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家庭环境1

时间:2019-05-14 19:4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的家庭环境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的家庭环境1》。

第一篇:和谐的家庭环境1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之本

王秋姣

摘要:“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环境就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的催化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对和谐家庭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家庭中文化含量缺失、共同时间缺失、情感支持缺失、家庭民主缺失。实践证明,做到家庭教育民主化,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做孩子的朋友,就能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就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孩子最终会以健全人格去迎接自己未来丰富的人生。

关键词:家庭教育

和谐家庭环境

家长素质

不幸家庭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而幸福的家庭原因则是相同的。“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环境就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地方,是第一个生活环境,是成长的基石,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一般说来,生活在和谐家庭的孩子,身心发展都是健康的,成长都是顺利的;孩子若在心理、品德、学业上出现问题,个别孩子甚至离家出走、自杀,往往与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关系不和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就是家庭教育之根本。

1.和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通过语言和行动相互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施加影响,都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启蒙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担负起父母和老师的双重责任。而家庭教育是否和谐,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更关系到全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以说家庭是个人道德和价值观念养成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后天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1和谐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接受的良好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像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一样稳固,终生都会受益,给人一生的成长发展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们是息息相关的,每个家庭都健康和谐了,整个社会就会健康和谐。反之,如果家庭不和谐,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诸如云南马加爵杀人案,河南信阳高三女生马娟毁容案等,都是跟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可见,和谐的家庭教育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基石。

1.2和谐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的催化剂

家庭教育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尤其在孩提时代最为关键。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处于本能,而本能源于儿童时期的习惯养成。在每个人成长的里程上,他的性格、品行、情操、智慧无时无处都显示出幼时所受教育的程度和烙印。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吸毒、酗酒、打架斗殴、盗窃等现象,几乎都与没有和谐的家庭教育有关。可见,缺乏和谐家庭教育的家庭,将给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留下难以治愈的创伤。拥有和谐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的身心犹如阳光雨露滋养着花卉果木茁壮成长,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如今的家庭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错,很难有改正的机会。过去家庭孩子多,老大没教育好,接受了教训,老二就可以教育好,现在没有这种机会了。孩子幼儿阶段没教育好,到以后再来补救的话,就悔之晚矣。正是和谐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孩子才能养成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品质,具有进入社会后遵守社会秩序和尊重群体利益的观念和能力,成为和谐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1.3和谐的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今天的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能否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每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接受和谐的家庭教育熏陶的必然结果。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见和谐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不和谐家庭环境的表现

2.1文化含量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孩子独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因此,营造家庭教育中的文化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只顾自己打麻将、泡舞厅,甚至家里的客厅成了牌友聚会的场所。这样的家庭环境缺少了文化的支撑,家庭教育必然苍白乏力,家庭和谐也就缺少了根本的基石。

2.2共同时间的缺失。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那些只顾忙着挣钱,忙着官场追逐,忙着应酬的为人父母者,舍不得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很少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没有共同时间,也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看不清孩子成长的脚步,当然也无法随时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没有共同时间的家庭是虚拟的家庭,没有共同时间的亲子关系,便失去相互沟通、分享快乐的土壤和阳光。家长一般重视在金钱支配上精打细算,但在家庭生活时间安排上,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却很少顾及。

在美国的一个家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因整日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以至于孩子长期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有一天,父亲刚回家就又要出门,孩子问父亲:“爸爸,您一小时能赚多少钱?”“10美元,孩子。”父亲得意地回答。孩子想了想,用恳求的语气问:“爸爸,我想用10美元买您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吗?”可见,孩子多么渴望与父母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玩乐,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

2.3情感支持的缺失。

情感支持是家庭稳固的基础,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有一个瘸腿的小男孩,他常常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有一次,父亲要几个孩子每人栽一棵树,并且说,谁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礼物。由于自卑,小男孩决定放弃。于是,在给树苗浇了一两次水后,他就再也没有管过那棵树。出乎意料的是,小男孩的树苗却比其他孩子的长得更好。父亲给他买了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并且称赞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植物家。从此,小男孩变得自信乐观了。终于有一天,他发现父亲一直在偷偷地护育着自己的那棵小树„„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小男孩没有成为一个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多给孩子一点自信和勇气,多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鼓励,这是孩子的精神力量所在,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在,也是父母健康心态的具体表现。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情感支持是极其缺乏的。

2.4家庭民主的缺失。

为什么在不少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缺少共同语言?为什么家庭悲剧时有发生?其根源也许在于家庭中缺乏民主,缺乏平等的亲子关系,做父母的不能以权威的姿态与孩子说话,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一条生物链,而在一些家庭里,也有这么一条无形的链。一个孩子说:在家里,我怕爸爸,爸爸屈从妈妈,妈妈尊敬姥姥,而姥姥总是宠着我。因此,我既是最小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初一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是权威的象征,使人不敢冒犯。他们常常拿出“镇山法宝”——“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来回绝我。“没大没小”“没分寸”等压制性很强的话,经常挂在妈妈的嘴边。当我真诚地提出要与妈妈做朋友时,妈妈感觉这好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过程。家长在家庭中角色不是裁判,不是警察,而应该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朋友。

3.如何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呢? 3.1家庭教育要民主化。

平等、尊重、信任是家庭民主的具体体现。优化教育环境,启发自我教育,创设自主学习的家庭氛围,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是家庭实现民主化的基础,家长有民主,孩子才能有“自立”。家长要营造和谐环境,家庭氛围亲和成员之间才会建立人人平等、互相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互相体谅、互相爱护、和睦团结的关系。情感是双向交流,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有发言权。孩子虽小,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尊重他的想法,聆听他的意见,哪怕其意见是幼稚、不成熟的,也要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他的上进心、相信他的是非判断。孩子的意见若能得到家长的采纳、重视,无疑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只有这样在民主的实行中孩子的自立意识才会随之诞生,作为父母必须尊重、孝敬老人,对待兄弟姐妹要宽容和帮助,夫妻之间理解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才可能获得稳定、温暖的家庭幸福,并从中学习到关心与信任。

3.2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迁移默化的,家长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因为如果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数,就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也会让孩子效仿,如果家长有出言不逊的“过错”,就一定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郑重其事地向孩子道歉,求得孩子的谅解。向孩子承认错误也是教育,要强化教育要求,淡化教育痕迹。

3.3家长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家长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在学习中引导孩子,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与恰当的关怀与抚慰。面对孩子的不当看法时,应该像对朋友一样阐明其道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麻烦,学习上遇到了难题,老师因为忙没有发现,孩子急需老师辅导的时候,家长若让自己扮演良师的角色,那是再好不过了。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动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听清楚明白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避免纯发泄性的责备和带侮辱性的谩骂。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其实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坐下来听孩子倾述,跟孩子交流,有时并不需要作父母的自己说,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让孩子觉得您真正理解了他的想法,体味出父母对他是尊重的,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给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所有的孩子都盼望父母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4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是有差别的,成长的基础和环境各不相同,成功的道路也是千万条,但对个人来讲仅有一条最佳的道路,也就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成功在于选择,选择在于自知,成功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家长不要用分数和名次让孩子过早的成为“失败者”。家长要努力创造适合孩子的天资需要的丰富多样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条件。灵活运用各种知识传递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项自己喜欢做的事,他就会主动去学习,久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系统。同时,成才教育绝不单纯把成为伟人、名人、领导,作为终极目标,就社会需要的多样性来讲,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人、名人和领导,也不可能都成为栋梁之才,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学历要求的多层次化,鼓励孩子根据个人特长、爱好多方面发展,使孩子在各类学习中都获得成就感,都有所收获。作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目标,需要一个统一的“定位”,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而全家人的意见有可能也有所偏差。所以有必要研究社会的需要,综合自己的成长经验,在全家人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定位”。要真正做到和谐的步调一致,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一个合力。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身心都能健康发展,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具有完善的人格,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每个家长都要努力,都要积极主动地多方面配合。通过家庭成员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会在今后走向社会时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以健全人格去迎接自己未来丰富的人生。

葬送孩子的四种不良家庭环境

经有关专家大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儿童,不是因为智力不行,而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不良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生活、健康、学习方面,更严重的是对情感、个性、品德的恶劣影响,往往会伤害幼小的心灵,甚至影响其终生。目前常见不良家庭环境有:

(一)父母离婚

父母一旦离婚,家庭的正常生活就被破坏。这种打击对年幼的孩子往往比对成年的父母更加沉重。加上生活缺乏照顾,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稚嫩的精神世界仿佛整个崩溃了,常表现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

(二)父母认识不一致

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对培养下一代所持的态度不同,就会使孩子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随机性。例如:孩子的母亲主张孩子继续上学,而父亲却坚持孩子辍学经商,为此经常吵闹不休,使孩子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积郁成疾。

(三)父母不惜钱物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得高分数而给他们钱或买昂贵的奖品,搞金钱、物质刺激,这无疑是一种贿赂,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为钱财读书,有害无益。另外,父母不惜钱物,家庭装修豪华,追求吃喝玩乐,往往使孩子贪图安逸享受,不求上进。

(四)父母娱乐过度

父母打牌成瘾,甚至废寝忘食,孩子的生活失去规律,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安心学习,睡眠不足又影响次日的听课,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即一个和睦、规律、勤奋、充满生机的环境。在孩子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时,不要干扰其注意力,避免高声喧哗,必要时“牺牲”听音乐和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另外,固定的学习地点、充足的光照、室内空气新鲜、桌椅合适、整洁安静,也是必需的。

第二篇:家庭环境[定稿]

家庭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方面,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居室宽大、明亮、整洁,是最好的。但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居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布臵得体,也同样可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墙壁上悬挂着字画(或者是名人的、或者是朋友赠送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字画)、地图、照片等,书架上放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和当前的畅销书刊,等。只要有可能,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间光线充足、安静而不受干扰的学习室,至少也要在房间一角给孩子摆一张书桌和一个小书架。应该认识到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现在有些家庭拼命追求居室装修的富丽堂皇,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家里一天到晚是打牌声、喝酒猜拳声和吵吵骂骂声,却没有读书声,似乎是不可取的。

精神文化方面,一要建立文明、科学的现代家规,形成文明民主家风。家规不是单纯约束孩子,而要全家共同遵守。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传统的家规要批判地继承。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着巨大的力量。二要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心,讲文明礼貌,讲理解宽容,无论何时不说过头话,不采取过激行动。处理家庭事务,家庭成员要民主协商,不搞一言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关心、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不仅要做他们的老师,而且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家庭关系更加亲密融洽。如有矛盾,妥善解决,切忌无原则的争吵,甚至酿成纠纷,不可收拾。须知父母的专制只能使孩子变得懦弱无能或蛮不讲理。三要形成愉快的氛围。家庭成员在劳作和学习之余,不妨在一起讲讲见闻、故事、笑话,语言风趣幽默些;可养成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看报,写字画画,种花种草,打球,郊游,下棋,欣赏音乐,收藏,等等,都可以陶冶性情,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可沾染不良嗜好,如赌博、嗜烟、酗酒等。四要爱科学,家庭要有尊重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氛围。要有科学精神,不要相信封建迷信。要认识到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现代科技、不会操作电脑的人。家庭要有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才能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有用之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卢梭也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不良的家庭文化氛围则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正如杜威所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摘要:单亲家庭是近年来逐渐增长并令人关注的一种家庭形式,其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要让这类家庭的文化缺损得以修复,一方面,社会应对单亲家庭进行文化引导和扶助,另一方面,单亲家庭自身应进行文化提升。

良好家庭心理氛围有利孩子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因此,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怎样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密切家庭成员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完整性。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了家庭心理氛围和家庭的稳定程度。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从前者看,父母要爱子女,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子女对父母要尊重和爱戴。从后者看,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夫妻之间更应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子女交流,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只有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因此,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还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学校的事情、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

三、调整心理,对孩子期望适中。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四、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文化素质。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父母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不仅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而且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2)提高心理素质。父母心理素质对家庭心理氛围影响极大。当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父母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实际上就已经为孩子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3)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0.55。孩子思想品德素质正处于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孩子影响非常深刻。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孩子,从而促使家庭心理氛围积极向上。家庭文化的作用

我们说家庭文化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反映,或者说主要体现为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家庭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单薄的概念。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家庭的规模越来越趋简单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不断地优化,所有这些都为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或者说,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追求,因而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已经指出,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家庭既是物质的组合体,又是精神的组合体,仅有物质生活的质量远远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质量。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上的需求相对容易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则不太容易满足,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问题之一,而精神上的问题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完全能够解决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文明意识的上升,但同时物欲的泛滥横流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正在经受着艰难的历炼甚至经受着痛苦的蜕变。由于人们观念和精神上的断裂和空档,现代家庭的精神保护层和防护网也出现失衡和碎裂,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的东西正越来越严重地侵害着现代家庭,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譬如离婚率逐年攀升,婚外情、婚外恋、婚外婚增多,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同性恋、多重性关系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家庭、家族犯罪案例频发,等等。这些对家庭的存在和稳定形成严重的冲击。面对种种问题,建立精神的“防护墙”显得特别必要。因此,提高现代家庭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预防和克服现代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

家庭的性质决定了家庭从建立开始就不能只是物质的构成,还必须是精神的构成。因为说到底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感情、有理性、有意识的。在现代社会,感情、理性是组成家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对现代人来说,文化家庭比物质家庭更重要。从根本上讲,家庭成员建立的美好情感、共同的追求、趋同的价值观念是家庭稳定的关键。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现代文明、健康、民主的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单亲家庭常常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作为一种社会的弱势群体,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从总体上说受到很大限制,与整个社会日趋成长活跃的家庭文化生活水平反差甚大。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我国社会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观照和正视单亲家庭文化的缺憾和问题并予以适当的扶助和引导,这是整个家庭文化建设系统问题中应在之义,它对于全社会家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关于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探讨,其对象乃是指狭义的单亲家庭,特别是离异和丧偶的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与完整的核心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文化建设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表现出较大的缺损状态。

首先,从量上看,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相对不足。家庭文化是建立在以夫妻为主体的家庭成员之间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各种活动之上的。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表现在:一方面,由经济生活的贫困造成了文化消费量的缩减和文化需求的降低;另一方面,单亲家庭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限制了家庭的交往活动和交往视野。从前者来看,经济贫困导致的文化消费不足是单亲家庭的普遍现象。文化消费是现代家庭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订阅报刊、娱乐健身、旅游度假、收藏鉴赏等活动,它是衡量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却受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经济条件好,文化消费量则大,家庭生活质量则高;反之亦然。在单亲家庭中,经济贫困现象较为普遍。因离异产生的单亲家庭普遍感觉生活水平下降。尤其是单亲母亲由于收入低、下岗、无耕地、无住房、子女养育和教育支出费用高等原因经济十分拮据。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因其收入来源由夫妻双方变为单方,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如果丧方原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者,则家庭经济则处于无着落状态。单亲家庭的经济贫困使得他们在进行消费活动时首先选择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物质消费,尚有余力才能选择十分有限的文化消费。这样,文化消费量明显不足。从后者来看,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变故使得他们与离去一方的长辈、亲友的关系自然疏远,家庭交往活动较之以前明显减少。加之由离异、丧偶等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失落使得单亲家庭的户主不敢也不愿意更多地涉猎社交活动。这样,他们交往的空间更加狭小,由此带来的文化视野也十分有限。

其次,从质上看,单亲家庭的文化水准相对偏低。家庭文化除了表现为有形的文化消费、人际交往等层面外,还表现为价值观、情感等无形的心理层面。这一层面的文化水准的高低往往比前者更为内在、更为深刻。单亲家庭在文化深层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令人忧虑的,为叙述简便,本文仅取两个主要方面说明:其一,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其二,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

就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而言,沮丧、自悲、焦虑、紧张、孤独等是他们共同的情绪待征。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离婚对当事人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对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则在其次。婚姻的失败、生活的挫折,使得许多单亲父母心理失衡,尤其是被动离异的单亲母亲除了忍受被遗弃的痛苦、失落和孤独外,还要不同程度地遭受旁人的非议和猜疑,因而她们沮丧、自悲、怨天忧人,对生活缺乏信心,陷入深重的精神困境。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失去亲人的心灵创伤短时间内难以愈合,他们往往陷入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对新生活难以适应。单亲家长的这种心态的存在及其调适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素质较高者能用理智战胜情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影响,自立自强;素质较低者则自暴自弃,把家庭变故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听之任之。

就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情感教育的误区。孩子是在家庭中学习情感的,家庭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风格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二是极端性教育的误区。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发生家庭变故后,往往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和命根子,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单亲母亲,家庭变故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靠子女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严酷两个极端。从前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歉疚感,补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过失,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从后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失,动辄打骂,造成孩子自尊心的受损和逆反心理的增强。极端性教育的结果导致单亲家庭中的“问题青少年”增多,给予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两点建议

由上可知,单亲家庭的文化现状在当代日趋成长的主流家庭文化中无疑是一个阳光晒不到的角落。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文化缺损的确需要修复。在此,修复的意思并非是要按照一般家庭文化建设的模式去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单亲家庭的实际困难和文化弱势给予必要的文化扶贫。对此,笔者建议有二:

一是社会应当对单亲家庭进行文化引导和扶助,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生长氛围。正像社会应对单亲家庭的经济贫困进行适当的帮助(如政府减免单亲家长的个人所得税,用工单位优先录用失业单亲家长等)一样,对单亲家庭的文化缺损也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助。首先,要变革一种传统病态的价值观念,即认为单亲家庭是不成功家庭,是问题家庭。这种观念将导致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和单亲家庭的自我负面意象。必须在全社会逐步确立这样一种先进文化取向,即单亲家庭也是一种家庭形态,是一种家庭生活的选择方式。随着21世纪的社会进步,这种观念应进一步得到认同和倡扬。这样,有利于单亲家庭的社会适应与发展。其次,要建立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发挥专兼职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扶助作用。社区是家庭的延伸,是社会与家庭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扶助网络的建立能帮助单亲家庭排解单亲家长的某些心理困惑和烦恼;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咨询;增进单亲家庭间的互助联谊;加强单亲家庭与社区邻里的相互联系。近年来,我国一些基层社区的社工人员已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单亲家庭子女心声站”等。愿这种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之花遍地开放。

二是单亲家庭自身应当进行文化提升。社会的文化引导和扶助是解决问题的外因,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单亲家庭自觉的文化提升是他们拥有家庭幸福的关键。首先,单亲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自己的生活超越家庭的狭隘视野而在职业和社会中获得更大的空间,明白人生的价值实现不仅仅在于家庭,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只有这样,单亲家长才能摆脱家庭变故造成的精神困境,树立生活的信心,使整个家庭处于积极、乐观的进取状态。其次,接受单亲家庭的既成事实,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与适应。克服自卑、孤独、焦虑、紧张、自我封闭等情绪状态,主动与人交往,争取邻里、亲友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再次,加强学习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品位,掌握单亲家庭生活技巧,善于与孩子沟通,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促进整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摘要:家庭文化是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家庭文化上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家庭文化往往并不是固定的形态,有时它体现为一种观念、氛围、甚至一种追求。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文明、健康、民主的现代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家庭文化;生活方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1)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

第三篇:家庭环境中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创设有利儿童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

1、给孩子留有活动的空间。在家庭中,要给孩子一方活动的的空间,家庭装潢,环境布置与陈设应考虑有利于孩子的活动,不能只为成人服务而忽视儿童的需要,同时,要为孩子在社区组织活动,避免孩子因高楼林立,远离大自然,缺乏与同伴交往机会而造成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倾向。

2、为孩子选择吃、穿、用等生活物品要注意科学合理,例如:食物应该是营养均衡的,衣物应该是舒适大方,并非价格昂贵的食品,高档名牌的服装就是生长发育所需要的。

3、提供有利孩子智力开发的物品,例如:玩具,文具等,玩具的价值在于促使孩子动手动脑探索,既使是利用废旧材料自己的手制作的玩具,只要达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就是有用价值。那些高档名牌产品,如果达不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也是无价值的,并且它极易诱发孩子不切实的高消费、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4、注意美化家庭环境。美的家庭环境表现在家具的款式和摆设,室内颜色的搭配、光线明暗的处理等符合美的规律,这样的环境美化有利于孩子审美修养的提高。另外,家庭环境的美化要注意让孩子参与,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培养其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在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时,家长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化,儿童化,审美化、切忌盲目性。

二、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家庭活动氛围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心理系统。家庭教育中,最显著的相互作用在亲人之间。就孩子的成长而言,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相互作用关系,父母对子女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更为有力,因此,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首先应该从父母做起。

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在家庭中,父母角色是指为人父母在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就儿童发展来说,父母角色要求有:①形成和谐夫妻关系,避免夫妻冲突;②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注意角色内容的变化;③父母之间确立互补、均衡、目标一致的角色关系,以确保对子女教育的一致辞性。

2、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亲子沟通中父母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为此,父母应该注意:①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和修养;②坚持民主、平等地讨论问题,不武断,也不无原则地迁就孩子;③真实、温和、明确地说出对孩子的感受。但不贬损孩子;④保持一点童心、童趣。

3、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灵相容,团结互助,家庭气氛温馨,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和必要家规。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声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三、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

丰富而良好的信息环境起着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的作用。

1、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种设施给孩子提高信息。例如: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并与他们讨论节目内容。要避免完全不让孩子收看或孩子无节制的收看两种极端做法。

2、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去,例如:美丽的田野、山川和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科学宫、展览馆等场所。另外,家长还应利用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事件进行随机教育。

3、为孩子选购各种书籍,订阅报刊,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讨论,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4、选择合适对象。尤其要注意家长自身交往对象,交往对象作为一种信息源,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有责任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交往对象。

5、家长以身作则。家长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也在影响着孩子,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来认同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因此,家长做到作风正派,品德优良,工作勤勉,有高尚生活情操和审美情趣以及文明的言谈举止。

总之,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信息不断涌入家庭。而儿童不会象成人那样凭自己理性去选择,对于这样那样的信息他们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作为儿童监护人的家长,必须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对信息进行选择控制,充分发挥有益信息的作用,努力避免消极的不良影响。

家庭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方面,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居室宽大、明亮、整洁,是最好的。但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居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体,也同样可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墙壁上悬挂着字画(或者是名人的、或者是朋友赠送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字画)、地图、照片等,书架上放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和当前的畅销书刊,等。只要有可能,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间光线充足、安静而不受干扰的学习室,至少也要在房间一角给孩子摆一张书桌和一个小书架。应该认识到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现在有些家庭拼命追求居室装修的富丽堂皇,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家里一天到晚是打牌声、喝酒猜拳声和吵吵骂骂声,却没有读书声,似乎是不可取的。

精神文化方面,一要建立文明、科学的现代家规,形成文明民主家风。家规不是单纯约束孩子,而要全家共同遵守。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传统的家规要批判地继承。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着巨大的力量。二要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心,讲文明礼貌,讲理解宽容,无论何时不说过头话,不采取过激行动。处理家庭事务,家庭成员要民主协商,不搞一言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关心、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不仅要做他们的老师,而且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家庭关系更加亲密融洽。如有矛盾,妥善解决,切忌无原则的争吵,甚至酿成纠纷,不可收拾。须知父母的专制只能使孩子变得懦弱无能或蛮不讲理。三要形成愉快的氛围。家庭成员在劳作和学习之余,不妨在一起讲讲见闻、故事、笑话,语言风趣幽默些;可养成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看报,写字画画,种花种草,打球,郊游,下棋,欣赏音乐,收藏,等等,都可以陶冶性情,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可沾染不良嗜好,如赌博、嗜烟、酗酒等。四要爱科学,家庭要有尊重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氛围。要有科学精神,不要相信封建迷信。要认识到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现代科技、不会操作电脑的人。家庭要有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才能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有用之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卢梭也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不良的家庭文化氛围则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正如杜威所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摘要:单亲家庭是近年来逐渐增长并令人关注的一种家庭形式,其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要让这类家庭的文化缺损得以修复,一方面,社会应对单亲家庭进行文化引导和扶助,另一方面,单亲家庭自身应进行文化提升。

良好家庭心理氛围有利孩子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因此,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怎样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密切家庭成员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完整性。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了家庭心理氛围和家庭的稳定程度。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从前者看,父母要爱子女,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子女对父母要尊重和爱戴。从后者看,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夫妻之间更应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子女交流,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只有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因此,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还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学校的事情、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

三、调整心理,对孩子期望适中。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四、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文化素质。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父母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不仅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而且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2)提高心理素质。父母心理素质对家庭心理氛围影响极大。当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父母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实际上就已经为孩子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3)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0.55。孩子思想品德素质正处于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孩子影响非常深刻。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孩子,从而促使家庭心理氛围积极向上。

家庭文化的作用

我们说家庭文化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反映,或者说主要体现为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家庭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单薄的概念。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家庭的规模越来越趋简单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不断地优化,所有这些都为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或者说,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追求,因而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已经指出,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家庭既是物质的组合体,又是精神的组合体,仅有物质生活的质量远远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质量。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上的需求相对容易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则不太容易满足,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问题之一,而精神上的问题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完全能够解决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文明意识的上升,但同时物欲的泛滥横流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正在经受着艰难的历炼甚至经受着痛苦的蜕变。由于人们观念和精神上的断裂和空档,现代家庭的精神保护层和防护网也出现失衡和碎裂,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的东西正越来越严重地侵害着现代家庭,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譬如离婚率逐年攀升,婚外情、婚外恋、婚外婚增多,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同性恋、多重性关系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家庭、家族犯罪案例频发,等等。这些对家庭的存在和稳定形成严重的冲击。面对种种问题,建立精神的“防护墙”显得特别必要。因此,提高现代家庭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预防和克服现代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

家庭的性质决定了家庭从建立开始就不能只是物质的构成,还必须是精神的构成。因为说到底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感情、有理性、有意识的。在现代社会,感情、理性是组成家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对现代人来说,文化家庭比物质家庭更重要。从根本上讲,家庭成员建立的美好情感、共同的追求、趋同的价值观念是家庭稳定的关键。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现代文明、健康、民主的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单亲家庭常常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作为一种社会的弱势群体,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从总体上说受到很大限制,与整个社会日趋成长活跃的家庭文化生活水平反差甚大。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我国社会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观照和正视单亲家庭文化的缺憾和问题并予以适当的扶助和引导,这是整个家庭文化建设系统问题中应在之义,它对于全社会家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关于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探讨,其对象乃是指狭义的单亲家庭,特别是离异和丧偶的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与完整的核心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文化建设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表现出较大的缺损状态。

首先,从量上看,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相对不足。家庭文化是建立在以夫妻为主体的家庭成员之间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各种活动之上的。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表现在:一方面,由经济生活的贫困造成了文化消费量的缩减和文化需求的降低;另一方面,单亲家庭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限制了家庭的交往活动和交往视野。从前者来看,经济贫困导致的文化消费不足是单亲家庭的普遍现象。文化消费是现代家庭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订阅报刊、娱乐健身、旅游度假、收藏鉴赏等活动,它是衡量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却受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经济条件好,文化消费量则大,家庭生活质量则高;反之亦然。在单亲家庭中,经济贫困现象较为普遍。因离异产生的单亲家庭普遍感觉生活水平下降。尤其是单亲母亲由于收入低、下岗、无耕地、无住房、子女养育和教育支出费用高等原因经济十分拮据。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因其收入来源由夫妻双方变为单方,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如果丧方原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者,则家庭经济则处于无着落状态。单亲家庭的经济贫困使得他们在进行消费活动时首先选择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物质消费,尚有余力才能选择十分有限的文化消费。这样,文化消费量明显不足。从后者来看,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变故使得他们与离去一方的长辈、亲友的关系自然疏远,家庭交往活动较之以前明显减少。加之由离异、丧偶等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失落使得单亲家庭的户主不敢也不愿意更多地涉猎社交活动。这样,他们交往的空间更加狭小,由此带来的文化视野也十分有限。

其次,从质上看,单亲家庭的文化水准相对偏低。家庭文化除了表现为有形的文化消费、人际交往等层面外,还表现为价值观、情感等无形的心理层面。这一层面的文化水准的高低往往比前者更为内在、更为深刻。单亲家庭在文化深层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令人忧虑的,为叙述简便,本文仅取两个主要方面说明:其一,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其二,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

就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而言,沮丧、自悲、焦虑、紧张、孤独等是他们共同的情绪待征。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离婚对当事人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对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则在其次。婚姻的失败、生活的挫折,使得许多单亲父母心理失衡,尤其是被动离异的单亲母亲除了忍受被遗弃的痛苦、失落和孤独外,还要不同程度地遭受旁人的非议和猜疑,因而她们沮丧、自悲、怨天忧人,对生活缺乏信心,陷入深重的精神困境。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失去亲人的心灵创伤短时间内难以愈合,他们往往陷入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而对新生活难以适应。单亲家长的这种心态的存在及其调适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素质较高者能用理智战胜情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影响,自立自强;素质较低者则自暴自弃,把家庭变故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听之任之。

就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情感教育的误区。孩子是在家庭中学习情感的,家庭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风格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二是极端性教育的误区。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发生家庭变故后,往往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和命根子,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单亲母亲,家庭变故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靠子女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严酷两个极端。从前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歉疚感,补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过失,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从后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失,动辄打骂,造成孩子自尊心的受损和逆反心理的增强。极端性教育的结果导致单亲家庭中的“问题青少年”增多,给予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两点建议

由上可知,单亲家庭的文化现状在当代日趋成长的主流家庭文化中无疑是一个阳光晒不到的角落。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文化缺损的确需要修复。在此,修复的意思并非是要按照一般家庭文化建设的模式去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单亲家庭的实际困难和文化弱势给予必要的文化扶贫。对此,笔者建议有二:

一是社会应当对单亲家庭进行文化引导和扶助,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生长氛围。正像社会应对单亲家庭的经济贫困进行适当的帮助(如政府减免单亲家长的个人所得税,用工单位优先录用失业单亲家长等)一样,对单亲家庭的文化缺损也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助。首先,要变革一种传统病态的价值观念,即认为单亲家庭是不成功家庭,是问题家庭。这种观念将导致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和单亲家庭的自我负面意象。必须在全社会逐步确立这样一种先进文化取向,即单亲家庭也是一种家庭形态,是一种家庭生活的选择方式。随着21世纪的社会进步,这种观念应进一步得到认同和倡扬。这样,有利于单亲家庭的社会适应与发展。其次,要建立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发挥专兼职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扶助作用。社区是家庭的延伸,是社会与家庭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扶助网络的建立能帮助单亲家庭排解单亲家长的某些心理困惑和烦恼;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咨询;增进单亲家庭间的互助联谊;加强单亲家庭与社区邻里的相互联系。近年来,我国一些基层社区的社工人员已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单亲家庭子女心声站”等。愿这种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之花遍地开放。

二是单亲家庭自身应当进行文化提升。社会的文化引导和扶助是解决问题的外因,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单亲家庭自觉的文化提升是他们拥有家庭幸福的关键。首先,单亲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自己的生活超越家庭的狭隘视野而在职业和社会中获得更大的空间,明白人生的价值实现不仅仅在于家庭,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只有这样,单亲家长才能摆脱家庭变故造成的精神困境,树立生活的信心,使整个家庭处于积极、乐观的进取状态。其次,接受单亲家庭的既成事实,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与适应。克服自卑、孤独、焦虑、紧张、自我封闭等情绪状态,主动与人交往,争取邻里、亲友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再次,加强学习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品位,掌握单亲家庭生活技巧,善于与孩子沟通,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促进整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摘要:家庭文化是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家庭文化上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家庭文化往往并不是固定的形态,有时它体现为一种观念、氛围、甚至一种追求。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文明、健康、民主的现代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家庭文化;生活方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1)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

一、怎样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栋梁?但很多家庭并不真正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成才。有的家庭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的家长则一味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自己却从不看书、读报等待,这些均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家长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能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走出教育“误区”。

1、加强对家教理论的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后代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还需要学习吗?殊不知,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懂得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懂得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家长平时应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读书、看报等途径,有意识地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2、正确理解和履行父母的职责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在我国的婚姻法中也明文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的义务”。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3、加强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了。因此,家长要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主要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取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只有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和垂范。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湎于电视节目中,而要使孩子信奉读书比看电视更重要,更有益处,这实在是难为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

1、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

中学生是小孩子眼中的“大人”,大人眼中的“小孩”。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因此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

2、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珠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3、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家长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5、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进行了中学阶段,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希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三、怎样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

现在很多家长有亮这样的感觉:孩子上中学后,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甚至还和父母顶嘴;有什么事情也不爱和父母商量。家长们觉得越来越难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两代人之间有了一层隔阂。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和自主性大大增强;讨厌父母喋喋不休的指教,不愿父母干涉他们的行为;内心的秘密往往不肯告诉家长等等。要想获得两代人之间自然、亲密的关系,就需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沟通。下面一些建议,可供家长们参考。

1、必须在时间上有所投资

家长们常常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赚钱养家。其实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一个可以让孩子倾吐心事的朋友。要达到这种地步,非得平日有足够的时间沟通不可。建议大家平时多和孩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散步、游玩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谈话才能渐入佳境,至于平时连回家吃饭都“没有时间”的家长,就不要太期望孩子会与你畅所欲言了。美国关总统布什夫人在美国一所著名女子私立学校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曾深情地说:“年轻的女士们,有一天当你们到了我这样年纪的时候(布什夫人当时已70岁)你们回顾你们一生,决不会因为曾经错过一次赚钱的机会、一笔生意的交易而感到后悔,你们却会因为没有好好花时间和你们的孩子、和他们的丈夫、和你们所心爱的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而感到后悔不已。”布什夫人的肺腑之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2、跟孩子沟通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沟通的意义绝不是“我有话要说”,更不是“大人说,小孩子听”。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当然不喜欢和你在一起。因此,父母与孩子谈心,若要取得好的效果,既要注意谈话主题,也要考究语言方式。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大人教育小人的“古训”,而“多读书才能实现你自己的理想”更符合当今儿童的语言特点,可能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3、话多不灵

孩子在学校听到的几乎全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教诲,一堂课接一堂课,天天如此。回到家里,要是父母还是喋喋不休地教导,孩子当然会反感、会顶牛。因此,建议父母的话要简练,准确,能带些风趣幽默更好。有些话可以只说一半,结论让孩子自己想出来。要是家长的话太多、太碎,孩子把耳朵堵住,那么,家长的话就成了没人收听的广播电台。

4、多鼓励、少批评

这个社会因为人多,竞争也厉害,家长对子女的期待也高。这样,家长与子女的对话就难免批评多于鼓励,强调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与别的孩子相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等待。其实这一比毫无积极意义,相反只有使孩子丧失处信,产生自卑和自弃感。倒是鼓励的话能让孩子有自我肯定感,激励上进心。

5、家长需多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因此,建议家长诸一点有关书刊,了解一些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利于为两供之间的沟通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减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第四篇: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类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对话的质量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明显影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就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对子女多鼓励、亲子沟通顺畅,有利于子女学业成就的提高,而溺爱、粗暴、冷漠的教养方法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都会导致子女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的不适应。此外,家庭中父母离异、家庭纠纷、生活事件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都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姚慧、杨斌、霍金芝 1999)。

王东宇(2003)的研究指出,家庭气氛融洽,家庭生活丰富,矛盾冲突少,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高的学业成就。谭承红(2007)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马红彪、王芳芳(2002)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感情温暖和理解为主,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好。相反,父母亲过度严厉、经常惩罚、拒绝和否认态度较多,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差。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这可能与母亲自身的素质及榜样作用的影响有关。且当子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文化程度高的母亲有能力辅导他们的学习。

杨安博、王登峰、滕飞、俞宗火(2008)研究亲子关系时发现,我国高中生父亲依恋关系对子女的学业成就影响更大,而与母亲依恋无关。他们认为这可能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文化背景下子女社会性成就如学业成就的获得更多的来源于与父亲的互动。在张明亮、朱晓文(2009)对大学生经济状况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平时生活费用高的大学生,学业成就反而比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和生存比较乐观,因而花在学业上的时间比较少,学业成就并不是很高。

张新劳(2008)的硕士论文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家庭结构、父母素质、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和亲子关系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

第五篇: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刘得星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启发:良好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精神品质的形成。

在下面这篇论文中,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这个有关家庭环境和孩子成长的关系。

即:家庭物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和家庭精神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

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2.职业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3.住房条件

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 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可见,居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其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 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 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 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 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 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

独生子女有大量的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扩大他(她)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幼儿园、学前班或其它活动小组都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发展友谊的重要途径,这种友谊就如同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胀也是同样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会自动获得这些意识。

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要低于独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上要与独生子女有所差异,但是同时非独生子女却会在从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一般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当中比独生子女更有优势,这样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则要看相对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过程来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同的影响来看: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更重要的又在于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交流方式等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包含在家庭精神环境中,具体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

1.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的人格是通过模仿等途径慢慢形成的,而人格的可塑期主要在幼年时期,那时孩子人格主要是通过与父母的接触中学习模仿形成的,所以父母的价值观的倾向和对待问题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和人格的取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社会的竞争的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父母往往强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诸如钢琴,绘画等等技巧, 缺乏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接触自己兴趣的权利;在孩子的交友方面的强烈干涉而没有有效的沟通引导,导致孩子选择朋友无知和盲目以及不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致使孩子可能产生厌学,孤僻,甚至完全叛逆的情况,久而久之对孩子的人格的定型会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人格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的精神环境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亲子之间的交流状况.而家庭交流能够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点,也就是说,与学校中师生之间发散型交流不同,在家庭中,多个家庭成员共同地和一个孩子交流。父母与子女有更多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无论是交流的内容还是交流的时间都要多于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家庭成员的组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相对于是有兄弟姐妹的的孩子来说,亲子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多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就其交流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在与母亲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中有一定的差异.有资料显示如下:(1)在母亲与独生子女的交流中,围绕学习和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最多(肯定性回答各占 80.7%和 74.9%);其次是关于独生子女的伙伴关系、独生子女发展前途方面的内容(肯定性回答各占53.9%和 51.5%);再次是“让我高兴和烦恼的事”与“家里的事”。最后的四项内容依次是娱乐、如何做个好孩子、文艺体育新闻和国际国内新闻。

(2)在父亲与孩子的交流中,围绕学习和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也是最多的(肯定性回答各占 75%和 52.4%);其次是独生子女的发展前途问题和文艺体育方面的内容(肯定性回答各占 47.9%和38.7%);再次是国际国内新闻以及伙伴关系。最后的四项内容依次是“让我高兴和烦恼的事”、“家里的事”、娱乐和如何做个好孩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①父亲和母亲与孩子谈话的重要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关于学习和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但是孩子和母亲在这两方面的交流多于父亲。②孩子更愿意和母亲谈自己的伙伴关系,和父亲交流自己的前途。③孩子和母亲谈自己的事情或家里的事情更多一些。而对于像大学生这类离开家生活的特殊孩子群,与父母的交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人格的最终定型.现在大学生也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会包括一些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和感情带来的痛苦,这些都不可避免的会给孩子的人格造成影响, 有研究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有许多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与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交流也就显得不容忽视,包括交流的频率,每次交流的时间,交流的内容,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以及在那些方面体现的关心(如学习情况,身体健康状况,最近心理愉悦程度等)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以上是我们组从不同的四个方面来分析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孩子自出生开始,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下载和谐的家庭环境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的家庭环境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论文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濮阳市南乐县第一实验小学杨伟利 摘要:家庭是孩子温馨的港湾,是孩子实现理想放飞希望的摇篮,是孩子人生的起点。宽松和谐的家庭能为孩子提......

    FES家庭环境量表

    FES家庭环境量表(内环境量表)外环境量表? 下面有一些关于家庭环境方面的问题,请你仔细阅读并在符全你家庭情况的答案上进行选择,如果有些问题对大部分家庭成员符合,就选择“是”如......

    中学生家庭环境调查报告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不幸。而随着社会的激进。面对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日渐丰富,家庭生活也丰富起来。构建高质量的家庭生活成了人们的强烈需求,但在......

    家庭环境的影响

    教育教学论文 题目:家庭环境的影响 姓名:郭娟 学校名称:新桥河镇第一中心学校 2015年11月 家庭环境的影响 新一小 郭娟 摘要:家庭、学校、社会时每个21世纪自然人成长的必备环......

    家庭环境的幼儿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活动,让家长们认识到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情感气氛、心理气氛和文化气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为了教......

    培养天才儿童的家庭环境

    培养天才儿童的家庭环境作者(来源):39健康网发布时间:2008-03-24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概括出有利于培养天才儿童的家庭环境。 天才儿童常常是长子长女,或者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享有......

    家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5篇)

    家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 听到身边的朋友经常抱怨孩子不认真学习、成绩不好,或是指责学校、老师的问题。影响一个孩子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家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 我闺女......

    关于中学生家庭环境的调查报告5篇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情况调查报告姓名: 专业: 成绩: 2014年10月20日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情况调查报告摘要: “父母是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