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角色等)的不同或一些与疾病无关的家庭特征(如家庭人口、家长的年龄和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的差异所致。如果两组间这些特征分布不平衡且这些因素与测定结果(即10个分量表的得分)明显相关,那么就有必要使用多变量分析—通常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控制这些混杂因素的干扰再决定这两种家庭是否具有真正的差异。
有几个因素与FES-CV分量表得分显著相关。在340名有效完成FES-CV第二次修订本的参试者中,我们发现:(1)亲密度分量表的得分与参试者的婚姻状况、参试者的家庭地位、家庭的发展阶段(即家里是否有已参加工作但未婚的子女)和完成量表的方式(即自评或研究人员将量表读给参试者听)显著相关;
(2)情感表达得分与参试者性别有关;
(3)矛盾性得分与家庭家庭平均收人和家庭发展阶段有关;
(4)成功性得分与参试者的教育水平、参试者的家庭地位和家庭的发展阶段有关;
(5)文化性得分与家长的教育水平有关;
(6)道德宗教观得分与参试者的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以及完成量表的方式有关;
(7)组织性得分与参试者的婚姻状况、参试者的家庭地位、家庭的发展阶段以及完成量表的方式有关;
(8)家庭人口和家长的年龄与各分量表的得分均无显著相关。因此,在进行FES-CV测定时必须收集上述有关参试者和参试者家庭特征的资料,并在比较不同家庭类型的FES-CV结果时,必须对这些特征进行调整(通常采用多元回归方法)。
小结 在中国,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心理康复逐渐受到重视以及家庭在照顾精神病人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发展评价家庭环境的测量工具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家庭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存在跨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评价家庭环境的量表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修改和评价后才能适合在中国使用。自评量表(如FES)的修订显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量表项目的措词必须对所有参试者具有同样的含义,并且项目应该直接评价其相应分量表的概念。
目前,在中国FES-CV的改编与修订仅仅完成一部分工作。具有较好判别效度且内部一致性满意或稍差一些的四个分量表(即亲密度、矛盾性、文化性、娱乐性等)已能放心地使用。我们的结果提示这四个分量表可以适用于评价所有类型的中国家庭。内部一致性满意或稍差一些和判别效度较差的三个分量表(即组织性、成功性和控制性)虽不能鉴别精神分裂症家庭与对照组家庭,但有可能能鉴别中国正常家庭和其他种类的家庭(如犯罪者的家庭,其他精神疾病病人的家庭);
这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论证。一剩下的三个分量表(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的内部一致性不满意,因而不能肯定这三个分量表的得分实际所测量的概念,因此这三个分量表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才能在中国使用。此外,对独立性,道德宗教观所强调的概念是否是中国家庭环境有意义的特征还有一些疑虑,也许最后需要从FES-CV中删除掉这两个分量表。
FES-CV的使用有一条重要的限制,即象所有自评量表一样,该量表要求参试者能够识字阅读,即要求参试者至少应受过初等教育。FES-CV为是非选择答卷,比更复杂的FACE-SII-CV答案选择的理解要容易,但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完成该量表仍有困难。在我们的研究中,64%的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能有效地完成FES-CV(但仅有55%的病人有效地完成FACESII-CV)。较理想的状况是研究人员应观察参试者完成量表的整个过程。如果参试者不能理解量表的数个项目或者所有的项目都给予相同的答案(即都答“是”或者都答“否”),那么这份答卷就应算作无效并予以放弃。在某些情况下可向文盲参试者朗读量表的内容。但在我们的研究中,需要朗读的参试者(占所有参试者的4%)与采用自评方式的参试者在几个分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因此,首先应评价这种收集资料方法的效度后,才可以与自评方式的结果综合在一起。可通过对同一组参试者分别采用这两种方式(即一次为自评,另一次为回答口头提问)的比较来做到这一点。
使用FES-CV第二次修订版的这些评价结果已制定出该量表的第三次修订本(见本文附录)。我们期望FES-CV第三次修订本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判别效度已得到改善,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在其他国家,FES不仅仅只限于评价有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而且还用于评价各种家庭类型和治疗所致的家庭状况的变化。尽管FES-CV有上述这些限制,但我们仍期望该量表在中国亦具有同样的用途,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该量表是否适合评价有其他种类缺陷的家庭并说明该量表评价家庭随时间变化的灵敏性。此外,尚不知道FES-CV是否亦可用于评价中国农村更为复杂的家庭,这也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订)由沈其杰、赵靖平、费立鹏翻译,邹定辉、周远东、费立鹏修改 原版本: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by RUDOLF H.MOSS 版权:(1974)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Palo ALto CA,94306,USA 指导语:该问卷包括90个关于家庭情况的问题,请您决定哪些问题符合您家里的实际情况,哪些问题不符合您家里的实际情况。如果您认为某一问题符合或基本上符合,请在答案“是”上打圈;
如果不符合或基本上不符合,请在答案“否”上打圈。也许您会觉得某些问题对您家里某些家庭成员符合,而对另一些家庭成员不符合,如果对大多数成员符合,就回答“是”;
如果对大多数成员不符合,就回答“否、如果符合和不符合的家庭成员人数相等,就按多数出现的情况回答。请您务必回答每一个问题.如果您不能肯定是否符合您家里的情况,就按您自己的估计回答。有些问题带有“★”,表示此句有否定的含义,回答时请正确地、详细地理解每句的内容,然后再作回答。记住,该问卷所指的“家庭”是指与您共同食宿的小家庭。我们是要了解您对您的家庭的看法,不要推侧别人对您家庭的看法,因此请您按照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
1.我们家庭成员都总是互相给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是否 2.家庭成员总是把自己的感情藏在心里不向其他家庭成员透露.是否 3.家中经常吵架。是否 4.★在家中我们很少自己单独活动。是否 5.家庭成员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尽力而为的.是否 6.我们家经常谈论政治和社会问妞。是否 7.大多数周末和晚上家庭成员都是在家中度过,而不外出参加社交或娱乐活动。是否 8.我们都认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子女应该首先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是否 9.家中较大的活动都是经过仔细安排的。是否 10.★家里人很少强求其他家庭成员遵守家规.是否 11.在家里我们感到很无聊。是否 12.在家里我们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是否 13.★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很少公开发怒。是否 14.我们都非常鼓励家里人具有独立精神。是否 15.为了有好的前途,家庭成员都花了几乎所有的精力。是否 16.★我们很少外出听讲座、看戏或去博物馆以及看展览。是否 17.家庭成员常外出到朋友家去玩并在一起吃饭。是否 18.家庭成员都认为做事应顺应社会风气。是否 19.一般来说,我们大家都注意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是否 20..★家中很少有固定的生活规律和家规。是否 21.家庭成员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做家里的事。是否 22.在家中诉苦很容易使家人厌烦。是否 23.有时家庭成员发怒时摔东西。是否 24.家庭成员都独立思考问题。是否 25.家庭成员都认为使生活水平提高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是否 26.我们都认为学会新的知识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是否 27.★家中没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是否 28.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经常帮助周围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是否 29.在我们家,当需要用某些东西时却常常找不到。是否 30.在我们家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是一成不变的。是否 31.在我们家,有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是否 32.家中每个人都可以诉说自己的困难和烦恼。是否 33.★家庭成员之间极少脾气。,是否 34.我们家的每个人出人是完全自由的。是否 35.我们都相信在任何情况下竞争是好事。是否 36.★我们对文化活动不那么感兴趣。是否 37.我们常看电影或体育比赛,外出郊游等。是否 38.我们认为行贿受贿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现象。是否 39.在我们家很重视做事要准时。是否 40.我们家做任何事都有固定的方式。是否 41.★家里有事时,很少有人自愿去做.是否 42.家庭成员经常公开地表达相互之间的感情。是否 43.家庭成员之间常互相责备和批评。是否 44.★家庭成员做事时很少考虑家里其他人的意见。是否 45.我们总是不断反省自己,强迫自己尽力把事情做得一次比一次好。是否 46.★我们很少讨论有关科技知识方面的问题。是否 47.我们家每个人都对1-2项娱乐活动特别感兴趣。是否 48.我们认为无论怎么样,晚辈都应该接受长辈的劝导。是否 49.我们家的人常常改变他们的计划。是否 50.我们家非常强调要遵守固定的生活规律和家规。是否 51.家庭成员都总是衷心的互相支持。是否 52.如果在家里说出对家事的不满,会有人觉得不舒服。是否 53.家庭成员有时互相打架。是否 54.家庭成员都依赖家人的帮助去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是否 55.★家庭成员不太关心职务升级、学习成绩等问题。是否 56.家中有人玩乐器。是否 57.★家庭成员除工作学习外,不常进行娱乐活动。是否 58.家庭成员都自愿去做公共环境卫生。是否 59.家庭成员认真地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是否 60.家庭成员夜间可以随意外出,不必事先与家人商量。是否 61.★我们家的集体精神很少。是否 62.我们家可以公开地谈论家里的经济间题。是否 63.家庭成员的意见产生分歧时,我们一直都回避它以保持和气。是否 64.家庭成员希望家里人独立解决问题。是否 65.★我们家的人对获得成就并不那么积极。是否 66.家庭成员常去图书馆。是否 67.家庭成员有时按个人爱好或兴趣参加娱乐性学习。是否 68.家庭成员都认为要死守道德教条去办事。是否 69.在我们家,每个人的分工是明确的。是否 70.★在我们家,没有严格的规则来约束我们。是否 71.家庭成员彼此之间都一直合得来。是否 72.家庭成员之间讲话时都很注意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是否 73.家庭成员常彼此想胜过对方。是否 74.如果家庭成员经常独自活动,会伤家里其他人的感情。是否 75.先工作后享受是我们家的***惯。是否 76.在我们家看电视比读书更重要。是否 77.家庭成员常在业余时间参加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是否 78.我们认为无论怎么样,离婚是不道德的。是否 79.★我们家花钱没有计划。是否 80.我们家的生活规律或家规是不能改变的.是否 81.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一直得到充分的关心。是否 82.我们家经常自发地讲论家人很敏感的问题。是否 83.家人有矛盾时,有时会大声争吵。是否 84.在我们家确实鼓励成员都自由活动.是否 85.家庭成员常常与别人比较,看谁的工作学习好。是否 86.家庭成员很喜欢音乐、艺术和文学。是否 87.我们娱乐活动的主要方式是看电视、听广播而不是外出活动。是否 88.我们认为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比严守道德标准还要重要。是否 89.我们家饭后必须立即有人去洗碗。是否 90.在家里违反家规者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是否
第三篇:家庭环境[定稿]
家庭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方面,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居室宽大、明亮、整洁,是最好的。但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居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布臵得体,也同样可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墙壁上悬挂着字画(或者是名人的、或者是朋友赠送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字画)、地图、照片等,书架上放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和当前的畅销书刊,等。只要有可能,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间光线充足、安静而不受干扰的学习室,至少也要在房间一角给孩子摆一张书桌和一个小书架。应该认识到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现在有些家庭拼命追求居室装修的富丽堂皇,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家里一天到晚是打牌声、喝酒猜拳声和吵吵骂骂声,却没有读书声,似乎是不可取的。
精神文化方面,一要建立文明、科学的现代家规,形成文明民主家风。家规不是单纯约束孩子,而要全家共同遵守。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传统的家规要批判地继承。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着巨大的力量。二要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心,讲文明礼貌,讲理解宽容,无论何时不说过头话,不采取过激行动。处理家庭事务,家庭成员要民主协商,不搞一言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关心、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不仅要做他们的老师,而且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家庭关系更加亲密融洽。如有矛盾,妥善解决,切忌无原则的争吵,甚至酿成纠纷,不可收拾。须知父母的专制只能使孩子变得懦弱无能或蛮不讲理。三要形成愉快的氛围。家庭成员在劳作和学习之余,不妨在一起讲讲见闻、故事、笑话,语言风趣幽默些;可养成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看报,写字画画,种花种草,打球,郊游,下棋,欣赏音乐,收藏,等等,都可以陶冶性情,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可沾染不良嗜好,如赌博、嗜烟、酗酒等。四要爱科学,家庭要有尊重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氛围。要有科学精神,不要相信封建迷信。要认识到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现代科技、不会操作电脑的人。家庭要有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才能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有用之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卢梭也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不良的家庭文化氛围则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正如杜威所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摘要:单亲家庭是近年来逐渐增长并令人关注的一种家庭形式,其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要让这类家庭的文化缺损得以修复,一方面,社会应对单亲家庭进行文化引导和扶助,另一方面,单亲家庭自身应进行文化提升。
良好家庭心理氛围有利孩子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因此,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怎样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密切家庭成员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完整性。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了家庭心理氛围和家庭的稳定程度。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从前者看,父母要爱子女,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子女对父母要尊重和爱戴。从后者看,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夫妻之间更应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子女交流,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只有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因此,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还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学校的事情、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
三、调整心理,对孩子期望适中。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四、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文化素质。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父母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不仅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而且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2)提高心理素质。父母心理素质对家庭心理氛围影响极大。当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父母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实际上就已经为孩子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3)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0.55。孩子思想品德素质正处于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孩子影响非常深刻。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孩子,从而促使家庭心理氛围积极向上。家庭文化的作用
我们说家庭文化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反映,或者说主要体现为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家庭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单薄的概念。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家庭的规模越来越趋简单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不断地优化,所有这些都为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或者说,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追求,因而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已经指出,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家庭既是物质的组合体,又是精神的组合体,仅有物质生活的质量远远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质量。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上的需求相对容易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则不太容易满足,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问题之一,而精神上的问题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完全能够解决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文明意识的上升,但同时物欲的泛滥横流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正在经受着艰难的历炼甚至经受着痛苦的蜕变。由于人们观念和精神上的断裂和空档,现代家庭的精神保护层和防护网也出现失衡和碎裂,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的东西正越来越严重地侵害着现代家庭,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譬如离婚率逐年攀升,婚外情、婚外恋、婚外婚增多,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同性恋、多重性关系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家庭、家族犯罪案例频发,等等。这些对家庭的存在和稳定形成严重的冲击。面对种种问题,建立精神的“防护墙”显得特别必要。因此,提高现代家庭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预防和克服现代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
家庭的性质决定了家庭从建立开始就不能只是物质的构成,还必须是精神的构成。因为说到底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感情、有理性、有意识的。在现代社会,感情、理性是组成家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对现代人来说,文化家庭比物质家庭更重要。从根本上讲,家庭成员建立的美好情感、共同的追求、趋同的价值观念是家庭稳定的关键。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现代文明、健康、民主的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单亲家庭常常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作为一种社会的弱势群体,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从总体上说受到很大限制,与整个社会日趋成长活跃的家庭文化生活水平反差甚大。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我国社会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观照和正视单亲家庭文化的缺憾和问题并予以适当的扶助和引导,这是整个家庭文化建设系统问题中应在之义,它对于全社会家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关于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探讨,其对象乃是指狭义的单亲家庭,特别是离异和丧偶的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与完整的核心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文化建设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表现出较大的缺损状态。
首先,从量上看,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相对不足。家庭文化是建立在以夫妻为主体的家庭成员之间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各种活动之上的。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表现在:一方面,由经济生活的贫困造成了文化消费量的缩减和文化需求的降低;另一方面,单亲家庭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限制了家庭的交往活动和交往视野。从前者来看,经济贫困导致的文化消费不足是单亲家庭的普遍现象。文化消费是现代家庭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订阅报刊、娱乐健身、旅游度假、收藏鉴赏等活动,它是衡量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却受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经济条件好,文化消费量则大,家庭生活质量则高;反之亦然。在单亲家庭中,经济贫困现象较为普遍。因离异产生的单亲家庭普遍感觉生活水平下降。尤其是单亲母亲由于收入低、下岗、无耕地、无住房、子女养育和教育支出费用高等原因经济十分拮据。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因其收入来源由夫妻双方变为单方,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如果丧方原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者,则家庭经济则处于无着落状态。单亲家庭的经济贫困使得他们在进行消费活动时首先选择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物质消费,尚有余力才能选择十分有限的文化消费。这样,文化消费量明显不足。从后者来看,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变故使得他们与离去一方的长辈、亲友的关系自然疏远,家庭交往活动较之以前明显减少。加之由离异、丧偶等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失落使得单亲家庭的户主不敢也不愿意更多地涉猎社交活动。这样,他们交往的空间更加狭小,由此带来的文化视野也十分有限。
其次,从质上看,单亲家庭的文化水准相对偏低。家庭文化除了表现为有形的文化消费、人际交往等层面外,还表现为价值观、情感等无形的心理层面。这一层面的文化水准的高低往往比前者更为内在、更为深刻。单亲家庭在文化深层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令人忧虑的,为叙述简便,本文仅取两个主要方面说明:其一,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其二,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
就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而言,沮丧、自悲、焦虑、紧张、孤独等是他们共同的情绪待征。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离婚对当事人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对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则在其次。婚姻的失败、生活的挫折,使得许多单亲父母心理失衡,尤其是被动离异的单亲母亲除了忍受被遗弃的痛苦、失落和孤独外,还要不同程度地遭受旁人的非议和猜疑,因而她们沮丧、自悲、怨天忧人,对生活缺乏信心,陷入深重的精神困境。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失去亲人的心灵创伤短时间内难以愈合,他们往往陷入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对新生活难以适应。单亲家长的这种心态的存在及其调适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素质较高者能用理智战胜情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影响,自立自强;素质较低者则自暴自弃,把家庭变故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听之任之。
就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情感教育的误区。孩子是在家庭中学习情感的,家庭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风格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二是极端性教育的误区。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发生家庭变故后,往往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和命根子,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单亲母亲,家庭变故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靠子女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严酷两个极端。从前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歉疚感,补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过失,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从后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失,动辄打骂,造成孩子自尊心的受损和逆反心理的增强。极端性教育的结果导致单亲家庭中的“问题青少年”增多,给予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两点建议
由上可知,单亲家庭的文化现状在当代日趋成长的主流家庭文化中无疑是一个阳光晒不到的角落。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文化缺损的确需要修复。在此,修复的意思并非是要按照一般家庭文化建设的模式去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单亲家庭的实际困难和文化弱势给予必要的文化扶贫。对此,笔者建议有二:
一是社会应当对单亲家庭进行文化引导和扶助,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生长氛围。正像社会应对单亲家庭的经济贫困进行适当的帮助(如政府减免单亲家长的个人所得税,用工单位优先录用失业单亲家长等)一样,对单亲家庭的文化缺损也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助。首先,要变革一种传统病态的价值观念,即认为单亲家庭是不成功家庭,是问题家庭。这种观念将导致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和单亲家庭的自我负面意象。必须在全社会逐步确立这样一种先进文化取向,即单亲家庭也是一种家庭形态,是一种家庭生活的选择方式。随着21世纪的社会进步,这种观念应进一步得到认同和倡扬。这样,有利于单亲家庭的社会适应与发展。其次,要建立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发挥专兼职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扶助作用。社区是家庭的延伸,是社会与家庭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扶助网络的建立能帮助单亲家庭排解单亲家长的某些心理困惑和烦恼;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咨询;增进单亲家庭间的互助联谊;加强单亲家庭与社区邻里的相互联系。近年来,我国一些基层社区的社工人员已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单亲家庭子女心声站”等。愿这种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之花遍地开放。
二是单亲家庭自身应当进行文化提升。社会的文化引导和扶助是解决问题的外因,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单亲家庭自觉的文化提升是他们拥有家庭幸福的关键。首先,单亲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自己的生活超越家庭的狭隘视野而在职业和社会中获得更大的空间,明白人生的价值实现不仅仅在于家庭,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只有这样,单亲家长才能摆脱家庭变故造成的精神困境,树立生活的信心,使整个家庭处于积极、乐观的进取状态。其次,接受单亲家庭的既成事实,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与适应。克服自卑、孤独、焦虑、紧张、自我封闭等情绪状态,主动与人交往,争取邻里、亲友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再次,加强学习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品位,掌握单亲家庭生活技巧,善于与孩子沟通,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促进整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摘要:家庭文化是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家庭文化上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家庭文化往往并不是固定的形态,有时它体现为一种观念、氛围、甚至一种追求。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文明、健康、民主的现代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家庭文化;生活方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1)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
第四篇:家庭环境中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创设有利儿童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
1、给孩子留有活动的空间。在家庭中,要给孩子一方活动的的空间,家庭装潢,环境布置与陈设应考虑有利于孩子的活动,不能只为成人服务而忽视儿童的需要,同时,要为孩子在社区组织活动,避免孩子因高楼林立,远离大自然,缺乏与同伴交往机会而造成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倾向。
2、为孩子选择吃、穿、用等生活物品要注意科学合理,例如:食物应该是营养均衡的,衣物应该是舒适大方,并非价格昂贵的食品,高档名牌的服装就是生长发育所需要的。
3、提供有利孩子智力开发的物品,例如:玩具,文具等,玩具的价值在于促使孩子动手动脑探索,既使是利用废旧材料自己的手制作的玩具,只要达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就是有用价值。那些高档名牌产品,如果达不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也是无价值的,并且它极易诱发孩子不切实的高消费、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4、注意美化家庭环境。美的家庭环境表现在家具的款式和摆设,室内颜色的搭配、光线明暗的处理等符合美的规律,这样的环境美化有利于孩子审美修养的提高。另外,家庭环境的美化要注意让孩子参与,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培养其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在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时,家长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化,儿童化,审美化、切忌盲目性。
二、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家庭活动氛围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心理系统。家庭教育中,最显著的相互作用在亲人之间。就孩子的成长而言,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相互作用关系,父母对子女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更为有力,因此,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首先应该从父母做起。
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在家庭中,父母角色是指为人父母在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就儿童发展来说,父母角色要求有:①形成和谐夫妻关系,避免夫妻冲突;②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注意角色内容的变化;③父母之间确立互补、均衡、目标一致的角色关系,以确保对子女教育的一致辞性。
2、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亲子沟通中父母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为此,父母应该注意:①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和修养;②坚持民主、平等地讨论问题,不武断,也不无原则地迁就孩子;③真实、温和、明确地说出对孩子的感受。但不贬损孩子;④保持一点童心、童趣。
3、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灵相容,团结互助,家庭气氛温馨,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和必要家规。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声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三、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
丰富而良好的信息环境起着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的作用。
1、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种设施给孩子提高信息。例如: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并与他们讨论节目内容。要避免完全不让孩子收看或孩子无节制的收看两种极端做法。
2、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去,例如:美丽的田野、山川和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科学宫、展览馆等场所。另外,家长还应利用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事件进行随机教育。
3、为孩子选购各种书籍,订阅报刊,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讨论,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4、选择合适对象。尤其要注意家长自身交往对象,交往对象作为一种信息源,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有责任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交往对象。
5、家长以身作则。家长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也在影响着孩子,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来认同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因此,家长做到作风正派,品德优良,工作勤勉,有高尚生活情操和审美情趣以及文明的言谈举止。
总之,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信息不断涌入家庭。而儿童不会象成人那样凭自己理性去选择,对于这样那样的信息他们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作为儿童监护人的家长,必须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对信息进行选择控制,充分发挥有益信息的作用,努力避免消极的不良影响。
家庭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方面,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居室宽大、明亮、整洁,是最好的。但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居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体,也同样可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墙壁上悬挂着字画(或者是名人的、或者是朋友赠送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字画)、地图、照片等,书架上放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和当前的畅销书刊,等。只要有可能,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间光线充足、安静而不受干扰的学习室,至少也要在房间一角给孩子摆一张书桌和一个小书架。应该认识到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现在有些家庭拼命追求居室装修的富丽堂皇,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家里一天到晚是打牌声、喝酒猜拳声和吵吵骂骂声,却没有读书声,似乎是不可取的。
精神文化方面,一要建立文明、科学的现代家规,形成文明民主家风。家规不是单纯约束孩子,而要全家共同遵守。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传统的家规要批判地继承。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着巨大的力量。二要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心,讲文明礼貌,讲理解宽容,无论何时不说过头话,不采取过激行动。处理家庭事务,家庭成员要民主协商,不搞一言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关心、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不仅要做他们的老师,而且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家庭关系更加亲密融洽。如有矛盾,妥善解决,切忌无原则的争吵,甚至酿成纠纷,不可收拾。须知父母的专制只能使孩子变得懦弱无能或蛮不讲理。三要形成愉快的氛围。家庭成员在劳作和学习之余,不妨在一起讲讲见闻、故事、笑话,语言风趣幽默些;可养成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看报,写字画画,种花种草,打球,郊游,下棋,欣赏音乐,收藏,等等,都可以陶冶性情,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可沾染不良嗜好,如赌博、嗜烟、酗酒等。四要爱科学,家庭要有尊重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氛围。要有科学精神,不要相信封建迷信。要认识到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现代科技、不会操作电脑的人。家庭要有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才能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有用之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卢梭也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不良的家庭文化氛围则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正如杜威所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摘要:单亲家庭是近年来逐渐增长并令人关注的一种家庭形式,其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要让这类家庭的文化缺损得以修复,一方面,社会应对单亲家庭进行文化引导和扶助,另一方面,单亲家庭自身应进行文化提升。
良好家庭心理氛围有利孩子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因此,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怎样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密切家庭成员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完整性。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了家庭心理氛围和家庭的稳定程度。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从前者看,父母要爱子女,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子女对父母要尊重和爱戴。从后者看,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夫妻之间更应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子女交流,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只有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因此,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还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学校的事情、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
三、调整心理,对孩子期望适中。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四、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文化素质。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父母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不仅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而且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2)提高心理素质。父母心理素质对家庭心理氛围影响极大。当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父母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实际上就已经为孩子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3)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0.55。孩子思想品德素质正处于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孩子影响非常深刻。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孩子,从而促使家庭心理氛围积极向上。
家庭文化的作用
我们说家庭文化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反映,或者说主要体现为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家庭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单薄的概念。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家庭的规模越来越趋简单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不断地优化,所有这些都为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或者说,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追求,因而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已经指出,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家庭既是物质的组合体,又是精神的组合体,仅有物质生活的质量远远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质量。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上的需求相对容易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则不太容易满足,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问题之一,而精神上的问题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完全能够解决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文明意识的上升,但同时物欲的泛滥横流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正在经受着艰难的历炼甚至经受着痛苦的蜕变。由于人们观念和精神上的断裂和空档,现代家庭的精神保护层和防护网也出现失衡和碎裂,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的东西正越来越严重地侵害着现代家庭,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譬如离婚率逐年攀升,婚外情、婚外恋、婚外婚增多,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同性恋、多重性关系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家庭、家族犯罪案例频发,等等。这些对家庭的存在和稳定形成严重的冲击。面对种种问题,建立精神的“防护墙”显得特别必要。因此,提高现代家庭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预防和克服现代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
家庭的性质决定了家庭从建立开始就不能只是物质的构成,还必须是精神的构成。因为说到底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感情、有理性、有意识的。在现代社会,感情、理性是组成家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对现代人来说,文化家庭比物质家庭更重要。从根本上讲,家庭成员建立的美好情感、共同的追求、趋同的价值观念是家庭稳定的关键。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现代文明、健康、民主的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单亲家庭常常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作为一种社会的弱势群体,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从总体上说受到很大限制,与整个社会日趋成长活跃的家庭文化生活水平反差甚大。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我国社会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观照和正视单亲家庭文化的缺憾和问题并予以适当的扶助和引导,这是整个家庭文化建设系统问题中应在之义,它对于全社会家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关于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探讨,其对象乃是指狭义的单亲家庭,特别是离异和丧偶的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与完整的核心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文化建设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表现出较大的缺损状态。
首先,从量上看,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相对不足。家庭文化是建立在以夫妻为主体的家庭成员之间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各种活动之上的。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表现在:一方面,由经济生活的贫困造成了文化消费量的缩减和文化需求的降低;另一方面,单亲家庭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限制了家庭的交往活动和交往视野。从前者来看,经济贫困导致的文化消费不足是单亲家庭的普遍现象。文化消费是现代家庭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订阅报刊、娱乐健身、旅游度假、收藏鉴赏等活动,它是衡量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却受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经济条件好,文化消费量则大,家庭生活质量则高;反之亦然。在单亲家庭中,经济贫困现象较为普遍。因离异产生的单亲家庭普遍感觉生活水平下降。尤其是单亲母亲由于收入低、下岗、无耕地、无住房、子女养育和教育支出费用高等原因经济十分拮据。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因其收入来源由夫妻双方变为单方,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如果丧方原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者,则家庭经济则处于无着落状态。单亲家庭的经济贫困使得他们在进行消费活动时首先选择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物质消费,尚有余力才能选择十分有限的文化消费。这样,文化消费量明显不足。从后者来看,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变故使得他们与离去一方的长辈、亲友的关系自然疏远,家庭交往活动较之以前明显减少。加之由离异、丧偶等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失落使得单亲家庭的户主不敢也不愿意更多地涉猎社交活动。这样,他们交往的空间更加狭小,由此带来的文化视野也十分有限。
其次,从质上看,单亲家庭的文化水准相对偏低。家庭文化除了表现为有形的文化消费、人际交往等层面外,还表现为价值观、情感等无形的心理层面。这一层面的文化水准的高低往往比前者更为内在、更为深刻。单亲家庭在文化深层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令人忧虑的,为叙述简便,本文仅取两个主要方面说明:其一,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其二,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
就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而言,沮丧、自悲、焦虑、紧张、孤独等是他们共同的情绪待征。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离婚对当事人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对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则在其次。婚姻的失败、生活的挫折,使得许多单亲父母心理失衡,尤其是被动离异的单亲母亲除了忍受被遗弃的痛苦、失落和孤独外,还要不同程度地遭受旁人的非议和猜疑,因而她们沮丧、自悲、怨天忧人,对生活缺乏信心,陷入深重的精神困境。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失去亲人的心灵创伤短时间内难以愈合,他们往往陷入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对新生活难以适应。单亲家长的这种心态的存在及其调适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素质较高者能用理智战胜情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影响,自立自强;素质较低者则自暴自弃,把家庭变故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听之任之。
就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情感教育的误区。孩子是在家庭中学习情感的,家庭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风格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二是极端性教育的误区。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发生家庭变故后,往往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和命根子,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单亲母亲,家庭变故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靠子女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严酷两个极端。从前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歉疚感,补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过失,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从后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失,动辄打骂,造成孩子自尊心的受损和逆反心理的增强。极端性教育的结果导致单亲家庭中的“问题青少年”增多,给予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两点建议
由上可知,单亲家庭的文化现状在当代日趋成长的主流家庭文化中无疑是一个阳光晒不到的角落。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文化缺损的确需要修复。在此,修复的意思并非是要按照一般家庭文化建设的模式去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单亲家庭的实际困难和文化弱势给予必要的文化扶贫。对此,笔者建议有二:
一是社会应当对单亲家庭进行文化引导和扶助,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生长氛围。正像社会应对单亲家庭的经济贫困进行适当的帮助(如政府减免单亲家长的个人所得税,用工单位优先录用失业单亲家长等)一样,对单亲家庭的文化缺损也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助。首先,要变革一种传统病态的价值观念,即认为单亲家庭是不成功家庭,是问题家庭。这种观念将导致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和单亲家庭的自我负面意象。必须在全社会逐步确立这样一种先进文化取向,即单亲家庭也是一种家庭形态,是一种家庭生活的选择方式。随着21世纪的社会进步,这种观念应进一步得到认同和倡扬。这样,有利于单亲家庭的社会适应与发展。其次,要建立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发挥专兼职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扶助作用。社区是家庭的延伸,是社会与家庭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扶助网络的建立能帮助单亲家庭排解单亲家长的某些心理困惑和烦恼;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咨询;增进单亲家庭间的互助联谊;加强单亲家庭与社区邻里的相互联系。近年来,我国一些基层社区的社工人员已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单亲家庭子女心声站”等。愿这种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之花遍地开放。
二是单亲家庭自身应当进行文化提升。社会的文化引导和扶助是解决问题的外因,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单亲家庭自觉的文化提升是他们拥有家庭幸福的关键。首先,单亲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自己的生活超越家庭的狭隘视野而在职业和社会中获得更大的空间,明白人生的价值实现不仅仅在于家庭,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只有这样,单亲家长才能摆脱家庭变故造成的精神困境,树立生活的信心,使整个家庭处于积极、乐观的进取状态。其次,接受单亲家庭的既成事实,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与适应。克服自卑、孤独、焦虑、紧张、自我封闭等情绪状态,主动与人交往,争取邻里、亲友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再次,加强学习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品位,掌握单亲家庭生活技巧,善于与孩子沟通,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促进整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摘要:家庭文化是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家庭文化上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家庭文化往往并不是固定的形态,有时它体现为一种观念、氛围、甚至一种追求。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文明、健康、民主的现代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家庭文化;生活方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1)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
一、怎样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栋梁?但很多家庭并不真正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成才。有的家庭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的家长则一味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自己却从不看书、读报等待,这些均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家长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能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走出教育“误区”。
1、加强对家教理论的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后代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还需要学习吗?殊不知,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懂得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懂得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家长平时应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读书、看报等途径,有意识地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2、正确理解和履行父母的职责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在我国的婚姻法中也明文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的义务”。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3、加强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了。因此,家长要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主要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取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只有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和垂范。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湎于电视节目中,而要使孩子信奉读书比看电视更重要,更有益处,这实在是难为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
1、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
中学生是小孩子眼中的“大人”,大人眼中的“小孩”。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因此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
2、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珠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3、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家长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5、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进行了中学阶段,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希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三、怎样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
现在很多家长有亮这样的感觉:孩子上中学后,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甚至还和父母顶嘴;有什么事情也不爱和父母商量。家长们觉得越来越难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两代人之间有了一层隔阂。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和自主性大大增强;讨厌父母喋喋不休的指教,不愿父母干涉他们的行为;内心的秘密往往不肯告诉家长等等。要想获得两代人之间自然、亲密的关系,就需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沟通。下面一些建议,可供家长们参考。
1、必须在时间上有所投资
家长们常常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赚钱养家。其实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一个可以让孩子倾吐心事的朋友。要达到这种地步,非得平日有足够的时间沟通不可。建议大家平时多和孩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散步、游玩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谈话才能渐入佳境,至于平时连回家吃饭都“没有时间”的家长,就不要太期望孩子会与你畅所欲言了。美国关总统布什夫人在美国一所著名女子私立学校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曾深情地说:“年轻的女士们,有一天当你们到了我这样年纪的时候(布什夫人当时已70岁)你们回顾你们一生,决不会因为曾经错过一次赚钱的机会、一笔生意的交易而感到后悔,你们却会因为没有好好花时间和你们的孩子、和他们的丈夫、和你们所心爱的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而感到后悔不已。”布什夫人的肺腑之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2、跟孩子沟通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沟通的意义绝不是“我有话要说”,更不是“大人说,小孩子听”。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当然不喜欢和你在一起。因此,父母与孩子谈心,若要取得好的效果,既要注意谈话主题,也要考究语言方式。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大人教育小人的“古训”,而“多读书才能实现你自己的理想”更符合当今儿童的语言特点,可能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3、话多不灵
孩子在学校听到的几乎全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教诲,一堂课接一堂课,天天如此。回到家里,要是父母还是喋喋不休地教导,孩子当然会反感、会顶牛。因此,建议父母的话要简练,准确,能带些风趣幽默更好。有些话可以只说一半,结论让孩子自己想出来。要是家长的话太多、太碎,孩子把耳朵堵住,那么,家长的话就成了没人收听的广播电台。
4、多鼓励、少批评
这个社会因为人多,竞争也厉害,家长对子女的期待也高。这样,家长与子女的对话就难免批评多于鼓励,强调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与别的孩子相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等待。其实这一比毫无积极意义,相反只有使孩子丧失处信,产生自卑和自弃感。倒是鼓励的话能让孩子有自我肯定感,激励上进心。
5、家长需多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因此,建议家长诸一点有关书刊,了解一些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利于为两供之间的沟通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减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第五篇: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类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对话的质量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明显影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就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对子女多鼓励、亲子沟通顺畅,有利于子女学业成就的提高,而溺爱、粗暴、冷漠的教养方法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都会导致子女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的不适应。此外,家庭中父母离异、家庭纠纷、生活事件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都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姚慧、杨斌、霍金芝 1999)。
王东宇(2003)的研究指出,家庭气氛融洽,家庭生活丰富,矛盾冲突少,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高的学业成就。谭承红(2007)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马红彪、王芳芳(2002)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感情温暖和理解为主,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好。相反,父母亲过度严厉、经常惩罚、拒绝和否认态度较多,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差。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这可能与母亲自身的素质及榜样作用的影响有关。且当子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文化程度高的母亲有能力辅导他们的学习。
杨安博、王登峰、滕飞、俞宗火(2008)研究亲子关系时发现,我国高中生父亲依恋关系对子女的学业成就影响更大,而与母亲依恋无关。他们认为这可能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文化背景下子女社会性成就如学业成就的获得更多的来源于与父亲的互动。在张明亮、朱晓文(2009)对大学生经济状况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平时生活费用高的大学生,学业成就反而比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和生存比较乐观,因而花在学业上的时间比较少,学业成就并不是很高。
张新劳(2008)的硕士论文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家庭结构、父母素质、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和亲子关系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