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动与静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1.词汇与运动。
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合理即可)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2.音乐与运动。
展示: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教材P14图 2-4),请同学们聆听。
4.绘画与运动。
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教材P14图 2-5),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小组。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1(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教材P15图 2-6)
②同步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教材P15图 2-7)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
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
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
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板书设计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二)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反思
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全班通过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的不完整性,鼓励小组内争论“怎样描述这话才具有准确性”。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
第二篇: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2.1 动与静-文档资料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2.1动与静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分析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竞赛法。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师: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师: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升起、升高、爬升、跳跃……(上升运动)生乙:下落、下降、下沉、降落、下潜、垂落、下跌、急降、扑通坠落、倒下、摇摇欲坠、低垂……(下降运动)生丙:急旋、回旋、转动、环行、兜圈子、旋转、扭转、自转、绕转、盘旋……(回转运动)生丁:摆动、振动、抖动、摇动、颠簸、颤动、摇晃、颤抖、晃动、波动……(振动运动)
第 1 页第 1 页 生戊:小跑、飞奔、驰骋、跑步、迈进、漫步、蹓跶、爬行、蹒跚、跳起、前进、急速、飞速、迟缓、缓慢……
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2.诗歌与运动。
师:请你说出与运动有关的诗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涛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描写了登楼远眺看见远方太阳,黄河流水的运动情景,读此诗,人们联想远方正在发生的一幅绚丽多彩、气势雄浑的运动景象:一轮落日正缓缓沉下,远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全诗含义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生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诗句描述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
生丙广”“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二轮抢答获胜小组。3.音乐与运动。
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聆听。
师:你们听了二、三段,四、五段,七、八、九段后各有什么感受?或你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请大家抢答。
生甲:
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泼滴沥,响彻空山。
生乙:
四、五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澎湃之观,具蚊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凡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生丙: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漩伏微讴,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音乎!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三轮抢答获胜小组。
师:请两位同学起来唱古琴曲《流水》的第一主题旋律,并给小组加分。4.绘画与运动。
师,古今画家都想法在静止的图画上表现运动。16世纪的画家和作家在论绘画艺术时曾说过:“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生甲:用色彩表现运动。
生乙:用线条表现运动。
生丙:用形态表现运动。
第 2 页第 2 页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4轮抢答获胜小组。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师:请大家阅读P17,小明看到的情景。想一想小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为什么说花花运动得真快? 生:阅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以树为参照物。
生乙:以院墙为参照物。
生丙:因为小狗花花的位置发生改变。
师: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
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
②同步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
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
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
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16 作业2、3、4。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二)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第 3 页第 3 页(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 4 页第 4 页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
1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绘画基础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现代建筑、铁塔等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的图片,收集有绽放的礼花、荡漾的水波、飘舞的雪花等景象的资料图片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出示一根彩线,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状态,并用线条的形式把它记录出来。
观察一张方形纸飘落和乒乓球跳动的轨迹,用线条把所看到的轨迹画下来,体验线条给我们的直觉反应;
2、除了这些线条,你还会画什么样的线条,试着画一画。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将这些线条简单分类:直线、曲线。
2、思考并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哪些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直线;看到曲线,你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说一说生活中的曲线。
3、(1)欣赏生活中具有直线和曲线特点的物体:台阶、树林、流动的水、体操表演、礼花、荡漾的水波、飘舞的雪花等录像或图片;
(2)说说这些景致适合用怎样的曲线来表现(如礼花适合用弧线来表示;水波的线条流畅而温和,可用波浪线表现;雪花飘舞的线条轻盈而有些散乱,适合用浅色并且比较毛糙的线条来表示……)
4、学生讨论,直线和曲线会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觉。
平直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建筑物的垂直线,会给人静止、稳定的感觉,在绘画中,如果我们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平直的线条;(美术教案)相反,曲线带给人们一种流动的感觉,如果你的画面需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曲线。
5、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直线与曲线。
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敦煌的飞天壁画等。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6、欣赏书上的图片,结合刚才欣赏的图片,学生讨论:怎样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三、创作阶段。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思考如何表现并交流。
1、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可用绘画、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2、学生讨论并交流他们认为适合用直线或曲线来表现的主题,教师将合理的部分演示出来。
学生绘画。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业展评:
说说你对同学作品的看法,有什么地方画得比较好,什么地方值得修改。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
小结。
六、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
2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电扇,多媒体。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
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1.举例探讨
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
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运用多媒体演示孩子“荡秋千”的片段。
提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3.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拓展活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完成(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秋千上的人 静止 地面上的人 运动
秋千上的人 运动 地面上的人 静止
2.研究的物体 乘客 乘客 参照物 地面、树 司机、汽车 位置是否改变改变 没改变 动或静
动
静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四章 第一节 光的反射教案2 (新版)沪科版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3.能在实际中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黑白各半的16开的纸、薄玻璃板,跳棋子、光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J2501型光具盘、手电筒。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是有倒影的桂林侗族的风雨桥;一幅是跳舞的女孩在练功镜前矫正姿态„„
师:平时,我们在哪些还见过类似的现象? 生甲:早亡起床在梳妆镜前梳头;
生乙:超市里货架后面放的镜子里也有同样的货物; 生丙:测视力时通过前方的镜子来观察视力表;
师:以上都是平面镜成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板书:第二课时 光的反射(二)
二、新课教学
师: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外形、构造、成像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
生:仔细观察平面镜。
师:从第二组第一位同学开始轮流依次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发现,注意听清别人的发言,不能重复。
生甲:平面镜的表面是平的,非常光滑。
生乙:平面镜是由玻璃做的,背后镀了一层东西。
生丙:平面镜可以成像。
生丁: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一样的。
生戊: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生己: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远小近大。
生庚:平面镜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
师:同学们的观察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外形特点、材料特点、成像特点,对于平面镜成的像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像的大小和物一样大吗? 生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吗? 生丙:平面镜是如何成像的? 师:你们猜呢? 生丙:像的大小和物一样大。
生丁:像到平面镜距离跟物到平面镜距离不相等。
师: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探究。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观察,写出你认为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根据你的假设,思考你该怎样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研究,记录实验的数据和现象,归纳平面镜成像特点,下面按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探究,答疑解困。
师:好,实验做完了.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进行交流,每一小组派一个同学发言,说明你用什么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生甲:我们用了两个棋子,一个A放在薄玻璃板前的格子纸上,用另一个棋子B移动使它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体一样大,然后数A和B到镜前的格子数一样,说明距离相等。
生乙:我们本来认为近大远小,叮是我们发现棋子A放在玻璃前不同远近的地方,B棋子总可以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始终是一样大。
生丙:我们在棋子A的中心位置用笔画了一个点,在棋子B的中心位置也画了一个点,把两个点用线连接,用直角三角板量度,发现两个点到玻璃的距离相等且垂直于玻璃,说明物像等距,且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怎么验证? 思维点拔:实像会成在光屏上,虚像不会成在光屏。生:用光屏放在棋子B的位置,看能否观察到棋子A的像。
师:大家动手实验,并说说你的结论。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因为光屏上承接不到像。
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归纳、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板书: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师:平面镜的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出示一支点燃的蜡烛。
师:看到燃烧烛焰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你们能看到。
全体学生举手,生:因为烛焰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进入我们的眼睛。
教师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
师:现在看到烛焰的像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你们能看到? 部分学生举手,生:因为烛焰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另一部分学生你们为什么看不到? 生:因为反射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件演示模拟平面镜成像原理:一个发光的物点发出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后进入眼睛,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一个像点。一个物体由无数个物点组成,每个物点都有对应的像点,无数个像点就组成了像,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再用纸条模拟平面镜成像过程,教师在黑板亡边讲解边演示。如右图所示。
师:前面同学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左右相反是因为参照物不同的一种不准确的说法,而近大远小是因为视角不同。
课件演示视角图。等高的物体当离人眼远近不同时,所夹的视角不同,近时视角大,所以我们觉得它大,反之则认为它小。
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生甲:潜望镜。
生乙:牙医用平面镜观察牙齿。
生丙:房间的一堵墙用平面镜装饰,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
生丁:许多城市大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装修,大楼外观更加华丽,可"美化城市。
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外装修有什么缺点?(或者说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生甲:会产生镜面反射,强烈的反射光线会影响某个位置居民正常的休息。
生乙:会产生光的反射,暴露了居民家的隐私。
师:玻璃幕墙反射光线,会影响居民正常的工作、生活、休息,这就叫光污染,已经引起了环保部门和建筑设计部门的重视,如何防止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 生甲:在面向居民住宅区的大楼外墙装修时不用玻璃幕墙。
生乙:在居民住宅区也安装一个大平面镜反射光线。
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将视线与讲台齐平,你能看到我放在讲台下的东西吗? 生甲:看不见。
师:我给你一面镜子,谁来帮助这同学? 生乙用镜子在讲台上方不断改变角度,最后使生甲看到讲台下方的粉笔盒,如图。
师:在刚才实验中,平面镜作用是什么? 生乙:改变光路。
师:刚才平面镜与水平面成多少度角? 生乙:45。
师:大家讨论归纳一下平面镜的应用有几方面? 生:平面镜的应用:①可以成像。②可以改变光路。板书:平面镜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课本P55信息窗,了解弯曲镜子包括凸面镜、凹面镜和“哈哈镜”,弯曲镜子也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要求学生课后查资料了解“球面镜成像”。让学生阅读课本P56信息窗,了解分拣信件的装置及工作原理;
传送带将信件送到强光源前,感应器接收从信件上邮政编码部分强光反射的光,并转换成电信号,送人电脑识别,电脑将信件按邮政编码分类。
三、归纳小结及学生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得出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平面镜的两种应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课后练习
1.课本P56—57,作业:
2、5。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五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质量》教案
第一节 质量
教学目标:
一、目标与技能: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验、讲解生活里第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通过观察图片及实物,初步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对质量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培养估测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通过对宇宙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拓展学生视野,基本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质量单位及换算。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木桌、木凳,铁钉、铁锤图片,讲述物体和物质,从而引导学生辨别物体所含有的物质有多少之别(ppt)
二、新课学习:
(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活动一:请同学们预习课本8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桌子和椅子哪个含有的木材多?(2)铁锤、铁钉是由什么构成的?铁锤和铁钉哪个含有的铁多?(3)教室里的铁门和铁窗含有的铁的多少一样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教师:这里的“桌子、椅子、铁锤、铁钉、铁门和铁窗”是物体,含有的“木材、铁”是物质。
归纳总结: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教师: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理符号:m
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 1t=103kg
1g=10-3kg
1mg=10-6kg 1公斤=2斤=1kg=1000g
4、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实验讨论
(1)一个牙膏皮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2)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3)飞船从地球飞向月球,空间位置改变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了吗? 思考讨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二:
1、估测物体的质量。
2、比一比。
5、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自然界中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过渡:用什么测量质量?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了解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2、观察天平图片,在实物上辨认出天各个部件的名称
(三)课堂练习见ppt 本节课的收获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会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板书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定义:
2、符号: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单位: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2、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