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三年级的同学在学习方面正处于分水岭,所以学习一定不能松懈,每天坚持做一道题,每天进步一点点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进步很多,要相信水滴石穿。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7、和差问题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如图: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乙数+乙数=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两数和+两数差)÷2=乙数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甲:28-19=98、锯木头问题。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8=6……,求被除数是,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这七个月是31天,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3、几个特殊数:25×4=100,125×8=1000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学习方法
第一、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有不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第二、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三年级下册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第三、观察活动: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复习方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
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学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类整理,理清每一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可充分老师发的概念卷和平时在课堂上作的听课笔记。还要学会分析每次单元考试的题型,一般的来讲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概念题,二是计算题,三是实践应用题,四是操作题四个方面。复习的作用就是要:熟能生巧。所以复习阶段,可能要多做一些题型,当然也不是说要搞题海战术,但数学方面不做题又不行,要把握一个度。做一份题目要有一份题目的收获。题无非是就哪几种类型,做完一份题目以后要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一定要在反馈矫正上下功夫,正确对待错题本。
把你做错的题目摘抄到本子上,先改错,再进行分类整理,找到自己的不足,针对错题的错因对症下药。千万不要认为订正麻烦,要养成习惯,学习成绩优秀稳定的同学,往往很重视订正和收集错题。如果针对错题一定能很好地做到查漏补缺,那复习的效果会更好!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有些应用题,虽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故在复习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灵活性。
五、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习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要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六、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复习时如能注意检查的重要性,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根据同学们平时易出现的情况,建议大家要求学生从这些地方检查:
1、检查列式是否正确。读题,看是否该用加法、减法、乘法或是除法来算。
2、列式正确后,看算式中的数字是否抄错,是否和题中给我们的一样。
3、用估算的方法检查得数,如259+487,我们一看至少要等于六七百,如果得数是四百多,或三百多等,那计算一定错了!
4、精确地再算一遍,以得到正确的结果。注意一定要笔算,五年级后,小数计算用口算很容易错,而且要规范使用草稿本,不要以为是草稿本就可以乱写乱画!往往一些数由于书写不规范,抄答案都抄错!
5、检查单位和答有没有填写齐全。
6、操作题,要用铅笔,尺、三角板画图,切不可信手乱画,画完后记得标明条件(如:直角符号、长2厘米、高3厘米等),是否和题目要求一致。
7、解方程题,要记得写“解”,应用题还要先“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二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定义、概念
1.24时计时法: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2.平年:2月是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3.闰年:2月是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4.1厘米=10毫米 1cm=10mm 5.1000米=1千米 1000m=1km 6.速度: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7.速度=路程÷时间
8.像7.25、8.80、1.06、0.58这样的数,都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9.面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0.测量和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示。
1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dm表示。
1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平方米用m表示。14.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m=100dm 15.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dm=100cm 16.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m=10000cm 17.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8.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9.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记作
20.分数: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1213222222cm表
2221223143
4二、算理
1.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要注意在下午1时到晚间12时所对应的时间要加12时,还要去掉限制词。把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时,时间减12时后,要加上限制词。
2.计算不是同一天的经过时间的方法:先计算出每一天分别经过的时间,然后将它们加起来就得到所经过的总时间。
3.平年2月份有28天,闰年2月份有29天。平年每年有365天,闰年每年有366天。通常连续四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四百的倍数才是闰年。
5.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数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数与十位对齐。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6.用竖式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时,把0前面的数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7.估算时,先把算式中一个或两个乘数估算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然后计算。估算的结果不是准确数,因此结果用≈连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要灵活,也要尽可能的接近准确值。8.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根据这个方向辨认其它三个方向。
9.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10.用尺子测量时,如果起始端刻度不是0,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才能得出测量结果。11.测量比较薄的物品的厚度时,为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可以采用转化的方法。先测出若干数量的相同物品摞在一起的厚度,再除以这个数量,求出一个物品的厚度。
12.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中间的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如果是0,也必须读出来。
13.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直接写0;再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数。小数部分不管有几个0都要写出来。14.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15.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先把两个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右边算起,算完后,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加数或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16.进位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先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右边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算完后,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17.退位的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先把两个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右边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作10,算完后,差的小数点要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18.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三、答题技巧
1.24时计时法转化为普通计时法:用24时计时法的时刻减去12,在再加上限制词。
2.终止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3.计算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法时,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一定要记得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向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6.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要学会应用到生活中去。
7.描述行走路线时,先确定好位置,再找出观测点,确定出方向,最后确定两地之间的距离。
8.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生物从培养开始是多长,只知道30天时20毫米,那么就从第30天依次往前1天1天倒推回去。
9.比较两个量的大小时,一定要先统一单位,再作比较。10.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11.在统计数据时,要做到每个数据都不重复、不遗漏。
12.读小数时,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如果是0,也必须读出来。
13.记清楚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按照正确的方法改写成小数。14.在比较成绩的时候,不要单纯地认为哪个小数大,谁的成绩就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5.计算小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16.用竖式计算时,将小数点对齐,从最右边的一位算起,不要忘记在算出的得数里加上小数点。
17.先数出总的方格数,在算出阴影部分的方格数,最后用除法计算。18.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就用大单位前面的数乘100;反之,就用小单位前面的数除以100。
19.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0.一个物体或图形只有被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几分之一。21.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首先确定谁是整体,接着确定把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并把它作为分数的分母,最后看取这样的几份,并把它作为分数的分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1、东和西相对,北和南相对
2、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
3、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除法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5、12时计时法转换24是计时法:
凌晨0时——中午12时,时刻不变;中午1时——晚上12时,时刻+12
24时计时法转换12是计时法:
0时—12时,时刻不变,标明凌晨、上午、中午;
13时——24时,时刻—12,标明下午、晚上
6、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7、一年有12个月,31天的月份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30天的月份有4月、6月、9月、11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8、判断平年闰年:一般情况用年份除以4;但年份是整百数的要除以4009、3月8日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10、大单位变小单位用乘法,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变大单位用除法,除以他们之间的进率。
11、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面积÷宽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13、从一个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14、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5、混合运算的方法:①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②没有括号的:只有乘法和除法时,按顺序计算
只有加法和减法时,按顺序计算
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16、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回顾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回顾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3、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可以写成。
4、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可以写成。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可以写成。
5、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6、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公顷。
7、常用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8、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千米=100000平方米
9、面积单位由小到大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面积单位换算时,大单位变小单位时乘进率,小单位变大单位时除以进率)
10、首都北京的面积是16800平方千米,天安门广场面积的达44公顷;故宫博物院建筑规模宏大,占地72公顷。
1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日。
12、年的知识:
⑴一年有365天的年份是平年,一年有366天的年份是闰年。
⑵一年有12个月。
⑶一年有四个季度:第一季度(1月、2月、3月),第二季度(4月、5月、6月),第三季度(7月、8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1月、12月)
13、月的知识:
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月有31天; 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每月有30天;
特殊月份是2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14、日的知识:
(1)时针走两圈正好是1日;
(2)1日是24时。
1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每4年有1个闰年。
16、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1世纪=100年
第五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