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案(精)[5篇]

时间:2019-05-12 21:5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案(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案(精)》。

第一篇: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案(精)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案

一、本节聚焦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如何?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

二、知识结构 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与能量流动关系

三、自主学习:

四、例题讨论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物质

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C元素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 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碳元素就从无机环境流人了生物群落

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

【分析】狼不能获得兔子的全部物质,如免子骨骼、毛等。狼吃兔子。物质是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不能先进行能量流动。通过光合作用,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答案】C 例

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分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答案】B

五、反馈评价 A组

1、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的能量 B.消费者和非生物的能量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二氧化碳

B.碳酸盐c.碳酸D.碳水化合物

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使生物群落的碳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A.同化作用 B.呼吸作用 C.化能合成作用 D.光合作用

4、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

5、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有多种途径,其中主要的是(A.分解者对残余物的分解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 C.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呼吸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

6、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A.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不会与别的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 B.它们生活需要的能量少

C.它们分布广、数量多

D.能使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

7、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

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大气中的CO2即可维持稳定

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 B.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9.碳元素和硫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分别是(A.CO2和SO2 B.CO2和有机物 C.有机物和SO2 D.有机物和有机物

10、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CO2进入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11、在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区别是(A.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是循环的

B.物质的流动是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也是不循环的 C.物质的流动是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物质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循环的

12、右图是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循环中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

头表示过程:

请回答:(1图中③是,4是。(24→①表示,②→4“表示。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着进行的。

(4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答案: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B组

1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 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的能量就越小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14、火灾会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这种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 B.促进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 15、20世纪60年代,美国农庄主为了提高农业作物产量,曾用飞机反复大面积地喷洒有机磷杀虫剂,几年后显而易见的是(①彻底消灭了该地区的害虫;②害虫的抗药性愈来愈疽;③消灭了该地区杂草;④这个地区鸟类数量减少;⑤未喷洒农药的邻近地区一些生物体内也含有农药的成分。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②③

16、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17、下列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的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C.有机物基本保持在系统内部,可以实现物质循环的自给自足 D.容易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18、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 字母和箭头表示。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 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kg。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答案:D→F→E→B能量流动80 A→D是以CO2的形式E→B上以含碳的有机物形式

1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模式图,这种元素是按箭头方向循环。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的循环。

(2上图中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它是。

(3A、C、D各是什么生物?A、C、D。

(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 点:(5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有,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作用方式看,应属于,从异化方式看,应属于。

A.寄生细菌 B.腐生细菌 C.真菌 D.腐生动物 E.自养型 F.异养型 G.需氧型 H.厌氧型

(6写出①~⑥所示过程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碳水化合物由A到CO2的箭头绿色植物肉食动物植食动物

①带有全球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 BCD F G或H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分解作用燃烧

第二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生物科学 实习生王馨学号 108012011070

本校指导教师杨梅,曾红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廖岩松原任课教师 廖岩松

2014

年月日(星期)第节课(本人本次实习第个教案)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安排:1

课标要求: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谓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可以被称作什么?

(2)你认为其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还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蛋白质等生物体内特有的化学物质?

(3)你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循环?

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并重点理解其概念的三个要点。

2、碳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只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那么,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也是生物圈。他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形式

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联系

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1)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3)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式同时进行的,两者均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着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运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为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以含碳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思维一体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三、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学生联系物质循环的知识,思考教师提问的下列问题:(1)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3)何谓温室效应?对生物圈和人类会造成什么危害?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温室效应的危害”的视频。

思考问题:大力植树造林,能否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意见

学院指导教师意见

第三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师: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有人说,死后上天堂,也有人说死后入轮回。那么,死后去哪了呢?请看视频。

(师播放视频)

师:看完视频,狮子死后变成什么?草被谁吃?而羚羊又被谁吃?(师问学生,学生统一答。同时点PPT,显示三生物名称)师:可见构成他们的物质在狮子、草、羚羊三者间是在的。(师以手画圆,让学生答出循环)师: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师黑板上写出课题,并点出PPT的课题)二.自主探究:(以下小标题仅作自己心里的流程,不展示)

师:不同生物体所含的蛋白质核酸等化合物的种类各不相同,但生物以及无机环境的元素种类却具有统一性。可见生态系统中参与循环的物质应该是一些化学元素。

师:细胞中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 生:碳元素

那我们今天你就以碳循环为例,来探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师板书:

1、碳循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几个小问题。(抽学生)师:生态系统由哪两部分构成? 生: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师:无机环境中碳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

(若答碳单质或碳酸盐,则追问什么能被生产者利用)师: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 生:有机物(师板书:(1)形式:CO2、有机物)

(师点出PPT,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些含碳物质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构建起碳循环的?要求以草原生态系统中具体生物和物质为例,并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时间3分钟,开始。

(师点出PPT,显示问题和要求)

(师下台指导,可给予提示。发现优秀小组,引导学生将微生物分解者,以及化石燃料完善出来。)

师:好,时间到。我发现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和逻辑性,都完成的不错。我们请同学上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成果。

(师点某一组同学。学生画好后让他讲解所画过程,然后给予认同表扬,最后让他回座位)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构建的循环是否合理完善呢?我们再请一组同学来点评一下。

(已经完善或学生补充完善后进行下一步)

三.成果优化

1、成果优化——图示简化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碳循环的过程已经大致出来了。为了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过程再简化一下,并明确途径。

(师点出PPT,显示问题)

师:首先,无论是草还是其他植物,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什么? 生:生产者

(师写出生产者)师:这些动物是什么成分?

生:消费者

(师写出消费者)师: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

生:分解者

(师写出分解者)师:剩下的就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师写出大气中的CO2)

(以上部分学生统一答,写大点,开阔点,便于后面画能量流动)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告诉我这四者间进出的途径。师:好,这位同学。

师:大气中的CO2和生产者之间分别通过什么途径进出? 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师:生产者的含碳物质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消费者? 生:食物链

师:消费者与大气中的CO2呢? 生:呼吸作用

师: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的尸体粪便等都会被分解者分解,因此,分解者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大气中的CO2?

生:分解作用

师:谢谢这位同学,非常好,给他鼓励!(师标出箭头以及写明途径)

师:在该图中,外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中间大气中CO2代表着无机环境。因此碳循环的过程是CO2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途径进行循环往复的。

(师以手势形象展示:外面一圈是生物群落,里面是无机环境,彼此循环)(师板书:(2)过程: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2、成果优化——方法提炼

师:简化了碳循环的过程之后,如何解答这类题呢?我们先试试,请看题:(师点出PPT,阅读题目,让学生作答,1分钟后,抽问一名学生)师:请给出你的答案 生:回答

师:你的思路或方法是怎样的? 生:回答

(若答的不全或不会,则让同学补充)

师:同学们做题的思路是正确的,这很好。为了更清晰的掌握这类题的解体方法,老师将解题的思路总结成了几句话:(点出PPT)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师:第一步是发现双向箭头,所连两端必定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流向生产者的只有无机环境,即多出单进是生产者。分解者的来源有多个,最终流向无机环境;无机环境的CO2来源有多个,之流向生产者,因此多进单出是分无。

四.成果延伸

成果延伸——特点

通过碳循环的学习,推而广之,延伸到所有物质的循环上,都有循环利用的特点.(师板书:

2、物质循环(1)特点:①循环利用

点出PPT)师:那么还有其他特点吗?有这样一句话“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物质的循环将遥远的你我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呼吸产生的CO2也许正漂洋过海,随大气环流流向异国他乡,让我们和各国人民,上到总统将军,下到黎明百姓,真正做到了同呼吸共命运。这都说明物质的循环是否在某一区域循环呢?

生:不是

师:应该是(师配以手势)生:应该是全球性的

师: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农田施加DDT,但却在遥远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有DDT,这也体现出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师板书:②全球性,并点出PPT)

师:正是因为物质循环的全球性,我们也将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师点出PPT)成果延伸——定义: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含义就很清楚了。

(师点出PPT)师:由于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物质指的是化学元素那循环的过程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师: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为:(师点出PPT,显示定义

师板书:(2)定义

学生勾画教材101页黑体字)成果延伸——联系

师:学习了物质循环,结合前面所学的能量,作为生态系统主要的两大功能,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点出PPT:联系,板书写出:(3)、联系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师板书上写出光能),现在请同学在物质循环的图上画出能量流动过程。(点出PPT的问题①)

请这位同学来帮忙作图(用红笔)。

(若作的有不对的地方再请一位同学修改。还是不对,则说:看来前面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巩固,然后自己补上)

师:通过作图,我们发现,无论是能量流动还是物质循环,他们在生物体间的流动传递方向是一致的,即都以食物链或食物网为渠道进行。

(师板书写出:食物链(网)作为渠道)

师:我们接下来再看两个问题。(抽学生)(师点开PPT,显示问题)

师:草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生:有机物

师:狮子从羚羊处获得什么? 生:食物 师:食物中含有什么?或者说获取食物的目的是什么?(食物的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生:能量

师: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机物中储存有能量,即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师点出答案,并板书写出:载体)

师:看下一个问题:没有光能,草能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吗?(学生统一答:不能)

师:光能在CO2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师手势)

生:推动,驱动

师:因此,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师点出答案,并板书写出:动力)成果延伸——归纳

师:我们将二者间的关系用一张表格表示出来,请看PPT。思考,请同学回答(师点出PPT,30秒左右后抽问学生)

生:回答 五.成果应用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师点开PPT,显示应用实践),请看问题(点开视频)。

师:视频中呈现的是什么问题? 生: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师板书:

3、温室效应)

师:那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CO2的来源和去路,思考作答。(是点出PPT,显示来源去路)师:这位同学

生: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人口增多

师:人口增多虽然也是一个原因所在,但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花式燃料的形成是亿万年时间,而燃烧却是短时间完成,导致CO2增多。所以来源上主要考虑化石燃料,去路上主要考虑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的影响较少,不考虑。

(师板书:(1)原因:化石燃料,植被)师:很好(点出PPT),问题的根源知道了,那对应的措施又改怎样? 生:回答(师板书:(2)措施)

师:物质循环的全球性把我们大家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点出PPT)。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的知识就是这些,现在同学们反思本堂课内容

师:好,本节课重点有两个。一是碳循环的过程,同学们要理解CO2等物质通过光合呼吸微生物分解等途径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并能够进行应用。二是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他们有共同的渠道,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的。

七.巩固练习

师:现学现练,及时巩固。咱们来练习几个题: 师:问 生:答

师:最后一个作业将留在课后,物质循环的各个途径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营养结构都比较熟悉了。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却了解较少。因此,课后任务即是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实验报告。

师:今天的内容就上到这里,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想再回想一下狮王的话。我们人类不也和众多的生物联系在一起吗?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迫在眉睫。前段热映的电影《美人鱼》中主人公的一句话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如果这个地球连一滴干净的水,一片干净的空气都没有,我们所做的还有什么意义?

师:谢谢!

第四篇: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案

第3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

3、概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交流的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或直方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3、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难点: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或直方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食物链的故事》

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在我国遥远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西沙群岛。别看这些岛子小,岛上却生长着青翠的树林,生活着各种昆虫和海鸟。解放军叔叔在这里日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小岛上生活很艰苦。不要说粮食,就连喝的淡水,种菜的土壤也要从大陆上运去。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在岛上种菜养花,把小岛打扮得像花园一样。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们自力更生,在岛上养了鸡。后来,经过不断地繁殖,鸡群越来越多。只要到林子里转一圈,就可以拾回满满一筐鸡蛋。可是,没过多久,不知为什么这里的老鼠成了灾。由于老鼠的危害,岛上的鸡大量死亡。大白天,一个小时内,二十多只雏鸡就被老鼠咬死;夜里,两、三只大老鼠竟向老母鸡发动了进攻。由于鼠灾,鸡群越来越少。侥幸活下来的鸡干脆躲进树林里,再也不敢出来。“老鼠怕猫,还是请猫帮帮忙吧!”为了消灭老鼠,战士们又把猫带到小岛上。果然,老鼠就被消灭了。可是,战士们在岛上巡逻时,又发现低矮的麻枫桐树下有一堆堆鲣鸟的尸体。经调查,原来是猫作的孽。猫不仅吃老鼠,同时也危害珍贵的鲣鸟。鲣鸟是国际重点保护鸟类。为了不让这群谗猫为非作歹,残害鲣鸟,战士们又养起了狗。狗的嗅觉很灵敏,一发现猫,就扑上去把猫咬死。猫少了,老鼠又再次猖獗起来。狗爱打架,到处汪汪乱叫,搅得小鸟整日不得安宁。驻守海岛的解放军叔叔感到实在无能为力了。师:请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千万种生物组成了一台十分巧妙的“机器”,各种生物是这台机器的零件,他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如果人类不小心无意中触动了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就可能带来许多麻烦。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想想这些分别属于什么生态系统? 生: 师:每一个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程中,会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情景: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的时候,自己躺在广阔的草原上,那个时候我们会有暖暖的、软软的感觉。那么大家躺在这样舒服的草原上,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影响它的结构因素有哪些? 生:植物,草原鼠、牛、羊、兔等食草动物,蛙、蛇、鹰等食肉动物。师:那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和鹰之间的关系? 生:草被鼠吃,鼠再被鹰吃。(草→鼠→鹰。)

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老鼠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你们想想,老鼠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

师:对。当老鼠的数量增加时,蛇、鹰也因为有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数量增加,相反由于食物缺乏和天敌数量的增加,老鼠的数量减少,草因老鼠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老鼠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大家能不能用曲线来表示这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呢?(看PPT)随着草的数量增加时,鼠的数量也会增加,随之鹰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是鼠的数量是在草的数量增加的最高值时,再逐渐增加,鹰的数量也是在鼠的数量增加到最大值时,再随之逐渐增加的。

三、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师: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大家想想,如果生态系统里的成分很少,也就是说如果生态系统里的生物种类很少、营养结构简单的话,那么这样的生态系统容不容易遭到破坏? 生:容易。

师:对的。同时这个生态遭到破坏后容不容易恢复啊? 生:容易。

师:很好。大家在初一的时候也学过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内容吧。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食物链和食物网,在这个食物链中,如果由于捕杀老鼠,那么鼠不断的减少,就会对这个食物链有很大的影响;而在这个食物网中,鼠的数量减少就会对食物网的影响很小,因为它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弥补。

师: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般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同时,这样的生态系统也比较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它的稳定性就很低。那么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就高,稳定性也就越好。

师:同学们请思考: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林和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哪个自我调节能力最大? 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

师:为什么?

生: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复杂,而且营养结构也很复杂。师:江南是个水乡,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由此请同学思考一下: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图片,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上86页的内容,森里大火和厄尔尼诺现象。这就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了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师: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事例呢?

生: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大自然不合理地开发,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排放有毒物质、引进或毁灭某些生物物种、大量地施用农药或化肥等。师:地震等原因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但是更为严重的是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生产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沙尘暴,海啸)

四、环保教育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师: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我们要好好的保护环境,而且要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同时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

板书: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2.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附:“厄尔尼诺”现象

20世纪末的几大灾害,如1998年中国长江全流域洪灾和1997年印度尼西亚有史以来最大的森林火灾的祸首就是厄尔尼诺。它像妖魔那样,可以让久旱的南美洲沙漠骤降暴雨,又会让利马外港海滩上的海鸟海兽相继夭折,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这些残骸腐烂后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吹向大陆,给海港城市卡西俄的建筑物和汽车涂上一层黑色,因而当地人又把厄尔尼诺戏称“卡西俄漆匠”。那么,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它的成因又是怎样的?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能消减吗?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几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圣婴”的老家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世界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形成了著名的秘鲁渔场,这里生产的鱼类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但是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由于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造成的海洋生物浩劫:鱼死鸟亡,海兽它迁,渔类大幅度减产。这种现象一般在圣诞节前后或稍后一两个月出现,因此秘鲁人称此为“厄尔尼诺”,即“圣婴”。除了秘鲁南海岸之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西南非洲、西澳大利亚等地的沿海发生,只是影响程度比较小一些,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冷热失去均衡,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可能与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大气环流变化和含盐量有关。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近百年来已有16次,199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一点推断:厄尔尼诺现象同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加剧的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

厄尔尼诺发生的时间并不固定,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最近一次(1997-1998年)则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1997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将全球气候搅得一团糟,所到之处灾痕遍地:智利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连续的滂沱大雨把这个国家的沙漠变成了花儿盛开、河流湖泊纵横的草原;我国夏季的酷暑中心移至华北乃至东北,出现罕见的“南凉北热”异常现象;印度尼西亚由于雨季推迟,长期干旱,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森林大火;东非暴雨频繁,洪水泛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饱受洪灾之苦,相反南非等地却在经受干旱的煎熬,大部分粮食作物颗粒无收。

当然人们在猖獗的厄尔尼诺面前并非束手无策。各国海洋及气象局对引发世纪性灾难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都进行了及时的预报和预测,并对其形迹进行监测,不断发出最新研究报告,使有关国家和地区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在深入探索厄尔尼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过程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与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 Nina)现象。有人称之为圣婴的邪恶妹妹“女婴”。虽然威力不及厄尔尼诺,但也会给人类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拉尼娜现象也是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是东太平洋沿着赤道酝酿出的不正常低温气流,导致气候异常。其发生频率比厄尔尼诺现象低,上一次较强的情况发生在1988-1989年。

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成为全球科学家的一个长期的课题。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全力以赴,研究这对臭名昭著的“姐妹”引起的种种神秘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家坚信,只要能研究出这些神秘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就能揭示出它们的活动规律,从而有效地对付它们。

第五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教师裴育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演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教后反思】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下载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案(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案(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2课时教案(5篇可选)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2课时教案 课题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教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尤其是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 3、通过练习,熟......

    2017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第3节青春期教学案

    第三节 青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识图分析等学习主动学习......

    声音1-1、3节教学案(2课时)

    第一章声音1-3节教学案(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知道回音测距的原理。 4......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学案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提示与建议......

    第3节 《左右》(最终版)

    左 右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福镇路小学校 李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