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

时间:2019-05-12 21: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

第一篇: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

通过国培网络研修的学习,我在阅读课堂教学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要倡简,内容要精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如若还是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短时间内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教师没有合理的引导,恐怕学生即使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也未必能正确地把握。李老师开篇则通过一个问题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品味主要人物折个性对于授课教师来是很棘手的。山西省名师李秀英在执教时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时是这样教学的:

师:快速浏览第二个故事,看看哪个自然段最能体现蔺相如的智慧,找出最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学生快速地找到了这个故事中的关键句子。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师:请大家找出重点段落中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学生快速地找到了“拼”字。)师:看着这个字,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生:为什么拼? 生:怎样拼? 生:拼的结果怎样?

师: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文后明确了拼的原因,拼的过程以及拼的结果辛勤工作工感悟了人物的个性、品质。)

纵观李老师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之下主动、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问题,解读文本,课堂效率得到了真正地提高。有限的教学时间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

二、如何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

心理学表明:周边人的评价对改变一个的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课堂教学这一实践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行为促进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几节课的教学在这一点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李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当学生找到了蔺相如说的“现在,我离你只有五步远,如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一句后:

师:如果你就是赵王的侍卫,你会怎么说这句话?(一学生读得声音很大)

师:离秦王只胡五步远,需要这么大的声音吗?

(该生顿悟,压低了声音,带着对秦王的愤恨重读这句话。)师:你看压低了声音,也能读出愤怒,但我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来,我来当秦王,你来当着不怕死的蔺如。咱们把当时的情形展示出来!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读出了其中的味道,精彩!)正确朗读蔺相如的这句话是品味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有力突破口。但怎么引导学生走入人物内心,实现朗读再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李老师只是通过一个情境创设性的问题便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进入了文本描绘的场景。在学生第一次朗读不太合理时,教师又是通过一个问题给了学生启发,从而使他们感受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学生在短时间内朗读的进步是于教师及时地启发性评价是分不开的。这正是教师大智慧的体现之处。

三、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文本解读的层次性。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同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至理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心理认知方面有一个层次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李卫东老师在执教《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第二自然段时就体现了这一点:

师:桑兰受伤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谁来读读?(学生读完后)

师:“脊椎骨”在哪?(指一举手的同学)请你上来指给我们看。

(该生上台指另一同学的脊椎骨给同学讲解。)师:(讲解脊椎骨折断后问题的严重)人的下半身瘫痪,哪些事做不了了?

(学生回答)

师:对于桑兰这样一们拥有美好人生的人,后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让你心中怎样?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桑兰的同情。)生:悲痛。

师:请你悲痛地读读这句话。师:什么是“天大的不幸”?(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听到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生:难受。

师:请你读这个句子。

(学生越读越有感情,可见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蕴含的情感。)李老师在这一段的教学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先由词入手,认知“脊椎骨”,了解它的作用;进而感受桑兰遭受的困境,从而准确地感受人物遭受的困境;接着说说听到这个消息后自己的感受,自然地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事物,感知文章的规律,必然能把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得趣味盎然。

总之,这几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大智慧,更加体现了教师对文章本身细致、深入地研读,所以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第二篇:大班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综合评析】

大班额意味着学生人数多、均衡关注难度大。有些学生对教师关注的在意程度更高,一旦觉得没有被教师关注到,容易丧失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作为一个带大额班的班主任,最大的挑战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均衡管理能力和培养学生自立的水平。当然,这些付出如果放在每个学生的一生来看,都是有现实价值的,因为不论学校班额有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超级无敌的大班——社会。在这个大班里,没有哪个人会专门关注谁,也没有哪个人会一直陪伴这个昔日的学生,帮助他解决一个又一个人生难题。当然,从个人角度出发,如果想在社会这个超级大班里获得生存的权利,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我们需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甩手掌柜式”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敢于放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为此,班主任首先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用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育引导。结合上述案例,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以爱的教育引领学生走出心海迷途

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老师说,对于一个班主任而言,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爱的基础上,缺失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难以实现其初衷的教育。

这一点对于一个大额班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一个学生数量超出班主任爱心承受能力的班级里,对学生的爱能有多少完全取决于班主任内心的能量了,正所谓大爱无疆,大爱无敌。解决这一现实性难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学生对师爱的渴求心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从而敞开干涸而饥渴的心灵,接受班主任爱的教育,这是大班班主任的成功方法之一。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每个人都有渴望师爱的心理,要么为了获得教师的关爱,要么为了在同学面前更有面子,所以大额班的学生更愿意变着法子获取来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阳光雨露。巨大的心理渴求诱使大额班学生放弃了许多常规路线,比如课堂上的积极发言,课后的认真作业,考试过程中的力拔头筹,各种活动中的占尽风光,而是采取了一些非常规做法,自认为这是终南捷径,这样做可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所以有的同学上学故意不吃早饭,上课故意大声喧哗,课后主动“作业不做”,考试故意大起大落坐“过山车”,甚至不惜在来之不易的活动参与权上大做文章,故意败走麦城,以此引起班主任的注意。大额班里的学生,有多少人正踟蹰在渴望班主任关注的心海迷途里呢?案例故事里的这些孩子就是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走进班主任的视野,他们的做法是故意不交作业。

那么,如何有力地防止学生的心灵缺氧,引领大额班的学生走出心海迷途呢?不是靠简单地苦口婆心地布道式地展示师爱,或在特定时刻小施恩惠就能奏效。而是必须找准爱心教育的契机,指出上述做法对于解决问题(即引起老师的关注)而言并非最佳策略,而且引起老师的注意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还有更需要关注的问题:积极成长比消极抵触更能引起老师的关注。有了积极的成长,人就好比林间秀木,阳光必然首先照耀着我们自信的脸庞。没有积极成长的学生比没有得到关注的学生更让人叹惋!

二、以均衡教育关怀学生弥补情感缺口

对于大额班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教师的关怀非常渴望,主案例中的几个孩子甚至采取了非常规的措施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对于老师的批评,有一些同学可能是表面上低头认错,内心里暗自窃喜,因为老师终于关注到他们了,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对于这种渴望关怀的心理并没有一个清醒认识,对老师或者是班主任的批评可能还会有一种抵触情绪。

这是大额班的学生心理,是一种现实,是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充分正视、重视的。当然前提是理解这种心理,明白这种心理的根源是班额过大,学生内心感受到的来自教师的关怀不足。这就像自然界中的丛林法则一样,长在丛林中一棵伟岸的大树,把自己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更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便呼吸到更多更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便更多地汲取大地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如果我们的班主任漠视这种大额班里的丛林现象,那么本应充满人文关怀的班级和弱肉强食的自然丛林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局部地区阴天”的情形,就要把自己的教育关怀均衡地播撒到大额班孩子们的心田,以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口。主案例里的朱老师就采用了“点播法”,逐一登记,一个不漏,阳光地带,一个都不能少。

三、以主题教育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意识

在所有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没有哪一项活动是可以完全取代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的,要想把教育效果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最有效、最有效率的方式还是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主案例中的朱老师把教育工作和风细雨地融合在教学工作,这是一种常见的思路,也是一种不错的思路,但是这种工作思路也有明显的不足,就是缺乏系统性,主题的突出性也不够明显。所以这种以往被冠以和风细雨式的教化方式往往只能在点上发挥作用,在面上往往就显得捉襟见肘,力度不足,把这种工作方式缺陷放到大额班的背景下来观察,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如果可以用一个比喻的话,朱老师的方式可能是狙击步枪,一次“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班级主题教育则是集束炸弹,要面向全体,力图解决班级集体的问题。

再者,朱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指导者角色,学生的问题剖析出来之后,朱老师就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固然可以把“这一个”问题解决,但是却不能有助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当然对于“这一个”问题的近亲、“这一类”问题的近邻,都很难发挥作用。这样一来,班主任就必须不断地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得到班主任具体指导的学生也只能懂得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无法做到触类旁通,更难以实现对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自主解决。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接见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对留学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学生是这个广阔世界的未来,最终解决困难的方式还是需要年青一代自主解决,同时就像我们的前辈已经经历和我们自己正在经历的一样,处在这个星球最广大人群中的学生们还需要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所以建议大额班班主任在设计班级主题教育时,既要注意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自主、协作意识与能力。

点评人:尹湘江,南京市金陵中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解决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意图。

第四篇:初中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

数学学习心理学

课程论文

初中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

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学生姓名:邱熠 学号:201202024068

摘要:问题解决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就是问题和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运用问题解决组织教学。

关键词:问题解决、应用意识、探索性、创造性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他说:“数学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公理吗?定理吗?证明吗?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诚然,没有这些组成部分,数学就不存在,这些都是数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数学家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解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引入一些国家的数学课程中。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作为问题解决的数学”是各个年段数学课程的首要标准;英国SMP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有一册就是《问题解决》。在近几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问题解决始终是重要的议题。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第10个专题小组就是“贯穿于课程中的问题解决”。我国许多学者认为,问题解决将对数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问题解决的意义

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简言之,就数学教育而言,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中,问题本身常具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时需要合作完成。问题解决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与机会,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的特征

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①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并且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②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③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现成的公式或常规的套路去解,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找新的处理方法。例如,笔者所教的华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整式乘法公式的教学,对刚进入初二年学习的学生就是问题,教材中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启发学生解决,课题学习中又利用图形的面积举例子进行解决。而这些知识对于学过的学生就不能成为问题。再如,解方程:;①;②;③。对于初

一、初二的学生来说,这三个方程都是问题,因为他们只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方程①不成为问题;方程②由于提取出之后才能化为常规的一元二次方程,因而对于一部分学生将成为问题,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并不成为问题;但一元三次方程③对所有初中生都是问题。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结论的已知和未知可分为练习型和研究型两类。

三、问题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现有的各种初中数学教材版本中,问题解决教学都有所体现。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中设立了实习作业、应用题、想一想、做一做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中设立了试一试、思考、问题、阅读材料、做一做、你知道吗、课题学习等,这些和问题解决思想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要的是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这就是它所强调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材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探索、猜想、发现方面的问题时要侧重于“教”: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不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发现,那样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此外,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方向上,要把好舵,不要让学生在任意方向上去费劲。

(二)打好基础

这里的基础有两重含义:首先,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应用,有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基础的任务,因而不能要求所学的知识立即在实际中都能得到应用。其次,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景、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应看到,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不能削弱而要更加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给学生哪些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问题的关系。目前,《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的确定,已为更好地培养我国初中学生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应努力使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可以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交通、城市建设、居住、饮食等常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其次要把所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教给学生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际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可能也不必要寻找一种固定不变的,非常精细的模式。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

1、首先对与问题有关的实际情况作尽可能全面深入的调查,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

2、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计划往往是粗线条的;

3、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对计划作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4、回顾和总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价。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

1、画图,引入符号,列表分析数据;

2、分类,分析特殊情况,一般化;

3、转化;

4、类比,联想;

5、建模;

6、讨论,分头工作;

7、证明,举反例;

8、简化以寻找规律(结论和方法);

9、估计和猜测;

10、寻找不同的解法;

11、检验;

12、推广。

(四)创设问题情景

1、一个好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

⑴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⑵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 ⑶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 ⑷时机上的适当; ⑸难度的适中。

2、应该对现有习题形式作些改革,适当充实一些应用题,配备一些非常规题、开放性题和合作讨论题:

⑴应用题的编制要真正反映实际情景,具有时代气息,同时考虑教学实际可能;

⑵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它与常见的练习题不同,非常规题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解非常规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⑶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练习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中提供的条件可能不完备,从而结论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弹性。对于这类问题,要注意开放空间的广度,有时可以是整个三维空间、二维空间、扇形区域中,有时也可以限于一维空间甚至若干个点上,把问题的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⑷合作讨论题是相对于常见的独立解决题而言的。有些题所涉及的情况较多,需要分类讨论,解答有较多的层次性,需要小组甚至全班同学共同合作完成,以便更好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分类讨论得到解决。合作讨论题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能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

实际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

502<

3x2.从行程方面:

2x>50 32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

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都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50222<,x>50,x>50÷333x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

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2老师点拨:由x>50÷得x>75

3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

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

5022<,x>50的解.

33x5022<的解集,也是不等式x>5033x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

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 x≤75,又如何表示呢?

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

老师适当补充:“≥” 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2011.2.[2]郭珍贞.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3.[3]南文廷.试论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4]何梅.浅谈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5]李保军.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J].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5.

第五篇:初探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倍受中外教师的关注。笔者也对“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实践,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并注重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反思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最后要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不会用它来解决问题,将很难适应社会。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把解决问题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教学不容忽视。几年来,我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阐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他们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解决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时,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看到把圆柱16等分后,先分成两部分,再将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正好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看了兴趣很大。老师这时问:“看了演示,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学生踊跃发言:这个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是否相等?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它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在圆柱中叫什么?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又如:在解决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自己拿来的圆柱的侧面剪下来,看看是什么形状,再问:“通过操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自己剪下的图形,争先恐后地说:剪下的图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会剪出不同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一样吗?剪下的图形的长(底)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高)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慢慢有了提问题的兴趣和习惯,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题的方法如:1.在知识的“来龙”上找。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2.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那就在此提问。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4.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找。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在此提问。5.在知识的“去脉”上找。如果学习某个知识不了解它的发展趋向,也一样可以提问。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1.建立学习小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教师一方面巡视并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的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以便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2.激励自主探索。既然“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例如:解决“2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的苹果?”这一问题按传统观点是无法解的。但是通过教师的激励,有的学生想:我去学校附近的卖水果的地方问一问苹果的价格就可以解决了;有的学生想:我要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最贵的,再算出买苹果的千克数的范围„„只要学生自主探索,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创造力!

3.注重学具操作。“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皮亚杰语)”。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在解决圆锥体积怎样计算时,学生有的用泥团捏圆柱和圆椎,看到圆锥只用圆柱的泥团量的三分之一;有的往容器里装沙子进行测试;还有在圆锥体里装满沙子封口后放入装着水的长方形水槽里,看水上升的体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教必要的过程和方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计划并随时调整补充;回顾与总结。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5.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时应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

例如:在解决“一根铁丝,正好可围成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15厘米的长方形,宽应是多少?”时,有的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10×4-15×2)÷2、10×4÷2-15等算式。还有的学生有特殊的解题思路,如有的学生想:正方形两条边的和恰好是围成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去掉一条长就得一条宽,列式为10×2-15;还有的学生想: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短多少,用正方形的边长,剪去宽比正方形边长短的部分就得长方形的宽,列式为10-(15-10)。最后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6.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不唯一的,答案也并不唯一,现实生活是这样,解决问题更应该这样。因此,在解决问题中,教师除了提倡解法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解释其合理性就行。

例如:在解决“小明有30多枝蜡笔,妈妈又买回24枝。现在小明大约有多少枝蜡笔?”有的学生说:“大约有50多枝,因为小明原来可能有31、32、33、34、35枝。”有的学生说:“大约有60多枝,因为小明原来还可能有36、37、38、39枝。”学生说的合情合理,答案也就不是唯一的了。

7.注重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去反思: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解题技巧?你思考时错在哪里?你是怎样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的?„„使学生在反思中前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请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1.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测定等。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家数数爸爸妈妈钱包中的人民币有多少,是怎么数的;帮妈妈去购一次物,记下你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你给营业员多少,找还多少,你一共用了多少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

2.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学科之间要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许多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其他学科知识也为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了有关垂线的知识后,学生能运用到体育课上来测量跳远;学了有关对策论的小知识后,学生能够理解语文课《田忌赛马》中田忌的对策是唯一能够取胜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我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颜遐遗、苏志强.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一期.[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朱募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下载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微问题解决写作样条

    写作参考样条 68 对话描写教学怎样更有创意 【问题描述】 星期四下午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看了看同学们,然后微笑着说:“学校决定明天组织大家去春游!” “太好了!”同学们大声......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当代著名数学家P.R.Halmos)。问题解决亦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其不同的意义。自80年代始,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性数学教育......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三)教案 大坪小学 邓丽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科教材第29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求最多或最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全过程,掌握这类问题的特征......

    语文教学微问题解决写作(共5则范文)

    写作参考样条68对话描写教学怎样更有创意【问题描述】星期四下午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看了看同学们,然后微笑着说:“学校决定明天组织大家去春游!”“太好了!”同学们大声喊了起来......

    问题解决

    1、 每袋化肥48千克,3袋化肥大约重多少千克?2、 每框梨重32千克,6框梨大约重多少千克?3、 小红每分钟走63米,5分钟大约走多少米?4、 汽车每小时行驶87米,3小时大约行驶多少米?5、 小......

    问题解决范文合集

    先拍摄后付款问题: 1早上服务客人退款沟通问题!解决方法:早上客人来店必须在一楼吧台确认客人姓名,安排门市每日值班负责处理客人退款问题和交接到化妆部手里。 2拍摄中途签字......

    XP系统中滚动条问题解决大全

    XP系统中滚动条问题解决大全 P系统中滚动条问题解决大全xp滚动条不停的滚动进不了系统,系统到XP滚动条死机,系统到XP滚动条黑屏蓝屏,xp滚动条时间太长,这些问题都是网友经常遇到......

    浅谈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特点

    浅谈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特点 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