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湖南邵阳中考历史提分训练夏商周时期含解析
夏商周时期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奖励耕织
2.“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的实行,推动了秦国从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过渡。与之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4.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这种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行省制
5.东周时期,郑庄公五年不去朝见周天子,天子出师伐郑,反被射伤。从此,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一个个强大的诸侯粉墨登场,开始了“大国争霸”的较量。诸侯“大国争霸”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6.“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7.下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其中对下列示意图解读错误的是()
A.图一是分封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B.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县制 C.图三是元朝行省制,加强了元朝的统治
D.图四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8.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也是2013年“两会”的热点之一。人类社会是一个利益互动的社会,《史记》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历史上改革就是利益分配的交汇点,下列哪一举措体现了商鞅变法保证农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A.推行县制 B.统一货币、度量衡 C.奖励耕战 D.承认土地私有
9.《尚书·洪范》:“武王既胜殷,有寇至举烽火,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请为下边的课堂学习笔记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A.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的分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1.下图是古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它是世界上唯一留存并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其修建者是()
A.郭守敬
B.商鞅
C.李冰
D.李春 12.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进行了都城迁移
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都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13.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14.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变法()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 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5.史料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征伐到洛水河边,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天子派遣使者慰问,庄王竟然开口询问代表天子政权的“鼎”之大小轻重,并扬言楚国铸九鼎易如反掌。该故事集中反映了此时哪一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16.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处依次应填()
A.夏、商
B.商、春秋
C.春秋、西汉
D.西汉、东汉
17.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西周宜侯夨(cè)簋(guǐ)内壁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封夨为宜地之侯,并赏赐他土田、人口等。这一铭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周时期的()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8.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启开启了世袭制
B.纣灭夏建立商朝
C.西周实行郡县制
D.周武王建立东周
19.香港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国历史·中四上》写道“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 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 大陆历史教材中被称为()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
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2)上述两种政治制度有何显著区别?
21.(2015·湖南益阳)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共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程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按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大大了提高军队战斗力。C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有利于促进封建社会的确立。A项不合题意; 商鞅在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不合题意;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难度适中。学生不但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还要灵活运用这些措施解答问题。2.【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内容,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推动了秦国从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过渡。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商鞅变法的措施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难度适中。学生不但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还要灵活运用这些措施解答问题。4.【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古代这种政治制度称为分封制;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天子,纳贡,跟随周天子带兵打仗。东周周天子实力衰微,一个个强大的诸侯粉墨登场,开始了“大国争霸”的较量。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掌握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6.【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在尧舜禹时期实行,世袭制在夏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在秦朝开始实行,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故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掌握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7.【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制”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最早建立县制。B项错误,符合题意;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A项正确,不合题意;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C项正确,不合题意;
明太祖继位后,为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分理朝政。D项正确,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西周、秦朝、元朝、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8.【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商鞅变法保证农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因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内容之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武王既胜殷,有寇至举烽火,邦诸侯”,结合所学可知,武王推行的制度分封制。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天子,纳贡,跟随周天子带兵打仗。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封制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分清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区别。10.【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内容”可知与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A符合题意。B选项,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与材料无关。C选项,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材料无关。D选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始于581年隋朝建立,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11.【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分水鱼嘴、内江、外江、飞沙堰、宝瓶口”可知,此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主体工程:①分水鱼嘴:分水工程;②飞沙堰:泄洪排沙工程;③宝瓶口:灌溉工程;用途:都江堰是用于防洪和灌溉的水利工程。12.【答案】D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ABC三项都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 D项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13.【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关键词“具有决定性意义”,结合商鞅变法措施的作用可确定答案。商鞅变法中规定,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A项符合题意;
奖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实现了秦国的富强。B项不合题意; 奖励军功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C项不合题意;
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要注意商鞅变法内容的解析。本题难度适中。1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人‘公战’”可知,这项内容军事相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奖励耕织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壮大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B项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项奖励军功,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D项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难度适中。学生不但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还要灵活运用这些措施解答问题。15.【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庄王竟然开口询问代表天子政权的“鼎”之大小轻重,并扬言楚国铸九鼎易如反掌”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楚庄王问鼎中原。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反映了此时周天子势力衰落,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掌握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16.【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朝代更替示意图”中的信息“西周”、“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顺序: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所以,题干中的空缺依次是商、春秋,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史实不符。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顺序。17.【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周王册封夨为宜地之侯,并赏赐他土田、人口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世袭制是在夏朝开始的,与题干信息不符合; B项这一铭文记载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B项符合题意; C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D项行省制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掌握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18.【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禹死后,启杀死伯益,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A项叙述正确;
B项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故B项表述错误; C项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故C项表述错误; D项周武王建立西周,故D项表述错误;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夏、商、周兴亡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夏朝、商朝、西周的历史,启开启了世袭制,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暴政,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牢记。19.【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周天子,纳贡,跟随周天子带兵打仗;书中的“封建制度”在大陆历史教材中被称为分封制。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掌握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二、材料分析题
20.【答案】(1)政治制度:材料一: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
(2)显著区别: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王的王位实行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中央政府任免;官吏的官位不能世袭。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意思是分封兄弟、亲戚建立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材料二中的从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 可知“新皇帝”采取的措施可以得知其为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2)依据第一问已知两种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课本所学,西周的分封制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诸侯王的王位实行世袭;秦朝的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中央政府任免;官吏的官位不能世袭。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掌握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
21.【答案】(1)东:齐国;南:楚国。
(2)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主要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3)秦国,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4)由分裂走向统一等。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国七雄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战国七雄位置口诀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所以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的诸侯国是齐国,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南的诸侯国是楚国。
(2)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各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各国纷纷变法。
(3)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
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4)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战国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秦王扫六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2.【答案】(1)末、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3)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发展)。(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见,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表现在: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河姆渡居民不仅广泛使用磨制石器,还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陶器和玉器的出现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本题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中的“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出土青铜礼器40件……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共器和900多枚铜镞”可见商代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从材料二中的“……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可见商代青铜器已有文字。
(3)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及作用。根据材料三中的“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可见春秋时期已由集体耕作向封建制度下的程佃制转变。这种方式的变化,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4)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从人类产生到夏成立之前,我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2070年,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开始;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故答案为:(1)末、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3)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发展)。(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走向封建社会。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围绕中国先秦时期的历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二篇:2018年湖南邵阳中考历史提分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含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历史事件是()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诺曼底登陆 C.德黑兰会议召开 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2.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写道:“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此贺信最早应写于哪一年?()A.1939年 B.1941年 C.1943年 D.1945年 3.下列国际组织中,成立于1945年的是()
A.B.C.D.4.习近平曾在俄罗斯发表演说“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二战中能体现这一精神的历史事件有()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②莫斯科保卫战 ③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④召开雅尔塔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表达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并签署《慕尼黑协定》 B.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D.1945年9月,二战结束,这是世界正义力量和民主阵营团结一致、携手抗敌的结果
6.《联合国家宣言》规定:“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其根本目的是()A.开辟欧洲战场
B.打败法西斯
C.粉碎日本侵略
D.建立联合国
7.某同学布置“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主题展板,他可能会用到下列那些历史图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协调了对德的军事行动,会后苏军发动的对德攻势是()A.斯大林格勒会战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海战 D.柏林战役 9.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与其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A.莫斯科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全球性战争
B.日军偷袭珍珠港——英美开辟第二战场
C.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D.诺曼底登陆——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0.对以下漫画的解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中的法西斯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才是解决危机的“生路”
B.图二中三个法西斯已经结成同盟,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C.图三中的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D.这组漫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
11.感天动地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把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坚守和平的希望。下列事件,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②苏军攻克柏林 ③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④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12.1942年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他们的飞机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这场战役是()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
13.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下面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A.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B.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攻占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4.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的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它”是()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15.1942年11月,斯大林在莫斯科的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他鼓励苏军将士要英勇奋战,在一场“决定苏维埃和全人类命运的战役”中取得胜利,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指的是()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会战
C.中途岛海战
D.台儿庄战役
16.丘吉尔在谈自己参加某次会议的感受时说:“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下列各项与他所述会议内容有关的是()A.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B.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作战
C.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D.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7.二战中一位德国军官在日记里写道“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光荣而不屈的城市,反而消耗了自身大量的有生力量,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一战役指的是()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列宁格勒战役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8.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示昭告后人的历史文件包括()①《权利法案》 ②《凡尔赛和约》 ③《九国公约》 ④《慕尼黑协定》 ⑤拿破仑《民法典》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9.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以1944年6月一场著名的战役为背景,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这场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是()A.德国闪击波兰 B.德国进攻苏联 C.诺曼底登陆 D.珍珠港事件
20.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它”指的是()A.德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二、材料分析题
21.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面貌,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有数据表明,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英美向苏联支援战机18303架,坦克1.3万多辆,反坦克炮5800多门等。
材料二:作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这些历史进步性对战后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材料一中罗斯福和斯大林所评价的分别是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美、英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的世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任答两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新的力量”有哪些?(举两例,请写出一个20世纪末美国挑战这一“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典型事例。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当今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博弈中,发展中的中国应对的根本之道是什么?
22.欧洲文明历史悠久,曾辉煌一时,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发展跌宕起伏,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正如欧洲在19世纪最后20年中迅速获得其大部分殖民地那样,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四:西欧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共同市场,从那时起到21世纪开始之际,欧洲统一进程成就显著。1957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成长为欧洲共同体,1991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后进而发展成欧洲联盟……自愿采用一种共同货币……提出继续发展共同的外交与防务政策……即使如现在这个样子,也已经成为经济与政治合作的前所未有的模板,欧洲已经为之大变。在经历了延续几个世纪的战争岁月以后,欧洲大陆已经到达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很难想象几个主要国家之间再有战争。——(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与图1相比,图2闪耀着哪种思想的光辉?与图3相比,图4白色区域的变化主要和哪一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各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分别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的“共同货币”指的是哪一种货币?根据材料四说明“很难想象几个主要国家之间再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从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23.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我们要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变革创新的潮流】 材料一:如下图
【携手合作的潮流】
材料二:中国人民的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长期打击并牵制了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海军,从而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国压力,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等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材料三: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开放融通的潮流】
材料四:如下图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外历史上哪两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点。(2)材料二说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战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3)材料三中的“联盟”指的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展趋势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5)【顺应历史的潮流】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其内容是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时间和意义。2.【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酌转折点。”可以看出,罗斯福说的是二战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使得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在此期间,苏军发发动了冬季反攻。1943年2月,苏德攻守易位,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重要会议、结果和意义。3.【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时间提示:图C是联合国的会徽,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C项符合题意; 1945年。结合课本所学,图A是欧盟的旗帜,欧盟成立于1993年。A项不合题意; 图B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识,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B项不合题意; 图D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联合国的建立的相关史实。4.【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单独和德国进行的战争;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苏联派遣红军进攻驻东北的日军,抗日战争进入了大反攻;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开会,商讨了一系列对法西斯作战及战后世界格局划分的问题。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和作用。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选项ABC叙述内容出发,可以得出这三项都是记述某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属于历史叙事;而选项D则是“二战”结束的结果进行评价,属于历史解释,因此属于历史解释的只有选项D。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分清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的关系。6.【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战胜法西斯力量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的目的是打败法西斯,B项符合题意;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是诺曼底登陆,A项不符合题意;
粉碎日本侵略的是中国主要战场,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对日本法西斯作战,促进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 建立联合国也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7.【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二战中屠杀犹太人600多万人,二战后,德国政府对被害的犹太民族做出了巨额的赔偿,图①反映了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受到世界人民的称赞;图④反映了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密苏里号”签订投降书的情景,①④两幅图片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有关,B项符合题意;图②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图③巴黎和会是在1919年,②和③事件出现时,法西斯政权还没有建立,②③项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CD
三项。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重要会议、结果和意义。8.【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能力。雅尔塔会议之后,1945年苏军发动柏林战役,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ABC发生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重要会议、结果和意义。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领导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重要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
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全球性战争,排除B; 诺曼底登陆,标志着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排除D。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知识,难度适中。需熟知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的过程和影响,它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重要转折点。10.【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的主角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B项不符合题意。图三是说日本战败投降,不是二战结束;C项不符合题意。
图一是日本法西斯为解决国内危机而发动战争,图二是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打败法西斯,图三是日本战败战败投降,说反映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称二战;D项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与综合判断能力。学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分析它在二战中的地位,有助于理解二战的性质和全世界人民团结的重要性。本题难度适中。1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是1941年的元旦; ②苏军攻克柏林是1945年的5月,③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是1944年;④雅尔塔会议的召
开是1941年2月,所以是①③④②。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需熟记二战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本题难度适中。1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1942年”“德国人”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发动对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年2月,苏军取胜。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D项斯大林格勒战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3.【答案】B 【解析】【分析】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A项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 C项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攻占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14.【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加二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珍珠港事件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的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之组成部分。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珍珠港事件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珍珠港事件的过程及影响。本题难度适中。15.【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42年11月,斯大林在莫斯科的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他鼓励苏军将士要英勇奋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人民坚决抵抗,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国遭遇的最严重的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应重点识记斯大林格勒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本题难度适中。16.【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涉及的国家俄国、美国、英国参加的会议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雅尔塔会议。当时美国和苏联的实力都远远强于英国,雅尔塔会议实际上是美国和苏联关于战后划分世界势力范围进行分赃的会议,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作战。A项指的是巴黎和会; C项指的是慕尼黑会议; D项指的是华盛顿会议。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雅尔塔会议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17.【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强大的兵力,分兵两路,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第二年2月,被围困的参与德军投降,此后,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期间德国与法国之间的战役,A项不符合题意;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此时期苏军还没有反攻,是战略防御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 列宁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为攻占列宁格勒而实施的军事行动,从1941年9月9日开始至1943年1月18日,但此时期也不是战略进攻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ABC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18.【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弱国无外交”的体现;《慕尼黑协定》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是“弱国无外交”的体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和“弱国无外交”无关;拿破仑《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和“弱国无外交”无关。故②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注意体会“弱国无外交”的含义。
1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美英盟军实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诺曼底登陆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20.【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在电力技术方面,走在其它国家的前列。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故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排除BCD。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平时要善于把知识点纵向联系起来记忆。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积极影响:制约了美苏解决争端的方式,确立“大国一致原则”,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将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苏联解体。(3)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欧洲的联合)、中国、日本等。科索沃战争。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或大力发展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在反 法西斯战争期间,英美向苏联支援战机18 303架,坦克1.3万多辆,反坦克炮5800多门等可知,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制约了美苏解决争端的方式,确立“大国一致原则”,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将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欧共体、中国、日本等;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美国挑战多极化趋势的表现;(4)开放性题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20世纪世界格局的几次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方向发展。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都是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22.【答案】(1)人文主义;新航路开辟。
(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济:工业革命的进行。
(3)第一次:失去对外投资,影响经济发展;第二次: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下降。(4)欧元;欧洲政治经济的联合(欧洲一体化的加深)。
(5)联合协作能够互利共赢(合则利,分则害);改革与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前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体现的是封建神学思想,图2闪耀着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思想的光辉;后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图3相比,图4白色区域的变化主要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关,世界开始真正联为一个整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分别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工业革命的进行。
(3)根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失去对外投资,影响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三“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下降。
(4)前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的“共同货币”指的是欧元;后一问根据材料四可知“很难想象几个主要国家之间再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欧洲政治经济的联合。
(5)本题属运用层面的要求,紧扣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联合协作能够互利共赢;改革与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欧洲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难度适中。本题考查的事件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生应耐心解答。
23.【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学习先进文化(或学习先进文明)。(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5)学习先进文化,勇于改革创新;加强合作交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图一的“鲜卑姓改为汉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依据材料一图二的“身穿西服的东京大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日本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明治维新是学习先西方的先进文化。
(2)分析材料二的“中国人民的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长期打击并牵制了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海军,从而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国压力,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等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194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4)材料四的“全球贸易总和与GDP的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的趋势,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应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加强合作交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外历史上的历史事件。难度适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注重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横向联系和比较。
第三篇:2018年湖南邵阳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含解析(写写帮整理)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选择题
1.张亮同学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他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成就显著 ②1956年埃及宣布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 ③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④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临沂某校准备邀请一著名学者作报告,下列适合出现右侧海报“内容”中的是()
A.埃及独立
B.印巴分治
C.中东地区动荡
D.章西女王抗英
3.非洲联盟(非盟)第十一届首脑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来自非盟53个成员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就非洲和平与安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津巴布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历史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下面哪个国家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A.南非 B.刚果 C.津巴布韦 D.纳米比亚
4.1990年3月21日零时,一面由白条间隔,蓝、红、绿三色和金色太阳组成的国旗升起。殖民主义在非洲的最后一个堡垒被攻破。非洲受奴役、被殖民500年的历史从此彻底结束。这面国旗应该属于()A.纳米比亚 B.埃塞尔比亚 C.埃及 D.阿尔及利亚
5.下列反映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万隆会议
②纳米比亚独立
③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④非洲独立年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定,其中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下列说法不符合巴以地区局势的是()
A.宗教信仰不同是双方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B.双方不断争斗,陷入“以暴制暴”的怪圈
C.大国插手有助于消除双方矛盾
D.该地区和平进程曲折反复 7.20世纪五十年代,新兴国家不得不在夹缝中,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新的出路,这些新兴国家寻找的新出路是()
A.加入北约组织
B.加入美国或苏联中的一极
C.推动不结盟运动
D.成立上合组织 8.下列关于非洲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A.荣耀---这里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B.血泪---在三角贸易中损失了近亿的劳动力
C.觉醒---1952年,埃及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实现了真正的独立 D.新生---1990年欧洲殖民体系在非洲彻底崩溃
9.在拉丁美洲,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A.古巴
B.巴拿马
C.巴西
D.海地
10.“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
以上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A
B.B
C.C
D.D 11.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有关“尼赫鲁”“纳赛尔”“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冷战中的对峙
B.动荡中的中东地区
C.亚非拉的奋起
D.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2.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由于在这一年()
A.埃及通过“七月革命”赢得了真正的独立
B.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C.非洲大陆上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
D.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13.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反殖民斗争,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维护了民族尊严。下列史实不属于这一反殖民斗争一的是()
A.萨拉托加战役
B.章西女王起义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纳赛尔领导的武装起义
14.当前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下列哪些因素对中东局势造成了影响()①种族问题 ②社会制度问题 ③大国介入
④宗教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17年5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沙特阿拉伯,开始上任后的首次出访。打破传统,首访选择中东,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中东问题的重视,那么中东问题的关键是()A.伊拉克问题 B.伊朗问题 C.巴以冲突问题 D.叙利亚问题
16.下列关于中东地区饱经战火,至今动荡不宁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各时代列强必争之地 B.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彼此的裂痕 C.印巴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D.对珍贵水资源的争夺加剧了冲突
17.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A.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B.古巴推翻独裁统治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18.思想—行动—结果是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以下遵循这一规律的是()A.和魂洋才—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B.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民族民主意识—拉美民族独立战争—建立一系列的新兴国家 D.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蓬勃兴起—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等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亚洲独立与振兴
B.拉美独立运动
C.非洲独立浪潮
D.亚非拉的奋起
20.1960年之所以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因为()A.这一年是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始
B.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
C.这一年非洲的重要国家埃及宣告独立
D.这一年,殖民统治在非洲终结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于11日在安理会会议上发表讲话,呼吁巴以双方各自采取切实步骤,履行此前所作出的各项承诺,以便重新树立信心和推动和平进程。他说,以色列必须改变在扩建定居点和限制巴勒斯坦人行动自由等方面的现有政策,并且表现出愿意与巴方就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和难民等所有核心问题举行谈判的意愿。巴方也必须通过停止对以色列的火箭弹袭击、打击武器走私行动、实现内部和解和改革安全部门等措施,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和建立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作准备。
材料二:中东地区战略位置重要,近代时期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他们加强对东方殖民地控制的最便捷的纽带。二战后,特别在冷战时期,大国在这里的争霸变本加厉。请回答:
(1)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二战后,亚洲地区也有被人为分裂的地区,留下了冲突根源,请你举1例。
(2)中东地区集中表现了影响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请列举2个因素。冷战时期,美苏在中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美国宣称“人权高于主权”并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理由,绕开联合国进行针对他国的军事行动,请举一例。请你评述“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观点。
22.阅读材料:
材料一:(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的广播讲话)……俄国的灾难也是我们的灾难,我们将全力援助俄国人民。
材料二: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到亚里亚海边的底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铁幕”后面的中欧和西欧国家正“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英语国家应联合起来对付苏联。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凭借极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势力,积极谋求全球霸权。苏联的强大及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阻碍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频繁,恐怖活动增多,世界仍不安宁。联合国在维和与反恐方面的作用亟
待加强。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的灾难”是指什么事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后来形成了一个什么世界组织?(2)材料二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美国哪一对外政策的出笼制造了舆论?结合材料三说说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苏争霸的影响?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中东问题仍然是材料中提到的“地区冲突频繁”的重要表现,你认为历史上造成中东紧张局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3.二战影响深远,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全面崩溃,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各国或浓或淡,立足国情,纷纷演绎着独一无二的角色。请你探究下列问题: 【格局篇】
材料一: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两大强国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形成了战后两极的国际格局。【政治篇】
材料二:二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经济篇】
材料三: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二战后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2014年8月15日,印度即将迎来独立65周年纪念日。根据所学回答,65年前英国是怎样解决印度独立问题的?
(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非洲土崩瓦解的标志性事件?(4)材料三中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早在我国唐朝对外交往中就有典型事例,请举一例说明。(5)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中国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积极参与的态度,本世纪初,最能体现中国积极参与的重大举措(事件)是什么?
(6)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面临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如何应对,请你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拿马运河是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来的国家的,不属于埃及,其他选项都叙述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方国家与非洲关系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析选项B印巴分治,是指亚洲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而治之;选项 C中东地区动荡,是西亚地区;选项 D章西女王抗英,发生在亚洲的印度;因此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埃及属于非洲国家;所以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3.【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本来,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纳米比亚独立的时间。4.【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3月21日晨零时,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庄严宣告独立,标志着非洲受奴役、被殖民500年的历史从此彻底结束。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识记纳米比亚独立的时间和意义。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①万隆会议的时间是1955年;②纳米比亚独立的时间是1990年;③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时间是1999年;④非洲独立年指的是1960年;所以正确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本题难度适中。6.【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矛盾尖锐。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也是阿以矛盾的重要根源;中东地区和平进程曲折反复;美苏英等国的干涉,使巴以
问题更加错综复杂,C项表述错误;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要掌握巴以冲突的原因。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50年代的新兴国家,指的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国家,联系所学可知,这些国家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还要面临真正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和发展经济等诸多问题,这些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在战后美苏两级格局的夹缝中生存,不愿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所以他们不会加入北约,不会加入美苏一方,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与题干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结盟运动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8.【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C说法不正确;ABD说法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择C。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非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事件。9.【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56年,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巴革命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本题难度不大。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项A英国从印度榨取财富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因为英国还有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等;
选项B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强调各国,求大同存小异,各国之间并没有彻底消除矛盾;
选项C也是错误的,因为标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事件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选项D史实及其结论相符合的,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所学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11.【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亚非拉的奋起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尼赫鲁是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纳赛尔领导了二战后的埃及革命。非洲的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巴拿马人民逐步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1999年,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因此亚非拉的奋起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是亚非拉的奋起的相关知识点。12.【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非洲大陆上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非洲独立运动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1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反殖民斗争”分析选项可知,A项是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B项是1857到1859年的印度民族反应大起义的领导人物;C项是1856年到1860年中国人民抗击洋枪队的史实;D项发生的时间是1956年,属于20世纪中期的事件,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时间,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纳赛尔领导的武装起义的知识。14.【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地区动荡不安,影响该地区不稳定的因素有:种族问题、大国介入、宗教问题、珍贵水资源的争夺、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等等,由此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②社会制度问题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阿以冲突是影响中东地区动荡的主要因素。15.【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问题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是巴勒斯坦地区,所以答案选择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造成中东地区动荡的其它因素。1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以得知,中东地区成为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必争之地的主要原因有:地理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对珍贵水资源的争夺加剧了冲突;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彼此的裂痕;阿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东地区至今动荡不宁的原因。17.【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性历史事件。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纳米比亚独立的时间和历史意义。18.【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遵循“思想—行动—结果”规律的历史现象,分析理解题干的规律找出搭配正确的一项,A项和魂指大和民族的精神,而洋才便是指西洋的科技,针对的行动应是明治维新;B项结果应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的确立;D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工业革命完成后。故正确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思想—行动—结果的一般规律。19.【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亚洲独立与振兴不能概括“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B项拉美独立运动不能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洲独立年”;C项非洲独立浪潮不能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D项亚非拉的奋起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分别代表亚洲、非洲和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再结合选项排除即可得出答案。2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60年称为“非洲独立年”的原因,联系所学可知,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浪潮;非洲独立运动开始于北非,1952纳塞尔领导埃及人民获得独立;20世纪50至60年代,非洲有30多个国家独立,仅1960年一年就多达17个,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殖民体系在非洲奔溃的事件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1960年称为“非洲独立年”的原因的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以色列国的建立;印巴分治或朝鲜分裂.(2)民族矛盾、宗教信仰冲突、领土争端、霸权主义等。争夺世界霸主地位。(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
【解析】【分析】(1)依据学过的知识可知,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直接原因是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在亚洲,1947年印度独立的时候,实行印巴分治,造成了印度长期的分裂和动荡。还有朝鲜的南北分裂问题。(2)依据学过的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始终动荡。动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中东地区的地理和战略位置的重要,石油资源的丰富,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领土的争夺,水资源的争夺,圣城的争夺等都是中东地区动荡的因素。冷战时期,美苏在中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其根本目的是争夺世界霸主地位。(3)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美国宣称“人权高于主权”并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理由,绕开联合国进行针对南联盟进行的军事行动,就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借口和幌子,它的实质是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战争的原因的认识。(2)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东地区动荡原因的认识。(3)主要考查学生对科索沃战争的理解。
22.【答案】(1)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2)“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3)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苏联解体。(4)民族冲突、宗教问题、领土争端、大国干涉等。
【解析】【分析】(1)1根据材料一中 “1941年6月22”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开始了艰苦的卫国战争,因此,丘吉尔说是“俄国的灾难”;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签字国保证在战争中互相合作,不与轴心国单独媾和。这一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由此可知,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后来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2)第一小问:材料二是英国首相丘吉尔1946年3月,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在美国小镇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段话。这次演说很快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国冷战的信号。由此可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出笼制造了舆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由此可知,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根本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
霸给世界的影响是:给美苏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定,动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例如,民族冲突、宗教问题、领土争端、大国干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答案】(1)华约组织的成立。
(2)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3)纳米比亚的独立。(4)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6)建议:政治上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上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管理经验与技术,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融入全球化潮流。【解析】【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格局从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演变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这个格局形成的标志就是1955年5月华约组织的成立。
第(2)问主要考查的是二战后亚洲国家独立,二战前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独立就是要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就是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第(3)问主要考查的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其中非洲主要是反抗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标志性事件就是1990纳米比亚的独立。
第(4)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其中“引进来”的是玄奘西游天竺取经,“走出去”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的文化。
第(5)问主要考查的是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采取的措施,我国积极主动的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第(6)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如政治上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上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管理经验与技术,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融入全球化潮流。
【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交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亚非拉的奋起·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第四篇:2018年湖南邵阳中考历史提分训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含解析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一、选择题
1.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对历史发展的相同影响是()A.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
D.废除了奴隶制度
2.明治维新开启的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使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这是因为日本()A.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教育 B.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实行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借助美国的大力扶持,刺激经济繁荣
3.把1860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定性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采取了武装倒幕的形式
B.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
C.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D.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4.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等迅速传入中国。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明治维新 B.甲午战争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5.有人说这部文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一个适当和必要的战时措施”;其次,它有地区的限制,没有宣布解放全部地区的奴隶;最后,它只给了黑人人身自由,缺少给予他们的其他权利的具体保护措施。这部文件是()
A.《人权宣言》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宅地法》 D.《拿破仑法典》 6.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①空想社会主义 ②列宁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小文同学在一份19世纪中期发表的历史文献中读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由此判断小文读到的可能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独立宣言》
8.“在1885-1890年的短时期内,棉纺厂就从20个增加到30个,纱锭也从7万个增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也增加大约8倍。到1890年,日本己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一个棉纱出口国。”这一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日本明治政府()
A.废藩置县的成果
B.文明开化的影响
C.殖产兴业的成效
D.对外扩张的结果
9.图一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的封面,图二是《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封面。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①巴黎公社
②十月革命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④马克思主义诞生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0.“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社会文化方面,提倡‘文明开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对本国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使该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使该国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C.使该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道路
D.该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11.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你会感受到美国人权的进步。这主要得益于()A.《人权宣言》的颁布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独立宣言》的颁布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12.1860年林肯代表美国共和党参加总统竞选,主题是“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这表明林肯()
A.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B.主张与南方黑人奴隶主妥协 C.主张废除黑人奴隶制 D.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的决心
13.1848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著作是()A.《人权宣言》 B.《资本论》 C.《人民宪章》 D.《共产党宣言》
14.一百多年来,全世界不同肤色的劳动者用各自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唱着同一首歌(见下图)。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A.巴黎公社的失败
B.宪章运动的失败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马克思主义诞生
15.墓志铭能激励人生。坐落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肃穆庄严,墓碑上镌刻着他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名言出自()
A.《人权宣言》
B.《国际歌》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6.某校的“历史名人墙”上展出这样一位人物,这位人物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伏尔泰 D.欧文
1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阐述“两个学说”的分别是()A.《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B.《物种起源》和《共产党宣言》
C.《权利法案》和《联合国家宣言》
D.《神曲》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称:“继续拖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阶级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为此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B.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 C.实行“文明开化”政策 D.加入“三国协约”集团
19.“如果这个国家可以分裂为两个,就可以分裂成3个、4个、6个、12个,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违背了宪法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这段话表明美国南北战争的目的是()A.废除黑人奴隶制 B.维护宪法权威 C.建立世界霸权 D.维护国家统一
20.学者们喜欢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体现德国“考问世界”的史实是()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相对论的提出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完成工业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据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等
材料三: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毛泽东《论新阶段》
(1)“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3)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
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均摘编自《图说天下》
(1)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是发生在哪件事情中?“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了出该国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统治?
(2)材料二中涉及到“美利坚”的哪两次革命战争?有什么共同影响?“伟大的总统”的功绩是什么?(3)什么事件点燃了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从而揭开了这个国家革命的序幕?(4)上述材料中,三个国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材料三:1945年,《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称“他在1932年初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经济空前恐慌之后,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的对外经济掠夺,使美国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次革命谈谈其影响是什么?
(2)面对生存危机,为了“弃旧图新”日本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依据材料总结该举措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3)罗斯福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范例是什么?(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都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美:为以后的拉美及欧洲的革命起到了鼓舞的作用。日: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厄运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把美国内战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联系起来考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这三者的异同。本题难度较大。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按自己的节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故B符合题意;
A项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教育。
D项借助美国的大力扶持,刺激经济繁荣,都属于借鉴,不符合题文中“自己的节奏”;
C项实行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美国实行的政策;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内容和意义。3.【答案】C 【解析】【分析】明治维新让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C选项符合题意。
A、武装倒幕发生在明治维新前,不符合题意;
B、是明治维新的改革形式,并不是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D、1868年,明治天皇实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命运。但日本强大之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的道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掌握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4.【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9世纪中期”“日本”,结合课本所学,19世纪中期,日本还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此时中国出现了许多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洋务派也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新式学堂,因此此时多有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日本于19世纪末进行的明治维新,倡导向西方学习,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大量日本青年留学欧美,大量西方书籍被翻译成日文供人民阅读来了解西方,取得了显著成效,而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因此,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传入中国。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内容和意义。5.【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扭转战局,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题干材料中叙述的三个方面,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内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和颁布的时间,以及该文件执行的时间。6.【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俄国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诞生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想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②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空前社会主义出现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①错误,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7.【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可知,此内容出自《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
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共产党宣言》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和意义。8.【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进行明治维新。措施有①废藩置县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殖产兴业 ④提倡文明开化。根据题文“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一个棉纱出口国。”这一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殖产兴业的成效。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9.【答案】D 【解析】【分析】图一1848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的封面,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图二《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封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共产党宣言》的有关知识。学生还要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10.【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表述的改革的内容可知这些内容属于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B项是明治维新的消极作用;CD项与明治维新无关。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本题难度适中。11.【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故D符合题意;
A项《人权宣言》颁布的时间是1789年; B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是1804年;
C项《独立宣言》颁布的时间是1776年;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内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和颁布的时间,以及该文件执行的时间。
12.【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中“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表现了林肯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B项表述错误;C项林肯主张废除黑人奴隶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D项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的决心是指的华盛顿领导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人物,与林肯无关。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13.【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项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
B项《资本论》是1867年出版的,其作者是马克思; C项是1837年英国宪章运动中时期的纲领性文件。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1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图片的内容是《国际歌》,结合课本所学,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失败后,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反映了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
宪章运动是英国的工人运动,时间是1836-1848年,《国际歌》的创作时间是1871年,B项不符合题意; 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是1840年前后,C项也不符合题意;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是1848年,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巴黎公社,D项不符合题意。BCD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巴黎公社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不大。15.【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与意义,本题难度不大。16.【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德国人”、“如果我们选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它的负担所压倒”、“1848年,他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2月,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项符合题意; “如果我们选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它的负担所压倒”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不是恩格斯的,排除A;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欧文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与材料中德国人不符,排除CD两项。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克思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17.【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生存竞争”指的是《物种起源》,《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的科学巨著,指出了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阶级竞争”指的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评述为依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18.【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继续拖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在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材料中的语言就是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时所说的,A项符合题意; B项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与史实不符; C项实行“文明开化”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
D项加入“三国协约”集团,不符合史实,“三国协约”是在1907年才形成。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1861年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信息“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称”是解题的关键,这是这1861年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1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可以看出美国南北战争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其次是废除奴隶制,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0.【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体现德国‘考问世界’”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的指导,A项符合题意;BC两项的史实都不是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不符合题意;D项不能体现德国“考问世界”,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知识,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和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是常考题目,需熟练掌握。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他如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遵义会议、开展游击战争等言之成理亦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是指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是十月革命。
(2)根据材料二“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苏联模式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有,阻碍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苏联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22.【答案】(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
(2)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发展资本主义。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3)攻占巴士底狱。(4)自由、平等、民主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因此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是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了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2)根据材料二“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华盛顿领导进行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的共同影响是发展资本主义。“伟大的总统”的功绩是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3)根据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因此攻占巴士底狱点燃了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法国大革命。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英美法三个国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知识。学生要列表格学习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知识。
23.【答案】(1)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美国独立战争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明治维新改革。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对工业进行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第一阶段: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第二阶段: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扩大;第三阶段:资产阶级统治的调整与完善。
【解析】【分析】(1)依据图片中反映的事件: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结合课本所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本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据所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美国独立战争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可知,材料中“弃旧图新”指的是明治维新。结合课本所学,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1853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国门,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同意开放港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依据课本所学,面对经济危机,为解决经济危机,巩固统治。罗斯福实行新政。新政中,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工业方面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这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并采取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等的措施,解决工人的就业问题。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4)依据前面的材料,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19世纪中期的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是第二阶段,其特征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扩大;罗斯福新政等改革措施属于第三阶段,特征是资产阶级统治的调整与完善。【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学生还要掌握英国、美国、法国是通过武力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俄国和日本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第五篇:湖南省邵阳市2018年中考数学提分训练命题与证明含解析
2018年中考数学提分训练: 命题与证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B.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有三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命题“△ABC中,若∠A>∠B,则a>b”的结论的否定应该是()A.a
B.a≤b
C.a=b
D.a≥b 3.下列定理有逆定理的是()A.同角的余角相等
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D.对顶角相等
4.小柔要榨果汁,她有苹果、芭乐、柳丁三种水果,且其颗数比为9:7:6,小柔榨完果汁后,苹果、芭乐、柳丁的颗数比变为6:3:4,已知小柔榨果汁时没有使用柳丁,关于她榨果汁时另外两种水果的使用情形,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只使用苹果
B.只使用芭乐
C.使用苹果及芭乐,且使用的苹果颗数比使用的芭乐颗数多
D.使用苹果及芭乐,且使用的芭乐颗数比使用的苹果颗数多
5.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有()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⑤若⊙O的弦AB,CD交于点P,则PA•PB=PC•PD.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6.已知下列命题: ①若 >1,则a>b; ②若a+b=0,则|a|=|b|; 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 ④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其中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了解某公司生产的100万只灯泡的使用寿命,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B.4位同学的数学期末成绩分别为100、95、105、110,则这四位同学数学期末成绩的中位数为100 C.甲乙两人各自跳远10次,若他们跳远成绩的平均数相同,甲乙跳远成绩的方差分别为0.51和0.62
D.某次抽奖活动中,中奖的概率为
表示每抽奖50次就有一次中奖
8.应用反证法推出矛盾的推导过程中要把下列哪些作为条件使用()①结论的否定;②已知条件;③公理、定理、定义等;④原结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9.某班有20位同学参加围棋、象棋比赛,甲说:“只参加一项的人数大于14人” ;乙说:“两项都参加的人数小于5人”.对于甲、乙两人的说法,有下列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的是()A.若甲对,则乙对
B..若乙对,则甲对
C.若乙错,则甲错
D.若甲错,则乙对 10.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凡是直角都相等
B.对顶角相等
C.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D.同位角相等
11.一个大矩形按如图方式分割成九个小矩形,且只有标号为①和②的两个小矩形为正方形.在满足条件的所有分割中,若知道九个小矩形中n个小矩形的周长,就一定能算出这个在大矩形的面积,则n的最小值是
()
A.3
B.4
C.5
D.6 12.如图,AB是⊙O的直径,AC,BC分别与⊙O相交于点D,E,连接DE,现给出两个命题: ①若AC=AB,则DE=CE; ②若∠C=45°,记△CDE的面积为S1,四边形DABE的面积为S2,则S1=S2,那么()
A.①是真命题②是假命题
B.①是假命题②是真命题 C.①是假命题②是假命题 D.①是真命题②是真命题
二、填空题 13.把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 那么 ”的形式:________.
14.命题“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15.下列四个命题中:①对顶角相等;②同旁内角互补;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的有________(填序号)
16.写出命题“若a=b,则a=b”的逆命题________ 17.写出命题“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是假命题的一个反例:________ 18.命题“如果两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________.19.下面三个命题: ①若
222是方程组
2的解,则a+b=1或a+b=0;
②函数y=﹣2x+4x+1通过配方可化为y=﹣2(x﹣1)+3; ③最小角等于50°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
20.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的过程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①∠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相矛盾,则∠A=∠B=90°不成立;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③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B=90°.正确顺序的序号排列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21.已知命题:“如图,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B∥DE.”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如果是假命题,在不添加其他辅助线的情况下,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它成为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2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等角的余角相等;
(2)平行线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3)和为180°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23.嘉淇同学要证明命题“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正确的,她先用尺规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并写出了如下不完整的已知和求证.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D,AB=__①___.求证:四边形ABCD是___②___四边形.(1)在方框中填空,以补全已知和求证;①________;②________.(2)按嘉淇的想法写出证明.(3)用文字叙述所证命题的逆命题为________
24.如图,已知在△ABC中,∠1=∠2.
(1)请你添加一个与直线AC有关的条件,由此可得出B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2)请你添加一个与∠1有关的条件,由此可得出B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3)如果“已知在△ABC中,∠1=∠2不变”,请你把(1)中添加的条件与所得结论互换,所得的命题是否是真命题,理由是什么?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 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故A不符合题意; B、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故B不符合题意; C、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故C符合题意; D、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举反例法可对A作出判断;依据菱形、矩形的判定方法可对B、C、D作出判断.2.【答案】B 【解析】 “a>b”的否定应为“a=b或ab”、“a=b、ab”的否定应为a≤b。3.【答案】B 【解析】 :A、同角的余角相等,其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同一个角的余角,显然是假命题,故A不符合题意;
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其逆命题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是真命题,故B符合题意;
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其逆命题是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显然是假命题,故C不符合题意 ;
D、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相等得角是对顶角,也是个假命题,从而得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定理有逆定理,则定理的逆命题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同角的余角相等,其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同一个角的余角,显然是假命题,故A不符合题意;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其逆命题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是真命题,故B符合题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其逆命题是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显然是假命题,故C不符合题意 ;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相等得角是对顶角,也是个假命题,从而得出D不符合题意。4.【答案】B 【解析】 :∵苹果、芭乐、柳丁三种水果,且其颗数比为9:7:6,∴设苹果为9x颗,芭乐7x颗,铆钉6x颗(x是正整数),∵小柔榨果汁时没有使用柳丁,∴设小柔榨完果汁后,苹果a颗,芭乐b颗,∵小柔榨完果汁后,苹果、芭乐、柳丁的颗数比变为6:3:4,∴,∴a=9x,b= x,∴苹果的用量为9x﹣a=9x﹣9x=0,芭乐的用量为7x﹣b=7x﹣ x= x>0,∴她榨果汁时,只用了芭乐,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榨果汁前的三种水果的棵数比可将三种水果的棵数用含x的代数是表示,再根据榨果汁后的比值表示出各种水果的用量即可判断榨果汁时另外两种水果的使用情形。5.【答案】C 【解析】 :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说法正确,不是假命题; ②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说法正确,不是假命题;
③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原来的说法错误,是假命题; ④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原来的说法错误,是假命题; ⑤如图,连接AC、BD.
∵∠A=∠D,∠C=∠B,∴△ACP∽△DBP,∴ =,∴PA•PB=PC•PD,故若⊙O的弦AB,CD交于点P,则PA•PB=PC•PD的说法正确,不是假命题. 故选:C.
【分析】根据线段的性质公理判断①;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判断②;
根据垂线的性质、平行公理的推论判断③④;
连接AC、DB,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证出△ACP∽△DBP,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依此判断⑤. 6.【答案】A 【解析】 :∵当b<0时,如果 >1,那么a<b,∴①错误; ∵若a+b=0,则|a|=|b|正确,但是若|a|=|b|,则a+b=0错误,∴②错误;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正确,逆命题也正确,∴③正确; ∵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全等,∴④错误; 其中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的个数是1个,故选A.
【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反数逐个判断即可. 7.【答案】A 【解析】 A、∵要了解灯泡的使用寿命破坏性极大,∴只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A符合题意;
B、∵4位同学的数学期末成绩分别为100、95、105、110,则这四位同学数学期末成绩的中位数为102.5,B不符合题意;
C、甲乙两人各自跳远10次,若他们跳远成绩的平均数相同,甲乙跳远成绩的方差不能确定,C不符合题意; D、某次抽奖活动中,中奖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抽样调查的定义来分析;B、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来分析;C、根据方差的计算公式来分析;D、根据概率公式来分析; 8.【答案】C 【解析】 根据反证法的步骤,首先假设结论不成立,其次用已学的知识或已知条件得到与假设或已学的知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论,那么原命题成立可知可以作为条件使用的有①②③。【分析】利用反证法的证题思想,即可得到结论。9.【答案】B 【解析】 如果甲正确,则乙就正确;如果乙正确,则甲错误. 故答案为:B.【分析】用假设法解该题,即假设甲说法正确,结合甲的说法判断乙的说法是否正确.10.【答案】D 【解析】 A.直角为90度,故凡是直角都相等;A不符合题意;
B.对顶角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的顶点并且一边是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故对顶角相等;B不符合题意; C.对顶角相等,故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C不符合题意;
D.只有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才相等;故同位角相等是假命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直角定义来分析;B根据对顶角定义来分析;C根据对顶角定义来分析;D根据同位角定义来分析; 11.【答案】A 【解析 :要算出这个在大矩形的面积,就需要知道大矩形的长和宽.如图:
表示每抽奖50次可能有一次中奖,D不符合题意.
假设已知小矩形①的周长为4x,小矩形③周长为2y,小矩形④周长为2z; 则可得出①的边长以及③和④的邻边和,分别为x、y、z;
设小矩形②的周长为4a,则②的边长为a,可得③、④都有一边长为a 则③和④的另一条边长分别为:y﹣a,z﹣a,故大矩形的边长分别为:y﹣a+x+a=y+x,z﹣a+x+a=z+x,故大矩形的面积为:(y+x)(z+x),当x,y,z都为已知数时,即可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故n的最小值是3. 故选:A.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正方形的性质及正方形及矩形周长与各边长的关系来进行求解,进而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2.【答案】D 【解析】 :∵AC=AB,∴∠C=∠B,∵四边形ABED内接于⊙O,∴∠B=∠CDE,∴∠C=∠CDE,∴DE=CE;①正确; 连接AE,∵AB是⊙O的直径,∴∠AEC=90°,又∠C=45°,∴AC= CE,∵四边形ABED内接于⊙O,∴∠B=∠CDE,∠CAB=∠CED,∴△CDE∽△CBA,∴ =()2=,8 ∴S1=S2,②正确,故选:D.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B,根据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得到∠B=∠CD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判断①;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判断②.
二、填空题
13.【答案】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解析】 :题设为:对顶角,结论为:相等,故写成“如果 那么 ”的形式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故答案为: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分析】根据命题的构成可知题设为:对顶角,结论为:相等,所以用“如果 „ 那么 „ ”的形式可表示为: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14.【答案】假
【解析】 原命题的逆命题为: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则这个命题为假命题.【分析】首先将原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根据原命题与逆用的关系,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其逆命题: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再根据已有知识判断此命题显然是假命题。15.【答案】②
【解析】 :①对顶角相等是真命题;②同旁内角互补是假命题;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真命题;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真命题;故假命题有②,故答案为:②.
【分析】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一般需要推理、论证,而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16.【答案】若a=b则a=b.【解析】 原命题的逆命题为:若a=b则a=b.故答案为:若a2=b2,则a=b.【分析】一个命题一般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用若领起的部分是题设,用则领起的部分是结论,求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只需要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即可。17.【答案】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为20°,30° 【解析】 :若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为20°,30° 则这两个角的和为50°,50°的角是锐角
故答案为: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为20°,30°(答案不唯一)【分析】根据题意写出两个锐角的和是直角或锐角即可。18.【答案】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22,22,9 【解析】 :∵原命题是:如果两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它的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分析】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再写成如果19.【答案】②③ 【解析】 :①把 代入,得,如果a=2,那么b=1,a+b=3;,那么的形式即可。
如果a=﹣2,那么b=﹣7,a+b=﹣9. 故命题①是假命题;
②y=﹣2x2+4x+1=﹣2(x﹣1)2+3,故命题②是真命题;
③最小角等于50°的三角形,最大角不大于80°,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故命题③是真命题. 所以正确命题的序号为②③. 故答案为②③.
【分析】①根据方程组的解的定义,把
代入,即可判断;②利用配方法把函数y=﹣2x2+4x+1化为顶点式,即可判断;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锐角三角形的定义即可判断. 20.【答案】③①②
【解析】 由反证法证明的步骤知,先反证即③,再推出矛盾即①,最后作出判断,肯定结论即②,即顺序应为③①②【分析】根据反证法的步骤,首先假设结论不成立,其次用已学的知识或已知条件得到与假设或已学的知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论,那么原命题成立。所以正确顺序的序号排列③①②。
三、解答题
21.【答案】解:如图,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B∥DE,是假命题,当添加:∠B=∠E时,AB∥DE,理由:∵∠B=∠E,∴AB∥DE.
【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2.【答案】(1)解:等角的余角相等,正确,是真命题(2)解:平行线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正确,是真命题
(3)解:和为180°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错误,是假命题,如两个不同书本上的两个和为180°的角 【解析】【分析】(1)根据余角的定义,知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一定相等 ;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二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作出判断;(3)和为180°的两个角叫做补角,邻补角应该还满足有公共顶点,及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23.【答案】(1)CD;平行(2)证明:如图,连接BD.10
在△ABD和△CDB中, ∵AB=CD,AD=CB,BD=DB, ∴△ABD≌△CDB.∴∠1=∠2,∠3=∠4.∴AB∥CD,AD∥CB.∴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解析】【解答】(1)补全已知和求证在四边形ABCD中,BC=AD,AB=CD,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答案为:CD;平行。【分析】(1)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容易得出结果。
(2)连接AC,由SSS证明△ABC≌CDA,得出对应角相等∠BAC=∠DCA,∠BCA=∠DAC,证出AB∥DC,BC∥AD,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3)根据命题的逆命题的定义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24.【答案】(1)解:AC∥BE;(2)解:∠1=∠ABE或∠1=∠DBE(3)解:是真命题,理由如下: ∵B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ABE=∠DBE,又∵∠ABD是三角形ABC的外角,∴∠ABD=∠1+∠2,即∠ABE+∠DBE=∠1+∠2,又∵∠ABE=∠DBE,∠1=∠2,∴∠ABE=∠1,∴AC∥BE.
【解析】【分析】①②要使B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结合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ABD=∠1+∠2,∠ABE=∠DBE,∠1=∠2,即证明∠ABE=∠1=∠DBE=∠2,进一步可得BE∥AC;③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证明。
本题综合运用了角平分线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