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信息系统B(含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B》(含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3年修订)
课程编号:210018 英 文 名: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 置 课:信息导论、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后 置 课: 学 分:4学分
课 时:7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54课时,课程设计18课时)主讲教师:丁大可等
选定教材:张金城.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课程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 B》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课程重点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评价、控制与审计的原理等内容,详细阐述了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教学目的:
本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系统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将已有的管理知识、系统科学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结合起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获得对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方法、技术及其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进一步深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建设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理。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目标、任务和结构化方法及其应用。4.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有关方法的基本思路。
5.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了解原型法、面向对象法和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CASE)的基本概念、应用简况及发展状况。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授课。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原则的同时,密切结合工作与生活实际,组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理;掌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目标、任务和结构化方法及其应用。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真完成习题和课程设计,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系统思想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系统的概念、特性。了解从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到现代系统思想兴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理解信息系统的发展对未来的影响;深刻理解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是什么
二、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系统的特性
一、系统的整体性
二、系统的层次性
三、系统的目的性
四、系统的稳定性
五、系统的突变性
六、系统的组织性
七、系统的相似性
第三节 系统思想的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二、系统思想的淹没
三、现代系统思想的兴起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如何理解一个组织是一个系统,试举例说明。3.小论文:系统论是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4.名词解释:系统、系统结构、系统的目的性。
第二章 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因素和采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理解系统思想的基本原则、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框架及其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义。熟练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概括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开发方法,深刻理解经典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熟练掌握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结构化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与决策
一、决策过程
二、各管理层的决策特点
三、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信息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信息系统建设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
二、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一、系统规划阶段
二、系统分析阶段
三、系统设计阶段
四、系统实施阶段
五、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第五节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一、早期开发方法的不足
二、结构化方法的产生
三、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四、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五、面向对象方法
六、软件开发工具
第六节 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
一、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
二、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
三、系统开发的准备工作
四、选择开发方式
五、系统开发的计划与控制
第七节 管理信息系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二、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五、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 思考题:
1.决策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结构化决策?什么是非结构化决策? 3.各管理层的决策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5.管理信息系统有什么特点? 6.管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基本职能?
7.解释下列名词:分布式系统、专家系统、BPR。8.请简述30多年来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9.简述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10.信息系统的研制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各阶段应提供什么技术文档?
11.为什么说系统分析是研制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困难在什么地方?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是什么?
12.在系统开发中,用户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失败,重要是领导的失败? 13.原型法有什么优点?
1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什么特点?
15.小论文: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第三章 系统规划
课时分配;8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和关键问题,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掌握战略级转移法的基本思路与步骤,掌握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企业系统规划(BSP)方法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与步骤,了解资源分配的工作内容和有关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工作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BSP法。难点是BSP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特点
一、系统规划的任务
二、系统规划的特点
三、系统规划的原则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
第三节 企业系统规划法
一、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机构调查
三、定义管理目标
四、定义管理功能组
五、定义数据类
六、定义信息结构
七、计算机逻辑培植方案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二、可行性分析报告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2.总体规划有什么特点? 3.试述战略转移法的基本思路。4.试述BPS法的四个基本步骤。5.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
6.什么是资源和资源的生命周期?试举例说明。
7.在总体规划阶段,用到哪些图表?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8.可行性分析的含义是什么?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系统分析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系统分析的目标和主要活动内容,理解系统分析工作的特点,熟练掌握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常用工具。掌握系统分析中收集信息的内容和主要方法,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项活动的目标、工作内容、关键问题和主要工作成果的描述方法。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项必备文档的编写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和系统分析各阶段活动的内容。难点是系统分析中的主要工具和系统分析中各项文档的编写。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分析的任务
一、系统分析的任务
第二节 作业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一、作业流程图
二、数据流程图的基本成分
三、数据流程图的画法
四、数据流程图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数据字典
一、数据字典的各类条目
二、数据字典的使用与管理
第四节 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
一、结构化语言
二、判定树
三、判定表 四、三种表达工具的比较
第五节 数据查询应用分析
一、数据基本的存取要求
二、数据立即存取图
第六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和系统说明书
一、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提出
二、系统说明书的内容
三、系统说明书的审议 思考题:
1.系统分析员职责是什么?他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2.用作业流程图表示到图书馆借书的过程。3.用数据流程图描述到储蓄所存款的过程。
4.结合本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画出“异动管理”、“奖惩管理”的数据流程图。5.对所在的学校的图书馆出纳台业务进行系统分析。(1)画出数据流程图。(2)编写数据字典。(3)画出数据立即存取图。6.某校学籍管理制度规定:
(1)经补考仍有两门考试课不及格者留级。
(2)经补考,考查课和考试课共计仍有三门不及格者留级。
(3)经补考,仍有不及格课程但未达到留级标准者可升级,但不及格课目要重修。试用判断语句、判定树和判定表分别表示上述规则。
7.一个游戏:主持人对A、B、C三人说:“我这里有三顶红帽子、两顶白帽子。现在用布蒙上你们的眼睛,我给你们各戴上一顶帽子,然后请你们依次睁开眼睛,能正确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者有奖。”戴完帽子后,A拿下布后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说:“我不知道。”然后,B 解开布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后说:“我也不知道。”轮到C时,他没有拿下布就正确地说出了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试问:C戴的是什么帽子?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8.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用到哪些图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9.系统说明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五章 系统设计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系统设计的目标和任务,熟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主要图形工具,深刻理解并掌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特别是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掌握信息系统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掌握系统详细设计中各部分的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特别是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理解系统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了解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要求。本章学习重点是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图形工具、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难点是软件总体结构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设计的任务要求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
二、系统设计的内容
第二节 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模块
二、结构图
三、模块间的联系
四、模块间的耦合
五、模块的内聚
六、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
七、模块的扇入与扇出
八、实例:病人监护系统
第三节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
一、变换分析
二、事务分析
三、数据流程图层次的转换
第四节 一体化设计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选择树初步设计
三、事务设计
四、事务的结构化描述
五、数据库模型设计
第五节 代码设计
一、代码的作用
二、代码的种类
三、代码的类型
四、代码校验方法
五、代码设计的原则
六、代码设计的步骤
第六节 输出设计和输入设计
一、输出设计
二、输入设计的原则
三、输入设计的内容
四、数据记录格式设计
五、输入数据的校验方法
第七节 人机对话设计
一、人机对话设计的原则
二、人机对话的方法
三、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第八节 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一、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第九节 计算机系统的选择和系统设计说明书
一、计算机系统的选择
二、系统设计说明书 思考题:
1.评价信息系统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说从系统研制的角度讲,系统的可变更性是最重要的标准?
2.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3.系统设计阶段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4.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什么是模块间的耦合?怎样度量耦合的高与低? 6.什么是模块的内聚?模块的内聚有哪些情况? 7.什么是模块的控制范围?什么是判断的作用范围?
8.画出图书馆出纳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并给以优化。9.画出学籍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并设计出相应数据库。
10.试根据下面的数据流程图,画出“工资处理”子系统的结构图。
第六章 系统实施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领会系统实施阶段在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领会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内容,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深刻理解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对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掌握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领会系统转换的任务和基本方式。
本章的重点是结构化程序设计和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难点是系统测试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
一、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
二、系统实施阶段的特点
第二节 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和编程方法
一、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
二、编程方法
三、好程序的标准
四、结构化程序设计
五、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六、可视化编程技术
七、程序的内部文档
八、编程风格
第三节 系统测试
一、测试的概念
二、测试的原则
三、测试用例设计
四、排错
第四节 系统的交付使用
一、系统的交付使用 思考题:
1.系统设施包括哪些主要任务? 2.结构化实现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划分版本要注意哪些问题? 4.“好程序”应具备哪些条件?
5.什么是结构化程序设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二者有什么联系?
6.根据你编写程序的经验,说明有哪些技巧可以提高程序设计的可读性?
7.程序TRIANGLE输入A、B、C三个实数,它们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边,该程序产生一个结果,指出该三角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还是不等边三角形。为测试这个程序的正确性,你能举出哪些测试用例?
8.系统转换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七章 系统维护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该项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理解维护工作的特点和影响可维护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系统维护工作的程序和有关管理问题,领会系统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系统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领会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概念,掌握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主要措施,领会系统开发与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意义,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维护、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信息资源管理。难点是系统的维护。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维护
一、维护的内容
二、维护的类型
三、系统维护的管理
第二节 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一、系统的可靠性
二、系统的安全性
第三节 系统监理与审计
一、系统的监理
二、系统的审计
第四节 系统评价
一、系统评价 思考题:
1.试说明系统维护的意义。
2.系统维护包括哪些内容?系统维护分为哪几种类型? 3.系统修改的正确步骤是什么?
4.什么是系统监理?系统监理包括哪些内容? 5.系统审计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6.评价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7.什么是系统的可靠性?
8.什么是系统的安全性?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 软系统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知道软系统方法的概念及其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型法
一、原型法的基本步骤
二、原型法的优缺点
第二节 软系统方法的由来
一、“硬”系统方法的实质
二、“硬”系统思想在“软”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节 “软”系统方法论概要
一、案例
二、“软”系统方法论的轮廓
三、“硬”、“软”系统思想的比较
第四节 “软”系统方法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一、多视点方法的目标
二、多视点方法的轮廓
三、人类活动系统分析
四、信息分析
五、社会-技术方面的分析与设计
六、人机界面设计
七、技术方面的设计 思考题:
1.传统的系统工程方法有什么特征?这种方法用于研究非结构化问题存在什么问题? 2.试比较“软”系统与“硬”系统思想。3.简述多视点方法的要点。
4.软系统方法论使系统思想有哪些发展? 附 录:参考书目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黄鳞雏.系统思想与方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谭跃进.系统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王诺.系统思维的轮回[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5.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邝孔武,敬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7.徐国华,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8.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9.薛华成,汪授泓.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0.刘润东.UML对象设计与编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11.季延平,郭鸿志.系统分析与设计[M].台北:华泰书局,1995.12.Hirschheim R,Klein H K,Newman M.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s Social Ac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e[J].0MEGA,1991,19(6).13.完颜乐雯,归瑶琼,陈群.人员的观念因素对MIS开发应用的影响J..管理信息系统,1997.14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5.陈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6.16.王选.软件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17.潘锦平.软件系统开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18.邝孔武.开发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方法[C].第三届全国计算机应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19.李万田,赵健.科学决策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20.张金成.再造工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21.邝孔武.企业过程重组与管理信息化[N].北京:科技日报,1997.22.Booeh G,Object Oriented Development[C].IEEE Tran.on Software Engineering,1986,SE-12(2).23.李芳芸,柴跃廷.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24.陈禹,方美琪.软件开发工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5.邝孔武,郁红英.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系统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6.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Ronald J.Norman.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8.软件质量保证国家标准GB/T 12504-90[S].执笔人: 丁大可 2003年6月 审定人: 李树青 2003年6月 院(系、部)负责人:韩忠愿 2003年6月
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管理信息系统
适用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总 学 时(学分): 48(3学分)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0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要点、熟知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问题,获得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和在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知道如何根据管理的需要,向系统开发人员提出设计要求,并配合开发人员建立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课堂讲授应侧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应辅佐一些案例,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课程实验增强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认识和理解,同时掌握应用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过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考核办法
课程的总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构成比例按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的比例评定。平时成绩指学生听课、作业、练习、课堂讨论、测验以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
考试成绩可以采取百分制评定,平时成绩采取等级制评定,等级制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换算关系为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课程考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一般不应超出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着重考核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能力。考试的方法为闭卷笔试
二、讲授内容
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
学时(6)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等。教学要求:理解信息的概念、特征以及信息与知识管理的含义。本章重点:信息的概念、性质及度量;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本章难点:系统和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以及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学时(6)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环境和分类,以及制造资源计划和企业资源计划等。
教学要求: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内容、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理解MRPⅡ与ERP两种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思想。
本章重点: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结构和分类;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本章难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分类;MRPⅡ系统与ERP系统。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数据处理,数据组织,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学要求: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开发环境。
本章重点:数据处理与数据组织;数据库技术。本章难点:实体联系模型(E-R图);数据模型;关系的规范化。第四章
Web开发的技术基础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WWW、HTML、静态和网页制作,Web数据库等知识。教学要求:了解主要的网页制作技术和网络数据库。
本章重点:WWW服务与HTML的关系;静态网页与动态网页的区别; 本章难点:FrontPage;ASP动态服务网页;Web数据库。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学时(3)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制订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和常用方法,企业流程重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如何组织、规划和建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各阶段的步骤、方法。
本章重点:MIS战略规划的内容,作用和组织;制订MIS战略规划的方法;以及开发MIS的方法。
本章难点:诺兰阶段模型;BSP法;U/C矩阵;以及BPR的概念。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全过程:管理业务的调查、用户需求分析、组织结构和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数据分析,系统可行性研究,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制定。
教学要求: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中系统分析的内容、方法及各种分析工具。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文档及报告的编写,以及新系统逻辑方案的设计;能针对管理实际制作简单的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分析处理逻辑,使用判断树、判断表或结构化语句予以描述。
本章重点:可行性分析;详细调研(管理业务调查,数据流程调查);数据字典;系统化分析。
本章难点:管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学时(6)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信息系统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原则;给出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功能模块
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设计以及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教学要求: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任务和原则,能够熟悉系统各个部分设计方法、工具和过程,并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方法进一步地将系统分析的结果转换到系统设计中,从系统整体上实现系统分析所期望的设计目标;能结合所学的设计技术,进行简单系统的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制订设计规范和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本章重点:代码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数据存储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
本章难点:代码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输入检验;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图。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系统实施的主要工作;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工具;信息系统转换方式;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信息系统的评价体系。教学要求: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具体过程和主要方法;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常使用的软件工具,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及逻辑结构;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转换方式。本章重点: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的调试、切换、运行及维护。本章难点:程序设计的目标;程序和系统调试;系统切换的方法。第九章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方法的建模工具;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系统实施。
教学要求:了解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了解面向对象方法的建模工具UML;了解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步骤。
本章重点: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面向对象的系统实施。
本章难点:对象、类、属性、消息、继承的概念;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第十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与伦理。
教学要求:了解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就是一个项目管理工程;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内容和步骤;掌握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服务方式。本章重点: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本章难点: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法;系统的安全保密。第十一章
决策支持系统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定义、分类与应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本章重点: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本章难点: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模式与系统结构;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推理机。第十四章
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系统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生产计划优化、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伙伴选择和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支撑技术等。
教学要求: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计划和控制的特点,以及生产计划的优化方法;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特点、方法和客户关系管理知识;了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商务智能和多代理技术。
本章重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历和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生产计划及其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方法,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支撑技术。
本章难点:生产计划的优化,商务智能和多代理技术。第十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
学时(3)
主要内容:以某公司产品库存管理为例,综合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方法,介绍一个实际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一般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等各阶段的任务和内容。
本章重点:要结合教学演示软件阐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本章难点:公司产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如何简明地阐述。
三、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实验
1、决策分析工具(规划求解,WHAT-IF,判断树,预测,配送中心选址)实验
2、在线客户管理(信用卡客户分类,企业客户分类规则挖掘)
实验
3、在线订货平台(价格模拟,物资ABC分类,利润计划编制)
实验
4、在线进销存管理(保本点销售量,库存控制)
实验
5、电子商务B2C系统(商务谈判过程,商务谈判支持系统)
实验
6、SCM模拟软件(供应链整体生产计划优化,多工厂供应链集成计划优化)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列出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所列条目及其顺序如下: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问题与详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Stephen Haag,等.管理信息系统——商务驱动的技术.高阳,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执笔人:朱宁波
审核人:
制(修)订时间:2010年10月
第三篇:《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 非信息类各专业
本科生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设计是与为经济学、管理学 非信息类各专业 本科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MIS》配套的课程设计,是其必修实践环节。本设计要使学生采用本课程中学习的信息系统开发的以数据库为中心的原型法,运用其基本方法与主要图表工具完成一个自己所了解的小业务的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用自己熟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相关开发工具实现该系统,并运行、评价、改进之;在此基础上严格按本大纲所附报告提纲撰写课程设计报告。通过本设计进一步弄懂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企业管理决策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把握与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方法、方式、策略及其基本过程与项目管理,领悟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初步具备用原型法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初步形成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管理决策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素质。
设计内容与要求
参见附录《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报告提纲
设计过程与步骤
要求学生在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选择自己了解的一项管理业务,运用原型法,分析、设计、实现一个业务信息系统,并运行、评价改进之,最后要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分3个阶段进行:首先,结合课堂教学,在学生已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逐步完成选题和资料准备,课堂教学完成结构化系统分析后开始组织学生初步完成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然后,在期末2周的课程设计阶段,在教师的面对面与网上指导下,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做好系统实现计划,撰写包含这些内容的课程设计报告初稿并用Email交初稿;教师在假期的头几天批改,提出指导意见用Email返回给学生,学生在假期中,在老师网上指导下全面完成课程设计,撰写并经过教师网上指导修改,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开学时交课程设计报告的打印稿和有完整的可运行软件与设计报告的电子文档的光盘。
成绩评定:按课程设计报告提纲逐条逐项定出评分标准,逐项给出成绩,最后计算总分。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目
[1] Stephen Haag, Maeve Cummings, James Dawkin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机械工业出版社, 英文版,1998.[2] E.F.Peter Newson, Michael Par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ase.机械工业出版社,英文版,1998.[3]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轮(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王晓铭,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附录
MIS课程设计报告提纲
(经济学 管理学 非信息类专业 本科用)
封面:课题名称,与内容相符合的画面,设计人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日期。要美观大方,具有创新性。
目录:有序号、标题、页码,布局合理
报告内容
概述:系统的基本任务,主要业务,开发目标 1. 系统分析
1.1 用户需求:系统现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达到的具体指标等。
1.2 可行性研究:几个可供选择的初步方案,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分析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益性。
1.3 现状调查:现状的业务流程图及其相关单据票证帐簿报表,现状评价。
1.4 目标分析:由现状的相关单据票证帐簿报表找出要长期存储的基本项,写出由基本项构思ERD的四条原则及相应得出的实体、联系及其属性,画出ERD(不少于两个主实体,一个联系和16个属性);写出由ERD导出一般关系模型的四条原则,列出数据存储初步构思的关系框架,进而分析IT带来的变化,从而作BPR/BPI,画出新的业务流程图;画出功能层次图。系统设计
2.1 总体设计
2.1.1 一般关系模型设计:如果与系统分析中的初步构思没有什么不同,则可用文字说明而不必再列表。
2.1.2 处理流程总体设计:设计欢迎画面、主控菜单。
2.1.3 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设想所开发业务系统所用的MIS的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连接设备的逻辑功能。
2.2 详细设计
2.2.1 代码系统设计:写出代码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主要的代码(不少于2种)。2.2.2 数据库结构的具体设计:按所选用的DBMS设计数据库表的具体框架及其完整性说明;设计用户视图。
2.2.3 模块设计:设计输出模块、输入模块、接口模块的方式、格式,机内模块的框图。(至少有两层菜单、1个查询模块和1个报表生成模块)。系统实现
3.1 数据库表结构的建立与数据输入:建立表结构,输入计算机并打印出来;输入数据并打印出来;建立用户视图,并打印出来。3.2 应用程序设计与测试:编写各应用程序,输入并打印出来;或打印出表单和菜单画面、方法程序;叙述测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系统运行
4.1 写出系统操作使用的简要说明。
4.2 运行系统并打印出运行结果(至少有1个查询结果和1个报表输出结果)。
4.3 系统评价:采用的有特色的技术与技巧;成功之处与主要特点;系统会改进完善之处和进一步工作的打算;自己通过本设计所得到的收获、体会。
说明:本提纲按以数据库为中心的原型法开发一个业务小系统并以vb+sql server 2005实现 为前提来讨论,但鼓励学生用结构化方法来完成课程设计,其报告可参照本提纲撰写,基本内容应不少于本提纲的要求。
第四篇: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MPRC3006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Di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2周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朱伟珍
课程负责人:朱伟珍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塑料模具设计的特点,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例,着重介绍了一般模具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模具设计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模具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指导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塑件模具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模具结构设计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概述(0.5天)(支撑教学目标2)1.1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1.2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1.4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2)熟悉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3)掌握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4)了解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3天)(支撑教学目标1、2、3)2.1 模具结构型式及注射机的初步确定 2.2 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 2.3成型零件的设计 2.4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2.6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7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8
排气系统的设计 2.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明确生产批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确定型腔数量、确定注射成型工艺的方法,初选注射机; 2)掌握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结构; 3)根据注塑件的结构特点,合理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脱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4)合理选择模架和标准件;
5)合理设计模具的排气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
3、模具装配图的设计(2.5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3.1 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2 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3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熟悉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及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合理绘制具体塑件模具装配图∆。
4、零件工作图的设计(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4.1 型芯(凸模)类零件工作图 4.2 型腔(凹模)类零件工作图 4.3模板类零件工作图 4.4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型芯(凸模)、型腔(凹模)、模板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方法; 2)
掌握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3)合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5.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2课程设计总结 5.3课程设计的答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 2)
从课程设计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
3)充分理解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启发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基础上,及时采用实验练习法,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主要内容,分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等5个模块,各知识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具体模具,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拓展,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说明如下:
1.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具体的模具设计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置明确的模具设计目标,训练学生完成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适当指导,及时强化教学内容。
2.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教学内容涉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顺利完成答辩。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现场教学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系统性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及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15%,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70%,答辩15%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伍先明.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
宋玉恒.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
李德群.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杨占尧.塑料模具标准件及设计应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第五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一、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课程的有关知识,提高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并将所学的内容在实践中加以提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动手进行设计,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
学生根据前期课内实验时自己所确定的相关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自行选择题目或自己独立开发软件。
三、任务
本课程设计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应用程序运行调试维护三个阶段进行。基本要求为:
1、认真查阅资料
2、遵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3、按时上机,认真运行或调试程序
4、认真书写报告
报告书写格式(见附录):
1、课程设计封皮
2、课程设计说明
3、课程设计成绩
4、正文
5、参考文献
四、进程
1)选定设计课题,下达设计任务(课外时间)
由学生自己选题,但学生选题需通过指导教师批准。课题应在设计周之前提前公布,并尽量早些,以便学生有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
指导教师在公布课程设计课题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任务、技术指标和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2)教师讲解
a.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安排、考核方法、注意事项
b.讲授必要的课题背景和相关知识、原理。着重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3)学生查询资料,进行分析、设计并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应包括的内容:系统分析:子系统划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关键算法。系统设计:功能结构设计、I/O设计、代码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络环境。撰写设计总结报告。
4)学生运行或编制程序
学生运行并研究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完成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的程序代码的编制和调试工作。
5)验收并简单考查
学生在运行使用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编制完新的程序后,由指导老师进行检查,通过相关测试后,进行成绩评定。
审查设计报告是否规范,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正确、可行,否则要求调整或整改。教师记录学生的相应成绩。
五、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报告和课程设计综合评定成绩,以课程设计报告为主,参考对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熟悉程度或自己编写程度的水平。
2、成绩评定
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
1)未完成设计任务,没达到设计要求则成绩为“不及格”。
2)基本完成设计任务,并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及格”。
3)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中”。
4)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功能完善,操作灵活,界面美观,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良好”。
5)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在实现设计题目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评定成绩时根据其难度和完成情况给与适当加分,如界面效果,系统操作的方便性、灵活性、创新性等,如果设计非常完善则成绩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