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世界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解析)

2022-08-03 06:2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中古时期的世界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古时期的世界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解析)》。

中古时期的世界

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在11世纪,西欧的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封君要“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据此可知,当时的欧洲()

A.封君封臣互有义务

B.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C.封建君臣平等互利

D.社会环境宽松自由

2.9-13世纪,西欧庄园盛极一时。如图是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该图实质上反映了庄园()

A.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单位

B.各项设施的基本齐备

C.掌管从生产到精神等各方面

D.耕地全部由农奴耕种

3.14世纪,西欧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同盟并制定了同盟法律,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法律圈”现象,如德意志地区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法律为49个城市所采用。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基督教会实力的削弱

D.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4.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古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5.《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

B.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C.皇帝的权威来自法律

D.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6.9世纪初,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鼓励与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

A.引导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7.《全球通史》中写道:“奥斯曼帝国辽阔的边地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贸易区,所有这些货物都可以在那里畅通无阻地买进卖出。帝国地处陆,海会合处。”奥斯曼帝国这一状况()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为帝国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D.导致东西贸易通道被垄断

8.至德里苏丹后期,穆斯林人数在农民人口中有所增加。农耕者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生活模式在本质上几乎完全相同……随伊斯兰同来的新礼仪被视为是吉祥的而悄然进入了印度教的仪式。这反映了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

A.穆斯林在人数上占优势

B.印度教徒在社会上占主导

C.伊斯兰教与印度教融合D.采取宗教压迫与歧视政策

9.《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

A.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

B.仿照唐代糊名制以防止舞弊

C.选官制度是模仿中国的产物

D.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

10.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

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

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

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

11.在古代非洲,东非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西非先后崛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几个大帝国,南非出现了以建筑“石头城”闻名的津巴布韦文化。这表明()

A.各地区文明是独立发展的B.各地区文明间缺乏共性

C.文明发展具有区域性特征

D.非洲大陆内部彼此隔绝

12.赵汝适(1170—1231年)在其所著的《诸番志》中写道:“层拔国(桑给巴尔),……产象牙、生金、龙涎、黄檀香。每岁胡茶辣国(印度古国名)及大食(阿拉伯帝国)边海等处发船贩易,以白布、瓷器、赤铜、红吉贝为货。”据此可知,当时桑给巴尔()

A.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B.以发展手工业为主

C.尚未进入奴隶社会

D.对外贸易较为发达

13.为了解决三大地区(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逊森林)产品的交换和国民的需求,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这一做法旨在()

A.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B.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

C.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

D.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14.阿兹特克人将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圃;印加人在小山岗和山坡上建成层层梯田,用石板砌成水渠来进行灌溉。二者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

C.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

D.国家管理制度的不同

15.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这说明()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罗马帝国方式

C.官僚体系日益完善

D.加强了与东方交流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西欧全境已被各级教俗封建主瓜分殆尽,凡领主皆有地,凡地皆有领主,因此所有的城市都处于或封建领地、或国王领地、或世俗领地、或教会领地之上,绝无例外。虽然大多数国家有君主,但君主权力所及,仅王室领地而已。各级教俗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俨然是一个个大小国君,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凡事皆需领主首肯方可行。作为城市兴起的第一步,首先要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主要是手工业者、商人及其家眷,然后再修筑城垣、开辟道路等。这一系列活动假如没有得到所在地封建领主的事先允许,肯定是不能进行的。更何况,兴建城市之地都为交通便利之处,如此兴师动众不可能瞒过封建主的耳目,也绝不可能是封建主事后承认的既成事实。

——摘编自金志霖《试论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封建主的关系》

材料二

四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兴起迟而发展快,不仅是由于社会经济勃兴的推动和市民的奋斗,而且还得益于它找到了合适的盟友王权的支持。城市与王权结盟,使得在封建割据的夹缝中生长起来的城市增强了力量,更有能力与封建领主的侵逼和社会经济运行不畅的困难做斗争,在艰难竭蹶之中成长壮大,使城市工商业得以发展兴盛。同时,这样的联盟也促进了王权的加强,促进了西欧各国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封建割据的历史进程,并导致了西欧政体的演变。

——摘编自黄健荣《中古西欧城市与王权的盟友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王权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辽阔帝国,阿拉伯帝国在商业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帝国境内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场形式多样,主要有城市市场、城镇集市和定期举行的交易会,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帝国国内市场上可供交换的商品是非常丰富的。帝国商人的足迹北到波罗的海,南至哥连德角,东到日本列岛,西至大西洋沿岸,其中介贸易十分发达。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帝国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阿拉伯帝国采用金银两种货币,随着货币的发展,到9世纪,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务。帝国商人设计出了完善的支票和信用票,帝国银行业迅速充实发展起来。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发端于倭马亚王朝,形成与发展于阿拔斯王朝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政府能花巨资创大学、建图书馆、主持翻译运动,且思想开阔。在这种环境下各族人民崇尚知识,共同创造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辉煌。阿拉伯文化是阿拉伯民族世代的骄傲,它承前启后,沟通东西,奠定了这一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经济辉煌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的一处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

——摘编自姜锐明《马绍纳人的津巴布韦》

材料二

古典文明时期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

——摘编自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往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中,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但通过对11到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考察,可以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

——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说明封臣对封君有“效忠”的义务,封君“不得伤害封臣的荣誉、财产和生命”等内容则说明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涉及;C、D两项不符合史实。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所给图示,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拥有各项设施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庄园的需要,这是自给自足的变现,A项正确。设施齐备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如何掌管各方面”,排除C项;根据图示无法说明耕地全部由农奴耕种,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西欧成立城市同盟和制定同盟法律,主要是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古希腊文化,但是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转移,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信息表达的主旨,排除。

5.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柏拉图,托勒密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相继问世”可得出阿拉伯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因此科技文化较为繁荣,D项正确。阿拉伯并没有引导人文精神复兴,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其沟通东西方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的地方并不都是其征服地,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地处陆、海会合处,辽阔边地可充作自由贸易区等自然地理状况,体现出其客观上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交流和贸易中的重要位置,并不能直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A项;优越的地理位置未能使奥斯曼帝国长期繁荣,排除C项;导致东西贸易通道被垄断与“货物都可以在那里畅通无阻地买进卖出”不符,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德里苏丹统治后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在生活以及宗教仪式方面逐渐趋同,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融合,C项正确。材料和两大教派人数上的优势无关,排除A、B项;宗教融合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宗教政策相对开明,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丽王朝在三国以前,没有科举制,后来学习唐朝,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材料中学习唐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就是模仿中国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排除A项;中国宋代实行糊名制,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可得出日本大化改新时期,以唐服为文明象征,B项正确。开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项;定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唐服的影响,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东非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西非先后崛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几个大帝国,南非出现了以建筑‘石头城’闻名的津巴布韦文化”可以看出,非洲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文明,这说明文明发展具有区域性特征,C项正确。材料表明文明发展具有区域性特征并不能说明各地区文明是独立发展的,他们与外界有时有一定的联系,A项排除;材料不是表述各地区文明间有无共性,只是展示了他们的区别,B项排除;非洲大陆内部彼此隔绝的说法绝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排除。

1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桑给巴尔与印度、阿拉伯帝国等进行贸易往来,说明其对外贸易高度较为发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桑给巴尔是帝国,排除A项;材料中桑给巴尔的贸易品是初级品,说明并非以发展手工业为主,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桑给巴尔尚未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可知,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分配的权力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有利于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巩固统治,A项正确;物质调配制度按照不同地区需求调配物资,并非“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排除B项;物质调配制度按照不同地区需求调配物资,客观上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但这并非政府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印加帝国建立物质调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并非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阿兹特克人:北美洲南部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根据题意可知,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法主要是将淤泥堆积在水中的木排上,印加人则是在山冈上建成梯田。两者的生产方式一个是利用水资源,一个是利用山地资源,可知两者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反映两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都没有提到文明发展程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国家管理制度,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体现的印加帝国的官僚体系日益完善,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罗马帝国方式的推崇,排除B项;材料与加强同东方的交流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1)原因:西欧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封建领主对城市发展的支持;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复兴与繁荣;区域间交通的改善,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一定数量人口的聚集;等等。

(2)关系:王权对于城市的扶助,有助于市民与领主的斗争,推动城市的自治斗争,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的兴盛和城市教育的发展;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增强了王权扩张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封建政治的发展。

解析:(1)原因:根据“西欧全境已被各级教俗封建主瓜分殆尽”“这一系列活动假如没有得到所在地封建领主的事先允许,肯定是不能进行的”西欧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封建领主对城市发展的支持;根据“作为城市兴起的第一步,首先要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主要是手工业者、商人及其家眷,然后再修筑城垣、开辟道路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交通、人口等方面分析,得出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复兴与繁荣;区域间交通的改善,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一定数量人口的聚集。

(2)关系:根据“城市与王权结盟,使得在封建割据的夹缝中生长起来的城市增强了力量,更有能力与封建领主的侵逼和社会经济运行不畅的困难做斗争”得出王权对于城市的扶助,有助于市民与领主的斗争,推动城市的自治斗争;根据“使城市工商业得以发展兴盛”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的兴盛和城市教育的发展。根据“这样的联盟也促进了王权的加强,促进了西欧各国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封建割据的历史进程,并导致了西欧政体的演变”,得出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增强了王权扩张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封建政治的发展。

17.答案:(1)表现:较为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形成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众多国际贸易兴旺大量对外贸易中心形成货币和金融银行业发达。

(2)原因:社会经济繁荣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融合统治者的重视支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意义: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地位推动了欧亚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解析:(1)表现:根据“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得出较为完善的商品交换网络形成;根据“可供交换的商品是非常丰富的”得出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众多;根据“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帝国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得出国际贸易兴旺,大量对外贸易中心形成;根据“采用金银两种货币”“随着货币的发展”“帝国银行业迅速充实发展起来”,概括得出货币和金融银行业发达。

(2)原因:根据“阿拉伯帝国在商业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出社会经济繁荣;根据“它承前启后,沟通东西”,结合所学,得出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政府能花巨资创大学、建图书馆、主持翻译运动”得出统治者的重视支持;根据“各族人民崇尚知识,共同创造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辉煌”得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意义:根据“创造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辉煌”“奠定了这一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出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地位;根据“沟通东西”,分析得出推动了欧亚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18.答案:(1)特征: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农业有了一定发展会制造铁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农业: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历法: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文字: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建筑: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雕刻、绘画: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

(3)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解析:(1)特征:据材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的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据材料“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的农业有了一定发展,会制造铁器;有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这说明其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农业:据所学可知,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历法:据所学可知,玛雅人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文字: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建筑:据材料“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并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雕刻、绘画;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

(3)认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等方面回答。

19.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历史的进步。

阐述:城市工商业复兴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条件。

工商业活动需要行动自由,而农奴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因此城市需要摆脱封建主的控制,自由从事工商业活动,所以城市兴起冲击了农奴制度。

工商业发展需要实用人才,城市开始兴办大学,培养符合城市需要的人才,冲击了宗教神学控制的教育体系。

国王与封建主、教会的激烈斗争中,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总之,中古时期的城市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论题: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并不意味着自由与进步。

阐述:中古时期的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之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古时期的城市仍然处在一个或多个领主的管辖之下,部分城市通过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只是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居民也被教会控制着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可提炼出论点是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历史的进步。关于阐释可从城市促进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冲击教会的教育体系、强化王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下载中古时期的世界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古时期的世界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