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1 (新版)沪科版
探索宇宙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
1、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
2、介绍运载火箭。
3、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教学目标】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教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 ②光学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 ④太空望远镜
(2)讲述: 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3)介绍现代的望远镜:①天文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天文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②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③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他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介绍“光年”的含义:由于使用了望远镜,人们看到了远处的各种星体,发现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用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作为星体之间的长度单位。光每秒钟走30万千米,一年走94608亿千米。)
3、介绍运载火箭
(1)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满足于在地面观测,更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近距离探个究竟。一个可喜的消息传来了----人类冲出了地球,这个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
(2)提问:人们凭借什么冲出地球的呢?(运载火箭)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火箭的发展史。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介绍火箭的发展史,重点介绍多级火箭的结构及发射过程,教师进行整理。
4、介绍航天器
(1)讲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躺在摇篮里。现代航天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航天时代,让人们有机会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了解到更多有关宇宙的信息。刚才我们了解了运载火箭的发展史,那么人类又是用什么来探测宇宙信息的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整理)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卫星、宇宙飞船及各种探测器
(2)教师补充介绍:人造卫星是利用火箭发射、围绕地球转动的飞行器,在人造卫星上安装各种观测仪器,既可以观测地球上的情况,又可以观测宇宙空间的情况。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近些年来,已成功地发射了很多颗卫星,并且能使它们自动返回地球。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都是以火箭作动力的载人宇宙飞行器,人们乘坐它可以飞往更远的宇宙空间去观察,甚至可以登上其他星球。现在,人们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将来还会登上其他星球。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人们探索到很多宇宙的秘密。
(3)讨论: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一是人们前仆后继、一代一代的苦苦探索,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人们的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5、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
(1)讲述: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些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踏上太空探险之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
(2)根据学生介绍太空英雄,用多媒体逐次播放: 万户——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的太空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 景海鹏 刘伯明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3)谈话:看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你想对这些英雄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知识延伸
1、拓展性讨论: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这样做是否值得?
2、了解中国航天大事记。学生自由默读补充资料。布置作业
1、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把相关的资料、故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2、收集各种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及文字介绍等资料,办一个小小展览会或办一份手抄报,发布在校园网上,大家一起来交流。板书设计: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3 (新版)沪科版
探索宇宙
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8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很显然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拓展延伸性。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膨胀的宇宙;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第三部分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课实质上就是利用形象的资料展示科学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
1、宇宙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而且至今未发现其边界。
2、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的某一部分正在不断地膨胀。
3、恒星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让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概念。教材还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的。学情分析:
《探索宇宙》这一课是小学科学教材“地球与宇宙”这一方面知识的综合、归纳与最后升华形成宇宙认知的体系的总结课。在此之前,学生对宇宙的认识都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现象,是支离破碎的、星星点点的,还没有将宇宙中这么多的天体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将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而且,像这样的学习内容又是离他们非常的遥远与陌生,那么的难以看到又是那么的难以让人相信,用一句话来说,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很深刻很清晰的总体认识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由于宇宙的奥秘是那样的神奇和令人费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依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设计理念:
本课图片相对较多,但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生活很遥远,不容易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前人类的重要成果,来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宇宙的认知体系。教学中设计利用观看媒体资料、图片、视频,通过学生 “观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联想”等方式教学。学习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学习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探索宇宙。(打开课件:探索宇宙)学生观看大屏幕
1、回顾: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前几节课我们了解的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点击课件——“太阳系”中有关太阳系的内容。板书:太阳系
学生观看大屏幕:并叙述太阳系的组成。学生汇报交流。(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同学们在观察星空的时候,观察到一个什么明显的现象?(天空中有很多亮闪闪的星星)谁能告诉我们那些闪亮的星星是什么吗?
看大屏幕,并思考问题
3、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61页的资料并思考)3板书:银河系
4、师:让我们了解一下银河系,看看他的摸样吧!(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中有关银河系的资料)
5、师生交流: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 银河系有多大?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 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算一算。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6、师: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7、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板书:河外星系)有哪些河外星系呢?(点击课件——“河外星系”了解有关河外星系的资料)
8、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板书:宇宙无边无际,膨胀的宇宙(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出示投影片,)学生谈感受,认识宇宙之大。学生借助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三、让学生找找我们地球家园在宇宙中的位置,体会宇宙之大。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出示有关人类开始探索宇宙资料)
2、引导交流:你已知道哪些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该怎么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3、引导学生浏览课件第三部分“探索宇宙”的资料。
4、教师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和比赛结果。(如:人类已利用了哪些工具对宇宙进步了探测?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师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板书:探索宇宙,无穷无尽
四、全课总结
教后反思:
教学了《探索宇宙》这节课,感到与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天壤之别,利用图片与录像资料,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比让学生阅读、汇报、讨论,在形式上吸引人(学生),在内容上吸引人(学生),在学生学习的态度上,更吸引人(老师)。上了这节课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的宇宙进行科学的研究,通过网络检索,大大激励了他们的兴趣,较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灵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解决一个问题方法之多,寻到的图片之新颖性和代表性,是教师原先未所料及的,这节课中,他们真正地体验到是学习的主人,并能把兴趣延续到课外,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4 (新版)沪科版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教材按照人类时间顺序展示了一组图片,这组图片简要概括了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人类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最初人类用肉眼观测太空,于是就有索尔兹伯里的建筑奇迹:几十块巨石形成一个大圆圈,高的达6米,每块石头重数十至数百吨,在那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几千年之久。考古学家们至今仍不能断定当初建造此“巨石阵”的确切目的。
从“巨石阵”到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江南登封观星台,再到明代浑仪;从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到美国工程师最早发明的射电望远镜直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把哈勃空间望远镜装上了航天飞机。这一个个脚印记录了一代代航天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观察星空的视线越来越深远。
第二部分:介绍各种运载火箭。通过火箭发展史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人类走出地球的历程。教材上呈现的图片是:中国古代的火箭模型、美国的第一代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火箭系列。
教材除了让学生了解火箭的发展史之外,还通过动手做让学生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多级火箭,来模拟火箭升空的现象,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是反冲。
第三部分: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各种实验卫星和军事卫星、各种宇宙飞船和行星探测器。教材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通过图片展示了人类深空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这些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行星探测器、航天飞机、宇宙空间站和宇宙空间探测器。教材上层示的有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科学实验卫 1 星、中国的“东方红”1号卫星、我国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和“先驱者"10号行星探测器。
第四部分:了解人类的航天灾难。在人类的航天史中,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986年1月28日,随着一声巨响,执行第25次航天飞行任务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2003年2月1日22:00,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结束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坠毁,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人类在探索太空中受到的挫折远不止这些,但正是凭着一种执着,人类才取得了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教材通过这些图片资料的介绍向学生传输着航天事业的艰辛和风险,更是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信念,无论怎样的灾难和困难都永远挡不住人类走出地球的脚步。
第五部分:介绍中国航天历史。1964年7月1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1975年u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年以后,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88年9月7日,试验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成功。1999年11月2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并于次日成功返回,宇航员杨利伟安然无恙。展望未来,在2010年以前,中国的宇宙飞船将有可能访问月球。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设计理念:
本课图片相对较多,但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生活很遥远,不容易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前人类的重要成果,来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宇宙的认知体系。教学中设计利用观看媒体资料、图片、视频,通过学生 “观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联想”等方式教学。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网络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课件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学生利用百度搜索图片,浏览关于宇宙的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百度搜索有关这些神话故事的介绍。
(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1)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人们发明了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通过百度搜索“星空天文网”,阅读望远镜的演变史,阅读理解,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谁制作的?②望远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
(1)巨型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
(2)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3)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3 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在“星空天文网”分别点击相应的望远镜,了解其特征,并相互交流。
4、了解火箭发射的现象。
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牢牢地抓住地表的各种物体。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出来的。观看“神舟五号”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
5、了解航天器的发展史。
6、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升空的历史。
教师演示从古至今人类升空的历史,学生结合互联网阅读,并进行全班讨论: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是否值得? 全课总结:
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课外拓展:
1、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2、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收集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资料。
第四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
第三节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2.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对宇宙的了解
教学难点: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教学用具:录相带,课件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问:1.分子动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哪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识图——创设情境
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引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
(一)探索的历程
1.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2.问题——科学猜想
(1)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2)哥白尼和日心说。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神舟”号飞船的四次成功飞行。3.上网查阅——文献探究
学生协作式活动过程,教师可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共同讨论。
4.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想,论证分析进行报告。
5.老师评价总结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动中的不足,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
(二)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 1.识图——创设情境
学生认识“浩瀚的星空”中的图,并进行归纳。教师归纳:
(1)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图,指出地球的位置。
(2)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逐渐向外延伸,向同学们简单呈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请同学们选题进行网上查询,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
2.问题——科学猜想
(1)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2)地球结构和演化。
(3)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4)空间技术。
3.上网查询——文献探究 4.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5.老师评价总结
四、知能应用,总结规律
思考题:每天青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古至今,直至永远。太阳是何等辛苦。何止是太阳,我们看到的月亮和星星,不也是围绕地球团团转吗?据此,公元2世纪,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星星围绕地球转动。教会还认为这是上帝为了地球上的人类而特意创造的。
请问:
(1)日出日落现象是否因太阳绕地球运转而产生?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1543年,哥白尼提出一个与上述不同的学说,叫什么?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七、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本章内容
2.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本章检测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探索宇宙
一、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九、教学反思:
第五篇:【学练优】2016春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3节 探索宇宙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 ②光学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 ④太空望远镜
(2)讲述: 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3)介绍现代的望远镜:①天文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天文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②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③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他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介绍“光年”的含义:由于使用了望远镜,人们看到了远处的各种星体,发现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用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作为星体之间的长度单位。光每秒钟走30万千米,一年走94608亿千米。)
3.介绍运载火箭
(1)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满足于在地面观测,更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近距离探个究竟。一个可喜的消息传来了——人类冲出了地球,这个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
(2)提问:人们凭借什么冲出地球的呢?(运载火箭)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火箭的发展史。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介绍火箭的发展史,重点介绍多级火箭的结构及发射过程,教师进行整理。
4.介绍航天器
(1)讲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躺在摇篮里。现代航天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航天时代,让人们有机会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了解到更多有关宇宙的信息。刚才我们了解了运载火箭的发展史,那么人类又是用什么来探测宇宙信息的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整理)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卫星、宇宙飞船及各种探测器
(2)教师补充介绍:人造卫星是利用火箭发射、围绕地球转动的飞行器,在人造卫星上安装各种观测仪器,既可以观测地球上的情况,又可以观测宇宙空间的情况。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近些年来,已成功地发射了很多颗卫星,并且能使它们自动返回地球。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都是以火箭作动力的载人宇宙飞行器,人们乘坐它可以飞往更远的宇宙空间去观察,甚至可以登上其他星球。现在,人们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将来还会登上其他星球。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人们探索到很多宇宙的秘密。
(3)讨论: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一是人们前仆后继、一代一代的苦苦探索,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人们的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5.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
(1)讲述: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些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踏上太空探险之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
(2)根据学生介绍太空英雄,用多媒体逐次播放:
万户——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的太空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 景海鹏 刘伯明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3)谈话:看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你想对这些英雄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知识延伸
1.拓展性讨论: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这样做是否值得? 2.了解中国航天大事记。学生自由默读补充资料。
布置作业
1.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把相关的资料、故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2.收集各种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及文字介绍等资料,办一个小小展览会或办一份手抄报,发布在校园网上,大家一起来交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