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七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勇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讲义
勇气
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爱正义的感情,树立和平信仰。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议论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勇气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小结:从刚才几位同学的讲述中,我认为他们确实是勇敢的,他们有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他们是有勇气的。不过,勇气的内涵远不止这些。那么,什么是勇气呢? 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今天我们就从美国作者狄斯妮的小说《勇气》这篇课文,来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普通妇女表现出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板书:勇气 狄斯妮)
(二)、简介背景:(多媒体展示)
(三)、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1、识记生字词;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爱正义的感情,树立和平信仰。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多媒体展示)
要求:
1、流畅朗读课文,标画生字词。
2、简要概括课文内容。(提示: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师总结。
(五)、再读课文——点击人物(20分钟)(多媒体展示)
快速跳读课文,标注描写美国伞兵,法国妇女二人的关键词句,分析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1、美国伞兵——(提示:美国伞兵遇到了什么麻烦?他怎么做的?表现了他的什么勇气?)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2、法国妇女——(提示: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方面分析。)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法国妇女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对和平的渴望与信仰,正是这种信仰,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位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的惨烈环境中仍然保持着镇定与善——毫不犹豫地再次收留了他。法国妇女的勇气来自她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平是人类的一大主题,维护和平是人类的美好品质,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这位法国妇女的“反常行为”,才能领会她所表现出的勇气。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体现出人物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三读课文——合作探究(5分钟)
文中空军将领对法国妇女的评价是什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多媒体展示)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回答,老师总结。
(七)、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本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两位主角的勇气各是怎样的?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和难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老师小结:①美国伞兵的拼命勇气,②法国妇女的不怕牺牲勇气。
(八)、心灵对话:(3分钟)(多媒体展示)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心的话写出来。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写50字左右的片段。
(九)、总结全文。
(十)、板书设计: 勇气
狄斯妮
美国伞兵: 拼命的勇气
法国妇女: 信仰和平的勇气
第二篇:山东省七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解析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品读语句,感受雪景之美 2.反复朗诵,体会作者之情 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词文大意 难点:
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 雪》。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雪景之美;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之情。
三、初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1、先由学生试读。
2、出示字词,由学生认读。师生共订正(提示学生多音字读法)
3、齐读字词两遍。
4、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和停顿。
5、学生练习朗读,展示、评价朗读。
四、译读
要求:边读边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先打个问号,然后和同位讨论,仍解决不了的,师生再共同交流。在理解文意基础上齐读全词。
五、品读
出示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引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写作的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结合背景品读语句,感受北国雪景美,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仿格式说话:
我从______一字(一句)中,读出_______的雪景。
我从______一字(一句)中,读出作者______的情感。要求:默读课文,标划字句,思考、并做旁批。
3、合作展示,师引导、点拨,并适时朗读指导。
4、归纳主旨
5、有感情地齐诵全词
六、结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更应努力拼搏,奋发有为,把如画画的江山涂抹的更加美丽!
第三篇:山东省七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父亲的退休生活》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解析
父亲的退休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退休生活.感受伟人高雅的情趣和伟大的人格。2.体会作者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赏析文章包含深情而又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为红色江山冲锋陷阵的军人
一个为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领导人 一个为“文革”医患疗伤的医师
一个让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强国的设计师 他是谁? 二 伟人简介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三 写作背景
四 板书课题《父亲的退休生活》 五 作者简介
邓林 当代画家,邓小平的长女。1941年出生,四川广安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画师、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六
(一)速度课文,疏通字词
搀扶()嬉水()呛水()
痒痒()韵律()无边无垠()
(二)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说说本文主要写了邓小平退休生活中的哪几件事 父亲的退休生活
看书:消遣、休息、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散步:锻炼身体,思考问题。
游泳:锻炼身体、挑战自然、挑战自我。
小组活动,从文中找出邓小平读书、散步、游泳时的句子,品味这些描写表现了邓小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我从文中()读出了()的邓小平。”
(三)体会下列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爸爸散步非常认真,不偷懒、不取巧、不抄近路(对父亲的敬仰,赞美之情)
(2)岁月无情,1992年爸爸已经八十八岁了(对父亲的疼爱)
七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写“父亲”邓小平退休后的看书、散步、游泳等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代伟人高雅的情趣和伟大人格。
八 谈一谈:学习了本文,谈谈你有何收获。
第四篇: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渗透”、“潜移默化”,使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开启心扉,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总共五篇文章,主读课文中,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先生的秘书涂元季写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当代作家李辉写的《梁思成的故事》;“比较·探究”中是邱仁宗的《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拓展阅读选了西班牙当代作家恩里克·科佩里亚斯的《我们这双手》,方敏的《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篇主读课文,是关于科学家的纪实性文章,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科学家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适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思想熏陶和人格培养。
我们知道,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课文只是起了一个例子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通过每单元主读课文的教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下面,我就以本单元的主读课文《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梁思成的故事》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熏陶,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是纪实性的文章,记载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事迹,文字朴实,却真实地表现了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先用多媒体投影以下内容,来介绍钱学森的生平: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招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学生了解了钱学森的生平之后,接着为学生简介对钱学森的评价。评价是三方面的:一是国家对他的评价,二是对手对他的评价,由此转入第三个方面: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对他的评价,进而导入课文。我是这样来向学生介绍的: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当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钱学森的生平和科学成就,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之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学生就可以总结出: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不搬新房。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遍读,要求学生重点品读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互相讨论、互相补充,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样,学生就能总结出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之后,我又进一步提出疑问:文章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来表现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为什么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这些表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和他在科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有关吗?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从而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最后,教师作一小结:“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我们国家、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钱学森一样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学者丁肇中的故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科学领域,探索科学奥秘,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去领略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与前篇一样,也是关于科学家事迹的纪实性文章。文章选取了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几件事来写,表达了对梁思成的崇高敬仰和深深惋惜,以及对这位建筑大师的热情讴歌和高度赞美。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都非常熟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庄重、大气、明朗、富丽堂皇,象征着国家的神圣和庄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气魄和精神。大家知道它的设计者是谁吗?
梁思成就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不仅如此,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梁启超的长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人,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李辉写的《梁思成的故事》。这篇文章,作者是运用散文笔调,来叙写梁思成的生平事迹,来表达对梁思成的景仰之情的。因此,学习本文,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然后让学生重点品读能体现梁思成正直无私品格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关键词和句子,从而更深的来了解这位建筑行业的泰斗。
这样,提出这两个学习目标之后,就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所记叙的梁思成的主要事迹:一是梁思成险攀应县木塔;二是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城。
文章思主要就写了这两件事,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学生简要概括之后,就转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上。
这篇文章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虽然都是纪实性的文章,但第一课是用朴实的语言来叙述故事,表现钱学森高尚的精神境界;而这篇文章,却用散文化的抒情笔调,直接表达作者对梁思成的敬仰之情。因此,重点词句的品读可放在作者对梁思成的描绘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上。
如作者描绘当年梁思成险攀木塔的情景:“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接着,是作者直抒胸臆地评价:“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而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学生找到这两处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品读,思考、探究、讨论之后,就能明白梁思成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木塔,正是缘于他把古建筑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缘于他对建筑文化的痴迷,这也正是他无私品格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由此,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下文中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城这一举动所体现出的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了,“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这是作者对这位建筑大师的热情讴歌和高度赞美。
现在,北京正在准备修复当年梁思成奔走呼号未能保护的古城门楼。如果梁思成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哪?请就此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梁思成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精神和浓厚历史责任感的人。
以上这些教学程序的安排,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人文思想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伟大人物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精神世界,美化心灵,指导言行。
第五篇:七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精
《繁星》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 2 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附: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二、《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板书设计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有一夜 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