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智教学、和谐共生”的语文课堂是这样炼成的
“情智教学、和谐共生”的语文课堂是这样炼成的
摘 要:“情智教育”是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情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写的人。既要侧重情感的发展,又要侧重智慧的发展,双管齐下,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情感与智慧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智慧设计;情感铺垫;探究解疑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开始。”情感素养是人的所有素养的根基。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我们提出了“情智教学”的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
“情智教学”是指教育者动用积极的情感、灵动的智慧和受教育者的情感、智慧产生碰撞,从而和谐共生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在实际操作中,“情智教学、和谐共生”的语文课堂我们是这样炼成的。
一、课前――智慧设计要入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用一生备一节课。今天,我们来理解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用一生的智慧去备好一节课。
课前要做好三备:一备――用宽广的胸襟备教材,二备――用爱的智慧备学生,三备――用审视的眼光备自己。
接下来我要着重谈一谈课中的“四情”教学。
二、课中――本色展现应重情
1.蓄情:情感铺垫
有诗云: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情感铺垫是教学的前奏曲,定的是一节课的基调,一节课的成败与否,这个环节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前情感铺垫,选择怎样一个切入点,老师们通常会使出浑身解数,有创设情境的,有做手语操的,有看图猜诗歌的,有做趣味游戏的,有从名字开始聊起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触情:探究解疑
学生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所产生的情感、情绪反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习,或读、或思、或试、或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情感得以生成。首先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另外,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学习之中。
主要方式有:
(1)读。通读、读通文本,通过“画、查、批、注”等方式,把握文本中的关键知识,即所学知识的基本点、重点、疑点、难点。
(2)试。尝试记忆,尝试质疑,尝试解答,尝试动手。
(3)思。思差异、思疑惑、思联系、思变化、思规律。
(4)悟。总结体验感悟,上升至思想,做到举一反
三、举三反一。
3.融情: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挖掘学生生命中的潜能。只有这样,课堂上学生才能释放生命原本应有的活力,张扬自主的个性。通过老师真情的流露、学生真情的表达,实现师生间高度融情、和谐共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坚持“以情促智”策略,力求达到以情激情、以智启智、情智交融的“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基本操作方法有:
(1)辩论式交流: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了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师生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师生、生生产生共鸣,达到情智交融。
(3)拓展式交流:学习要注意对当堂目标的落实,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越课堂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多元化的,是丰满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养情:延伸运用
教师的情感铺垫、智慧设计,学生的各抒己见、分享交流,如行云流水,也许他们会沿着老师预设的教案顺利前进,直到到达教学目标的彼岸。积累知识,升华情感,一切都顺理成章。还应以当堂练习的形式,来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情感,使其情感转化成学习的动能和行为的意志。
主要操作方式有:
(1)迁移表达:以习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延续课中的情感。设计习题引导学生联想、创造,将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开发出来。
(2)活动创造: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再次参与,使学生的情感、情绪、情怀等在活动中进一步表现出来。
他们或许会将课堂上的生成带到课外津津乐道,争论不休,或许会带给家庭,分享自己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三、课后――知情变行再升情
1.用研究的心态面对每一堂课
教师要把研究作为生存的方式,研究与教学齐头并进,教学与研究双向发展,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成为教师职业存在的新方式。我校的“便签式”评课、“便签式”反思,即教师每节课上完之后,有一点想法及时记录在便签上,就是提倡教师用研究的心态面对每一堂课。
2.课已终,意犹在,情未了
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教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狭小的学校和课堂,而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尽可能把视野投向社会,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的情智在课余也能得到延伸。
参考文献:
林国才.以学生为本,构建情智共生的和谐课堂[J].职业,2010(03).编辑 赵飞飞
第二篇:让情智共生走进语文课堂
让情智共生走进语文课堂
——蒲州中心校西厢小学 杜建霞
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更应承当起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怀特海说:“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知识是通过外在获取的,而智慧是个体内在生成的。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帅知识!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教师不仅教知识是肯定不行的,教师要通过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去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生成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呢?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认为: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情感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之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连翩,奇思异想,层出不穷。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要达到“心心相映”的美好境界,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感,还要有教育的智慧。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满情感,会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智慧,会使学生主动走进教材,走近教师,积极与教材、教师进行对话,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 发展。
一、入境------启动情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的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在课堂伊始,就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 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情智。
如《黄山奇石》一课,在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课题后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起手说最想知道黄山上有哪些奇石,那些石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正在同学们如此急切的时候,大屏幕上一段录像把学生们带到了心驰神往的黄山。此时,我们可以想象这节课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了。再如《荷花》一课,上课伊始,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大屏幕上一大片娇艳的荷花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视觉、听觉两方面上美好的感受更带来了美好的心理感受,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怎能不涌动出澎湃的情感呢?当学生的情感涌出,课堂在情感中开始,他们才会自然地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氛围,走进教材,主动探索知识。
二、感悟---------生成情智
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 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感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过程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一、初读感悟,引发情智
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的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 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正确、连贯地表现出来。
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中,我说这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是否把字词读准了,把课文读通了。(屏幕出现课文中的主要词语)指明读。词汇是语文的基石,任何阅读教学都不应该忽略,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可以总结出学词的三步骤:一读准确、大声,二读出意思,三记住难点笔画,而且每个步骤都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和有效的示范与暗示帮助理解记忆。同时,针对孩子容易写错别字的问题,老师特别在难点笔画上提示,并让学生及时练笔巩固,培养他们观察识记难点笔画的好习惯。最后又让孩子接读成语,即学即测,生成显得迅速而 富有成效。教师的感情范读,也能准确地传情会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声传情,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二、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时,我问学生,她能理解父亲的做法吗?伤心的琳达,不满的琳达,不理解的琳达。让我们来听一听琳达的心声。指明分别读伤心的琳达,不满的琳达,不理解的琳达。同学们,面对父亲的做法,琳达不理解,很不满。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咱们再往下看,当琳达长大了,爸爸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时候,琳达感到怎样?(感到自豪)最后,当听到女儿也希望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时,琳达感到„„(无比的骄傲)。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阅读要有个性化的体验,这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体验”和“个性化”。体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角色感受,它不仅能再现人物表面的言行,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利用角色体验的作用,为学生呈现了文本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真实地接近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感受。有了充分的体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然个性了、丰富了、多元了,譬如“惊讶”、“痛苦”、“生气”、“不同意”、“不理解”等等。老师在交流中并没有束缚孩子的思想情感,而是引导着他们共同体验更多、更复杂、更打动人心的感受。可见,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丰富的,教师应注意 挖掘,让课堂保持在情感中发展。
三、表达----展现情智
通过课堂伊始的激情导入,通过课堂之中的以情激情,学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是水道渠成。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灵动的火花 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时,我说我们为父亲的做法感到骄傲。父亲的内心深处和妈妈一样,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和希望。他们多么希望什么?(多么希望哪些盲人能够早日重见天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父亲的话是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而老师的追问“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又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自我思索。不管孩子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他们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认识和理解。而父亲的言行正是学生最好的心灵对照,从他的话 里,孩子们领悟到了奉献的意义与美好。
四、交流-----发展情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 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学生的情感以通过朗读倾泄出来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了,深 情而充满鼓励的总结,可以把学生的情感延伸到课外。
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时,课文结尾处,我讲述了温迪的意外车祸后,说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请提起你的笔,快速写下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作为《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结尾。抒写自己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读成长长的故事,一种情感可以生成无尽的感动。拓展,为文本的湖水投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温迪的意外车祸,那封沉甸甸的感谢信,在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崇敬地讲述中,温迪的美丽心灵连同那只可爱的马儿一起印入了同学们的心。情到深处自然流,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排比句式的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和“工具”又 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以上可以看出,通过老师深情而充满鼓励的总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从而又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那么,语文课堂也就 在学生的这种愿望下得到了延伸。
总之,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考;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只有让“情智”之花在语文课堂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常“艳”不衰!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新世纪的人才。
第三篇:情智互动 言意共生
情智互动 言意共生
——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课题成果展示会《穷人》评课稿
文登市实验小学
杨昱婷: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我们观摩了邹勇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周一我们已经召开了课前会议,会上,邹勇老师进行了说课,在坐老师积极互动,完善了邹老师的教学设计,同时还确定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与教师顾及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时间分配及目标达成度”四个观察点;王海侠老师和王莉萍老师还结成了合作观察共同体,针对一个观察点,进行分工观察、合作研究。下面,首先请邹勇老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邹勇:大家好!《穷人》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浅显易懂,但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是学生独立学习很难发现的。所以,这堂课,我着力引导孩子们在理解文中人物“大爱”、“博爱”的同时,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初步感受大家的语言魅力。另外,这节课我也力求实现“生本高效”,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教师教了也学不会的不讲,谨慎取舍教学内容,尽力做到长文短教。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比如,教师放手不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到位,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语言文字的训练过少、教师评价不到位等等,还请在座的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杨昱婷:刚才,邹老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课后反思。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自己的观察点,结合观察记录,对本节课进行点评。谁先来?
田晓玲:我先来吧!我选择的观察点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本节课邹老师共进行了31次提问,其中,有效提问24个,占所有提问的74.4%,低效提问1个,占所有提问的3%,无效问题4个,占所有提问的12.9%。在有效提问中,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问题有22个,如:上课伊始,老师提问小组长“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在品读描写渔夫的段落时,教师提问“大家读读这两句话,对比一下用哪个词更好?好在哪?”等等,这类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散性问题有2个,如:“桑娜的这一想法,还体现了她怎样的心情?”“西蒙临死前僵硬的手到底要去抓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过,邹老师说,桑娜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表述含糊(其实是一次无意义的重复)另外,“对不对?”“是吧?”,这种简单呼应式的提问,应属无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总之,教师提问是一门艺术,让学生——能够思考是基础,愿意思考是前提,深度思考是关键,学会思考是目的。这节课的教师提问,邹老师正是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邹勇:刚才田老师提到的“对不对?”“是吧?”的确是我教学当中的口头禅,这样的提问对学生而言毫无思考价值,而且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显得啰嗦,我一定努力改掉。
初朝霞:好,我再来说一说吧!本节课,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观察,下面,我结合观察的内容作简要分析。本课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是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二是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第一次用时3分钟,第二次用时7分钟。短短的时间内,小组长能迅速组织小组成员有条不紊地听写、朗读;抽写完毕后,大家能迅速找到对应的合作伙伴批改,并主动订正;一位同学朗读,其他成员有的指着书上的句子频频点头,有的适时说出自己的不同理解;交流成果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一句的交流形式,无不体现出小组同学已经形成了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可贵的是,同学们能把小组中解决不了问题,如“啸”字最后四笔的笔顺、“自作自受”中“作”的读音写在黑板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出师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找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我还发现,每个组长手中都有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卡”。(我特地跟学生要了一张,给大家展示一下。)在这张表格中,既有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又有对合作方法、合作态度的评价,这样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其实,除了生生评价,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评价和指导作用,也非常重要。这节课邹老师参与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更多的只是倾听,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子,听一听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看一看小组的交流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杨昱婷:初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小组学习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从面上来说,我们先指导哪些小组,后指导哪些小组,需要教师认真观察,迅速确定帮扶点;从点上来说,教师要深入帮扶小组,迅速了解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进行有效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根据自己了解的学情,确定下一个环节的主要发言人,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好,谁来接着点评?
张海芳:我来说一说吧!我的观察点是:学生参与度和教师顾及面。本节课,学生单独发言的总次数为45次,人均次数为次。其中,发言1次的有1.25个人,2次的有12个人,3次的有7人,4次的有6个人,5次的有1个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而且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种面向全体、以生为本的课堂,正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要义所在。除单独发言外,本节课学生之间的交流5次,小组讨论2次,上台板书或小组展示2次,可以说学生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此外,学生的参与品质也很高。以第9段的学习为例:集体默读时,同学们能够沉下心去读出自己的感悟;小组朗读时,他们能够感情投入、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体验;集体交流时,他们能做到认真倾听、互动指导,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顾及面。从行走路线来看,本节课邹老师基本上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但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如靠近教室西南侧的学生老师有所疏忽,这也给我们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莉萍:我再来说一说吧!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和王老师组成了合作观察共同体,以“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和目标达成度”为观察点,进行了课堂观察。邹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板块:检查预习和探究质疑,评价反馈蕴含其中,拓展延伸课后进行。其中,检查预习用了11分钟,占总时间的26.8 %;探究质疑用时30分钟,占总时间的73.2%。这样的时间分配,为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有力保障。邹老师,我想了解一下,检查预习和探究质疑两大环节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您能说一说吗?
邹勇:“检查预习”的具体目标是: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给学生识字、积累词语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解疑”部分的具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深刻感受穷人的“善良”,初步学习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王莉萍:好,围绕邹老师所说的目标,我们首先来看检查预习环节,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穷”字,渗透了“看字形想字义”的识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啸”、“自作自受”的集体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通过“学习星、倾听星、指导星”的反馈情况看,虽然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不错,但在倾听别人发言和指导同伴学习方面,还有待于继续培养。此外,邹老师在充分掌握文本特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概括主要内容,也得到了很好的收效。可以说,这一环节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发展。王海侠:为实现“探究解疑”环节的目标,邹老师由学生的集中关注点“忐忑不安”一段入手,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交流读、模仿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桑娜的复杂心情,理解“忐忑不安”的丰富内涵。“自主学习记录单”的使用,可谓是“一举多得”:“桑娜 的想”——这一空白处的填写,促使了学生对句子的深刻感悟,提高了学生的用词能力,同时也为他们运用朗读更好地表达情感提供了帮助。紧接着,邹老师又以学生的个性感悟为生发点,和学生一起探究桑娜产生复杂心情背后的原因。由“为什么自责”引到“家庭穷苦”一段的品读,由“桑娜到底害怕什么”引到“对渔夫描写”的品评;由“他们到底是为了谁?”引到对“西蒙伟大母爱”的感悟,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是,无论在哪一段落的学习中,邹老师都以“文本”为例子,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托尔斯泰在写作上的精妙,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王莉萍:为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还准备通过“课后检测”和“课后访谈”来进行,每个项目随机抽取10名同学参加。“检测”主要有两个题目:一是分别写出两个表现“环境描写”、“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的词语;二是描述一个情境:课外活动时,小明不小心打碎了班级窗上的玻璃,他徘徊在教室门外,忐忑不安地想——让学生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访谈”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本课中,你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准备怎样解决?二是讲述文登市十佳市民——清洁工李玉坤资助孩子上学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课后检测”主要考查“知识目标”的达成度,“课后访谈”则主要考查“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度。当然,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准备把这项工作放到下午进行。
杨昱婷:两位王老师说的多好!“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就应该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就应该严格落实目标达成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各位老师,刚才我们围绕邹勇老师的《穷人》一课,从不同的观察点,交流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帮助邹老师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思考因钻研而深邃,交流因碰撞而精彩!希望本次的课例打磨活动能给大家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谢谢大家!
第四篇:段落是这样炼成的
段落是这样炼成的【想一想】:怎样把段落写的具体、形象、生动?
【你知道吗】
段是依据整篇文章表达层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以通篇各段而言,是各有所职;以全篇而言,又按照一定的关系,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段是文章构成的基础,以同属于一个中心思想的一些句子连结,完整的表达一个意思。文章技巧也多体现在段的变化上,把段写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否则,即使主题、内容、文辞再好,终究是杂乱无章。
【怎样写好一段话】
用关键句写一段话
说明:关键句用在阅读方面,可视为一段话的段落大意;用在作文方面,可视为段落纲要。根据纲要,再寻找相关材料剪裁、加工,成为铺陈这句话的具体内容。用列举的方式写一段话
说明:在练习写人、写事、写景、写物时,为了要丰富写作内容,常会用到列举的写法。当相同的事、物、景象用,有不同的型态表现时,给予恰如其分的描写,尤其要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如: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左到又、由内而外、由主要到次要、由部分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等,只要能掌握主题,注意顺序列举的写法,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更具说服力。
用微观描写的方式写一段话
说明:描写动物、物品乃至于人物外貌都是在具体描写其特点,必须经过细心的观察,才能掌握其整体、局部和细节的特征,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才能深入、真切、具体的描述。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一段话
说明:一段话当中既写事又说理,事与理要有紧密相关,才可收相辅相成之效,用事例来说明道理或用理论来印证实例,可以成为进入说明文与议论文的跳板。
(五)把经过写条理
1、有条理的叙述一件事
要点:(1)写明是一件什么事。(2)写明事情的时间(3)写明事情的地点(4)写明谁参加了这件事(5)写明事情的经过。(6)写明事情的结果。
2、写一段自己喜爱的活动:
要点:(1)写出自己喜欢干什么?(2)写出为什么喜欢干这个?(3)写出是怎么喜欢的。
3、写一段自己的思想活动
要点:(1)写明发生一件什么事。(2)写明和自己有什么关(3)写明自己当时的想法。
(4)写明事情的发展变化。(5)写明事情变化后的新想法,用神态动作来表现。
4、写一段自己喜爱的一件东西
要点:(1)写明喜爱什么东西(2)写明外形什么样。(3)写明它什么地方使人喜爱。(4)写明喜爱它的表现。
5、写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家庭
要点:(1)写明自己家庭的住址(2)写明自己家庭的成员。(3)写明自己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情况。(4)写明自己家庭成员的特点。
第五篇: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新密市直第三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萦绕心中的情结----理想中的课堂充满情智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管理,我们对课堂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希望课堂上老师能激情澎湃,灵动机智,游刃有余;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在愉快和谐中,思维的河流在汩汩地流淌,智慧的宝库在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在茁壮地发芽。师生身心愉悦,精神饱满,不知不觉的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解决问题,带着笑容与满足步出教室,投入轻松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教师教的优质、高效、幸福,在没有过重课外辅导与质量压力困扰的教育氛围中度过几十年职业生涯;学生学的主动、轻松、愉快,生活多姿多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与成长的精神家园。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来自课堂的挑战和思考
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堂了无生机,还处于低效状态。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之间有的是知识传递,而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死气沉沉,教师严肃紧张,低效劳动,无效劳动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埋下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隐患。教师教的劳累,在沉重的压力下体会不到事业的乐趣;学生学的辛苦,品尝不到学习的幸福。课堂教学的劣质、低效,成了制约师生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瓶颈,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需要情智共生的课堂
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育人、育人爱心”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课堂是落实“爱心育人、育人爱心”办学理念的主阵地,情智共生课堂是播撒爱心,培养爱心的有效载体。
4.众里寻他千百度-----与情智课堂邂逅
几年前,在郑州农大的礼堂里,我们有幸听到了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老师的观摩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充沛的情感,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引导,对学生恰当而又真诚的鼓励点燃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富有成效。整个课堂学生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放光,小脸通红,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蓦地,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理想课堂吗?后来,通过网上深入的学习,我们对孙双金及他的情智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构建我们的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心与信心。为不让情智教育这棵“淮南的橘”到了新密以后变成“淮北的枳”,我们因地制宜,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二、模式的详细解读 1.理论依据:
(1)当代教育的呼唤
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情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写的人。人是由一撇一捺支撑起来的,这一撇上应该写着“高尚的情感”,那一捺上应该写着“丰富的智慧”。一撇一捺有一个交叉点,就叫情智交融,和谐共生。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健全的、大写的人。“情智课堂”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大写的人。
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教育的两大领域------情感领域和智慧领域,并且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人的发展要求情感和智慧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我们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最高理念就是“情智交融,和谐共生”。
(2)新课程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和技能”,二维是“过程和方法”,三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以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纳入“智慧教育”范畴,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纳入“情感教育”范畴。因此可以说,“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理念不约而同,异曲同工。
(3)心理学研究理论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之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连翩,奇思异想,层迭不穷。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教学如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该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认知方式做事。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主义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他们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不以权威、指导者自居,其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条件,教师只起到顾问、咨询服务的作用,他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该理论要求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2、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起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因为无情的教师教不出有情的学生,无情的教学创造不出情智的境界。
(3)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也是重要原则。因为没有思想的教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智慧的教师也撞击不出智慧的火花。
3、情智课堂的外显特征
情智课堂在学生的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3、情智共生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与环节设置:启动情智-----生成情智------展现情智----发展情智
4、应用范围:语文、数学
语文学科
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情智。
--------操作说明: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像,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感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过程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操作说明:
(1)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尝试读好:
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的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正确、连贯地表现出来。(本环节相机检测学生掌握生字、多音字、词语等方面知识的情况)
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情怀,感悟文中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课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与技巧。
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把相关的知识点以问题、填空、作业的形式适时呈现,当堂掌握。)
交流-------展现情智
--------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表达----发展情智
--------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
(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运用能力。
(2)想像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像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像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当然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要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情感性体验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