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

时间:2020-11-23 18:4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

读书是一架梯子,他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是一叶小舟,带你遨游汉字王国;读书是在品尝营养面包,它能让人充满了精神粮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答案:

1.B  “和”读hè,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3.C  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5.(8分)⑴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⑵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⑶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第二篇:放鹤亭记教学设计

《放鹤亭记》教学设计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袁盛湘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本册书《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为选修,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文章写酒、状鹤、作歌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讲授法、讨论法 运用多媒体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课前积累,调动气氛

导入:关于鹤有“丹鹤鸣,白鹤飞,长风万里招鹤回,关山八万里,君当今日归”的壮丽;又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华美。(看一段鹤舞的视频)

学生介绍与鹤有关的三个成语:(例如下)

鹤鸣九皋: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虽然隐居,其名声却传播在外。

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

焚琴煮鹤: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设计意图:每堂课前有成语及其他语文积累。学生每次都认真准备,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语文学习的情景。本课前请学生准备了三个与鹤相关的成语。学生很有创意,并图文并茂的展现出来。)环节二 自主学习,弄清文意

多媒检测文言学习情况,教师出示投影,提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二)谈酒

1、酒能荒惑败乱:

《酒诰》现为《尚书》中的一篇,它本是周公为其弟康叔而作。西周初年,周公平定殷乱,封其弟康叔于卫。周公初封康叔时,担心康叔年龄较小,于是告诫他商纣之所以亡国,其原因在于“淫于酒”,商纣之乱始于“酒之失”。卫武公作《抑》:据考证,《抑》是卫武公献给周平王的诫勉诗。告诫周平王潜心修德以治国,勿颠覆败德而乱政 ;告诫周平王敬慎威仪以显德,勿僭贼威仪以败德;告诫周平王听受善言是敬慎威仪的直接体现。

2、酒能守真养性: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 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世说新语 刘伶戒酒》

《晋书·阮籍传》记载:“文帝(司马昭)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为了避免与司马家结亲,阮籍竟连续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天天喝得烂醉如泥,让对方连提亲的机会都没有,只好不了了之。

小结:竹林七贤:刘伶、阮籍肆意酣畅,亦此全其真而名后世。风流名士,狂歌纵饮,逃避现实而全身远祸。

补充材料:东坡与酒。东坡在徐州有95篇文章,35篇文章都含有酒。如: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在《后赤壁赋》中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妻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醉人的文字)

小结:作者以酒衬鹤。把酒临风,举杯痛饮,有刘伶、阮籍为师,游目骋怀,临风放鹤,有张君山人相伴。这是多么逍遥自在,如闲云野鹤一般,令人心醉。

(三)谈隐者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分析苏轼对隐者以及隐者生活所持的态度。

提示:原文有“饮酒于斯亭而乐之”“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苏轼对隐者的态度——欣羡。

小结:苏轼在文章中表明:同样是鹤,隐者爱鹤,有益无害,其乐无穷,而卫懿公爱好养鹤,竟然因此而亡国;同样是酒,刘伶、阮籍之类的隐者,赖酒以保全自己并留名后世,而君王好酒,却要遭到告诫。同是好酒好鹤,因人不同,“其为乐不可同日而语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文章写酒、状鹤、作歌表达作者什么思想,这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环节四 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1、多媒体展示苏东坡的生平: 1037年出生

1056年19岁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1061年24岁通过制科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5年28岁还朝判登闻鼓院

1069年32岁任监官告院,两次上书否定变法 1071年34岁出任杭州通判 1074年37岁改任密州通判

1077年40岁改任徐州通判,期间作《放鹤亭记》

1079年42岁改知湖州,同年“乌台诗案”发,年底贬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47岁改贬汝州

1086年49岁回朝,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

答案:

1、B

2、A

3、C

4、D 5①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②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③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第三篇:放鹤亭记的文言文翻译

导语:《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放鹤亭记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放鹤亭记

宋代: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

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适:恰好。

晦明:昏暗和明朗。

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旦:早晨。

纵:听凭。

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

傃(sù):向,向着,沿着。

名:给······命名。

挹(yì):通“揖”,作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在北坡鸣叫,小鹤与之应和(见《易经·中孚·九二》)。阴,北面。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在深手攀鸣叫,声传于天外(语出《诗经·小雅·鹤鸣》)。

狎(xiá):亲近。

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据《左传·鲁闵公二年》,卫摊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

《酒诰》:《尚书》篇名。据《尚书·康浩》序,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

《抑戒》:《抑戒》是《诗·大雅》中的篇名。相传为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其中第三章:“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荒湛于酒即过度逸乐沉俪于酒。

刘伶、阮籍:皆西晋“竹林七贤”中人。皆沉醉于酒,不与世事,以全身远害。

“翻然”二句:指鹤转身敛翅,恍惚将要止歇。

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元丰元年:即1078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赏析

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正文共四段。

文章开头,作者用直叙的方法。简练的文笔,交待了山人迁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写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异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个“悬念”,然后从容着笔,再述其“异”。“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四合”与“大环”,似实非实,似虚非虚;“隐然”,既状其膝陇。又透出并非是绝对“合”与“环”的徽意。这是异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独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这里,岂非天工不足人巧补。或谓山人慧眼,依乎于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选得好,四周的风景更美。作者用一组节奏明快,语势刚劲的排比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随着季节的转换,景物各异:春夏之交,草木齐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随着风雨晦明的气候变化,景色瞬息百变,写得最文并茂,很是精美。到此为止,主要写一个“亭”字。

第二段主要写鹤。山人养鹤、为求其乐。“甚驯’,指早放晚归,顺从人意;“善飞”指纵其所如,时而立在田里,时而飞上云天。写得文理清晰,错落有致,“纵其所如”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明状鹤飞,也暗喻隐士之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紧承上文,由亭及鹤,又由鹤回到亭。文理回环,构思巧妙,点题自然,耐人品味。

弟三段主要写一个“乐”字。上文用描述,这一段用议论。“子之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自问自答,文意抑扬,饶有情趣,说出自己的看法,树立了论点。接着用主客映衬的手法加以论证。“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思是鹤在隐蔽处鸣叫,它的同类便应声唱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意思是鹤在水边高坎上鸣叫,声音洪亮传得又高又远。《诗经》、《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引用来说明’‘清远闲放”的鹤,可以比着贤人、君子,是无可非议的,具有绝对权威,增加了论证的力量。高洁祥瑞如鹤,虽贵为天子,却爱而不敢好,否则,就会像卫懿公一样,闹个亡国的下场。只有隐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无伤,独得其乐。到此已经证明了论点,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而止,又进一步用主客映衬的写法,用“好酒”来陪衬“好鹤”。这并非是节外生枝,繁文累赘,而是“借客形主,回旋进退,使文情摇曳生姿”(王水照《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为了告诫康王不要酗酒误国,写了《酒浩》。春秋时代的卫武公,为了警戒自己不贪杯,写了《抑戒》这首诗。这些说明贵为帝王,不仅不能好鹤,也不能好酒。但隐逸之士的刘伶、阮籍等,虽酗酒狂放,不仅无害,而且还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纯真,为后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对论之后,又作一个交错给合的结论:“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感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鹤乎!”进一步说明了由于地位不同,为乐迥异。这从另一面歌颂了隐士之乐赛过了君王。这一段是从主到客,由客回到主,从鹤到酒,由酒回到鹤,回环复沓,反复论证,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转动人。

第四段,用放鹤、招鹤之歌,对隐士之乐加以咏叹。既补充了前文写放鹤、招鹤之处的简略,又是对隐士好鹤之乐的教染。不仅如此,作者还借招鹤为名,行招仕之实。“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妆饱。”这是对隐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赞、羡慕的感情,“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这表面上是招鹤,实际上却在招仕。本文的东山为隐居之庐,喻隐居。西山为鹤出所至,且与东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为官。不可久留,是说仕途维艰,吉凶难于预料,不可迷恋,应该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这表明了这时的苏轼已经滋生厌倦仕途的意念,萌发了羡慕隐居之乐的情丝。

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万式与出了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和不为时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文中写景形象生动,主要着笔于“鹤”,借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表现山人超尘出世之姿。写鹤亦是在写人。但思想性较差,消极避世,不鼓励人进取。

第四篇:《放鹤亭记》 教学设计 3

放鹤亭记 苏轼

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教学三维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关于鹤有“丹鹤鸣,白鹤飞,长风万里招鹤回,关山八万里,君当今日归”的壮丽;又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华美。(看一段鹤舞的视频)学生介绍与鹤有关的三个成语:(例如下)

鹤鸣九皋: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虽然隐居,其名声却传播在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焚琴煮鹤: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句

(一)字词解析 1)实词

(1)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

(2)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3)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4),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5)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

(6)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7)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8)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9)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10)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代词,这种情况)(11)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12)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2)虚词

迁于故居之东

(介词,到)

作亭于其上

(介词,在)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介词,在)以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介词,把,后边省略“之”)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动词,“以为”连用,认为)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介词,凭借)

其余以饱汝

(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

(二)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三、研读文本,把握主旨

1、东坡与鹤有缘,在《后赤壁赋》中有对鹤的如下描述: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在课文《放鹤亭记》是如何描述鹤?(请用原文作答)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高翔而下览”“翻然敛翼”“矫然而复击”。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小结:寥寥文字,勾勒出仙鹤的清新俊美,飘逸脱俗。或停或飞,各有千秋,停则亭亭玉立,俊逸迷人;飞则高蹈尘外,超然物外。文章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2、鹤的意象含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鹤的意象含义是: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也是清闲洒脱,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作者借鹤写人,描绘了一种如鹤独立,如鹤高飞的自由人格。作用:就鹤说史:卫懿公爱鹤失众。(东坡文章从来不是为记而记,总是由此及彼,此景此情,他联想典故借题发挥。)

卫懿公是卫惠公的儿子,名赤,世称公子赤。他爱好养鹤,如痴如迷,不恤国政。卫懿公把鹤编队起名,由专人训练它们鸣叫,训练和乐舞蹈。他还把鹤封有品位,供给俸禄,上等的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粮,养鹤训鹤的人也均加官进爵。每逢出游,其鹤也分班随从,前呼后拥,有的鹤还乘有豪华的轿车。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聚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懿公亲自披挂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到了荧泽(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军覆没,卫懿公被砍成肉泥。小结:古人言:“玩物丧志”,过于沉迷所玩赏的事物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壮志。春秋时期卫懿公好鹤而亡国,可说是玩物丧志的典型。

3、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鹤与隐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① 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是无拘无束,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② 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比贤 人君子、隐德之士”,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

3、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分析苏轼对隐者以及隐者生活所持的态度。提示:原文有“饮酒于斯亭而乐之”“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苏轼对隐者的态度——欣羡。补充酒文化:

1、酒能荒惑败乱:

《酒诰》现为《尚书》中的一篇,它本是周公为其弟康叔而作。西周初年,周公平定殷乱,封其弟康叔于卫。周公初封康叔时,担心康叔年龄较小,于是告诫他商纣之所以亡国,其原因在于“淫于酒”,商纣之乱始于“酒之失”。

卫武公作《抑》:据考证,《抑》是卫武公献给周平王的诫勉诗。告诫周平王潜心修德以治国,勿颠覆败德而乱政;告诫周平王敬慎威仪以显德,勿僭贼威仪以败德;告诫周平王听受善言是敬慎威仪的直接体现。

2、酒能守真养性: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世说新语刘伶戒酒》

《晋书·阮籍传》记载:“文帝(司马昭)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为了避免与司马家结亲,阮籍竟连续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天天喝得烂醉如泥,让对方连提亲的机会都没有,只好不了了之。

小结:竹林七贤:刘伶、阮籍肆意酣畅,亦此全其真而名后世。风流名士,狂歌纵饮,逃避现实而全身远祸。

3、东坡与酒:

东坡在徐州有95篇文章,35篇文章都含有酒。如: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在《后赤壁赋》中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妻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醉人的文字)

小结:作者以酒衬鹤。把酒临风,举杯痛饮,有刘伶、阮籍为师,游目骋怀,临风放鹤,有张君山人相伴。这是多么逍遥自在,如闲云野鹤一般,令人心醉。

总结:苏轼在文章中表明:同样是鹤,隐者爱鹤,有益无害,其乐无穷,而卫懿公爱好养鹤,竟然因此而亡国;同样是酒,刘伶、阮籍之类的隐者,赖酒以保全自己并留名后世,而君王好酒,却要遭到告诫。同是好酒好鹤,因人不同,“其为乐不可同日而语也”。

第五篇:喜雨亭记阅读答案

喜雨亭记阅读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而弥月不雨(整)

B.岁且荐饥(连年歉收)

C.亭以雨名,志喜也(标志)

D.繄谁之力(是)

2.下列加点的字与“五日不雨可乎”中“雨”的用法不同的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辇来于秦

3.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①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②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A.B.C.D.4.下面能够表明作者以“喜雨”命亭的原因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

B.雨下得很及时,老百姓载歌载舞,乐以忘忧。

C.作者能与朝廷官吏以及朋友在亭子上游玩。

D.作者能够邀请客人来亭子上饮酒欢庆。

5.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②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

[答案]

1.C

2.D

3.B

4.A

5.①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②官吏相互同乐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

下载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喜雨亭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

    喜雨亭记〔宋〕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2013年会放鹤州主持稿

    一 开场乐曲:进场音乐 主持人上场前,祁文宜舞蹈 二开场白读幕音乐主持人上场音乐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伙伴们, 大家下午好 (冬日禾城,银装素裹,彩旗飞扬 (花团锦簇,载歌载舞,声声传......

    畏垒亭记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最终版)

    ①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② 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

    《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大全

    导语:《冷泉亭记》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

    鹤乡日记(含五篇)

    (题记:四月,我踏上了鹤壁的泥土,感受到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和浓浓的乡情,众多的诗歌好友相聚,各有所得,我在庆幸和幸福的同时,采撷几篇绿叶,也算对鹤乡的朋友,对朋友,对自己有个交代。)(一)一......

    书到此处便观止——论《古文观止》之《钴鉧潭西小丘记》与《放鹤亭记》篇别(推荐五篇)

    书到此处便观止 ——论《古文观止》之《钴鉧潭西小丘记》 与《放鹤亭记》篇别《古文观止》者,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也。谰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

    春节放烟花(含五篇)

    春节放烟花 在今年的春节里,我过得最开心的事与过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我与姐姐还有表弟在院子里放烟花了,现在我对这件事还记忆犹新。 那一天,我们三个忍痛割爱把我们宝贵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