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0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地球上的水》,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特别是我们这里的孩子身处美丽的长江之滨,拥有非常充足的水资源,干净的自来水的使用使他们无法或者很难体会到世界上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严重。那么如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的这种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内心产生感悟:地球上的水资源太少了,我们要节约水。教学目地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2.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3.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教学难点: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树立保护水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作业

教师准备:课前预习作业、课件、地球仪、地图。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入:

听说同学们都很聪明,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条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水)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猜谜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生动化、趣味化、儿童化的学习形式,由此,组织学生以猜谜语入手,既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又能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之中。同时,告诉他们本课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大家天天用水,水滋润着地球上的万物,同时又把大自然打扮的多姿多彩。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水在自然界中构成的美景。(课件)怎么样?(真美)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课件出示地球图片。

2.提问:这是什么?面对地球仪或地图,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颜色是什么?(蓝色)地图上的蓝色代表什么?(海洋、水)

3.在地球表面有30%是陆地,70%是海洋,而在30%的陆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可见地球上水的分布是多么的广泛,谈话: 地球面积的71%是水,我们人类在什么地方用到水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一下:(1)哪些地方用到水?(2)用到什么样的水?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最后归纳:工业、农业、日常生活……都要用到水,可以说人的生活离不开水。

4.谈话: 我们再来想想,地球上那么多的水,其中我们最需要的淡水有多少?可利用的淡水有多少?

5.教师用课件展示。

动画演示: 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个大西瓜,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小半西瓜,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个小西瓜籽。就连这可利用的淡水还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

6.师生小结:地球上能被人类利用的水资源非常有限。

三、分析水资源浪费、污染情况

1.谈话: 这滴清水,怎么会黑了一部分,又丢失了一部分呢?请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在用水中哪些行为导致了这一后果呢?

2.课件出示水污染图片。播放水污染及其危害的视频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水污染的现象,但不一定会去研究它。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水污染的危害,从而为进一步保护身边的环境、净化水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我们课下布置了一个调查作业,调查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我们小组每人回家统计了家里各个项目的用水量(出示统计表),然后每人回家观察后汇报,发现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有这几点:(1)洗手时有时开的水太大。(2)洗菜洗碗时,菜、碗没放在盆子里。(3)洗澡的水可以用来拖地、冲厕所,但大部分人家都把水放了。

4.小结: 同学们调查得很认真。在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浪费水的现象,我们必须珍惜有限的淡水资源,不但让我们自己有水用,而且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水用。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我们少先队员更应做节约用水的标兵。这要求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但自己要节约用水,并且要使你周围的人也节约用水。

5.现在我们就行动起来,成立节约用水行动小组,制定小组行动计划。(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记录下来,教师巡回指导。几组大胆地在讨论后征求听课老师的意见)

6.交流讨论结果: ① 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小点。② 用完水后把水龙头关严。③ 看到开着的水龙头把它关掉。④ 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节约用水。⑤ 家里洗澡后的水可以用来拖地、冲厕所。

四、倡议节水,指导行动

1.为了引起全世界的重视,联合国把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严重缺水的我国把这月的22—26日定为中国水周,把5月15日定为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日。最近10月1日起,又执行了新修改的“水法”。2.教师寄语。3.总结全文。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

淡水资源 十分有限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过程与方法:

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视频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水资源的渴望,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净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用水现象,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4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体验活动:水污染的危害。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参考资料: 水的分布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是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存在,地球水的总量约有136000万立方千米,即接近于14亿立方千米,如果全部铺在地球表面上,水层厚度可达到约3000米。海洋中聚集着绝大部分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2%,它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陆地上到处都分布着江河湖泊,这些地面水总量约为23万立方千米,其中淡水约一半,只占地球水总量的万分之一;地下土壤和岩层中含有多层地下水,总量估计有840万立方千米;在高山和冰冻地区还积存着巨量的冰雪和冰川,占陆地水总量的四分之三;天空大气中总是流动着大量的水蒸气和云;在动植物机体中也饱含水分,例如,大多数细胞原生质内含水分约80%,人的体重有65%是水分,黄瓜的重量中水竟占约95%;即使在矿物岩石结构中也包含了相当量的结晶水。水在地球上几乎是无所不至,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其中,占全国36.5%面积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淡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占全国63.5%面积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其淡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中国目前有16个省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水资源的特点

水资源有许多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和不可替代性。

1、补给的循环性。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循环过程中。水资源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恢复和更新。水循环的无限性赋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不一样,河水更新一次大约需要14天,而湖泊的平均更新周期为10年。在估算水资源量时,随统计时段的不同,水资源的恢复量也不同。

2、变化的复杂性。水资源变化的复杂性表现在,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变化的不稳定性两方面。从水资源的地域分布看,有些国家无论从水资源的绝对拥有量,还是人均拥有量看都比较高,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对较少。水资源变化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具有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

3、利用上的广泛性。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各部分和人类生活上使用极为广泛。从水资源的利用方式看,可分为消耗性用水和非消耗性用水两类。引水灌溉、生活用水,以及液态产品中用作原料等都属于消耗性用水,其中可能有一部分回归自然水体,但数量和质量都已经发生变化。而水产养殖、航运、水力发电等则属于非消耗性用水。此外,自然界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作为地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巨大的环境效益。

4、利与害的两重性。这是指水有利与害两个方面,它是水资源有别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又一特点。

5、不可替代性。我们可以用人造金刚石代替天然金刚石,可以用核原料来代替煤用于发电,但我们却无法制造替代或利用其他自然资源来替代水。

水污染的两种主要形式

一是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夹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

二是人为污染,即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后一种是比较严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

可甘居污染杂质的不同把水污染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三大类。污染源主要有七种:即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性营养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盐污染和有机物与重金属污染等。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是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而确定的。旨在使全世界都关心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淡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加,用水量不断增长,再加上人类过度开采和严重浪费,以及各类水污染事件的发生,都使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

“世界水日”呼唤地球的儿女珍惜每一滴水。一些国家已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新技术和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以便更好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蚂蚁》教学设计

花园里小学

王垚丁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蚂蚁》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并对蜗牛和蚯蚓进行了比较之后,又一次的观察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历观察活动获得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这样构成他们对动物、生物、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蚂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本课教学是根据学生在观察蚂蚁身体特点时所碰到的困难来展开的。蚂蚁的身体小,到处乱爬,这是学生难以观察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首先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蚂蚁的外表特征,是本课两个主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蚂蚁这种小动物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也许能说出许许多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也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但是要想使他们很顺利地观察清楚蚂蚁的特征可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探究过程便显得很重要。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外表特征。

过程与方法: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2、懂得关注、亲近小动物,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研究。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放有蚂蚁的玻璃瓶、24开的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小塑料泡沫块、纸条、画笔、毛笔、水槽、烧杯。

2、学生(个人或小组准备)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小昆虫。

六、教学流程示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初步观察,提出问题—合作讨论,探究方法——运用成果,再次观察—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王老师请同学们去捉蚂蚁,说说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呢? 2.师:是呀,小蚂蚁的家无处不在,那你们是怎么捉到蚂蚁的呢? 【设计意图】学生能抓到蚂蚁,就能说出许多捉蚂蚁的方法。这一提问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看来,同学们的办法真不少,那么,我们已经见过蚂蚁了,同学们能不能把捉来的蚂蚁画下来呢?一会我找同学展示。

4.师:好,我们来看下,为什么会出现画的不一样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后,认知上的偏差使学生困惑、惊讶。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观察活动做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活动

1.师: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好呢?

2.师:老师把蚂蚁放在白纸上观察可以吗?这样看来观察蚂蚁并没有那么简单,那么,你们觉得会有哪些困难呢?(小、跑、捉)

3.那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困难呢?下面小组讨论三分钟,每个小组讨论出你们最喜欢的办法来观察蚂蚁,一会儿,我们找小组汇报。

4.同学们太聪明了,想到这么多的锦囊妙计,也有同学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修正,那王老师有一个问题,你要把蚂蚁放在培养皿、胶带上,那怎么把蚂蚁拿出来呢? 5.好,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老师问下我们观察时用到了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我们来看下观察要求。(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用笔去记录,静静的去观察,再画一次蚂蚁。)

6.师:好!蚂蚁和放大镜在最边上同学的抽屉里,下面你们还需要什么器材,小组长来领一下,用你们最喜欢的办法来观察蚂蚁。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很需要老师的指导、激励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学习。

小组代表汇报(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些方法有何利弊或结果为什么不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教学情形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像力是很丰富的,这是教师课前意想不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探究,设计出许多观察蚂蚁的方案,在各小组的观察方法选择及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大家获得了这么多关于蚂蚁的知识,真不错,蚂蚁还有没有其它的秘密呢?我们来看下这俩只蚂蚁在干什么?

2.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这里你又知道了蚂蚁的什么秘密呢?

3.师:蚂蚁还有很多秘密,课下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继续去观察蚂蚁.4.师:那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在观察蚂蚁时,它们到处乱跑,它们想去哪里啊?(提示: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

5.师:请同学们课后把蚂蚁送回到当初找到它们的地方,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继续奋斗吧!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对小学生情感的渗透,更主要的还寄予着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新的期待。

八、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蚂蚁”一课,我主要是运用了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通过比较后,认知上的偏差使学生困惑、惊讶。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观察活动做了铺垫。当学生发现画出来的蚂蚁与捕捉到的蚂蚁身体特点不一样后,我先不做任何的解释和指导,引导学生探索观察蚂蚁的方法,充分扩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教学情形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像力是很丰富的,这是课前意想不到的。学生经过探究,设计出许多观察蚂蚁的方案,在各小组的观察方法选择及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通过这一系列学生活动,提供给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的教学设计,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蚂蚁》教学设计

武安市磁山镇花富村学校

王国华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蚂蚁》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并对蜗牛和蚯蚓进行了比较之后,又一次的观察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历观察活动获得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这样构成他们对动物、生物、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蚂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本课教学是根据学生在观察蚂蚁身体特点时所碰到的困难来展开的。蚂蚁的身体小,到处乱爬,这是学生难以观察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首先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蚂蚁的外表特征,是本课两个主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蚂蚁这种小动物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也许能说出许许多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也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但是要想使他们很顺利地观察清楚蚂蚁的特征可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探究过程便显得很重要。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外表特征。

过程与方法: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2、懂得关注、亲近小动物,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研究。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放有蚂蚁的玻璃瓶、24开的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小塑料泡沫块、纸条、画笔、毛笔、水槽、烧杯。

2、学生(个人或小组准备)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小昆虫。

六、教学流程示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初步观察,提出问题—合作讨论,探究方法——运用成果,再次观察—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2、学生展示汇报。

3、师:好,今天我们来研究蚂蚁。(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布置了课前作业,学生已经知道要学的内容,所以提示课题开门见山。让学生展示汇报,一下子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激发探究欲望

(1)师:请说说你们是怎么抓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能抓到蚂蚁,就能说出许多捉蚂蚁的方法。这一提问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全班交流自己的做法。

(3)师:看来同学抓蚂蚁的方法真不少,那么你们能不能把捉来的蚂蚁用笔画出来?好,画得最快的五位同学把画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4)学生画蚂蚁,然后在黑板上把画贴出来。

(5)让学生比较五位同学画的蚂蚁与捕捉来的蚂蚁是否一样。(6)师:为什么会出现画得不太一样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后,认知上的偏差使学生困惑、惊讶。教师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观察活动做了铺垫。

2、学生初步观察

(1)师: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好呢?(2)学生说解决办法。

(3)下面每个小组就开始观察蚂蚁的身体吧。(2分钟的观察)(4)师:刚才,老师看到许多小组在观察时很仔细、很认真,而且配合也很好。你们观察清楚蚂蚁的身体了吗?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很需要老师的指导、激励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学习。

(5)小组代表汇报(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

(6)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些方法有何利弊或结果为什么不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探究观察方法

(1)请同学们想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又不会到处乱爬?(可以适当提示:蚂蚁怕水)

(2)生想办法、讲建议。

当学生讲到把蚂蚁放在水中央的小木块上时,问:怎么放上去?用手抓吗?还是用其它方法?(用纸条把蚂蚁放好)

当学生讲到,把放大镜直接盖在杯子上来观察时,师:(出示)这叫昆虫观察盒,把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老师把这些昆虫盒放在两边的空桌子上,等一会儿你们观察时可以拿去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教学情形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像力是很丰富的,这是教师课前意想不到的。

4、再次观察蚂蚁

(1)师:同学们想出那么多方法,真聪明啊!现在,每个小组准备用哪一种方法观察蚂蚁呢?议论一下,怎么样?

(2)学生讨论。(1分钟议论)

(3)师:确定了方法。我们就来观察蚂蚁,看看它到底有多少节,多少只脚,脚长在哪里。观察的时候,每组可一边观察一边说,也可以一边观察一边画,并标上名称。(4)学生各组派代表来领取观察器材后观察。(4分钟观察)(5)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相机板书:身体分为:头、胸、腹,头上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探究,设计出许多观察蚂蚁的方案,在各小组的观察方法选择及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课外延伸

1、师:把蚂蚁放在水中央的小木块上,再加一个小木块,在两个小木块上搭一座“桥”,会怎样?试一试。如果有三个小木块,搭个“迷宫”,又会怎样?试一试。

2、根据要求分组做实验。

3、师:蚂蚁现在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把蚂蚁送回家。)

4、师:那小蚂蚁家在哪儿?(提示: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

5、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了蚂蚁身体。实际上蚂蚁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如蚂蚁怎样吃东西,蚂蚁会游泳吗,等等。你们想不想再继续研究下去?

6、师:现在请各组讨论一下,然后确定一个课外研究课题,在课后继续你们的探究,并把课外研究的结果填在“我们的研究”报告单里。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对小学生情感的渗透,更主要的还寄予着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新的期待。

八、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蚂蚁”一课,我主要是运用了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当学生发现画出来的蚂蚁与捕捉到的蚂蚁身体特点不一样后,我先不做任何的解释和指导,安排学生进行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结果有观察小组非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反而在忙乱地捉爬来爬去的蚂蚁。观察活动失败后,我让学生自己找出失败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行第二次观察尝试。成功后,再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通过这一系列学生活动,提供给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设计,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五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火柴。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一课的次级研究课题。纸这种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各种纸制品或者纸来进行讨论,在交流中认识一些纸,了解一些纸的用途,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纸制品,以扩大学生对纸的认识领域。在探究阶段,通过学生的动手比较活动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纸的多个特点和不同纸的不同性质。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具有相同性质的不同纸进行排序,这样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轮船是由金属做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4、信封、信纸、笔记本、纸桶、纸杯、纸扇、纸袋、卫生纸、报纸、纸灯笼等。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A、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换一张其他的纸重复上面的实验。

B、用显微镜观察纸。

将学生用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C、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D、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纸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吗?

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6、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3)、教师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1、课后搜集有关纸的知识、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现代造纸法。

参考资料:

造纸术:

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牛皮纸:

牛皮纸所用的木材纤维比较长,而且在蒸煮木材时,是用烧碱和硫化碱化学药品来处理的,这样它们所起的化学作用比较缓和,木材纤维原有的强度所受到的损伤就比较小,因此用这种纸浆做出来的纸,纤维与纤维之间是紧紧相依的,所以牛皮纸都非常牢。

牛皮纸是坚韧耐水的包装用纸,呈棕黄色,用途很广,常用于制作纸袋、信封、唱片套、卷宗和砂纸等。定量范围为40克/平方米至120克/平方米,有卷筒纸和平板纸中、又有单面光、双面光和带条纹的区别。主要的质量要求是柔韧结实,耐破度高,能承受较大拉力和压力不破裂。

宣纸: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耐火纸:

用石棉或者玻璃纤维等无机物制成。玻璃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其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燃烧,即使炭化后也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同时还具有抗水性。实验证明,这种纸用800℃高温火焰燃烧5分钟仍能保持原来形状。耐火纸在科学研究、航空航天、珍贵史料的保存、外交文件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糯米纸:

用番薯、玉米或小麦等的淀粉做成。人们把这些淀粉调成稀浆,除掉杂质,用热水冲成淀粉糊,再把淀粉糊均匀地涂在转动的干燥机上,经过烘干,就制成白色、半透明的糯米纸。干燥的糯米纸可以防止食品直接粘在外包装纸上。

下载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和能够饲养蜗牛。 能够观察、比较、描述蜗牛。 能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蜗牛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 导学案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三年级科学上册_《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_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设计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 知道可以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吸水性。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金鱼》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科学《金鱼》教后反思 金鱼这一课教材在一课时中安排的内容比较的多!从鱼生活的环境到观察鱼的身体及运动,再到观察鱼的吃食、排泄,然后观察鱼的呼吸,最后比较蚂蚁和鱼的相同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学实录

    《地球上的水》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3、知道......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蚂蚁》教学设计 胡志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出蚂蚁的身体特点。 2、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