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黔之驴》、《陋室铭》、《爱莲说》、《口技》(最终版)
复习五 《黔之驴》、《陋室铭》
复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文课文。
2,疏通文言文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积累一些文言文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复习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领悟中心。
① 通过叙述老虎见驴、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诉人们掌握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②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通过对陋室环境及日常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绪。
2,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铭—— 3,理解课文内容
① 驴和虎的形象
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虎:知己知彼,做事谨慎 ②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实际很虚张的东西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一点点本领也用完了 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③ 按课文内容填空:《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作者以古代圣贤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的句
子
是();文中统领全篇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④ 文中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不陋的?
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4,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① 重点字词:船---用船,庞然,近,慭慭然,远遁,蹄,计之,益,窥,噬。
② 重点字词:名,灵,斯,馨,鸿儒,白丁,素琴,金经,丝竹,案牍,劳形 ③ 一词多义
以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而
以为神
把 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然
慭慭然
……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
然而,但是
复习六
《爱莲说》《口技》
复习目标:
1,背诵《爱莲说》,掌握词、句,疏通文意。2,复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
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复习过程:
1,说——是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2,初读课文,感悟中心
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是一个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志向高远的人。
②本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反应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4,文意理解
①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又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力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②“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蕴含君子哪些品质?
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尊敬而不敢轻辱。③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口技》一文,文字十分简洁,开篇介绍了任务有(口技者,众宾客),事件是(口技表演),地点在(厅事东北角),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作者在道具前都加一个“一”字,这样写的目的是(强调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⑤第二段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5,按要求默写课文原句
《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人们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两句名言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诩的高贵品质;作者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语含讥讽,表现了对世俗的鄙夷(牡丹之爱,宜乎众人)6,翻译课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
①重点字词:蕃,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鲜,宜; 会宾客,施,众妙毕备,意少舒,中间力拉,曳屋许许声,名,股,奋袖出臂,宴:举行宴会,齁,呓语
②一词多义 坐,乳
第二篇:《爱莲说》《陋室铭》复习教案
《爱莲说》《陋室铭》复习教案
雷斌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作者及作品
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4、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复习提纲
一、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文学常识
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本文选自《 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哲学家,著有《 太极图说 》等。世称“濂溪先生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教学方式
多媒体
二、整体感知《爱莲说》
(大家齐读课文)(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可爱者甚蕃(多)②出淤泥而不染(沾染)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⑥陶后鲜有闻(少)⑦宜乎众矣(当然)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一词多义 ①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②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
③益:香远益清(更加)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④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译为:生枝蔓;长枝节
5、文言句式
判断句式: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6、理解性默写
①《爱莲说》中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②《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是
;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只可在远处恭敬的观赏,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是:
③陶渊明爱菊花的原因,世人爱牡丹的原因
,我爱莲的原因是。
④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 复习《陋室铭》 整体感知 走进作者(通过所学诗文感知刘禹锡)
1、重点字词解释
①有仙则名(著名、出名)②惟吾德馨(品德高尚)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④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⑤可以调素琴(弹)⑥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⑦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之:何陋之有()无丝竹之乱耳()
4、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理解性默写
①《陋室铭 》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陋室铭 》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陋室铭 》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陋室铭 》中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⑤《陋室铭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文章通过环境、交往、情趣三方面情景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情操和安贫乐道情趣。
⑦《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五、课文复习小结 比较两文写法
1、主题
《爱莲说》以“莲花”自喻,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批判。《陋室铭》借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写法
衬托手法的运用,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用“山”、“水”类比“陋室”,引出主旨句,衬托德馨
骈散结合,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描写手法的运用
第三篇:《黔之驴》教案
21、黔之驴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探究交流。
(一)预习学案基础知识反馈。教师引导展示。
(二)小组探究
三、学生分组展示探究交流提。
四、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当点拨精讲。
1、请结合课下注释试翻译全文,找出难理解字词句。点拨:
1、字音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乃去:才离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2、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虎和驴的词语,加以体会和想象,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黔之驴》。
点拨:虎: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
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 语言:技止此耳
驴:动作:一鸣、蹄之
神态:不胜怒
3、老虎是怎样逐步认识了解驴并把它吃掉的? 点拨: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4、分析文中驴和虎的形象。
点拨:
虎:知己知彼
小心谨慎
勇于出击
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
外强中干
虚张声势
5、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 点拨:
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名而自招祸患的人。
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从虎与驴的关系的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6、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点拨: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7、文章题目为“黔之驴”但笔墨大量写虎,是否“文不对题”? 点拨:以虎衬驴,结合社会背景,作者借文嘲讽的是像驴那样的人。
8、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点拨: 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以据即可。
五、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教师予以适当归纳总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六、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中的“基础在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天祥
第四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柳宗元
课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但是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作者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
整体性点拨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狎、踉、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3)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n.作v.)句式:判断句、省略句(4)重点词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船:用船,n.作状语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至:到了 则:却 可用:能用到的地方 以为神: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相:动作偏指一方 且:将要
然往来视之:然:但是 往来:走过来,走过去(5)文章分析
①虎、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虎:①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②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③语言:技止此耳 驴:①动作:一鸣、蹄之;②神态:不胜怒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评论故事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与驴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2)品味寓意,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驴”和“虎”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3、课外拓展
(1)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蝜蝂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全文前后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语精警,立意深刻。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阅读柳宗元《三戒》中的《永某氏之鼠》(见《教师用书》)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2)比较《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内容上:①为非作歹者终将受到惩罚
② 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 ③ 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发)
写法上:①通过简短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寓意
②善于运用动物形象,起到讽刺的效果
③记叙基础上议论,表达观点,揭示寓意
第五篇:黔之驴教案[模版]
《黔之驴》
一、导入: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他最擅长写什么?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寓言有什么特点?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
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对,首先要读。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 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前面大家说注释也已经读过了,那么我要考考大家啦!
三、分析“驴”的形象
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
来交流一下。
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这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船载”是什么意思?这不就是写驴的来历吗?
读寓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这很重要!文中哪句是写驴的结局?(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句话还是从老虎的角度来写驴,如果从驴的角度考虑该怎么说呢?那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这个问题一下回答蛮难的,待会再往深处想,我们先从前人说过的成语来看看。“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这个例子行吗?“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四、分析“虎”的形象
驴的故事就大致读到这里。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刚才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同学们能试试吗?
五、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
同学们概括的真好。那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就来讲故事,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么开头的?很久很久以前„„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注意可以有自己的语言但不能脱离原文。
我们再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吗?
六、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
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 学古文要知人论世,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
刚才有个同学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有些疑问,有人喜欢驴吗? 现实生活中驴还是很有用的。
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而文中的驴是说“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没有把驴放到该放的地方,这驴就没有用了。)人如果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呢?(好事者!)
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谁啊?
那前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了,黔之驴的悲剧是因为好事者的无事生非,能从好事者的角度概括一个词语给后世留下些教训,来尝试一下。(载驴入黔!)
一起记住这个悲剧故事的教训吧,同学们长大以后可不能做这样的事啊!
七、结课
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关于驴、虎和好事者的三个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八个成语,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