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之驴教案锦集
黔之驴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黔之驴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黔之驴教案 篇1(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 质疑----讨论----总结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习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导入
1、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 举手)
师:(叫一名女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很流利。
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
生:(有许多男生举手)
师:(点名)你来读。
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
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
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
师:(巡视)。
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
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翻译第一段。
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
生:译第二段(略)
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
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
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 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本节课能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符合课改基本要求。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能注重基础,加强了对文言词汇的学习与对文言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发散开来,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许多不同想法,最后归纳出不同的启示,达到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辨正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前半部分学生活动比较被动,后半部分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学生活动较好。教师语言略显刻板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黔之驴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一则笑话。
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有什么寓意?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7、提问: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黔之驴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理解本文的寓意
黔之驴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板书:
黔之驴
黔之驴教案 篇5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驴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尸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 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
第二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 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时间:
一 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D)。
A.不可胜数 B.百战百胜 C.引人入胜 D.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①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黔驴技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黔之驴》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等省的部分地区。
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 相对的文体。唐朝、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 ________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6.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蔽林间窥之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
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6.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机智勇敢)
第三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 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 《<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 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 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 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 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 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四篇:黔之驴教案
十八黔之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骇遁噬狎不胜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因”:①因而,“虎因喜。”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
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六、堂清检测
1.背诵课文。
2.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蔽林间窥之 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②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③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这个寓言故事比
喻。
3.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课后反思:
第五篇:《黔之驴》教案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寓意: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
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汉语中的成语来源有很多,有的源于口语,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等,还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学习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
四、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名作动)
止:只、仅 尽: 吃光(用做动词)
断:咬断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请学生概括故事的大意。(引导学生说出过程:惧驴,识驴,吃驴。)
2、找出文中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动作: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3、这些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老虎的形象,请作分析。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划分如下: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的外表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又用“蔽”,“窥”,“稍”等词,生动而形象地勾画出老虎既十分好奇又很害怕的神态。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它小心谨慎的样子,表现了它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且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第四层写虎经过了一段日子后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但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第五层写虎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非常高兴。第六层写虎突显本来面目,“跳踉大㘎”,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威风凛凛、一往直前的气势,干脆利落地吃掉了驴。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二、文中的驴和虎各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庞然大物”仅四字生动画出了驴的蠢像,“一鸣”叫声洪亮,但“蹄之”暴露了它“技止此耳”,驴由貌似吓人直到技穷身亡,充分显示出它蠢笨无能,外强中干。并且有力地衬托出老虎的细心机警,智勇双全。
二、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记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获得胜利。
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了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惧驴”到“吃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蹄”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庞然大物”“鸣”“蹄”“技止此耳”(外强中干)虎: 惧驴——识驴 —— 吃驴(机智勇敢)
教学反思