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政治考点专题复习 专题五 公民的道德生活

时间:2019-05-12 08:4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届高考政治考点专题复习 专题五 公民的道德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届高考政治考点专题复习 专题五 公民的道德生活》。

第一篇:2013届高考政治考点专题复习 专题五 公民的道德生活

2013届高考政治第一轮专题复习:公民的道德生活

思维互动启迪

考点归纳

考点

一、家庭道德

1.家庭道德的含义

调整各种家庭关系的道德就是家庭道德。

2.家庭道德规范的作用

家庭道德规范,作为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交往中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引导、激励家庭成员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对家庭和睦、家人安康、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家庭道德的产生

家庭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考点

二、家庭美德

1.家庭美德的含义

家庭道德中的精华,就是家庭美德。

2.我们所倡导的家庭美德基本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如何培育

家庭道德是一种亲情道德。培育家庭美德,也就是培育亲情的过程。

(1)亲情的培育,有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2)亲情的凝聚和升华,有赖于家庭文化的培育。

(3)邻里友情是亲情的延伸和扩展,是协调邻里关系的情感基础。

考点

三、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的含义

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2.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道德规范,往往采取自定章程的形式,从而使这种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3.职业道德的作用

职业道德对于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保证各类生产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这使职业道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意义更加显现。

4.职业道德规范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也是企业对员工的起码要求。①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是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

②精益求精、勇于创造,才能达到敬业的新境界,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

(2)诚实守信

这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基本准则,即为人之本。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3)办事公道

是指在各种职业活动中待人处事要公正公平,公道正派,合情合理,这是职业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4)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这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在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群众最为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作为工作首先要解决的突破点。同时,在职业活动中要发扬奉献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道德风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更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更高境界。

5.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

(1)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首先要端正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本质上是工作态度,这是衡量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2)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包括维持个人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和承担社会义务三方面内容。

(3)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还要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参加职业培训,不仅要学习职业技能,更要学习职业道德知识。

(4)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涯中的人生境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考点

四、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社会公德的特点

它有两个特点:第一,社会公德具有普适性,它适用于全体公民,是对所有公民提出的要求。第二,社会公德具有更明显的公共性,它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

3.社会公德的作用

社会公德的内容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设施等许多方面,对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展,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一个人是否养成了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体现着这个人的文明素养,社会成员能不能普遍遵守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而,社会公德成为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4.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文明礼貌

这是社会公德的首项规范,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交往日益频繁的要求,又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

(2)助人为乐

它的最大特点是无私的、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关怀,他要求人们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作为崇高的道德义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助人为乐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3)爱护公物

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

(4)保护环境

是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保护环境的教育和宣传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5)遵纪守法

是建立公共秩序的起码道德条件,是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5.如何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遍的行为准则,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规范效力,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道德操守。社会公德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普遍树立了公德观念。

(1)克服私心,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社会公德调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遵守社会公德,既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2)充满爱心,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爱心是遵守公德的情感起点和根基。在公共生活中平等对待他人,关心、爱护、尊重他人,越来越重要。奉献爱心,遵守公德,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3)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与每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社会公德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待于每个公民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长期坚持。

考点

五、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道德要求具有层次性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道德榜样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是有层次的。

2.怎样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广泛性要求是先进性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要求是广泛性要求的方向和趋势。

(2)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

(3)要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积极宣传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考点

六、脚踏实地,点滴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习道德榜样,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到合适的方法,制定恰当的步骤。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和步骤,都应该重在实践、循序渐进、学会慎独。

1.重在实践

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人们道德品质的提升,关键是落实在实践中。

2.循序渐进

高尚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道德学习和实践,只能按照固有规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及多,由浅入深。伟大和高尚寓于平凡。

3.学会慎独

在道德实践中,要严于自律,始终表里一致。慎独是中国传统道德特别重视的修养方法。越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越要谨慎,越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人监督与有人监督一个样。

时政热点链接

山东“双十佳”评选揭晓

2009年2月28日,由山东省济南市妇联、市文明办、市广电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家庭美德“双十佳”评选结果揭晓:当选“十佳孝老爱亲好儿女”的是:长清区万德镇计生办主任马春梅,济南电视台编导冯菲,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居民孙朋美,商河县韩庙乡政府检察员杨玉升,历下区经十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李伟,市中区六里山街道玉函北区社区居民李林英,济南医院公寓管理处副主任张敬伦,济阳县职业中专教师陈昆,章丘市普集镇袭家村农民明春英,济南市润丰农村合作银行职工袁佩颖。

当选的“十佳环保节约家庭”是:刘丽萍家庭,安守财家庭,李贞寅家庭,李廉恩家庭,陈丽艳家庭,陈香芹家庭,范海燕家庭,姜静家庭,黄杏云家庭,曹传书家庭。

分析点拨

(1)家庭美德就是指家庭道德中的精华。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家庭道德是一种亲情道德。亲情是维护家庭美满幸福的特殊力量。而培育家庭美德,也就是培育亲情的过程。亲情的培育,有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亲情的凝聚和升华,有赖于家庭文化的培育,而培育家庭文化的过程,就是培育家庭亲情、塑造家庭美德的过程。

第二篇: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重新整合教材知识)

感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自主学习篇、文化对人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的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影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对人们影响的特点: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都是

、的。

⑵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任何文化对人都具有塑造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

积极参加

,不断丰富自身的,是培养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人的、和

等方面,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

的作用。

合作交流篇

一、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材14页最后1段

注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能据此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因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同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辨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

解析:见上

二、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16页1段

文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应该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见教材16页最后1段 17页第1段

【注意】

第一,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人们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辨析:文化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而持久的。特别是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改造。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

(1)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塑造上。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不良文化对人们的人格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教材18页最后1段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强调】

.任何文化对人都有塑造作用,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

2.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3.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是统一的。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不同。

辨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解析: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学以致用篇

1.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

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③中

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④表现在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忙碌在训练馆、赛场、机场、城市路口的广大志愿者,他们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全运会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3~4题。

3.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 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在志愿者精神的激荡之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5.x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维吾尔族人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哈萨克族人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俄罗斯族人一般要拥抱,并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XX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庆典展示了我国各方面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上述材料表明

A.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优秀文化是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

c.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7.XX年12月4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以“阳

光网络•创新生活”为主题的本届网博会,云集了网络教育、动漫、游戏、文学、音

乐、视频、软硬件及网吧等文化市场领域的80余家企业。通过博览会引导网络文化

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

A.网络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现代大众文化 B.网络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快速直接的

c.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网络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8.XX年11月29日,中国移动宣布从30日起,对所有wAP类业务合作伙伴暂停计费,并进行全面清理,斩断淫秽色情网站收费链条。运营商之所以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因为

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网络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9.XX年9月12日至10月6日,上海旅游节成功举办。旅游节期间上海推出55条“世

博之旅”线路,另外,“新沪上八景”评选、上海街舞大赛、城市景观灯光艺术评

比等新项目也逐一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举办旅游节

①基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巨大影响的考虑 ②出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的考虑 ③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④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全面发展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著有《道德箴言集》的法国一代圣哲拉罗什富科重视智慧与健康的统一,他认为,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我国古人也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这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非选择题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这一战略思想,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回答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举措。XX年9月4日,全党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要性。

三、社会实践探究题

了解校训,分析学校自习文化的独到之处,总结分析校园文化在高一阶段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第二课

第一框

DccDc

第二框题

cDDDc

6•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关注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可见,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促进政治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篇:高考政治复习

高考政治复习: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12个考点

高中政治学习需要总结归纳重要知识点才能更好学习政治学科,在掌握了每课重要知识点后才能为以后高考文综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2013高考政治复习重要知识点。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1.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国家间出现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国家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2.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构成的。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3.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国际组织是通过正是条约或协议成立的。可分为政治性、专业性;世界性、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等类型。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联合国:①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②原则:国家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干涉国家内政。③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全体会员国参加的审议机构,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对实质性问题实行大国一致的表决原则。④联合国的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和平与发展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2)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威胁和平的因素仍存在,世界并不太平。(3)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3)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8.建立国际新秩序:(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3)国际新秩序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9.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种发展。这种趋势有助于遏止美国搞单级世界的图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0.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世界格局种占据有力地位。当前,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种掌握主动权。

1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种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①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个国家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4)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实行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的尊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图谋。

本单元的内容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根据本的热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用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分析美国和西欧、俄罗斯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行动。(2)结合联合国的改革,回答安理会的知识、联合国的作用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等。(3)结合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分析说明我国重大科技突破的政治意义及面对世界挑战,我们如何应对。(4)结合中国的积极外交活动,分析我国相关外交政策和活动的依据、意义。(5)结合国际社会在援助非洲的举动说明联合国的作用和如何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第四篇:2013高考政治复习

2013高考政治复习:经济常识57个考点与分析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G-W.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假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

交换价值←———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违背价值规律的表现,结果就是受惩罚或遭淘汰。

12、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1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主导。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表现。另一方面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对所有行业所有部门而言的,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有所不同。

14、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再简单地划作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要具体分析,其中国有集体成分仍然是公有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它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股份制是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股份制企业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

15、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平等,但其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16、合法的劳动收入有: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含国有)劳动工资、奖金津贴、管理收入、技术收入等,凡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所获得的个人合法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因资本金生息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股息红利、购买债券的利息、房地产租金等。按生产要素分配,则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劳动力、土地房屋(用于生产)等都可以成为生产要素。按劳分配侧重公平,按生产要分配侧重效率,但不能说按劳分配只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只体现效率。

17、按劳分配的原因≠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

18、价值规律起作用的途径是通过价格体制,供求关系,竞争规律进行的。这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三要素。

19、客观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

20、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它不否认计划,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21、政府或政府官员(不含党的组织和村干)部代表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活动不是。但国家可以通过企业或社会因素进行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机构,但不是企业法人。其活动也可以行使国家职能。政府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直接的,但不直接参与管理和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三、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四、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不是唯一的市场的主体。法人是一种组织,不等于经济组织,也不是自然人。公司是法人,企业不一定是法人。公司是企业。

2、利润高或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经济效益既考虑劳动产品,又考虑这些劳动产品价值的实现,还考虑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俄本〉。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是企业规模、竞争力之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两条途径都围绕着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两方面。

3、产品的质量对实现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但不能说质量好就一定效益高。高效必须优质,优质未必高效。优质产品如果消耗的劳动多、成本高,就可能不会高效;优质产品如果不适销对路,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造成积压也不会高效。

4、企业的规模大,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但是不意味着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我国组建大企业集团,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从而能参与国际竞争。

5、要区分法人、法人代表、厂长经理、企业法人=法人企业、公司等概念。

6、合法的竞争才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对竞争加以引导和规范。

7、名牌代表了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名牌代表着信誉和形象。其根本目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名牌往往有好质量,使用价值高,往往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因此价格更昂贵。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既是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一种分配方式。但家庭承包经营不是集体经营。

9、农业结构,不等于农村经济结构。它是指农业缺义〉内部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或者广义农业内部农林畜副的结构。农村经济结构是指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关系。

10、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当前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

11、加工业不等于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不等于农村中的工业。

12、三大产业总括了我国所有的国民经济部门。

一、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又为斗、二产业提供服务,所以它们相互促进。

1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统一。义务不可以放弃,而权利能放弃。

14、我国现在的失业是称为结构性失业。原因:①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②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转变的必然产物。③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结果。④计划经济时代,重复盲目建设的后遗症影响。⑤我国的改革,尤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用人单位逐步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的影响。解决:①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提供条件使之再就业②由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5、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的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相协调,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协调,地区经济相协调。

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六、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

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另一部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收等于支,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第二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主要*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利还是有害。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税收增长,储蓄增长,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6、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一一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企业法人,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形成了出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7、要弄清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几组概念的区别。

8、从广义来看,对公民来说,储蓄存款,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和购买股票都属于投资行为,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居民储蓄的直接结果是货币退出流通,只有当银行再贷出时货币才又进入流通。

9、虽然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但我国仍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使我国的金融政策具有连贯性,对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

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因原则各有其特点,又相互联系。它们和市场的一般特征有天然联系,但又不能混同。平等性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竞争性必须以遵循公平原则为前提。违背公平原则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调节,又体现市场的法制性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2、消费包括家庭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广义的消费还包括生产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家庭消费中要量入为出,既不黯后也不超前。不滞后就要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就是要量入为出,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鼓励消费与提倡节约是不矛盾的。艰苦奋斗与鼓励消费也是不矛盾的。

3、消费者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依法。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是一致的。

4、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外汇汇率是不同的,但两者有密切联系。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是指货币与外汇的汇率变化,不是指购买力变化。一国货币贬值,意味着该国货币能换的外汇更少,在对外贸易中有利于产品出口,升值则不利于出口。

5、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外债。

6、对外贸易不等于对外商品贸易,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对外贸易也不等于对外经济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发展国际旅游等。

第五篇:2018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2018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什么

考点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联系: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③世界观和哲学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什么);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怎么办)。

(2)联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考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考点

3、哲学与时代精神

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即哲学来源于时代)。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即哲学反作用于时代)。(1)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考点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代表观点:“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等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意识依赖于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以来于人的主观精神。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等。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_(:з)∠)_ 外化和表现。

代表观点:“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考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考点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回答。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

(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考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3、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考点

2、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考点

3、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

4、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3、方法论:①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唯物论)考点5、6、7 什么是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

8、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考点

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考点

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1、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2、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考点

1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点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

13、真理及其特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

1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

1、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1)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考点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考点

3、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

1、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方法论要求: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考点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即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新事物要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考点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考点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考点

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的观点和一点论。

考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统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考点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考点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区别: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考点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考点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部分)考点

1、辩证的否定及其实质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3、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②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考点

2、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考点1、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考点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考点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考点

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考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

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

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人生观部分)考点

1、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考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要求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考点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①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还具有主体差异性。

2、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考点

4、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点

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下载2013届高考政治考点专题复习 专题五 公民的道德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届高考政治考点专题复习 专题五 公民的道德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届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范文)

    XX届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第11课时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国家旅游局将XX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安徽省结合实际......

    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

    2011年高考政治考点预测 (经济)重点1:1、失业问题(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体制转换和企业改制的深化,企事业单位下岗......

    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

    2011届高考政治复习阶段重点掌握的考点 哲学部分: 一、实践(考点): (1)含义: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体有两层意思: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

    2013高考政治复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6个考点

    2013高考政治复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6个考点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 2.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

    高考政治复习总结(推荐)

    高考政治复习总结 A 第一轮复习一、复习策略及要求 1.在指导思想上,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握目标。要贯彻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要求,体现新课程高考命题的......

    高考政治复习:民族团结专题专题

    6、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一起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其目的就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挑起民族对立,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XX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文化与社会复习教案

    XX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文化与社会复习教案 江苏省南京六中XX年高考政治复习教学讲义(学案+测试)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 关注考点 文化与社会 ①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②文化与经济、......

    2016中考政治专题复习五5篇

    2016中考政治专题复习五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命题视角一科技人物 材料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